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事散文

请欣赏懂事散文(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懂事散文1:懂事的玉树花

文/梧桐花开时

人和动物息息相关,动物和植物也有很多相似一处。鹦鹉会学人话,含羞草会笑,我家养的一盆玉树花就很懂事。

在农村住的时候我在自家的院子里养了很多花草。院墙上爬满了丝瓜、冬瓜。一条小狗跟随我多年,随我散步不离我左右,是个铁杆的保镖加随从,院中间的一棵合抱粗的梧桐树,成就了我多篇佳作。热爱生活,生活才会给你带来乐趣。

城里住商品房,一家一户相对,见面打个招呼,各忙各的工作,平时也很少来往。搬家时,朋友送过来几盆花,我也买来几盆,顿时室内花开四季,一屋子的芬芳,又是浇水又是施肥,天天下班鼓捣,还惹来妻子的炮轰,“就这么大的空间,还倒腾什么。”

可好景不长,茶花枯萎,兰花焦根了,君子兰烂叶了,就连最好养的文竹也死亡了,一番苦心都变成泡汤了,让我好不伤心。就剩一盆不起眼的玉树花,悄然的开在旮旯里,保持绿意,肥厚的叶子像那缅甸的绿翡翠,娇嫩的枝干,处处透射着可爱。我把它搬到客厅的茶几上,给它显赫的地位,显出对它的爱护。

玉树花又名燕子掌、玻璃树,树冠挺拔秀丽,茎叶碧绿,顶生白色花朵,十分清雅别致。三年前,李守元、周士平两位同志来家聊天,略懂花道的周士平先生说:“玉树不适宜在室内养,每到到夜晚,它会释放出一种毒素,麻痹人的神经,让人昏昏欲睡”。妻子一听这可了不得,说什么也要搬出去扔了。我想家中仅此一绿,不能扔,我偷偷从楼道搬进屋,放在阳台的橱子上。

阳台远离卧室,一盆花能放多少毒?我想起就会浇水,想不起来就好长时间不过问。妻子更是不闻不问,一连几年无人问津,有时三两个月都不浇一次水。唉,玉树花由原来的娇儿变成了弃婴。前段时间天热,阳台也天天晒满衣服,玉树花放在最里面,我一看翡翠般的大肥叶子老太太的脸似的,皱纹斑斑,一根花枝几个分叉枯瘦如柴,看了之后我心疼起来。赶紧提水浇上,没出多长时间,将要枯死的玉树又重新焕发生机,第二天一早竟然春意盎然、晶莹剔透。

看了玉树花的变化,我在想着它就像一个懂事的孩子,默默无闻,你不关心它,呵护它,它依然坚强。你关心、爱护它,它就会给你带来一树绿意,心情就高兴。人和动物、植物都是相通的,它们也有感情,赏花如同赏人,花有花的气质,人有人的风骨。

近来查资料,玉树花不仅白天释放氧气,还具有绝大多数花卉所没有的、夜间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其肉质茎上的气孔白天关闭,夜间打开,在吸收二氧化碳的同时,放出氧气,使室内空气中的负离子浓度增加。朋友一句话,让玉树花饱守了好几年的不平待遇。对它太不公平了,我保着愧疚的心情,对玉树花进行修剪,换了一个好花盆,浇水施肥,把它重新搬到客厅,恢复了原来的地位。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几乎所有的白花都很香,愈是颜色艳丽的花愈是缺少芬芳。他的结论是:人也是一样,愈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在的芬芳。

不同的花有着不同的花语,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心语,花语传递花的色香味与神韵,心语传输心的神骨与气韵。玉树花就是一位特懂事的花中君子。

懂事散文2:故乡一日

文/李苏翔

懂事以来,父母已经带我去过很多地方,欣赏过壮美的山峰,领略过无垠的大海,穿梭过繁华的都市。可最令我难忘的,还是故乡的美。

清晨,我们开车从城里出发。晌午时分便已驶上那条并不宽阔但却十分笔直的乡村公路,两边的树木高大挺拔,绿叶迎风摇曳,在阳光下闪着亮光。我迫不及待地放下车窗,闭上眼尽情地呼吸着,享受着,盼望着尽快到达路尽头那熟悉的院落。

