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世文章

请欣赏过世文章(精选7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过世文章1:见过世面的人,从不说这3句话

文/张一条

1

第一句是:“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

“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还不如早点出去挣钱。”“我小学毕业现在照样身价百万,那些大学生还不是得来给我打工……”如果一个人说出这样的话,无论他做成了多大的事业、挣了多少钱,在别人眼中都只是一个目光短浅、为着蝇头小利沾沾自喜、没有长远打算的人。

因为越是见过世面的人,越是明白读书的重要性。比如,可以通过读书拥有更多选择人生的权利。

那些觉得“读书无用”的人,往往终其一生没有离开自己的出生地,他们生活得庸庸碌碌,没有更高远的目标。他们眼前见到的、脑中能想到的,就只有这一种人生。

但读过书的人眼界会开阔许多,他们见过世间的多样性,最终选择的更可能是自己想要的、认可的。因为读过的书能够给他们底气和实力,让他们无论做出任何决定都可以生活得游刃有余。

2

第二句是:“我都这么大年纪了……”

我的一个大学同学自毕业之后工作一直不顺心,觉得在小公司里是埋没了自己的才华,但是大公司的学历门槛他又迈不进去。他也想过去考研,但是没几天就放弃了,理由是:我今年都24了,已经太晚了。

周围的人都劝他说,现在不晚,只要他想去就不晚。但他还是固执地认为太晚了,来不及了。

其实他的想法并不是个例,我们身边从不缺少这样的声音:“我都多少岁了,干什么都晚了。”当他们想做任何有挑战的事情时,这句话总是会第一时间蹦出来,抹杀他们尝试的勇气。

但是,因为年龄而放弃追寻,无疑是一件懦弱又目光短浅的事情。见过世面的人,从不因为年龄而放弃自我管理、放弃追求更美好的事物。

因为看过的世界多了,就不会因为年龄而彷徨恐惧,反而会更从容、更稳重地做出每一个决定。

3

第三句是:“你连这都不知道啊?”

聊天的时候,大家都不太喜欢这样一种人,你说什么他都要插上两句来显示自己的博学。然后他说一件事问你知不知道,如果你回答不知道,他就会用不可置信的语气说:“你居然连这都不知道啊?”夸张的表情加上鄙视的态度,好像你不知道的是1+1=2一样。

没见过世面的人就如同生活在井底的青蛙,以为自己头上那一方小小的天空便是整个世界。所以他们读了两句古诗词,就觉得自己满腹经纶;知道了几个八卦,就觉得自己知晓天下事……殊不知,这些时时刻刻爆棚的优越感,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暴露自己的无知。

而反之,越是见过世面的人,越懂得谦逊。因为见过的东西越多,就越知道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而自己所拥有的、所了解的,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不值一提。所以他们总会提醒自己,要保持谦和、戒骄戒躁。

这里所说的“见过世面”,不是你周游过多少国家,也不是见过多少奢侈品、懂得多少用餐礼仪,而是目光长远,不因外部条件给自己设限,始终保持谦逊,用尽全力去经营自己的生活。

过世文章2:父亲的记事本

文/文跃波

父亲过世快一年了,昨晚我又梦见了他。他斑白的须发、黝黑的脸庞,稍稍前倾的驼背,还有那敦厚朴实的话语,出现在我的梦境中,宛如在世时一般。

母亲在我八岁那年因病撒手人寰,与同龄的孩子相比,我并不感到孤独,因为有父亲的慈爱与呵护陪伴我成长。父亲人缘很好,他性格温和,与村里左邻右舍关系都处得很融洽。每当农闲时,家中总是坐了满满一屋子的人,这时父亲会端出大碗大碗的米酒款待,乡亲们爽朗、欢快的笑声飘荡出很远。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父亲有一本手掌大的记事本,有时放在家中,有时揣在衣兜里。

