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文章

请欣赏老爷文章(精选5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老爷文章1:老爷岭上风光美

文/孙景琦

早就想到蛟河老爷岭去观光,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能成行。近日跟随一群年轻的朋友去采风,终于完成了多年的心愿。

小客车迎着冉冉升起的太阳,在鲜花夹道、平整宽阔的吉图高速路上,风驰电掣般前行,穿过农田,穿过全长1820米的老爷岭隧道,来到了海拔1284.7米的吉林地区老爷岭最高峰山门处。远处望去,云雾缭绕,重峦叠嶂,不见山岭真面貌。

我捡起一根木棍当拐杖,迈开了攀登的第一步。越过路两旁的道道溪水,越过一棵棵高大参天、古老得挂满藤蔓的大树,来到了一处平缓地带,已经累得张口直喘、心跳加速了。问领队还有多远?回答是才走三分之一,以后的路更难走。随后关爱地说,老年人就别上了,原地休息。我知道他说的是我。

上还是要上的,坚持就是胜利,我又跟随队伍出发了。迎接我的是望不到边也看不到头的木质台阶,每跨上一级台阶,手里的拐杖都发出一声脆响,好像是奋进的鼓点,鼓舞我一步步向前。

每到阶梯拐弯处,都会见到一个景点:象鼻石、夫妻岩、猫耳洞……游人忙着拍照,我也不甘落后,留下了一个个难得的瞬间。几百个台阶过后,进入了高山草地区,再越过千层岩,就来到了神龟望海的地方。只见这里巨石高耸,不亚于云南石林;这里古木参天,不亚于长白山原始森林;这里全无杂音,静得掉片树叶都能听到……

开始下山了。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果然,往下每走一步都很吃力。走啊走,终于到了大路上,遇到了一个上山过夜的驴友团,他们看到我拄着拐杖前行,纷纷向我竖起大拇指,说我能活过一百岁。

老爷文章2:我家的猫老爷

文/陈科宇

大姨送我一只小猫,叫咪咪。咪咪一身的白毛像雪似的,中间夹着数块墨色的细毛,黑白相间,在强烈的对比下,黑的更黑,白的越发显得白了。它的小脸也是一半儿黑,一半儿白,两颗小电灯泡似的眼睛在小脸上闪呀闪的,萌萌的可爱极了!见我低下头看它,它也一个劲儿地盯着我。躺在地上,一条黑色的尾巴悠然自得地摇摆着。嘴张得很大,露出几颗刚长出的嫩白的小齿,咪咪地叫着,那几个细鱼骨头似的白胡须骄傲地颤动着。似乎在对我说着:“你好!”

咪咪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了淘气。它四处磨爪子,沙发、桌椅、床脚上都有它的爪子印。可是我们都舍不得责打它,因为它是那么的生机勃勃,天真可爱。

咪咪的性格有点古怪,有时候,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任你千呼万唤都不搭理你。但是它要是高兴时,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不停地给你撒娇。或是躺在沙发上,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那时候它的眼睛就会闭起来,喉咙里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像极了一个“猫老爷”。

它有时很胆小,一有风吹草动就会马上躲起来。你瞧,一个毛线团滚过来了,咪咪看见了,大概以为它是一个怪物,便躲得远远的,并死死地盯着毛线团,这时候毛线团停下来了。咪咪见到毛线团停下了,就走到它的旁边“喵呜喵呜”地叫着,身体绷得紧紧的像一把随时进攻的弓箭,咪咪先用爪子试了一下,而毛线团还是一动不动,咪咪就觉得它软弱可欺,便肆无忌惮地玩了起来,它一会儿把毛线团推到卫生间,一会儿推到厨房,一会儿叼着“战利品”来见我,趾高气扬的,就像一个得胜归来的大将军!

这就是我家的“猫老爷”咪咪,你喜欢它吗?

