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调文章

请欣赏格调文章(精选4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格调文章1:“文房四宝”与文人的雅逸格调

文/冷月gs

“文房四宝”是中国书画艺术的传统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体现着文人学士雅逸的文化心理倾向。

毛笔居“文房四宝”之首,从毛笔形制的出现便显现出其富于变化性的特征。毛笔笔毫就其原料和性能来说,可分为软毫、硬毫和兼毫三大类。软毫选取弹性较弱、硬度较小且柔软的如羊毛、鸡毛等制成,其特点是毫端柔,容易摄墨,笔毫便于展开,适宜表现内敛敦厚、变化丰富含蓄的效果。硬毫是用一种弹性较强、硬度较大的动物毛制成的,如兔毛或黄鼠狼尾毛,因兔毫呈深紫色故称“紫毫”,黄鼠狼毫简化为“狼毫”。其特点是锐利坚挺,富于弹性,笔锋易于显露,干湿燥润分明。兼毫介于两者之间,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弹性不同的动物毛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软硬适中,刚柔兼具。按锋颖长短,毛笔又可分为长锋、短锋。长锋笔锋颖长,锋腹柔,贮墨多;短锋笔锋颖短,锋腹刚,贮墨少。

古人所谓毛笔要具备“四德”,就是要求笔头“尖、齐、圆、健”。“尖”是笔毫聚在一起,锋颖尖锐如锥,毛料根根出锋、笔身挺直。由于笔锋尖,在书写时,便于写出优美,微妙的点画。“齐”是笔锋润开捏扁后,笔锋整齐。说明笔毛纯净,制做精良。“圆”就是笔尖丰满圆润。笔头圆,运行时才不至于头扁、锋散,从而“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汉扬雄提出“书,心画也。”从用笔“中锋”,“藏头”中,可见文人儒雅内敛的文化心理追求。“健”是指把笔锋在纸上任意提按,铺开敛起能显出弹力。用有弹力的笔,不仅笔锋有力,而且能抒发胸中逸气并感到笔肚充实。笔毛锋芒可刚可柔,可方可圆,能枯能润,能缩能伸,所谓“笔软则奇怪生焉”,说明笔毛变化与内心表现的对应关系。

古人常说执笔要“指实掌虚”,“指实”指五个手指各有着落,分有用场;“掌虚”是要让手指和笔杆与手心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形成一个空当儿,保证运笔的“灵活劲儿”。只有笔杆和圆才能使笔杆转动时灵动并减少偏差,因此运笔的动作变化,力量轻重要拿捏适度,那怕是一点点动作的不同和力量的微妙变化,落在纸上的迹象便有不同。正是这样,文人追求雅逸的文化心理才能通过毛笔得以呈现。

毛笔的运用,用石涛的话说:“夫一画含万物于中。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从心到笔,由毛笔丰富的表现性在书画过程中的作用,反映出文人的雅逸文化心理。一是用笔的粗细、枯湿以及用力的强弱变化,产生了点画线条的体积感、质感和力量感,展现用笔“法度”的规范,尚雅心理。二是由运笔中提按、使转、映带、垂缩等一系列活动造成“气”在笔墨中流动产生韵律变化,使心性自然流露,又不拘常法,反映求逸心理。

中国书画艺术,非常重视用墨。墨的正式出现,最早是在西周时期。汉代以后,则多用松枝或桐油燃烧后的烟制墨。由于制作原料不同,墨可分为三种:松烟墨,采用松木烧烟,加入胶和香料制成。其质细色润、无光泽、香气防腐、研无声。油烟墨,用桐油、菜籽油或其他植物油烧烟,参胶和香料制成,色泽黑润、渗透力强、耐水性强、不褪色。油松墨,即松烟和油烟混合制成的墨,色浓又有光泽。

文人重墨尚雅求逸,因好墨有四个条件:色墨、烟油、胶轻、声清。色墨指纸上的墨色要沉静有神采,以墨色黝黑而发紫光的最好。宋代晁以道在其《墨经》中说:“凡墨色,黑色次之,青光又次之,白光为下。凡光与色不可废一,以久而不渝者为贵。”烟油指烟无杂质,质地坚细,磨出的墨颗粒细洁,被磨的横断面犹如镜面,绝无砂眼。胶轻指墨中胶成分要少,墨身浸在水中四边平正,不变形,不胀裂。声清指研磨时声音清而细微,敲时声音清脆而不粗浊。

用墨之前,先需研墨。研墨要有耐心,按顺时针方向,墨锭保持垂直、移动平正,重按缓磨,用力均匀,疾徐有节,忌急于求成。整个研磨过程,就是一个书画的运思过程。古人有云:“非人磨墨墨磨人。”一来构思运筹帷幄,二来凝神养性修身,展现文人雅逸文化的心理取向。

