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清醒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清醒的文章1:清醒记
文/郭华丽
歌德在《色彩论》中说色彩的和谐时提到:“当眼睛看到一种色彩时便会立即行动起来,它的本性就是必然地和无意识地立即产生另一种色彩,这种色彩同原来看到的那种色彩一起完成色彩的总和”。我在《带珍珠耳环的少女》里看见了爱情的色彩:是珍珠耳环反射到嘴唇微启的葛丽叶唇角的那一点白光。那一点白光,就像葛丽叶看见的天空云朵的色彩,白色的,不,不仅是白色,还有灰色、还有蓝色……那是必然的无意识的色彩的总和。
我在我头顶之上的天空里看见了我的情绪赐给我的色彩的圈套。写与画、文字与色彩,哪个更能直抵生命的本质?
坐在桌前读毕飞宇的《<杂感>——为<雨花>60年而作》。作为一个编辑了8年文学刊物的人,对于毕飞宇作为编辑的感受我有着切实的理解,更触动我的是他对别人不停地问询:你为什么不去创作组做一个专业作家,而要待在《雨花》做一个编辑的回答。
“我喜欢做一个业余作者,直到今天,我还是一个业余作者。业余作者的身份更符合我写作的初衷和体验。
我不想靠文学来养我。事实上是我的文学养活不了我。在我可以养活自己的前提下,我想写、能写,我就写;不想写、不能写,我就不写。在心理层面上,我首先给自己争取到最大的自由。我只想做一个保持热度的创作者。”
作为一个文学作者,我更欣赏毕飞宇对待写作的态度,只有这样不为名利的写作,才能真正得到他人的尊重,也才能写出真正意义上的好作品。对于苦行僧一样的写作,或者是以写作的名义把自己弄成苦行僧一样的人,是对创作的嘲笑。只有保持心理、精神上的自由,才能真正用自己的文字鼓歌而舞。
我把这篇文章转发到我的朋友圈,并配上了上面两段文字,有朋友在圈里留言: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业余作者,少些束缚,多些自己;还是归结到财务自由和灵魂自由的问题;保持本我,保持初心;见过以文学的大旗作虎皮的人;保持初心,方得始终……
在文字里相互关注的人,虽没有生活里的往来,但都是知意、神会的,无论我们身在哪儿,我们都愿意看见生活的真,建构在真实生活之上的文字的真。
《带珍珠耳环的少女》里的葛丽叶看起来静寂,但如一个野猫,那种无限繁盛的起伏是一种暗流,落在维梅尔眼里就是一种声色,是寂静无声的声色。
其实,《带珍珠耳环的少女》是荷兰黄金时代画坛巨匠维梅尔的代表作。而《带珍珠耳环的少女》这部小说是美国女作家崔西.雪佛兰被这幅画打动后,根据这部神秘的画作,杜撰了少女葛丽叶与画家维梅尔之间似有若无的爱情故事。导演彼得·韦伯看过这本根据名画改编的书后,又立刻将其改编为让人内心惊动的爱情电影,并大获好评。
很难理清在这样一个大雨初停的夏日我纠缠在写作和一部电影之中难以自拔。《带珍珠耳环的少女》嘴角下的那一点光,那一丝情爱的光与写作无甚关系,似乎与毕飞宇对写作的定位,与我对写作的自我认知风牛马不相及的。但是总有什么把它们于今天牵连到一起,不是冥冥中的未知,是文字,是说尽了一切、什么都没说的寂静无声的声色。
关于清醒的文章2:清醒在行走间
文/飘落的思绪
回想起上周六在超市晕倒,总觉得有些诡异,但是真的就那么晕晕乎乎地倒下了。当时着实是很害怕,非常非常地担心发生不好的结果,但是老天照应——平安无事。
?这几天忙工作的同时,不停地忙着跑医院,做各种检查,昨天就诊医院得出诊断——双侧放射冠区腔隙梗塞。防止出现偏差,今天又到医大找专家进行了会诊,结论无二,这我才死心塌地接受了这个结论。我是相信科学的,但是从我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以及我的身体基础,怎么也想不通会是这样的结果。可事实摆在这里,必须面对!
