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文章

请欣赏元宵节文章(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元宵节文章1:乡思

文/陆宇轩

刚过去的这个元宵节,我是在省城过的。这也是我第一次在远离故乡的地方,仰望元宵节的圆月。

望一眼窗外灰霾中若隐若现的月,耳畔回荡着席慕蓉那句诗:“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里的那轮圆月,该是澄澈而美好的吧。

故乡信阳,别称申城。每当旁人问及家乡,我总爱回答:从申城来。故乡有浉河,属淮河支流,水色温润,清澈见底。浉河之水弯流信阳全境,千余年里滋养了无数栋梁贤才。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是信阳潢川人,当年北上入秦谏于王,全家老幼被禁于一庭院中,时光漫漫十余载,他仍胸不改志,最终令秦王叹服。

我有一位忘年之交的老乡,姓许,现供职于上海大学文学院。去年暑季,与他漫步浉河之畔,他望向清波荡漾的浉河,讲述他与浉河的故事:幼时家贫,往来于田间地头和乡村小学,只为谋得一张开往乡镇中学的“车票”。高考两度失利而志不悔,独自一人去上海打拼,终于拓出一方天地。他说,是故乡的浉河给了他力量和信心。他说,他年轻时常常站在河畔,看河面上白帆点点,驶向无尽的远方,似乎把他的心也带走了,召唤他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那里有大江大海,有大都市和大场面。后来,他沿着春申君的脚步,来到上海,那个也叫申城的地方,像一棵故乡的茶树,在远方生根、发芽,带给人们春天的芬芳。

信阳之申城,比不了上海之申城。城小,城乡都算上也不过60万人。城深,也就故事多,应是融进了世间百事。它不单在于小巷街坊曲环幽深,更在于此城意蕴丰厚。申城的名片有二:毛尖与美食。信阳毛尖茶烟袅袅,香远益清,生于山间僻壤,够深够远,却名播四海。申城特色美食热干面更藏于城之深处,却酒香不怕巷子深,成为人间美味。民国初年,风行一时的武汉热干面,传入与武汉毗邻的中原申城,被食不厌精的申城人改造,添上红油、肉酱、千张、芽菜,飞入寻常百姓家。而今欲品其真味,一需人引,二要等待。真正的申城味不在装潢精致的挂牌连锁店,却往往在街口深巷某个逼仄小店。端上桌的,不仅在其色香味兼备,更在其承载了申城的内涵。正是那岁月流淌的厚重感,亦为五味之中跳动的美好,传递出申城的独特味道。

犹忆年少时,随外祖父踏遍申城大街小巷,游过浉河大小支流:在震雷山头运笔摹词,于南湾坝口吟咏古今。“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余光中先生的这句感怀,曾令年迈的外祖父动情不已。

故乡,是一种存在,不管是缥缈远去的还是现实存在的,总是勾起无限心绪。无论故乡是多么的小,小到只有烟村四五家,小到鸡犬之声相闻;无论故乡多么穷,穷到篱笆墙柴门院,总是让人牵挂惦念。那是一种基因的延续,一缕乡愁的发散。

也许,许多年后,城镇化的进程会改变农耕时代所赋予的故乡形貌,但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亲情,一定会化为深深的乡思,不绝如缕。

元宵节文章2:诗词中的元宵节

文/夏爱华

正月十五闹元宵,这是一个喜庆的日子。皓月当空,彩灯高悬,结伴赏月,燃放烟花,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全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于诗词中游走,感受诗意元宵,颇有兴味。

元宵节一定要吃元宵的。来看符曾的《上元竹枝词》,香味扑鼻:“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香甜的桂花馅料里裹着核桃仁,用井水来淘洗像珍珠一样晶莹美丽的江米,这样做出的元宵香甜美味,谁不想尝尝啊!

元宵节不能无酒。且看唐寅的《元宵》:“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灯月交辉,吉日良辰,不喝点美酒怎么行呢?

元宵节情韵悠悠。欧阳修的《生查子》,道尽痴情女子的相思之苦:“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一年前的良宵,有情人相约于此,温情缱绻。一年后场景依旧,只是不见了有情人,怎不让人伤感?记忆如风,更深夜寒,人生本就是这样不尽如人意吧!