到家了,奶奶已备好了丰盛的饭菜。没有大鱼大肉,但都是从门口菜地里摘下来的,吃在口中,分明有着不同的滋味,天然而又纯净香甜。也许,这就是家乡的味道吧。

吃过饭,坐在院中的小凳上,清爽的微风将我的衣袖轻轻撩起,拂过我的面颊,直沁入心底。虽然头顶太阳,却感觉不到暑热,倒觉得更像是春日。

乡村的天空蔚蓝无边,蓝得纯粹,蓝得大气,没有一丝瑕疵。清风吹来几片云朵,像一个个无忧无虑的小孩,徜徉在天际,也将我的思绪带到很远的地方……

午后很安静,躺在二楼的床上,我都能听到自己的呼吸,还有外面树叶的刷刷声。看着窗外蓝天上时不时飘过的白云,我舍不得拉上窗帘,沉沉地睡去。

朦胧中听到有人喊我,睁眼一看,外面已经有些暗了。父亲说带我出去转转。走出家门,人们三三两两围坐在路两边,有说有笑。孩子们在石子堆上爬上爬下,嬉笑打闹。他们接触不到电脑与手机,但脸上满溢着纯真而又甜美的笑容。一只大狗侧卧在路旁,两只眼睛安详地看着我们,偶尔还吐一下舌头,也在享受这宁静的黄昏。

路上遇到不少父亲儿时的伙伴,他们热情地邀请我们进门做客,父亲客气地谢绝了,简单地聊上几句,我们便朝村子外的田野走去。

晚霞挂在天际,像一幅随意剪裁的金色绸缎,带着耀眼的金色边沿,在不断变化中慢慢地消失不见。远处的村庄笼罩在夕阳淡淡的金色余晖中,袅袅的炊烟在高高低低的房顶升起,消散在深邃的天空,偶尔还能听到大人呼喊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

田野里慢慢暗下来了,昆虫的鸣叫声响起来了,一条白色土路曲曲弯弯地伸向远方,黑夜似乎要把一切都收走,唯独把故乡朴素而又恬静的美永远地留在我的心里。

故乡,真好……

懂事散文3:南城门的那些事儿

文/孙维艳

从我懂事起只看见汉阴城有南、北、西三座城门,而且只有北城门上有城楼。南城门顶上是一方大约四五十平方的平地,地面用沙石、石灰抹平,因为年代久远,有些地方地皮剥落了,长出了杂草,被分隔成几块平地,虽然面积不大,但是对于当时南街上的人来说,却是一块宝地。

过去的老街,街面狭窄,两边住户密集,房屋低矮,住房都是竹笆或泥墙,黑瓦房顶,想得到充足的晾晒空间是不可能的,尤其到了腊月天家家洗被单,就只有到城墙顶上想办法了。当要洗被单的那天,我母亲很早就吵着到城墙上把绳子绑到电线杆上占地方,晚了别人绑了绳子就晾不成了。绑好绳子还是第一步,洗好,晾上不算完成,关键是过去没有洗衣机,手拧不干,腊月阴沉天多,经常要晾两天,下午赶快收回去,第二天早上要继续绑绳子占地方。在这一两天的晾晒过程中也不轻松,过去条件都差,物资紧缺,一床被单就是一件不小的家当,也许就是一家人全年的布票的供应量,都看得特别金贵,这种条件下顺手牵羊偷鸡摸狗的事时有发生。我在帮家里干家务的时候还顺带有一个任务——看被单,这个“看”不是站在旁边守着,因为站在家门口能看见城墙上,就是隔一会我要站到门口望一眼城墙上,被单还在,又进屋去干其他事,腊月天大人孩子都有事情的,不会专门让你看被单的。有几次我一时忘了出去看,突然想起来,心里一紧,吓得面色发白,丢下手中的事情,飞一般地奔出门去,看到被单还在,心里的石头才落地。可是“咚咚”跳的心脏好久都平静不下来,这时才感到吓出一背的冷汗已变得冰凉。因为不敢想象假如被单被偷,一家人这一年盖啥,不会被大人打死也会被骂死,当时想想都后怕。