晚上如常出去行走锻炼,尽管天空飘着雪,冷风裹挟着雪花打在脸上很疼,但是?一点也动摇不了我的意志,坚定地迈开脚步,向前。北方人对冬天有着天然的适应能力,风雪交加的夜晚,人们各种活动依旧,路上行人络绎不绝。有下班回家匆匆赶路的,有情侣携手雪中浪漫的,有代驾者一路小跑奔往工作地点的,有背着书包刚走出课堂的……形形色色。他们为了什么这么晚还在风雪中?我忽然好像明白了什么。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上苍给予我们一次生命的机会,假如真的有灵魂存在,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冥冥中在另一个空间观察自己的曾经时,该怎样评价?实在想不出来。干嘛想这些,有意义吗?如果从哲学的观点——存在即合理——来推断,每个人来这个世界有来的理由,每个人的各种经历也有它的理由,与别人何干。这时忽然意识到,我此时头脑里是那么清醒,一点也没有晕的感觉,是行走使然吧。
不知不觉又快半夜了,活在当下也许是此时最值得遵循的法则,洗洗睡吧,一觉醒来也许迎来的是阳光明媚的一天。
关于清醒的文章3: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
文/叶雷
“有些好运气,还没有来找你,不是说他们永远不会来了,只是为了让你多走一些路,再遇到属于自己的甜。”陈果的新着《我愿朝着太阳生长》,用27个我们熟悉而又往往没有深思的“奇葩”励志故事,讲述了一个“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退而求其次”的人生哲理:人生斑斓,难尽己意,有人曰之“五彩”,有人曰之“悲催”;世界上最好的安慰,并不是告诉对方“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而是苦着脸说“哭个屁,你看,我比你还惨”。
书的第一部分“还好,我一直都很努力”,开篇的故事就是《大家都有一颗女汉子的心》。故事由一个娇弱女子的“朕就是一个女汉子”的口头禅说起,描述了新时代女性“被逼”为“女汉子”种种情形,悄悄地告诉我们:对待同一种境遇,尽管多是不得不为之,但能否“朝着太阳生长”,就看有没有那一颗“女汉子的心”,善不善于用“朕”来自慰。
《小镇爱情》讲了作者婆婆的故事,就为了三百块的礼钱,她婆婆含泪嫁给了一个家境贫寒、脾气又坏的男人。婚后,和丈夫一起干着很重的体力活,忍受着双目失明婆婆的刁钻,供着在外念高中的小叔子……几十年过去了,生了三个孩子,都很有出息,都很孝顺,旁观者说他们恩爱极了,他们只是微笑:“人生已是如此艰难,有些事就不要再拆穿”。
书第三部分“这个世界值得你优雅以待”中的《卖艺又卖身终究是吃亏》,作者以两个职场女子面对“潜规则”不同态度、不同结果的例子,道出“朝着太阳生长”,扮虎吃猪,终究不如扮猪吃虎,无论身在何处,不管周遭环境如何,只有潇洒地绽放自己的美丽,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因为你看到什么样的世界,你就拥有什么样的内心。
《我们都是单纯小孩》是第四部分“爱是欣赏,亦是改造”里的一个故事,彤彤和于雷在深圳打工时相识、相爱,并未婚先孕。彤彤一心要嫁,彤彤的妈却强烈反对,并张口就要十万的彩礼,于雷的妈却无动于衷。彤彤和于雷私奔了,彤彤的妈不得不“倒贴”,生了孩子,租房打工,两人用爱抵御着贫穷和短视对她们感情的消磨。
第五部分中的《自找的和配好的》,讲了二婶这个强配婚姻的悲剧;《以吃观人》以职场男女“吃相”背后的人格与性格,诉说了“向下看只看得见脑袋,向上看只看得见屁股”的现实;《每个童话到最后都死了》讲了男女恋爱中“备胎”的故事;《我只是陪你们疯了一场》更是催人泪下。静心反思,我们除了“拿出最多的好给你的生活”之外,又还能期待什么?
书的最后一部分“我愿朝着太阳生长,做一个温暖的人”,以《那个年少时和我走得很近的胖子》与《只是你没那么重要罢了》两个故事,看清了《我们无法想象的贫穷生活》和《女性在职场中的地位》,闪亮出理性:当还可以修正过去,当还可以创造未来,做你想做的,趁阳光正好;不浪费时间,不挥霍时光;不沉迷过去,不恐惧将来;你现在的付出,都会是一种沉淀,它们会默默地铺路,只为让你成为更好的你!
千姿百态的世俗,生命自有轮回,27个故事中的他们,可能令人讨厌,也可能令人羡慕,但别忘了看看我们自己,其实我们也是“他们”中的一员。出淤泥而不染,留一半清醒;水至清则无鱼,留一半醉。何必非要和自己过不去呢?“不要只盯着这个季节”,最好的自己不是遇见另外一个谁,而是最对的自己。路再长也会有终点,夜再长也会有尽头,不管雨有多大,总有停止的时候,只要我们朝着太阳生长,就永远都不会迷失。
关于清醒的文章4:我该清醒点了
我是否从一开始就错了呢,我们认识两年零两个月了,我是不是很傻、很天真、太幼稚了,刚刚认识你的时候我其实只是,为了打发时间,才和你聊天的,自从你来看我之后,我去年来见你以后,我就感觉咱们的关系,已经升华了。
咱们虽然不能同在一座城市,但我们的联系、彼此的关心、从没间断过。地域、家庭背景、年龄,这些在我看来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只是你太看重这些了,昨晚我们聊了好久,我前段时间就知道你结婚了,但是你一直没直接当着我面亲口告诉过我,从你告诉我你有孩子了,我知道后真好痛苦的,从你自己你有了家庭后,从始至终我没想去破坏你的家庭这种念头,因为我知道咱们不一定会有结果,我不会纠缠你,我希望我们能做朋友,我们可不可以还做普通的好朋友呢?
