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大街小巷散文(精选5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大街小巷散文1:盼年
文/牛洁
望着大街小巷熙来攘往忙于置办年货的人们,嗅着弥漫于天地之间浓浓的年味,小时候张罗着过年的情景,就像一幅珍藏于我心底深处很久很久也不会褪色的年画,又清晰地浮现在了我的眼前。
小的时候,我的家乡有这样一种说法:过年,过年,不如盼年。“盼年”对大人们意味着的是忙碌的开始,而对孩子们来说,那意味着的是诸如穿新衣,享美食这类小小的心愿的实现。
于是,在盼年的过程中,我和弟妹们有一种望眼欲穿的感觉,我们是扳着手指头去数日子的。然而,那种盼过年的心情又是纠结的,既盼着这个年早点来临,又怕它来得太快了,缩短了我们享受盼年的那个过程。
一进入腊月,母亲就像一个不再停歇下来的机器,随着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有条不紊地开始了她的忙碌。
母亲的这种忙碌也包括剪窗花。不过,母亲剪窗花是穿插在其他活计之间完成的,是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的。她习惯在闲暇之时,和几个女人聚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剪着窗花。母亲把剪窗花当作一种消遣,而不是一种劳作!
母亲剪出的窗花虽然花样繁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它们象征着的都是吉祥如意,幸福安康。那时候,我也虔诚地和母亲学着去剪窗花,在我剪出的窗花得到了大人们的夸奖之后,有好长一段时间我的心里都是美滋滋的,特别是看到自己剪的窗花贴在了窗户上,那种成就感,溢于言表!
在这期间,父亲会在出差归来时,为我和弟妹们买回合适的布料,让邻居一位裁缝给我们做新衣服。而我呢,在裁缝给我做衣服的时候,总会想方设法挤出点时间,守在缝纫机旁边,瞪着眼看她踩着“咯噔、咯噔”作响的缝纫机,为我缝制衣服。我当时的那份心情,好像是生怕她在缝制的过程中,在某个细节上出现了让我不满意的地方。
老家讲究过年尽量避免生米生面下锅。一般来说,过年要吃的东西都要在腊月时初步加工好,就好像我们现在在超市买的那种半成品,到吃的时候稍作加工就可以食用。所以,腊月十几之后,母亲就开始着手于做那些美味佳肴了——轧粉条、炸糕馓子、炸麻叶、蒸花馍馍等。而花馍馍不但有花状的馍馍,还有小兔形状的和小鱼形状的。
在腊月二十五之前,父亲一准会买回来糖块、瓜子、红枣、核桃等那些我们平时难得一见的零食。这些东西不是随便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的,是要按人头分份的。而我和弟妹们待分得了这些食物之后,轻易舍不得吃。即使装在口袋里的糖块,化得和糖纸粘在一起了,但糖还是一块不少地留在了口袋里。
父亲买回来的那几串鞭炮和二踢脚,是有归属权的。鞭炮的燃放权归弟弟,二踢脚的燃放权却是要归父亲所有的。父亲放二踢脚是有计划的——三十晚上吃年夜饭、十二点点旺火、初一早晨以及初五早晨倒穷土时,各放一个。再放就要等到正月十五了。而弟弟呢,视那些鞭炮和二踢脚为珍宝。他小心翼翼地把那些鞭炮一个个地拆开,然后再一个一个地去放,这样就可以多放好多次。为了尽量发挥鞭炮的响亮度,弟弟会提前把它们安置在热乎乎的大炕的一角。
转眼之间,腊月的最后一天,除夕到了。
这天的上午,会楷书的父亲为我们挥毫写下了一副副的对联。父亲在写对联时,有意在写好了上联之后,让我和弟弟妹妹对下联。母亲则笑容满面地一边听着我们姊妹们七嘴八舌地对下联,一边忙着打浆糊。
到中午天气相对比较暖和的时候,我和弟弟妹妹,有的搬凳子,有的拿扫帚,有的端浆糊,热热闹闹地一起帮着父亲去贴对联。
年夜饭是最重要的了。所以,在吃过中午饭之后,母亲和父亲就开始筹备年夜饭了。此时的母亲和父亲各有分工,母亲的角色是配菜工,而父亲呢,属于掌勺的大厨,他们俩搭配在一起属于珠联璧合式的,配合得相当默契。
经过父母多半天的辛勤劳作,丰盛的年夜大餐摆在了家人们的面前……
在我们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共进晚餐之后,还有一出重头戏,那就是点“旺火”。
“旺火”的寓意就是来年的日子过得更加“旺”。
“旺火”的最下面是用几块砖头垒成的一个空支架,在这个支架的上面搭了一个炉圈儿,而在这个炉圈儿的上面,是用小炭块码成的“金字塔”。
到除夕晚上十二点的时候,父亲就会把“旺火”点着,这实际上就相当于现在的春晚在十二点时的敲钟,它昭示着新的一年又拉开了帷幕!