到了夏秋季节,城门顶又是我们晒粮食的地方。我父亲是城镇户口,母亲是农村户口,过去孩子户口随母,城市粮食供应只有我父亲一个人的,我们母子几个是农村户口,付了公分钱之后,有幸分到了口粮。当父亲挑回刚收下很潮湿的粮食时,我们又有新任务了,只要不是下雨天,我就要先到城门顶把那几块平地扫干净,父亲把粮食挑上去我们帮忙摊开,为了尽早晒干,一天当中我要到上面去很多次翻动,这是最轻松的活。粮食晒干了,我们和父亲把粮食归拢、装袋,一家人都感到这一年有保障了。这时夕阳照在城墙顶上,我们几个收装粮食的人似乎被这紫色的霞光纱衣包裹着,嗅着被晒干了水气散发着纯粹的新鲜粮食的气息,听着干燥的谷粒被铲进麻袋时相互挤撞发出的哗啦声,好像这天、这太阳都在关照着我们一样。更让人自豪的是,当我们把粮食抬进家的时候,平时享受商品粮供应,但是常年吃的是陈米、陈面的邻居发出的“多新鲜的粮食”的赞叹声时,让我们感觉占尽了生活的好处。

城墙顶下的城门洞,城门早已不在,因它顶上超强的厚度,隔去了盛夏烈日的酷热,又因城外吹来的风是河风,所以再热的天城门洞都是凉快有风的,对于没有任何消暑电器的年代,南街上的人和进出城的人当然不会放过这块天然避暑胜地。盛夏的两三个月,南街上的几个老人就是这里的值班客,我爷爷便是其中一个。每天早晨八九点钟,几个老人就带着条凳或躺椅先占住城门洞中间的位置,中间原先是安放城门的地方,要宽一点,坐在那里即使过拖拉机也不用担心安全。其实那时机动车也很少,只不过是中间空间宽一点,感觉自在一点,风也要凉一点,有一句没一句的谝着家常、说着古今。他们属于没事干的一拨人,过去没有吃早点的规矩,城里人没有田地可侍弄,他们就在这里度过一天天的早晨。到了十一二点,该是吃早饭的时候了,城门洞开始热闹起来了,南街上时不时的从这个门或那个门里走出的大人小孩都端着碗,边走边吃。虽然人不同、碗不同,但碗里的东西大多相同,百分之九十的碗里都是苞谷糊糊浆水菜,但大家还是相互交换一筷子碗里的菜,比较着各家炒菜人的手艺,夸赞着哪家人的茶饭做得香。吃饭的人把门洞的两边都站满了,中间留着一条过道,这时河对门进城卖菜的人纷纷出城回家了,走过这里的时候,不少人也要在这停一下,暂时享受一下这里的凉气。其实也没有坐的地方,就是在这里站一站,也能给他们单调的生活增添点热闹,一来二去也混了个脸熟。陆陆续续的出城的人中不时有人打招呼:“来吃一碗再走。”彼此都知道这不过是些客套,因为那时哪家的锅里都是按人下粮的,回答的人也并不在意,只要有这声招呼,就有个见面的情谊了。住在南街口的人当走到城门洞的时候,碗已经见底了,就是端着空碗,也要在这里站一站,并不急着回去添饭,生怕错过了这个热闹时机。因此,经常能听见哪家的主人站在门口当街大声喊叫或训斥自己家人错过了添饭或洗碗的时间。

过了早饭时间,这里的热闹渐渐消退,该干活的干活去了,该下河洗澡的下河洗澡了,又剩下值守的几个老人。靠的靠在城洞墙上,躺的躺在躺椅上,有的发出了轻微的鼾声,手上的蒲扇权当被子盖在肚子上;有的似睡非睡,看似眯着眼,偶尔进出城的脚步声都会使他们睁一下眼,睡是睡不踏实的,但是屋里的闷热难耐使得他们还是选择了这里。门洞外能把人晒脱皮的大太阳,门洞里的清凉微风形成鲜明对比,这宁静凉爽的环境给他们带来一个个安适的中午。

