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子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儿子的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儿子的文章1:给自己的人生写个剧本

文/蔡源霞

那天,儿子忽然指着一个漫画给我看:“妈妈,女人是一本这么厚的书呢。”漫画中,一个男人正拿着一个放大镜在看一本书,那本书瞧着有一两尺厚,而那个男人才看了五分之一。我不禁笑了,扯了扯儿子的小耳朵道:“其实不仅仅是女人,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其实都是一本书,或者是一场戏。”或许是因为最近在做编剧工作的原因,儿子也耳濡目染,竟问我:“那我们的人生有剧本吗?”

我听了竟是一愣——是啊,我们的人生有剧本吗?我们都是随心所欲地演绎着自己的每天、每月、每年,直至一生,却从来没想过,要给自己安排一个剧本。“或许,可以吧!”我笑着对儿子说,又问他:“如果你是剧中的主人公,你会怎样安排自己的人生呢?”

儿子想了想告诉我:“我会是个科学家,我小的时候很懂得开动大脑,长大后当学霸,然后就专门去解决世界疑难。”儿子一脸骄傲地告诉我,我亲了亲他的胖脸颊:“真棒,你的人生会很精彩。”儿子开心地跳开了,说他要安排自己去看书了,科学家都喜欢看书的。

我笑看着儿子胖胖的小身影,真好,他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他的剧本完全可以由他自己去描绘。而我呢?我的人生快过一半了吧?我的人生该是个怎样的剧本?

回望过去,我前半生的编剧似乎是个新手,场景杂乱,一切都毫无章法地推进,但好在主人公的形象还算突出,她一直很坚强,很乐观地度过自己的儿童期、少年期、青春期,直至为人妻为人母。可接下来的剧情,我应该自己好好地想一想了。但之后却又笑了,接下来我的剧本,应该很简单吧,便是坚持自己的梦想,在写作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对待家人和朋友,都尽其所能的以一个“诚”字相待,我想如果这样直至暮年,我的人生也应该是完美的。

晚上老公回家,我用这个问题问了他,他愣了一下之后,然后笑道:“虽然我没有给自己的前半生写过剧本,但仔细想想,也还不错,不过接下来的戏该怎么演,我得慎重了,也该给自己写个剧本了。”我也跟着笑,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只是人生的这场戏的剧本,可以由自己来安排,这也算得上人生幸事吧。

关于儿子的文章2:儿子

文/唐俑

儿子上小学没几天,就回来告诉***:“妈妈,我当组长了!”***自然很高兴,就说了几句鼓励的话。

第二天,***妈又带他出去买水果。以前叫他提水果,他从来不会拒绝。这也是我和***的共识: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小就培养他的劳动观念。总而言之不能娇生惯养。所以从三岁开始,儿子早上起来就自觉地把他夜里用过的夜壶端到厕所里倒了,刷牙也是自己刷,牙膏也是自己挤——这自然是***妈教育的结果。

然而这一次,儿子却把手朝身后一背,一本正经地对***说:“我现在是组长了!”

这话让***妈一愣——没想到儿子小小年纪就会摆“官架子”!***愣了之后,也一本正经地对儿子说:“你是组长,我还是家长呢!”儿子问家长是干什么的嘛,***说家长是管组长的,儿子这才“哦”了一声,不再摆“官架子”,老老实实地接过水果袋子。

儿子显然很聪明——不聪明怎么小小年纪就会摆官架子呢,而且还是“无师自通”。可是,这样的聪明,是我们当父母的想要的吗?

