东方散文

请欣赏东方散文(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东方散文1:潇潇雨梦 一建腾飞

文/曾艺睫

日出东方,世间苏醒。苍穹颔首娇羞,低眉浅笑。她轻轻披上火红的早霞,静静地看着脚下山峦起伏,律动的生命霜天竞自由。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一切寻常之处又似乎不同寻常。

水滴在云层中打闹嬉戏,他们兴奋于即将到来的失重感,那是一场在万里长空中携手共舞的华丽盛宴。他们有一种渴望,渴望实现自己的梦想——渴望汇入溪流,寻找浩瀚的海洋;渴望侵入土壤,亲吻沉睡的种子;渴望牵手杨柳,看着阑珊的灯火;渴望趴在屋顶,满足猫咪的好奇。

人世间的爱恨情长就该如这雨滴一般,全凭自己的喜好去演绎自己的人生。我们有理由去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也有理由去追寻自己的梦想。梦想或许千千万万,但终是回归大地母亲,感受她敞开的心扉,感受她赋予的温暖。于是回归大地,就成了每一滴怀揣不同梦想的雨水,共同渴望的归途。

当众雨水拥抱大地的那一刻,一股强大的力量便在天地间形成,那是集体的力量。而集体能够帮助每一滴雨水拾遗到自己梦想的珍珠。

一建如雨水般,也在归途上形成了一股集体的力量。那是一种油然而生的共鸣,只待为一建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岛屿。岁月的长河湍流不息,一建人奋勇拼搏如激流勇进的小舟,沿途细细寻找着抵达那片岛屿的踪迹。他们躲过了锐利的礁石,撑过了寒冷的严冬,避开了食人的噩梦,挨过了辘辘的饥肠。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追梦虽艰辛,但他们亦有了无数的骄傲与自豪。

如果说,散落在人间的雨滴,是大地开疆辟地的功臣。那么拔地而起的一建,就是一建人同舟共济的光荣。一建的崛起与辉煌不是无独有偶,而是一种历史必然,是所有一建人为其腾飞而筑造的梦。只要追梦的步伐不停止,百年之后,一建与一建人,会把这梦唱响于世界之林!

东方散文2:漫步秋晨

文/春风秋雨

清早,薄雾浓云,东方的天空仍有一抹儿亮色,远远的路灯像点点闪烁的疏星,马路像是一条霓虹般的隧道,朦胧而幽深,微风吹来,空气还是那般清凉甜爽。此时已经有紧张晨扫的人们,也有步履匆匆的路人,整个世界好像正在从沉睡中慢慢地苏醒着……

秋意凉凉,晨光微微,按照习惯,慢跑在这公园的环形跑道上。梧桐最知秋,那纷纷飘飞的黄叶不仅暗示着秋天早已来了,也在诉说着生命正无声无息的凋零着。跑道临河而修,而这弯弯河沿上,扶风弱柳,苍翠欲滴,对着明镜的水面,拨弄着那缕缕秀发,扭捏着妙曼的腰肢,似乎在坚定地告诉人们“自己正青春”,河水泱泱,有钓者捻线抛竿,惊起涟漪层层,几只白鹭翩翩起飞,围着这河道画着一道又一道的弧线。

跑道上的跑友越来越多了。谁家的大姐,白着两腿,晃着两膀,就在这清凉的晨风中,却也花枝乱颤,香汗沥沥;谁家的老哥,浑身或被暴雨淋透,潮湿的短裤被紧夹在股沟,却也跑出大鹅的高傲来;最亮眼还得那些年轻的可人儿,他们穿着同款的彩色套装,女孩在前,男孩在后,沿路护着花,步伐整齐划一,一路向前,风景亮丽,向世界展示着青春的奔放和燃烧的激情……,印象最深的还是远方那一袭红裙,宛在前面远远地牵引着我的目光,薄雾笼罩,忽隐忽现,莫非是九天落尘的仙子?加快脚步前去追寻,却又在前面那弯弯的岔路口消失了,很像少年时代的梦。

河沿上,随处都可见宽宽的草坪,既已入秋,依然葱葱绿绿。可惜天空阴沉沉的,不然,真想平平静静地躺在那里,融化在这浓浓的凉凉的秋里,望着湛蓝湛蓝的天,望着雪白雪白的云,任秋风轻轻地吹,轻轻地吹。

东方散文3:重庆,一直等你

文/牟丰京

世界的东方,中国的西南,有一座独特的城市——重庆。

这是一座立体之城。连绵的青山,或生长于城市之间,或相伴于大江之畔,如一个个阳刚的男人挽着他柔情似水的女人,相依为命,地老天荒。大自然的天工和人类的巧手,还造就出众多绝妙的美景:长江三峡,群山对峙,大河奔流,素有世界第一内河峡谷之称号;重庆夜景,山水交融,漫天灯火,享有“一城山水满城灯,数尽夜景看重庆”的美誉……

