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家园的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家园的文章1:守望家园
文/伍乘风
生命历程无数次在城乡间往返,舒适地享受城里的公共资源,许多人常常羞于谈起自己出生乡下,继而遗忘停留在某些旧物上的时光。时代的变迁,大量的农人涌向城市,现代文明就这样互补着,在这样的交流中,“乡下”、“民间”一词会渐渐消失,这得归功于当下的改革,归功于当下那些被改革潮流所拥抱的人们,我的家乡也被这时代潮流冲刷了,一切欣欣然,那些林立的别墅式的民房与现代化的耕作方式便是最好的见证,这些成就的取得往往与当下的打工潮及商潮有关。就在我居住的城里,就连修鞋的行当,乡人也在那用泰然的方式占据着,参与着,在我们不经意里,一些高大的房屋也就在他们灵巧而娴熟的动作之间诞生了,这也是当初许多人所不屑也万万没有想到的事,其实,任何一种劳作都没有贵贱之分,我们都在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模式与质量,获取的方式,只是一种途径罢了。
表侄小二决定结婚了,新娘是贵阳城里人,日子定在二00九年的九月四日,怕我忘记,十天前就告知了我,有两层意思,一是作为亲戚礼尚往来,二是叫我这个也是从乡下读书出来的所谓有了一份工作的表爷来撑一下面子,可以帮喊一下礼(一种结婚的仪式),主持一下拜堂,对当前的盛况作翻赞喻,对过去日子作一翻怀旧,就在我去吃酒的当日,我被一种景象迷住,在对那些事物的迷恋中,我再次失语……
小二的父亲是我的表哥,早已辞世,唯有母亲艰难地抚养着小二兄弟三人,舅婆已经老得帮不上忙了,但她的神态似乎又像在期待什么,总有一份期待让老了的她得以将生命延续。忆起当年卖掉家里唯一的耕牛作为上学的资本时,小二常常感慨万千,要是没有当年母亲的努力,他一技之长何以在手,又何以在打工行业里独领风骚。舅婆其实生了两个儿子,表哥的脚下也还有一个妹妹,但我很少听舅婆说起,或许她经历太多的人生波折与苦难,以往的日子里,我也尽可能地避开这些话题,我不想撩起藏在她心中那一丝疼痛的琴弦,只是从别人的谈话中,知道了这些;大表哥在粮食关因挨不过饥饿被死神喊去了,表姐我还记得她的名字,叫“想”姐,可见当时她的父母对她是何等的溺爱,但父母给予的爱没有能让她活下来,她终就在一次叫水豆的疾病里离去了,以现在的医疗条件来说,只不过是毛毛雨,她死在舅婆家的那幢老屋里,因此舅婆对那幢老屋特别依恋,也特别在意。时代对于他们而言是不公平的,如果那时也有现在的合作医疗或村级医务室,那么“想姐”的生命也不至于如此短暂。
婚礼如期举行,作为家乡的出行者,我被他们以一种隆重的礼节邀请。在已经作废了的老铁路旁边,砖混结构的新居林立着,但也夹杂一些旧屋,因某种原因,那些旧屋依旧包裹着自己的故事静静地躺在那里,与现代的建筑形成一种鲜明的反差,其间也有舅婆家泥土筑起的老屋,那房子看上去老得不能再老了,房子有些倾斜,房上老瓦被风吹起,落下细碎的粉抹,让人感到几分沧桑,时光在消失,旧屋寄存于古老的木架房梁和青灰瓦片里,它总是停留在人们生活的某个时刻,安静地躺在年轻的阳光下,散发着持久而美丽的光芒。