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文章

请欣赏风光文章(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风光文章1:温暖大理

文/远方

大理美,美在无限风光,美在大理人。

六年前新婚时,和老公选择了云南度蜜月,大理就是其中的一站。只是时间仓促,那次仅仅在大理停留了几个小时,成为一大憾事。2012年末,有幸参加了百名文化记者大理采风活动,5天的时间里,早出晚归,马不停蹄,几乎绕着洱海走了一圈,走访了大理六七个县,真实、直观地感受了大理。

大理是多姿多彩的,天空蓝得纯净,白云贴着山头朵朵盛开,苍山郁郁葱葱,洱海烟波浩渺,崇圣三塔林立,沙溪古镇梦里阑珊……5天的时间里,让人陶醉的不仅仅是如诗如画的美景,还有那些可爱、温暖人心的大理人。他们和大理一起,已然成为我心中永不褪色的风景。

大理美,美在无限风光,美在那群可敬的民间艺术家。

从小到大,我对音乐兴趣缺乏,我总觉得,是我的耳朵缺少对音乐的敏感。然而此次在大理,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有一种音乐,无关文化,无关听众修养,她能穿透人心。

那天晚上,原本预定八点半到达巍山看演出。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到达巍山时已是晚了一个多小时。沿着斑驳的台阶,走上巍山古城门,那有一个演艺大厅,谈不上富丽堂皇,但也古色古香。大理日夜温差大,尽管是室内,我们依然感到了丝丝寒意。

依次坐下,大红的帷幕缓缓拉开,音乐表演开始了。锣、鼓、琴、二胡……还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古典乐器在一群民间艺术家的演奏下,演绎出一台原汁原味的巍山洞经音乐会。我不是研究音乐的专家,细细观察,这群演奏者不少已经年过花甲,花白的头发,穿着民族特色的衣裳,专注的眼神,他们精神抖擞、配合默契地演奏着。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么多的乐器,这样默契的配合,需要多少时间的磨练?我随即静下心来细细感受洞经音乐,在内心深处,我总认为这是对表演者最大的尊重。

经过解说,我们了解到,洞经古乐原为一种道教音乐,在明代时期由内地传入西南。随后,在长久的历史演化之中,这种道教音乐慢慢地为西南少数民族所接受,并逐渐融入了民族音乐与乐器,最终形成了现在极具少数民族特色的洞经古乐。巍山洞经音乐是洞经音乐的两个分支之一,她融入了南诏音乐的古典与庄重,悠扬飘逸。

如果说最初是因为表演者的敬业、严谨让我心生敬佩,那么随后一首首曲子的演奏让人完全融入到了洞经音乐的世界。该怎么来形容这样的音乐?恢弘?厚重?大气?深沉……我无法形容,想着“天籁之音”也不过如此吧。尤其是当主持人介绍其中一种乐器是世界上唯一能奏出声音的最老古瑟时,演出也达到了高潮。怕错过了一个音符似的,我几乎是屏住呼吸竖起耳朵伸长了脖子虔诚地聆听着,这古老的乐声带着岁月的沉淀,穿越千年的时光,在夜色中轻舞飞扬,有着一股穿透人心的魅力。

大理美,美在无限风光,美在那个旁征博引、娓娓道来的解说家。

是不是最美的风光总是在最幽深处?在大理,常常是经过两三个小时的车程到达下一个景点,然后眼前的美景让我一下子忘却了旅程的疲惫。那天一大早出发,到达千年白族古镇沙溪已是中午时分。

认识沙溪,首先是被一句话感染:如果不能回到十年前的丽江,那么,就来沙溪吧。耀眼的阳光下,在喜庆的锣鼓声中,在穿着民族服装的迎宾、洋溢着笑脸的孩童的欢迎下,走在沙溪寺登街的砂石小路上,古朴的四方街,精致的木雕楼,沧桑的千年古树,庄严的兴教寺,落寞的古寨门……我又一次被震撼了。这是一座无愧于“茶马古道上惟一幸存的古集市”称号的古镇,据了解曾入选值得关注的世界101个建筑遗产保护名录。