老爷文章3:牛·老爷·社火

文/李会贤

牛、老爷、社火,是三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但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却造就了一项早在十年前就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古老民俗——起于明代,盛于清代的长安区杨庄乡侯官寨“牛老爷社火”。其悠久的历史、宏大的气派、热闹的场面,非探赜寻真、目睹亲历则无以言表。

牛,作为勤劳善良的象征,从古至今都享有至高无上的美誉。上到天子帝王,下至黎民百姓无人不尊无人不敬,在人类文明史上发挥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堪称中国智慧第一书的《道德经》,便是当年老子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入秦时留下的。入秦后他骑着青牛游遍秦国的名山大川,最后隐居在我的家乡扶风一带传道着作。可见老子对人类的巨大贡献是离不开牛的。中华文明是以农耕文明为基石而得以壮大发展的,而牛则是农耕的象征。古人曾有如是描述:“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唐亦有诗曰:“将牛何处去,耕彼古城东。相伴有田父,相欢唯牧童”。伟人名人对牛的溢美更是不胜枚举,鲁迅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我记忆里最具影响力的名言。

老爷,这个很常见的词语含义颇多。旧时既有对官吏的称呼,也可以指对神明的尊称,还有仆人对男主人的通称等等。放在现代语境下听起来,似乎具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色彩。但徜徉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廊里去看,它却是一个极富感情色彩的能给人带来安全、祥和、宁静之感的美词。众所周知的关羽被历代皇帝和民间百姓尊为神明,“关老爷”成就了多少人的英雄梦;还有那不惧邪恶、顶天立地的黑脸包拯“包老爷”无疑是人间正义的化身。

社火,起源于火,发展于社,是人们对古老的土地与火的一种崇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远古时代,火的出现,成了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的荒蛮生活,人们对火奉若神明,由此便产生了“火神”。社则是土地之神,在以农耕文明着称的华夏神州,土地是人们立足之本,为人类的发展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所以,火与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两尊大神。人们对社神和火神的依赖、崇拜和祭祀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逐渐结合,便形成了社火这一古老民俗。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社火又被赋予了娱乐成分。

现今的社火,早已成了乡村百姓正月里春种前这段清闲时光里最为热闹的娱乐形式之一。其内容多是经典传统戏剧中的代表性造型,社火表演时可谓万人空巷。而侯官寨的社火却独具特色——牛和老爷是两个必不可少的主打元素。侯官寨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唐代已有此村。曾经在这里的侯爵官员就多达五十余人。传说建村不久,先民们就在今上堡子村最高的土台上修建了一座先农庙,坐南向北,正对侯官寨村。每年农历二月初一举行“春祭”活动。祭祀时在庙前广场中央,置泥塑青牛一头。由村民推举出一名德高望重的乡贤担任“春官”,主持整个祭祀过程。庙坛祭品很丰,香火旺盛。祭祀完毕,人们便用木棍、鞭子抽打泥牛,意即鞭春。泥牛破碎后,春官便把供在祭坛上的五谷种子等分发给村民,然后骑着一头真正的青牛绕村一周,提醒大家不误农节时令,并亲自带领村民下田扶犁耕种。相传清同治年间,有一巡抚闻知该村闹社火,前往观看后觉得秩序有些乱,遂将春官封为“县老爷”,使其成为迎春社火中的权威领导。“县老爷”俨然一副清朝县令模样,左脚蹬朝靴,右脚穿草鞋,亦官亦民之装扮,取“官民一体、平等同乐”之意。更有意思的是还为老爷搭建临时官府,上书对联一副:“权管一府之地,法治不屑之民。”出行时,老爷骑牛,衙役开道,锣鼓齐鸣,真可谓官模官样,好一派威仪之象。据传,老爷还可以对不良之事依据乡规民约行处罚之权,没有人敢不服。当然,春祭社火结束后,这位骑着牛的“县老爷”的权力也就自行消失了。

纵观侯官寨村的牛老爷社火,把牛、老爷、社火三个元素的精髓要义通过艺术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这一古老民俗放射出永不褪色的光芒。从其表现形式到其折射出的精神内涵,充满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特别是那种自我管理、善良淳朴的思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补充,具有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