元宵良夜,也自有重情之人,能够甜蜜地相逢。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读来温馨感人:“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海中,遍寻无着,偶一转身,原来真爱就在不远处。

花灯如昼的元宵夜,在卢照邻的《十五夜观灯》一诗中灿烂生辉:“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看,绚丽多彩的元宵灯火将大地点缀得五彩缤纷,绵延不绝,与天穹连成一片。远处的灯光恍若点点繁星坠地,近楼的灯光恰似明月高悬。为这节日增光添彩的,当然还少不了美丽姑娘的欢声笑语。

元宵节文章3:春雨细,柳丝长

文/子薇

元宵节与情人节重合,比较鲜见,度娘说上次这两个节日的重合是在1995年。十五的月亮,一轮玉盘似地挂在中天。吃过晚饭,带儿子出去散步,沿着镜湖走。湖边的柳树,叶子悉数落尽,只剩下根根蜿蜒垂下的黑褐色的枝条,在夜色里形销骨立着,那况味,是工笔描摹出来的水瘦山寒。

湖畔很多人在散步,难得见到的一对情侣,俏丽的女子手里捧着一把包装精致的玫瑰,浓郁的深红色,盛满了风情,也盛满了世俗红尘里的丰沛和温暖。情人节么,咖啡厅,茶馆,K歌厅,应该是情侣们最好的去处。空地上,悠扬的音乐飘荡,跳着交谊舞的人们,舞姿从容而优雅。成群结队地在户外的空地上跳交谊舞的场景,我似乎还是第一次见。成天地宅着,孤陋寡闻,在所难免。与大嫂大妈们的广场舞相比,交谊舞显得温文尔雅。

今年的春天有些特别,立春后一周吧,天上飘起了细雪,精盐似的,落下来。晚上,儿子去一个老师家,我也跟着出去了,一个人,借着逛街的名义。风里裹着丝丝寒意,带着些许体贴的寒意,不割人。空气是洁净的,我穿着羽绒大衣,系着围巾,走在裹着丝丝寒意的风里,空气的清新洁净,让人的内心被一种别样的情感填塞得满满的,是寒的,又分明有暖意,是孤独的,又分明是美好的。

脚步所指的方向,是侨鸿国际,我下班时常路过的地方。申元街上的女贞树,在暗夜里静静地立着,与白日相比,幽暗的氛围,使它们显得宁静端庄,还有被夜色笼罩后凸显出来的厚重感。枝叶上的灰尘,被夜色层层过滤掉,落净果实的光秃秃的细小枝条被夜色淹没掉。黑褐色的树干,饱满的叶片,宁静,优雅,却又蕴含着惊心动魄的深长意味。于这样的氛围里忽然就想起了顾城,想起他的诗句,“一棵树闭着眼睛/细听着周围对自己的评论”。看看自己,看看树,明明是禁不住地莞尔一笑,却惊觉眼里有泪意。生命中,太多的偶然和不可测,总会令人唏嘘不已。

路上一对牵着手的情侣,跟我一样地没有撑伞,任由细小的雪花落在身上,一直一直地轻声说话,只有他们彼此可以听见的话,不时地,看一眼对方,笑一下。“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是词帝李煜的句子,这会子,搁在这儿,是贴切的,也是暖人心扉的。

侨鸿国际里,顾客零落。我从一楼到三楼,快速地逛了一遍,似乎看了很多的商品,又似乎什么都没看。从三楼坐扶梯,下楼。花坛、树根等处,积了一点细雪,在夜色里泛着莹润的光芒。这样的雪,该以怎样的诗句去吟咏?东晋时,某日大雪,谢安咏诗,“白雪纷纷何所似?”其侄谢朗接,“撒盐空中差可拟。”其侄女谢道韫接,“未若柳絮因风起。”只这一句,便凸显出谢道韫非同小可的才情,“咏絮才女”由此扬名。只是,这般细小的雪,以“撒盐空中差可拟”来形容,似是更为贴切。

终于下了一场颇有点气势的雪,在初春。早晨起来,屋顶上,树枝上,厚实的,沉甸甸的。之前的两次细雪,仿佛情侣间的调情,一点一点的,把情感酝酿积攒到一定的火候,一下子爆发出来。春雪,没有什么筋骨,加上相对较高的气温,积存不住,很快地便烟消云散无影无踪。白日飘雪的时候,天空中甚至还挂着明晃晃的太阳。太阳雪吗?也算是一番不同凡响的景致吧。

预报说,雨水前后,有个持续几日的降水过程。春雨贵如油,今年应该是个风调雨顺的好年份,“春打五九尾,家家啃猪腿”么,尘世间还能有什么事,比农事的丰收更让人踏实心安的?

