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的文章

请欣赏秋收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秋收的文章1:秋天的仪式

文/王国梁

春种、夏忙、秋收、冬藏,智慧的农人顺应季节的规律,把农事安排得妥妥帖帖。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所有付出都可以化作沉甸甸的收获,所以对农家来说,秋天就像节日一样,让人欢欣鼓舞。盛大的秋天,丰饶美丽。从春天开始,农人就开始翘首期盼秋天,正是这份期盼,让他们无怨无悔付出辛劳和汗水。

秋来得无声无息,可父亲和母亲总能敏锐地捕捉到秋天的踪迹。母亲抬头望望天,轻声说:“秋天了,天都高了。”我顺着母亲的视线望去,果然,天高云淡,空中鸟儿的翅膀仿佛都舒展开来一般,飞得格外优美自在。父亲说:“早晚的风,凉了,玉米、高粱、大豆都熟了,到田边一站,闻得出来,开始准备秋收吧!”

父亲闻出秋天的气息,一家人迎接秋天的仪式开始了。祖父坐在院子里那棵梧桐树底下,默默地用荆条编着背筐。我在他的身边跑来跑去,帮他拿镰刀、给他递荆条。祖父像老树一样沉默,可他一开口,声音响亮:“今年咱得多编几个背筐,年景好,粮食大丰收,苹果、梨子收成也不差,背筐少了,干活儿不赶趟儿!”祖父说这话的时候,脸上掠过一丝喜悦和得意。我高声对祖父说:“我爸说,今年咱家的玉米棒子收了,会堆满满一院子呢!”祖父听了,哈哈大笑。崭新的背筐编好了,祖父慢腾腾起身,把它们码放得整整齐齐。忽然,一片梧桐叶飘落而下,祖父仰着头说:“秋天真的到了!”他在感慨时光匆促,但更多是憧憬秋收的盛况。

母亲忙着在院子里收拾,她要把院子、房顶、屋檐下全都收拾出来,准备放置秋天收获的粮食、蔬菜和瓜果。母亲收拾起来动静很大,家里总是热火朝天的气氛,让我想起迎接过年时扫房子的情景。迎接秋天的仪式,同样喜庆隆重,而且我们比过年时还要兴奋。姐姐伸着手指,大声说:“房顶上放高粱,屋檐下挂玉米,我还要在窗台下面放一只大南瓜!”母亲笑着说:“好!都听你的!”我想象着,秋天的果实把家里装扮得缤纷多姿,往日简陋的农家小院一定会焕然一新、别有光彩。秋后的农家小院必定是一幅泼墨淋漓的水彩画,让人眼前一亮。

父亲迎接秋天的方式很有意思,每天下地干活,他都会带回一点秋天的果实。几只青玉米棒子,几把青青的毛豆,或者一只大大的红苹果。那段时间,我们姐弟几个每天都会在门口等父亲,看他又带回什么好东西。父亲朝我们走过来,笑眯眯的,我们开心得蹦起来。母亲把玉米棒子或毛豆煮熟了,让我们姐弟三个尝尝鲜。那是秋天最初的味道,鲜美极了。我们兴奋地吃着、笑着。我总觉得,父亲带回的这些东西,是秋天的引子,很快,秋天的大部队就会纷至沓来,累累秋果就要堆满小院。

对于每个农家来说,秋天的仪式,并不刻意,却悄悄营造出盛大喜庆的氛围。迎接秋天的仪式,感染着孩子们,也带给孩子们乐观向上的性格。秋天的仪式,斑斓了简单的日子,也丰盈了我们的童年。

秋天又到了,家乡的每个小院里,一定又热闹起来了。秋天的仪式开始了,我期待着,再见到农家小院里那缤纷的水彩画……

秋收的文章2:捂薯过年

文/郭华悦

老家盛产白薯。秋收的白薯,口感还不算最好。捂着过一冬,到了春节前后,白薯的甜度和口感,都到了最好。而此时,年也到了。但怎么捂,却大有讲究。

有些人家,院子里一口井,浅浅的,走近一看,里头却没井水。挖这样的井,自然不是为了取水,而是用来贮藏。秋天收起来的白薯,放井里头。但这样不够,冬日里风大,冷风灌进井里,会影响白薯的口感。于是,放好了白薯,还得填上几层枯草,再铺上麻袋。最后,用一块大石板,将井口堵得严严实实。还有的人家,习惯用薯窖。半地下式的薯窖,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地上的部分,用砖头砌,留一个供人进出的门;地下的部分,则与浅井无异。里头放满了白薯后,在门口挂上几层草帘,将冷风隔绝在外。