老爷文章4:二月二,回娘家

文/王忠范

老爷岭下的乡间老家红旗社那地方,一直把农历二月二当作雨节来过,是个快乐多趣的好日子。这天讲勤劳,讲亲情和友情的交往和顺,就是图辛勤合作多打粮食获得好年景。祖父曾教我一首这样的老民谣:“二月二,龙抬头,风调雨顺夺丰收;大仓满,小囤流,勤劳农家乐悠悠。”

二月二的这天早晨,家家户户鸣放鞭炮,迎接节日的到来。在我家,祖父拿起小木棒敲敲房梁,目的是叫醒还在冬眠的龙准备降雨。他接着撒草木灰“填仓”,祈愿五谷丰登。祖母把早就用秫秸棒串制的“龙尾”挂在窗前,屋里拉花,显现出节日景象。父亲母亲都是勤劳能干的样子,他们先去田里踏垅而行,表示亲近土地;然后回到院子里整理绳套,试车试犁,意思是开始忙着备耕生产了。我们这些孩子手拿扎满爆米花的树枝,结伙成帮地跑到街头上,欢欢乐乐地一边吃一边唱童谣:“看一看,瞅上瞅,金豆开花龙抬头;春风吹,春雨流,今年又是好年头……”

太阳升到两竿子高的时候,出嫁的女儿只要娘家在本村或者附近的邻村,都要笑眯眯地回娘家。孩提时代,母亲每每二月二回娘家,我总是跟随做伴,美滋滋的。可去姥姥家之前,必须剪头理发,还要把头发梳得光光溜溜。我小的时候农村剪头都是笨刀笨剪子,不但疼,而且一不小心会划出血的,所以有些害怕。这时母亲就念诵流传的童谣:“二月二,春开头,小外甥,先剪头,去到姥姥家里头;姥姥笑,在炕头,伸出手,摸咱头,让咱将来占鳌头。”走出家门时母亲按老习俗带一块叫回娘肉的精肉送给姥姥。这孝敬娘家妈的肉,表示女儿没忘自己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更知道自己永远是妈妈的心头肉。有这样一首民谣:“二月二,进娘房;一块肉,孝敬娘;心连心,粮满仓。”

母亲回到娘家,姥姥特别高兴,端出来各种各样好吃的东西。姥姥给我往脖子上挂上一桄线,意思是好养活长命百岁,也表明亲情丝丝缕缕代代相传。舅舅抓起爆米花塞满我的衣兜,然后领我去跨小河钻树林追鸟望云,玩得痛快。这叫:“舅舅外甥笑笑笑,遍地春光好好好!”午间,我和母亲跟随姥爷、舅舅往地里送几筐粪,田头插几枝柳,田间扬几把雪,祈愿风调雨顺,庄稼茁壮,有个大好的年景。

听说母亲带我回来了,左邻右舍便送来自家做的油炸圆果,说是吃了二月二的圆果不会腰疼的。我们也把从家里带来的春饼、春糕送给别的人家,是礼尚往来。乡间二月二的这种村俗乡风暖融融的。晚上,姥姥家吃龙耳饺子、龙须面和猪头肉,越吃越香,姥爷、姥姥看着我吃的样子笑个不停。饭后,母亲带我跟姥姥一家人一起看舞龙看乡戏,玩有趣的套圈、跳格游戏,特别欢快。母亲说这是二月二乐,农家这一年的日子更红火。如今进入了新时代,老家那地方过二月二似乎更讲究了,我觉得那是亲情乡情的回归。

老爷文章5:老爸的“老爷三轮脚踏车”

文/普旭

早在五十年代,老爸已经是有车阶级了,用了所有的储蓄,拥有了一辆二手的“老爷(古旧)的三轮脚踏车“。走廊外那辆老爷牌(巧合)的三轮脚踏车已经三十多岁了。这种三轮车是两个车轮在前部左右而车厢在中间,司机却是在三轮车的后部。经居所历次搬迁,它一直在我们身边,尽管它已经锈迹斑斑,只要轻轻一动铁锈即簌簌下落。每到年底要大扫除时,总是与家人商量,要不要把它卖了。但最终都是对三轮车充满了不舍,不要卖,希望收藏百年,多美好的生活回忆呀。