吃下午饭的时候,这里又要重复吃早饭的场景,只不过少了吃饭人和进出城的人的招呼声。进城办事的人都乘上半天凉快办事,就只有这条街上端碗吃饭的人了,程序依然如此。

从冬到夏,城门顶上的喜悦和城门洞下的热闹在轮回交替着,从南街街头到街尾,哪一家都和这座城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在物质贫乏的年代,给了我们果腹的希望、肌肤的清凉、也给了我们人情的温度,生命的暖意。

懂事散文4:点燃生命的火焰

文/小城雪儿

从懂事起,虽然因为父母的宠爱,过着自由散漫的日子,但同时也因为出身的贫苦,打小就懂得了一个道理,唯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以,虽然未进过一天幼儿园,没补过一天课,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会在考试前自觉学习。初中转学后,我形成了一个学习习惯,就是每天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后,每天给自己定下一个学习任务,并且给自己下了死规定,不完成任务,不能外出,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任何事情。没想到,这个习惯从童年沿袭到了今天。

虽然,今天的我已步入中年,但是,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却不得不面对越来越艰难的考试。而每次考试前,我依然每天为自己定下了学习任务,不完成这个任务,不能画画,不能写作,甚至不能逛街购物,在苦读的时间里,世界上哪怕发生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事,都无法撼动我那颗为了目标而冲刺的决心!当忙碌了一天的我下班回家后,快速地做完所有家务后,便拿起书本,按照既定的目标学习。于是,每天我至少连续苦读两个小时才能放松下来。我就是这样一个人,自由、随性,自我约束力极强。

其实,我真的好厌恶考试,像许多年少的孩子般,厌恶这些传统的考试制度。可是,又不得不面对。有时,我甚至后悔自己入错了行。不过,世界上,有多少人能从事自己喜欢的行业呢?又有多少人不是为了生存而奋力打拼着呢?在所有打拼的日子里,虽然内心苦涩,生活却因为一次次的目标而生动活泼起来。

不是吗?我们的日子其实都不过是重复昨天做过的事情,循环往复!只是,如果每天都有一个目标,我们那颗沉寂的心自然会活跃!并且会因此而迸发出力量,点燃生命的火焰!于是,我又暗自窃喜从事这样一个专业。在枯燥无味中不断地索求,进取!让生活自然而然地回归现实,甚至找回了当年那个小女孩的情怀!

生活啊,因为有了目标而苦闷

却又因为有了目标而长满了力量

矛盾,是对立统一的

这是哪位伟人的至理名言?

懂事散文5:忘却的微笑

文/陌上寻花开

自懂事起,便对外人有了戒备之心。但凡出门在外,牢记着父母的叮嘱,不和陌生人亲近言笑。渐渐地,心中生出一条防线,枷锁般地封冻了自己炙热的心。

常常,伫立在街头,观望车水马龙中过往的人,皆是面无表情,匆匆行走着。似乎这样的冷漠才符合常情,若是有陌生人朝自己微笑,不禁地会暗自诧异,他是不是有所企图?繁华都市的热闹背后,蔓延着日益淡漠的人情。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守护着自己的防线。防线牢一点,脸上的冰冷亦多一些。

我在这样的冰冷中生活着,习惯着,渐已忘却了自己曾经天真无暇的笑脸,忘却了那微笑如何温暖过。

春去秋来,几经波折,我从城市辗转到荒漠。这里,人烟稀少,牵扯不上都市中的繁杂,都很平静,我更加安静。初来,潜意识的戒备之心作梗,我很少与同事交谈,我不懂他们的脸上为什么会挂着和善的微笑,会那样毫无顾虑地谈笑风生,仿佛,这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事,遥远地已经感觉陌生了。本已陌生的东西再次出现在自己的生活里时反倒有些无所适从,我做不到坦然面对,却也不能熟视无睹,矛盾时只好逃避,逃避那些微笑的面容,一个人,上班下班,静若尘沙。