大街小巷散文2:“思想装在水烟壶里”
在开罗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五花八门的水烟馆。
抽水烟是埃及乃至阿拉伯最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最大众化的一种民俗文化。达官贵人,平民百姓,男男女女,谁都能沾,只是在街头看到的,草根多些。
水烟在阿拉伯文中叫Shisha(希夏)。水烟壶用一根或多根橡皮管同烟嘴连接。壶里装上水,上面放着烟袋锅,烟袋锅里装上烟膏。在烟膏上放上烧红的木炭。在烟嘴上一吸,壶里的水汩汩冒出气泡,把烟叶点燃,烟膏的气味就出来了。
烟味通过水的过滤,似乎变得清纯些。水烟的名堂全在烟膏里。埃及的烟膏很有特色。首先将烟叶剁碎,伴上蜂蜜,再加上各种果味,如苹果味、菠萝味、草莓味、梨味和桃味等,然后经过发酵而成。这样,抽起来便有各种果味清香,不但吸引了众多的男烟民,女烟族也很喜欢。
水烟壶不仅仅是一个烟具,因其造型美轮美奂,摆在家里也是一件漂亮的工艺品。用好看的水烟壶抽水烟犹如品醇酒香茗,让人难以抗拒。
真主对埃及似乎格外厚爱,赐给它充分的闲暇,让人们不管白天黑夜,泡在水烟馆里,优哉游哉地抽水烟,啜咖啡,喝红茶,侃大山,悠闲地乐享生活。
在埃及,水烟馆的生机似乎比别的行业强。你去看吧,遍布开罗街头的那些大大小小的水烟馆里,什么时候都有人。当然,夜晚比白天多些,尤其是斋月,可谓门庭若市,热闹非凡,成了埃及一道独特的景观。
每当夜幕降临,一个个水烟馆便成了一个个热闹的场所。来水烟馆的,或自个儿孤身一人,或三三两两,或五六个七八个相约而来,一拨接一拨。
有的围着水烟桌,有的坐在皮墩上,有的干脆在铺着地毯的地面上席地而坐。服务员拿来水烟壶,有的水烟壶有好几个烟嘴,几个人围在一起同时抽。顿时水烟馆里烟雾缭绕。边抽水烟边聊天,品味彼此间悠悠然的谈话,那氛围就甭提有多爽啦。
进水烟馆者,三教九流,无所不有:平民百姓,一般市民,新潮男女,大中学生或上流社会有身份有地位者。因此,水烟馆也分三六九等。有简简单单而经济实惠的,有独具匠心而讲情调的,也有环境幽雅而温馨舒适的。在我们新华社驻中东总分社住地附近,就有三家这样不同类型的水烟馆。
先说那家简单实惠型的吧,其实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店堂,是由一爿倒闭的小店改造而成的。店内有一张简陋的吧台,吧台旁边摆着杯子、托盘和水烟壶,外面摆着一排椅子。椅子就摆在街边的人行道上。光顾这家水烟馆的,多半是劳作了一天的打工者。他们来这里图的是实惠,花点小钱,抽袋水烟,喝杯饮料,欣赏车来人往的街景,消除一天的劳顿,抛开尘世间的诸多烦恼,自得其乐。
再说那家讲情调的。设计者匠心独运,把门窗上的木头都漆成深咖啡色,看上去古香古色,还在门口的柱子上挂个假人,身着青年服,脚穿运动鞋,很气派帅气。甭说,这家水烟馆的定位就在新潮青年男女。
他们来这里品的是新潮时尚。看看那些木头,瞅瞅那些假人,抽抽水烟,喝喝咖啡,侃侃大山,据说别有一番情趣。埃及的少男少女喜欢泡在水烟馆里聚会聊天嬉闹,女孩抽水烟更是一种时尚。