我们邻座的办公楼下的天井里,一株桔子树,丰沛的绿叶间,挂着一只只鲜艳的橙黄色的桔子,那般好看的光景,把周围原本不俗的盆栽都齐齐地比对得黯然失色。

银湖边的柳树,比镜湖畔的柳树要坚强得多,好像一直保持着绿意盈盈的姿态,直到三九四九时,被寒霜浸润染黄了那么一点点,大约是这个冬天不曾真正地寒冷过。此番在春天里,我看见它们又抖擞起精神,吸足了养份似的,伸展开来,无边无际的绿,倒映在澄碧的湖水里。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出自温庭筠的《更漏子》。温公关于“柳丝长”、“春雨细”的先后排序,是为配合“花外漏声迢递”之词韵计。实则,自然界里,应先有“春雨细”,才会有柳丝飘飘,万物疯长。

雨水后,春天的脚步仪态万方地款款踏过来了,这时节,万物真正开始进入到生发吐翠的快车道。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劝。水獭开始捕鱼了;之后,大雁从南方飞回北方;继之,在如丝的春雨里,草木发芽,油菜、冬麦等农作物快速返青蓬勃生长。

春雨细,柳丝长。一年的好光景和沉甸甸的希望就从这里起航了。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是少年听雨,是隽永的画卷,是清丽的诗行……

元宵节文章4:红楼梦中的元宵节

文/张宏宇

在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描写贾府的各种节庆活动,几乎涉及到了中华民族每一个重要的岁时节令。纵观这些节庆详略有序的描写记述,可以看出,作者曹雪芹对元宵佳节有着独特的情愫和感受。

在曹雪芹笔下,书中很多地方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小说的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的一章中,就两次写到元宵节。第一处:“士隐见女儿越发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便伸手接来抱在怀中,斗她玩耍一回,又带至街前,看过会的热闹。”文中的“过会”,即是元宵节的活动之一。开篇有首诗句:“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可见元宵节成了书中一个重要的提示。

紧接着第二处写道:“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宵佳节。士隐令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半夜中,霍启因要小解,便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待他小解完了来抱时,那有英莲的踪影?”文中的“社火花灯”是指元宵节夜晚街头的鼓乐、歌舞、百戏、杂耍、放花灯等娱乐活动,写出了当时老百姓观看社火花灯的盛况。从作者寥寥笔墨中,描绘出了元宵节的热闹非凡,社火花灯,倒尽了当时元宵节的繁华景象。

红楼梦中详细描写了贾府过元宵节的情景有两次。第一次是元妃省亲时,当时贾府处于极盛时,整个荣国府装扮得花团锦簇,灯光灿烂,非寻常人家可比。贾府的元宵节是在《红楼梦》第十八回“林黛玉误剪香囊带,贾元春归省庆元宵”开始的。元春晋封贤德妃,回家省亲,便正是元宵佳节。

元妃省亲回宫后,还特地制作灯谜与家人同乐。以贾母老太太为首,率领众位美女看戏、击鼓传花、听评书、吃酒行令、猜谜、观看烟花,乐此不疲。大观园中的元宵节,亭台楼阁处处张灯结彩,众小姐丫环们兴高彩烈地参与,尽情享受节日的欢乐,让这样的节日热热闹闹的。红楼梦中的元宵节,为大观园的如花美眷添了一笔闺中景致。