就这么一直捂着。到了年关,就可以上桌了。乡间的年,是被鞭炮唤醒的。归乡的游子,一入家门,先热热闹闹放上一串鞭炮。这鞭炮声里头,是喜庆,是思念,也是一种对左邻右舍们的宣告。这鞭炮声里头,有父母小小的虚荣与骄傲,要让附近的人都知道,儿女们孝顺,回来陪父母过年了。这鞭炮声,唤醒的不仅是年,还有与年息息相关的白薯。鞭炮声越来越热烈的时候,石板被搬开,草帘被掀开,白薯出来了。

从进入腊月,一直到正月十五,白薯在年的味蕾上,可谓身负重任。平日里,家里头来了客人,烤上几个香喷喷的白薯,整几碟小菜,一点小酒,顿时能让凛冽寒风里的年,变得暖意浓浓。自家人吃白薯,更喜欢用蒸的,原汁原味,清甜可口。年夜菜当中,年年都会准备一道拔丝白薯。

捂薯过年,把白薯的清甜,捂着,藏着,等待至年的盛宴中,喷薄而出。这与我们,何其相似?平日里,心中捂着对家的思念。这样的思念,越来越浓,直至在年关这样的时候,打开闸口,任由思念流淌,把年点缀得情意浓浓。

秋收的文章3:狗性

文/鬼脸儿

到了这秋收的时节,到处都是一片忙碌的情景,我也不能就那么的看着,多多少少的参与了那么一下。

也许是这种劳动的强度有些大了,也或许是这种强度相对于我来说有些大了,几天下来,浑身就像要散架了一样,没有一丝好受的地方。

也许,这就是收获总是伴随着付出吧!

其实我要说的不是劳动这件事,在农村作为农民,又有哪个不是在从事农作?

我要说的是一条狗,一条我曾经提起的那条土狗。

也许是最近在家待得时间有些渐渐的增多了,它对于我也越发的熟络了起来,看见我总是一副摇头摆尾连蹦再跳的讨好样,对于这样的待遇,我也总会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虽然我并不会也不能像它一样的作出一副讨好的样子,但是,是不是的给它点什么倒是可以的!

不能不承认,也许这就是人类作为万物之灵所天生的优越感。

我其实并不是一个动物保护主义者,对于人类以下,众多生命的存在,通常我会抱有一颗怜悯的心,偶尔也会被触动心里的那根神经,但是,同样,我同时也认同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

在一只狗面前,人类天生的优越感就会让我成为那个在心理上站在高处的一个。

在我眼里,它是为了一点好吃的,或者什么在讨好我,可是,也许在它的世界里,它其实只是在为了生命做出的一些本能的行为。

但是,作为人类优越感的一点体现,我还是固执的觉得,它是在讨好我。

良好的关系是靠着双方共同的维护,虽然,在我的对面,站着的只是一只土狗。

所以,对于它,我也是时常的报以零食、骨头以及其他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起初,我总是走到它跟前,在喂东西给它吃,可是,它也许是太兴奋,总是冲着我蹦啊蹦的,抓咬我的鞋子和裤子,虽然并不会真的咬,可是却也会弄脏甚至弄坏裤子,所以后来我就不再到跟前喂东西了,而是隔着一段距离扔给它。

或是一块西瓜皮或是一个柿子或是一块骨头或是一块肉,隔着一段距离扔过去,它欢快的蹦起来,把东西叼到一边,然后在摇尾乞怜一样的看着你,直到你把手里的东西都仍完,转身离开了,它才开始享受它的战利品。

其实,想想之前,它咬我的时候,我也曾仍东西给它吃过,可是那个时候,它一看见我扬手就会转头就跑,跑到一个角落躲起来,哪里还会注意你扔的是什么!

我想,这是一种有趣的现象。

我还是我,它还是它,我手中的东西还是我手中的东西,变化的,其实只是我们之间的关系。

在之前,我们之间算是敌对的关系,再它的眼里,我举手扔东西自然就是要拿东西打它,而之后,我们算是一种友谊的关系,那么在它的眼里,我此时扔东西的动作就自然是变成了给它好吃的!

