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文章

请欣赏追忆文章(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追忆文章1:运动会一瞥

文/梅花轩舍

回眸昨天;追忆今天;探知明天。

秋天,一个多愁多思的季节,在多少文人墨客笔下不是悲秋?一代伟人曹操在《观沧海》中有:“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秋风的萧冷,秋雨的缠绵给予了秋的悲寂面纱。

人生度过几秋,秋天不只是“古道西风瘦马”的萧瑟,还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勃勃生机。怀着对它的未知我们迎来了学校秋季田径运动会。

看,入场式的他们有着军人的气魄,有着青春活力的气息;听,他们那整齐的步伐,那铿锵有力的口号,这是不同于秋天的萧瑟。短暂的入场式无不彰显青春的活力与生命那永远跳跃着的身姿。鸽子和平的象征,但它今天出现在运动会开幕式的上空,它不再是平凡的,不再只是和平的象征。所有运动员如同它一样怀着梦想,翱翔在那一片天地,让我们为“战鸽”似的运动员们加油,鼓劲!

让我们的目光看向那黑白相间的跑到,汗水不停的洒向大地,那早已疲倦的双腿却还在不停的奔跑着,为了那道红线,那份荣誉。他们是奥林匹克体育精神的发扬者,传递着,鲜花配英雄。但那还在跑道上坚持的健儿,不顾摔了多少次,依旧在坚持着,努力拼搏着,为他们喝彩,加油。这就是体育精神,摘一束鲜花给他们。不平凡的第一,值得喝彩的还有坚持到最后的那个人。

秋天,可是运动场上没有秋的悲瑟,因为有他们,此刻不再孤单,不再萧瑟!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写过一篇《沁园春。长沙》词中无处不是充满生机的秋景图,无处没有生命的跃动,对祖国的关心,对革命事业的无畏。

让我们为了心中的梦想,努力去拼搏,用汗水浇灌。不畏风雨,永远坚持下去,奋斗终生!

追忆文章2:中秋,追忆往昔

文/木石

又遇一年中秋。

窗外烟雨朦朦,凭增几多愁思。

忆及作古的父亲,每每此时,一盒月饼,一壶清茶,六个姊妹兄弟围坐简陋的桌旁,细听父亲的娓娓道来。心是那么的干净,方寸小屋,却似含盖了万千世界。

没有人世纷争,没有闹世喧哗,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功庸利扰,亲亲的一家八口,清贫却快乐着,寒酸却幸福着。

在孩提时,父亲在我眼里,如孔子般博学,如鲁迅般睿智。出口成章,提笔成文。深邃的目光,如利剑般穿透这浮躁的社会。那时我想,即或穷极一生,亦无法参透他之半壁。

又遇一年中秋。父亲已做古十三余载,忆及他的音容笑貌,点滴教诲,一切是那么清晰,历历在目。

父亲虽不象那些官父、商父、名父给其子女留下花不完的钱和醉生梦死的生活享受,也没有给他的子女们寻情钻眠的谋上一官半职,甚至在临走时还无法让家人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

但是,在那时,我却感觉是那么的幸福,快乐,无忧无虑,每天都能踏踏实实的睡,傻呵呵的玩。

岁月如刿,半世沧桑。当我也成为了一个父亲的时候,才懂得了“父”的坚辛。

“父”,由两个“人”组成。孩子只?能看见,他也只允许自己的孩子看见,一个阳光的,坚强的,智慧的,快乐的,无忧的“人”。而另一个“人”,孩子永远无法看见,只会用心品味。

回忆往昔,我渐渐明晰了另一个父亲:他的不幸,忧虑,无奈和心酸。沉重如山的生活压力,他即使是钢铁铸就的骨髂,也不会轻易承受得住。而傻傻的我们,只习惯从他那空空的口袋里索取、索取……