那时我家的经济全靠父亲一人支撑。好在父亲身体硬朗,做事又勤快,一个人耕种4亩双季稻水田,养几头猪,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年收入达到8000元左右,我家在村里属于中上收入的家庭了。父亲知道劳作的不易,养成了精打细算的习惯,他把家中每年的收入支出大小事项登记在小本子上,日子久了,便记下一大本。父亲平日里节俭到近乎苛刻,帮助别人却出手大方,时常接济村里日子紧张的农户。

有天我见父亲用小本子记着什么,凑过去看,父亲马上收起来,不让我看他的“秘密”,只说:“对面村的狗头叔家里没米了,晌午又借了一担谷,他说‘双抢’后还我们,我在本子上记着。”我说:“狗头叔去年腊月二十八砍了我们家三十斤猪肉还没给钱呢,怎么又借呀?”父亲抚摸着我的头,语重心长地说:“你这个崽呀,别人有困难帮助一下有错吗?又没说不还,何况我在本子上记着呢。”我听后,不再吱声。

后来,父亲喜欢在小本上记事的“嗜好”一直没停过,除了家里的正常收入支出,父亲还登记了村里的乡亲们从我家中借谷、借米、借农具等琐事。父亲曾对我说,从家中借出的东西还上的,他会在本上打个“√”,并注明日期。我后来得知,父亲接济过的村民不下百人,包括五保户、孤寡老人以及到村里来讨米的乞丐。后来,我再也没跟父亲提过“记事本”的事。我想,只要父亲健康快乐,比什么都重要。

天有不测风云。父亲68岁那年,查出肝硬化。去世前几天,父亲把我叫到床前,颤颤巍巍地从枕头下摸出那个“记事本”,对我说:“儿呀,我活到世上能帮几个人,算没白来一遭,你把记事本烧了,里面有些人家现在过得还很困难。”

我点点头,顺手翻开那发黄的记事本,只见上面整页整页记着的家中借出的钱物只零星打了几个钩,顿时,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当着父亲的面,我把那个记事本烧了。

父亲去世后,我常常想起那个记事本,它记录的不是账目,而是父亲的勤劳、善良和慈悲。

过世文章3:母亲的嗜好

文/耀东

我不知道父亲过世后的十年间母亲是怎么熬过来的,但我知道星期天我离开后,等待着母亲的又是漫长、寂寞的5天。每逢祭奠亲人的日子,母亲总是提前叮嘱我:“儿子,该去看你爸了。”跪在父亲的坟前我意识到我不单是尽儿子的孝心,也是在送去母亲无尽的唠叨和思念!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母亲比父亲还忙:缝缝补补、洗洗涮涮,总是睡得最晚、起得最早。别得不说,我们弟兄5个脚上穿得鞋就吞噬了母亲多少“业余”时间!多少个夜晚,我是在母亲纳鞋底来回拽麻线时发出的“噌、噌”的声音中沉沉地睡去……

记得参加工作后,我第一次穿上从商店里买来的塑料底儿布鞋,脚下轻飘飘地在母亲面前显摆:“妈,买得鞋比您做得好看多了。”母亲让我脱下来,拿在手中仔细端详了半天后说:“儿子长大了,不愿穿妈做的鞋了”,接着是一声长长的叹息!

直到我做了父亲的多年之后,才知道了年少轻狂的我,当年说的那句话对母亲的伤害是多么深,也理解了母亲那声叹息的含义!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母亲“迷恋”上了饲养家禽;“十年浩劫”中,母亲顶住“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巨大压力开荒种地。正是因为母亲的辛劳,我们弟兄几个对那个年代“饥饿”的记忆,远不如其他同龄人深刻!

伴随着岁月的沧桑,令人酸楚的老年斑已悄然爬上母亲的脸庞和手背。母亲不愿给儿女添麻烦,谁家都不愿意去。父亲去世后解决母亲晚年的孤独寂寞,“培养”母亲消磨时间的嗜好,成了我们弟兄几个牵肠挂肚的问题。

从12寸的黑白到液晶显示屏,只要有了更新换代的电视机就为母亲买一台,可效果不理想:大多数电视剧对母亲没有什么吸引力,电视机简直就成了摆设。

我从邻居家传出的“哗啦、哗啦”的动静中受到启发:让母亲学会打麻将!