埃及女孩多半眼睛大大的,鼻梁高高的,身材窈窕,颇有姿色。她们并不刻意打扮,却显得靓而不媚,雅而不俗。她们爱到水烟馆里吞云吐雾,要的就是那种气派。我们一个年轻气盛的同事,见到这情景,总要嘟囔:“想不到埃及女孩竟活得那么潇洒。”
还有那家新开张的花园式水烟馆呢。屋顶铺的是红砖瓦,是专门从意大利进口的。埃及少雨,屋顶很少铺砖瓦。有了红砖瓦,就显出与众不同的装饰效果,格调就不一般。他们从埃及南西奈运来褐色石头,砌了个小假山,另一头挖了个小池子,铺上水管,安上水泵。水泵一开,水就从假山上流下来,形成个小瀑布,给人以动感。小瀑布中间架设个小桥,两边围上铁栏杆,两头铺着碎石路。路两边有低矮的路灯。在草坪中央栽了几棵树,树下安了小探照灯。草坪两边栽了两排树作为篱笆。
夜幕下灯一亮,瀑布的水一流,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这氛围怎么样,不错吧,如今讲究的不就是情调吗。
来这家咖啡馆的,多半是有头有脸儿的人,上流社会白领丽人。男的西装革履,皮鞋锃亮,女的雍容华贵,举止文雅。他们把这儿当成温馨的港湾,以避开尘世的躁动。他们来这儿花钱找感觉,抽上水烟,点了咖啡或红茶,慢慢地一口一口地呷,细细地品。在品味的同时,也品味生活的甜美,让静静的溪水从心上缓缓地流淌。感觉如何各人自知。
一位阿拉伯小说家描述这情景时写道:“腾云驾雾间,水迷烟醉中,经典的时光恍若倒流,回到了遥远的过去。”
如今,在埃及,水烟馆的形式包容越来越多。水烟馆也可能是咖啡馆、茶馆、快餐厅、果汁屋或别的什么。在抽水烟的同时,也喝咖啡、红茶、果汁或其他饮料。
中国人喝茶,喝出了茶文化,有了老舍笔下的茶馆。埃及人抽水烟,也抽出了他们自己的品格。水烟文化在埃及,旧时的遗风很重。埃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纳吉布·马哈福兹的创作灵感,有的就是来自他经常光顾的水烟馆。
难怪有人说,阿拉伯知识分子的思想,就装在他们的水烟壶里。
大街小巷散文3:雨中情怀
文/田荩
微雨的秋,那大街小巷就开满了五彩颜色的花,给灰色天空下沉沉的世界平添了几许生气,那秋雨也就有了几分颜色。温婉动人的少妇,执一柄淡紫色的花伞,在车流人涌的街头款款行来,举止间便透出一丝高贵;粉红色是青春的颜色,为少女最爱,试想想:粉琢花团下一张青春的脸,难道勾不起“人面桃化相映红”的联想?最可爱的要数那稚气未退的孩童,人还没有伞把高,却郑重其事地举着,仰着小脸儿,在看那伞上花花绿绿的卡通图案哩!寻常,男人们是打一把黑色的布伞,沉着而稳重,让你或想:靠在这样的男人肩头,一生无忧!
街头的风景是看不够的,几丝斜风,几缕细雨,南北东西的行人,变幻莫测的色彩,构成特有的视画效果,有油彩的浓烈,有水墨的凝重,有工笔的细腻,有写意的轻松,或者比作旋律,是大提琴的低沉,是六弦琴的诱人,抑或是二胡的深情,是古筝的流水?你简直不能说明!你能做的只是去看,去听,去细细地品!
风雨中的女人,打着黑布伞的女人,神秘而幽静。苍白的脸已写满憔悴,深邃的目光尚有夺人的风情,幽灵般越过你身边,回眸一瞥,电击了你整个的世界。你尾随而去,转过小道,越过矮墙,还有那悠长悠长的雨巷,来到紧闭的门前。
梧桐深院锁清秋,锁住了女人一生的爱一生的愁。爱愁在梧桐树下生根、抽芽,长成了痴情,长成了憔悴,长成了长开不败的等候。
此情此景,还能细细地品么?