到了贾府第二年再过元宵节时,便开始显露出衰败的景象。《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一章中,贾母开夜宴时,虽然荣宁二府赏灯吃酒,笙歌聒耳,喜乐喧天。但是贾氏族人来者却寥寥无几:“贾母也曾差人去请众族中男女,奈他们或有年迈懒于热闹的;或有家内没有人不便来的;或有疾病淹缠,欲来竟不能来的;或有一等妒富愧贫不来的;甚至于有一等憎畏凤姐之为人而赌气不来的;或有羞口羞脚,不惯见人,不敢来的……”虽然此时的元宵佳节,还显得流光溢彩,浮华奢侈,但早已没有了过去那种雍容华贵的万千气象。如此尴尬的情景,也使这年的元宵节成了贾府最后的精彩。

元宵节贯穿在整个小说中,红楼梦开头,贾府还没有出现,先出现个甄家,书中的甄家覆灭其实是贾府覆灭的前奏,甄家是在元宵节后遭受一场大火而衰败的,而曹雪芹笔下的贾府最后覆灭也在元宵节,现实中的曹家被抄几乎也是在元宵节后。曹雪芹笔下的元宵节,悲喜相加,真幻相生,虚实相形。红楼梦中的元宵节,同样又是生动精彩,且诗意盎然的。

元宵节文章5:热闹的元宵节

文/张小艳

小时候,每年的正月初二到元宵节我都是在姥姥家度过的。那些年,村里热热闹闹的元宵节活动,让我饱尝了快乐的滋味。

灯笼是元宵节的重要观赏物。元宵节前几天,村里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会高高挂起两个大灯笼,各个大街小巷也挂两排长长的灯笼。灯笼的形状千姿百态,有按照属相和其他动物制作的龙、兔、狮子、老虎灯笼等;有模仿水果、蔬菜、花卉形状设计的西瓜、桃、辣椒、白菜、绣球灯笼等;有根据几何图形做成的圆形、扇形、八角形灯笼等。元宵节前后几天的晚上,村里的每条街上都热闹非凡。每条街道上的灯笼在灯光的衬托下都发出色彩斑斓的光芒,把整个村庄装扮得如美丽的宫殿。男女老少都兴高采烈地观赏街上的灯笼,整个村庄呈现出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

每到元宵节前一天,姥姥都要做好多种纸花,蒸十几个花馍,炸一大盘元宵,用来当供品,祈祷全家老小在新的一年里能够平平安安、健健康康、顺顺利利。

纸花是模仿牡丹、玫瑰、绣球等花的形状用五色皱纹纸加工出来的。姥姥特别心灵手巧,做出的纸花看上去活灵活现,和真花一样逼真。

做花馍时,姥姥先用适量碱面把发酵好的面团揉好,然后把面团分成几等份,搓成长短均匀的长条状,再把这些长面条来回盘、折、挤、捏,做成一个个独具特色的花馍,最后在每个花馍的花瓣里嵌上大红枣。待开锅后,把做好的花馍轻轻摆到笼屉里,用旺火蒸半小时,一个个造型奇特的花馍就蒸好了。

炸元宵时,姥姥先往锅里倒入少量油,等油六七成热时,她把元宵往冷水里泡一下即刻捞出后放入油锅。随着油锅里“嗤嗤”作响的声音,元宵开始膨胀起来,这时姥姥会拿铲子将元宵轻轻地翻滚几次,等元宵的每个位置都变成金黄色时就可以出锅装盘了。

元宵节清晨,村里各个摊场里挤满了上供品的人们。姥姥供奉的纸花、莲花馍、炸元宵美观大方,姥姥的手艺让人赞不绝口。那时的姥姥,总会乐得合不拢嘴。

每到元宵节上午九点钟,村里闹红火的活动就会准时开演。姥爷是元宵节活动的领头人,每年都会在头上箍个粉色头巾,在队伍最前头吹哨子、喊口令,意气风发地指挥大家往前走;姥姥喜欢敲大鼓,她总是在队伍中兴致勃勃地舞着鼓锤,那精神头看起来比年轻人更胜一筹;二姨和三姨同村里其他女人一起画上漂亮的彩妆,穿上艳丽的服装,随音乐声翩翩起舞;大舅和二舅的拿手戏是踩高跷,他们的队伍穿着八仙或其他各路神仙的服装,给大家表演风趣幽默的节目;我和表弟表妹同村里其他孩子们,头戴大头娃娃皮套,眉开眼笑地扭着欢快的秧歌,把人们逗得捧腹大笑;队伍的后面还有二鬼摔跤、背铁棍、坐花轿等好几样节目,每一样都乐趣无穷。

