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的文章

请欣赏情怀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情怀的文章1:弘扬爱国主义,书写感恩情怀

文/张韵绮

我在电视上看到日本侵略中国时,天上飞机扔炸弹,地上大炮滥轰炸,无数老百姓在战火中没有目标地四处逃难。国没了,家没了,向哪里逃呀?死在逃难路上的人不计其数,令我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

那时的日本为了扩张国土,夺取别国资源,用蛮不讲理、最残酷、充满血腥的方式——侵略战争,来满足他们的野心。乱世出英雄,幸亏出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一大批杰出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诞生了充满智慧的共产党,领导人民团结一致进行反抗,才免遭亡国灭族的厄运,创建了一个伟大的新中国。

作为年轻后代,我们应不忘历史,不忘国耻,不忘为国献身的无数英雄,要懂得先有国才有家,国家强大,人民才能幸福,要懂得感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感谢无数革命先烈作出的贡献,同时也要感谢当今国家领导的英明,使我国人民能过上幸福的安康生活,我们儿童能在和平优越的环境下安心学习,茁壮成长。

我要努力学习,争取长大后成为一名科学家,和其他科学家一样,有所发明创造,助我国国防建设一臂之力。祝愿我们的国防科学,在不久的将来能立于世界之巅,能永远保卫着世界和平。

情怀的文章2:一盏香茗诉情怀

文/王丁强

给我一段老时光,独坐在绿苔滋长的木窗下,泡一壶闲茶。不去管,那南飞燕子,何日才可以返家。不去问,那一叶小舟,又会放逐到哪里的天涯。不去想,那些走过的岁月,到底多少是真,多少是假。如果可以,我只想做一株遗世的梅花,守着寂寞的年华,在老去的渡口,和某个归人,一起静看日落烟霞。

--题记

冬日的午后,阳光依旧明媚如初,倾城的暖阳,满心的欢畅。此时,最喜欢的,就是沏一盏香茗,静坐,临窗,将唯美的时光,细细的品尝。

赏一曲云水禅心,放飞心灵的翅膀,让心与梦踏着生命的旋律,一起去飞翔。一杯碧绿,淡淡的茶香,脉脉地感动,静好的时光。茶烟袅袅,若有若无,淡淡的升腾,化作缕缕细烟,氤氲开来。灵动的指尖,暗香浮动,丝丝缕缕,缠缠绕绕,侵润了眼眸,温润了心房。那一杯斑驳的心事,也因了这茶香,轻舞飞扬。

好喜欢,这一段光阴的寂静与安详,仿佛尘世的一切喧嚣,都与我无关疼痒。我尽管坐在这大好光阴里,享受这一处清幽,独守这一方净土。望着窗外的风景,心情是这般的恬淡与安宁。真想让全世界都禁言,只想用心去聆听,那发自心灵深处的呼声。

那唯美的恬静,是心的安宁。那一束明媚的梦境,宛若在此刻,也变得很轻盈,像一曲远古的琴音一样婉转空灵。如水的时光,茶韵清扬,美奂绝伦的乐声,像一袭清澈的泉水,潺潺流淌,涤荡着心灵。此刻,折叠所有的记忆,静看时光中那些淡淡飞落的思绪,既然无法疏离,就把它浅搁在无人理会的角落里。

舞动的心,随着悠扬的音乐,似一只彩蝶生出羽翼,轻灵飘逸,温婉美丽。又宛若一个纯情的少女,衣袂蹁跹,轻舞霓衣,典雅秀丽。品一口香茗,独享着一份静谧,白天不懂夜的黑,原来,寂寞是如此的美,美到能听见花落的声音。盈一份淡泊,握一份清雅,纵然世事万物如何变迁,我心依然,安之若素,背手含笑,静待流年。

一个人,一本书,一杯茶,没有人来打扰,远离尘世的繁杂,静静的独享一段安逸的光阴,这才是我向往的生活。也只有此时此刻,才能觅到一个真实的自我。然,世事总难尽人意,你想要的得不到,你不想要的,却又无法放弃。实在不想做个土豪,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可又无法逃离这市井的烟火。所以只能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小快乐。

已是冬月,仍不见一场久违的雪。丝毫寻不到那彻骨的严寒,窗外,赫然明媚着,沁人心脾的温暖。依着阳光,浅吟低唱,聆听心之曲韵清扬,一杯碧绿,半盏茶香,轻雾缭绕,氤氲着暗香。铺一纸素笺,捻指流年,蘸一笔五彩,将微蓝的心事晕染。一份孤独,一份寂寞,一份简单,一份淡泊,其实幸福,就是一种简单的快乐。犹如一株开放的花朵,不诉悲喜,不言寂寞,不论你来没来过,不管你懂不懂得,我就是我,一个不一样的我。所有的收获,所有的快乐,我用心堆积在文字里,婉转成歌,筑起一个属于自己的安乐窝。寂静安然,落落清欢,人淡如茶,清雅悠然。