这是一座奇幻之城。200万年前,这里就活跃着能够直立行走的巫山猿人。近3000年前,这里便依山傍水筑起了古老的巴郡城。两千多年前,一个叫清的伟大的女人便在这里大规模炼制水银。800多年前,宋光宗在同一年先在此地封王,后又荣登皇位,“双重喜庆”,重庆因此而得名。与此同时,这里的百姓还摩崖造像,那美轮美奂的千手观音像,堪称稀世珍宝。还有那跨江飞渡的索道,穿楼而过的轻轨,依山而建的吊脚楼,盘旋而上的立交桥。一万多座大大小小的桥梁,使重庆有“世界桥梁博物馆”之称号……

这是一座英雄之城。700多年前,钓鱼城的坚守,迟滞了蒙古大军对欧洲大陆的横扫,挽救了整个欧洲;70多年前,炸不垮的远东抗战中心,让企图称霸全球的日本深陷泥潭,挽救了整个世界。漫步一处处古今战场遗址,惊奇之余,相信给人更多的是对文明得以留存的庆幸。

这是一座穿越之城。各种看似对立的事物是那么和谐地融为一体。这里有中国西部最繁华的商业街——解放碑,也有洪崖洞的小吃,磁器口的盖碗茶。穿梭其中,玩的这叫个情调。这里有火热的夏天,却又偏偏同时吃着麻辣鲜香的火锅和川菜。热热相碰,吃的这叫个酣畅。这里有湿润的冬天,却又处处可见热气腾腾的温泉。浸入其中,泡的这叫个舒坦。这里地处内陆,群山阻隔,却又有着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和水路交通,还有中国西部最大的国际机场,直通多个国家的国际航班,有几十家国外领事机构,是中国西部最便捷的城市。这里既能聆听世界钢琴大师李云迪献给家乡的清越之音,也能欣赏川剧皇后沈铁梅千回百转的唱腔,还能看到那神秘的川剧变脸与吐火绝技……

山水交融,天人合一,古今传承。魅力之都——重庆,一直等你。

东方散文4:打开东方的两把钥匙

文/席永君

如果把东方比做一把锁,那么,有两把有形和无形的钥匙可以打开它。在广大的植物世界,这把钥匙叫“竹子”;而在更加隐秘的嗅觉世界,这把钥匙叫“香”。竹子不仅直接参与了中国文化的创造,在书籍诞生的前夜,在中国文化的童年,竹简和木简更是支撑了华夏文明的大部分记忆。竹简和木简述说的古代中国是一个更加纯真的年代。如果我们把竹纸当作竹子的来世,那么,不想转世的竹子对华夏文明的参与则更为广泛。以中国文化的象征——筷子而言,不仅令美籍华人李政道博士直叹其“高妙绝伦”,更令从小使用刀子和叉子进餐的法国符号学大师罗兰·巴特面对筷子,感到了自己的野蛮。他说:“由于使用筷子,食物不再成为人们暴力之下的猎物,而是成为和谐地被传送的物质……”食物因为筷子被和谐地传送,这样的用餐方式该是何等的优雅!

像竹子一样,香,很早就参与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古典生活。中国人用香的历史十分悠久,远可溯及三千多年前殷商时期“手执燃木”的祭礼,再远则可溯及四千多年前龙山文化及良渚文化的陶薰炉,几乎与中华文明同源。正如学者傅京亮所言:“它邀天集灵,祀先供圣,是敬天畏人的体现,又是礼的表述;是颐养性情、启迪才思的妙物,又是祛疫辟秽、安神正魄的良药。”香,曾是中国哲学与人文精神的催化剂,物虽微而位贵。

在竹子和香的世界里,有帝王将相、平民百姓的身影,也有文人墨客、僧道大德的身影。竹林里有侠客的刀光剑影,也有隐者的炼丹炉;薰香旁有诵读的儒生,也有静默的高士。竹子空心,有节,宁折不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成为知识分子的人格象征;而那如影如幻、涵养仁人志士身心的香,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脉之品。

在今天,竹子仍一如既往地参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然而,竹子那高风亮节的气节却有待进一步弘扬;而既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又能体现中国文化核心学说——性命学与人天整体观的香,由于历史的误读,很长一段时间销声匿迹了,以至这把最能打开中国文化之门的钥匙如今已锈迹斑斑。在中国人谈香色变之时,殊不知,我们的邻国日本早在十八世纪中叶,就已经把由中国传入的香文化发展成为一门艺术——香道,并使之完全体系化。

