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清明节的散文(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清明节的散文1:故乡的清明节
文/言语
在父母的坟头上添上几锨鲜土,烧上几刀纸钱,然后默默地叩几个头,做为儿女能做的或许只能是这些了。荒郊野外的林地里,一夜间,坟谷突兀了许多,坟头上全都压上了黄的红的烧纸。高高低低的松木柏树间,星星点点的桃红柳绿里,不时走来三三两两的香客,升起几绺袅袅青烟,隐约传来低泣和哭声……
清明节也是兄弟姐妹们团聚的日子,清明前的几天,山路上的小车和行人开始多了起来,天南地北的亲人们从四面八方回到老娘土,村头小巷里相遇,彼此辨认半天后,尘尘往事连同儿时的乳名也被唤醒,婶子叔侄地称呼一番后,故乡和亲情就这样拉近了一层。
看着邻村的某个家族,大车小车占满了街头,声势浩大的场面显然是向村民们炫耀。我和四哥从翰林旺出来后,沿东山码头入东沟向云梦湖畔的城子岭行走,一边在谈论着家族的荣耀和秉性的关系。我们发现,凡是从祖上就有野心、霸道、爱炫耀的家族,在这个庸俗的时代还真的都发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所倡导的“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古训,似乎在这个时代被终结了。看看当前中国文化人的地位就知道了,村中那些掌权的还有一个朴实守法忠厚勤劳的么?
父亲的一生是善忍的一生,辛劳操心的一生,留于后人的是一个好名声而已。我有点不懂的是,为何父亲的这种秉性——遗传基因会如此强烈:大哥在官场曾经是功勋卓着的,可是后来因为思想不合时宜而很快暗淡了,我的政治生涯完全可以用失败二字总结。问题是,我们的后代们依然毫无保留地秉承了前辈们的朴实和理想,下一代中兄弟十多人也都是彬彬用礼有余,张扬霸气不足。论家势和资财,兄弟几个完全可以买稍高档的车的,至少在我们老家是可炫耀的,可是我们个个都是清贫守朴的老农民形象。
穿过三哥的鱼塘,走过大碌碡,在河之洲是一群不知名的水鸟,我兴奋地跟踪拍摄:远处的柳树行,脚下的荠菜花,水淹后的古墓和墓碑,城子岭的秦砖汉瓦……我陶醉在故乡的麦田里和荠菜花里,忘情于鸟鸣里,和四哥的话题便宽泛了起来……
清明节的散文2:伤感清明节
文/雪上一枝蒿
每每到了清明时节,梦里都会有你出现,是你真的有魂有魄缠绕在我身边?还是因为我太过思念你而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梦里的你,慈祥如旧,核桃皮一样的脸上堆满了欢心的笑容;看我的眼神里充满了爱怜;呼唤我的声音里,饱含温柔;你瘦弱的怀抱温暖舒适,特有的安全感。我扑在你的怀里,享受着你赐予我的慈爱,感受着你熟悉的体温,久久的不肯离开。
让我醉倒在你的怀里吧!但愿这温馨的梦不要醒来!可是,我还是醒来了,醒来以后发觉已泪湿枕边,梦里幸福的情景化为乌有,陪伴我的,只有深深的哀思和伤殇的凄楚。此时,你知道我有多思念你吗?
眼前又浮现出我进入学校第一次得了奖状拿回家给你看时你惊喜的面容,我有了成就时你引以为豪的浅笑,我生病时你忐忑不安如坐针毡的神情和心疼的泪脸。
那时候的你年轻漂亮,略显黝黑的脸上忽闪着一双如秋水般的大眼睛,妩媚动人。可是,随着我的个子增高疯长,你脸上的那种艳丽的风采和迷人的神韵已经荡然无存 ,随之而来的是细密的皱纹 。渐渐的,纵横交错的沟壕无声无息的布满 了你黝黑的脸庞, 令你越显得慈祥。
你单薄的身子是我的避风港,受了惊吓,躲在你怀里,我会安静而眠;寒冷袭来,绻在你的怀里,我会觉得舒适温暖。此时,在这孤寂的黑夜里,在这温馨的梦醒来后的漆黑的夜里 ,我多想再次蜷缩在你柔弱的怀里,再次享受一下你特赐予我的那种温暖和安怡。可是,我知道,你的这种慈爱,只能在梦里拥有。我强迫自己合上双眼,想尽快的睡去,但是,却怎么也回不到当初的梦境。
天亮了,匆匆的洗漱完毕,拿上瓜果点心去郊外,给你送去你的世界里特用的纸币。郊外,无垠的麦田油油,生机盎然,远远的看见你的坟冢躲在绿油油的麦田里。在这充满无限希望的田野里栖息,你一定不会再为后代的温饱而担忧了吧!