温一壶宁静,品一盏香茗,安之若素,静静聆听。那清淡的味觉,是心灵的清澈,一抹悠悠的心绪,在茶香里飘摇,仿佛触手可得。一曲轻柔的仙乐,潋滟着时光的温和,弥漫在心底,充盈着禅意。人心,总是被许多无奈束缚,放下,才是人间的大智慧,淡泊,才能真正超越世俗的洒脱。恪守着一份执着,将悲欢喜乐尝过,阅过微笑欢歌,走过泪水蹉跎,方懂得,生命就是一首无悔的歌。

人生如茶,经得起岁月的沉浮,才能沉淀出生命的醇香。悠悠时光,学会把一切静静收藏,流年的倒映里,剪一朵白云的恬静,携一缕微风的轻盈,握一份宽容,盈一份感动,不言沧桑,聆听岁月的脚步声,从容安定,淡然的行走在漫漫红尘中。捻一朵岁月的沉香,舒一怀诗意的人生,唱响生命的旋律,生活,就是一幅绚丽多彩的梦境。快乐的人生,就盈握在你掌中,看你如何去经营。

给我一段老时光,独坐在绿苔滋长的木窗下,泡一壶闲茶。不去管,那南飞燕子,何日才可以返家。不去问,那一叶小舟,又会放逐到哪里的天涯。不去想,那些走过的岁月,到底多少是真,多少是假。如果可以,我只想做一株遗世的梅花,守着寂寞的年华,在老去的渡口,和某个归人,一起静看日落烟霞。

岁月斑斓,流年缱绻,所有的过往,都化为云烟,就像这半盏清茶,越品越淡,那缕缕馨香,都赋予了流年。揽一抹淡泊,坐一处清幽,浮生若茶,淡淡清欢。

红尘三千,披星戴月,别忘了给自己添一件御寒的衣衫。更深露重,坎坷泥泞,别忘记给自己一份释然的心情。

心若在,梦就在,爱若在,情永远。心中有暖,便是晴天。

情怀的文章3:旧照片中的往日情怀

文/听蝉小阁

时间伴着风吹过,我的人生就这样静静地踱着步子慢慢前进。波澜不惊的生活里,总能有些时候让自己禁不住去回首往日的时光。于是翻开自己的旧照片,而那些和旧照片相关的往事也就点点泛上心头,挥之不去。在这样一个冬日的夜晚,尽管寒冷来袭,却也无法抵挡我把当年的那些照片仔细端详,于是便挑选了几张,翻拍下来,写上下面的文字,算是我对往日情怀的纪念。

这是一对情深的姐妹。手手相牵,笑靥相对。

胖胖的那个,是我大学里最好的朋友兼室友——广。广是典型的湘妹子,性格直爽而又不乏细腻,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共同点,我们才一见如故,无话不谈。虽然 我们在体型上是相对的,但这却不影响彼此友好的相处。那时候,我们曾经一块在南湖岸上散步,曾经一起不知疲倦的逛街,曾经挤在一起说悄悄话到半夜……大学时代,在我们的欢声笑语中悄悄走过。曾记否,毕业前夕,我们相约一定要把我们的友谊永远延续?曾记否,离别的时候,我们抱头痛苦?在泪眼模糊中,我透过玻璃看到你的身影渐渐远去。那一刻,我们怎么会想到十几年来,在彼此忙碌的生活里,相聚成了难以跨越的梦。庆幸的是,我们还可以不时地电话联系,电脑聊天,谈谈我们如今的工作和生活。

大学时代的友谊,是我在那激情飞扬的岁月里最大的收获吧。

公园的长椅上,大卫的雕像前,靠椅而坐。眼前的这张照片,让我的思绪乘着夜色,跨越万水千山,来到山城重庆。

那是一个我完全陌生的地方,只因为同学的邀请,我才只身一人,平生第一次来到了那遥远的山城。那两个同学,当时一个在部队服役,一个在大学读书。他们都是初中到高中的同学。

我还记得是在一个早晨到达重庆的,出租车将我带到同学平的校门前。同学平接到我后,带我找了旅店安顿下来,然后一起去找那个服役的同学雄。随后的几天,我和他们一起,感受部队的独特生活,看他们操练、种菜、喂养动物;和他们一起感受建设中的山城火热的场面;在公园里观赏乐队的演出……

只是这些,如今只是我一个人在回想。他们毕业、退役后,我居然彻底失去了和他们的联系,而他们也仿佛是被蒸发了一样,找不到一点消息。时空,在这里居然如此残酷地将我永久地停留在了那时候。

而我,只能在心里默念,祝愿他们平安幸福!

