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亲散文

请欣赏父母亲散文(精选5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父母亲散文1:母亲的持家论

文/唐吉虎

父母亲给我至深的印象,除了他们一生的艰辛生活外,还有他们对子女们能成长为优秀人才的渴望。在他们的一生里,除了他们自己身体力行的为家庭默默地付出外,他们还利用一切空余时间教导着我们生活的道理,我至今依然记得母亲关于持家的那些话。

从能记事的时候起,母亲总是不厌其烦地向我们讲她知道的有限的一些故事,用她讲的话就是“讲老话”(方言:意思为讲古)。母亲讲古的时候还会夹带着些民间俗语,尽管她讲得有些重复,但是每次听来却是总觉得有点新意,比如她经常讲的一句话“吃不穷、穿不穷,不会打算一世穷。”简单易懂,很形象地把要表达的意思讲清楚了。

当然,母亲不仅仅是这么简单地讲这一句话完事了,她还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大意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家家里有两兄弟,两人分别娶了媳妇成家后,父亲就把他们叫到跟前,对他们说:“你们已经成家了,现在给你们分家产,住的房子每人一半,每人再分二百两银子,这是我能够给你们的了,以后你们就各自生活了。”大儿子两口子领到分的钱之后,就在家里种着自己分到的田,用分到的钱到集市上买来很多东西,把家里搞得漂漂亮亮的,不到几年家里就没有钱用了,还把自己的田也卖了;而二儿子却用分到的钱再去买来了几亩田,种着自己的田,积攒一点钱之后又买了田,几年之后就有了自己的庄园,家里慢慢地置办得阔气起来。老大没有田也没有饭吃,只能到老二家里去做长工。

母亲讲完故事之后还不忘记评论一番:“这生活啊,不积攒,没有一个计划,就会像老大一样,只会花光败光。做人要像老二一样,能规划自己的生活,把钱用在该用的地方,身边有了钱了,生活能搞不好吗?”

母亲就是这样,用她最朴实的话来说明一个道理。其实母亲能这么讲,她也是这么做的,家里的劳动力就她和父亲两个,哥哥姐姐每一个人从相亲到成家的费用都需要不少钱,而父母就是在自己的精打细算中,把每个人的婚礼都办得不与别人差。

现在有时回到家里伴着母亲,同她聊天的时候,我对母亲说:“您再给我讲讲老话。”而这时母亲总会说:“讲什么呢,那老话有什么可讲的,讲讲你们的事情吧。”我明白了母亲的意思,现在我们大了,道理已经明白了,老话不需要讲了,再讲已经显得多余。而母亲最想听的则是我们工作上的成果。

慈祥而平凡的母亲,一生虽没有做过伟大的事,却用农村人的朴实教育着孩子做人的道理。

父母亲散文2:父母亲

文/崔立

我很忙。

一天,爸从千里之外的老家打来电话时,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坐在茶楼上,喝茶聊天。爸说:儿子……我说:爸,我忙着呢,没什么事我就挂了。爸刚要说什么,我说:爸,我给家里寄的钱收到吗?爸说:收到了。我说:行,那我先挂了啊。

再一天,妈打来电话时,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坐在饭店里,喝酒吃饭。妈说:儿子……我说:妈,我忙着呢,没什么事我就挂了。妈刚要说什么,我说:妈,我给家里寄的钱收到吗?妈说:收到了。我说:行,那我先挂了啊。

很多时候,爸妈打来的电话,我都是这样匆匆挂掉的。我有很多这样那样的好朋友,真正的肝胆相照。

一个有点无聊的晚上,我看到了一条短语:在你危难之时,能帮助你的人,才是你真正的朋友。

我给一个朋友打了电话。我说:哥们,我一笔生意做坏了,要赔好几百万。我凑了点,还缺四五十万,你能帮帮我吗?朋友停顿了一下,乐了,说:你开什么玩笑呢!我的声音一本正经,说:真没骗你。明天要债的人就上门了,你帮帮我吧!朋友似乎明白过来了。朋友说:哥们,真不巧啊,我手上没那么多钱。我说;没关系,哪怕十万八万也成啊。朋友说:那也没有,不好意思,真帮不了你。