我对母亲做了一番艰苦的劝说,拜访了母亲街坊邻居中的几位退休的叔叔、阿姨;茶水满足供应和住一楼的方便条件使几位老人欣然成了母亲家的常客。可过了一段时间母亲那里又冷清了,原因是母亲不玩儿了。

我问:“妈,您怎么了?”

母亲认真地说:“我不能老玩儿呀,我琢磨着给你们几个干点啥。你们上班忙,下次回来把脏衣服带回来我给洗。别用你那洗衣机,费水!”

我强忍着涌上鼻腔的酸楚:“妈,您都八十多岁了,就甭为我操心了。您每天能高高兴兴,推开门我能喊声‘妈’,比什么都强啊!”

在我“不玩儿就不回来”的“威胁”下,母亲重新回到了牌桌。那以后的一个星期天,我到家时正赶上几位老人玩儿在兴头上。我拨通了在外地工作的哥哥的电话,略带夸张地汇报了“培养”母亲嗜好的历程。但心中的得意被他几句话说得荡然无存:

“让母亲有点儿嗜好,老人家的每一天都高高兴兴,不应该是今天才想起来做的事情。父亲一辈子没什么嗜好,想起来心里就不好受。古人讲‘子欲养而亲不待’,尽管母亲还健在,可她的付出我们能补偿的过来吗!睡不着的时候我常想,操劳了一生的母亲有没有玩儿的时候,可我怎么也想不起来!”

望着桌旁兴致勃勃、刚刚有了“嗜好”的母亲,在“哗啦、哗啦”的洗牌声中,愧疚与欣喜在心里搅成了一锅糨糊,不觉间滚落的泪珠停在唇边,我本能地舔进嘴里,真咸!

过世文章4:缘断中秋

文/青鱼

缘断中秋

三婶儿过世是我忙了整整五个工作日回家后才知道的。

这是我好久都没有连续工作五个班了,可却偏偏在这个时间里她老人家离开了这个她仍依恋着的美好的世界。

三婶儿是姑父的弟媳,在农村沾亲挂拐必然有不少往来,然而我们又是邻居,远亲不如近邻,我们两家的往来自然就更多一些,妻在家忙于农事,又善于和村里的媳妇,大娘们结交,因此在我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絮三婶儿的死去及与之相关的事件,再加上个人的评说,他人的演绎。一个黄昏,我除了惊讶不免也附和妻所谓的世态炎凉。

三婶儿现年八十岁,走前身体仍旧健康,满头银发丝丝不乱表明她做事有一定的规则。三叔则显得脆弱,虽比三婶儿小两岁,但几年前患了脑血栓,语言有了障碍,行动也迟缓了,儿女们都成了家,老两口选择了单过。几亩园田原来都造了林,但赶上近几年干旱引起了树木病虫害,今年春天,在儿子、媳妇的照料下拔走了树种上了玉米,边角还种上了菜,院子里满是汗水滋润的无尽的生机。三婶儿一手拉扯三叔,一手侍弄出几亩园地,我们见了不免赞赏几句,她总是低调地说:唉,干点吧,待着更不行啊!这是她对锻炼有益身心最好的诠释。然而不等那果实收获她却撒手人寰,去了。

三婶儿猝死于夜间,等迟钝的三叔醒来已是凌晨两点多了,发现与自己携手一生的老伴停止了呼吸,不仅老泪纵横,不知是出于自己无法呼唤他人,还是只想和老伴做最后的相守。天光大亮儿子来院儿看二老时,才发现发生如此的大事。立时,小村的人奔走起来,很快,屋里屋外尽是人……

听母亲说过,三婶儿年轻时漂亮,乌黑的大辫子总是梳得一丝不苟,为人爽快,敢于伸张正义,也因此在农村合作社时成了妇女队长,吆喝妇女从事农业生产,谁有了难处都找她帮忙,那时候她是村里的风云人物,每到队上开会分派工作时,队长都要把她提出的事情反复掂一掂,生怕不妥引来她手底下一群嘴快心直妇女的围攻。