绿草如茵,鲜花怒放。那碧绿的草地多像一张无边的绿毯。该是大连的某个公园。

那是我工作后的第一次旅行。十年前的国庆期间。

第一次有能力依靠自己去旅行,我选择了当时最远的路线,青岛大连旅顺。一路上,在导游的带领下,坐火车,乘海轮,登崂山,观大海,在餐厅里吃地道的海鲜,在海滩上寻找贝壳,在轮船上观看日出,在日俄监狱里感受屈辱和愤怒。

时间流逝,有些事情已经有些模糊,而旅行中疲倦愉悦和兴奋夹杂的情绪却还时常涌上心头。

往日的照片,将曾经的一段生活定格,也将那些回忆定格,让我在多年后的今天,感受到些许的温暖或感伤。但是温暖也好,感伤也罢,那都是我人生中不可抹去的记忆。

情怀的文章4:秋日情怀

文/王丽彦

飒飒秋风伴随着蝶舞的落叶,这是一个美好的伤感的季节。凉爽的秋风荡起如水的情怀,我的心挂牵着大学校园的孩子……

孩子十八岁,读大一,挣脱了妈妈的怀抱,开始自己绚烂的人生。青春的年华如梦,满是美好的憧憬。妈妈殷殷的叮咛,关爱的目光,而今已被阻隔在远方。

十八年的光阴,酸甜苦辣,清晰如昨日,然育儿的辛苦如流水已逝,留在心里的是满满的温馨和幸福,和孩子一起走过的日子充满了欢声笑语。是孩子使我们内心坚强,充满爱心;是孩子使我们人生丰富,成熟而有魅力。我们的付出远不如孩子成长过程给予我们的多。

孩子十八岁那年的夏天,母子俩均是第一次坐飞机,是孩子冷静地带我进入机场,有条不紊地办理登记手续,不忘起飞时给满怀恐惧的妈妈一颗口香糖;过马路,是他牵着我的手告诉我别急;新买的智能手机和ipad,是他手把手教给我如何使用……高考后心仪的学校和他擦肩而过,我心痛不已,而孩子约好的课已到点,看着孩子失落的样子,担心他路上的安全,建议他取消上课,而他默默地收拾好书包,对我说:“妈妈,没事,多大点事啊。”孩子,妈妈真的低估了你!

某天,孩子问我:“妈妈,你知道什么是代沟吗?”我摇头。“代沟就是你看见一个笑话,爆笑,讲给妈妈听,妈妈听了,还要你再解释一遍。”我有点惭愧。高考前的成人礼上,孩子写给我的信说:“妈妈,希望你不断地学习,和时尚、科技不脱节,独立坚强,身体健康,保持一颗年轻的心,使我们沟通无障碍。”孩子,妈妈会努力做到!

走过了春的烂漫和清新,经过了夏的喧闹和繁茂,迎来了秋的成熟和收获。喜欢秋天的舒适和宁静。晴日,秋阳暖暖,白云悠悠,蓝天高远,润如宝石。是夜,凉爽的风惬意地吹过脸颊,月色如水,更深露浓,秋虫呢喃,蟋蟀在草丛中弹着轻柔的小夜曲。孩子啊,请在青春的年华享受校园这美好的时光,妈妈祝福你!

情怀的文章5:老屋情怀

文/徐西尧

听父亲讲,我家的老屋始建于甲午战争爆发的那年,应该是一八九四年,据说是曾祖父的父亲划地建造的。说起曾祖父的父亲还有一段故事--

曾祖父的父亲十五岁时因为家里贫穷便离家出走,自谋生计了,开始的时候以乞讨为生,后来到了天津一家工厂做工,再后来被征入伍,成为清政府的一名海军,十九岁参加了中日甲午战争,并在战争中落下了腿疾,成为一名跛子,甲午战争失败后回到了家里,用剩余的抚恤金建了这个老屋,并置地养家。

老屋建成后在当地也算得上是一处豪宅,因为那个时候在农村建房子几乎很少用砖做基础,可是我家的老屋却是六行肩角(就是六层砖的地基),并且还是青砖,墙体则是麦秸秆和泥再用木制的板子垒起来的,俗称“板子墙”,屋顶则是用杉木、芦苇杆蓬起来的,上面再栅以麦秸杆以防漏雨,这样的房子俗称“草屋”,草屋共五间,中间的为客厅,两头的即为卧房和储物间,然后曾祖父的父亲在这个老屋里娶妻生子,就有了曾祖父。曾祖父的父亲、母亲死后曾祖父也是在这个老屋里娶妻生子,就有了我祖父及其兄弟姐妹六个孩子。

由于遥远的记忆老人们很难回忆院子里的情形了,现在看到的只有一口老井,一盘石磨是老一辈人赖以生存的物象了,老井当然是曾祖父的父亲挖的,并用青砖从井底砌到井口,当然了现在已经被一块磨盘盖住了井口,已见不到当年的清澈了。至于石磨则记不清楚是谁的了,但随着现代化科技的日益发达,石磨便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静静地躺在人们的视线以外;那棵枣树是祖母嫁到这个老屋的第二年栽植的,枣树结了果子,每年春节曾祖母和祖母都用枣子蒸几大锅枣糕和枣馍,祖母在世的时候,每到春节都能远远的闻到我家的枣糕的香味呢!