小二哥仨的童年便留在这老屋里,恩情也在老屋里。其实,我们这代人的童年,是苦难和幸福的童年,恩情是土地的恩情,苦难既是一种伤痛,也是一种财富。我的许多乡人或许正是因为这种苦难,才有了他们的背井离乡、奋发图强。并不是作为孙子的小二没有能力将此屋拆去重建,而是因舅婆执意不让拆此老屋,怕她儿女们的灵魂逢年过节找不到家。孙子们很懂老人的情节,于是依了她,将新房傍着老屋建起,有点像某些旧城的改造,保留着旧城貌,开发了新城区。三层楼的房子高大而宽敞,有着明显的时代气息,将那老屋反衬得非常矮小,有点像舅婆站在新房的门口,将过去辛酸的日子毫无保留地铺展在现代的阳光下。其实她生活节律里,已经习惯了清苦,从她手上的皮肤及表情不难看出,劳动是如何让她的生命得到了延长,我见到她时,她正与夕阳一起坐在大门口,露出几分的惬意,孙子结婚对她而言,确实是件欣慰的事,小二见我来了,急忙过来接应,把我从那个风景里接走了。
我无法知道他们寨上的人们通过何种手段将自己的村寨打理得如此好,我想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用他们自己的手在改革的时光里劳作,从时间的缝隙中将这些财富挖了出来。
新娘接来的时候,我跟她说过,虽然你是城里人,但我们乡下有自己的习俗,是必须要遵循的,乡人对于结婚礼仪很注重,舅婆及表嫂自然属于受礼之列,她们经历过苦难,目睹了变迁,终于等来了一份现代文明的礼拜!但她们始终以一种宁静的方式接受着,并无多大的惊叹,这出乎我的意料,在新房大厅里我喊到:
改革开放三十年
公序良俗民间传
结婚先把祖来拜
祖上恩情记心间;
新郎新娘到喜堂
情真意切把家当
志同道合结连理
勤劳致富君莫忘。
接着我依次叫他们拜了礼,这样的仪式在家乡的新房里演绎着,在城乡之间交流着,我想,社会的进步不能只是物质条件的变化,民俗文化的传承也是必须的,当我从大厅出来时,老家的许多人正坐在晒坝里吃着喜酒,我急步隐入其中,我知道,一翻新农村的生活模式已经在那里上演了……
关于家园的文章2:我心中的美好家园
文/李思媛
石林是我的家园,也是美丽的人间天堂。这里四季如春,鸟语花香。
石林位于昆明城东南方向,这里游人络绎不绝。暑假里,我同家人再次游览了石林,看到石林的壮观景象,我思绪起伏,只有大自然才能创造这样神奇的景象,是它造就了这一切!景区里的石头可以说是巧夺天工,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胆小的人觉得里面阴森恐怖,不敢前进,勇敢的人则加快步伐,去感受石林深处的美景。
这儿的石头千姿百态,一望无际,有双鸟渡食、母子皆游、望夫石等,这儿的石头一点儿也不比黄山的石头逊色。我看到一块大石头,像一位美丽的彝族姑娘,头戴包头,身背竹篮,身穿彝族服装,两眼注视着远方,啊!这就是阿诗玛的化身,她在盼望着远方的亲人回家。我顽皮地说:“爸妈,走吧,别打扰人家。”我这句话引得全家捧腹大笑。
游览石林已用了一天的时间,我依然舍不得离开这个景色奇异的世界。
啊!我心中的美好家园,你美丽迷人的风光让人陶醉,远方的客人请到我的家乡来作客吧!这里的风光会让你流连忘返。
关于家园的文章3:家园
文/周开学