看着你的略显荒秃的坟冢,鼻子一酸,两行清泪夺眶而出。别人家的老人都在安享天伦之乐,唯有你,过早的撇下我,躲在这幽静的有些肃穆的郊外野岭,默守着这份寂寞和寥落。
我黯然伫立在你的坟前,往事随风,一幕幕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你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温饱,辛勤劳作,省吃俭用,不注重自己的身体。由于你的身体长期的营养不良,以至于你的身体机能过早衰老,生命过早的枯竭。你就像西边天空悬挂的那抹夕阳,竭尽全力把你所有的光和热,无私的奉献给这个你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珍贵的家。
我和姐姐哥哥在你巩筑的暖巢里,日渐羽翼丰满,各自展翅高飞,而你也已经精疲力尽、枯萎衰竭。你倏然倒地,长眠于你曾经辛苦劳作而洒满汗水的这块田地里。你用你辛勤的汗水滋润的田地里土肥苗壮,你用你的生命滋润的我身强体壮。
我慢慢的拔掉你坟冢上的枯草,整理着属于你的这片有些凌乱荒芜的方寸领地,我知道,你历来喜欢干净清洁;我轻轻捧一把黄土,柔柔的撒在你的坟冢上。我想给你盖层温暖的被子,让你在孤寂的夜里不再感到寒冷;我默默的点燃纸钱,在心里祈祷你在另一个世界里无烦无恼,无忧无虑。
随着煦和的春风,纸钱化成黑蝶在我眼前翩然起舞,是你看见我来看你,开心高兴的舞起来了吗?幂幂之中,你好像慈爱的看着我,看着你的心肝宝贝慢慢的走向成熟,走向富足,走向生命的风华时代!
你——可以安息了吧!
清明节的散文3:别让清明祭奠变了味儿
文/冯蕾
清明节是祭奠逝去的革命先烈、祖先、亲人的节日,然而在节奏加快的现代城市,很多人渐渐地,只注重形式,遗忘了清明节最初的意义;也有一些别有用意的人们,利用清明节大肆宣传封建迷信;更有人不注重环境保护,放鞭炮、用不易分解的塑料清明剪纸挂花进行祭奠……对此,本报记者收集了网络和现实中不同群体的意见。
网友会飞的鱼:我最受不了过清明节,每次过清明节我家里人就忙上忙下的,一大家子坐几个小时的长途车到乡下老家祭奠,家里的老人还会请一些所谓的“先生”杀鸡“通灵”,每次看到那些所谓的“先生”在老家祠堂跳来跳去,装神弄鬼,我就十分反感,但是每次我一提出不要搞封建迷信,他们就很生气地说我不尊重祖先。让我很无语。
网友豆腐仙人:我们家乡过清明节都会去先人坟山烧香、烧纸钱、放鞭炮、放烟花……其实这样很不环保,但是因为世世代代都是这样过来的,所以我也无力改变。其实很想倡议大家环保祭奠,尤其是杜绝放鞭炮、挂塑料花等,因为这样真的很污染环境。
学生余睿涵:我觉得清明节是祭奠逝去亲人的节日,在清明节里上坟扫墓是对亲人的一种纪念,但是现在很多人越来越懒散,连给自己的亲人上坟都不愿意了,这是对传统节日的一种抹灭,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遗失。
市民田先生:现在很多地方都流行网上祭奠,这对于远在他乡的游子们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既避免了长途奔波,又十分环保。我很欣赏这种祭奠方式。
市民游女士:每一年的清明节,我们一大家子人都会带上簸箕、锄头、扫帚、菊花到逝去的亲人坟上去祭扫,我们家已经有好多年都不放鞭炮和烟花了,也不烧纸,最多点几柱香,因为这样更环保,一挂塑料做成的清明挂花要经过上万年才能分解,放鞭炮更是会污染到周边的土壤环境和空气质量。同时,我们也倡议大家不要在祭奠时用不易分解的物质进行祭奠,希望大家都能文明祭扫,因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其实一束鲜花和自己亲手打扫足以表明思念亲人的心意。
专家指出,清明节是一个祭奠先烈和亲人的日子,人们要怀着对先烈的崇敬,对亲人的思念,前往革命历史纪念碑和已故的亲人墓前献上一束鲜花,以表对先烈和亲人的缅怀。不倡议大家用点香烧烛、点炮焚纸,因为这既不环保,又容易发生意外事故,诸如点炮伤人、点香焚纸易引起火灾等等,我们要响应国家号召,提倡文明祭祀;同时,祭奠的过程中要杜绝封建迷信,现代人要崇尚科学。清明节是一个文明礼貌的节日,千万别让清明祭扫变了味儿!