这颗枣树虽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依然旺盛如初,至今还在季节里飘香,每到秋季里红通通的果实缀满枝头,但也引来好多调皮的孩子。因为枣树是在院子的中央,从我上了初中,每到春节都要在树的顶端挂一个大红灯笼,里面装上灯泡,以显示节日的喜庆。

随着年龄的增长,祖父们也到了成家的年龄了,曾祖父便用积攒的财物在原来老屋的基础上建了一个完整的四合院,曾祖父住了间上房,其余的就按年龄大小安置了祖父及其他兄弟们居住。再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多,大祖父,二祖父,四祖父也相继由老屋搬了出来,留下了曾祖父、曾祖母和祖父、祖母以及很小的父亲、叔叔在老屋里。

在我四岁的时候曾祖父、曾祖母因年老体弱相继去世,离开了老屋;祖父、祖母和叔叔一家也搬到了村南头的、曾祖父开茶馆、饭店的地方。老屋就留给了我们一家。

父亲接过了老屋,便开始把一些闲置的房子、储物间及配房拆除了,只留下了曾祖父的父亲建造的、也是我们居住的那五间北屋和两间厨房了,多余的老屋拆除后,留下了一片空地,每到节假日父亲代领我们剜地、起隆、施肥,种上日常食用的菜蔬,比如茄子、辣椒、豆角、西红柿等等,有了这些,母亲就不用去镇上的菜市场买菜了,节省了老大一笔费用。

老屋在以前的半个多世纪里迎来过无数次的喜悦,从曾祖父的父亲娶亲生子,到我娶妻生子,每一次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每一个新生婴儿的啼哭都让老屋有过异样的兴奋和喜庆,每一次喜悦过后又是那么的肃静和安宁,老屋里的老少男女也和中国的其他农民一样过着平常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这个老屋里的人们一个常年不变的规律。

我从出生到参加工作、结婚典礼,都在这个老院子里,老屋也历经一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几经修补,成为我们一家六口的港湾,也成为我童年的摇篮,直到我上小学的时候父亲才把茅草编织的屋顶换成清一色的红瓦。

随着年龄的增长,求学,考学,找工作,结婚生子占据了记忆的大部分空间,只有青涩的、无忧无虑的童年的记忆清晰地镌刻在灵魂的深处,让人挥之不去,也成为人生当中一段难以忘怀的回忆。

我的童年是在大字报的飞舞和大辩论的喧嚣声度过的,据祖母说,当时为了清除内部的保皇派,那些为所欲为的人们就是从这个老屋里把父亲带走的,大辩论的喧嚣,加上深夜的犬吠,抄家惊扰的鸡鸣,曾经让这个世纪老屋发出过正义的哀鸣,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动乱年代,老屋也显示出了太多的无奈和无助,继续用岁月的刀刻画他沧桑的容颜。

二十年前,母亲因病离开了老屋,母亲出殡的那天,我们兄妹四人及亲属“惊天地泣鬼神”的哀嚎也使老屋苍老了许多,但那两颗由母亲亲手栽在老屋窗前的梧桐树依然枝繁叶茂,每年都在春风里飘荡着我们的思念,她淡淡的花香和婆娑的声音就像母亲生前谆谆教诲的话语,每次回老家看到这辆棵梧桐树的时候就像看到了母亲的身影。

祖父也在我读高一的时候离开了老屋,祖母在十年前离开了那个老屋和院子里那棵她亲手栽的枣树。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一口口棺木,一个个亲人,一阵阵惊天动地的哀嚎,老屋也在这个规律里历经亲人的离去曾经老泪纵横,每一次的喜悦,每一次的离伤都让老屋有过许多的沧桑。

自从母亲去世后父亲就随我去镇里帮我打理那个五十平米的商店了,老屋便成了无人眷顾的闲置处所,后来我因工作调动来到了市里便把商店转让了,父亲也就被他所在的中学聘为书法顾问,老屋也在岁月的沧桑中静静的守候在老地方十五年之久。

五年前,父亲从中学回到了老屋。我打算把老屋拆掉给父亲重新盖几间新屋,但老父亲坚决不同意,“这个老屋是几辈子人居住过的,承载了我们这个家族太多的风雨和血泪,虽然破旧,但也能遮风挡雨,就将就着住吧!”我于是就顺了老父亲的愿,用大白粉粉刷了一遍,甚是整洁;老屋及其老院子在父亲的打理下,变得有条有理,菜园比以前大了两倍,老屋内的客厅里挂满了父亲的书法作品,那个曾祖父留下来的老式桌子成为老父亲龙飞凤舞的舞台,笔架上挂满了大小不一的各式毛笔和我去乌镇时买来的砚台,那个自制的简易书架摆满了父亲喜爱的书法理论及各种古书,走进老屋始终有一股刺鼻的书香味道沁人心脾。