在沙溪,眼前的景色不是我最大的收获,我更大的惊奇来自于为我们提供解说的剑川一名姓董的文化工作者。每到一处景点,他总是旁征博引,娓娓道来。他会用力学原理来解释一座木结构建筑矗立几百年的缘由,他会从介绍两幅壁画的艰难修复来感慨目前该领域面临的困境……在他的讲解下,沙溪的历史,犹如一幅幅古画,缓缓在我们的面前展开。早已过了午饭时间,饥肠辘辘,可是,我们依然痴迷地听着董先生的讲解不可自拔。从土黄色的东寨门一步步返回,我不舍地跟在董先生身边,安静地听着他的讲解。

如果可以,我愿意再来一次沙溪。如果可以,我愿意再听一次董先生的讲解,不,无数次也行。

大理美,美在无限风光,美在那个夜光下邂逅的鹤庆美女。

离开大理的前一晚,我们住鹤庆。集体活动结束后时间尚早,我们几个相约去新华村这个“银器之都”逛逛。

我一辈子都忘不了那个晚上。月光下的鹤庆一片静谧,出租车师傅把我们带到新华村时,大多店铺已经打烊了。我们缓缓走在石路上,看到有一两家店铺的灯光亮着,就进去淘银器。从一家店铺出来,转弯,遇到个归家的女子。她看着我们主动打招呼:要不要去我家看看银器?就在前面。我们对视一眼:好呀!推开一扇古朴的大门,我们一起走进这家店。女子热心地招呼我们:喝杯水吧,是经过检测达到食用标准的泉水。在她的带领下,我们步入她家的院子,看到了一汪山泉水,和这个女子的眼神一样的清澈。我好奇地看着一边平摊在筛子里的绿色的果子并询问,原来这是橄榄,当地人晒干后用来泡水喝,可清热解毒利咽化病,也可以直接咀嚼。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让我尝了一个,刚入口时涩涩的难以忍受,但是不多时便感觉舌尖生津,很妙的一种感觉。

这个夜晚,我们没有在这家店买一件银器,只是和女子像朋友一样在小院里谈天说地品泉水。出门时,她还热情地给我们塞了几个水果。我手中的梨子一直回到了宾馆似乎还带着这个素不相识女子的体温。

也许时间的流逝会让记忆渐渐褪色,但我会一直清晰地记得,我与大理的美景,与大理人,一场场惊艳的相遇。它们将一直温暖着我的心灵和未来的岁月。

风光文章2:陕南正是好风光

文/周舒艺

车行陕南。葱茏连绵的大山,不断地从眼前掠过。烟雨朦胧中,那些绿色愈发地生机盎然。这是秀美、湿润的陕南。然而,这里所属的秦巴山区,曾经又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如今,在脱贫攻坚的战役中,这里发生了巨大变化。

几个月前,我有幸踏上这片土地。

一路走,一路看。群山间、村道旁、大棚里、社区工厂中,我见证着那些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精彩故事。

一座座智能联栋大棚,眼下正在消毒休整期。之前,这些高高的架子上吊着的是一串串菌袋,菌袋上生长着木耳。位于秦岭深处的商洛市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曾经是一个深度贫困村。由于当地气候环境特别适合菌类生长,因此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木耳产业。过去,这里的木耳多是段木栽培,靠天吃饭,产量低;现在不同了,采用了先进的大棚吊袋栽培技术。木耳手工空心挂面、柞水木耳菌草茶……如今的金米村,将小木耳做成了大产业。

在安康市汉滨区谭坝镇松坝社区、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汉阴县涧池镇紫云南郡社区等移民搬迁的新社区,一间间玩具厂、电子加工厂厂房内,工人们正低着头紧张有序地忙碌着。对大山连绵的陕南而言,易地搬迁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问题,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然而,下山后,生活变好了,后续的经济来源渠道也需解决好。一家家新社区工厂的出现,恰恰解决了这一问题。

在“安康扶贫空间”,一箱箱“富硒苦荞茶”整装待发,它们将从这里奔向各地。安康这片土地天然富硒,近年来,当地政府围绕茶、水、魔芋、生猪、渔业、核桃等富硒产业,打出了“富硒牌”。如今,富硒产业已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富了安康,也富了百姓。