喜欢在夕阳西下的时刻,独自漫步。

狂风怕日落,喧嚣的沙漠在太阳落入地平线时收敛秉性,安静下来。落日的余晖撒下,一层薄纱似的金雾弥散在广袤的沙漠里,缭绕如烟。此刻,除却井场的轰隆声,皆无语无声,宁静中透着一种祥和的馨美。

在这馨美的氛围下,我的步履也为之轻盈。

悠哉悠哉,走上一程路,便会看到几户人家。简陋的房舍,篱笆围成的院子,院外种着些玉米,简单的生活,祖祖辈辈顺承。我会沿着玉米地走过,深深地吸上一口气,将丝丝缕缕的淡雅余香吸进肺里,把积聚在心的沉闷消融,未尝不是一件赏心的事。

一天傍晚,路过这玉米地,迎面走来一位当地的妇女,我准备低头走过时,却听到她说:“出来逛啊!”我抬头,迎上的是她的笑脸,质朴得似一汪清水,明月可鉴。我一时愣住,不知道怎么回应,最后居然面无表情地走过。

回来的路上,还在思索她的那句:“出来逛啊!”我与她并不熟识,可她竟像熟人一样跟我打招呼,这并不符合都市中的生活规则,还有她那微笑,无欲无求,孩子般可亲,那是自己早已忘却的微笑。

我的心绪开始漂浮……

第二天,又在玉米地碰到那妇女。

“出来逛啊!”一样的话语,一样的微笑。

“恩。”我点点头,走过。

隔几日,再在玉米地见那妇女,她依然笑着对我说:“出来逛啊!”

我注视着她,一张沧桑粗糙的面容,留刻着风沙吹过的痕迹。或许,这是一张被万千有着光鲜脸面的都市人所鄙夷的面容,然而,正是在这张被风沙侵蚀的脸上,我看到了很久没有看到过的微笑,这微笑如此温暖,可以让我抛却任何质疑。

我发现,自己的嘴角浮现一丝微笑,浅浅的,发自内心,回报与她,然后走过。我知道,虽然我一句话都没有说,她看到我笑了,一定也很开心。

我终于明白,在这里,没有都市的纷繁,没有利益的纷争,没有淡漠的人情,人们怀有一颗淳朴炙热的心,简单生活,所以他们露出的始终是那可掬的笑容。我想,同事能有一样的微笑,也源于此吧。

回到井队,我没有一个人呆在宿舍,而是去和大家一起说笑。突然发现,生活很美好,人儿也可亲。

生活的车轮继续,我已经不觉得有太多负累,我又拥有了那曾忘却的微笑,我想,这微笑足以温暖人心,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消除人世的淡漠。

懂事散文6:读书已像呼吸一样自然

文/陈慧颖

自从我懂事起,妈妈就经常给我讲故事或念故事书。我识字后,妈妈便让我学着看书,书——从小就是我形影不离的伙伴。

我家里有许许多多的课外书,每一本书都有它的出处和故事呢!就拿这本《日记起步》来说吧,书上写着“陈慧颖 ,2008年6月1日”这几个字,这本书是我快上一年级那年“六一儿童节”吵着让妈妈买给我的,里面的字都有注音,段落也很短。那时,一拿起这本书,我便不肯放下,从书中我学会了很多知识,为我的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它可以算是一本“功臣”书吧;还有《好词好句好段》这本书,上面写着“陈慧颖,2009年元旦”这几个字,这是过元旦那天,妈妈问我要什么礼物,我说买这本书吧。书里面有许多好词佳句,我都能熟读背诵,上三年级第一学期的时候,我写的一篇文章里用了这样一句:“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老师还夸我会用拟人句呢!

“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我们就有了广博的知识,善读书我们就变得睿智,精读书我们才能善于思考、勇于求索。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教会我们读书的方法,让我们一边读书一边做批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她告诉我们要养成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读书习惯;要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的坚韧精神。

今年我已经升入六年级了,读书已经成为我的习惯,读书已经成为我生命的必需,读书已经像呼吸一样自然。“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假如没有了书,人类的生活将会多么无趣呢? 新的一学期已经开始,让我们在家都热爱读书吧!