说起这个砚台还有个小故事呢。

十年前,我被单位派往上海学习,学习结束后我就去了向往已久的乌镇一趟,由于时间紧迫没买更多的纪念品,当时想,父亲喜欢书法给他买个砚台吧,兴许老父亲高兴呢,我于是便买回来一个精致的、价值不菲的砚台,当我回到家里把砚台交给老父亲并告诉他价格的时候,老父亲把我训了个遍体鳞伤,板着个脸,三天不和我说话,依然使用那个玻璃的烟灰缸当砚台,直到一年以后才拿出来用,好多书友,同事到老屋和父亲探讨书法的时候都想给父亲要这个别致的砚台,老父亲总是以一个微笑,一个无语的表情回绝他们。后来我和老父亲谈起这个砚台的时候,老父亲说,“这个东西太贵了,你一个月才千把元的工资,这要花费你一个多月的工资!我当时很生气。”现在这个砚台已成为父亲的亲密伴侣了。

去年初冬的一天,我征得老父亲的同意把老父亲接到了城里,临来的时候老父亲曾几次回头顾盼老屋,但在我的催促下依依不舍得离开了老屋,其实当时我看得出来,老父亲是不愿意离开老屋;春节刚过,天气稍有转暖,父亲就闹着要回老家,在父亲的严词要求下我只好在清明节前把老父亲送回了老屋,继续过着和老屋相依相守的生活,也把我和家人的牵挂带回了老屋。

前几天,我回老家看父亲,走进老院子,一幕春天的景色被老父亲浓缩在了老院子里,那个扩大了一倍的菜园也碧绿了,院子的南半部摆满了各种花草,并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样子,有的开出了好看的花朵,有的枝叶繁茂,东边的那两棵母亲亲手栽植的梧桐树下,那曾经的枯叶残花,被父亲收拾得很是干净;院子中央祖母亲自栽植的那棵枣树也露出了嫩黄的花骨;走进老屋更是一派欣欣然的摸样,客厅里原来的书法作品也更换成了父亲的新作,但缺少了往日的遒劲健拔,更多的是沧桑,与世纪老屋是多么的和谐啊!

老屋,你历经了世纪的变迁,经过了无数次风霜雪雨的洗礼,变的沧桑而古老,我生在你的怀抱里,长在你的呵护下,你印证了一个世纪的季节交替、生老病死、酸甜苦辣;这里,有我的哭声,有我的笑声,还有我朗朗的读书声,有我失去亲人的悲痛,但无论我走到哪里,你的怀抱才是我最温暖的港湾!散文投稿

情怀的文章6:老屋情怀

文/箫音

老屋情怀

近日,读了作家余秋雨的散文《老屋窗口》,心中圈起阵阵涟漪,久久难以平息。我多愁善感,容易怀旧的,那屋,那情,卷起我对故乡往事以及老屋的回忆。

我的老家坐落在鲁西南平原一个偏僻的小村,曾经,星罗棋布的土屋成为人们最普遍的住房结构,如今,伴随社会的进步和岁月的风霜雪雨,土屋业已所剩无几。每当置身土屋,我的心境如同出嫁的女子回到阔别已久的阁楼,缠绕着无限情愫。

曾经,我家也有三间土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小时候,我一直这样以为,土屋的存在是为了迎接我的到来。幼时好奇,总是喜欢向母亲问东问西,比如,我从哪里来。母亲总会指着自家土屋说,她和我父亲建房子到田里取土,从土坑里刨出来的,我很庆幸父母的小心和发现,我才得以完整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有了这个版本,我对土屋更加感到亲切,有了它,有了我,土屋竟然牵系着我的生命和肉体。

虽然,在今天看来,故事的内容简单和苍白。昔日千家万户清一色的土屋,在很多人眼中,仅仅代表着落后和贫穷。可能出于年少,于我而言,生活在土屋,丝毫察觉不到其中的酸苦,反倒象稚嫩的婴孩躺在父母呵护下的襁褓里,充满温馨和眷顾。

想起童年,阳春三月槐花开,洁白如玉,一簇簇,一串串,满院馥郁着幽微的香气,沁人心肺。父亲总会支起梯子,爬上土屋,折几枝茂盛的槐花,然后飘然扔下,母亲则将槐花从枝条采下放至水中洗净,加些香料和面粉做成槐花糕,八十年代对我来说可称得上一顿丰富的美食了。

土屋,槐树,静静缓缓流淌在儿时记忆中,印象中竟是如此清晰,像镌刻进生命的图腾。后来我发现,村里很多庭院和我家一样,竟然是如此雷同的复制。原来,我们村这脉人烟,是从遥远的山西大槐树下迁移而来,后人念念不忘故土,睹物思情。

土屋的简朴,可以用六个字加以概括:土得不能再土。身居其中,虽然有些粗俗,但是厚实的墙体,却如同一座巍然挺立的堡垒,涌动的暖流又象一方温馨的港湾。小时候,我常常偎依在母亲身旁,懵懵懂懂地听着半导体内播放的评书,昏暗的油灯下,母亲动作娴熟地舞动纺车,一团棉絮在她手中变戏法似的,似乎永远扯不断拉不完。

家乡的土屋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或之前。当时农村穷,人们建房子只好就地取材,挖点土,掺些秸杆,浇点水,和和砌砌,就成了农村人的安乐窝。