唉,一切都成烟化土,唯留一丝亲情和怀念。

如今白发苍苍的老母亲,不孝的儿子。在这万家团聚的日子,我们无法象往昔一样团团围坐,畅想心酸快乐的往昔,唯愿你健康、快乐、无忧、长命百岁。

追忆文章3:追忆远去的童年

文/丑小鸭1

一提到童年,人们总会有无限地向往,我也不例外,童年生活是我生命里最难忘的一段时光;有快乐,更有悲伤。童年里有许多人物、景色、事情,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甚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一生。

我的童年是在农村渡过的,有着不同于城市孩子特有的风情。在村子里捉迷藏、在自家的石板上玩臭锅、雨后捕蝉、傍晚捉蛆蛆、瓜地里扒瓜、上树掏鸟窝、踢毽子、丢沙包……沥沥在目。闲暇时,经常和小伙伴们玩到很晚,母亲总是伴着月光叫喊我:“老丫头,在哪呢,回家吃饭了。”妈像女高音歌唱家那样和着,声音从村西头传到村东头,从村东头又回响到村西头,每每听到,我都感到很幸福和快乐,和玩不够的小伙伴们立即散伙,约好下次再玩的时间、地点,随着母亲的叫喊声,蹦蹦跳跳地跟着母亲回家了,即使还玩得余犹未尽。

难忘与小伙伴一起走过的大河岸,是我们上学放学必经之路,来来回回每天大约30多里路,与我们同行的还有那不知疲惫的河流。

我挎着母亲用种小布头儿拼缝的花书包和小伙伴们排成队,你拉着我,我挽着你,叽叽喳喳地在大河岸上走,是我们村一道绚丽的风景。有时还像小歌星一样在放学路上引昂高歌,边走边唱,“童年”、“采蘑菇的小姑娘”、“小螺号”、“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等童歌是我们当时最爱唱的,不会唱的小伙伴缠着我一遍又一遍教他们,歌声清晰悠久地传到村子里,增添了几许生机,乡亲们大老远儿地就知道我们放学了,至今我还能很有节奏地唱好这些记在板油上的经典老歌。

除了在大河岸上唱歌,更重要的是边走边讨论学习,特别是夏天下午放学,伴着余辉,以大河岸为课桌,席地而坐,讨论着数学难题,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服谁,大河岸成了我们唇枪舌剑的阵地,她默默地见证着真理。

放学后,即使没有可讨论的数学难题,我们也不愿意老早地回家,经常躺在大河岸暖暖的黄土上,她像母亲一样拥抱着我们,闭上眼睛,海阔天空地畅想未来,自己仿佛变成了一只海鸥,带着我们的梦想在蓝天和白云之间自由地翱翔,常常忘记了回家。

在那生活艰苦的岁月里,我们就盼望着夏天下大雨,大水漫过小桥,将村里的几个大坑都连起来,我们高兴地拿着筛子和脸盆,去坑边捞小鱼儿和小虾儿,经常小手和小脚水泡得水肿,也捞不到几个,但是我们还是执着的等待着,偶尔捞几个很小很小的小鱼儿和小虾儿,小伙伴们都会高兴地凑过来分享幸福,盼望着多逮几个好让母亲做一顿美餐。

在那快乐的童年里,有一种悲伤终生难忘,上小学一年级我失去了一位至亲,父亲被病魔夺走了生命。原本捉襟见肘的生活变得更加穷困潦倒,那时母亲才40多岁,也算是人生美好时光,姊妹兄弟5人中我最小,才6岁半,母亲怕改嫁后继父待我们凶狠残暴,被人践踏,这种现象在农村是很常见的。坚强的母亲拉扯着我们5人渡过了生活最艰难的岁月,一直坚持不改嫁。

也许是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正是在那个时候,我深切地体会到了要发奋读书,为操劳一生的母亲争光,这种向上奋进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向前向前再向前,成为我永不磨灭的精神财富,世代相传。

岁月的滚滚流淌,无忧无虑的童年一去不返,总是扎两个牛角辫子的丑小鸭以及童年里的往事在记忆中变得模糊又清晰,贫穷的我们没有留下一张童年照,只有在久违了的记忆中忆童年。

