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物质散文(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物质散文1:精神与物质
文/季浩
信仰是一种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生活中那些虔诚的信徒们的所作所为常常会让我们发出这样的感慨。
据说无论是在印度还是在欧洲,教堂永远是最华丽的建筑。不同的是,欧洲人建教堂时会统筹兼顾;印度人却会为了建教堂而放弃建设,因为在他们心中,神比任何东西都重要。
身为凡夫俗子的我很难理解,在一个收入水平低下、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尖锐的国度里,人们会为了信仰甘愿在物质生活上委屈自己。据说欧洲人建造一座教堂往往需要花费上百年时间,因为他们只会用多余的财富来修建教堂,印度人却为了建教堂而节衣缩食。
有道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狂热的信徒毕竟只是少数,没有人可以仅凭信仰而活着。“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唯物主义者最基本的理念。纵观人类历史,是物质基础催生了精神文明,失去了物质的支撑,信仰也就很难维持下去。缺乏物质根基、温饱难以维持恐怕正是今天的印度犯罪率居高不下、负面新闻层出不穷、社会面貌难以更新的主要原因吧。
中华文化中有一种传统的概念叫“治世”。所谓“治世”,必须是物质财富丰富,如此方能社会和谐,国家安定。正如杜甫诗中所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这才会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景象。从没有听说那个朝代能够仅凭精神力量使得国家安定和谐。从太平道到白莲教,历史上的这些宗教组织在遭遇许多社会问题无法解决之时,只能被迫使用暴力解决问题,而驱动百姓揭竿而起的力量恰恰不是信仰,而是贫困与饥饿!
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三武灭佛”事件,就是政府为了社会安定而采用暴力手段拆除了庙宇、道观。结果使得社会安定,国祚绵延。由此可见,一旦宗教信仰侵占了过多的社会资源,反而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信仰之所以成为信仰,便在于其催人向善,若是仅仅着眼于礼神之地、礼神之人、礼神之物的奢华,恐怕就是舍本逐末了……
许多宗教信仰的另一弊端就在于它的迷惑性。宗教可以给身处绝境中的人以希望,但同时也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中国的佛、儒、道三教都曾被历代统治者用作钳制思想的工具,其作用说到底就是愚民。佛教教人相信因果论,寄希望于来世;儒教教人忠君,做一世的顺民;道教则教百姓安于现状,安贫乐道。欧洲的宗教也不例外,从号称“圣战”的十字军东征到“赎罪券”盛行,宗教领袖总是依靠自己的宗教地位来聚敛财富。前者导致了百姓安于现状,社会停滞不前;后者则导致了社会的动荡,百姓的贫困。这样的信仰,就不是“催人向善”,而是“致人愚昧”了。
我不信教,但我尊重那些宗教徒。不过我绝不相信信仰可以取代一切,我只相信“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那种为了宗教信仰而放弃物质追求甚至罔顾生命的做法的得失优劣,实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物质散文2:鸡蛋的记忆
文/魏兰容
在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不必说大鱼大肉,就是连吃个鸡蛋都是奢侈的事情。我们村穷乡僻壤。如果客人来了最好的招待也就是鸡蛋煮面,或者是荷包蛋,再放点红糖。
我在家里平时是没有鸡蛋吃的,只有考试得了奖,或者生病了,还有过生日的时候才有特权享用。记得我七岁生日那天,我早早地起来,找到娘,不断地提醒:“娘,我过生日,你晓得不?”娘笑眯眯地摸着我的头说:“放心,我晓得,我的心肝宝贝又大了一岁了,又懂事了。”我围着灶台转来转去,不大一会儿又问娘:“鸡蛋还没熟呀?”娘用指头轻轻的点了点我的头,爱怜地说:“刚刚放下去的,铜锅铁灶呐?没人跟你抢!”说完娘用她那如树皮的手轻轻地摸我的脸。我耐着性子等着,直到鸡蛋拿到了手才离去。然后跑到满塆里炫耀,“今天生日啰,我娘给我煮鸡蛋啰……”顿时我身边围满了小伙伴,眼巴巴地望着我慢慢享受着美味。我小心谨慎地拿着,哪里像是拿着个鸡蛋,分明像是拿着个宝贝。慢慢地敲破蛋壳,然后慢慢剥去蛋壳,再将蛋白一小块一小块地掰下来送到嘴里,再慢慢的咀嚼着。一旁的伙伴们馋涎欲滴,有胆子大一点的干脆开口了:“姐,给一小块我……”这要看跟我的关系好到什么程度。比方说,小红上次给过我半粒糖,我就给他五分钱大小的一块,小丽过生日时给了我一小块饼干,我也给她一小块,其他的吧,就甭想了。这美好滋味会保留一整年的。
我们当时也寻思着,不就是养鸡下蛋吗,干嘛不多养几只大母鸡呢?我们哪知道孩子多,家大口阔,哪有余粮喂鸡呀!养鸡是为了下蛋换盐、待客,还有过年。为了鸡多下几个蛋,生产队稻子丰收的时候,我们纷纷跑到田里,认真仔细寻找农民们收掉了的稻子,每每见到一根稻穗的时候,如获至宝,就像自己吃了一个鸡蛋那么满足!直到听到娘喊我们吃饭才肯罢休!回到家当然免不了听到娘的夸奖,心里那个美呀!