在国画艺术中,以墨代彩,所谓“墨分五色”,就是和水研墨为汁,出现不同的墨色和层次,表现水墨变化。历代文人对水墨情有独钟,王维在《山水诀》中说:“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王洽云:“泼墨山水,烟云惨淡,脱去笔墨町畦。”宋代米芾、米友仁提出“墨戏”。用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的一句话“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道出文人以墨代彩,追求水墨的文化心理是“意”所驱使。所以,文人对水墨变化的热爱是追求雅逸文化心理的具体呈现。

纸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在中国文化中也最具特色。文献上有不少关于纸的奇迹的记载,称颂纸的由来和特色。最早当为晋代傅咸所作的《纸赋》:盖世有质文,则治有损益。故礼随时变,而器与事易。既作契以代绳兮,又造纸以当策。犹纯俭之从宜,亦惟变而是适。夫其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贞;含章蕰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此新。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屈可伸,能幽能显。若乃六亲乖方,离群索居;鳞鸿附便援飞书;写情于万里,精思于一隅。在文中可以体察出古代文人以纸自喻,尚俭高洁、以文为雅、以逸为适的文化心理。这一心理表现在中国书画艺术中,以作为中国艺术一种独特媒介——宣纸来实现。中国艺术重意境,书画的发展主要是运用笔墨在纸上表达。“宣纸”一直是最广泛用于艺术方面的纸,被称为“纸中之王”。其质地精细、洁白、柔软、产自宣州(今安徽宣城)专供书法和绘画之用。宣纸是以檀树皮和禾杆混合制成。其质视其原料中檀皮所占的比例。最上等的“宣纸”,纯以檀皮为原料;普通的“宣纸”,檀皮约占一半至七成不等。以檀树皮制纸的方法,相传是东汉蔡伦的弟子孔丹在泾县于无意间发现,浸在溪间中的檀皮腐蚀后形成纤维体可用以造纸。“宣纸”一词最早见于唐代文献,当时宣州泾县以“宣纸”作为贡品。此后,“宣纸”因其特性一直为书画文人喜用。

宣纸吸水性很强,水墨点在纸上会马上洇开,能达到瞬间水墨交融的效果。用浓墨,墨色鲜亮;用淡墨,层次清楚;用复墨,笔笔分清,干后有立体感,不嫌平薄;用焦墨,飞白清晰;用水混墨能产生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有泾渭分明而又相互渗溶的感觉。最初,人们绘画是在墙壁上涂绘;到唐代,开始在纸上作画。至宋代,书画已发展为一种整体的艺术;许多文人学士既是书法家又是画家。所谓“文人画”也从这一时期开始兴盛。

“文人画”的特征是用快速和流利的笔法作画,而洁白、平滑、柔软和有吸收力的宣纸正是适宜这种特征的需要。虽然丝织品也具有上述纸张的一些特性,但价值高昂。此外,用泼、破等墨色深浅法达成的色调效果,也用于宣纸,而难用于丝织品。因此,文人雅逸文化心理的实现,表现在对宣纸特性的把握上。

砚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的,又称研。东汉以后,才抛开研石,自成一体。中国历史上砚台的品种很多,因制砚的材料不同而出现各种名贵的砚台。其中最名贵的是端砚、歙砚、兆砚、澄泥砚,被称为中国传统的“四大名砚”。

文人以文为业,以笔墨为生涯,故又常把砚石比做笔耕之地,称为砚田。一方砚天下多少文章书画从此而出。宋《文房四谱》中说:“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取索,可终身与倶者,唯砚而已。”砚不仅为文人书画喜用,而且也反映出文人雅逸文化心理的效应,使访砚、藏砚、赏砚、刻砚,成为文人相会的一种风气。宋代文人视砚为“文玩”。文人从对砚的文玩,意味着摆脱了对效率的考虑,对功利的追求和对名誉的计较,使藏砚表现出文人的学识,赏砚凝聚着文人的高雅。所以,砚呈现的是一种文人的胸襟,也体现着文人雅逸文化心理的效应。

从“文房四宝”整体看文人雅逸的文化心理,表现出文人对自身心灵的固守。儒家的“仕”与道家的“隐”契合成文人容纳万有的胸怀,并透过笔、墨、纸、砚,显现出文人的雅逸文化心理状态。

格调文章2:未婚是一种格调

文/陈家萍

一生未婚的卡萨特曾喟叹:“做女人是失败了。”