真不愧像冰心老人赞美地那样:“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追忆文章4:追忆姥姥

文/Young

得知姥姥病重的消息后,陪同老妈第一时间急急奔赴东北老家,见到姥姥的一刹那,眼眶不禁有些湿润。回想一年前,那时精神矍铄的老人家还正接受众人的祝福,欢庆她的百岁寿诞,此刻再见,老人却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沉沉地睡着。

由于是突发性脑梗,再加上年纪太大,姥姥的病情自然不容乐观,虽然目前暂时脱离了危险,但由于后遗症影响,老人家整天基本上处于极度嗜睡状态,不吃也不喝,这可急怀了守候在旁的亲人们,于是伏在床边,耐心地一声声呼唤,希望老人赶紧醒一醒好吃点东西。或许是听到了亲人殷殷的呼唤,又或是总算睡足了一般,老人家慢慢睁开眼睛,看了看身旁的亲人们缓缓地轻声道:“啊,这是睡了多久,都饿了,有什么吃的吗?”一声虚弱的话语,老人家终于算是从昏睡中醒来,而我们为之焦急、紧绷的心也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

在亲人们悉心周到的护理下,几天后,老人家竟也能由人扶着坐起来吃点面汤、米粥之类的,与此同时,那些用于医冶的汤剂、药片也接连送到姥姥嘴里,虽然很苦,但姥姥都非常配合地全部咽进去。看着眼前虚弱瘦小的姥姥如此的坚强勇敢,对生命如此的珍惜与热爱,不由不令我们满是敬佩与赞叹,大家亦一道默默为姥姥祈祷,为她加油鼓劲,希望老人家能够早日战胜病魔,平安度过这场劫难。

为了使能病中的姥姥多补充些营养,多天以来一直侍候在旁的老妈与姨姨、舅舅们可是煞费了不少苦心。听说鲫鱼汤不错,一大早,舅舅就特意去早市买了几条新鲜的小鲫鱼,仔细处理干净并用油煎制后,放入葱、姜等调味品用文火慢慢炖煮,半个来小时后,当一碗热腾腾鲜美的鲫鱼汤呈现在姥姥面前的时刻,一抹如同婴儿般开心的微笑在姥姥的嘴角微微荡漾开来,张开口,老人家慢慢品尝这凝聚子女一片浓浓孝心的亲情美味,脸上再次写满了开心与幸福。正午明媚的阳光透过窗棂暖暖地照进屋来,照在这被至真至爱亲情所环抱的姥姥身上,照在她那瘦弱的肩膀,闪闪的银发,慈爱的面容,幸福的微笑。

由于年纪太大,虽然与疾病顽强抗争了一段时日,姥姥最终还是不幸离开了我们,但姥姥在生命最后绝唱时刻所绽放出来的坚强勇敢的精神、对生命倍加珍惜与热爱的态度以及那慈爱幸福的笑容,却长留在我们心中,不会因记忆而淡忘,不会随时光而褪色。

追忆文章5:追忆往昔学种田

文/鲍友明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所在的军分区在南湖开垦了好几百亩田地,平时,轮流抽调战士和干部驻守管理,农忙时,则出动所有机关干部战士干农活。这年,上级抽我到农场劳动三个月。这三个月里,我拿惯枪的手,又学起了种田。

农场管理员姓汪,大家叫他汪管理。汪管理特有个性,做起事来样样精通,尤其是摆弄起拖拉机时,更是神气得很。在农场管理方面也特别到位,谁大手大脚一点,他都不放过。汪管理见到我们总是一脸笑,有时农活特别忙,他便让炊事员多做几样菜,拿酒招待我们。其实,我们心里明白,汪管理真的不容易。别的干部都有探亲假,可以回去看望亲人。可汪管理不行,因为农场离不开他,所以他很长时间没有探过家。尽管这样,汪管理仍无怨无悔地长年在农场工作,为此,他年年被评为模范。