这是多么有趣的一种现象,一种先入为主的现象。

狗且如此,何况人乎?

我们是不是也经常的被先入为主的一种假象所蒙蔽?

好人就一定做好事,坏人就一定做坏事,和你关系好的就一定帮你,和你敌对的就一定对付你……

仔细想想,或许是吧!

好吧,告诫自己,判断一件事物,要认真的从它本身出发,不能过分依赖常识和过往的经验。

秋收的文章4:田间地头秋收忙 赏尽乡野好风光

没有人头攒动和沙滩阳光,没有人声鼎沸和熙熙攘攘,有的只是泥土的芬芳、秋收的繁忙、安详的老人、嬉戏的孩童,以及那勤劳朴实的乡亲和祥和静谧的村庄。这就是我本次大假的最大见闻。长假的第一天是中秋节,我一大早就独自坐上客车,踏上了回家的路途。车票还是提前一天去金阳客车站排队购买的,买票的人们排起长长的队伍,场面堪比春运。确实,八天的大长假比春节还长,不是每年都能遇到,怎能不让人动心呢?而且,金秋十月,天气不冷不热,无论是回家帮助秋收还是探亲访友,都显得较合时宜,况且打拼在外的人们,还不知道过年是否能回家团聚呢!正好趁这八天的假期着实打算一番。

我老家在兴义市下面一个叫做龙井的小山村,四面环山,村口有一座石拱桥把两座山之间的豁口连接起来,桥的两头分别有一棵树龄达百年以上的大树,当地人称“神树”,偶尔还有乡亲在树下做祭祀活动。穿过石拱桥再往上走一百多米,一个心形的大坝子展现出来,让人豁然开朗,眼前一亮。时下正值包谷和稻谷成熟的季节,放眼望去,整个村庄金黄色的一大片,空气中飘满了秋的味道,给人一种强烈的圆熟之美。为给父母一个意外惊喜,我事先没有和他们说我要回去,因为父母也知道我工作很忙,儿子还小,贵阳的家也需要照顾,从来就没有提出要我长假期间回去看看的要求。他们总是那么朴实,那么善解人意,从我很小的时候就如此,回想自己这些年来对他们疏于照顾,只能不时通过电话聊表问候,甚是愧疚。五个半小时的长途颠簸,我终于到家了。到了家门口,放下给父母带的月饼和行囊,我习惯性地从门头上摸出自打我懂事起就放在那的钥匙打开家门,发现米饭已经煮好了,只是还没有做菜,父母肯定是煮好饭之后才去干活的。中午快两点的时候,父母终于回家,果然是到玉米地里收玉米去了,我们当地叫“撇包谷”,这些活我从小没少干,这些年偶尔也回家搭把手,只是早就不是那么娴熟了。见我到家了,父母显然非常惊喜,一边吃月饼一边说这下好了,下午就可以把近处的包谷收完,明后天可以把最远的那块地收完,还有一些没有收割完的稻谷,你正好和我们大干几天,把庄稼全部收进来。