清明节的散文4:受伤的小麻雀
文/张思辰
清明节放假,我去妈妈工作的地方玩。
他们单位对面有一个院子,我带着弟弟在院子里面打羽毛球。我们打着打着,突然,从空中掉下了一个灰灰的东西,走近一看,原来是只小麻雀。我轻轻地把它捧起来,仔细一看,小麻雀露出惊恐的目光。它的翅膀耷拉着,腿上正在流血。噢!原来它受伤了。
我赶紧和弟弟捧着麻雀往回跑。妈妈拿出一小瓶药,给它涂上,又用白布条把小麻雀的伤口包好。这时,小麻雀的目光变柔和了。我把它放在一个纸盒里,还在它面前放了一些饭。
第二天一起床,我就去看小麻雀,它精神好多了,可以一瘸一瘸地蹦跳,我高兴极了。
中午,我带着它到公园里玩。旁边有几个小孩,正准备用弹弓射麻雀,我非常愤怒,走上去说:“你们怎么可以伤害这些小鸟呢?鸟儿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它们。”听到我这样说,那几个小孩赶忙说:“我们错了,再也不射了。”一眨眼,他们就跑得无影无踪了。
看着手里受伤的麻雀,看着几个小孩消失的背影,我想,今后我一定还要保护小动物,不让它们受到伤害。
清明节的散文5:清明节前夕
文/郝天鹰
一年一度的清明近在咫尺,心中蓦然涌进一阵悲戚:月缺了会圆,父亲走了却成了永远。
五年前,父亲已安卧在故乡的黄土地里,一方矮矮的坟墓日夜与他热爱的草木庄稼相伴,但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却在我脑海里依然如旧。远去的童年生活也浮现在眼前。
七十年代初,农村的生活很是艰苦,一年四季赖以生存的口粮主要是地瓜,一天到晚的饭菜就是咸菜、辣椒、煮地瓜、蒸地瓜、熬地瓜干、蒸地瓜窝头,分到一点杂粮也不舍的吃全部卖掉,为的是多换来几斤当时最便宜的地瓜干。就是这样节省,青黄不接的时候,有些人家还常常断顿,大人们常常撵着刚放学的孩子去挖野菜。人们常常埋怨春脖子太长,眼巴巴地盼望夏天的到来。老人们总是念叨:吃了新麦死了不亏。母亲把从队里分到的东西,精打细算一一利用起来,比如:砸一块豆饼用水泡软,然后熬野菜粥。那种粥是我们孩子们的美味,因为豆饼里虽然常夹杂着蓖麻丝,但还含有豆类的清香,吃到嘴里口齿生津。可母亲做的棉种丸子我却不敢恭维。棉种丸子顾名思义就是棉花种子用石碾子压烂后团成团,用沸水煮熟而成的,嚼在嘴里不但粘牙还难以下咽,勉强咽下去还粗糙的扎喉咙。由于含有大量的棉纤维和毒素,吃下去大便常常排不下来,幼小的大弟虽不知丸子是何物做成的,但每看到锅里出现这种丸子,都大声哭着:娘,我不吃沾牙的丸子,您可别叫我吃了。直哭得母亲垂泪,父亲唉声叹气。为了给我们增加营养,多少个盛夏的夜晚,父亲不顾一天的劳累,提着一盏昏黄的马灯摸知了到深夜;多少个秋天的凌晨,不顾大运河的水冰冷刺骨去捕鱼;多少个大雪纷飞的冬日,领着我们去捕麻雀,可他从来也不舍得尝一尝。记得那年,生产队的耕牛病死了,牛肉几毛钱一斤被卖掉,只剩下牛胃没有人肯花钱来买。深夜,男劳力们都在牛屋里眼巴巴地盼天黑,等老人和孩子们睡了,就再也按耐不住,把那牛草包简单地洗了洗就在队里的大锅里煮熟,不用任何调料就狼吞虎咽的分食了。常年不闻肉滋味,父亲虽然也馋的不轻,但一想到大弟和我,就拼命忍住,把自己抢到的那一块包好拿回家,喊醒我和大弟,看着两个孩子香甜地吃着,父亲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后来父亲常常故意问大弟和我:那夜给你们的牛肚吃着香不香?我和弟总是异口同声地大声说:香!后来才知道就在煮牛胃的第二天早晨,刷锅的父亲发现锅盖上溢满了牛粪的泡沫。父亲在世时经常说:唉!想起那艰苦的年月,我们现在的生活应该满足、满足、再满足!