我到农场劳动后,汪管理待我极好。有一次农场拖拉机的油泵坏了,他还特地指名让我到洛阳东方红拖拉机厂里去修理。从洛阳修油泵回来后,我给他带了几样小礼物,感谢他照顾我。

我们分区农场是大农场,所以每到农忙时都是出动所有人员,用上各种农业机械。记得当年我们用拖拉机犁地、插秧机插秧、康麦因脱麦机打麦。但割麦割谷都是人工用镰刀收割,很少用收割机。

在农场劳动很自由,尤其是下雨天,我们常常聚在一起讲故事,或到附近河沟里捉鱼,每到这时,汪管理也和我们凑在一起,说说笑笑,打打闹闹。记得有一次,我们捉了一脸盆鲫鱼,大伙吃了好几天,从煎到煮,变着法吃,味道美极了。

三个月的时间很快过去了,我们就要回到各自的岗位,新来的同志也很快要来了。汪管理很动情,听说每次轮换时他都这样,所有的人员都要轮换,只有他一人是专职农场管理,多年没有换一回,他也不想换,他说,做惯农活了,再回机关恐怕不适应。我们走时,他特地嘱咐炊事员为我们杀了一只正下蛋的母鸡,他说,你们机关的同志下来一呆就是三个月,没招待好你们,这一餐就算我老汪赔你们,待以后我到机关办事,你们再关照关照我。他这一说,我们轻松的心情一下沉重起来。都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今天我们是战友,说不定哪天我们就会复员转业到天南地北,今生都很难见上一面。说到这里,大伙都向汪管理敬酒。人高兴,醉了也高兴,人悲伤,醉了也会掉泪。那天,不知是高兴,还是悲伤,我们又笑又哭,又哭又笑,直到半夜。第二天,新同志来了,我们老同志走了,看着汪管理忙进忙出的样子,没有一个不夸他的。

再见到汪管理是第二年冬天。他戴着大棉帽找到我驻守的军火仓库,非要我帮他弄几发子弹不行。我说,那不行。他说农场周围有好多野兔子,他想打几只,给战士们改善改善生活。我说,那也不行,要子弹,非得有调拨单或首长的批条。他说批条行?我说,行。于是,他一溜烟朝分区跑去,回来时,拿着司令员的批条。我按照批条发了他五颗子弹。后来听说他用这五发子弹打了六只兔子,至于怎么会多打一只,至今仍是个谜。

三个月的农活,既锻炼了我,也改变了我对一些人的看法。大千世界,不可能只有一种活法,只要自己满意而且又不伤害到他人,那就是幸福!

追忆文章6:追忆母亲

文/鲁自强

转眼间,母亲离开我们已经8年了。在这近3000个日子里,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母亲。每当全家团圆或是孤独寂寞的时候,每当我开心满怀或遭受挫折的时候,便越发思念母亲。

母亲是独生女,做中医的外公家境殷实,因此倍受呵护和宠爱,是他们的掌上明珠。然而随着外公的中年早逝,家道中落,少年时代的母亲只得与外婆相依为命。为了生存,只得从师学缝纫。与父亲成家后,6年间我们姐弟3人相继出生,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

父亲工资不高,为了养活我们,母亲起早贪黑,养鸡喂猪、割猪草、拾棉花,忙里忙外,但从不叫一声累。母亲是个裁缝,冬天,冒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走家串户,一步一脚泥,为人缝制棉衣棉裤及过年的衣物,赚钱贴补家用和购买孩子的学习用品,常常是双手双脚冻得又红又肿;夏天,母亲会带着我们哥俩捉青蛙、鳝鱼,然后拿到城里换钱,买回一些日常用品。

母亲的勤劳、朴实和善良,让我们从小就懂得了责任二字的含义。无论是身处逆境或遭遇挫折,都要肩负起神圣的使命:养育儿女长大成人。这是责任,这责任重如泰山!