每次想起二十多前那热热闹闹的元宵节,我心里就暖暖的。

元宵节文章6:灯谜“迷”我心

文/朱小波

元宵节最值得回味的,除了观花灯、舞龙灯、吃元宵外,猜灯谜也是很有趣的咯,至少刚刚过去的元宵节里,长沙城内多处元宵灯展中,设置有灯谜。

在过去,由于灯谜难以猜中,如同老虎难以被射中一样,所以灯谜也被称作灯虎(也叫文虎)。

据说纪晓岚就曾出过一谜题,连乾隆帝都被难住了:“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诗不是,词不是,《论语》也不是,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打词语一。相信现在的你,也被这灯谜难住了吧?答案请见本文末的注1。

呵呵,不着急,作为长沙人,我们只猜长沙谜语好了。纪先生这是典型的北派灯谜,讲究谜面成文、谜带诗意。长沙谜语是“南派灯谜”的重要一支,长沙谜语雅俗共赏、贴近生活、接地气为中华谜界所公认,更有外地谜友戏称长沙谜语为“玩出来的谜语”,巧的是我朋友中还真有这样一位玩家呢。

元宵节的前两天,朋友进哥在他的朋友圈里挂出了6条谜笺展猜,说是为参加第二天的长沙一社区的灯谜活动热身,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前往活动现场竞猜。我虽是他的“菜鸟级”谜友,只依稀记得有借扣、通假、会意几种猜射方法,没想到一下子就猜中了2条半,兴趣还真的被调动起来了。

第一条谜面是:三毛五毛皆醉翁(打一长沙地名),呵呵,三毛+五毛=八角,幼儿园小朋友也会的加法;而《醉翁亭记》,是每个中学生都读过的古代散文名篇呀。谜底不就是“八角亭”吗?

第二条谜面是“说田心田心到(打著名歌手一)”。“说”与“陈”近义,“田+心”就是“思”呀,哥呀,你是陈思思女士的“粉丝”吗?

至于那半条,谜面是这样的:娄底吉首更加光明(打称谓一、湖南地名一),第一时间我只猜中了称谓的谜底是“女士”,还在思考“更加”扣什么字恰当时,另一个朋友就把谜底“益阳”直接给透了,“哦,真是这样呀”,我不得不佩服谜友的思维敏捷。

当然还有人是“敏于行而讷于言”的,那位猜中“田中花开半绽放(打一影目)”的朋友,也不亮谜底,只在朋友圈里回复:“进哥也是小刚哥哥的影迷吗?”一个大男人说话还这么委婉,我只能掩嘴而笑了,亲自把几个字拆开来再组合,让“芳华”重现了一次。

还有两条谜语:一夕别后人无依(打12笔字一)(注2)、息心相依从此思念不断矣(打13笔字一)(注3),猜字谜对我这“菜鸟”来说还是有点难度的,好吧,权当是隔空捎来的两张入门券,就带着它到竞猜现场向进哥本尊求教好啦,更何况还有机会向谜人圈的大咖们现场学习呢。

元宵节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说的是唐代的盛况;“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表达的是宋人的情怀。今人如我,乘兴赴一场谜会,热热闹闹猜几个灯谜,也算是谜动我心吧。现在元宵已过,而灯谜却已“迷”了我的心?我说个谜语给你猜好不?这是金庸的《天龙八部》中阿紫对乔峰说过的话。

元宵节文章7:元宵节抒怀(三章)