脱贫致富,关键是要找到一条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特色之路。

一路听,一路思。小村头、茶园边、车间里、农家楼旁,我聆听着走在脱贫致富路上的乡亲们的坚实足音。

一个个挂着的小木牌上,写着“豆腐脑”“豆浆”“农家豆腐乳”等字样。杨传红一边忙着煎铁板豆腐,一边招呼着来来往往的游客。身后,不大的店面里,整齐地放置着几张桌椅。这是老杨的豆腐坊。老杨原是柞水县红岩寺镇本地湾村的贫困户。2019年2月,在扶贫政策帮助下,他在终南山寨景区内的豆腐坊开业了。终南山寨紧邻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距西安仅40多公里。景区里人流熙熙攘攘,老杨的豆腐坊生意自然也不会差,当年收入就达8万元,2020年的收入则更多。

眼前的这幢两层半小楼,共7间客房。房间内,按照城里宾馆“标间”布置,空调、淋浴、浴霸等一应俱全。这是柞水县营盘镇朱家湾村村民柳太青家开设的农家乐“双艳农家”。地处秦岭南麓的朱家湾村,农家乐、民宿等经营红火。忙的时候,“双艳农家”一天要接待十几桌客人,周末客房都得提前预订。2015年之前,柳太青在外打工,媳妇在家打理3亩地,一家子生活来源主要靠他在外打工收入,一年下来除去所有开销,剩不了多少钱。现在光靠农家乐,年收入就达5万多元。

一路精彩,一路惊喜。

脱贫致富路上,在物质上摆脱贫困、富裕起来的同时,乡亲们的精气神儿越发地昂扬向上。

我忘不了那一处处美丽乡村。甫一来到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五爱村,一幅漂亮的宣传画便映入眼帘。行走在村中,远处是连绵的青山,近处是百亩荷塘满眼的绿色。为了整治村容环境,当地下大力气,制定了诸如绿化承包到户等多项举措。

我惊讶于乡亲们思维方式的转变。山还是那座山。然而,以前的靠山吃山,是靠上山采药、伐木挣钱;现在的靠山吃山,是靠绿山青山涵养出好生态,发展旅游经济。朱家湾村红火的农家乐背后,是村民们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大家越来越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我感动于乡亲们发自内心的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在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西苑社区的互助幸福院里,62岁的钟家玉正忙着和同伴们排练宣传政策的快板节目。移民搬迁到西苑社区的钟家玉,说到现在的生活,满脸笑容:“这里很好!”

就在那几日,一个好消息传来——安康富强机场试飞成功。而在写下这些文字的前些日子,又有一个好消息传来——安康市至岚皋县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至此,安康市实现了“县县通高速”。陕南大地,正是好风光。

风光文章3:改膳

文/灰色猫

都说“无限风光在险峰”,我却常对一些平常的事情“望洋兴叹”。就拿改膳来说吧,本是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了,无非就是吃顿好饭而已,这平常的就如同我这个平常的人,掉到人堆里保准找不着一样。然而,在今天这个神奇的年代,许多事情就像必然和偶然一样不可捉摸,连“改膳”似乎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二十年前,上大学放假的时候,寒假里的一天。

母亲说:“咱改膳吧!蒸窝头!”