慢慢地,我们姐弟相继长大成人,各自成家,母亲毕生的积蓄也为我们花光。我和哥哥下岗后,各自与人合伙买了一辆长途卧铺车跑客运。每次从外地回石首时都是凌晨3点左右。远远地,我们就会看到门上的一盏电灯亮着。我们知道,母亲没睡,她在等儿子回来,我们上楼睡了,她才休息。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只有身临其境,才会感受到母爱的伟大。这就是母亲,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一个包容大爱的母亲。世界上什么最深?母爱最深,深不见底;世界上什么最大?母爱最大,无边无际。

人生的启蒙老师是父母。母亲身体力行的教导我们,做人要好好学习。多读书,要诚实、谦虚,要勤俭节约,要合理规划,遇事冷静,不冲动,要考虑后果。母亲的谆谆教诲,伴随着我们姐弟3人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雨,一生受益。

然而,本该安享晚年的时候,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子欲养而亲不在”,世界上什么事都可以等,唯有感恩不能等啊!这成了我们此生最遗憾的事。

日月如梭,岁月轮回。母亲坟头上的草枯了又青,青了又枯。正如古诗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每年的清明节,我们都会带着孩子们去看望母亲,向母亲诉说我们的喜怒哀乐。母亲,您的儿孙们定会好好活着,孝敬父亲,努力工作,造福社会。这是您最大的心愿,也是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唯一要做的!

母亲,如果有来世:我们还做您的儿女!

追忆文章7:追忆似水年华

文/刘丹

《情书》改编自岩井俊二创作的同名小说,女主角渡边博子一封寄给已逝未婚夫藤井树的情书出乎意料地收到同名同姓的回信,并且在渡边博子与这个与未婚夫同名同姓的女子不断的通信中挖掘出了一段深埋多年的纯真单恋。通过两个女子的书信交流,以含情脉脉的笔触展现了两段可贵的爱情。女主角博子对藤井树的眷恋,两个藤井树之间朦胧的情感,都没有由于藤井树的意外死亡而枯萎,而是由细腻感人的影像展现深深地映在了每一个观众心里。

岩井俊二无疑是出色的青春片导演,不管是如《莉莉周》似的热烈中毁灭的残酷青春,还是《梦旅人》似的荒诞中燃烧着的热烈青春,在岩井俊二的镜头下都能栩栩如生的再现。《情书》则是岩井早期掺杂着个人回忆的对青春、对爱的展现,以他独有的日本式的优雅与委婉给人一种震慑的美。岩井俊二认为回忆是推动自己的一大原动力。一般人以为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两者互无关系。某个时机,回忆起过去的事情,自然会发现一些过去与现在的连带关系,反过来影响了现在的自己。《情书》正像普鲁斯特那本小说的名字,追忆着似水的年华。过往的爱情和青春也正是在主人公的回忆中才逐渐清晰、复活。

学生时代的爱恋总是唯美的,纯粹透明,不掺丝毫杂质,纯洁如雪,深远若天际。如果不去深究,或许我们永远不会如此清晰地知道,自己在别人心中,究竟曾是怎样的位置。中间段落讲述两位藤井树在学校发生的一件件小事时营造的气氛是全片光芒所在。两人被点名,同时答到后的相互对视,男孩一脸的不屑,女孩有害羞的表情;班干部的选举班会上,男孩的无言、愠色和怒火,女孩委屈眼泪下的怯意;校图书馆里,一脸沉默靠在白色窗帘旁看书的男孩,写字台前女孩额头被吹拂的刘海儿;放学路上骑自行车并行,和偶一为之的恶作剧,女孩看着得逞后离开的男孩背影时撅起的嘴唇和眼神里的笑意;天黑后的自行车棚里,女孩勉力摇动车蹬照明,和男孩明显故意又假装不露声色的拖延。这分明就是我们年少时的模样,发于爱恋,止于暧昧。