从我记事起,家中再未添置过土房子。毕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生活条件有了极大改善。九十年代初,我家建起三间砖瓦房。诚然,时代的车轮是无法阻止的,总之,村里的土屋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砖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作品整齐地排列,甚至,村里的槐树也难逃厄运,人们有了经济头脑,他们种植了桦杨。

我心中更加怀念曾经流逝的岁月,想起土屋,想起槐树,我并非痴恋它的陈旧,只为它散发出的泥土芳香,从很多层面给予我丰硕的精神悸动。

遥想六百多年前,我们的先辈持有怎样的心境,背后又有怎样的精神助推,从遥远的黄土高原,扶老携幼,背井离乡,千里迢迢,扬起漫天尘土,来到一片陌生地域,开荒垦植,营造房舍,正是由于他们的到来,这片土地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屋舍俨然,犁木扶疏,希望的出现,如同长河帆影,沙漠驼铃,先辈们蹒跚的步履,凝聚成对土地的皈依。

在家乡的土屋,我目睹过许多感动。有挣脱土地束缚的“金凤凰”,他们改变了家乡的小路和泥泞。更有风烛之年回归桑梓的海外游子,扶摸着早年居住过的,而今历经人世风雨,摇摇欲坠的土屋,深情叹出“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土屋”,情之真,意之切,无限感慨,撼人肺腑,潮湿模糊了移动的脚步。

我悲情土屋的远去,作为千百年来人们梦的承载,它淡出岁月的地平线,带着一份柔美和凄婉。

土屋的存在,融汇了一段历史的记忆,凝聚了一幅往事的写意,经历了一番沧桑的风雨。而今日月换成了新天地,土屋苍老了,疲倦了,然而它正迎合着自然界新陈代谢的有机定律,用热情的勇气亲吻着大地,化作一团泥。

家乡的老屋,我的心之牵情之系。

情怀的文章7:家母的情怀

文/玲玲

想起家母,就想起了村里的老槐树,馥郁洁白的花,那沁人心脾朴实又温馨的味道,让我倍感温暖和亲切。那树又安逸又沧桑又厚重,还捎带些老套陈旧,但是让人安详的感觉油然而生。

生活的点点滴滴,柴米油盐都悠悠掠过。一天天一年年,一口饭, 一口水,一身衣,都出自家母之手。那略带老茧的手是多么勤劳,能干。日日操持家务,劳作不辍。工作单位,田间地头,娘家婆家天天风里雨里来回的跑,什么事情都处理得不错。费心劳力的经营着家庭,工作上也是先进模范。对于子女的教育也很严厉,从小就熏陶的很懂事。

小时候,家里很不富裕,母亲总是省吃俭用的过日子。虽然吃穿用度不用孩子发愁,然而也是在母亲的苦心积累中慢慢长大的。这样沉浸在书本的知识海洋里,不问家计,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从小就喜欢读书的我,总是比同龄人多懂些书中的学问。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俨然是个书痴,才思敏捷,聪明伶俐,伶牙俐齿,七八岁就初露端倪。母亲是个乐天派,每天都哈哈笑的过着。作为一名老师,教起学来思路清晰,反应很快,幽默风趣,很有课堂吸引力。村里的人际关系比较单纯,母亲和各方面的人处的都很好,我在学校人缘就最好,一年级选学习委员全票通过。性格既自信又谦虚,既文静又活泼,既有主意又随和,很受老师和同学们的欣赏。这都和母亲营造的家庭文化氛围有直接关系。

上初中时有一次我考的不好,争强好胜的我急得掉眼泪,从小养成了非常自尊的性格。母亲在悄无声息,潜移默化中关注我的成长,任何时候都没有干涉和关心过我的学业。而我自然天成的总是名列前茅,这样造就了很自尊很讲面子的心理机制。这一次没考高分,我担心了一下,关键时刻母亲破天荒的安慰我:没事,不影响什么。根据我的自信心应该没多大问题,不过母亲的话到让我感觉宽心了些。如果没有母亲的话我认为可能会有压力,虽然有自信,成长阶段的心理坚韧度还是需要母亲及时鼓励一下的,否则会有成长的沟沟坎坎而不顺利。幸亏后来没受影响,一直到完成大学学业,都一路领先。