今夜,我不会再行在海风味十足的南方大都市,我将在城市的酣睡中起航——我不看路灯狡黠的目光,不听机器的交响,不去嗅夜生活的浓度,都市沉重的喘息已经让我找不着北。在遥远的山歌唱响的时候,把手伸进父亲粗声粗气的梦中——父亲挂在墙上几十年的草鞋是我回归的船,父亲的头巾做成帆,父亲手中的烟斗是拼命向前划动的桨,而父亲撒满汗水的呼喊拉扯成助我返航的季节风。
今夜,我将捧着月光回到家乡,我将一路歌声一路花香去拜会我久别的家园——我把歌声送给大山、送给村庄、送给乡亲、送给村里的大黑狗,送给稻田里剩下的歪歪扭扭的秸秆。炊烟被思念捻瘦,风儿被心跳的手臂搂弯。星光一眨一眨的呢喃,哪位多情的阿妹能听懂?我的花属于潺潺的溪流,我的花属于夜鸟的歌唱,我的花属于黄土地上吹气若兰的呼吸。蘸上眼泪给脉搏打上烙印,触摸土地的双腿被山风缠上紧紧的绷带。跪拜家园的神圣顶礼哟,就让父亲手上根根青筋串起的日子去细细咀嚼吧。
一路上,我听到夜风声声唤我乳名。土生土长的童谣呀,被母亲用幽怨而慈爱的手臂端过来——我浑身一激灵,丝丝缕缕沁入心脾的,除了岁月的拔节声,还远远飘来牛铃叩响的梦想。
牵着家乡的掌纹,踩着山风的节奏,寻着家园的脉搏敲响的钟声,我如饥似渴地浸泡在井水中——手握日思夜念的家园的根,我畅饮到了家乡的甘泉!
月是故乡明。告诉家园,告诉母亲——今夜,我回家了!
关于家园的文章4:西风扇
文/青争
多少年华千山渡?异国家园思亲故。一曲秋风等闲识,梦里去来终相属。
想象一下,一个秋风萧瑟的夜晚,你走在长安街头,三两盏暗黄的灯光照下来,街头的店小二吆喝着,"买酒来……"而你也饥渴难忍,双腿发麻浑身疲惫,便大步跨上前去。
我觉得你是一个英雄豪杰。行走江湖无数,行侠仗义,一生刀剑为生。即使是生命最后一刻倒在凋零的枫叶林中,也是潇洒的。
风吹来,也会有余声。
于是一百年后一千年后甚至一万年后,我仍会想起你,尽管我可能连你的名字都忘记了,甚至你的容颜你一生的事迹,唯独那一份大写的情怀而已。也可能,你是一个根本未被记录下来的人。历史留给你的只有四个大字:查无此人。
我曾走过的每一寸土地,在我想象之中,都是有历史的。连着那每一棵树木,每一片荒地,每一阵水上的涟漪,每一次风吹……
而今的世界在变化,有时候会觉得自己担心太多,害怕雾霾会把世界搞得不成模样,害怕火灾洪涝绵延的地方会伤害到无辜善良的人们,包括我们自己……可时间一长,当自己的生活又被那些零碎的小事所包围烦扰,又会重新活在自己忙碌的世界里,忘了那些可能发生在远方的一个个神奇莫测的故事。
有时候觉得这样太幸运了,不必为那些不切实际的远方以及遥远的揣测而不安甚至焦虑,可以像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享受着蹦来跳去的忙碌生存,好像还挺自然的。可这终究不是生活的全部,除了这些,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心灵安息地。我们跳啊跳啊,会找到眼前的唯一的那一个出口。
美丽的夕阳,成堆的艳红,可能这个样子想会略带矫情,可只要不是想的太多,就会美的很自然,好像可以接近心跳的声音。五彩的泡泡,制造的梦幻,张开嘴巴,世界就美了,童真就在了,即使是破碎的,也没什么好遗憾的。
多年后,你经过一条人来人往的老巷,有没有想过可能在多年前的某一天有个人经过,和你坐在同样一个位置,想着同样的心事呢?