文/吴晓波

元宵月

一轮明月从一部古老的中华长卷中徐徐升起,洒下清辉一片,把抒情的唐诗、缠绵的宋词挂满了千家万户的屋檐。

一轮明月从举杯相庆的晶晶酒杯里徐徐升起,漾起的莹莹涟漪,濡湿了千千万万颗恋恋不舍的心。

一轮明月从白发母亲的盈盈目光中徐徐升起,大爱至简的光芒,扎痛了无数双红红的眼。

哦,今晚,惜别的话语里,滚烫的泪花里,依依的笑影里,甜美的梦乡里,皆是月,皆是情……

哦,今晚,我要满饮此杯明月,用启程的行囊把母亲的音容笑貌、浓浓的乡情乡音、家乡的山水画卷装满。离家薄凉的日子,我会用它们一点点御寒。

吃汤圆

又是一年咀嚼幸福和甜蜜的日子。

正月十五元宵节,从母亲圆圆溜溜的汤圆里滑了出来,把美好祝福和憧憬写得溢出了青花碗的碗边。

一颗颗亮如珍珠的汤圆,轻轻用牙齿一咬,流出芝麻的香、蜂蜜的甜,一股春天的暖流包围着你,悄悄地把你融化。

团团圆圆,圆圆满满。汤圆,母亲最常用的比喻修辞手法,轻轻地一描,你的嘴唇就会一年四季溢出火一样的红。

汤圆,是年的句号,也是新的起点。

一条亲情、友情、爱情铺就的路从脚下绵延至远方。

远方,春天从一颗嫩绿的芽苞里向你微笑招手,苏醒的唢呐又吹开了绚丽的新梦……

观花灯

一盏花灯就是一首唐诗,一盏花灯就是一首宋词。

灯下开始流淌一些美丽动人的传说和一些姹紫嫣红的故事。

灯面浮动着一张张似曾相识的脸。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辛弃疾……或踏歌起舞,或举樽邀月,向你款款而来。

岁月,在时光的留声机上渐行渐远。是谁,用铿锵、婉约的文字,点亮了生生不息的华夏薪火,拨动了万千众生的心弦?

今晚,我要借来太白的醉意,拂开一页灯火阑珊,循着斑斑足迹,拾一缕尘烟,做一回思想者,听一听历史的九曲回肠,品一品中华传统文化的饕餮盛宴。

元宵节文章8:远行

文/邓敏

元宵节如期而至。九龙的大街上冷冷清清的,并没有太浓烈的元宵味。幸好表妹在这里做小吃生意,我们便相聚在一起过节。如若不然,我真的要一个人承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凄凉了。

记得返岗的前一天正值人过年(正月初七)。那天,红色名城·英雄泸定似乎少了些许的热情似火。铁索桥上的客人少了,大街上的车少了,唯有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和革命先烈们俨然矗立,目送着各奔东西的人们。

自记事起,母亲很看重人过年。她常说,即使再穷,这个日子也要认认真真做一桌饭,以示全年五谷丰登。夜饭十分,她又千叮咛万嘱咐地安排,在动筷子之前(准备吃饭时)从每盘菜里挑少许置放高处祭祀祖先,祈祷先人们保佑全家平安健康、财源滚滚。

泼完水饭(给去世的人送饭,老家祭祀祖先的风俗)回屋,便收到了单位要求返岗的通知。无喜,无忧,无笑,无泪。因为,早已习惯了这种漂泊式的生活。不同的是,这次是我一个人远行。不变的是,必须快速将欢蹦乱跳的心收回、聚拢,并竭力掩饰又一次远离亲人的复杂表情。

“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母亲似乎看出了我多次浮出眼睑的神情和不易察觉的依恋。悄无声息地为我洗好衣服,仔仔细细地清扫着屋子,有一句没一句地和我搭讪,大意还是那些老掉牙的但百听不厌的告诫。我常想,父亲已去天堂多年了,假如我妈她老人家百年之后我还活着,有谁还会对我说这些呢?而我,又能到什么地方去听呢?

夜死了,昼活了。我既沉重,又离愁,还不得不拖着近乎麻木的身躯迈出家门。周围很静,只闻大渡河在春的呼唤声中绵延悠长、温柔流淌的声音和叽叽喳喳的鸟叫声。晨风拂面而来,掠过阵阵清冷,抚弄着街道两旁花坛里睡眼惺忪的花儿。“再来的时候,你们还在这儿吗?”我尽量挤出欢喜,在心里笑问那些不会说话的灵性十足的花朵,恋恋不舍地走出了小区大门。

母亲静静地和我并排走着,一只手为我拎着洗漱工具,另一着手不停地理着晨风中乱飞的白头发。我偷看着古稀之年的母亲:一道道深深的皱纹横跨在不饱满的额头上,纵横交错在刻满千辛万苦的脸上,写满了沧桑,清澈的眼睛里全是比以往更多的爱抚和关怀夹杂着的担忧。