陪父母吃完午饭,已经是下午三点过了。换上我平时在贵阳穿旧了淘汰后带回家的衣裤,背起背篓,扛起扁担,和父母一起到了地里。一路上,不停地和在田间地头干活的乡亲们打招呼,他们都笑着问我还会不会干活,我说又不是现学,肯定行。近年来,父母身体状况大不如前,父亲因为腰椎间盘突出还动过两次手术,母亲也因为早年太过辛劳,动不动就这痛那痛的,我一直劝他们不要再耕种了,又吃不了那么多,也卖不了几个钱,何必呢!他们就是不听。这次,我是下决心要说服他们不要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土里刨食了。一边干活一边聊天的时候,我和父母一起算了笔账,一亩多土地,收获的玉米最多卖一千来块钱,如果家里喂猪喂鸡,玉米还不能卖。而且,由于家里没牛,请人来耕地,要花两百多块钱,播种要花两三天时间,挑十多挑粪水,而且最远的地离家有三公里左右,还要爬坡上坎,那个累,年轻人都受不了,大都到外打工去了,来钱更快。玉米长起来后,中间还要施肥两次,就是用花两百多块钱买来的尿素去给每根苗下放那么一勺,然后挖土盖起来,这又得花三五天时间,最后才是去收,又要花两三天的时间爬坡下坎挑回家里,剥下外壳,把玉米棒子晾干后,还要花时间把玉米粒脱下来,直到这时,玉米才能真正使用。耗时之长,程序之复杂,而收效之微小,着实让人费解。这些,父母当然非常清楚,但是他们的回答是,庄稼人不可能让土地丢荒,那会被人耻笑。即便要花费那么多精力,他们依然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就为了证明自己是庄稼人,为了对得起“农民”这个称号,而且,在他们眼里,庄稼人的力气不当钱,用多少劳力,再怎么辛苦都是应该的,都无所谓。我告诉父母,新时代的农民要有新观念,不能照着传统惯例年复一年的只知道埋头苦干,要算经济账、劳力账和时间账,还按老套路干活,肯定是得不偿失,累了身体,费了精力,还没有什么收益。我还对父亲说,您作为村里的老村长、老党员,就应该率先垂范,在转变思想观念上起带头作用,而不是因循守旧、年复一年的在地里种包谷,而且还认为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父母终于答应,明年不再种玉米了,改为种树,初步打算种一种新品杉树,虽然要几年以后才能有经济收入,但是经济效益高,种下后就不用每年都那么费劲地去打理。我如释重负,希望来年他们真的不再种包谷了,翻山越岭的肩挑背驮,对于六十来岁的老人来说,真是太不容易了。晚上,在兴义城里工作的三弟也回来了,母亲蒸了刚收进来的新鲜糯米,我们哥俩轮番上阵,把蒸熟的糯米放在石盆里,用一根粗大的木棒捣成了糯糍粑,一起过了个热闹的中秋节。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和父母把收回来的包谷去壳之后堆放在楼板上,黄灿灿的玉米棒子铺满楼板,看上去确实漂亮,虽然很疲乏劳累,父母的眼神里依然透露出丰收的喜悦。每天晚上九点左右,我收拾好当天收回来的包谷就洗完睡觉了,早上七点不到就起床干活。村里万籁俱寂,狗叫声也不知道哪里去了,静得虽然有点可怕,但是让我仿佛回到了小时候,那时候真正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大清早就背着背篓,赶着黄牛走出家门,回来的时候背篓里装满了干牛粪或者是柴火,牛也吃得饱饱的。白天下地干活的时候,我几次遇到了村里最年老的男老人和女老人,男老人95岁,女老人90岁,精神都非常好,男老人还能下地干活,据说夏天在家里还用辣椒水拌凉米饭吃。我和他们说话得用几乎是吼叫的声音,他们才能勉强听得见,还用手机给他们拍照后马上给他们看,他们都乐呵呵地问我要不要收钱,非常憨厚可爱的老人。下次回去的时候,一定把照片打印出来带到他们手上。还记得,2004年的国庆节,在京求学的我返乡帮父母收割稻谷,村里一个时年十来岁的小女孩一直在我干活的田边和我说着话,问这问那,还采摘了不少野菜送给我。此次,依然是在那块田的田坎上,我们又重逢了。然而,昔日活泼可爱、扎着小辫的小女孩,如今已经初为人母,正背着用蛇皮口袋装的一大袋包谷,胸前抱着的婴儿在轻轻啼哭。我突然感到一阵物是人非的心酸,痛彻心扉。

我们村老百姓近年来的经济收入不断增加,很多人家增添了摩托车、洗衣机、电冰箱等物品,日子大都过得还不错。在地里干活的都是些上把年纪的人,吃的粮食是没问题了,但大的开支,都靠年轻人外出打工挣钱解决。但是,有的家庭,父母那一代就非常贫穷,而到了他们这一代,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我上文提到的小女孩就是如此,父母属于那种老实巴交、毫无技能而且还稍显懒惰的人,以至于到了她这一代,依旧贫苦,成为“穷二代”,不但没有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而且连外出打工的机会都没有找到,依然没有走出父辈贫穷的阴影,早早就成家生子,重复着父辈曾经走过的生活轨迹。多少次,我都在想,如果我当年没有考上大学,高中毕业后可能就随便在村里或附近找个人结婚了,也在沿着父辈的生活模式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幸而,因了父母的勤劳,我们弟兄三个都考上了大学,这在当地实属罕见。如今,老二在北京过着惬意的白领生活但是难得回家一次,老三在兴义城里工作可以时不时回家看看,我在贵阳工作太忙一年也只能回去一两次。为了供我们上学,母亲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就做豆腐卖,纯粹的手工作坊,但是味道好极了,那时候我们三兄弟还在放学后帮着推磨,就是用石磨把泡好的黄豆磨成浆,用来做豆腐。母亲每天起早贪黑、披星戴月,每锅豆腐卖完后也就能赚十块钱左右,同时家里还能经常吃上鲜嫩的豆腐脑、豆腐皮、豆腐渣、豆腐锅巴等等,吃不完的豆腐渣每年能喂养出一两头大肥猪。就是靠着母亲每天早上四五点就起床做豆腐卖供我们读书,我们三兄弟都考上了大学,直到我大学毕业的新世纪初,母亲才停止了这个营生。所以,直到现在,我每次在外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点一份豆腐,因为,我吃的不只是豆腐,而是一份永生难忘的情怀和感天动地的母爱。