然后,把不一样的故事写下。
关于家园的文章5:石头垒起的家园
文/陈学现
沿着弯弯的山路,穿过田田的荷塘,越过一排精致的木屋,便看到一座造型别致的石砌方柱其上嵌四个青石磨盘,镌刻“石舍人家”朱红大字,未进山村,就让人有别开生面的感觉。
“石舍人家”是南召县小店乡山底村的一部分,村子不大,如今却已远近知名。相传,山村有上千年的历史。西汉末年,刘秀刚刚起事时,到这一带来访二十八宿之一的邓禹,不想被王莽追上,眼见有杀身之祸。这时住在附近山洞里居住的狐仙,把刘秀伪装为一堵山石,骗过了王莽。后来刘秀坐了天下,封这里的狐仙偷鸡吃粮永远免罪,并把那个山洞命名为“仙居”。现在,仙居洞仍在,一座酷似刘秀的天然石像,仍酣然躺在村前的山崖上,让这座小山村愈显神奇。
山底村的先民,一定是因了这绝佳山水,秀美风景,才以柴草为扉,立石为屋,扎根于此,繁衍生息的吧。世人皆爱美景,古今相通。近年来,时常有寻古觅趣的游客来此,“石舍人家”在游客里渐成雅称和美誉。
进得村子,看四周山色秀丽,嘉木葱茏,清流环绕,潺湲不绝。村边有一方清潭,唤作“龙潭湖”。龙潭湖水平如镜,微波不兴,几名村妇蹲在岸边浣濯捣衣,谈笑说闹。山环水绕间,龙潭湖像一颗熠熠闪亮的明珠,让山村更加奇妙灵动,风光旖旎。
进入石头围裹的世界里,感觉时光一下子慢了下来,仿佛迟滞在一个梦里,停留在千年前的某一时刻。几头老牛横卧在村中的小树林里,悠然地品咂着生活的艰辛与滋味。一老农挑着一担装满白菜的箩筐,慢悠悠走向巷子的尽头,似是要走向时光的深处。人们在门前的空场里,或坐或站,安闲而宁静。几位老人蹲坐在石头墙下,抽着烟杆,谈着农桑,任由冬日的太阳在身上镀下厚厚的暖色。一副老旧的碾盘停放在门前,有人用力推动着石磙,吱吱呀呀地转动,声音传遍整个村庄。
村里的房屋依坡而建,显得高低错落有致。村里的老人,抖动着花白胡须,讲述着打造石屋的艰难,从山上开采石料建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贫穷的岁月里,那满山的石头,就是全村的财富,很多的生活用具都可以用石头做成,如石屋石院、石路石桥、石磨石凳……望着眼前用石头垒起的家园,让人不由地感喟起石头的伟大,感喟起山底村人祖祖辈辈生存的韧性和耐力来。
踏着鹅卵石铺成的小路,我们像游鱼一样快乐地穿梭在窄窄的石头小巷,像寻宝一样惊奇地探访每一座石头建筑。此时,置身于朴拙而又空灵的石头村,一时间仿佛行走在梦幻中江南悠长而又宁静的巷子,依稀听得见历史在人世间过往的足音,让人陡生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不由想象:若是在一个飘雨的清晨,抑或在一个日落的黄昏,和心爱的人一起在这里携手漫步,共度生命里最悠游愉悦的时光,该是件多么浪漫而又惬意的事情啊。
天地悠悠,岁月静好。石头村静默在深山里,伴着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在时间的长河里,安然而立。而今,以它古拙奇绝的神韵,吸引着众多的游人来这里寻幽探胜,寻找生活的哲理和艺术的灵感。而这里还有多少故事,多少传奇,在等待我们去寻找,去打捞,去体味……
关于家园的文章6:窑洞,北方家园
文/常龙云
在黄土高原流连的那些日子,我见识得最多的,是北方的窑洞。