同样,大和民族中根深蒂固的“死亡崇拜”的文化也在影片中体现了出来。渡边博子因为强烈的思念而去寻找死去恋人青年时代的记忆,导演给予她的镜头色调总是暗暗的,与女藤井树的温暖色调对比,悲悯之心跃然显现。从影片一开始的雪中祭奠,到渡边博子压抑、内敛的脸部特写,整个故事都笼罩着死亡的阴影。岩井曾在创作中提到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是这部影片的构思来源,但是奇巧的情节、女主角的设置都让这部片子的心绪更加单纯、烂漫。岩井没有追求日式传统对樱花式的刹那芳华的迷恋,而是更加着重于对生者的鼓励,鼓励生者在滚滚前行的时间中坚强执着的生活。男藤井树的遇难,少女藤井树父亲的去逝都被淡化为一种哀思和怀念。渡边博子在对爱人的怀念和追思中终于下决心把握秋叶的爱情,走出曾经的阴影;对女藤井树的病危、抢救情节的描写,更是肯定了生命的延续。女藤井树的生命历程交织着对于生死的认知,她在医院产生的对于父亲死前的恍惚幻觉正是深埋于心底对于死亡的恐惧,护士的呼唤又让她想起了年少时同名同姓的男孩。当得知男孩过世,她最先想到的便是父亲离开时的记忆。此时叙事的节奏顿时被悲哀笼罩,在这种悲哀中,融会着日本式的安慰和解脱——即雪景铺陈。那是埋葬父亲的地方,也是男孩离开的地方。生命终结于自然,就仿佛终结于永恒,而此时将悲哀视为美,无疑是最好的安慰。探讨生存与死亡也许并不是这部影片的主旋律,但青春并不是仅仅以单线铺成的成长经历,它更多承载着我们对于生命最朴质的感知。

是女藤井树的回忆让博子终于走出了自我情感的深渊,雪山上迎着日出的对逝去爱人的问候,博子终于走出了那个不停兜兜转转的圈子,接受了秋场先生开始了她的新生。也是博子让藤井树了解到从未深究过的记忆中的自己,高烧过后,大病痊愈,年少的心结终于解开。博子与藤井树虽从未相逢但却彼此鼓励着照亮着对方的生活,她们已然融为了一体,成为爱与记忆的象征。

追忆文章8:追忆我敬爱的老爷爷

老爷爷已经走了整整两个月了。阴阳两隔,无限思念。两个月的时间,时常会觉得他还没有走,他就在那个熟悉的房间看着书,摆弄着花草。一直想写点东西去祭奠他,但是不愿意写,因为写了就真的成了祭奠了。告诉自己2个月的时候开始写东西,因为那时的心情是怀念,但此时仍然觉得有些许的伤悲。日本刚刚发生了大地震,让人感觉到生命的无常,人类的渺小,但此时的人类却已经没有了国界,全世界包括中国人民都是和日本人民站在一起去抵御自然的冷酷,温暖着自己。

其实在明白老爷爷确实离开我的瞬间,我已经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亲情的伟大。情感对于人类是最为宝贵的财富,从今天开始我将用我的文字去追忆我的老爷爷,回忆亲情的温暖。

追忆文章9:追忆我的岳父

文/高兆海

今年正月初七,87岁高龄的岳父高宝连在患脑梗卧床一年后不幸去世了。想起去世时他消瘦、安详的面容以及他平凡、艰辛的一生,我不禁潸然泪下。

岳父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古人云:“百事孝为先”。他原在辽宁锦西县机械厂(现葫芦岛市)工作,为了照顾瘫痪在床的父亲,毅然提前退休回到家中,精心照料父亲8年有余,没有怨言,更没有与其他兄妹攀比。洗衣、做饭、端屎、端尿,无微不至。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3000多个日日夜夜,其艰辛可想而知,他是村民口中的“孝子”。

岳父又是一个勤劳、俭朴的人。岳母去世距今已有25年了。这些年中,儿女们多次要求他随自己居住,以便照顾他。但他总是以自己身体可以,独自生活习惯了,恋家为由推脱。实际他是怕麻烦孩子。我和姐姐盖房子的时候,他那时已经60多岁的人了,仍然像年轻人那样在河滩替我们筛沙。农忙时帮我们看孩子、翻晒粮食……