我听了,没吱声,微微皱了一下眉。

蒸窝头也算改膳?我的舌头上的颗颗味蕾溢出了几分反感,食道和胃也泛起一阵阵痛苦的灼热----这是窝头留给它们那粗拉拉沉甸甸的记忆。

从我记事起,窝头便伴随着我的成长,早饭是窝头,晚饭是窝头,上中学在学校吃的仍是窝头。不过,我记忆中的窝头并不都是玉米面的,小时候吃得是高粱面和红薯面的,黑漆漆、硬梆梆的。印象深刻的是,玉米面窝头是只有家中来了客人或者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的。再后来条件好了的时候,还能吃到黑馒头和包皮卷子,那是后话。但是始终忘不了放学后那缠着母亲要玉米面窝头的情景,就像期待山珍海味一样。等上中学以后,生活条件有所好转,我在学校吃住,吃得大部分还是玉米面窝头,偶尔也能奢侈的吃一次黑麦面馒头。在学校吃饭需要用粮票兑换成饭票,由于家里没有吃商品粮的亲戚和朋友,只能从家里拉上粮食卖到粮站,换成粮条(一种相当于粮票的单据),再拿到学校兑换成70%的粗粮和30%的细粮的饭票,有时候粗粮不够吃,就用细粮饭票给条件好的同学兑换成粗粮饭票,当然是一比二兑换的。那时候的饭量似乎很大,每个月吃不少粮食,总想着能为家里减轻一点负担。三年的高中生涯,是玉米面窝头、贴饼子和白水熬白菜外加玉米稀饭与咸菜滋养着我正在发育和求知的身躯。想想还真与窝头很有缘,是这窝头,垒起了我的五尺之躯;是这窝头,铸就了我的智慧和灵魂;是这窝头,把我送进了高等学府,成为当时街坊邻居羡慕的“天之骄子”。但是,我并不留恋窝头,总盼着有那么一天永不再吃它。

母亲拿出面盆,舀出黄灿灿的玉米面,又加了一些白面和佐料,添了水,又特意放了一些从地里揪来的野菜,我听见玉米面发出的沙沙的细音绕着母亲的指关节响,很有节奏感,像一首自然的天籁之音传入我的耳鼓,也许是很久没有听到这熟悉而又陌生的声音的缘故吧。那黄糊糊、散落落的面团,在母亲的手里旋转、翻飞,瞬间就旋成了宝塔状,旋出了尖儿,旋出了鸡蛋大小的窝儿,就像一件艺术品一样,显得古朴、厚重。

这声音,这动作,在我的记忆中并不陌生,然而,现在听起来看起来却与以往又有所不同……我想不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只是这音乐的节奏感让我很是受用。我目不转睛的看着一个个“宝塔”从母亲的手里诞生,在高粱秆做成的瓮盖上排成弯弯的队列,不像正规军,和母亲给我讲的故事中的土八路差不多,一个个穿着臃肿的棉袄棉裤,头上扎着白色的毛巾,占队列的时候总是像一条摆动的蛇一样弯曲着。我在想象着这些窝头,是否也会像当年的朱元璋逃难时喝得“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感觉,我尽量压制着内心对窝头的反感。

母亲边蒸边说,前些日子听别人说某位知名教授每星期都要吃两次窝头,说玉米面里含有的营养成分是别的粮食和蔬菜所不能替代的。我知道这位教授是从营养学的角度吃窝头的。但是我不知道母亲什么时候也开始关注食品营养了。

这时,我不由得想起了刚回家时看望叔叔的情景,不太宽绰的院子,看不到矮小的土坯房了,一溜五间大瓦房,白白的墙面,平整的水泥地板,屋里用自己做得席梦思床替代了传统的砖坯砌成的火炕,蜂窝炉子上一根银白色的管子弯过两道弯通向窗外,高大的玻璃窗把外面的阳光邀到屋内,亮堂整洁。在靠墙的餐桌上,几个黄灿灿的窝头赫然映入我的眼帘,倒像一个个雕琢过得石头,棱角分明,彰显着“民以食为天”的个性。

我怀着惊异的目光,回头望着叔叔黑中透红的脸膛。“整天吃馒头,腻得慌,还是窝头顺口,你婶子特意添加了豆面、白面、白糖,也改膳改膳。”叔叔笑着说。

唠了一会儿家常,叔叔又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家家户户的存粮都吃不完,够吃三年的。都穷怕了,唯恐再回到从前呢,光吃麦面馒头也不习惯,就掺点粗粮吃……”

哦,原来如此啊……

看着母亲把窝头放进冒着腾腾热汽的锅里,盖上盖,便又忙活儿去了。我盯着锅底下燃烧的火焰,仿佛听到了窝头在锅里哼起低沉的歌……

风光文章4:沿江风光一游

文/朱佳莹

今天,老师带我们去沿江风光带春游,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到达沿江风光带后,只见那里人山人海:带着孩子的妇女,出来散步的老人,天真活泼的小孩……我们走在过道里,看见了许多美丽的植物,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这里的植物品种繁多:樟木、桂花树、紫罗兰……“快看那护栏上面!”不知是谁大声叫道。我往护栏上一看,啊,原来是我最喜欢的古诗词!我高兴极了,蹲在那儿认真研究起古诗词来。