三叔是小个子男人,直到三十岁上才讨得三婶儿做妻,虽然三婶儿是二婚,但配三叔是绰绰有余,于是就有了想打打三婶儿歪主意的男人,但都没有成功,是因为有的惧怕她的地位,有的惧怕她的才气。意外也在情理之中,三叔被队上一个妇女指责偷窥,而且还有证人,三叔死活不承认。三婶闻讯嚎啕了半个下午,谁也劝不住,黄昏时她做出了一个让大家震惊的决定,辞去妇女队长的职务。一家人似乎抖落了耻辱,失落的人们一时不知做什么好。

三婶儿的才气不止于此,她是村里少不得的人,前些年,婚丧嫁娶,女人生孩子,月子里的孩子生风都要求到她。比如小伙子娶亲时该拿什么,该破绽什么,新媳妇坐上炕该说什么,什么样的人参与都有一定的路数。女人生了孩子三天儿、七天儿都要找她看看是否正常,咋弄一弄合适,除了用普通的偏方外,她居然还能号一号脉,这更让全村的老少敬佩不已。最要紧的是谁家老了人儿,第一到场的准是她,不管是哪个时辰只要她坐在炕上,总是精神焕发地指挥人们做这做那,老人儿的一家人此时失去了主动权,她把里里外外大打理得井然有序,由于那时是土葬,扎花圈,套红、白幡。破孝布,剪门幡纸,制寿桃……还得教孝子贤孙怎样做才能让老人走得更放心。

近些年这些活动依然存在,但已经简化了许多内容,三婶儿似乎轻松了许多。

经济发展让社会形态发生了改变,它带来了文明,提高了人的素质,但它同时也在淡化农村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虽然也有一些陋习,但不能不说在研究中国深蕴文化中这些看似不成文的习俗不见得不会起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作用。

少了一些繁复的外事活动,三婶儿专心养花,养鸡,从春到秋,院子里常常是她忙碌的身影,还有她自编的拿腔拿调的段子。两家的院墙不高,我们常常站在院子里笑谈老人们的生活,这也许是一种学习,也许是一种对生活的别样感受。

如今三婶儿走了,走的突然,身后的事虽然有儿女的料理,但我们作为他的邻居总感到她不该走的如此早。或许是我们相处的太久产生了友情,或许是她乐观的生活观时刻感染着我们,或许是她能做很多的事让我们产生了依赖。

再过两天就是三婶儿的头七,这个奇怪的秋天,已进中秋也不见清晨有霜冻,天依旧阴霾与晴日界定的清晰,黄绿交错的田野里,一培新土埋进去的不只是三婶儿的骨灰,还有她的青春,她的智慧。而隔在外面的是我们,除了挥之不去的伤感,还有我们的对她的敬重,思念和对她生前举手投足的眷恋。

一个极其普通的农村女人,能够得到一村人如此的敬重,除了智慧和能力,更多的是人格品质。如果我们也能够做到不计较个人得失,邻里,亲朋,同事间是否就少了设防,我们的生活,工作该有多轻松!

过世文章5:城里的麻雀

文/张朝林

安康城市里的麻雀,是见过世面的麻雀,性格胆大妄为,走在大街小巷,总能看到它们灰不溜秋的身影。它们谁也不怕,或两三只在树上“叽叽喳喳”上下跳跃,或一两只在你的身前身后跳来跳去。你一跺脚,它便“嗖”的一声飞向前去,落在绿化带乔木上盯你。不怕人便罢,车来了也不怕,汽笛按响,顶多向前飞几步,又停下望车。

我喜欢屠格涅夫的《麻雀》,那是一只勇敢的麻雀,充满伟大母爱的麻雀(我不知道那只麻雀是雌是雄),它在强大的猎狗面前,临危不惧,用自己渺小的力量战胜了猎狗。我更喜欢冯骥才的《珍珠鸟》,那是几只可爱、胆小的鸟,由于人和鸟的彼此尊重,产生了超乎自然力的信任。看来,无论是人类、自然、社会,只要彼此尊重,才会和谐相处。

安康城里,看不到群聚的麻雀,都是一两只行动,偶尔看到三五只麻雀,跟在一群鸽子的后面飞翔,让我激动不已。是不是麻雀也染上了“世俗”?如同居住在单元楼里的人们一样,对面互不认识,独往独来?