大街小巷散文4:冬日里的寻找
文/网之妖
走在冬天的大街小巷,看见的都是荒凉的街景和形色匆匆的人们。冬天,没有夏天的妖艳,没有春秋的温柔,到处充斥着凌厉的北风。人们蜷缩在厚重的棉衣背后,在人工的暖风下享受着生活的继续。
等待冬天的离开,会让冬天格外漫长。
于是,人们开始在冬日里寻找生活的乐趣,找寻忙碌一年来被忽视和遗忘的那些美好和幸福。正因为这样的寻找,让冬天不再索然无趣,让冬天在人们的脑海中渐渐有了清晰的印迹。
传说——幸福就在身边
传说一年里的第一场雪,是神赋予人间幸福快乐的祝福。相传在这一场雪中携手漫步的情侣,都会得到神的祝福,会在漫漫人生长路中,与自己的另一半永不分离。
面对现代社会的各种诱惑,在五光十色的世界中,这样的祝福,无疑是众多情侣们最关心和想要的。与自己的爱人携手一生,共沐阳光,共渡风雨,一生何求?这样美丽的传说带给人们对幸福的无限向往。而冬日里的这第一场雪,也因为这个传说而平添了款款温情。
在一年中的第一场雪,与心爱的人一起走上街头。或许传说里更多的是浪漫的杜撰,但当你与爱人真心愿意相信,并挽手前行时,那份幸福却萦绕心头。所谓不离不弃,生死相依不是依赖传说和神仙的保佑,但却依赖两个人共同相信爱情,经营爱情的心。而幸福总会不期而遇出现在身边。
平安——倾听心中的声音
如果不是圣诞节的传入,寂寥的冬日不会平添如此多的颜色,看看所有商家为圣诞节早早做好了准备,让人们不得不相信,这是一个重要而美丽的节日。很多人都不喜欢过所谓的洋节,认为中国传统的节日喜庆而富有文化内涵。而圣诞节作为最早传入中国的节日之一,却恰恰因为处处散发着不同的文化气息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
圣诞节在国外的各种庆祝方式和文化习俗,我们并不完全知晓。但我们也清楚的知道圣诞节绝不是单纯的购物与狂欢。圣诞节里有一句祝福语大概很好的阐释了圣诞节的内涵,平安喜乐。
寻找心中的安宁和平和,在这样一个忙碌了一年的冬日,显得格外有意义和价值。有是一年结束的日子,在这一年中,我们或许忙忙碌碌,疲于奔命,或许清闲无无趣,浑浑噩噩。我们因为许多貌似不可避免,无法逃脱的理由,或许忽略了自己的感受,或许遗忘了亲人的笑脸,或许忘记了陪伴孩子的成长。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节日中,静静的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忠于自己,享受生命。
欢乐——生命因此而精彩
冬日里人们给自己找到了狂欢的理由,新年。从小我们就过新年,从盼望着新衣服新鞋到盼望着厚厚的压岁红包,从盼望着父母健康长寿到盼望着子孙幸福。新年就这样从中国人一代又一代的心中流淌而过,留下的是人们对未来最美好的祝福。
欢乐是新年不变的主题,人们在这个冬日里为自己找到了迎接春天的仪式。大街小巷里披红挂彩,男女老少笑逐颜开。在这样的气氛中,我们很难不让自己享受这一盛大的节日,而冬天也正因为这一盛事而显得热闹而精彩。
与圣诞的安宁不同,新年锣鼓喧天的热闹,似乎是为了让人们发泄一年里的疲惫,而用更乐观的心态相信来年的美好,用无尽的快乐去迎接新一年春天的到来。人们在新年享受生活中所有的欢乐,尽情绽放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而新年也正是因为人们的乐观与豁达而拥有着无穷的节日魅力。
冬日,与北风和雨雪作伴的日子里,我们寻找着……寻找着幸福,寻找着内心的安宁,寻找着生命的精彩。冬日,因为有风雪,而让我们珍惜美好。冬日,因为有美好,而让我们奋然前行。冬日,因为奋然前行,让我们拥有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春天。
大街小巷散文5:伏龙坪的那些大街小巷
文/张筱
柔和的光线,斜着照下来,洒在墙壁上。被树梢滤过、屋角遮挡后,墙壁上映照着斑斑驳的暗影,其余部分,却是一坨、一抹、一块、一片片光阴陈旧了的黄色。