再往前走,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个中心广场。突然,喷泉口喷出了水柱,“啊!真壮观!”这喷泉随着悠扬的歌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水珠洒到我的手上、脸上,惬意极了。

远远地,我看见前方立着两座人型石雕,栩栩如生。放眼望去,蔚蓝的江水缓缓东去,阳光洒满江面,波光粼粼,凉爽的江风徐徐吹来,令人心旷神怡。

时间过得真快,虽然满怀不舍与留恋,我们还是踏上了回校的路,而沿江风光带的美景,却一直留在我的脑海,令人回味。

风光文章5:美丽的秋色风光

文/秦欣

又是一个凉爽的秋天,秋天又轻轻向我们迎来。

秋天到了,无数的叶子也枯黄了,它们仿佛一只只美丽无比的枯叶蝶,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舞着,有黄中带绿的银杏树叶,也有红于二月花的榛树叶和如同手掌的枫树叶,它们轻轻的飞舞,真是令人陶醉。

这个火红无比的榛树叶仿佛一团团熊熊燃烧的火焰,枫叶可真是霜叶红于二月花呀!这个美丽的枫叶比那春天绽放的花还要美几十倍呢!它们为大自然增添色彩,使这个秋天更加灿烂!

秋风吹过小路,秋风抓一把桂子的香气洒落到四处,芬香扑鼻。风如同柔韧的梳子,把田野梳得井井有条;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逢逢勃勃在田野上闪耀。

微微的秋风轻轻一吹,每一棵果树上的果子都成熟了,仿佛一个个红红的小灯笼,苹果嚷着冷了,要穿红袄;葡萄嚷着冷了,要披紫袍;石榴也笑绽了红肚皮。

高粱红着脸儿笑了,一曲酒歌在心灵酿造。稻田里的稻谷也黄了,玉米举着黄粒乐了。它们都乐开了怀,仿佛一个个顽皮的小孩,在田野里嬉戏。

野菊花也开了,有五颜六色的,有的白,红的,紫的,黄的令人眼花缭乱。

秋天真是个丰收美满的季节。凉爽,宜人的季节呀!

风光文章6:窗外的大树风光

文/周有光

我在85岁那年,离开办公室,回到家中一间小书室,看报、看书,写杂文。

小书室只有九平方米,放了一顶上接天花板的大书架,一张小书桌,两把椅子和一个茶几,所余空间就很少了。

两椅一几,我同老伴每天并坐,红茶咖啡,举杯齐眉,如此度过了我们的恬静晚年。小辈戏说我们是两老无猜。老伴去世后,两椅一几换成一个沙发,我每晚在沙发上屈腿过夜,不再回到卧室去。

人家都说我的书室太小。我说,够了,心宽室自大,室小心乃宽。

有人要我写“我的书斋”。我有书而无斋,写了一篇《有书无斋记》。

我的座椅旁边有一个放文件的小红木柜,是旧家偶然保存下来的遗产。

我的小书桌面已经风化,有时刺痛了我的手心;我用透明胶贴补,光滑无刺,修补成功。古人顽石补天,我用透明胶贴补书桌,这是顽石补天的现代版。

一位女客来临,见到这个情景就说,精致的红木小柜,陪衬着破烂的小书桌,古今相映,记录了你家的百年沧桑。

顽石补天是我的得意之作。我下放宁夏平罗“五七干校”,劳动改造。裤子破了无法补,急中生智,用橡皮胶布贴补,非常实用。

林彪死后,我们“五七战士”全都回北京了。我把橡皮胶布贴补的裤子给我老伴看,引得一家老小哈哈大笑!

聂绀弩在一次开会时候见到我的裤子作诗曰:“人讥后补无完裤,此示先生少俗情”!