缺吃少穿的年代已经成为过往,但那些年,那些事如一杯陈年老酒,散发着迷人的芳香!
物质散文3:土炕
文/王西广
人生,就物质方面而言,所需者不外乎衣食住行。现在有人加上一项:“玩”。其实,玩应该属于精神方面。人,不能须臾离开衣食住行,却可以少玩,甚至不玩。我觉得于衣食住行之后应加上一个“睡”,当然也可以说“住”,里面包含了睡的内容。人睡在哪儿?除了床,便是炕。睡地上,睡草窝,睡沙发,皆非常态。
在农村,家家都有炕,人人都有睡炕的经历。家乡的炕全为土坯炕,简便易盘,所用材料是不费分文取之不尽的黄土。将土和成泥,脱成坯,晒干了,便可盘炕了。炕盘成了,炕面用泥抹平,炕沿儿上安一溜砖,即大功告成。农家除了正屋有炕,厨屋也有炕,称灶火炕,与灶台相连。冬天睡在灶火炕上,身子底下暖乎乎的固然很享受,不过很少有人睡在那里。毕竟厨房里烟熏火燎,塌灰滴落,不大干净。灶火炕上经常放些盆盆罐罐。至于床,农家或有或无,有,也不过一张。一则,床要花钱买,或用木料做,二则冬天里睡床不如睡炕暖和。炕上,照例是铺一稿荐或席子。若在冬天,则先铺上厚厚的干草,再铺稿荐或席子。其效果,胜过床垫子。每次铺好干草和稿荐,都要让小孩子上去踩一踩。干草鼓得高高的,踩上去就像踩在棉花上,孩子们特别乐意这个差使。待铺上褥子,兴奋不止的孩子还要在上面玩上一阵子。夜里,北风呼啸,浓浓的干草味儿一阵阵扑鼻,沁人肺腑,特别好闻,特别亲切,让人心里好踏实,觉得自己也是幸福的。以前农村有句话:“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道出了庄稼人理想中的小康生活。
冬天,有的人家为取暖“烧炕”,在炕门洞里放进柴草将炕烧热,然后将炕门洞堵严。我们家从未烧过炕,一律是“烘炕”,用火钵子将被子烘得热乎乎的,小孩子钻进去舒服得很,头一挨枕便进了黑甜之乡。有的人钻进了被窝,还要烘一会儿,将冰冷的脚放到烘罩子上,那又是一番享受。冬天烘炕时间太长,夜夜重复,到了春天,被里都被烘得泛黄了,女人们大都会心疼,少不了一阵絮叨,埋怨。这有什么办法呢,十冬腊月许多人家生不起火,便盆结冰,小孩子视凉被窝为畏途,唯有靠烘炕来解难了。到了春暖花开时,炕上的草该撤了,拿下席子来,但见满炕干草已不复原状,碎了许多,薄了许多。
炕与床相比,各有所长。睡在炕上,辗转反侧时席下无声,睡在床上难免吱呀作响,而炕却不如床美观,尤其挪动不得,盘在哪儿就在哪儿扎下根,直至拆除。农家老鼠多,冬夜常常光临炕上,在席下的炕草里借宿,随意出没,甚至在被子上玩耍打闹,跑来跑去。主人呵斥一声,遂听得一声闷响,已经从炕上跳到了地上。一年腊月,我蒙头而睡,忽听得被子上有动静,睁开眼睛一看,有一线亮光射进,心里大惊,以为有贼入室,打着了手电筒。我屏息静气听了片刻,壮着胆子将头从被子下慢慢露出半个,只听“扑哧”一声,一只老鼠从炕上跳了下去。呀,天光已经大亮!……
炕虽是土坯所盘,但也特别结实耐用,小孩子在炕上翻跟头,闹着玩,不必担心炕会塌下来。炕是能够寿终正寝,最终被主人拆掉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队肥料缺乏,便将老炕拆掉,将炕坯运至田间,砸碎,撒开,做底肥之用。据说,厨屋的灶火炕坯做底肥比正屋的炕坯要壮,因为从灶火炕上拆下来的坯都是被炊烟熏得黑黑的,粘着一层烟油。
物质散文4:读一本好书