时间的小河在淙淙流淌,日子就这样安安生生,平平淡淡的度过了。不知不觉我参加了工作。还是老景象,母亲依然不用费心关心我的工作,也没多少能力关心我的工作了。而我依然工作的不错,年年是先进工作者。这种要强的心理机制不仅体现在学习上,工作上也是如此。直到有一天,我愿意离开一个城市去另一个城市,我无论作何选择,母亲从来不反驳我的意见,知道我品学兼优,知道我有主见,这么多年一直如此。我抬腿就走了,母亲也忙前忙后的为我在原来城市,办了些工作内容之外的手续之事,上了班也没方便回原城市,孩子每走一步都离不开母亲后盾的支持。本来想上班以后多挣些钱,给家里父母享享福,也一直这样努力着,也挣了大钱了。谁知道天有不测风云,本来还算一帆风顺,转眼策马扬鞭的我驰骋在疆场上,失去了往日的和平,利益受到了阻碍。而且有一些凶险也不方便给母亲说,怕她承受不了,不知会怎么担心。俗话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在道德迅速滑坡,法律底线被上层建筑突破成为违法分子,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日益衰退的大环境下,书本知识被抛弃了。就像《泰坦尼克号》一样沉船前夕的混乱,又像《红楼梦》中宁荣两府被抄家,本来鼎盛一时,但“忽喇喇似大厦倾”的悲哀和伤痛。我陷入了战争的漩涡。其他人在进入战争人的保护下,还是和平的,若无其事的。而我的工作和生活却受到了极大恶劣的影响。我还瞒着母亲,表面上若无其事的。在首都由于战争的残酷生了两次病,都是白发苍苍的母亲去看我,给我抓药疗伤。不停的喋喋不休的叮嘱我,在老家还给我写信叮嘱我,要注意身体,早点成个家,工作差不多就可以了。

国色天香,极具魅力,饱读诗书的我心里哽咽着这些事,心里流成河不肯向邪恶低头。由于工作机密和一些薄弱的掣肘,也不跟母亲讲。一般女孩子在我这个年龄早成家了,然而慈祥的母亲一直承受着女大不中留的忧虑,为我的事夜不能寐,又增添了缕缕白发。承受着不同于普通人规律的女儿带给她的心理压力。因为亲情的牵挂,无怨无悔的支撑着女儿走过了人生的一程又一程。母亲也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了我周围的凶险,不露声色的维持着。母亲又帮我搬了两次家,期间也有危险,我没法在场,还不方便明说,找个理由就走了。要不是母亲的帮助,天知道会多么艰难!而我由于得到了母亲的帮助,而且是这个年龄,按照一般人的规律不应该再对父母提过多的要求和帮助,就这样在我艰难的时候,在英雄天地孤独的时候,只有母亲陪伴在我身边,度过了几次难关。伟大的母爱是值得歌颂的!离这些事已经五六年了,想想自己这样万死不辞的为宏观正义而奋斗,却形单影只,拖累了母亲,心里很愤怒,很难过,很为母亲抱不平。天知道蛇蝎心肠的对立敌人有多么冷酷无情,原来的关系并不是对立敌人,知道越战越残酷方才明白。有多么的灭绝人情事理,有多么的不懂管理!堕落的有多么令人发指!

我在生病的时候又认了一位义母,是一个着名中医的夫人。随着形势的急转直下,变成了外敌入侵的灭国战争,战争的难题忽然之间变成了由我自己解决担承,因为其他领导没有这种能力,而我的得力助手就是自己的义父。支撑着义父密切关注着我的战况的就是义母。义母是个城市里的千金小姐,大家闺秀,气质高雅,容颜端庄,贤淑大方,义母非常喜欢我,我们有缘成为母女。在以后的五六年间,陪我度过了一个个难熬的日日夜夜,没有她对义父的鼎力支持,很多难题都没有精力帮助我解决。记得有将近半年的时间,我感觉义父没有任何做其他事情的时间,除了盯着我帮助我,做我的助手,几乎没有别的工作和生活内容。一天二十四小时除了吃饭休息,就是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做试验,考虑问题。聪明的大脑还必须飞速旋转,才能帮上忙。战争的节奏非常快,因为没有战斗经验,对新式武器原来没有研究,变成了绝对难度。而只有国家三四个最鼎级聪明的人才能解决,还绞尽脑汁,高度紧张的想办法,拿出应对之策。一路硝烟弥漫,一路奏凯歌。这里面也包含了义母无私奉献幕后英雄的军功。战争持续到现在,义母就关心我到现在,从义父对我的关心里可以折射出来。再一次为伟大的母爱奏响赞歌!

由于为国操劳过度,我病倒了三年。在生病的三年里,日子还是艰难,战斗依然在继续。我奄奄一息的在家母的照料下,一点一点的才缓过来。本来处在生命力最旺盛的年轻阶段,却濒临死亡的边缘。刚生病组织就给我安排了国葬的后事。还是瞒着母亲。歇斯底里的不想让母亲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也不甘心就这样牺牲。不忍心看到含辛茹苦的母亲拉扯女儿到三十多岁,享不了女儿给的福却提前去世,这是多么逆反生老病死的规律!战争的罪行滔天!我三十多岁了,两个母亲也六七十岁了,本来应该孝顺照顾母亲的年龄,再说久病无孝子,还有没有久病无父母,事实上久病有父母,什么都没有失去,有母亲我就是幸福的人。虽然我的身边阴谋重重,母亲也不免受些外界负面影响,对我冷言冷语几句,有些凶险我也抵挡过去了。还是瑕不掩瑜,她的无私亲情依然支撑着女儿继续活着,继续前行,继续战斗。我也愿意向母亲行一个崇高的军礼!