这次我来你能陪我,我真的感觉好开心,好高兴的哦,从我来了,你都没去陪过他,有你陪着我真的好开心。我有时候觉得我很自私,我让你好为难,我是舍不你走,舍不得离开你,我这样的想法在道德上是否已经越线了,我感觉我现在跟你,有种见不得光的感觉,你也有的,我很清楚,毕竟你现在是有老婆得人了,你跟我说孩子是你现在唯一牵绊你的最大原因,我相信你了,但是你不管这么跟我说,只要你说的一切我都很认真很相信你说的每句话,或许你也有欺骗我的成分在里面,但是我依然完全毫不思考的去努力相信,说我傻也好,说我呆也罢,其实我只是对你太用心了,对你太爱惜了,我不知道我会还真的爱上你,只怪我们当初都是抱着打发时间的原因开始联系的,所以才导致今天这种局面的发生,我很不幸的是我现在已经有点陷进去了,对你牵挂,对你的想念一天天比一天加剧。今天她不停的给你打电话,还有你大姐,你也不敢接,靠。我那会真的好难受,好烦。真的好痛苦,你也好烦,好头疼,看你今天为了这事,抽烟,一直叹气,一会砸自己的脑袋,说真的我也挺难受的,但是我难受归难受,我还得安抚你的情绪,我知道我不管怎么劝你,你是根本听不进去的,其实我知道的,但是我还是不断的在跟你说,让你走,让你接接话,可你不敢接,你说接了没法说,只有跟烦,更窝火。你不接吧,她们就没完没了了打到你听爆为止,今天终究还是她们得逞了,你回去了,我很舍不得你走,但是我没有什么理由能够让你为了我和她们闹翻的理由,因为是你不对哦。你跟我说,回去了还不知道该怎么被她数落,被她骂,我听你这么你说我当时好为你打抱不平的哦,觉你好累,这次的一切都因我而起,我想想还真觉得有那么一丝的内疚,可是再反过来想想我又一点愧疚感都没了,都是你让我变得很坏,今天这样的局面你也是有责任的,刚刚开始只有我们两个人而已,而如今却变成了三个人了,我想说我不是第三者,但是现在你却把我弄成了第三方,我很矛盾,好痛苦,好纠结,说的不好听她才是第三者,但在法律的定义上来说,她才是你合法的,而我成了第三个,第三者插足,但我丝毫没这么觉得,我没以破坏你家庭的前提和你见面,但是事实上已经涉及到你的家庭了,咱们彼此都很在乎对方么。
你今天在走的时候跟我说,让我到走了以后,这段时间不要和你联系了,让我等你打电话给我,你说你要平静得过段时间,我听这话的时候你知道我有多难受么,你肯定不太清楚,我当时都快窒息了,或许你觉得你说这话的感觉没什么,对我没什么感觉,其实这(你要平静得过段时间”)九个字对我冲击很大,只是你没注意而已。说真的我很其实对感情是很脆弱的,是完全没抵抗力的,我以后该怎么办才好?或许是我应该是放手的时候了,与其两人痛,倒不如我放开你,让你好好陪她,好好过好你们的小日子,或许没我,你们能好点,我能放得下么,我不知道,我认真的想过,考虑过,想彻底地把你给忘了,但我怕我狠不下心来,我们还能回到以前么、如果我们没有去年的那次,我想我们现在可能不会是这个样子的。我该好好想想了,我相信你一定会处理好现在的局势的,真的希望你们能好好的走下去,可能你会觉得我说这话显得是多么的虚伪i,多么的不真实,但是我真的希望你们以后尽量避免些争吵,你要天天开心、天天快乐,该多好。其实可能我也该是时候退出了吧,说放手真的好难,表里不一的想法,总是在心间不停的徘徊。
关于清醒的文章5:若清醒,似浮云
文/玩偶
宽容背后是决绝,彻骨的寒凉。
不想说太多,那些浮华的浮躁的乐趣,你慢慢享受,我,恕不奉陪。你留恋灯红酒绿的世界,你说,那是种逍遥,是精神的吗啡,你乐不思蜀。
你的为所欲为,自我麻醉,只不过是一场精心布局,可你忘记,你亦是他人棋盘上的一个小兵。你忘记了,忘记你血液中,那个安静的你,冷静的你。
你欠下的幸福,就让你执迷的信徒,为你弥补,造一座你的坟墓。
我的国,此刻,没有你的安身之所。
很抱歉,你已出局,也或许,你从来就没入局。无所谓,决定输赢的战局,已开幕。这条路,是谁控制的领域,我漠视,不反对不理会,也没有什么可后悔,诸如此类。所有的从头到尾,对我来说,只不过是一杯白开水。而你,一个小小的兵,他们说,要让你来去全不由己,要让你受控在他们的手里,直至丢盔卸甲,无路可退。
忘记告诉你,那不是惩罚,只是上帝在云端眨了眼,忽然揪出个阴天,打个闪,要你有个清醒的体会,不过,是在坟墓。像结局,谋杀了你的自以为是。
属于每一个人,却不属于任何人。
是的,如若你明白,你会懂。
堕落之事,你去堕落,甘做堕落之人。无可厚非,你的不可理喻,你的倔,快要扫平周围,无人敢靠近,亦无人敢相劝。你做你的布局军师,亦是执行者。我们,那些曾经相劝的朋友们,不在多言,也无多言的资格,因,友谊,已被你斩断,你不要,彻底丢掉。对于不珍惜的人,闪。
情绪一来,话语便不受控制,你去娱人,先伤己,却也是后知后觉。
我们,这些朋友,对于你,无所谓原谅与否,也不必斤斤计较。
你,若清醒,过往似浮云。
关于清醒的文章6:清醒地成长
雨后黄昏,走在寂静清冷的校园里,雨打风吹后的绿草丛上,白花依在,我才明白有些事想忘也忘不掉,于是带着忘不掉的过去赶海。八月二十四日,再次踏上了北上的列车,一路无话,只有车轮单调的声响。海子有诗:“明天,明天起来后我要重新做人……挥霍我自己的青春,然后放弃爱情的王位,去做铁石心肠的船长。”越是离家千里,所奋斗的城市越是大而不当,铁石心肠的决心就越坚决。这样心态的人越来越多。我也一直想绷出一张冷漠的脸来,半天才噗嗤地泄气——还没有挥霍过什么,那就莫慌做铁石心肠的船长。