文/楚奇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改善,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样化。时下,除了丰富的网络文化之外,更重要更直接的便是读书。书,这个重要的媒介,从古至今,承载着生生不息的民族血脉。也正是因为“书”的传承,才使古老文明的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可见,书,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更甚于我们个人。
国学大师王国维把读书分为三个过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个过程,也是最低级的阶段,讲的是勤奋努力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也许很无奈,也许很彷徨,但我们都无法逾越;“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个过程,讲的苦苦求索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许很辛苦,也许很艰难,因为没有博览群书的积累,就没有“众里寻他千百度,慕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突破,这便是第三个过程,达到了大彻大悟的人生境界,这是每一位圣人贤者的理想境界,更是我们今人的精神追求。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古文典籍中,这也许仅是一句话,仅是开篇立着的一行普通文字,它从古而来,深深触动了我们的心弦,产生和谐美妙的音乐;“知之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在古文典籍中,这也许仅是一个普通的观点,经过岁月的酝酿与沉淀,越发香醇隽永,启迪心智。漫步在典籍之中,悉心聆听古人的教诲,可以说每一次的故游,都是在和古人促膝谈心、对话沟通,都是在和古人进行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从而使我们的人生境界得到一次提升,使我们的生命之旅更加顺畅通达。
诚然,古人的人生不能抄袭,但可以借鉴;古人的人生不能复制,但可以创造。读一本好书,便是走进了智者的人生、走进了智者的思想,便是走进了喜怒哀乐、嬉笑怒骂的大千世界,便是远离了虚华与浮躁的尘世。书,对于愚者,它是一剂良药;对于智者,它是一位知己;对于求知的人,它是一顿丰盛的晚宴。书,对于我们的价值不在于书的本身,而在于读书的人。永远铭记,书,乃心之所悟,乃心灵之使者,只有冲破了心灵的枷锁,才能达到另一个人生的重塑。
物质散文5:回味一下,挺好
文/不言石头
人,都是生活在物质世界里,但,更多的时候,会因为远离了物欲而去寻求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春的到来,会遥想那花儿盛开的季节,会想起那淡淡湖水中自由遨游着的小鱼儿……因北方的三月,草儿依然没有吐绿,柳枝儿还没有抽出丝丝的嫩芽。于是,在春天的日子里,只能用自己的心儿去体味春的到来。当春的暖意,还无法除却空气中的寒冷,我,等待着,等待着那飘然而落的雪花儿,停留在掌心,融化掉那舍身而至的飘雪,让自己的心灵,与之一起随着那份圣洁升华……