我连着又打了几个朋友电话,要么是说爱莫能助,要么就是没人接。没人接的,我简短发了短信过去,说等他们电话过来。

一个小时,没一个电话过来。我的心有些凉。我的这些朋友,平时在一起吃饭喝酒时,可都拍着胸脯说两肋插倒毫不含糊的,关键时候,真的是一个也帮不上忙了。

我有些气馁。

手机响了。我猛地精神一振,接起电话,却是爸的声音。我有气无力地说:爸,有事吗?爸说:儿子,最近好吗?我难得没有打断爸的话,我说:好,好。话语中却是没什么精神。匆匆挂掉电话,我就睡了。有点睡不着,我睁大眼,想着那些朋友,有点失落。

第二天下午,我回家时,竟然看到了门口坐着的爸。爸似乎已经等了好久,低垂着头坐着靠在我家的门上,睡得正香。

我赶紧拍醒了爸,打开门让他进了屋。

在沙发前坐定,我着急地说:爸,你过来怎么也不和我说一声啊,是家里出什么事了吗?爸摇头,说:没有啊。我说:那你怎么过来了?爸说:我昨天听你的电话声音,有些不对。爸妈也不知道你到底出了什么事,家里实在也帮不了你什么,就把你这些年给我和***的钱,全给你带来了。爸说着,拿出一本存单,上面一笔一笔的,都是我给他们这些年寄的钱。

摸着那本薄薄又厚厚的存单,我的鼻子忽然有些酸,我叫了声:爸。我的喉咙一紧,声音就哽咽住了。

父母亲散文3:大海情思

文/陈晨

父母亲说,在他们小的时候,大海离家很近,甚至能听到潮涨潮落的声音。不过,家靠海近了就要随时防备大潮漫过海堤。1949年农历六月廿九,我的家乡曾经发生过一次大海啸,很多人死于那次场灾难。每年农历六月廿九,家乡有很多人家都会祭奠死去的亲人。

海啸发生那年,母亲还未出世,外婆怀着母亲行动不便,险些被汹涌的海潮冲走。外公一把拉住外婆,把她推上了一大块漂浮的茅草屋顶才得救。平素看似温厚的大海,原来也是会常常发怒的。只不过我从来没有见过大海发怒的样子,所以留在印象中的故乡大海,总是一派温柔敦厚的模样。

渐渐地我长大了,离开家乡去求学,大海离我越来越远了。这种“远”,一方面是心理上的,偶尔回家,再没有像小时候那样赤着脚去闯海,大海渐渐淡出了我的生活;另一方面是空间上的,几十年里,我真正体会到沧海变桑田这句话的含义。先是一条条海塘越筑越远,在原来的滩涂上长出一大片土地来;后来那一片土地上建起了工厂,搬来了居民,成立了一个滨海乡;再后来,老家的房子拆迁了,父母搬到了县城居住,大海离我们就更远了。

前几年,我带着儿子陪老父亲又一次故地重游去看大海。几十年不见,我的大海与我生分了。当年的芦苇荡和水泽滩涂已经不见,一条新筑的水泥马路直直地通到大海的深处。海似乎洋气了很多,整洁了很多,但那却不是我童年时的大海了。

我极目四望,试图在那依然熟悉的海腥味里找回我童年的印象,但从前的一切都已不复存在,只有大海的波涛一如既往地浑黄着。

父亲和我默默地坐在海边,往事在心头一页一页翻动。很想问问曾经熟悉现在陌生的大海:你是否还记得,曾经有很多个雷电交加的夜晚,有一个年轻的男人,为了一个个生活的目标,扛着渔网来打鱼;是否记得,曾经有一群小女孩,把这里当成了游乐场,赤着脚在滩涂上玩耍?

坐在海边,我试图把往事告诉儿子,让他这个90后的孩子明白祖辈的艰辛和不易。从小出生在大城市的儿子似懂非懂地听着,神情不以为然。我知道,现在的孩子很难明白祖辈生命的价值,也体会不到父辈奋斗的艰辛。或许是我自己妄自揣测,不能明白年轻人的内心世界吧!就像现在这样,依然沉醉在对过去那一片野海的回忆中,内心早已屏蔽了沧海变桑田的惊喜。也许,我的父辈有他们的梦想,我们这一辈有我们的梦想,孩子们也有他们自己的梦想吧!