我的小室窗户只有一米多见方。窗户向北,“亮光”能进来,“太阳”进不来。

窗外有一棵泡桐树,二十多年前只是普通大小,由于不作截枝整修,听其自然生长,年年横向蔓延,长成荫蔽对面楼房十几间宽广的蓬松大树。

我向窗外抬头观望,它不像是一棵大树,倒像是一处平广的林木村落。一棵大树竟然自成天地,独创一个大树世界。

它年年落叶发芽,春华秋实,反映季节变化;摇头晃脑,报告阴晴风信,它是天然气象台。

我室内天地小,室外天地大,仰望窗外,大树世界开辟了我的广阔视野。

许多鸟群聚居在这个林木村落上。

每天清晨,一群群鸟儿出巢,集结远飞,分头四向觅食。

鸟儿们分为两个阶级。贵族大鸟,喜鹊为主,骄据大树上层。群氓小鸟,麻雀为主,屈居大树下层。它们白天飞到哪里去觅食,我无法知道。一到傍晚,一群群鸟儿先后归来了。

它们先在树梢休息,漫天站着鸟儿,好像广寒宫在开群英大会。大树世界展示了天堂之美。

天天看鸟,我渐渐知道,人类还不如鸟类。鸟能飞,天地宽广无垠。人不能飞,两腿笨拙得可笑,只能局促于斗室之中。

奇特的是,时有客鸟来访。每群大约一二十只,不知叫什么鸟名,转了两三个圈,就匆匆飞走了。你去我来,好像轮番来此观光旅游。

有时鸽子飞来,在上空盘旋,还带着响铃。

春天的燕子是常客,一队一队,在我窗外低空飞舞,几乎触及窗子,丝毫不怕窗内的人。

我真幸福,天天神游于窗外的大树宇宙、鸟群世界。其乐无穷!

不幸,天道好变,物极必反。大树的枝叶,扩张无度,挡蔽了对面大楼的窗户;根枝伸展,威胁着他们大楼的安全,终于招来了大祸。一个大动干戈的砍伐行动开始了。大树被分尸断骨,浩浩荡荡,搬离远走。

天空更加大了,可是无树无鸟,声息全无!

我的窗外天地,大树宇宙、鸟群世界,乃至春华秋实、阴晴风信,从此消失!

风光文章7:若有风光,不如相忘

文/东篱自醉

《庄子·大宗师》中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大意为泉水干涸后,两条鱼未能及时离开,受困于陆地的小洼,为了生存,两条小鱼相互吐沫来润湿对方。与其这样,当初还不如在江湖水中各自游走、相互忘去。

对于爱情,人们称颂的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玉堂春”苏三,自小流落妓院,却也天生丽质,聪慧好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官宦子弟王景隆相遇苏三,一见钟情,两情相悦,海誓山盟。不到一年,王景隆千斤散尽,被扫地出门。苏三苦劝王景隆发奋读书,誓言不再从人。王景隆后考中进士,与历尽千辛万苦的苏三终成眷属(电视剧《苏三传奇》中,苏三冤屈昭雪后其行离去)。

这世界偏偏不能随了人的心愿,不是所有的有情人最终都能成为眷属。

名妓杜十娘,不甘做王孙公子们寻欢取乐的玩物,真诚地追求爱情,并为此不惜牺牲一切与富家子弟李甲相爱。李甲也曾对杜十娘真心爱恋,但他屈服于社会、家庭的礼教观念,再加上孙富的破坏,最终背叛了爱情,造成了杜十娘投江的悲剧。

能终成眷属的也未必幸福。

明末“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结识出身名门望族的高名才子冒辟疆,才子佳人结秦晋之好,却也只是个小妾,不遭公婆待见,只能是“病眼看花愁已深”,明亡后小宛随冒家逃难,久劳成疾,重病而死。

做人要知进退,感情上的事也是如此,“应已能知己知彼,若有风光,还要彼此相忘。”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落拓不羁的书生,穷困潦倒时还往来于青楼,只有妓女椒树赏识他:“此君岂长贫贱者哉”。椒树拿出卖身之钱,倒贴与他,供其读书,临考之时,又为其置办行装,给他家里送去柴米油盐,书生感动万分,许下诺言:他日得志,回来娶你。椒树辞谢道:所以看中你,是因为姐妹们嫌贫爱富,我要让世人知道,脂粉堆里也有慧眼识贤的人。至于相约白头到老,从未奢望过。我等青楼之人,成不了良家妇女,登堂入室,仍旧纵情声色风月,你受得了吗?幽闭闺阁,如坐囹圄,我又不堪约束。与其开始欢合,终将别离,还不如互留相思之情,化作长久的思念。书生后来官居县令,多次来请,椒树都不答应。

纪晓岚感慨道:要是韩信知道这个道理,也不至落得杀身之祸。

身边有朋友,身陷围城,城外另有寄托,却舍不得城内幼子、房产,又恋着城外“红颜”,城里城外都不能“相忘”,家里家外一团糟,何苦!