窗外,天阴沉着。没有春雨的淅沥,偶有几片零星的雪花儿飘落。一会儿的工夫,鹅毛雪花儿又随着春风漫天飞舞起来,一会儿向上,一会儿飞下;一会儿向左,一会向右;时而倾泻,时而盘旋;时而急,时而缓。急时像张牙舞爪的群魔扑窗而来,缓时像散花儿的天使轻歌慢舞……远山远景都被这轻纱般的雪雾遮挡,无法穷尽千里目,惟有赏尽窗前雪。
大片的雪花儿落满一地,地面变得泥泞起来……
眨眼间,地上白了,树丫白了,楼顶白了,走在路上的人儿,不想打开手中的伞花花儿,走过去身后留下一串串湿漉漉的脚窝窝儿……
伫立窗前,无尽的思绪,已全然让自己失去了昨天的记忆,有如一切都被清空……当重新梳理记忆的碎片,还是会发现,那六角雪花儿,依然是无法删除、无法粉碎、无法移去完整的记忆。
如果非要赞美冬雪,那这飘在春风里的三月雪亦不得不赞。三月雪和冬雪一样洁白,但比起冬雪更具柔美之意,三月雪,裹着春天的脚步,透着土壤芬芳的气息,将带走冬的寒冷和萧条,留下暖暖的春意,带来的将是满园春色关不住的柳绿花红和禾苗吐绿的新气象。
春的乐章已经奏响,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春,不会留下更多的遥不可及……
风儿告诉我:当,有一天,天上飘着的,是那丝丝的细雨,那,是雪花儿的化身,会陪着你,一同走过生活中的风霜雪雨,会陪着你,一同走过开心与不开心的冷暖四季。
三月看雪,向往着春的浸润与美好……
三月看雪,回味一下,挺好。
物质散文6:逝去的铁环
文/向远军
铁环,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寄托了我们的快乐和幸福。想起铁环,便想起儿时的欢笑,想起乡村巷道上乐此不疲的身影,想起那一段段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
那时,拥有一副铁环当然是令人羡慕的事情。我的铁环来自粪桶箍。偷偷溜到村民的厕所或者猪圈里,从他们废弃的粪桶上卸下铁环,回家后,将一截粗铁线的一端弯成“U”状,一端绑在手指粗的竹棍底部,做成滚钩,便可以潇洒地滚着铁环在伙伴间炫耀了。
滚铁环是很快乐的事情。在村间的小路上,弯着腰,双眼盯着铁环,容不得分心,看铁环像乖巧的小孩子任由自己摆布,听着铁环和滚钩接触发出的嘶嘶声,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位了不起的魔术师。有时候,还要故意在陡峭不平的坑洼路上表演,以显示自己的非凡水平,若能赢得路人的几声赞美,心里便像吃了蜜一样。
最叫人难忘的是邀几个小伙伴一起比赛。大家各自携带着自己的“宝贝”,来到比赛地点,讲好规矩后便各自左手拿铁环,右手握滚钩,将滚钩套在铁环上,弯着腰,屏气凝神,就像参加百米赛跑一样。发令员一声令下,大家便松开铁环,小心翼翼地操纵着,丝毫不敢马虎。倘若一疏忽,铁环撞上一块石头,或者一棵大树,或者滚进草丛,或者滚到坑洼地,就很容易倒掉——你便只能遗憾地认输了。
我们就喜欢这样比着,不为物质利益,就为童年的那点虚荣。
在我的童年,铁环陪伴了我大半空余时光,那些日子里,我们无忧无虑,快乐自在,读书时认真读书,玩的时候也是抛开一切。铁环的嘶嘶声是我们最享受的童年音乐,而乡间林立的参天大树和路边杂生的丛丛草被是我们童年图景中最美的背景,还有那繁枝茂叶间叽叽喳喳的婉转鸟鸣也是我们快乐生活的绝妙伴奏。现在回想起来,我们的童年才真叫童年呢!