长长的小巷,依照两边房屋的凸出部分或陷进去的部分,小巷永远歪歪邪邪,而此时是半边明亮,半边幽暗,如同一幅画。对,是一幅矗立着的油画。它让我想起了江南的那些长长的小巷,幽长,下着小雨,青石板上的苔藓,还有撑着油纸伞的姑娘。此时我的情思实现了穿越,仿佛行走在绍兴的古街,在乌镇的老街漫步。我感到了逼仄,时光错乱的声色气息。
这是西北的一条小巷。严格地说,这是位于城之南伏龙坪半山的一条小巷,是社区,是一条街。它比南方的小巷宽敞了许多,明亮许多,少了逼仄的感觉。
巷子一侧停放着两三台轿车,有几个老人站在阳光下闲聊,不时也有小孩骑着自行车经过,那样子一看就是正在练习骑术的新手;一少年被小狗牵着,喜悦地奔跑;还有小男孩们踩着滑板,一歪一扭地没入巷子深处。
巷子里还有几棵树。木桶大小、树皮粗糙、枝杈蔬朗的沙枣树,如同谁在这个空间乱涂的简笔画,淡墨色调显得单一;还有几棵榆树参差其间,柔软的短枝上,是一簇簇深浅不一的裼中透红的花簇,它不开花,当人们注意到它时,已是榆荚满天飞了;两棵大柳树,远远看上去若有若无,笼着丝绒般的绿盖。
巷子两侧红的、绿的、蓝色,宽的、窄、高的、低的门楣上,是一些还光鲜着的春联,写着或印刷在上面的联语,寄予着希望、祈愿,喜气恍然还未散尽,俗得可爱、热烈。它们构成这小巷中最热烈的景致。
多年前,我在这小巷的某个院落借居过一段时间,可是我未曾如此深情地打量过它。在感觉中,小巷的形貌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只是路面平整了,干净了许多。一间曾经的发廊,门紧锁着,看情形早已经废弃不用,那幅龙山发屋的张贴画兼招牌还悬挂在墙上,喷绘图案色彩退得发白,画上时髦女郎的面部,扯开了一个四四方方的口,不知是风扯破的,还是小孩子的恶做剧。
寻找到那个出口,沿着另一条狭窄的小巷,下行了十多米,就看见了我曾经住过的院落。大门紧闭着,看不到院子里的情形,不知我住过的那间屋,现在住着的是谁?想要扣门,一闪念又放下举起的手。我不想做不被人欢迎的不速之客。院子里人来人往,搬出搬进,这些年过去了,恐怕人家早已不记得我是谁了。于他们而言,我只一位租赁过此间房屋的人,一位过客,一位不相干的人,一位早已陌生了的人。八年过去了,从搬走后我再也没来过,这也难怪。也许,朋友间也是这样陌生掉的,世事也一样。没有回返,沿着窄小弯曲的山径土路,小心往下行;一回头,看到了月。上弦的月,如琴,又若剑。
信马由缰地绕山而行,再往前是通往阿干镇方向。那年,去冬天的阿干镇感受异样的温暖;又是那一年,曾去石佛沟寻觅,沟口满坡的丁香花,让人迷醉……走着,最后到何家台处,被通往八仙洞的指路标吸引。拐过窄窄的吊桥,穿过巷子,就见到了许多畦梨园。说畦,是因为它们太小了,少则十几棵,多则三几十株,各自独成一园,互不接壤相连,就这样散落在高高矮矮的城乡结合部的风光片中。穿行其间,边走边注目他们在园中劳作的样子,很乡村,有架势。一时间,对往昔乡村生活的留恋情愫,不可遏止。
看了介绍,才知这山沟口上的八仙洞始建于道光年间,算来也经历了些年月,是全真嵛山派的弘法道院。复修才是十年前进行的。门紧闭,看不到里面,想来是师道云游去了吧。
就坡上山,边走边辨认,一个小时后,我从伏龙坪后山一条道上拐出,从门牌号上,知是伏龙坪后街,编号还很小;再往前,出口豁然开朗,面前正是伏龙坪后街主干道。那一刻,有点小得意,得意于自己正确的方位感。
春日下午,绕着伏龙坪,用脚步斜倾着画了一个圈。以前,曾多次在面向城的一边,在不同方位,用脚步斜倾着画了几一个圈,方位、路线都是已知的,熟悉的。但是这一次,方位大体清楚,路线十分不清,可仍然是以伏龙坪为轴心,以三合居为起点、落点。
贴着两曲三弯的伏直公路,伏龙坪有三条街:前街,中街,后街。也就是说主巷有三条,其实,伏龙坪的大街小巷,何止有几百条,座落着数千户人家的伏龙坪,瓦屋、棚屋居多,楼房耸立其间;稀落处十数家就围成一条巷,集中处三五户人家一拐,就是另外一条巷。在这些巷子中,我熟悉的也只有六七条而已,以我十年的时间,还没有真正弄清伏龙坪这些巷子的来龙去脉。
街巷有宽窄、大小、长短,但无一例外的是,一头进,一头出;有入口,有出口。伏龙坪的这些大街小巷也不例外,它们和天底下所有的巷子一样,可以入、可以出,有人气,有生活的味道,更有光阴弥留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