出门上学,有时候觉得自己就像一只风筝,不管在远方的天空中怎样翻飞,总有一根线牢牢地抓在母亲的手中,而自己就像只候鸟,每年冬夏二季总会飞到母亲的身边。而这样的一根线,在经历了不到三个冬夏的变迁之后便会那样决绝的断开,那种怕自己再也感受不到季节感召力的凄清与荒凉便会油然而生。那时候,扯断了和母亲和故乡相连的脐带飞走,故乡是否会终成异乡?盛京会成为我的未来之地吗?我的下一站又会是在何方?那是一种在经历无数次彷徨、选择与迷茫之时都会从心底涌起的忧伤。
还记得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2008年在北大开学典礼的演讲中,不仅提到了自己是怎么提高英语成绩,如何为班级服务,最后努力都获得回报的励志故事。也意外地提到了自己的大学同学海子,说:“(大学时)我跟写诗结上了缘,但我终于没有成为诗人。后来我感到非常地庆幸,因为我发现真正成为诗人的人后来都出事了。我们跟当时还不太出名的诗人海子在一起写过诗。后来当我听说他卧轨自杀的时候,嚎啕大哭了整整一天。从此以后,我放下笔,再也不写诗了。”
工资来衡量前途固然功利而不公平。但是对于入学第一天就被成功学洗礼的大学生来说,似乎也没有其他更为高级的评价尺度。不同形态的青春,大家都只有“买得起房子”的同一个梦想。同一个梦想,也共享着同一份绝望。在高校录取又将进入新一轮的疯狂扩招之际,大学生们恐怕也只能用冷笑话来解嘲: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没有前途。” 像怪兽那样活着,还是像好人那样死去没想过退学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想过退学,就说明对大学还有怀疑和迷茫,而不至于全盘信任。然而,对大学的迷茫,却不再是哈姆雷特式有些做作的,孱弱的,嗫嚅的:“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经典的问题变成电影《禁闭岛》中的发问:“像怪兽那样活着,还是像好人那样死去?” 大多数人选择的是前者。大学之所以如此不可爱,却仍然可耐,大概是因为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受了十几年更惨厉的中小学、高中教育。对于在18层地狱生存久了的人来说,17层半的地狱已是天堂,虽然那半层并不是什么升华,而仅仅是脱离了管制的一点喘息的空间。在17层半的地狱活着,就必须像怪兽一样活着。大学生们对大学的种种弊端、猥琐、丑闻其实了解得最多。很多教授听起来都咋舌的事情,从大学生口中讲述不过略带一个轻蔑的微笑。而要存活下来,且活得好,恐怕必须把实用虚无渗入灵魂,熟练地借力体制并与之共舞,面带微笑;最大限度地从中获取自己的利益,悄不声张。即使无法做到这样演技超群,退学者也寥寥无几。一来,只有打破牢笼的希望被预见到时,所有人才会有行动的共识。二来,真的需要用退学,来证明教育的强大,可怕的大学终于战胜了么?选自《新周刊》2010年6月15日出刊325期推荐:本期另一篇文章:可怕的大学——大学是间坏公司(陈漠文) 附: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此例句网友水舞月影 考证:“刚才去翻了翻桌上的语文书。果然。八年级下,人教版,253页最下方。” 我想,也许老俞的话多少有些否定之否定的意味吧。否定了那段差点当诗人的岁月,拍一拍胸口,吁一口庆幸——幸亏早早识时务者为俊杰,大义灭蠢,嘲笑轻狂。这大概是一次成功的讲座吧,因为在这段话后,演讲文字稿上有个括号,写着“笑声加掌声”。刚入学的大学生在第一天就获得了宝典真经:拒绝在莽撞迷路的天空翱翔,选择在地下摸打滚爬,开出一条曲折泥泞、通往成功的小径。没想过退学的学生,不是好学生蒋方舟 我们哀歌的,是从未拥有过的往昔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大学精神的失落更是唱衰了几十年,以至于现在再有人痛心疾首,以捣穿地面的力度哀嚎:“大学太堕落!教育要改革!”观众都忍不住嫌他大惊小怪,还在演古装的苦情戏。早在1912年,时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在全国临时教育会议上就说,大学教育有两大弊:一曰极端国民教育,使得受教育者迁就于政府的主义,“皆富于服从心、保守心,易受政府驾驭”;二曰极端实利教育,意思是把大学作为一个职业训练所,所有人都是生产流水线上一个驯服的小零件,配合永续生产而永远不发问,配合永续消费而永远不要求答案。当年蔡元培要大刀阔斧除掉的大学的两大弊端,无论是来自意识形态,含蓄的围追堵截;还是源于功利实用,猖狂的穷追猛打,却都像打不死的小强,像认得回家路的幽灵,在近百年一次次被“改”被“革”之后,以更强大的形态强势回归。在大学教育近代史,这条几乎一条路走到黑的甬道中,我们倒也曾拥有过光明乍现的瞬间,有过少数真正实践“自由灵魂、独立思想”的几年,大多也是极其偶然的情况,稍纵即逝,似真还假,连时代本身都有突兀的愕然。 1937年,抗日战争,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迁,合并成一所简陋流动的西南联大。这几乎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历史上最美丽的海市蜃楼,学校坚持不采用政府教育部布置的大学课程,声称教学是大学自己的事,不是教育部的事。