只因她执意走上坎坷的绘画羊肠小路。

出身于美国费城上等人家的她,在20岁时宣称要做画家,她立定心意,最终取得父亲的首肯,得以就读宾州美术学院。

上流社会小姐们身着露胸骨箍裙、手摇鹅毛扇,穿梭在上流社会的舞会上,挑拣着如意郎君也同时被挑拣。21岁的卡萨特却兴冲冲地装点行李,她要与母亲赴欧洲游历。

这是一个宏伟的计划。

她先到意大利研究柯勒乔作品,又到西班牙探讨委拉斯开兹、鲁本斯的名画……一路朝拜,一路洗礼。

她如一只美丽的白鸽,在世界经典名作的启迪下振起双翅。

1872年,她以《嘉年华会》入选巴黎沙龙展。这是骄人的成绩。

卡萨特非常欣赏德加的作品。“我第一次在奥斯芒大街一家画店的橱窗里看到德加的粉画时……我常常到那里把鼻子贴在玻璃橱窗上,凝神地注视着他的艺术。”

她买了数幅德加的画作挂在家里摹写,以姐姐莉迪娅的画像向德加致敬。

看到她在沙龙上展出的《伊达》的妇女肖像画,德加对朋友说:“那是一幅纯粹的绘画。有人和我感觉相同。”

看到卡萨特《梳头的女孩》,德加情不自禁地赞叹道:“素描真棒,格调真高啊!”他用自己的作品交换了这幅画,并终生收藏。他对朋友说:“竟然有人与我有同样的感觉!”通过绘画,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在无垠的时空里相认。彼此欣然。

他向她递过来橄榄枝:邀请她参加印象派画展。印象派的甘霖洒在她身上,她获得了新生。开始接连不断在印象派画展上展出作品。

相遇,相知,相怜,相惜。他俩都是孤独的。在孤独中读懂了彼此的灵魂。但,他俩都默契地没有打破对方的孤独,没有走到一起相互取暖。

德加愿将自己的人脉资源与卡萨特共享。在他的推介下,法国作家左拉对她的绘画极为赞赏,塞尚、莫奈、雷诺阿等印象派主将也向她伸出热情的手。

以牺牲小女人幸福的她,终于成为一名备受关注的画家。“女画家”三字,包含着多少辛酸。

受交游圈子的影响,卡萨特早期画人物,题材多为妇女喝茶或出游。成熟期的创作主题多是母爱。她终生没有为人妻、为人母,作品却洋溢着妻性、母性的光辉。

《蓝色沙发上的小女孩》是卡萨特的代表作之一。物质优渥的小女孩身着透明蕾丝裙,惬意地躺卧在厚软的蓝底暗花沙发上,搭在她腰上的花巾,和深色的鞋袜,花色一致。看似不经意,实则是女画家的匠心所在--多多的爱娇,多多的宠溺。小女孩是德加朋友的孩子。德加信手在蓝色沙发上添加了一只熟睡、可爱的小狗。小狗见证了他俩的友谊。

现实的缺失,在画布上得以成全。卡萨特的内心从来未曾荒芜。她画了大量的母婴题材的画作,极力捕捉那令人心动的温柔一瞬,将其定格为永恒。午睡后刚醒的孩子,母亲爱怜地将白床单盖在其脚上。母子拥抱,孩子似正闹脾气,胖手探上了母亲的脸,应该有一点暴力倾向,但母亲好性子地忍耐着。沙滩上的孩子,玩得不亦乐乎,小脸红扑扑。穿着绿条纹睡衣的母亲为女童洗澡,轻捏着孩子肥厚的脚。一手把玩自己脚丫,一面使劲吮吸乳汁的婴儿……婴儿无不肥白喜人,母亲无不温柔满怀。

母爱,童真,自然,唯美。任寂寞深入骨髓,笔下却一派温情脉脉。卡萨特,如此之美。

格调文章3:格调的符号

文/阮直

我不太喜欢聚堆,因为我是没有格调符号的粗人,特别是文化圈内无主题沙龙性质的聚会,更让我如坐针毡,真的怕被朋友拉着入伙,不是我讨厌人家,我是怕人家烦我。

聚会都是以社团一员的符号与人交流的,比如官员、企业家、法官、诗人、学者,这些社会符号赋予了人的角色与定位,决定着你在这次聚会中的位置与等级,虽说没人为你排位,但每个人都在心中排好了你的位置,而且排得井井有条。