黄土高坡上,一孔孔窑洞,像大地睁开的眼睛,安静地打量着这个动荡不息的尘世。春种秋收,生老病死,风起云涌,南讨北伐,改朝换代……一切尽在眼中,从来不做评说,默默庇护着众生。
提起窑洞,一般人都会认为,山畔崖壁,凿土掏洞,于其间起居生活。鼹鼠、蛇、兔子、蚂蚁等动物和昆虫,都是这么生存的。窑洞,成了蒙昧、低能、贫穷的近义词。
不要简单地理解窑洞,更不可小觑窑洞。
追溯人类足迹,祖先从大树溜到地上,结束巢居,进入穴居时代,开启了陆地文明。最初,找到一个理想山洞,能遮风,可避雨,还能抵御野兽侵袭,就心满意足了。总有不满足的人,尝试着凿土为洞,垒石成壁,筑土为墙,积木为屋,创造出越来越多样的居住形态。历经漫长的时间洗涮,许多建筑形态灰飞烟灭,湮没在历史长河里。古老的北方窑洞,却保留了下来,至今仍被人类使用。
这是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蕴含其中的窑洞文化,具有不朽价值。
北方民间流传一种说法,有百年不漏的窑洞,没有百年不漏的房厦。意思是说窑洞坚固、耐用,非一般木石砖瓦建筑可比。黄土粘性强,土质密实,是很好的建材;深藏在黄土中的窑洞,风吹雨淋不到,使用百年乃至数百年,并不罕见。还有一说,土打的窑洞丈二宽,夏天凉来冬天暖。不仅说明了窑洞简朴易建、省材省料,还道出了窑洞生活的优点。如果没有这些优点,在人类居住进化过程中,窑洞早就被淘汰了。
从窑洞的选址,我们见识了先民在自然环境和条件恶劣的时代,适应自然、运用自然的能力。选址讲究地基、环境、朝向、光照等诸要素,利用地形地貌,山势走向,山形结构,避阴就阳,避低就高,避湿就干,先民的风水智慧,不逊于今人。山坡上,土崖下,塬地边,星罗棋布的窑洞,如挂在云雾中的洞天神府,令人心向神往。尤其是对于厌倦都市喧嚣、污染,渴望自然、宁静的现代人来说,最具诱惑力。
窑洞的建筑形态,也是多样的,主要有靠崖式、下沉式、独立式等。靠崖式是从崖壁水平掘进,成本低廉,视野开阔,这种窑洞较为普遍,随处可见。那些宽旷的山坡,靠崖式窑洞层层叠叠,依山向上,呈台阶式分布,宛若天上宫殿。下沉式窑洞是向地下掘坑,一般都掘成齐整的方坑,在坑壁挖凿窑洞,形成地下四合院。民谣“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描写的就是下沉式窑洞景象。而独立式窑洞,顾名思义,无需靠山依崖,也无需向下掘坑,平地上筑基垒墙盖顶,形似窑洞,实则近似现代民居了。
窑洞有独孔的,也有多孔的。多孔窑洞,洞与洞之间有通道相连,类似现代建筑的套间房;其孔数大有讲究,宜单不宜双,这跟当地风俗习惯有关。从拥有窑洞的孔数,就知道这户人家的家境了。
走进窑洞,别有洞天。洞顶拱形构筑,符合力学稳定原理,最牢固,居住放心。起居、餐饮、储藏等,功能分区明白,家具依据功能空间,摆放有序。最显眼的,莫过于临拱形窗户的大炕,用砖、坯砌成,约占窑洞面积三分之一。炕上夏天铺凉席,消暑解热;冬天铺棉絮,炕内烧火,温暖如春。吃饭、睡觉、纺线、织毛衣、招待客人、孩子做作业,都在炕上;炕是家庭的大舞台,悲欢离合戏,都在这里上演。坐在窗前炕上,外面的山山峁峁尽收眼底;阳光照进来,把纸剪的窗花印在地上;风吹进来,吹来远处悠扬的信天游。