老师没有固定的教学大纲,随着心意安排课程,学生没有生硬的选课要求,学生们整日整夜地泡在学校外面的茶馆里看书写作。9年的时间里,培养出了我们后来投入百十倍的时间金钱都追及不了的大师。有人说西南联大成果的唯一诀窍是自由。西南联大的学生王说:“那是一段谁也不怕的日子。” 据说教育界有种共识,说1949年之前的高等教育基本是成功的。那时的大学,还有与国际教育主流接轨的野心和可能性。而到了80年代,大学精神有了短暂的回归,大学生终于有了他们该有的样子。80年代,劫后余生的大师们,终于登上讲坛,在垂垂暮年有了点燃下一代智慧之灯的机会,精神荒原上长大的年轻人,终于来了圣殿,在未老之际还有重组和构建心灵版图的机会,知识在两代人之间有了种缠绵得粗暴的哺育关系,从废墟上也要建立起血肉相连的精神谱系。青春的圣器被前所未有地举到最高。 90年代,见证了大学的堕落。青春的圣器从最高处被摔得粉碎,里面盛着的天之骄子狼狈地滚出,大家发现他们原来是那样不堪一击,也幼稚庸俗狭隘…… 在用一系列贬义词拼贴出罪状时,我却突然觉得语塞。我忽然意识到自己并没有资格使用“堕落”这个词,它是一个如此高级的词汇,暗示着曾有过的高贵,和曾经存在的高度,而我们从进入大学第一天开始,已经处在溃败后的底线,起点如此之低,我们甚至没有自由落体前腾起来起跳的高度。而对准备进入大学,或者已经读了几年大学的90后来说,好大学——甚至不那么可怕的大学,都是个伪概念:我们失去的,是我们从未拥有过的东西;我们哀歌的,是我们从未拥有过的往昔。 2008年,我大学入学。当时,隔壁北大的开学典礼上,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正在演讲,他是北大请过的第一位来演讲的校友,显然是觉得他的成功路径对大学生很有借鉴意味。在演讲中,他提到了自己怎么提高英语成绩,如何为班级服务,最后努力都获得回报的励志故事。意外地,他提到了自己大学同学海子,说:“(大学时)我跟写诗结上了缘,但我终于没有成为诗人。后来我感到非常地庆幸,因为我发现真正成为诗人的人后来都出事了。我们跟当时还不太出名的诗人海子在一起写过诗。后来当我听说他卧轨自杀的时候,嚎啕大哭了整整一天。从此以后,我放下笔,再也不写诗了。” 俞敏洪的话多少有些
否定之否定的意味,否定了那段差点当诗人的岁月,拍一拍胸口,吁一口庆幸——幸亏早早识时务者为俊杰,大义灭蠢,嘲笑轻狂。这大概是一次成功的讲座,因为在这段话后,演讲文字稿上有个括号,写着“笑声加掌声”,刚入学的大学生在第一天就获得了宝典真经:拒绝在莽撞迷路的天空翱翔。选择在地下摸打滚爬,开出一条曲折泥泞、通往成功的小径。同一个梦想,同一种绝望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我想,只要是上过学的人都见过这句话。它印在中小学语文课本最后几页,示范冒号的用法,被誉为课本上被隐藏得最深的冷笑话。中学的时候,老师每每讲到这句话时,总会面露尴尬地说:“现在时代不同,这三者的命运差别还是非常大的,所以还是要好好学习。” 看每年录取季的新闻图片,接到录取通知书的大学生或喜不自禁或涕泗纵横,他们的高兴,不仅仅来源于十八年后,终于被教育海关大手一挥,允许通过,驯服和隐忍终于换得网开一面的大赦。更多的,他们开心是因为得到了来自未来的承诺,一个光明的前途,至少是一个区别于上技校的李萍,和当售货员的“我”的前途。然而,上了大学之后,我们才发现,知识改变命运的说法是错的,知识只能延迟命运,而一星半点不能改变——“考不上大学,18岁就失业;上了大学,22岁就失业”。我周围许多同学也认识到这个悲凉的现状,他们攒眉抿嘴沉痛良久,又迷茫仰头望天半晌,才轰然叹气道:“那就读研吧。” 把未来推得更远一点,也许人生就好过一点。我小学的同学大多数都上的是三类学校,或者二级学院之类似是而非的大学。我假期回去和他们交流,总是被他们身上笼罩的巨大绝望所震撼。他们虽然上了大学,但没有半点优越,对未来也没有一点憧憬和期待。其中有些人,会做些务实的打算,比如为了好找工作去当兵。大多数人,过早就有了将来被社会抛弃的预期,拒绝去改变这种认知,可是又不敢去面对迎面而来的现实,他们变换各种花腔嘲讽大骂社会,既冷漠又易燃易爆。青春仅存的遗物只是戏谑冷笑的面孔。而内心已自视为泥土般,早就把身体平摊成一块让人踩踏的土地。而我的大学同学,就读于国内最顶尖的大学。相对于我“三类高校”同学的无所事事,他们总是显得那么忙碌,有志,对前途胸有成竹,对自己胜券在握。无论是走在学校什么地方,我都可以听到我大学同学们谈论的问题,这些问题永远不离以下任何一个:成绩排名、奖学金、推研保研,GRE分数……对于“未来”这个未知项X,这些是他们仅有已知的题设,好像完美解好了这些问题,就能担保导出一个美丽的X。这导致老师和学生、学校和学生之间有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学生毫不隐瞒自己是为了好分数而学习,老师也无奈却善解人意地发放学生所需要的分数。学生毫不隐瞒自己是为了累计个人资本而积极参与学校活动,而学校也大发慈悲地允诺一个和苦累程度相应的报偿。大学里无论是学风森严还是严肃活泼的集体美感,揭开了都是学生对个人利益的锱铢必较。而具体到每个大学生,每个排得满满当当的课程表和日程表,揭开了看,都是表演结束后的空虚啊都是空虚,虚无啊都是虚无。可近段时间,我发现,我忙碌有为的精英同学的绝望并没有比我的“三类高校”的同学更少。