我和大弟相差三岁,留在我记忆里的画面,都是母亲怀抱大弟,常顾不上稍大一点的我。我的童年基本上是在父亲的呵护下度过的,受委屈哭了,父亲用粗糙的大手给我抹去眼泪;病了,父亲的脊背就是我的病床;冷了,父亲的怀抱就是我避风的港湾;困了,躺在父亲身边,就象躺在温暖舒适的摇篮;寂寞了,父亲就搜肠刮肚地讲一些民间故事逗我欢笑。记忆中,父亲从没有大声呵斥过我们,对我们的疼爱,几乎成了溺爱,弟弟让父亲当大马,他就笑着匍匐在地,驮着他在屋子里爬行,直乐得弟弟一边笑着,一边高兴地大声喊着:驾驾喔喔……直到我们姐弟都成年,他从没有向子女要求过什么,生活上还是那样俭朴。每当我们带着他的孙子及外孙女们去看望他,他都高兴地像个孩子似的,翻遍橱柜的各个角落,把他放置太久平时舍不得吃的已变干的点心和带皱的水果都找出来。只要孩子们吃了,他就会露出慈祥的笑容。饭桌上只要儿孙们爱吃的,他还是不舍得动筷,任凭家人的磨破嘴皮的劝说,不改初衷。就临去世的头一年夏天,他老人家去七里外的集市买西瓜,卖瓜人多找给了他五元钱,回到家发现后,不顾炎炎烈日的烘烤,满头的汗水骑着小三轮车,一刻不停得给卖瓜人送去。在最后的日子里,他只要有一丝力气,就挣扎着起床大小便,不想给儿女添麻烦,一直坚持到临终前的几天 。他清醒的时候,从来没喊叫过难受 ,常常在床上一声不响的辗转反侧,独自忍受病痛的折磨,只有在睡熟时才传来不能自制的呻吟声。每当看到瘦弱的我陪在他的身旁,他心里就会过意不去,连连唉声叹气,愧疚地嘟囔着:唉!你那么瘦还要照顾我!眼睛里满是疼爱……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对慈父的怀念也不曾歇息。我想,无论天气如何,今年的清明,我都该回故乡了,梁山泊旁的杏花开了,我也该去看看父亲了!
清明节的散文6:悠悠糍粑情
文/石爱娟
众所周知,清明节是追忆亲人、缅怀故人的传统节日,一般有祭祀、扫墓等活动。曾经,为祭祀先人,清明这天一定要禁火,只能吃冷食。所以,在我的老家,糍粑可是清明节家家都要准备的冷食之一。
糍粑并不难做,主料是糯米。记得小时候母亲做的最简单的就是咸糍粑,只需先把糯米煮成熟饭,并往里加适量的盐,拌匀后搓团,继而压扁,最后在早已备好的碎芝麻里滚一下,这样,一个看似黑乎乎,味道却很可口的糯米糍粑就做好了。每当看着母亲做这个时,我总是手痒痒,因为简单,母亲也总是让我参与其中,此种糍粑热的喷香,冷了虽黏,却特有嚼劲,怎么吃都别有一番风味,而且因为是自己亲手做的,那种感觉肯定要另当别论了!
有时,母亲也会做加馅的油炸糍粑,但此种糍粑程序比较复杂,一定要把糯米饭揉劲道了,然后搓团,在里面加入馅料,甜的咸的都可,甜的一般有芝麻馅、豆沙馅,咸的可以有菜和鲜肉馅,现如今原料多了,还可以加入香菇、虾皮等,这样会让糍粑花色更多,味更美,包好后放入油锅里炸,待到糯米表面呈金黄色的时候就可以出锅了。这种糍粑外脆内软,甜咸搭配,味道格外鲜美。
曾经在老家的时候,母亲是做糍粑的能手,村里总有年轻的小媳妇来向母亲请教做法,母亲也总是耐心地一一教导。后来,我们举家搬来了城里,这些年每年清明时节回老家扫墓时,总有人会给我们送一些糍粑,我们极力推脱着不要,实在推不了就尽量少拿几个,可即便如此,袋子每次都会被装满。
每到离开,母亲都会站在村口,回望着村子若有所思地叹息一声。我知道,母亲是舍不得这份浓浓的乡情,我们手里所拎的那些糍粑,也因为这些质朴的乡情,而多了一层更深的意义。
如今,又是一年清明将到来,母亲早就说了,今年,她一定要亲手多做一些糍粑,各式各样的,然后带去乡下……
清明节的散文7:遥祭死去的椿树
文/老遗
清明节回家上坟,见曾经因我们铲土灰铲得光秃和岩石裸露的大山,已然绿树丛生,生机盎然。那为数不多的巨大陡岩,在刚长起的小树的掩映下,在咕咕流淌的小河陪衬下,是那样的美,仿若范增范老画家笔下的山水。我不竟大喜,生态的保护、生态的恢复必将功成今世,小村美丽的容颜必将得以重现。
祖坟的不远处,有一荆棘,占地三四平米。中有一椿树,胳膊粗细,笔直挺拔,足有四五米高。顶部才始发出的新芽,叶轴壮而结实,叶片嫩而可爱,尤其是那在萌芽时带来的暗红,任你何人都会有一种食之而后快的冲动。
堂弟老三,不知用什么办法钻入了荆棘林中,也不知道费了多少力气才把这年轻的椿树给放倒了。他摘下顶端的椿芽站在我的面前时,我突然发现我竟然是那样少语的人,也突然感觉内心好像有一阵阵流血的阵痛。