代际隔阂不管在什么年代都会存在,但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明白,他生命的底色源自祖辈,源自父母,也是这一片浑黄的大海颜色。我希望我的孩子不管处在何种境遇,都不要失去在风浪中搏击、在泥泞中跋涉的进取精神。

父亲说,现在的土地越来越宝贵,人们已经不满足于沧海自然地变良田了。这几年,人们加快了人工填海的速度,已经“长出来”很多土地了。

只是,我们问过大海了吗?父亲沉默着……

我心里的大海也沉默着,不作声,翻滚着浑黄的波涛,内敛而宽厚、无言而深邃,一如既往。

父母亲散文4:父母亲的菜园

文/青林修竹

父母在城市新区的家附近有片未开发的荒地,被附近入住的居民开垦成了园地,闲不住的父母便也有了块属于自己的菜园子。因要照顾孙女,仍需住在老城区的父母便开始两地奔波,我家就在二老往返的路途中。

“要菜吗?我和你爸(妈)又摘了些菜,黄瓜、西红柿、豆角、茄子……”。隔三差五,总会接到父母的电话,然后拐个弯给我送过来。不只是我,还有家中姊妹、儿女亲家、街坊邻居,都是他们分享的对象。有时青菜太多,妈妈便做成一大锅渣豆腐。妈妈做的渣豆腐小有名气,自己石磨的豆渣,做出来又香又软。一个电话,街坊邻居便会自己拿盆来盛,也有惦记着主动问询的。

父母的菜园里种类繁多,除了各色菜蔬,也种地瓜、各种豆类,而且他们坚持种植有机的,坚决不打农药,自己制作有机豆肥,隔三差五浇水、锄草、手工除虫。我曾经在大豆收获的时候去帮忙,烈日当空,把晒干的豆棵砸出豆粒,一点点收集起来,一会儿的功夫就有点儿头晕眼花。父母已年近古稀,身体已大不如前,经常十里奔波,虽然他们口头说不累,但妈妈常责怪爸爸不再早晚锻炼了,去趟新区回来沙发一躺就不想挪动了。我们姊妹常劝父母少种点儿或者别种了,别累着,可他们不听,总说现在的蔬菜又是化肥又是农药不能吃,这样的你们吃不到。

父母的爱是子女一辈子无以为报的似海深情。

父母在,岁月静好。

父母亲散文5:家乡的记忆

文/杨安民

带着父母亲的厚望,我走着一条祖辈们从来没有走过的风雨人生路,先在镇上工作再到市里供职。虽然离开家乡已经二十年了,但是那点点滴滴的往事,依然深深铭记在我的脑海里……

早春的天气,乍暖还寒。然而,大自然如同一位出神入化的美术大师,这时候家乡的山野已如同一幅多姿多彩的巨大宏图。小鸟在窗外的枝头飞上飞下,啁啾不停,好像非要把人们的思绪拉向另一个梦幻境界;蛰伏了一冬的青蛙,花季少女般歌唱了一夜,伴随着我们进入梦乡又从梦乡中醒来,在清新的田野里,偶尔也能听到它们悦耳动听的声音,让人生出拥抱春天的无限欲望;旷野中,不时传来了老牛粗犷的吼声……一曲曲春的大合唱,交织在田野之上,扣人心弦,令人荡气回肠。如今的我,久居钢筋水泥筑起的城市,虽然也不时回镇上看望父母,但是若想听听这些美妙动人的天籁,就是一种奢望了。

从我家出发,走过一条蜿蜒如玉带般绕过村子的运河,再走过一片已经插下秧苗的梯田,然后往左转,便是学校了。运河水一路欢蹦乱跳,不时泛起一朵朵浪花,奔向希望的田野。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走在上学路上,依稀看见不远处的田垄上,父母亲正在插秧,我们家的稻田看来要比其他人家慢一步。“种子不选好,满田长稗草。”“火越扇越旺,种越选越强。”——这是我父母常说的农耕谚语。为了高产,父母亲在头一年秋收的时候,稻谷一般没有留种子,次年播种时,总是要到镇农技站买种子,尽管播种插秧会迟些日子,但是每年的稻谷总是多收三五斗。