近日,“京城四少”之一喜结良缘,佳侣喜形于色,婆媳言欢,旧爱亦称“仍是朋友关系”,但愿能“彼此相忘”。

夜深时,总想起刘若英的歌:很爱很爱你/所以愿意不牵绊你/往更多幸福的地方飞去/很爱很爱你只有让你/拥有爱情我才安心……

风光文章8:风光未曾谙

文/张彦梅

因为慕名宝鸡大水川草甸的风光,周末便带着母亲去游玩。待到达大水川时已近中午,我们就先在南由古城用餐。把母亲安排在一家岐山面馆里,我和姐姐便在小巷里继续搜寻着特色小吃。

我和姐姐同时被一阵酒香吸引。进了酒坊,当我们端着看不清酒色的粗瓷碗,放到唇边小口抿着时,那熟悉的味道在舌尖氤氲,我和姐姐对视的一刹那,彼此都已知道,往昔就那么近在咫尺了。

在我们家,最重视的节日除春节外,就是端午、中秋了。父亲不管生意多忙,在这天必是早早回家与母亲忙碌饭菜,和家人一起过节。而这天,也是孩子们可以破例喝酒的日子。不管年龄多大,都允许喝一杯竹叶青酒。

我看着父亲给爷爷斟酒,神情和动作有说不出的孝顺和恭敬,这让我觉得面前的这杯酒也贵重起来。我小心地端起酒杯,学着大人的样儿,小口抿着,饭菜香气蒸腾,感觉庄重又温馨。

等月亮爬上来时,梧桐树下的方桌上已摆满了石榴、苹果、月饼和瓜子。爷爷和爸爸喝着茶,水汽在月色下缥缈,小院中的花花草草在夜色中娉娉婷婷,不知名的虫子阵阵唱和,这情景往往牵出了爷爷的诗情:年年佳节泪心酸,今夜杯中酒味甜。古稀余年风中烛,老来身弱夕阳天。耳听飘笙歌盛世,目睹兰桂秀街前。举斛对月开怀引,莫负人月两团圆。做完诗,爷爷也让我们背一首有关月亮的诗。我背完李白的“白玉盘”,咬开红、绿丝月饼,望着头顶又大又圆的月亮,觉得那“白玉盘”洒下的清辉让整个小院曼妙无比……

我沉浸在往事中,卖酒的小姑娘说,“姐,这酒养脾胃,润肝健体……”不等她说完,我微微一笑,“拿一瓶吧。”当母亲看着我们拿着酒进屋后很是意外,待知道是什么酒时,她没说什么,我知道母亲也一样想起了往昔。父亲和爷爷离世后,我们再也没像小时候那样过节了,每次都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再也没有饮酒赋诗一大家子其乐融融的氛围了。

吃完饭,坐着小火车去草甸。山路迂回,阳光下,浅碧深黛的山演绎着“横看成岭侧成峰”,而我也自有云深不知处之感。行进中,渐感山风清冽,山峰好像突然遁到了远方,豁然开朗的一片绿色在广阔的山脊上铺展,草地与长空相接,浓绿与云天照映,几座帐篷,几匹骏马洒在草甸上。

小火车终于停下。眼前是一片与世隔绝的丛林,苍劲隐秘。我走在木栈道上,被这些不知名的参天大树围裹着,树下是厚厚的落叶、植被。母亲指着不远处的一种植物说,那不是蕨菜吗?说话间,母亲已经快速地下去,举起手里像娃娃拳头一样的野菜,说:“就是蕨菜,真没想到,这山也有……”脸上闪烁着孩童般的得意。我拿起一棵蕨菜,在凑近鼻子的一刹那,就感到这是多么熟悉的味道。

味道是无形的,却真真切切地告诉我,我和它曾经相识。那是远在东北的舅舅邮寄来的一种山野菜。母亲说,要是你爸还活着,我真想让他带着我回一次东北进山打山珍。“妈……”我喉咙哽住,我知道妈妈一定想起了爸爸下放农场和她去打山珍的时光。某个地方、某个东西、某种味道,都可以成为怀旧的影子。