黄土地上的农民,一辈子辛勤劳作,节衣缩食也要建一孔属于自己的窑洞。黄土高原一带,由于早期轮番过度开发,生态严重破坏,沦为荒凉苦寒地。农耕时代,普通农民要建一孔窑洞,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翁孙少安,昼夜操劳,最后还得四处借贷,才打了二孔窑洞。有了属于自己的窑洞,才有自主任性的天地,才有踏实感,家才有落地生根的地方,男耕女织,生儿育女,香火代代相传。
我站在黄土大地,打量那些面目沧桑的窑洞。广袤的北方,巍巍的高原,窑洞有着壮阔的背景,苍凉的历史。它是人类家园的活化石,远古的印迹和气息,源源不断地向我涌来。四千多年前,轩辕黄帝驰骋在这片辽阔大地,征服了北方各部落及东夷、九黎族,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民族。他们生息、繁衍、壮大,经过漫长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成为世界上最强盛、最辉煌的民族。
窑洞,当之无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历史在车辚辚、马啸啸中,一次次重演。八十一年前的那个严寒十月,中央红军转战南北,行程二万五千里,来到陕北黄土高原。他们衣衫褴褛,满面风尘,饥寒交迫。一孔孔窑洞,热情接纳了他们。那位新中国的缔造者,在延安窑洞一住就是十三年。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等地,都有他曾经居住过的窑洞。《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指导中国革命航向和胜利的宏伟论着,就是他在窑洞的油灯下写就的。
窑洞,无疑也是新中国的摇篮。
关于家园的文章7:火星家园
文/李宜蔓
我的梦想是在火星上建造一个国家。因为人们不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或许它将在几年后爆炸成为太空垃圾,而人们会失去家园,我在火星上修建起一个国家,让人们有了新的住处,大家重新聚拢,开开心心。
这个国家绿色环保。没有了山,人们出行都是靠自行车,那儿没有了工厂,生产、生活都是由人来完成,如:种粮食、做衣服……火星国家的房屋都是高高大大、漂漂亮亮,而材料是通过一台“变变机”给变出来的,建筑不需要木头和钢铁,原料是可回收的垃圾,虽然不起眼,可是用它变出来的材料既环保又坚固。
在火星国家,垃圾是很有用的,经过分类处理,它们将会变成人们需要的东西,建筑材料、日用品、学习用品,泥土、肥料,连最微不足道的落叶也可以变为一株小绢花……
火星国家舒适、温暖、美丽,我都不想离开了。
关于家园的文章8:家园北望
文/王智勇
地图上的一个小点,就像眼中的盲点,在闭上眼睛的黑暗中游移,扩散,伴随终生,挥之不去。不管多么简陋,那是生命的来处与归程,与南迁的候鸟相反,在最大的鸿运里,完成从南到北的人类大迁徙。隐忍的中国人,逐食而居,总也忘不了故土,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割断、分离,把乡愁的身份号码牌挂上脖颈,嵌上额头,数以亿计的蚂蚁归巢。异乡的霓虹灯照不亮蟋蟀夜鸣,蜗居盛不下待收的庄稼,小儿的每一声啼哭揪疼电话那头的心,年迈的外婆背着发烧的孙女走过深夜阗寂的长街,背上真沉啊!