每当秋后,他总是推着小车,去田野里捡拾柴草,三间北屋垛得满满的。儿子心疼,买来液化气灶具和电磁炉。虽然他都会用,但多年来从未用过,现在锈迹斑斑,无法正常使用。冬季,为了节省煤炭,他总是晚饭后让火炉自然灭掉,待第二天早晨重新点生。

岳父的生活简朴令人心酸。十几年前,有一次骑自行车摔了一次,从此不敢骑车去集市购物了。每次都是我从集市上买点菜或从家中送点自己种的菜给他。他每天仅炒一次菜,另外的两顿饭热热吃。每次我买回点瘦肉,他总是说牙疼咬不了,可能心疼瘦肉花钱多。每次去泰安儿子家,儿媳给他买上崭新的衣服,(外套、内衣、羽绒服等)但他回到家中,放在一边,却捡拾别人丢弃的衣服,洗洗后再穿。岳父对待自己就像一个“守财奴”,像作家眼中的“葛朗台”、“高老头”。然而,每当儿女们家中有事,(如:孩子考学、结婚、生病等)他慷慨解囊,从不吝啬。甚至未结婚孙子、孙女等的结婚贺礼,也同已结婚标准一样,提前发到孩子们的手中。每逢自己的生日,他除用自己的退休工资置办酒席外,还按照股份(每个孩子的家庭算一股)平均分给孩子们。春节时根据情况再分一次,仅留下自己日常生活和应急用的少量资金……在他看来,将钱财分给孩子,用这些钱做些有用的事,是最开心的。有年春节,儿女们委托我写了一副对联,贴在老人的家门:上联:慷慨大方对儿女,下联:吝啬小气待自己。门心:勤诚方本色,俭朴乃高风。横批:情深似海。

岳父还是一位热心的人。年轻时,他曾有打铁的手艺,退休后对别人有求必应。给乡邻磨剪子、磨镰刀,并将磨好的工具送到他人家中。每逢遇到村民家有红白公事,他总是忙前忙后,烧水、洗碗,直到80多岁后身体不灵活了,才停止帮忙。甚至担心年轻人对死人的恐惧,与别人家的孩子一起为其已故老人守灵……

2013年一月的一天,正在吃午饭的岳父突然中风,我们急忙打120将老人送到章丘市人民医院。脑CT显示脑部大面积梗塞,昏迷不醒。两个儿子在医院守护了17个日夜,我们想替换他们休息,两人说什么也不同意。为了唤醒老人,我时常在岳父床前唱着歌:“等你我等了那么久,花开花落不见你回头,多少个日夜想你泪儿流,望穿秋水盼你几多愁……就这样默默爱着你,海枯石烂我不放手,不管未来的路有多久,宁愿这样为你守候。”渐渐地,岳父的眼角留下了泪水,有了听觉。

病魔是残酷无情的。大面积的脑梗使岳父眼睛失明,丧失了语言功能和行动的能力。儿女们购买了医院用的病床,以便岳父的饮食。最感动的是幼子高恒庆,撇家舍业,独自回家照顾自己的父亲。岳父的饮食被安排得井然有序。由于岳父小便失禁,需要插尿管,为了方便,恒庆认真观察医生的插管要领,在网上学习插管视频,并学会了膀胱消炎的方法。岳父卧床一年多的时间,身上没有褥疮,房间没有异味。长子高恒洋经常回家探望,并每月给恒庆1000元补贴家用。我和大姐则经常送去干粮、蔬菜、水果等日常生活用品及牛奶等滋补品。时间长了,星期天或节假日我则照顾岳父,让恒庆回泰安探望和休息。

岳父走了,带着晚饭的余温,走得那么突然,走得那么安详。阴霾的夜空下起了纷纷扬扬的雪片,大地银装素裹,仿佛上天也在和儿女们一同哀思。

村红白理事会苏、张两位大哥感慨地说:“已故老人和他的儿女的孝迹感人,这种‘孝风’值得提倡”。

岳父走了,不走的是他的精神和儿女们的思念。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