尤其是这段时间连续发生的名校学生自杀,更是让这种绝望日渐明朗。 去年9月,一个浙大的讲师跳了楼,他当年是清华水利年级第一,西北大学全额奖学金,六年博士后毕业。有六篇google学术收录文章,三篇被“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SCI目前是衡量国内大学科学工作者学术水平的唯一标准)。他拥有一份完美的履历表,大学生活需要解决的所有已知选项他都交出了完美的答案,可是发现最后导出的X是每个月仅仅2000块的工资。 用每年的毕业季,当看到穿着学士服,优雅从容的拍照的毕业生,会觉得他们的高兴,不仅仅来源于四年的成长与蜕变,更是一种无可取代的刻骨铭心。每年的录取季,当看到手捧录取通知书的大学生或喜不自禁或涕泗纵横时,则会觉得他们的高兴,不仅仅是来源于十八年后,终于被教育海关大手一挥,允许通过,更有一种驯服和隐忍终于换得网开一面的大赦之喜悦。而我,站在岁月的中央,经历着曾经的期待,也体会过曾经的迷茫,终于嗅到了那份走过大一的从容与淡定的芳香。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总会有人对自己的现状有所不满,总会有人抱怨,总会有人迷茫,但终究会明白的是,不要为生命的意义而烦恼,活着本身就是活着的价值。多想无益,我们只需前行,只要步伐未停,路就在脚下延伸。如今我们大二了,那就不要想去想大四的事,不要想毕业后的事,将目标定在我们可以看到的地方,过远的目标会增加不必要的压力,不要因未来的想象影响今天的生活。就像海子的诗,还没有“挥霍”过什么,就莫慌做铁石心肠的船长。悲观地思考,乐观地生活,我们既需要思考的深度,也需要生活的温度。
每天早晚,上课放学,参加形形色色的活动,接触着形形色色的人。有时候脚步匆忙、面色疲惫,但更多的却是那份带给我的锻炼与充实。一年了,努力过,收获过,也失败过,痛苦过,成长过,让我欣喜的却是那份跌跌撞撞之后的勇敢与清醒。记得不论是公众场合的开会,还是私下里的交流,自己总会告诉大一同学的就是,无论你在大学里如何去锻炼自己,改变自己,如何让自己与人打成一片般沟通,永远不要忘记的是:要时时刻刻做一个真实的自己。这样的成长,才是一份真正清醒地成长。
然而,大学里想要“自由飞翔”, 想要没有父母“讨厌逆耳”的唠叨安逸享受的,“60分万岁”的…诸此种种,却也是一种常为人知的“大多数”。想要清醒地成长,必须要有脱离这个轨道的勇气。即使轨道之外,并不许诺成功。要相信,所有的墙壁,其实都是门。要相信,除开道路本身,我们没有其他的目的地,除了老在途中,也没有什么其他选择。所以,是走还是停,是快还是慢,是我们仅剩的能够决定的事情。之外,并不许诺成功。今年,我陆陆续续接触了一些年轻人,一些与众不同的年轻人。有的高中生放弃了名校,去就读企图建造乌托邦的南方科技大学;有的大学生,刷海报、拉选票,去参选人大代表;有的师兄师姐毕业了,也放弃名校、外企这样的选择,去做一些他们认为能够改造社会的事情。没有什么“形势永远比人强”,因为所有的墙壁,其实都是门。如果有一千个人中,有一百个人,有自己与大环境格格不入的内心世界。一百个人中,有十个人有离开这个跑道,忠于内心的勇气。十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获得了成功。那么未来的社会,也许会大不一样吧。未来的中国,会变成一片原野。有跑的、跳的、在阳光下晒太阳的。少有所学,壮有所为,老有所安。盛世强国下的年轻人们,人人有选择的自由,和择善从之的勇气。 2011年9月10日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的盛世强国下的年轻人,人人有选择的自由,和择善从之的勇气。
一年了,在学校里的活动也有很多,有些时候,那份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也会少了很多。所以一直以来,我最羡慕的都是这段旅途上的那些慢行者,和那种坐对一丛花,眸子炯如虎的神韵。换言之,则是做一个自由的人,心不为形役,形也不为心役,坐拥一整块无人的疆域。但不管是怎样的日子,不管是不是你主动选择的日子,只要在你的生命中留下痕迹,回忆时便总是夹杂着一种温情。因为这一年的日子毕竟是在我们的青春中,是我们自己走过的,是我们一大群人一起走过的。在这里,我收获了清醒地成长。
关于清醒的文章7:今夜,忧伤太清醒
文/xyf771107
(一)
今夜,忧伤格外清醒,敲打这些文字,已是凌晨。
春天,承载希望的季节,却是变幻莫测,如人心。天空前一秒还云淡淡,风轻轻,下一秒却落下豆大的雨珠,滴在身上,浸润于心,洒在地面,缓缓地散开,地面瞬间变了颜色。想着那早已散落天涯的人和善变的心,无声的苦再无需明说。
忙碌的时候,才觉得时间可爱,眨眼而过,无所谓欢喜悲忧。猛一抬头,才发现窗外早已阳光灿烂或是雨织幽帘,而心仍是长久不变令人窒息的冷寂,迟迟无法热烈,无法明朗,在时光嘀哒嘀哒无休无止的行走中点滴苍老、冷却。
回想着白天呆呆的沉思与痴痴的凝望,雨滴在玻璃窗上稍作停留而后顺流而下,汇聚着冰凉,化成冗长的心事缓缓流淌,指尖轻触,微凉入心。一纸素笺在眼前铺展着神往的洁白,直挺的松柏仿佛要冲入云霄,繁茂的枝丫在空中舒展着生命不屈的姿态,不知名的鸟儿在空中飞得孤独而骄傲,而那毫无生气的钢筋水泥筑成的高楼大厦如心中不见天日的囚牢。
我懂,那弥足珍贵的洁白里凝聚着多少风雨洗涮沉淀的艰辛?