唉,英年早逝的椿树,在你受摧残的时候,我能清晰地看到你流着满眼的泪咬着咯咯作响的牙强忍着撕心裂肺剧痛的样子,也能清楚地听到你喘着粗气拼命地追世道那上千个、上万个“为什么”的呐喊。我也知道你心中的梦想还没有如愿,你大好的前程还未开启,你心有不甘呀。但我想对你说,“瞑目吧,你已经拼尽全力了。”
瞑目吧,死去的椿树,你已经做得足够好了。也许你会觉得你对社会的光还没有发完,你对社会的热还没有散尽,你对不起生你养你的那一块土地。但我想告诉你,你死去的那一刻,你还能无私地把那最后的美味献了出来,试问,大千世界,除了你还能有谁在临死的时候还在想着做最后的奉献?这已经难能可贵了,你没有自责的理由。
瞑目吧,死去的椿树,你是因为芳香才惹了祸。看,漫山遍野的树,什么化香、木叶才、马桑树、桦叶树……他们那一个被伤害了?又有那一个被摧残了?他们一个都没有受伤害,一个都没有被摧残。他们之所以能这样毫发无伤,原因就是他们没有你身上的芳香,没有你那样讨人喜欢的红芽。
瞑目吧,死去的椿树,你是因为环境的不好才受的累。我知道你在呐喊的时候反复在追问,“同样是椿树,为什么那些栽在房前屋后、肥田旺地里的椿树一个都没有受到伤害呢?”其实这道理是很简单的,也是你能够轻易地就会想明白的。你只要随便抬眼看看围在他们新芽周边的那一坨坨污秽之物,你心里定会全然大白,因为他们有人在关怀,有人在照顾,有人在爱护。而你却全然不同,你是孤儿寡崽,完全是由命打采。
瞑目吧,死去的椿树,你是因为摧残的力量太过强大才断送了命。你很想不通,为什么你筑了那么大的荆棘防护栏,而且在防护栏内的每一处都密密麻麻地布满瘆人的刺,结果还是无法保护自己。那是因为摧残你的力量太过强大所致。面对强大的摧残力,你不要说只是小小的荆棘栏,就是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结果都是于事无补的,都同样是死亡的命运的。
瞑目吧,死去的椿树,你是因为刚正不阿而不见于人的。你不含不糊,不贪不腐,你与贾府里的妙玉同属于看破世道、心若止水的一类。但妙玉选择了逃离,最终保全了性命,而你偏不信邪,非要在那污浊之地与命抗争,想凭一已之力净化那片土地,其结果也就只能是螳臂当车了,最终连性命都搭进去也就不足为奇了。你要是懂得“合群”,也象其他树木那样左弯右拐,亦或是躲在那大树底下荆棘林中,也甘愿与他们为伍,我看你今天就不会惹这样的祸事上身了。相反,你会活得好好的,你依然会象他们一样吃香的喝辣的,依然会毫发无伤的。但你天生的直性格不允许你这样做,因为你觉得这样活着没有意义,这就是命了吧。
瞑目吧,死去的椿树,你是因为太过突出才引来了嫉妒。古人一再告诫,“高处会不胜寒”、“枪常打出头的鸟”、“出头椽会先烂”,这些都是无数先辈付出生命的人生总结,但你却全不在意,全当是耳旁风。好了,这下你不瞑目了,这又怪得了谁呢?怪就怪你不信邪的独个儿高高的突兀在那山林中,怪就怪你比那些杂树突出了那么一大截。
呜呼,你的早夭,你是壮志未酬先身死,但你的一生却是坦荡而光明的,你是问心无愧的,你应该是无怨、无悔、无憾的,你应该是可以瞑目的。
哀哉,尚飨。
余国富
2020年11月6日
清明节的散文8:峨眉山轿夫
文/张定芳
这次我利用清明节三天假日,去了趟成都旅游,看了市内的几个著名景点春熙街、青羊宫、杜甫草堂、武侯祠及锦里,都只是匆匆看客,瞧瞧热闹而已。成都小吃颇有名气,品尝之余才觉得名不虚传。而真正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在峨眉山游玩时随处遇到的轿夫,他们总是给予我向上的勇气和无穷的力量。
在登山途中,看着来来往往的轿夫,不断用毛巾揩汗的辛苦和劳累,不由得使我想起了曾经学过的一篇课文,就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写的《挑山工》。如果说冯骥才笔下的挑山工让我懂得了,人做事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能抛却杂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取得成功的话,那么,峨眉山的轿夫又会让我明白什么呢?也许正是出此心理,我的目光不由得集中到了峨眉的轿夫身上。他们每两人合伙一副滑竿在山上来回抬着游人,喊着号子小心走着。这些轿夫身材普遍比较矮小,穿着很是朴素,面部表情没有游客们游玩的那份高兴与惬意,有的是底层人生活的艰辛。他们两人合伙用一副滑竿,专门去抬那些不想登山或者无法登山的游人。