懂事散文7:故乡的豆皮

文/李汉超

从懂事的时候起,我就对豆皮颇有好感,以至后来情有独钟,越吃越想吃,越吃越爱吃。

豆皮是故乡特有的一种时令风味食品,一般在深秋至次年的初春这段时节食用,大约可以吃五至六个月。想吃的时候,先把水舀进锅里烧开,再把适量的豆皮下进锅里煮上四、五分钟,然后再放进小白菜,再煮四、五分钟,此时陆续放进盐、猪油、味精、大蒜等佐料,用锅铲再顺着锅底搅和几下就可以盛得吃了,十分方便。豆皮吃起来十分爽口,不糙不腻,热气腾腾,吃在口里,顺着喉咙一直温润到心里,那感觉在冬天特别温暖。如果煮的时候能调点瘦肉进去,那就更好吃了。准确地说,豆皮属于故乡的冬天,冬天食用最为合宜,早了吃在口里像树皮,晚了吃在口里像豆渣,是难以吃出真正的豆皮味来的。

每当晚稻收割以后,故乡就进入农闲时节,乡亲们就忙于烫豆皮了。豆皮的制作工艺比较简单,先把米浸好淘好,再用石磨磨成米浆,然后用瓢舀着当锅一转,用锅盖闭上分把钟,就可以起锅了,再摊冷一卷切成丝状晒干,随时都可食用了。不过制作中还有一些讲究,浆要不时搅动以免沉淀,火工要恰 到好处以免炕糊,豆皮摊冷再卷以免粘连,刀法要一致以免粗细不均,等等。我还依稀记得小时候帮忙大人磨米浆的情景:点着一盏小油灯,祖母和母亲交换喂磨,我和弟妹帮父亲推磨;父亲怕我们困倦,不停地给我们讲一些好听的故事,如薛仁贵征东、梁山伯与祝英台、水浒一百零八将等之类,父亲讲完一个,我们总是不等他喘息又“逼”着他讲下一个故事,祖母和母亲常常略带笑意地望着我们;不知不觉中几个小时过去了,米浆也磨完了。现在故乡都用电动机磨浆,再也不用石磨了,当然也就无法体验一家人聚在一起磨浆听故事的那种温馨和谐的氛围了。

父亲烫豆皮的手艺在湾里是有名的,不仅动作麻利,而且烫得均匀,锅台上也干净清爽,不像有的乡亲糊得一塌糊涂。看着父亲得心应手有条不紊环环相扣的熟稔自如,我心里痒痒的也想试试;在父亲打岔的间隙,我总要抢着烫上几个,但全然不是那么回事,一个豆皮烫不团圆不说,还揭不起来,常常要破成好几个惹得父亲笑着摆头。烫豆皮中途或末尾,可以做热豆皮。把起锅的豆皮翻过来铺在锅里,洒上些许以盐菜为主的馅子,酌油炕好,用铲子叠成正方形——这就是热豆皮。那时我一次可以吃上三、四个,把肚皮撑得鼓鼓的。除了自家人吃以外,常常还要做一些送给本家和邻居,每家四至五个不等。要是谁家没人,就只好叠几个白豆皮再送去,让他家炒得吃。在乡下,烫豆皮是农家一年当中的喜事之一,送热豆皮便是送喜气,这是乡邻们质朴情感的一种表达,其情切切,其意融融。这也是烫豆皮中的高潮部分,欢声笑语不断,一种幸福祥和的氛围就像池塘中的涟漪,从内向外弥漫开来。

近年来,父亲年岁已高,身体也不大好,再加上缺少帮手,没有烫豆皮了。而乡亲们却烫得十分红火,不光烫得自家吃,还拖到城里去卖个好价钱。有的干脆办起了豆皮加工厂,成了豆皮专业户,产销一条龙,豆皮畅销武汉等地,三结豆皮成了品牌,享誉省内外。

我爱吃豆皮,一进冬天,我巴不得餐餐吃豆皮。早晨过早,吃上一盘炒豆皮或者两三个热豆皮,喝上一杯豆奶;中午或者晚上下豆皮吃,多放点白菜,拣两块霉豆腐,就可以吃上两大碗,那感觉热烘烘美滋滋的。

懂事散文8:在阳光下成长,我懂事了

文/曹炎林

我的家不是一个完整的家庭,虽然缺失母爱,但我仍然觉得很美满幸福。已经十一年没有见到妈妈了,她的容貌我早已记不清了,在我的记忆中模糊了。但我相信那一定是一副慈祥而又温和的面孔,我更深信您和其他母亲都一样温柔可亲吧!