我懂,那生命的坚毅执着挺拔经过了多少岁月的风蚀与抗挣?
我懂,那看似自由欢快的鸟儿翱翔天际承受了多少恐惧与无助?
走在喧闹的街角,迷失了自己,向左还是向右,前进还是后退,不敢轻举妄动。
多希望这个世界只有黑白色,让人看得清清楚楚,活得明明白白,无需猜忌,不用想象,只要简单跟随心的方向。
(二)
大千世界,缤纷耀眼,如万花筒吸引着众人的眼球,迷了眼,乱了心,夺了魂。
原来,世界很大,而心却很小,小得只能容下悲伤,快乐永远淌在心门之外。机会很多,伸手却握住苍凉,迈步却踏出沉重,终是缺少那份勇气。
常听人说任何事情只要开始就不会晚。只是,真是这样吗?开弓没有回头箭,人生亦如此。逝去的青春,留不住。离开的爱人,回不来。憧憬的爱情,变了味。就算花再开,日再升,也不再存留那一季的美丽,不再有昨日的灿烂风景。
太多的错过,成了永远。太多的努力,成了徒劳。太多的开始,终无法开始。
当夕阳映红天际,看它一点点淡了红晕,终至隐没,洒下一地的绝美,透着几多凄,几许悲。阳光当空普照,我们只感觉到它的美好,却只在夕阳西下时才会觉得它的珍贵,就如生活中一些东西拥有时总觉得平常得理所当然,并不在意,而在真正失去时才会感到心被掏空,惊慌失措。
也许那天边的抹抹艳红,才是生命决绝而悲怆的颜色,那是一种凌迟前的放下与壮烈。也许那心痛的眼神冰冷的泪滴,才是对人生最真的认识与感知,却是一种太过沉重的换取和懂得。
温一壶酒,温暖一夜的落寞。当莫名的委屈铺天盖地笼罩着本就沉寂的心海,再次让跌撞凌乱的人生面对绝望的悲哀,让酸涩的液体渗入喉咙,那份灼热燃烧着隐忍的寂寞和委屈,思绪泛滥成灾,坚忍的泪在眼眶内兜兜转转,拼命不让它落于人前,转身的一刻瞬间决堤。
是我太不争气,还是这些承受超了载?自认还算坚强,只会在一个人的时候脆弱,捂住胸口咬住嘴唇,心却如刀割。
(三)
窗外,雨声潺潺,树影摇曳。屋内,空气凝固,心如染霜。
习惯一个人独处,冰冷的空气,孤独的影,放飞着漫无边际的思绪,如漂浮的云朵,如自由无羁的风儿,将回忆拉得很长,把梦织得华美。当现实残忍地将思绪拉回,心一点一点往下坠,无论四周明丽或阴沉,无论白天或黑夜,感受到的只有冷,看得到的只有黑。
下着雨的夜,走在寂寥无人的街,没有打伞,心中悲如泉涌,雨滴忧伤地吟唱,急驰的车身溅起水花无数,落在眼角眉梢,落在苍白的脸,竟是透心的凉。再回头看远去的车身,风一般的潇洒让心隐隐作痛,还一脸的苦笑。
整夜,雨淅淅沥沥,无休无止。叶儿承恩着无数的晶莹,欢快地舞蹈,雨敲窗棂带着特有的节奏和韵致怦怦做响,一场雨将睡意驱赶,心事开始闹腾不休,磨折着不安的魂,枕上空冷,雨空洒,泪空流,眼睁睁盼着黎明前的曙光冲破这难熬的黑暗,直到所有的精力透支,才让心有片刻的安静。
习惯孤独的承受,习惯艰难的佯装,偶尔也会想要倾诉。无助,难过,想要找一个人,让我可以毫不设防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哪怕语无伦次,泣不成声,只需要安静地倾听,然后轻拍着肩揽我入怀,充满怜爱无限温柔,任我哭得唏哩哗啦毫无形象可言。可是,翻遍电话本,找遍QQ好友,却不知一腔愁苦向谁诉,于是,又是两个自己的拉锯战,一个坚强,一个脆弱,一个微笑,一个泪流,没有谁输谁赢。
滔滔逝水,急急流年,留下太多斑驳的记忆,忧比喜多,泪比笑多。而我,习惯用指尖铭刻,将一切敲打成文,铺展成有血有泪的情感画卷,提醒人生的得失与精彩。
今夜,请允许我与自己对话,放纵我幸福悲伤的泪流,和过去说再见。
明天,请赐我前行的力量和勇气,尘封所有的喜与悲,再次扬帆启航。
关于清醒的文章8:智者的清醒
文/鲁先圣
做人最难的是清醒,尤其是当自己的事业和地位还没有出现危机的时候,当自己面临巨大的诱惑的时候,如果能够提前预见到潜在的危险而防患于未然,能够在利益面前做到清醒的取舍,就是更加难得的大智慧了。
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长篇传记文学《范蠡》一书的作者夏廷献先生为范蠡鸣不平说:兴一国,灭一国,被称为“兵圣”的孙武没有做到,被称为“智圣”的诸葛亮也没有做到,但是,范蠡做到了。
公元前496年,吴国和越国发生战争战,吴王阖闾阵亡,因此两国结怨,连年战乱不休。公元前494年,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决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逃入会稽山。范蠡于勾践穷途末路之际投奔越国,献“卑辞厚礼,乞吴存越”之策。议和后“人待期时,忍其辱,乘其败……”“持满而不溢,则于天同道,上天会佑之;地能万物,人应该节用,这样则获地之赐;扶危定倾,谦卑事之,则与人同道,人可动之。” 他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被拜为上大夫后,他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砺坚,君后勿悲,臣与共勉!”