在家乡,麻雀是团结的、群居的、美丽的——你看它的毛色,花纹鲜明,靓丽可人,身材矫健,动作机灵。盛夏,桃树、李树上,总有几十只麻雀栖息在上面,叽叽喳喳吵闹,若是受到惊吓,一团黑云腾起,绕着桃树、李树飞旋,它们总是峦着一棵树、一片竹林、一片山野、一个村庄,不离不弃。黄昏,更是麻雀的天下,成千上万只麻雀,沐浴晚霞,在村子的上空盘旋、闹叫,时而盘旋成一个黑压压的椭圆形,时而盘旋成一个螺旋,整个村子都浸泡在“叽叽喳喳”的闹声中。暮归的人们在麻雀的闹声中,走进村庄那是多么惬意的事情。最后一抹晚霞落尽,麻雀们便飞进竹林里,竹林成了麻雀的合唱大厅。此时,若有一只鹞子飞入竹林,百鸟顿时静音,接着便“轰隆”一声,栖息在竹林里的麻雀、斑鸠、喜鹊纷纷腾起,四处逃窜。故乡的夜幕里,鸟影晃动,撩起鸟潮,撩动夜幕。

我居住城市的窗下安装着空调压缩机,压缩机的背面,是一对麻雀夫妇的“家”,它们衔来杂草、鸡毛、棉絮,垒起一个小小的窝,每天早晨我被它们叫醒,就坐在电脑前敲打几段文字。起初,小两口站在压缩机上,隔着窗纱,歪着惊恐的脑袋望我,我放慢打字的速度,用漫不经心的眼光看它们。慢慢的,它们敢于跳到我的窗台上,隔着窗纱和我对望,我也用信任的目光回视。一只大胆的家伙,用尖尖的嘴,啄纱窗,和我挑逗,我只拿我的余光看它,继续打字,任它们啄。啄了一会,那只站在压缩机上的麻雀一声呼唤,它便跳走了。

妻子害怕麻雀的小窝损坏了压缩机,几次想捣毁。我说,它们建起一个家很不容易的,由它们去吧。就这样,我和那对麻雀夫妻为邻居,彼此尊重,相安无事。

过了一段时间,我听到麻雀窝里“唧唧”吵闹不停,我打开纱窗,伸出脑袋一看,原来是它们喜得贵子,四只毛茸茸的小家伙,挤在一起,张开大嘴巴讨吃,煞是可爱。这时,不知那对麻雀夫妻从哪里像箭一般射过来,落在压缩机上,跳来跳去,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叫着,惊恐的小眼睛里,流露出哀求的神色,似乎随时准备和我决斗。我明白了,它们是害怕我伤害它们的孩子。我知趣地把脑袋收回来,关了纱窗,继续做我的事情,它们吵闹了一会,就回到窝里了。

爱和信任是彼此的。从此,那对麻雀夫妇更加信任我了,那四只小家伙开始展翅飞翔了,那对老麻雀时不时也领着那几只小家伙,栖息在我的窗台上,啄我的纱窗。我想,那也许是对我爱的亲昵和表示吧!