其实他们所用的滑竿工艺很简单,就是用两根约六七尺的斑竹做抬竿,两端绑着一尺五的抬担,中段悬着用绳索将竹片编串成弧形的“竹排”,“竹排”前还有一根踏脚棍。滑竿制作简单,适应山道,坐卧舒适。他们抬着游人上下山时所走的路线和泰山挑山工有所不同,他们不走折尺形的线路,而是直上直下的走直线,还有,他们也不像挑山工那样走一段就换一次肩膀(因为他们本来就是用两个肩膀抬的)。我知道冯骥才笔下的挑山工挑东西时,之所以走折尺形线路是为了省力和不伤膝盖,而他们为何要走直线呢?他们难道不懂得走折尺形线路省力吗?后来我由于走不动路了,没去游“一线天”和“猴区”这两处景点,在峨眉山半腰等导游时便和几个轿夫搭讪起来,方知他们之所以不走折尺形线路,是因为让游人躺在上面不眩晕更舒服,他们的话不多而且简单朴素,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对游人的那份周到与淳厚。游人坐上滑竿,“嘎吱嘎吱”,卧游在崎岖的游山道上,穿行在层峦叠翠的万木丛中。
我又问他们每天这样往返好几趟难道不累吗?其中的一个轿夫说:“我们也是人,怎么会不累呢?可是为了家庭生活得更好,我们必须要出这份苦力!”他的回答是如此简洁有力。后来只要我听到有节奏的“嘎吱嘎吱”滑竿声以及他们那沉重有力的脚步声,我就赶忙给他们让路,生怕他们因为我而耽误了行程,多出了气力。我暗自思忖自己空手爬山尚且耗费很大的气力,何况他们抬着一个很重的游客,再爬这么陡峻的山,那是多么的艰难。特别是上山时走在前面的轿夫,还有下山时走在后面的轿夫更是迈步费力。古往今来,这曲折陡峭的山道上,不知嵌满了多少探奇、寻古、访幽、烧香拜佛人的脚印,而在这些脚印中又有多少是轿夫们留下的印迹呢?也许正是这群轿夫的出现,才为这处仙山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增添了一种向上向善的无形力量,他们不仅为游人减少了登山的劳累,更让游人卧坐在软软的滑竿上,穿行在层峦叠翠的万木丛中,犹如腾云驾雾似的尽情浏览着这仙山妙境,赏景餐秀,谛听鸟语,真是优哉游哉乐哉!
在各地名山大川中,生活着不少跟峨眉山轿夫一样的轿夫,他们长年累月的劳作中练就一副铁肩负重的本领。尤其是这些轿夫和背夫,个个都有着惊人的韧性和耐力。他们用血肉之躯承载着生活的重压,面对陡峭蜿蜒的山路,挪动着坚实的步履,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目的地行进。他们为那些向往名山,但又无力登临山巅的游客提供了方便。劳动者是美丽的,当他们艰难地将游客送达到指定景点时,也获得了赖以生存的劳动报酬。在峨眉山道上,当你坐上滑竿晃晃悠悠、逍遥自在地观赏风景时,他们还天南海北地给你摆一些有趣的龙门阵,让你的笑声在滑竿上荡漾……
上峨眉山游玩坐轿子,我真的有些不忍心……想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举起相机对准一队抬滑竿的轿夫,咔嚓一声,这对轿夫不算高大的身影不仅永远地定格在了相机里,更深深地定格在了我的心里!
清明节的散文9:修缮老屋
文/竹林逸士
今年清明节回乡的时候,我对母亲说,找人把房子修缮一下吧,住着也方便一些。母亲说:“去哪里找人?寨子上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很难请人;再说,你们又不回来住,何必花那冤枉钱!”
最近这几年我回老家,都是在县城住宾馆。老家并非无屋可住,老房子空着,只是,久无人居的屋子,打开房间一股霉味,要清扫屋子,铺床叠被,折腾半天,停留时间不长,走的时候又要收拾,颇为麻烦;再说,老家自来水时有时无,水压不足,没有装热水器,洗浴也颇为不便。还有,县城里的几个同学也怂恿我在城里住,说是方便,他们也好陪我——于是,从小居住的老屋,于我连客栈也不如了!
年初母亲说要回老家生活,当时我很诧异,母亲到贵阳生活已几年,怎么突然想到要回去?我问母亲缘由,母亲说,住了一辈子的房子,莫非扔在那儿就不管了?房子长期没人住,坏得快,要回去把它管起来。我说,老家一屋空空,回去吃的东西都没有,再说,周围邻居也没几个人,冷冷清清地,回去干嘛呢?我和弟弟苦劝半天,母亲却执意要回去。我知道,在母亲的心里,她的家在乡下,那幢住了几十年的老屋,承载着她太多的记忆,特别是厢房,是在她与父亲手上修建的,浸染着她的心血,对老屋的感情,让她无法割舍!