父母亲不但种植水稻,还种植番薯、南瓜、芝麻、甘蔗、花生、红橙等,家里一年四季都充满着各种农作物果实的芳香,这些果实,凝结着父母亲辛勤的汗水。

农忙季节,父母亲起早摸黑,烈日炎炎的中午,在田头地角草草吃碗稀饭便接着下地干活。有一次,我问母亲累不累,母亲一边抹着额角的汗水,一边喘着粗气冲我笑道:“不累吃什么?”农村的天地广阔大有作为,有时候,我美美地盯着丰收的果实,听着电波中传来《在希望的田野上》,浑身便充满了活力。

到了秋天的时候,一望无际的田野里,金黄的稻谷像铺了一地的金子,一阵阵风吹过,田野上立刻掀起了金色的稻浪。山村沸腾了起来,处处散发着诱人的魅力。

傍晚的时候,忙了一天的父母亲还不能歇下,他们得为收割回来的水稻脱谷。宽大的晒谷场上,铺满了稻子,那样子就像一个个巨大的月饼,乡亲们正赶着牛拉着“石牛”脱谷。这个时候,往往是我们小孩子最开心的时刻。有时候,我们用散发着淡淡清香的稻草,扎成大小不一的稻草人,模仿游走于山村演出木偶戏的民间艺人。我们一群小孩子手上挥舞着稻草人,大有“十府九州三五步,千军万马六七人”之势。玩厌了稻草人后,我们又聚集在稻草垛间捉迷藏。有的躲藏在稻草垛后面,看见捉人的来了又悄悄地躲开,即使被发现了也能马上风一般地跑掉;有的躲藏在稻草垛里,看见捉人的走近了,就屏着气,一动也不动。所以捉人的那个经常找了很久都没有办法捉到人,只好无可奈何地投降。但是也有个别精明的人,大家还没有躲藏好他就松开蒙眼布了,这种情况下,往往有人如同蒲松龄笔下的那只狼那样“身已半入,止露尻尾”,给逮个正着……就这样,整个秋收时节,我们都在晒谷场上,在稻草垛间,开心地追逐嬉戏,尽情地玩耍。游戏虽然简单,但是农忙的每天晚上,我们都乐此不疲地重复着。嘿嘿,那季节,大人收获果实,我们收获快乐。家乡的稻草垛,伴随着我们走过孩提时代,直到今日,在心灵深处,依然感觉到是那么甜美是那么温馨。我甚至会想,如果有来生,我还要投胎到农村,做个快乐的野孩子,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快乐无忧地成长。不同现在城市里的孩子,背着沉重的书包游走于枯燥的高楼大厦间,培训完英语又要练习钢琴,补习完数学还要去练习书法……

天慢慢地暗下来了,月亮的清辉撒满了大地,山村最惬意的时刻到了,大人们洗去了一天的疲惫,在庭院里休憩。完成家庭作业后,我们美妙的时候来了,尤其是春夏季交替时节,屋外虫子唧唧,我们捧着微弱的煤油灯,在家门口的大树上捕捉知了。秋天的时候,我们伏在大人的膝下,如饥似渴地聆听着《三国演义》《杨家将》《薛仁贵征西》等故事,曾子杀猪、匡衡读书、黄香暖床等情节我至今都还清晰地记着。不经意间,这些故事使我们懂得了忠孝,学会了厚道诚信的为人处世之道,明白了是非、善恶、真伪的判断标准,坚定了奋发向上的信心。冬天的晚上,当猪圈里的大肥猪呼噜呼噜地睡着觉,鸡笼里的雄鸡也在做着大美梦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围在烤炉旁边,或伸手烤火或蜷缩而坐,父亲则在认真检查我们的作业。熊熊大火过后剩下通红的火炭,母亲开始为我们烤番薯。不一会儿,浓浓的番薯香开始弥漫整间房子,那味道,比现在街边的烤番薯香多了,至今还令我回味无穷。吃完番薯,全身暖洋洋的,烤炉上的炭渐渐地变为灰白,忙了一天的大人累了,玩了一天的小孩子也累了,山村也就开始寂静了。

童年已经不再,家乡的记忆却一直是我成长的源泉和力量;现在,那鸟声、蛙声、蝉声、吠声,已化作我与家乡的纽带。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