心清闻妙香。二十一世纪是东方文化的时代,中国文化的时代。香文化是涵养性情的文化,在人心浮躁、物欲横流的时代,这样的文化理当发扬光大。如果说,丝绸华美的外形、柔软温润的质地,使它与茶叶和瓷器一道成为最早被西方人认识的东方物质,那么,高风亮节的竹子和涵养性情的香,则赋予自己一种含义无穷的密码使命。“芝麻开门!”要打开中国文化之门,请选用竹子和香其中一把钥匙。这正是——

竹林深处,月明风清;洗尽铅华,再起天香。

东方散文5:山中岁月:板桥斜

文/朱翀

东方的天际,云层渐渐被描上红晕,恰似青涩时光中初见的少女。山林之中逐渐有鸟兽醒来,遥相呼应之声悠扬清新,莫不是饥肠作祟,我几乎在这天籁之音中忘却了自身。

寄住的农家有一个宽敞的前院,院子里那口大水缸,令我感到十分亲切。我会想起小时候,外婆家的前院右侧,也摆着一口大水缸,三尺多高,缸口须两人环抱。小时候我够不着,总是伸出双手抓住杠口边沿,使劲地踮起脚尖,想看看大水缸里藏着什么,常常碰红了鼻子。而今,我俯首便能看个究竟,可究竟大水缸里藏着什么呢?别人藏着的,也许我永远不会知道是什么了。我只能看见,曾经我所看见的事物,被大水缸藏了起来。

从大水缸里舀出清凉甘甜的山泉,装在木盆里,洗净了一夜朦胧,洗静了在这个年纪还称不上慧眼的双目。我想好好看一看,这山,这村,这岁月。

吃过一碗清汤面,便尾随两位不相识的旅人,一同出了农家。前边二人看起来比我小五六岁模样,穿衣风格较为运动,从他们言谈之间,我得知他们大学尚未毕业。所谓海内存知己,我便主动与他们搭话。聊起来才知晓,他们看似平凡,却有着一路疯狂的经历——有时候搭乘顺风车,有时候在火车上逃票,到同学或网友那里蹭饭,从小路钻进旅游景区……再过三年便到了而立之年的我,只能用《少年闰土》里的那句“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来自居了。

我们在一处三岔路口分别,他们要去村子西边看庙宇,而我觉得东边的小径很有趣味。小径路面半丈有余,一边是村民们屋后的菜园,一边是小溪。最初吸引我的,便是小径两旁的竹子。它们不是草原汉子那般豪放的粗毛竹,我不知其名,只觉得径粗一寸的他们如同头戴方巾、身着青衫的秀士。信步踱出百米,我瞧见这两旁的小竹林里,出现了一只只敦厚的农家鸡。显然,淳朴的它们发现了我这个“不速之客”,鸣叫几声,便纷纷往农舍后的菜园方向躲去。竹林脚下,草丛虽有野花点缀,我在行走之中却并未闻到芳香。蹲下身子细细闻了,倒有几分淡淡的惬意,这惬意得闭了目,一丝一丝地品,方能品到其中。行得远了,水声却愈发悦耳,目光穿透了竹林,我瞧见了溪上的石板桥。石板桥看似歪歪斜斜,实则错落有致,我快步行去,在桥上舒心而坐。望着溪边的小竹林,听着流水,以及不远处传来的几声鸡鸣,口中不禁念道:“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虽缺了一阵雨,但这山村的清晨,游人稀少,景物自然,又何必非得用雨勾勒一个“幽”呢?

走过了石桥,回首时,我忽而想到那两位大学生。我自问没有他们那样的勇气,去做那些常人看来是不伦不类的行为,然而他们错了吗?也许,他们就像这石桥一般,看似歪歪斜斜,实则错落有致。人生还很漫长,我们看到的路,只是我们目光所及的一小段,论是非言之尚早。

东方散文6:秋晨之美

文/夏雪婷

东方发白时,公鸡便亮开了嗓门,迎着太阳的升起,有条不紊地唱起歌来。

太阳从东边羞涩地露出一角来,将第一抹朝阳撒在大地上,透过树枝的间隙,漏下点点光束。万物好似撒上了一层金粉,镀上了一层光辉。天边飘着一片片红霞,镶嵌在湛蓝色的天幕中,为太阳的出场增添一抹色彩。

晨曦中,寂静的村子很快变得热闹起来。喇叭声、犬吠声、音乐声,散布在村子的每一个角落。这时,走出家门,漫步在大路上,一阵夹杂着水气与青草泥土芳香的秋风迎面扑来,使人清早的睡意瞬间消失,整张脸都仿佛蒙上了一层雾气。此刻,随处可见的是一张张笑脸,有早起耕田的农民,有晨跑锻炼的人,有去上学的少年,有几个四处去捣乱的小伙伴。不同的人做着不同的事情,但唯一相同的是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暖暖的笑意,那是一种从心底发出的质朴笑容。