关于儿子的文章3:儿子的短信

儿子上学三个月了。这三个月来,我无时无刻不在焦虑中度过。孩子从小体弱多病,再加上一直跟我在一起,从来没过过集体生活,几年的应试教育只是让他成为一个比较优秀的考试机器,自理能力几乎为零。

从把儿子送到学校,手机24小时开机,即使夜晚睡觉也让自己保持警醒状态,对手机铃声格外敏感。可是三个月来,儿子的电话寥寥无几,短信也是屈指可数。从他的三言两语中,我感受到他的压力巨大:从生活到学习,一点点从零起步。信息越少,给我的想象空间越大,我每天像个精神病患者,在自己的臆想中惶惶不可终日。给儿子发短信,回答也是“嗯”“是”“知道了”之类。每次不是在上课就是在自习室,有次干脆给我发信说“最近很忙,有事给我发短信,不要打电话。”所以电话也不敢再打。

不上班的时候,我就挂在网上,看论坛,看5群的家长们热火朝天的聊天,聊得最多的是孩子,对那些经常能接到孩子短信或是电话的家长羡慕极了!愈是羡慕,心里就愈是失落。仿佛一个落单的孩子,看着别人的热闹,心里忽然生出无尽的委屈和悲伤!

好像有一个月都没听到孩子的声音了!无尽的担心和思念一点点膨涨,18号上午9点多,我终于给孩子发了个短信:实在太想你了!忙好了给我打个电话。过了一个多小时,儿子回“好,吃饭后。”再过一小时,再回“2点打。”就这样,我把手机拿在手里,等啊等。一点半时,正吃饭,手机响了,是儿子!我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听到他的声音,我泣不成声。儿子在那边没有说话,我哭着嘱咐了他一些生活上的事,就草草的挂了电话。饭也没吃,躺在床上独自流泪。

过了大约半个小时,儿子的短信来了:

我在向我想要到达的方向奔跑,不需要哭泣,再累有梦想我也能坚持。所以我过得很好!电话里我不知道说什么,我习惯了用文字表达情感,也习惯了把东西藏在心里。承受不住了我会告诉你,但这是成长。你在家好好的,不需要太记挂,各自过好自己的生活就是对对方最大的安慰。总有一天我会越走越远。

看完短信,我痛痛快快的哭了一场:儿子长大了,尽管走得磕磕绊绊。

擦干眼泪,我想我不能再这样了。为了儿子,为了自己,我该快乐健康的生活。即使我不能为他撑起一片天空,最起码我不能绊住他飞翔的翅膀;当有一天他累了,我还能给他一个温暖的巢,让他安心的歇歇脚。

关于儿子的文章4:我和儿子比童年

文/王耀奇

我小的时候正值大跃进时期,经济萧条、百废待兴,人们的生活水平低得难以想象。等我有了孩子后,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孩子的童年也比我的童年幸福多了。

我百日那天,母亲带我去照相馆照纪念照,竟找不出一件合适的小衣服,母亲只好用一块红布叠成三角巾,当成红兜兜。当时我还坐不稳呢,母亲就蹲在椅子后面,两只手紧紧地抓住红兜兜的两个角。

由于营养不良,母亲很早就没有奶水了,牛奶供应十分紧张,定奶需要医院证明。我只喝些代乳粉或小米粥等,几乎吃不着肉和水果。

等到儿子出生后生活条件就有了明显的改观,牛奶随便喝,水果想吃就有。衣服多到穿不过来,我们买的,爷爷奶奶,朋友亲戚们送的婴儿装多了去了。有的都没等开包呢儿子就长大穿不了。玩具也多得数不清,变形金刚、各种汽车模型等,有些玩具一直到今天还保留着。

我小的时候几乎就没有什么玩具,一天到晚胡跑乱颠,有一天晚上在路边的沙堆上玩胶泥,过马路时还被一骑自行车的撞伤了。那时父母都忙没时间照顾子女,我们就自己玩耍。逮蜻蜓、粘知了、游野泳等。

可陪伴儿子玩的人就太多了,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我和妻子下了班或公休时间,只要一有空儿就带儿子去动物园、游乐园、公园等地玩耍。有一次我母亲带儿子去月坛公园游玩。儿子刚学会走路不久,走得还挺快,母亲在后面紧追慢赶的也没赶上。