五十年代,一辆二手的三轮脚踏车、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就如一件极为昂贵的奢侈品。但是当时父亲为了生活,为了养活一家大小,只好用尽了所有的储蓄,好不容易凑够买车的钱。曾经听老爸说,刚开始做买卖杂货时,是用一枝棍子左右挑着两个大木箱,里面装着所有的货物,沿街叫卖。可是由於物品太重,所以活动范围不广。自从有了三轮脚踏车后,可以到达的地方较多,生意量也比较好。这样的生活方式,不知道挨了多少的岁月,流了多少的血汗,才能把我们兄弟姐妹抚养成人。

到了六十年代,我们从坡底的大杂院搬到 建屋局租赁的组屋。由於组屋区的商店已经林立,杂货这门生意也渐渐无人问津了,老爸只有转卖燕窝水,每天踏着三轮脚踏车,往商业区兜售。

有一回我正在帮助父亲做生意,让父亲回家小憩片刻,忽然间,天空突然乌云满布,括起强风,就要下大雨了,由於一时恐慌,立即推动三轮车,想离开现场。怎知由於自己个子较矮小而力气不足,当三轮车正要下小斜坡时,车上的大雨伞被狂风一扫,整辆三轮车忽然倒翻,车上的冰块、玻璃杯及鈻桶全部倒落满地,三轮车一边也凹了洞,弄得狼狈不堪。虽然过后老爸并没有责怪我,但是相信在他心中总是不好过。

这只不过是一个小插曲而已。记得又有一晚,当我们在街边做生意时,忽然来了两班私会党徒,一组乘着一辆小汽车,一组乘着两辆史古打,各载有一人。在我们不到几尺的距离停下车,当时老父还以为顾客上门,正想趋前招呼。却只听到两组人马,各报帮派号码,接着口操三字经,手挥巴冷刀及长棍,互相攻打,并以三轮车上的铝桶及玻璃杯当为武器,一霎那间,刀光剑影,打斗呼喊及铝桶玻璃杯的声音响彻云霄。我们被这一幕吓得脸青唇白,立即跑进附近的杂货店躲避。等到两组人扬长而去,才敢出来收恰残局。可谓损失残重,老爸有气无力的推着损坏不堪的三轮车悻悻然缓缓离去。

到了七十年代,由於我和哥哥已经有了工作,再也没有时间帮忙老爸。但是老爸还没有退休,仍然用三轮车做他的生意,只是选择售卖饼干。据他说,一个人容易操作,压力较小,不需要为存货而烦恼,工作时间也较短。既然如此,我们都尊重他的选择。

只是有好几次,当我驾着自己的二手汽车经过他的三轮车时,心中总是有一股难以形容的感觉。回想起当初是和老爸一起推动三轮车寻找生活,如今自己却驾着汽车,而老爸仍然使用那辆老爷三轮车。虽然每次驾车经过老爸的身边,总会停下车跟老爸打个招呼,通常他也会微笑回应。相伩在老爸的心中,是真正的快乐的,最低限度 看到自己的孩子不需要再与三轮车为伍,而是与汽车扯上关系了。

老爸终於在弟弟海外留学归来后,正式宣告退休,从此不再用那辆老爷三轮车了。偶而还会为三轮车盖上塑胶布,以免三轮车被日晒雨淋。

又一年即将过去。走廊上的旧物越来越多,空间越来越窄。为了环保问题,老爸终於痛下决心与他的三轮车告别,把三轮车送到销毁处。

三轮车终究不能永久收藏在家里。收藏一件多年共患难的东西,是一件很难忘及开心的事。但人生就是不断的舍弃过程,决无选择。我们只能回忆这一生有一辆老爷三轮车,它伴随了老爸的一生,见证了老爸在人生旅途上的劳累辛酸,点点的汗水编织成的故事。如今功成引退,不久后也变成了一堆废墟,不知道再往那里去。我们的岁月,也随着增长而变化,何时再拥有一辆老爷三轮车呢?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