在我的记忆中,两岁多时,奶奶因长期生病,经多家医院治疗后最终去世。欠下的外债很多,爷爷多病,也不能劳动。妈妈看我们家里穷,负担大,就没有和爸爸商量,有一天,只告诉邻居说想去打工,第二天就狠心抛下了刚学会走路不久的我。

多年来,虽然您已经在外地有了新家,可是我想说:我不恨您,亲爱的妈妈,我爱您!我现在已经长大懂事了。您若不信,我给您汇报一件事:去年夏天一个星期三的下午,我放学回到家吃完爷爷做的饭后,从书包里掏出数学作业本做作业,我低着头认真地写着,汗水不时滴在本子上,坐在身旁的爷爷看见了说:“我来把电风扇打开,孙子学习太热了,凉快凉快吧。”他起身打开了电风扇刚坐下不久,说自己头有点晕。刚说完不到一分钟,爷爷就一头栽倒在地。当时吓坏了我,我边哭边喊着:爷爷!爷爷……伸手想把爷爷扶起来,可是怎么也扶不起来,于是急忙跑到隔壁王伯伯家。请来他扶起了爷爷,他背我也帮着在后面抬起爷爷的两条腿,从我们租房的住地向两河镇中心跑去。虽然路程不算远,用了有三分钟的时间。但是,我觉得时间太长、路程太远,后来到了医院,几位医生诊断爷爷的症状是中暑。急救并打上吊瓶,不一会儿爷爷终于开口,微弱地说:“我在哪里?”这时我一颗紧张的心也平静了许多。我急忙擦去了眼眶的泪水,跑回家中给爷爷拿来了水。爸爸在外地打工,我怕耽误他,于是我就到学校请了假,守护了两天就出院回家了。妈妈您说,我是不是长大懂事了?

我朦胧地记得,那时妈妈在家的时候每天给我们做可口的饭菜给我们吃,我也穿着一身干干净净的衣服。可是现在您离开了这个家,爸爸去了很远的地方打工,一年也很少回家,照顾不到我们。衣服实在脏了若是夏天的薄衣服就自己洗,若是冬天的厚衣服我实在洗不了,爷爷就帮我洗。爷爷原本不会做饭,为了照顾我,也在集镇租了一间房同我生活,现在也能做一手香甜可口的饭菜。他还经常督促我的学习。有爷爷的关心、照料,我生活得很幸福,有爷爷的陪伴我很开心。我现在也意识到了:这也是在锻炼我独立生活的能力。

现在我们学校对留守儿童关心照顾得很好,我的语文老师就是我的代理家长,经常给我辅导作业,对我的生活也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每天早上和中午两顿饭都在学校吃,与同学们在一起享受着香喷喷的营养午餐,那真是爽啊!在学校一天快乐的学习和生活觉得很好。回到家,可亲可敬的爷爷无微不至地关心和照顾着我,我感到无比幸福!

这学期,学校为了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组织全校师生到子午银滩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实践活动,内容非常丰富,期中最难忘的是沙滩排球。我的代理家长——王老师用温暖的手拉着我说:“沙滩排球是很有意思的一项运动,我们去参加吧!”我很高兴地参加了。只见老师和同学生们各个都身手敏捷,潇洒自如,两脚轻轻一跃,排球就如一个快活的小精灵,快速地跳过了网。对方也不甘示弱,用尽力气。阳光暖暖地照耀着金黄的沙滩,闪烁着光芒,犹如一片晶莹的黄褐色的大海,本来风平浪静,当一个个矫健的身影活跃在沙滩上玩排球时,就像刮起了一阵风,金色的“海浪”翻腾起来,朦朦胧胧,分外壮观,我就乐在其中。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