可怜天下父母心,世上最数妈妈好,有妈的孩子是个宝。儿童歌谣唱得最贴心了,最真实了。这是多么可歌可泣的情感,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在自己母亲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帮我和国家转寰的历史过程中,母爱凸显被特写,被放大,被赞美。家母的情怀永远熔铸在我心中……

情怀的文章8:老爹的爱国情怀

文/温秀荣

老爹今年七十岁,住在县城里,过着悠游自在的老年生活。像是一匹徜徉在南山的、和平年代不再需要他去征战沙场的老马,也像一柄入了府库的刀枪。

老爹八岁丧父,十六岁继父病逝,他随之辍学。

十九岁那年,他开始用晚上时间脱土坯、刨石头,一个人历时一年,建设起来两间低矮的土坯房。这是我们的第一个家。

老爹从二十岁开始担任生产队会计、大队会计直到大队书记,他一半做农民、一半做干部历时二十多年。八十年代初,国家搞家庭联产土地承包,他做回了地地道道的农民,跟土地硬硬实实打了二十五年交道。记得老爹曾经用七块钱跟小商贩手里买了三件旧衬衣,其中有俩件是女式的,他穿着干活儿,无丝毫不妥;更记得老爹俩只脚穿着不一样的球鞋,而且是一顺边儿的。

老爹六十一岁时,他的二女儿,三十五岁、大学毕业的中学教师,因车祸去世,为安慰和照顾他和我老妈,我主张老两口把家搬到县城。

老爹像一个离婚的中年男人那样,在对前妻的感念和对后妻的向往中煎熬良久。他一方面被县城和子女吸引,另一方面满怀对农村和乡土的怀恋,他犹疑地来到了县城,目光无助,神色凄惶。

十年时间转瞬即逝,老爹每天去逛早市,用他慈爱的目光抚摸着早市上陈列的一切物品:菜、蛋、肉,馒头、油饼,镰刀、扫帚、簸箕等等,那些东西身上寄存着他六十多年的生活印记,他去往早市归来,手里东西并不多,一把葱、三五个豆包、半斤猪头肉等,仅此而已。但是他慈祥而满足,他疏通了自己六十多年与土地血脉相连的经络,身心健康而愉悦。

老两口的生活费来自于老家几十亩土地的转包费,老爹说,感谢国家土地承包三十年不变的政策,给了他十年有米有面的无忧的县城生活。他平时无事爱玩玩麻将,一块钱的小麻将,他头戴礼帽、鼻子架着老花镜、手里端着罐头瓶做的喝水杯,从容而悠闲。

他居住的小巷里,巷道开始硬化,老爹停下了他的麻将热心地给施工的人烧水喝,偶尔也帮一点小忙,硬化完成了,他的门口还安着一盏路灯,有一口下水井,焊着粗粗的钢筋棍,老爹欣喜万分,感觉走路干净了、明亮了,倒脏水轻松了,他满怀感激,开始义务打扫小巷卫生,不允许下水井的钢筋棍上有一片菜叶。

他经常在晚饭后,站在那盏路灯下独自微笑。他可能在回想幼年少年时的凄苦,也可能在回想青年壮年时的劳累贫困,他爱跟我说,要是你奶奶活到现在,看看这社会,该多好啊。

有一次,我们辩论一件事,老爹固执己见,我跟他开玩笑说,你不听话,我不给你养老,老爹脱口而出,不用你养老,硬气极了。我诧异地问他,用你儿子养吗?他说,不用﹗我好奇极了,问他还会有谁给他养老,他的回答我很意外,也很服气,他说:国家给我养老﹗

老爹十年来没有花过我们几个子女的钱,他自豪地说,他有工资。那是农村干部的养老制度给他的经济保障。他的那个卡,放在一个专门的地方,他每次的取放都万分珍重。

去年,他患了脑梗,及时抢救,转危为安。之后报销回来的新农合医药费,他又说,太多了,太多了,自己看病,国家掏钱了。老爹出生在一九四六年,祖先是从山西逃荒出来的,苦日子过惯了,他对国家给他的任何经济补助都感激涕零。

今年国家搞棚户区改造,他的两大两小的房子,换购了一套二手楼房。前前后后,老爹激动得满面红光、夜不能寐。签字那天,他一个劲儿地跟工作人员说,我没有意见,我感谢国家,我愿意配合拆迁。

搬家完成后,老爹用笔仔细地计算了国家给他的拆迁补偿金和他的买楼支出,很认真地跟我说,还剩下几千元,他想捐给国家。我第一反应是意外,因为老爹一生手无余财。接着,是一阵震撼袭上心头,我理解了我的老爹,他对国家的爱是朴素的、也是真诚的,是庄严的,也是高尚的,我没有回答,内心深处有无限感慨,老爹不是作秀,他不知作秀为何事,他的想法只是一个有良知的普通百姓很自然的念头。

住进楼房的老爹,生活里增加了锻炼身体这个项目,他说,他想再多活几年,看看国家还能好成啥样儿。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