有时候,向儿子描述自己小时候滚铁环的情景,他总是一脸茫然。也难怪,在他们的生活中,除了网络游戏,除了在商店买来的那些玩具,是没有多少自然因素的,自然无法生成“铁环”的概念了。
今天,铁环已经淡出历史,已经消失于我们的生活,但每每想起童年滚铁环的生活,心里总是有暖暖的甜蜜感。
物质散文7:时间(外两章)
文/邓仲祥
时间是物质运动、变化的持续性表现。
时间,就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现在、将来构成连绵不断的系统。
时间,每天都伴随着我们寸步不离,却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奇妙东西。
时间,它无处不在,无地不有,主宰着整个世上万物。
人,是时间的杰作。
对于生命,时间是最好的把握。
生命的存在,就是因为拥有了时间;
生命的流失,就是因为失去了时间。
时间永远按它的规律永不停息的运行;
它是宇宙间唯一的永恒。
时间可以给人成熟,给人爱情,给人生命的延续。
人的记忆是时间的记忆:
时间能使把清晰变为模糊;
时间能使把眼前变为遥远;
时间能使把黎明变为黑暗;
时间能使把高兴变为悲伤。
时间造就英雄,成就罪犯;
时间,把贫穷变为富有,把富翁沦为乞丐。
人的价值是时间的价值:
时间就是金钱,这说明时间比金钱更昂贵;
金钱能衡量,可失而复得;
时间却无价,一旦流失,便永不回头。
世上唯一最公平的莫过于时间:
不管富人,不管穷人,人人都拥有时间;
总统不多一分,平民不少一秒。
世上时间最真诚,总是一分一秒的流走,永不跨越,永不等待。
有人说:拥有时间,就等于拥有未来,拥有一切;
也有人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更有人说: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就等于延长整个生命。
人生一世,拥有的时间并不多。
时间能够把漆黑的头发变白,把清亮的眼睛变为混浊,把光滑的面颊刻下道道皱纹。
人的一切得意皆是时间给予的;
一切不如意都是时间结出的果实。
时间不像金钱能够一点点积累;
而财富一天天能够随意挥霍。
时间的升值,就是人们步步向成功迈进;
时间的贬值,也就是人们一次次颓废的结果。
让我们珍惜每一秒时间,用时间点燃生命的辉煌!
在生活的今天,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利用时间,把握时间,做生活的强者!
《平民》
平民,就是普普通通的人民。
你、我、他组成大家,都是普通人。
在普通环境中生活着,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平民不仅仅是阶层标准问题,而是生活态度问题。
平民是老百姓,与官僚相对应;
平民又不仅仅是老百姓,和自然相对应。
人有平安的生活态度,便拥有平民意识;
只有拥有平民意识的人,才是真正的平民;
没有平民意识的人,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民。
“人往高处走”与“水往低处流”,二者组合才是平民。
忧患知奋起,安乐知奋进,成功不忘本才是平民;
慵懒沉沦,妄自菲薄,浅陋无知都不是品,都不是平民。
人生在世路有三条:
逆水行舟的是伟人;
自甘堕落的是罪人;
顺其自然的是平民。
若你当不成伟人,那就做一个实实在在的平民吧。
平民,就可以坦然面对人生的山重水复;
平民,就可以不俯视一切而烦琐务实;
平民,就可以虽有磕磕碰碰,却能够相伴到老;
平民,就不用为人生一番惊天动地事业而煞费苦心;
平民,就可以不一定要挣那么多而想什么一切的问题。
平民,就可以随意书写人生,一切随心顺意。
怎么画都是风景;
怎么写都是文章;
怎么弹都是音乐;
怎么呤都是诗歌。
虽然写实一些,粗糙一些,平凡一些;
但实在一些,自由一些,潇洒一些。
在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之后,在百般困惑忧郁之后;
拥有了平民意识,才能深感人生之路的豁达!
《与人为善》
善是善良、善心、善举、善事、善意等词的统称,与恶相对。
与人为善,是一种美德。
具有这种美德,就会让我们用善意的眼光看待生活;
用善意的行为对待他人。
别人有难时,扶他一把;
别人危急时,挺身相助;
别人烦恼时,排忧解难;
别人成功时,愉悦祝贺。
有了这种品质,我们心中总是充满阳光,感受人间的温暖;
有了这种品质,我们心中总有一股清泉,流淌着人间真情。
与人为善,就是要减少许多恩怨;
与人为善,就是避免人与人之间的争斗;
与人为善,就是助人为乐,给人以阳光;
与人为善,就是乐善好施,给生活增添更多温馨和乐趣。
给人一个搀扶,一杯清茶,是小善,但也是一种善举。
它的善良本性是不会因为小而有所改变。
小善与大善,同样体现了施善者对待他人、对待社会的态度;
如果人们从小善做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
施善者的心灵就会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将会得到提升。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行小善,无以致大德。
在生活的今天,与人为善赋予了全新的注释:
与人为善,不是叫人天天做好事,而是与周围邻里和睦相处;
与人为善,不是让人常发善心做善事,而是在生活中建立平等互助的和谐关系;
与人为善,就是做一个有良知的人,慎重对待今天的生活;
与人为善,就是遇事不争,好事谦让,做一个胸怀若谷的人。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把善心植入心灵深处;
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培育出人间真情。
我们希望社会风气日趋好转,互相帮助蔚然成风。
这就是我们对与人为善的真正理解。
我祝愿朋友:善待自己,与人为善,快乐健康比任何东西都重要!