我有个观点:没有在农村度过的童年,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童年;从小就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不算拥有真正的故乡。因为,诚如周国平所言:一切的生命,包括植物、动物、人,归根到底都是来自土地,生于土地,最后又归于土地。农村孩子的生活不孤单,他们有许多同伴,他们与树、草、家畜、昆虫进行着无声的谈话,他们本能地感到自己属于大自然这一生命共同体,而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就与土地以及土地上丰富的生命缺乏最自然的亲密接触,于是就显得孤单。大城市里的人,来来往往,形形色色,流动不止,而街道上不时涌现的高楼大厦,更让人找不着永远能让你称之为“故乡”的特色,因此,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是没有“故乡”的。

此次返乡,闻着小时候就非常熟悉的泥土芳香和那些叫不出名字的花草散发出的味道,看着依然祥和静谧的村庄,我仿佛置身于快乐而艰涩的童年时代,对故乡又增添了一份不舍的眷恋。我很庆幸,我是农民的儿子,出生在农村,成长在农村;我拥有真正意义上的童年;我拥有一个可以骄傲地称之为故乡的故乡 。

秋收的文章5:邻里秋事

文/有谷

蜀地之秋,多雨。秋收过后,便会有十数日连绵的秋雨,年年亦是如此。真可谓多雨之秋。近日,闲来无事,乡居数日,怎奈也是天天下雨,几乎就没有一个像样的晴天。起初还以为,烟雨蒙蒙,润物无声,爽凉消暑,但日子一久长,心中便烦躁,憋闷,发慌。难怪古人多好悲秋。枯草,落叶,寒风固然可悲,然唯有长时间阴雨最不可容忍--雨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打起伞来,觉着多余,不打吧,又怕淋了着凉,害得有田园不能逛,有远景看不见,只有憋屈在小屋里。不多几日便只觉前途暗淡,岁月无光,悲观者接下来也许就该去自取白绢三尺或是拔菜刀自刎什么的了。唉,简直不敢去多想。

眼下,秋收已过,冬种尚有待时日,加上秋雨绵绵,出门不得,邻里左右便有大把的时间相聚屋檐下,织毛衣,打鞋底,编筐,补锅……当然,其中也不乏打麻将,斗蛐蛐儿,玩骰子之辈,总之,热闹非凡,众人谁也没有悲秋之意,以为该死的总是那些自以为是的诗人吧了。西语不是有云“只有上帝和野兽才喜欢孤独”.时令多雨,众人聚首,取乐逗笑,亦为理所应当。若果真要以此划分,我也还算得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类了。因为自打儿时起,吾便喜欢扎堆,尤其喜欢村里老人们相继一起,高谈各自人生趣事,以为新奇。然时光飞逝,算来,离乡已数年,曾誓言要皓首穷经,以致能有所成,怎奈吾性颇野,加之憋屈得数日,理性全无,如今听得众人高谈阔论,便又要把持不住,脚底打滑,放下读本,飞也似地凑热闹去了。