我当然不嫉妒人家的权力与名望,我也从没在这些人面前有过自卑,让我尴尬的不过是这些社会名流的格调处处让我手足无措。吃西餐的规矩,别人都告诉我十遍了,我还是没记住,别说动刀、动叉手忙脚乱,就是餐具放在什么位置也没个对的时候。有一次用餐还没结束,我与一同吃饭的李老师去邻座跟朋友打招呼,回到自己的座位一看,我的食物、餐具没了,可李老师的还在,我问他这是咋回事?他说,一定是你刀叉摆的方式错了,服务生以为你吃完了。李老师告诉我几种摆放刀叉的方式,哪种表示什么隐语,可今天说起此事我还是忘了,于是我的朋友常常对我说,看来你真的是不太讲格调,我说我哪是不讲格调,简直就是没格调。

我不会打领带,只会撸扣,西装的纽扣常常系不对,去酒店吃饭脱下的外罩不知交给服务生,随手就搭在椅子上,也记不住拿高脚杯的位置,与人碰杯时,不能根据对象的身份瞬间找准高低的位置。没给官员开过车门,没给美眉夹过菜肴,整个一个刘姥姥混进大观园。唯一有用之处就是反衬了那些衣冠楚楚、风度翩翩的优雅之人。

几经折腾,我发现这些极有格调的红男绿女有时并不着调,他们在餐桌上大谈美食文化,与某某名人在哪个私人会所吃过鱼翅、熊掌,喝过法国路易的“祖宗”(对不起我忘了是十几),有哪个当红的明星过来给他们敬酒。这些有格调的人一边喝酒,一边高谈阔论,从索马里海盗到达尔沃尔纠纷;从文物行情到埃及旅游遭受重创,张嘴就来。说完了天下,说自己,每周要打两次高尔夫,缓解应酬的压力;听一次高雅音乐会,陶冶情操;看一次美展,提升审美情趣;买一本《读者》,坚持读书。说完了自己说孩子,孩子更有格调,母语都不标准了,在美国读硕士,毕业论文答辩都是用英语……

这样人的格调老夫不配,别说我没有闲钱消费奢华,就是有钱了我也绝不用这些东西填充自己的外在空间。当然这也不是个钱的问题,人家英国的强盗打劫银行的时候,第一句话先说:“对不起了先生,不许动,马上把钱拿出来。”拿到了钱,逃跑之前还摘下帽子,说声“谢谢”。当然,这是个笑话,但英国人真的讲格调,流浪汉的行李中都有几本书,这说明人家的格调是习惯。我们的习惯在公共场合往往看不到,自由独处的时候才毕现。我喜欢一个人骨子里的真格调,我讨厌装腔作势的瞎讲究。明明与我一样张嘴“吱、吃、嘶”不分的舌头,硬装着港台发嗲的格调,真让人反胃。

人生最高的格调就是真诚,无论社会多么纷乱,人际关系多么复杂,都要实实在在,在权贵面前不巴结,在名流面前不自卑,在美女面前不猥琐,在大款面前不自萎。只要你的内心阳光,即便是吃地沟油的命,也有资格忧国忧民,即便一生经历最大的场面是孩子的婚礼,也不影响你内在格调的优雅。就如诸葛亮出山之前是山野匹夫,可三国时代谁的生命格调高于他?

格调文章4:黄昏的格调

文/蜜糖小熊

不知怎么的,我有点儿害怕黄昏,也许是因为它带着悲凉的意味吧!说悲凉也好,说凄凉也好,也许这就是黄昏的格调。

春天的黄昏还并不怎么悲凉。春风是温暖的、柔和的,不闷,也不让人烦燥。黄昏也挺好的,依然暖着,天边还扬起一片淡淡的橘红色的晚霞,并无悲凄之意,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黑夜就静静地等在后面了。

夏天就更好了。晚霞是金色的,煞是好看,慢慢沉下的太阳染红了天空,云像是着了火一样艳丽夺目,晚风徐徐地吹着,带走了一天的酷热。

冬天也并不怎么令人难过,可能是跟它几乎没有黄昏有关吧!如果是采光不好的地方,下午一二点的光景就看不见太阳了,黄昏和下午仿佛成了搭着肩并排走的兄弟。

只有秋天的黄昏才是真正的黄昏。“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无论在哪儿,看到秋天的黄昏,都会多少有些难过。冬天马上就要来临了,似乎是无边无际的。在秋天,黄昏的特点也变了,不像其它季节那样,是暖、是热或是冷,它的特点是悲凉。就算不去联系这个“悲”字,它也是凉的。晚霞不再像春、夏两季那样迷人,颜色渐渐变成不引人注目的暗红,让我产生害怕的感觉。

黄昏毕竟是有格调的,也许用我稚嫩的眼光看来,它就是悲凉、凄凉、让人害怕,又让人伤心的,但又说不出为什么伤心,于是就更伤心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