物质散文8:旧时年俗
文/何先金
过年,是乡村百姓物质和精神上的一次“盛宴”。
腊月里,南陵圩乡人家开始家家浸糯米、粳米,掺和着做团子。做团子前把米用石磨磨成米浆沥干,做时叫邻居来帮忙。一屉屉团子放在大锅灶上蒸,蒸熟后将蒸屉搬下锅灶凉僵皮,俟晶莹的团子变硬后,倒进水缸里保养。接下来,蒸阴米、炒炒米、炒花生和芝麻、熬糖稀,做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欢团等。因此,腊月里,做糖的师傅通宵达旦地忙碌着。这些糖食做成后,用塑料袋或铁桶或缸装起来。之后,是杀年猪、车塘。以前圩区每个村都有塘口,年终要把塘抽干,将其中的青鱼、鲫鱼、鲤鱼、鲢鱼、鳜鱼等悉数捉上岸,按人口或工分分鱼。至此,年货基本上备齐了。
除夕前三天内,家家“掸尘”,把家中打扫干净;而后剃年头、洗年澡,上街买回蜡烛、鞭炮、红纸和酱油、醋、红糖、生姜等佐料以及小孩的玩具。回家后,把红纸送给村里的老先生写春联。妇女们在家中忙着炸肉圆、豆腐果子、藕圆子,杀鸡鹅鸭、煎漂鱼、煮五香茶叶蛋……一时间,村巷里处处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芳香。
除夕之日。下午三点开始,陆续有人家开始祭祖,然后“贴春联”。先把一对大门下下来,并列斜靠在板凳上,撕下旧对联,擦揩干净,刷上面糊,贴上春联,然后依次贴后门、房门、灶口、猪圈、牛棚等处,有的在家中的墙壁上贴上年画。顿时,家中气象一新。
“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为丰盛的一餐,要把家里烧好的十碗八碟全部端上桌子,一家人等长辈坐好,开始喝白酒或自酿的米酒,叙新话旧,欢聚一堂,大快朵颐,一饱口腹。这一餐,什么菜肴都可以吃,唯一不能动筷子的是“碗头鱼”,要把它放到过完正月十五才能倒掉,这叫“年年有余(鱼)”。饭罢,户户在大门口点燃一炷香,放一些鞭炮和雷炮(即两声响冲天炮),给小孩分压岁钱。
大年初一,天刚亮,家家“开财门”(开大门),迎春接福。早晨,人人都穿戴一新。洗漱完毕,首先要“拿茶”,即晚辈把烧热的五香茶叶蛋,送给房族中的长辈和村里有交谊的年长者吃,每人送两个或四个蛋,不能拿单数,意在“好事成双”。“拿茶”结束后,早餐要吃面条(意谓“长生面”)和“元宝”(五香茶叶蛋),中午一般吃不下饭,叫做“年饱”,晚餐吃丰盛一些。正月初二,大家走亲访友,带着方片糕(意谓“步步高升”)、酥糖、瓶装酒等礼品出门拜年“送节”。亲朋好友接受礼物时一般把酥糖等留下,但要把方片糕叫“送节”的人带回家,这叫“糕(高)来糕(高)去”。初三开始,乡亲们开始互相请“春酒”,饭桌上热热闹闹,或畅谈桑麻,或交流感情,沉浸在浓厚的“年味”中。这种“年味”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过后,才慢慢淡下来。
光阴流转。几十年过去了,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臻提高,圩区人对年货的置办已不需要大忙其碌了,市场上琳琅满目,买回就行。再者,虽然昔日农村过年时的一些繁文缛节已发生改变,然沿袭已久的祭祖、包压岁钱、拿茶、送节等习俗仍继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