三姑,四婶,二叔,五大爷也都还健在,只是少了几位曾经的老者。我们也不必多问他们都去了哪里,反正热闹不减当年。记忆中老人们多好以“解放前…”或者是“文化大革命那会儿…”等语句来起头,一下子就将要讲的趣事带回到一个不可复制的历史背景中去,众人听得是津津有味,憨笑不已,尤其像当年我们一群小把戏,那更是乐得满地打滚,口水长流,总以为天下有趣的事都发生在解放前或者是文革时期,怪自己生错了年代,白白错过了那么多有趣的时光。如今细想起来,或许其中之功劳多半还得归功于老人们声色具茂的讲说吧。试想,如此经历要是放在那些农村妇人们的嘴里,还指不定会掉出什么渣儿来。在她们那里永远只有“唐幺妹儿家的母猪又下了十个猪崽子。”“陈懒婆家的菜苗子今年又被雨水淹死了。”……一类东方大地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话题。貌似妇人们独好谈论如此琐事,从古至今皆是如此,赵家的事谈了,谈周家的,同村的谈了,谈邻村的,邻村的完了还有远方表亲的,乐此不疲。总之,只要有所耳闻就须得一网打尽,宁可讲错,不能放过。孙家媳妇讲一条,李家媳妇需得讲三条,以示消息广通,心系天下,逗乐子也得有个高下之分。

然自古有云“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乐极亦要生悲。虽是闹热,但此时节往往也是是非多发时段。究其原因,多为人员过密,嘴多人杂,难免发生口角;二乃众人皆闲居无事,小事也需大做。张家的鸡吃了李家的菜,大吵一架理所应当,传统使然。王二麻子家的黑狗咬伤了刘三癞子家的公鸭,就赔偿问题还需得两家高层详细磋商。鸭方以为,和谐社会,以强凌弱,当受谴责,更何况己方蒙受了损失,理应赔偿;狗方却认为此乃畜生间私事,不应过多干涉。至于最终是否赔偿,还得取决于两家媳妇嗓门高低。看来,如此形势,有理决于声高。当然,畜生惹事,以致纠纷,属一类。更多的矛盾应源于人与人之间,尤其是男人与女人之间。据观察,仿佛女人对于男人的玩笑特别敏感,男人对于女人的讥嘲也最易上火。火攻心,心属土,土硬则胆大,胆大生恶,恶吞智,智丧则罪孽成焉(亦不知是否有理)。邻里间反目成仇,以致大打出手,伤人害命,多应源于玩笑不当或是妇人长舌,实无多少解不开的恩怨情仇。如此,小题大做,算是一类。还有一类,那便是在于夫妻之间。俗语曰:“家丑不外扬”.关上房门,谁主沉浮,无人能知。可有的媳妇就是不聪明,好当众揭短,尤其是自家男人,几斤几两,脱口而出,贬得一无是处,猫狗不如,仿佛以示本宫大权在握,竟不知天下男人多好颜面,外加之好事之徒煽风点火--“要是老子,就跟她龟儿雄起”.一时气岔,夫妻二人便要拳脚相加,当众厮打,至众人皆劝,乃归,之后数日,不复得见。笑观之,同床夫妻多年,却因些许小事而动粗,究问孰对孰过,吾以为可平分秋色矣。

秋雨绵绵,聚首闲聊,戏说人生,传承匠艺,实乃四海升平,安居乐业之态,民族之大幸,社稷之千秋也,然猫狗惹事,以致夫妻不睦,邻里成仇,愚以为非猫狗之过,实为民众愚昧,素质低下之责也。

秋收的文章6:秋天的礼物

文/李梅

秋收时节,有田的人注定忙碌。假期回到老家,见院门紧闭,就知道公公婆婆去地里忙活了。田野里的庄稼林立,玉米由青纱帐换成了黄装,西风一吹,沙沙作响。玉米棒硕大饱满,有的冲破包衣,迫不及待想要归仓。公公婆婆看见我们喜出望外。劳动队伍迅速壮大,连年幼的儿子也加入进来。小小的手扒了一层又一层玉米包衣,一头玉米一分多钟才剥完。小家伙捧着黄灿灿的玉米棒兴奋地说:“真好玩,就像拆礼物一样。”此时,阳光烈如酒,刚晒一会儿,就晕晕地上头。汗水密集,汇聚成滴,流进了眼睛里,沾湿了后背,黏黏糊糊的,却因他这一句话,消融了那股难受劲儿。这些可不是上苍送给我们的礼物吗?