对于母亲要回去生活的想法,以往我很不理解,还多次与母亲争执——慢慢地,也想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别人认为好的,未必就适合自己。母亲要回去,就由着她吧,她感觉在哪里生活自在,就让她在哪里生活;所谓的孝,除了子女对父母尽心奉养外,还有就是顺从,尊重老人的意愿,给老人选择生活的权利。
母亲离开生活了几年的贵阳,重回乡下去住,自然让我多了些牵挂,还有就是担心,毕竟,现在乡村空巢化严重,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些老弱病残之辈;我家所在的房子,上下几排也没几户人家常年有人,万一有什么紧急的事,如何是好?心里担心着,平时给母亲打电话问候,母亲却满不在意的样子,说在家中也没什么事,寨子上邻里间到处走动,轻闲自在。
对老家的房子,我虽然也有很深的感情,母亲到贵阳生活,无人居住期间,我托在家的邻居照看,如有房屋漏雨、破损的情况,也花钱请人简单地作些维修;但潜意识里,我也知道,今后我要回乡去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花较多资金去维修改造似乎没有必要,只需维持原貌即可。
曾经有个在贵阳工作的同乡劝我,老家的房子一定要留着,好歹回乡去有个落脚处。当年他父母过世后,老家的房子空着,时间一长,一派萧条破败之景,他就把它卖了;结果现在回去,尽管也有寨子上的邻居邀请到家里坐坐,可那毕竟是别人的家,自己的房子没了,就成了无根之萍,徒然惆怅,现在悔之晚矣!
对同乡说的话,我不以为意,人生如过客,什么东西会长久属于我们呢?天地不过是万物之逆旅,光阴如百代之过客,“万里长城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何况区区乡下一幢房屋。不过,他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老屋在,对故乡毕竟还有一点念想;如果记忆中的陈迹都没有了,那故乡还成其为故乡吗?
不管怎么说,母亲在乡下住,我得为她把生活环境弄好。清明节回去,我请简学、华西两位表弟帮忙,托他们二人请人给我把老屋修缮一下。母亲嫌以往住的老屋最里边的屋子太偏,现在住厢房楼上我以前住的房间,我给表弟说,老人上下楼梯不方便,也不安全,最好给楼梯加装扶栏;以前我安排修的洗浴间还没有完工,自来水的水压不够,可以加增压泵,请人把它完善,加装个热水器,洗浴方便;还有,以前的柴房现已空置不用,干脆把它弄成一间客房,今后我回去就在家里住,也可与周围在家的邻居交流一下……
我回到贵阳,两位表弟风风火火给我张罗,特别是华西表弟,跑上跑下,到处请人,到市场去摸行情,买材料,不时打电话给我,说进展情况,包括如何与别人反复谈工钱,细致入微,他说担心花了钱办不好事不好给我交待……我给他说,按照当地的行情该怎么支付就怎么付钱给别人,千万别在工钱上苛刻了人,要别人作退让。我离乡多年,于故乡毫无作为,如果家里的事劳烦乡邻,还在工钱上与别人斤斤计较,那我良心何在?表弟说,从下边公路运送砂石到我家中,虽然只有一百多米距离,可因为有一小段路是台阶,只有人工背运,队里的一个嫂子想承揽这活路做,约三点五方的砂石,就按三方的工钱计,如何?我说,该多少就多少吧,那是个力气活,别与别人计较工钱。
清明节我回去的时候,看见不少妇女在田间劳作,包括很多老人,她们在采摘茶叶。这些年县里大力发展产业,我所在的村子很多良田沃土都栽种上茶叶,经过几年培养,已逐步能采摘,还有人在村里办起茶叶加工厂。老人妇女采摘茶青论斤卖与加工厂,赚取一点工钱,动作麻利的每天能挣两百块的样子,低的也就几十块,不过聊胜于无,好歹有点收益。现在乡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确实大为改观,公路村村通,硬化路组组通,自来水也有了……,但是,乡村空巢化的现象并未得到根本扭转!年轻人依然纷纷外出打工,甚至于不少人已在外购房安家,流出去的人多,回乡的人少,偌大的村庄,常是十户人家只有三两家有人在家的样子,乡村的根在哪里?魂在哪里?未来何去何从?
传统小农经济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七零八落,耕田种地已不能养活自己,外出打工几乎成了唯一的选择。曾经有一个在贵阳打工的同乡给我说,在家种一年地,还不如在贵阳打工一两个月的收入多!可打工未必就是坦途,找不到活干,干了活拿不到工钱,这是打工者常遇到的情况;更有被人设局拉去承包所谓的工程,被骗得倾家荡产的人。这两年常有乡人托我帮忙找点活干,说现在受经济大环境影响,打工卖力气也不好找地方——面对同乡的请托,有心无力的我,只有满腔的内疚和深深的叹息!乡村产业发展还在摸索,如何让村里的年轻人留得住,有事做,有业创,重铸乡村的根与魂,乡村振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修缮老屋想要承揽砂石背运这活计的嫂子已经六十多岁,几个儿子都在外打工,按理,这年纪只适宜干些轻便的活路,可为了挣几百块的工钱,她愿付出一身的汗水与力气——我虽然吩咐表弟及时足额支付别人的工钱,可我的内心依然惴惴不安,什么时候能让乡村的老人老有所养,不再为生活劳碌?我希望这个梦境能早日实现!