过世文章6:长寿草

文/唐常春

母亲过世后,我沉湎在悲痛之中,不能自拔,无心打理她在阳台上种的花草。没过多久,有的花调谢了,有的植物枯萎了,而唯独长寿草常青。

我也不知母亲从哪弄来这长寿草的种子,她把它撒在两个花盆里,定期浇水施肥,在她的精心侍候下,长寿草生长很快,并且长得很茂盛,从不受病虫害的侵袭。

母亲喜欢用长寿草的茎叶做早餐汤面,她先把水烧开,往锅里打一个鸡蛋或者放切细的瘦肉,然后把面条放进去煮熟,再把洗好的茎叶放进去焯一下就出锅,最后在碗里滴点麻油,我们称这样的汤面为长寿面。母亲每次吃长寿面都吃得津津有味,还一再叫我们吃,我想就那么一点点茎叶,我们吃了,她就没得吃了。我又不能把这想法说出来,有次实在拗不过母亲,就试着尝了一片茎叶,细腻、滑滑的带点苦涩味,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于是便说不好吃,以此来打消母亲再叫我们吃的念头。

那天我到阳台晾衣服时,发现长寿草叶的枝头上,竟然挂满娇小可爱如绣球的花蕾,开出了一朵朵紫红色的五角星花,并散发出诱人的清香,令人顿觉心情格外的舒畅。长寿草就像母亲慈祥的笑脸,深深地映入我的脑海。翠绿色的菜叶呈心脏形散开,仿佛在向我招手致意。草也有是灵性的,虽然它的主人已经仙逝,但它仍然忠实地守护着主人的家,守护着主人的亲人,经受住了风吹雨打,它希望主人的家人尽快从悲痛中走出来,尽情享受美好的生活。

想起母亲临终前交待要管理好长寿草的嘱咐,我受到极大的震撼,并为自己的自私感到羞愧。第二天早上,我小心翼翼的摘下几片茎叶,按母亲所教的做法,加了点瘦猪肉,放入煮好的面条里,吃时感觉和原来吃的完全不一样,味道鲜嫩,清甜可口。

“做菜要用心去做,再苦的菜只要有益健康,吃起来也都是甜的,做人也是一样的道理。”母亲的话再次在耳边响起。从这以后,我成为长寿草的新主人,不定期为它锄草、松土、浇水、施肥,像母亲生前一样细心照料着它……

过世文章7:熬出一份精彩

文/梁秋红

母亲刚过世那会儿,我终日郁郁寡欢,姐姐问我:“你是不是觉得日子很难熬?”一个熬字,道出了我内心的无限辛酸,那也是我第一次对熬这个字有了感觉。之后,每次我感觉日子过不下去的时候,我就会对自己说:“熬下去,熬下去就会有希望。”

长大之后,当好友们一个个步入婚姻的礼堂,我却寻寻觅觅,终是找不到那个有缘之人,我又在想:“一生何其短暂,一日何其漫长,谁能与我十指相扣,熬完这短暂而又漫长的一生?”直到结婚成家,做了“家庭煮妇”,三天两头地煲粥,我才从那“先用冷水泡、再用大火煮、又换慢火熬”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了熬字的含义。真的是“人生好比粥一锅,煎熬滚煮耐琢磨。宜疾宜徐看火候,酸甜苦辣自张罗”啊!

稀粥从沸腾到宁静,也好比人生从虚幻的浪漫到激情终被锁定的平实。婚前,我们总是幻想着有那么一个英俊少年手捧鲜花,骑着白马来。然而婚后,我们不还是依旧死心塌地陪着身边那个既不帅气又毫无情趣的男人熬日月。搭伴过日子,鲜花远没有大白菜来得实惠。随着年龄的增长,女人都会变得很现实。

不朽的时空宇宙中,人生是短暂而渺小的。人必须耐心地熬着自己的粥,之后再慢慢享用自己熬就的粥。不同的人掌握的火候不一样,所加的作料不一样,最终熬出的味道也不一样。记得当年工作不顺,我几乎想要向命运妥协了,可最终我又坚持下来了,靠的就是一份熬粥的信念。在这条路上,有足够的时间让我们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有特色的文字、画有自己特点的长卷。

尽下心中五谷,熬出人生百味。人生的意义重在“熬”,在艰辛的日子里“熬”下去,走下去,最终在“酸甜苦辣咸”中熬出一份精彩。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