当暮色渐深,我们离去时,我看见母亲回头长久地一瞥。山山相似,水水相同。也许,我们之所以从未放弃旅行的脚步,是为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也许,看山也不是山,看水也不是水。

如果,我们在旅行时能无意中邂逅了曾经,如此,旅行便有另一番暖意了。因为,无论岁月如何流转,往昔一直在记忆中摇曳着风光。也因为往昔,在阻挡着时光的凉意。

风光文章9:裕河好风光

文/张晓红

背起行囊,来到裕河,沿八湖沟放歌前行,回归自然,放飞心情。带着你的家人,约上你的朋友,静听空谷回音河水潺潺,远眺松柏青翠密林葱郁;或翻越高峰,领略北国风光的山川雄奇;或信步峡谷,欣赏江南水乡的钟灵毓秀;或择一处依山傍水的静谧之地,领略裕河独具魅力的长流绿水,感受裕河水“清澈见底”的淋漓尽致;或徘徊于依山傍水蜿蜒曲折的人工栈道,贪婪地吮吸天然氧吧的馥郁气息。视野所及,皆令人陶然忘机。

裕河的美在她那些大大小小形状怪异的石头。有条纹石,纹理清晰整齐;有动物石,形象突兀;有条桌石,平整的长长的,倘若你将它作榻卧于其上,天当房子石当床,再手捧一本全唐诗或宋词集,耳旁是鸟鸣山涧松涛阵阵,水流淙淙清风送爽,恍惚间,你也许就有了与心仪已久的文人墨客谋面的讶异,就有了穿越时空超越自我与古人心有灵犀的感慨。

裕河的美在她温婉娴雅的河水。远观,波光粼粼;近看,河水清清,一颗颗石子静静地躺在河底,仿佛一大群孩子躺在妈妈的怀里酣睡。我情不自禁,伸出手探到水底,抓起几颗石子细赏把玩,又用双手掬起一捧水来,任她从我的指缝流出,亲吻我手上的每一寸肌肤,触动我心里的每一根神经。

裕河的美,还在她独有的野生川金丝猴。我们此行就是为了急赶着与猴子见个面。顶着烈日步履急促的我们,必须要在饲养员给猴子投食前赶到投食地点。

饲养员拎着一大桶苹果块和一大桶胡萝卜块,沿小路走到了远处的投食点,吹响了哨子。顷刻间,在他前方的几座山头上,猴子们仿佛一个个战士听到了冲锋的号角,呼啦啦直窜而下奔往投食区。有的猴子使出浑身解数,跳跃式自上而下,从一棵树荡到下一棵树;小猴子最为可爱,用两只前爪紧紧抓着妈妈的前胸,身体紧贴着妈妈的肚子,由妈妈带着赶往投食区。

正当猴子们吃得津津有味时,饲养员招手示意我们近前观看。我们悄悄来到离猴群两三米的地方,屏息站定。出乎意料,他们居然一点也不害怕人类,仍旧若无其事继续大快朵颐,圆圆的眼睛还不时专注地打量我们,看起来温顺友好。

川金丝猴的长相非常帅气漂亮。它们有着金色的毛发,美丽的容颜,圆脸蓝面杏眼,嘴唇丰满,两眼炯炯有神,顾盼生辉。它们四肢发达,尾巴很长,身形矫健有力,机灵敏捷;它们的身体与尾巴的长度比例约为1:1。饲养员特别叮嘱我们,金丝猴的尾巴是万万不可触摸的,如果你触摸它的尾巴,它会发怒,进而攻击你。

在观赏过程中,饲养员介绍说,这一大群猴子中只有一个猴王,妻妾成群。这群猴子分好几个家族,各自为政且家庭观念十分强烈。正说着,就有猴子为抢夺食物在不远处打了起来,吱吱声中你扑我打,你撕我扯,战斗还挺激烈的呢!

夕阳西下,归鸟还巢。尽兴之余,我们一行人踏上了回家的路。

家乡美,裕河美,尽管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但这片美丽的风景已然定格在我的心中。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