由于父亲去世后母亲到贵阳与我们兄弟一起生活,最近这五六年我很少回乡,偶尔回去,在老屋里也不过是短暂地停留;与村寨邻居见面,也是寒暄一两句而已,于故乡是越来越陌生。我也想与乡人多作交流,找回儿时邻里间的亲昵,可我时间有限,再说,即便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儿时伙伴,现在他们在我的面前有的只是客气,把我当成城里去的客人,有一种无形的隔膜,时光不会回转,再也找不着童年时的感觉啦!
年初母亲回去的时候话说得非常决然,说此次回去就在老家生活,哪儿也不会再去!可经过几个月的乡村生活,在我托表弟将老屋修缮完毕之际,弟弟打电话与她,表达请她到贵阳一起生活的意愿后,母亲的思想出现了动摇,经过再三考虑,答应再来贵阳,于端午节后成行。
故土难离,亲情难舍,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母亲只有选择漂泊!那修缮一新的老屋也只有再次任它空着,故园寂寂,时光啦,已然回不到过去!
清明节的散文10:落花如雪祭慈魂
文/黄玉才
清明节,我拿什么叫醒沉睡九泉之下的母亲?
连续几天的大雨,让潮湿的清明节平添几许愁苦。泪水湿透的清明节,有多少路上行人,哭断愁肠!
随地春山是故人,落花如雪祭慈魂,清明节回老家祭祖,家乡中益乡建峰村正在硬化公路,泥泞的崎岖山路,挡不住绵绵哀思,也剪不断缕缕乡愁。
迎着纷纷清明雨,驱车从县城回到故居祭坟扫墓,追思亡灵,心香一瓣,大雨倾盆,化作悲伤的泪水,呼唤天国的母亲,在春雨中寄托一片哀思。
梦里时常见到母亲依旧忙碌的身影。1998年1月31日那个终身难忘的风雪之夜,积劳成疾的母亲,在我们一片哭声中飘升到了天国,留下父亲孓然身影,留下终身遗憾,留下无尽的绵绵哀思,回到来时的那片神奇土地——故居大风堡山下的碾盘坡!
走进先母碾盘坡山麓的墓园,蓬蓬松松的野草,掩映着墓台,地上残红遍地,落花如雪。满山的松竹,已长出了新绿,在春雨的洗润下,像刚从水中捞出,滴着伤心的眼泪,大雨沥沥,吟唱着悲伤的歌,墓前山溪水,长流不断,依旧弹着忧伤的弦乐。母亲去世后,我们在墓园四周遍植的松柏、万年青、柳杉、银杏等树木,如今已树木成林,郁郁葱葱,透出盎然的生机。纪念母亲的树木,是母亲音容的化身,亲情的再现。母亲离开我们10多年了,墓碑石刻风残雨剥,现仅见“正月花残初三夜,先慈梦断戊寅年”。“青龙长流水,明月照远山。”两副墓联清晰可读,墓碑上布满石花,墓志铭模糊不清,仅能识得残书片字,但勤劳朴素、闲淑善良的母亲形象,永远铭刻在儿女心中。
走进故居,春雨清洗后的故居老屋,干净得一尘不染,安静得“嘀嘀哒哒”的雨声都能听到。老屋早已断了炊烟,那飘着泥土芳香的炊烟,早已随母亲永飘人间。静悄悄、空荡荡的庭院,房门紧锁,庭院石阶,长满野草,四周古树,花开花落,自开自灭,无人问津,地上铺了一年又一年的落花香泥,房前屋后的杂草,无人料理,漫到了窗前阳台。母亲健在时使用过的石水缸、石碓窝、石磨、石桌、石椅家具物件,静静地躺在院坝一角,布满沧桑。伫立在故居前,我感叹万分,人生的生老病死新陈代谢,犹如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眼前的景物飘来无限惆怅……
缺少文化的母亲,一辈子躬耕田园,为养活四个子女,节衣省食,勤俭持家,为了一家的生计,起早摸黑,在黄家院子百年老屋里撑着煤油灯,燃烧完自己60年的生命蜡烛。为送子女读书,家中10多年没有杀年猪,每年喂养的一头肥猪,变卖了凑学费。在那饥荒年月,子女年幼,她背上背着年幼的弟弟,怀中挎着年幼的妹妹,白天随集体生产下地耕作,晚上回家筋疲力尽的她,还得上灶煮饭,推动石磨准备猪食,忙完已是深夜,天不亮还得起床准备早饭,就这样年复一年,积劳成疾,终于在1998年1月31日那个难忘的风雪之夜,含恨西去,留下无尽的思念……
如今,故乡已通了公路,家家户户用上了电视、电话等电器,部分农户致富了新建了砖混结构的新房,大风堡已建成黄水国家森林公园,故乡在巨变,时代在前进,九泉下的母亲,您能听到时代的脚步声吗?您能见到山寨的巨变吗?您能感受到新时代的幸福吗?
天空下着沥沥清明雨,寂静的故居老屋平静得像湖面,任凭风吹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