夏初丢进一粒种子,秋天就得到大地几百倍的馈赠,还有比这礼物更厚重更珍贵的吗?你看那缀满铃铛的大豆,烈阳一照,就抑制不住地噼里啪啦地唱赞歌;那长着脚印的芝麻,一步一步高攀向上;高粱颀长,最接近太阳,喝饱了秋的烈酒,早就涨红了脸,低下了头;红薯生长泥中,日增夜长,只等霜降来临,以最饱满壮硕的姿态,将自己呈上。

这是大地赠给我们最朴实最温暖的礼物,有了它们,我们才能安心无忧地过冬。

村庄也给了我们礼物啊!你看,谁家的红枣出了墙,翠绿的叶子左遮右掩,怎么也盖不住红枣的圆润,旁边的石榴忍了又忍,绷不住,裂开了嘴;柿子如小灯笼,高挑在枝头,试图照亮天空;只有梨最沉稳,默默地将酸涩修炼成甜脆,藏在新换的黄衣里。

我总是喜欢将家乡唤作“故里”,只因为顺着那条又长又窄的小路,走进村庄的心脏,就能看见看她秘而不宣的珍贵。这些果子是我贫瘠童年最甜蜜的期待,也是长大漂泊在外时,扯着我年年归来的牵绊。

从西边缓缓吹来的风是礼物,它有着夏风没有的温柔、凉爽,轻轻拂上额头。

傍晚的夕阳、晚霞是礼物,将坠未坠的夕阳,安静得像一只鸟,栖息在树梢,一股柔柔弱弱的炊烟袅袅升起,仿若人间仙境。

秋月是礼物,月缺月圆有着其他季节都没有的娴静,她在云里穿梭,在水面跳跃,在井中小憩。凡是看到她的人,都得到一份慷慨的馈赠。

说到礼物,怎能少得了花?清晨篱笆上的牵牛花,沐浴着乳白色的雾;中午骄阳下的菊热烈泼辣;桂花那浓厚的香,空气承载不住,和月光一起跌落在肩头。和春花相比,她们略显孤独单薄,却在单薄中蕴含着一份坚韧,在孤独中酝酿着一份繁华。

行走在秋,就被包裹在大自然的宠爱中,那么多的礼物,足以慰藉平生。

秋收的文章7:拾秋

文/杜福顺

秋收过后,地净场光,广阔的田野就成了我们这些小孩子的肆意疯闹的地方,当然,并不是一味地玩,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拾秋,在地里捡拾些漏下的粮食。

我们通常会背一个大布兜或小筐,拿一个小挠子或小锄头,用来找一些玉米、红薯、花生之类的。一般都是四五个人一起,先是在一起瞎侃一通,或是在松软的地里打闹一番,然后才会分头各自去寻找。

地边上的玉米秸垛,我们会一遍一遍地查找,看有没有落下的玉米,有,也只是拳头大小的小玉米,但多数是籽粒不饱满的,偶有一个大的,那可要兴奋老半天,不亚于考试得了一百分那么兴奋,大半天,捡三几个玉米就算不错的了。

红薯地和花生地是我们最愿去的地方,用小锄头会把地翻个遍,找到的红薯,大都是很小,比鸡蛋大不了多少。有时也会刨出个大的,或是刨坏了的剩下的一半,会高高地举起,俨然一个胜利者,向伙伴们炫耀。这会使小伙伴们羡慕,但若是在花生地里挖到一个鼠洞,那就不是羡慕了,应该是眼红了,这收获太大了,不论是花生或是玉米,都能收获小半兜。一般情况下,谁挖到了也不声张,而是偷偷地进行,像怕是露财似的严守秘密。有个叫国儿的伙伴,心里藏不住事,一发现有个鼠洞,就兴奋地大叫,引得小伙伴们来了一顿疯挖疯抢,这时的国儿会坐在地上大哭一顿,别人也觉得过意不去,就多少分给他一点,还会跟上一句,“我就拾了这一点,里边的是在别处拾的”。按说有了这一次的教训,下次该记住了,可国儿总也记不住,再遇到还会兴奋地大喊大叫,就是这性格,后来听说长大了也是这么个藏不住事的人。

忙累了,几个人会在地里玩摔跤,头上,天空深蓝广阔,地里,土地松软,不论谁被摔倒了,抖抖土又重新再战,有时会有一群大雁从高空飞过,变换着不同的队形,我们会停下来向着它们高喊,会拾起土坷垃向天空投去。

忙活了一天,也都感觉累了,但是真的懂得累吗,不是的,累的只是身体而已,晚上美美地睡一觉,累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第二天会依然蹦蹦跳跳,精神饱满。