山谷里,从远处看,整座山都充满了神秘感,使人忍不住生出好奇与探究。从近处看,迷雾重重包围着大山,令人生出几分恐惧来。当太阳整个悬挂在空中,迷雾逐渐散去,露出整座山的本来面目。金黄衬着些许的深绿,再掺杂着一道道火红,映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小溪向山脚下奔流而去,时而平缓,时而湍急,时而笔直,时而弯曲,清脆的泉水声回荡在山谷间,奏出了一支大自然最动听的乐曲。

树林中,小草小心翼翼地缩回大地妈妈的怀抱,大地裸露出黄色的肌肤。一片片金黄色的树叶从树枝间落下,落在林荫小道上,铺成了一条浑然天成的地毯。仍旧抓着枝头的树叶上,一颗颗饱满晶莹的露珠在不安分地滚动,阳光照耀下折射出一束束耀眼的光辉。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不是悲的代名词;秋,不是愁的广告牌;秋,不是伤的季节。秋,从来都是一个美丽的词,是一种喜悦的心情。“众人皆说秋无心,唯我独语秋有情”。我自信,我人生的秋必定会如这秋天的早晨一般绚丽多彩。

东方散文7:东方明珠

文/李莜

今天,爸爸妈妈带我去东方明珠塔游玩。

东方明珠塔真高呀!它一共有468米,有三个球。我们去的是第二球,刚进门,就看见川流不息的人群。我们坐的是观光电梯,我吓得躲到了爸爸的旁边。不一会,我们就到了。哇!从窗户往下看,汽车小的像蚂蚁,行人小的都看不见,房子也变得矮小了,一望无边的黄浦江变得像小池塘。啊!从东方明珠看世界果然是不一样的啊!

我爱东方明珠!

东方散文8:东方第一镇

文/王言博

寒假的时候,我们全家来到了中国的北极黑龙江省,经历了一次在东北过年,最让我难忘的是神奇的中国东方第一镇——乌苏镇。

乌苏镇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东方第一镇,位于中国版图的鸡嘴尖上,有名的黑瞎子岛就在这里。

早就听说了东方第一镇,尤其是整个镇上只有一户人家,又加之黑瞎子岛的收回让我们更是想去一看究竟。由于我们来这里的时间不对,所以已经没有通往乌苏镇的车了。这里的人特别注重过年,出租车也都收工了,给再多的钱也不干;而且所有的餐馆都关门了,你有再多的钱就是买不来一顿饭。无奈之下爸爸只好找来朋友帮忙,借来了一辆小车并还给我们找了一个熟知地形的司机。

一路的风驰电掣,两边全是沼泽地,只因天寒地冻全是皑皑白雪,只露出点点黑色的苇子根。地面全是冰,可司机一路120码不减速,技术是超一流的。到了镇上真是一个人都没有,所谓的只有一户人家指的就是坐落在这里的东方第一哨。哨所里有驻守的边防军,我们还看到了中国东界碑,也就是东方第一界碑。边防军不仅要守护这一方国土,还要担负每日在太阳升起的时候把国旗升起来,把第一缕阳光迎进祖国。夏日里凌晨1:50就把国旗升起来了,2点天就已经全亮了。而这个时候我们西安都还在梦乡里呢。

黑瞎子岛是乌苏里江与黑龙江交汇处的一块不大的岛屿,虽然已经收回一半,但是我们还不能上岛去,只能遥望。江面宽得看不到边,由于当时刮白毛风,风带着江面的雪呼呼作响,打得人脸生疼生疼的。不敢久留,在哨所里与边防军扯了会儿家常,还吃上了一顿正宗的全鱼宴,八个菜全是鱼,八种不同的做法,鲜美至极,至今还留恋其美味……

离开中国看见太阳最早的地方,已是农历的腊月二十八了。

东方散文9:游东方明珠塔

文/李易霖

暑假里,我和爸爸妈妈游览了上海的东方明珠塔。东方明珠塔共有三个主球体,可站在不同高度欣赏上海的风光。

我们到的时候已经是下午6点了,售票窗口仍有好多人在排队买票。等拿到票,走进东方明珠塔后,里面竟还有好几百人在排队等坐电梯。

等了两个小时后,我们终于坐上了电梯。当电梯到达第一个球体时,我从上往下看,高楼变低矮了,汽车就像玩具车般大小,可有趣了。

第二个球体内是全透明的观光走廊。人踩在玻璃地板上就像在空中漫步。这时,我往外看去,夜幕下的上海灯火璀璨,那些灯光仿若点点繁星,这种美深深地震撼了我……

从东方明珠塔下来后,我们又参观了位于塔底部的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博物馆,馆内的展品生动地展示了上海近百年来的发展史,让我受益匪浅。

等我走出东方明珠塔时,已经是晚上10点多钟了,回头望去,夜色中的东方明珠塔流光溢彩,更加迷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