三年后归国,他与文种拟定兴越灭吴九术,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为了实施灭吴战略,也是九术之一的“美人计”,范蠡亲自跋山涉水,终于在苎萝山浣纱河访到德才貌兼备的巾帼奇女——西施,在历史上谱写了西施深明大义献身吴王,里应外合兴越灭吴的传奇篇章。范蠡事越王勾践20余年,苦身戮力,卒于灭吴,成就越王霸业,被尊为上将军。
吴王亡身余杭山,越王摆宴姑苏台。在举国欢庆之时,范蠡急流勇退,携美人西施隐姓埋名、泛舟五湖。他临走的时候,给好朋友文种写了一封信,说“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与其处乐,子若不去,将害于子。”不出所料,文种不听范蠡之良言,贪恋权位,最后被杀。
而范蠡辗转来到齐国,隐姓埋名带领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没有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他仗义疏财,施善乡梓。范蠡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他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
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的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当地民众皆尊陶朱公为财神,乃我国道德经商——儒商之鼻祖。
史学家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史书中有语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范蠡是看清了越王的本性而急流勇退,是为了保住身价性命的清醒。比范蠡更早的“夷齐让国”和“义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的清醒,则是清醒的更高境界了。三千年前,秦皇岛一带正是孤竹国管辖的区域。这个古代方国建国很早,历经了商和西周两个朝代。老孤竹国君死前留下遗言,命小儿子叔齐继位,继承他的事业。按照当时的规矩,长子应该继位。但伯夷却说:“应该尊重父亲的遗愿,国君的位置应由叔齐来坐。”在他看来,他不能违背父亲的意志而落下一个不孝的臭名,于是他放弃王位,逃出孤竹国。大家又推举叔齐做国君。叔齐说:“我如果当了国君,于兄弟不义,于礼制不合。”他也清醒地意识到君位将使自己难逃不义的名声,也逃出孤竹国,和伯夷一块儿过起了流亡生活。
这种“让贤”的举动,不仅仅受到时人的赞扬,到了春秋战国时,儒家学派更是大为赞赏,评价说:“能以国让,仁孰大焉,伯夷顺乎亲,叔齐恭乎兄。”
当时正是商纣王昏庸腐败的时期,为躲避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兄弟居住在北海之滨,和东夷人一起生活。后来,他们闻听周文王在西方兴起,就相约到周国去。刚到半路,恰好遇到了周武王的大军。他们得知周武王正率领着大军剿灭商纣王。这让兄弟大失所望,力谏武王说:“父死不埋葬,就动起武来,这能算孝吗?以臣子身份讨伐君主,这能算仁吗?”
武王非常气愤,要杀掉他们,姜太公说:“这是讲义气的人呀,不要杀害他们!” 周武王很快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灭掉了商朝,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伯夷、叔齐听说后,认为这种以下犯上做法是大逆不道,发誓再也不吃周朝的粮食。他们相携来到首阳山上采集薇菜吃。他们认为,既然山下的人都已归周朝管辖,土地也都是周朝的了,他们生产的粮食坚决不吃。
但是有一天山下有一农妇上山挖野菜,看见两个瘦骨嶙峋的老人也在那里挖野菜。得知了缘由,农妇觉得奇怪,就说:你们俩人倒是有骨气呀,不吃周朝的粮食,但现在普天下都是周朝的呀!这山,这山上的野菜,也是周朝的,你俩为啥还吃呀?
伯夷、叔齐顿然大悟,作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决定连野菜也不吃了,开始绝食,最后双双饿死在首阳山上。
伯夷、叔齐两人,在历史上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绩,但荀子却说,伯夷、叔齐的名声,就像日月一样,可以与舜、禹的英名一样千古流芳。伯夷、叔齐被认为是以身殉道的典范。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立即回答说:“古之贤人也。”又问:“他们对所作的事不觉得后悔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仁,没有什么后悔的。”后来又进一步的说:“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如今称之,其斯之谓与。”可见孔子对伯夷、叔齐的所作所为是非常肯定的。
这个故事更得到了司马迁先生的认同,他在《史记·伯夷列传》说: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两人因此而遂名扬千秋,成为义人楷模。
毫无疑问,伯夷、叔齐的让国和不食周粟、以身殉道的行为,不是为了博取流芳千古的美名,他们在利益面前坚持自己的立场,给后人留下的,是一种独立的人格与精神,是一种宁死不屈的顽强与执着,是一种智者的清醒。没有这份清醒,这样一个偏远小国的两兄弟早就消失在历史的茫茫烟尘之中了;但是这份清醒,却让他们的名字永远闪烁在历史的星空。
古往今来,栽倒在利益门前的人不计其数,只有清醒的智者,领取了当头棒喝的鞭子,一骑绝尘,给后世留下不尽的遐想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