车子发动的瞬间,我顿时怅然涕下,无数次的回望也改变不了小客车“哧溜”一声驶出车道后越望越远的事实。再怎么的不舍,最终还是化作了挥手再见。此情此景,真真切切地印证了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那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可我,作为在建设雪域高原大潮流中的一棵小草,只能选择告别,将家乡这“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的初春胜景装在心里,独自到折多山以西的地方继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在午夜梦回时独自回味“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雅康高速处于试运行阶段,出城时,小客车师傅微叹一口气,一个左转弯将车子驶进了泸定至康定的老路,沿河而上。经过无数次的峰回路转,小客车才爬进了折多山。山还是那山,路还是那路,人却不是那人了。一仰头,迷人的折多山映入泪痕未干的眼帘。只见它微笑如眠,带着些许苍茫的夜色,静静地躺在天边;巍峨的山巅在蓝天下闪着银辉,无需华丽的装饰,仍可成为世界上最完美、最纯洁的奇观之一。弯弯曲曲的318国道,像一条长长的黑丝带,缠绕着沿途绵延不断的群山,越过积满残雪的山巅,冲进一个个隧洞,爬进丛林蔽天的大山,一直飘往藏人们朝圣的布达拉宫。在折多山,蜿蜒曲折的川藏公路自下而上旋绕,像飘带,似巨龙,如大蟒,任由车辆和行人踩踏、碾压,无怨,无悔,只有微笑和温柔。坐在车里紧系安全带的我,由衷地佩服起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来。

阳光越过大山,照耀着东俄洛(康定市新都桥)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初春的草原向着“生机勃勃”前进,远处的牛儿们成群结队的,悠悠然的,聚集在一起埋头苦干,一动不动的,像画上的小黑点。星罗密布的藏居撒落在草地上、溪流边、山脚下,无一不是亮丽的风景线,独具特色的碉楼耸立在宁静祥和的村落里。公路两旁整齐排列的柏树纸条按奈不住春风的殷勤,竞相展现出娇羞的姿颜,一层层薄薄的绿纱缥缥缈缈的。

我,一个孤独的远行者,不知何时,竟惬意地欣赏着沿途的美景,心胸也变得异常开阔起来,绕着那飘向九龙的黑丝带,跳跃着,飞扬着。秘境的一抹抹浓绿,滴下天然的甘露,浇灌着我的双眼。透过车窗,我清晰地看见,常青树上随风摇曳的红灯笼上、藏历新年欢悦的笑容里、仍然浓烈的新春佳节氛围间……,镌刻着四个大字——富裕花开!

其实,我不是在远行,是在回家。

元宵节文章9:吟诗诵词闹元宵

文/张辉祥

元宵节,是过年的压轴大戏,重在一个“闹”字。吃汤圆、赏花灯、舞狮龙、放焰火,喜庆热闹。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给我们留下了一串串脍炙人口的元宵诗篇,如今品读起来,仍能感受到当时的火爆场面,趣味无穷。

展灯、观灯是元宵节最主要的民俗活动。有关元宵的诗词中自然不乏对这一活动的吟诵。郭利贞的《上元》诗写道:“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倾城出宝骑,匝路转香车。”你看,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家家门外月华如昼,男女老少街上观灯,车水马龙好不热闹。描写灯节盛况的诗词很多,如唐代诗人张肖远的《观灯》:“十万人家火烛光,开门处处见红妆。歌钟喧夜更漏暗,罗绮满街尘土香。”写的都是元宵之夜展灯、观灯的欢乐情景。

元宵节也是正月里的爱情节日,充满浪漫色彩。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北宋欧阳修词:“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抒写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既展现了元宵佳节的盛况,又描述了在闹市寻觅心上人并与之相逢的喜悦心情。

吃汤圆,是闹元宵的必备节目。南宋姜夔曾对此作过生动的描写:“元宵争看彩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圆。”“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前写卖汤圆的小贩,后写汤圆的珍贵,别有一番情趣。

年年岁岁,元宵节不知寄托了人们多少美好的祝愿和祈盼!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