秋收的文章8:故乡草树堆起来

文/何龙飞

秋收时节,谷草晒干后,故乡的草树次第堆起来。

此草树,并非树,而是以树木为轴心或垫底堆成的草堆,专供耕牛冬季食用。父母跟其他乡亲一样,是堆草树的行家里手。

目睹干焦的谷草,想到牛儿的越冬美食,父母便开始堆草树。先得备好草料子。说干就干。父母挽起衣袖,蹲下身子,揪起一股谷草,扭成绳状,再以手掌为核心,连续揪谷草,由内向外,顺势挽成一圈一圈的锥状谷草。末了,将草绳尾扎紧。这样一来,草料子就挽成了。不断重复,草料子就足够了。接着,父母分工负责,协调配合,捆谷草。只见父亲拿起草料子,轻轻一抖草绳尾,草料子就展开来,铺在地上。母亲操起扬杈,挑动谷草到草料子上。够了,则由父亲将草料子两头拉拢,系紧,一捆草便捆完。要不了多久,一捆捆谷草摆在了地坝边,像整装待发的士兵,听候父母的发落。

堆草树最有讲究了。底盘必须防潮湿,否则会烂谷草。父母谙得此理,格外注重草树底盘的处理。选好地坝边平整的地点后,父亲搬来石头作礅子,扛来松木或其他杂木搁在礅子上,呈井状或田状,让底盘透气、利水,便于储存谷草。见时机成熟,父亲站在草树底盘上,示意母亲提谷草来堆。母亲会意,赶忙递来一捆捆谷草,由父亲整齐地堆放在底盘上,并踩紧。约五六层后,母亲拿来草料子,让父亲接在一起,把草树的斜角连起来。再间隔一层谷草后,又用草料子连斜角。如此反复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草树垮塌。这时,得考虑收缩草树的长宽了。父亲麻利地堆着谷草,逐渐减小草堆面积,最终形成屋脊状。

最后一道工序就是保护草树顶部。父亲把木梯子搭在草树上,上到梯步上,接过母亲递来的散谷草,盖在草树顶部两侧,就像给草树戴草帽或添织头发,一旦下雨,能有效地分流雨水,不至于草树被淋湿。做完这些,父母往往会长长地叹口气,为自己的得意作品与牛儿过冬有了着落而倍感欣慰。

还有一种堆草树的方式就简单些。父母找到一根树干或把木桩钉成十字架垂直立放后,便将苞谷秆横铺在树干或木桩底周围,使散谷草头朝树干或木桩方向,成圆形地一层层往上堆放,且每放两层谷草后要交错放一层,以便增大摩擦不会轻易掉落。快要封顶的时候,就慢慢收小堆放的直径,形成锥形。再在顶部披上一层塑胶,同样避免了谷草被淋湿、霉烂。

不管哪种方式,父母都准备充分,堆得认真,堆得默契,堆得大汗淋漓,堆得其乐融融。尤其是我和弟弟觉得好玩和稀奇,常到谷草上嬉戏、追逐,阻碍了堆草树的进程。原以为父母会责怪我们,可父母见我们天真无邪的模样,反而笑了,反复叮嘱我们注意安全。于是,在父母堆草树的过程中,我们玩疯了,直到瞌睡虫袭来或太累才罢休。那些欢声笑语也就交织在一起,纷纷扩散开来,回荡在空中,不能不令人惬意。

年复一年,父母没有停止过堆草树,只因为那些谷草需要妥善处理,那些牛儿需要解决冬季吃食的后顾之忧。渐渐长大的我们懂得了父母劳作的辛苦,会帮母亲拉、提谷草,力所能及地助父亲一臂之力,获得一阵阵夸赞,倍添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动力。每每望见那些父母堆成的草树,我们便会沉思良久,决心学习父母的勤劳善良、坚毅与执着、草树的沉默是金、蓄势待发。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终于走出大山,到城里安家立业,对父母及草树感恩的情愫就越发浓烈了。然而,由于主客观原因,我们很少回故乡,自然很少见到父母堆草树了。可是,无论岁月如何流逝,地点如何变迁,我们都没有忘记父母堆草树的情形,总会挤时间回去重温儿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即便在外地,到了堆草树的时令,也会情不自禁地忆起父母堆草树的片段,在心底为父母及草树虔诚地祈祷,以慰藉日渐升腾的乡愁。

不经意间,今年的谷草又晒干了,故乡的草树堆起来,父老乡亲们忙成了灵动的景致,忙出了一份份希望、收获与欢乐。作为游子的我们又该眺望故乡、遥想草树、默默祝愿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