终于逃离了失意的故乡,在陌生的城市,更为艰难。
饮食习惯、说话口音、对于季候的适应,悄然改变着一个人,在南方人眼里是北方人,在北方人眼里是南方人,身份认同被弄丢了,一群不南不北的流民,尴尬的弃儿,共同的生活记忆不复存在。走得太久,忘了为什么出发,不经冻,自然看不到雪花和冰挂,一支冰糖葫芦里吮吸童年,一碗豆腐脑野韭菜花里追忆亲情,被食物塑造,对家乡味道的牵挂,抵御沿途的寒冷和饥饿。也许,回到家里,无论再怎样用力拍门,也不会有人应,太久的等待,已耗尽了春夏秋冬的全部耐心。
查无此人的地址,只适合灵魂通信,在惶惑如丧家之犬的刹那,交换深藏内心的家乡话。
余纯顺在罗布泊倒下,头朝上海方向。
蔡元培葬于香港岛西南角山坡“华人永远坟场”,朝向北方。
很多台湾老兵的墓碑朝向家乡的方向,人回不去了,魂要回去。
家园北望,一个民族在苦难中的流徙,总有一个地方,指引着灵魂的走向。
关于家园的文章9:我心中的美好家园
文/袁上尧
冰城,哈尔滨;春城,昆明;花都,广州……了解了那么多的城市雅号,我突然想到:如果张家港能用音乐与诵读代替噪音,成为全国唯一的悦耳之城,那该多好啊。渐渐地,我沉浸在了自己无边的幻想中。
早晨,当人们散步、晨练时,耳边再没有了刺耳的噪音,只有那轻快优雅的华尔兹舞曲萦绕在耳畔;学校里,不时传出一阵阵名篇经典的诵读声,这些优美动听的声音令人心旷神怡;用餐前后,总要放一曲音乐,在音乐声中吃饭,当然会让人食欲大开。
在市区的每一个区域,都有着许多举世闻名的音乐家和作家的雕像。在市文化中心,还有专门介绍这些名人们的纪念馆,让人们更清楚地了解他们的生平与事迹,接受熏陶。
各个公园的花坛里、草坪上,到处都是用鲜花青草组成的一个个音乐符号与经典书名。公园中时常举办话剧、歌剧、舞剧;到了夏夜,举行露天的音乐演奏会、诗歌朗诵会……悠扬的旋律伴随着花草的芳香,在微风中荡漾、飘扬……
“嘀嘀——”一阵刺耳的喇叭声使我从幻想中回到了现实。在现实的噪音中,我感到了一些失望。可是,难道就这样失望下去吗?不,我们可以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每个人都少制造点噪音,多一点音乐,多营造经典诵读的悦耳之音……那么,一座“悦耳之城”一定能渐渐地诞生!
关于家园的文章10:心中的家园
文/毕晓凤
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就有了幸福美好的生活,就有美好的家园。所以人人都应该伸出自己的双手去植树造林,为建设我们共同的美好家园而努力,贡献出自己的一点力量。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花草树木实在是太重要了,多栽一棵树就多增添一片新绿。不止这些,树木还有很多作用呢,比如:它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毒气体,吐出清新的空气。要是没有大树这个规模巨大的清新空气制造厂,全世界的清新空气,早就被人类和动物吸完了,我们的生命也就不存在了。树还可以降低噪音,噪音是人类健康的大敌,它不仅干扰人们的谈话、通讯,还影响人们的休息;而且如果长期受噪音影响,还会使人的听力减弱甚至造成耳聋,还会使心脏、神经等出现异常,形成噪声病。而大树却站在抗噪音的第一线。它们一棵连着一棵,手拉着手,心连着心,组成一道道“隔音板”,随风摇摆,声音刚来就被驱散了。据科学家鉴定,在大树密集的地方,噪声比没有树的地方底5倍。你们看树的本领大不大!有一种树叫刺柏,它就像一个特大号的“喷雾筒”,能不断地喷洒出杀菌素。据科学家精确测定,一棵刺柏树,一天就可以分泌出30公斤杀菌素。空气中白喉、肺结核、伤寒等病菌一旦遇上它,便难逃出死亡的厄运。烟囱林立的厂房区,大树用自己密密层层的树叶组成成千上万只“集尘袋”去吸尘。因为每烧1吨煤,就有11公斤的粉尘从大烟囱中冒出。这种粉尘,不仅含有各种污染环境的微粒,还有各种严重危害人类的细菌。而大树用它们的树叶制服它们。它们轻轻地左右摆动,让风速减弱,大粒灰尘便会降落到地面,另一些就吸附在“集尘袋”上。因此大树成了天然吸尘器。同学们,你们想,如果没有大树的保护和阻挡,人间将会变成什么样子。所以大树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不能乱砍乱伐,而要多栽树。今天栽下绿色的希望,明天长成参天的大树,亲爱的少先队员们,走,我们一起去植树。
啊,大树好伟大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