儿子一不小心摔了一跤,头碰在了一块石头上,顿时鲜血直流,哇哇大哭,母亲吓呆了,一时不知所措。旁边一小伙子见状,抱起儿子就往附近的医院跑,好在抢救及时,没有大碍。想起我小时候被车撞了还没人管的情景,儿子还是十分幸运的。

当年我上学时,从入学的第一天开始,我就独自一人上下学。可儿子是早晨爷爷送,下午我接,风雨无阻,一直到小学毕业。

记得小时候我没少挨父母的打,儿子就没怎么挨打,有爷爷奶奶护着,我们都无从下手。有长辈的呵护,有这么丰富的物质生活,儿子简直就是生活在蜜罐里。有时单位组织我们外出游玩,我都带上儿子,北戴河、九龙宫、十三陵等儿子都去过,有些地方不只去了一次。可我小时候就没出过远门,只有春游时学校组织我们去动物园、紫竹院等地转转。

儿子小时候,正值小虎队风靡之时。小虎队成了儿子的偶像。他不仅能模仿他们的动作,还能学唱他们的歌曲,“把你的心,我的心,串一串,”听着儿子稚嫩的歌声我不禁感慨颇多,我小时候哪听过这类歌曲,唱的都是红歌,这些歌儿子都没听过,更别说唱了。时代不同,思想境界也大不相同。我和儿子的代沟也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加深,我们之间很难再找到共同语言。

转眼间儿子已到而立之年,我也到了花甲之年。童年都成了久远的回忆。时代不同,童年的味道也大不一样。但记下的,还都是快乐。

关于儿子的文章5:零分作文

文/肖进

儿子放学后,很不高兴,嘟着小嘴对我说:“爸爸,老师给我的作文打了零分,我太生气了。”

我拿过儿子的作文来看,作文题是:我的爸爸。儿子写道:爸爸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就认识了妈妈,妈妈温柔、善良、漂亮……接下来的整篇作文里,都是叙述妈妈的事,与我这个爸爸没有丝毫关系。

看着儿子,我比他还生气,我这个爸爸做得有这么失败吗?我问他:“为什么不写爸爸?”儿子一脸的委屈:“写什么?”

我觉得我该和儿子好好谈谈了,我说:“爸爸再忙,都基本天天坚持回家与你们一起吃饭,你不觉得这是一件很温暖的事吗?”儿子的语气更委屈了:“可饭是妈妈做的,菜是妈妈炒的。还有,您吃饭的时候,不是看电视,就是接电话……”

我突然觉得鼻子酸酸的,于是,我急忙换了一个话题:“那我不是常给你买新衣服、学习用品与资料吗?”儿子说:“这些都是网上买的,我多么希望您能牵着我的手到书店看看,到服装店逛逛,即使什么都不买。”

我知道我这个爸爸失败在哪里了,我将儿子抱在怀里,说:“宝贝,爸爸错了,请相信,从现在起,我一定能做个好爸爸。”

儿子的零分作文让我明白,家不是存在就好,有爱才是家,这种爱无关物质,有时仅仅只需一个拥抱、一个微笑就足够。

关于儿子的文章6:儿子,祝你生日快乐

路边的冬青丛还未及泛绿,树上的新芽还未及舒展自己的身体,白玉兰,红玉兰,黄连翘就争着抢着在枝头盛开,热热闹闹地给这个春天增添着色彩与生机。正是在这个令人欣喜的季节,4月12日,我的儿子,你来到这个世界上!

从你变声那时起,我就暗想:那句总挂在嘴边的,用充满稚气的清脆的童声喊出的妈妈,只能回荡在我记忆中了;慢慢的,我发现需要仰望着你说话;发现因为你的巧妙拒绝,拥抱你变得越来越困难;发现你喜欢学你爸爸,在过马路的时候扶着我的后脖领走路;在我好奇地偷摸你浓密柔软的胡须时,你总又可气又可笑地斜着眼瞄我;你有了自己的空间,挂牌闲人免进;我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但是默契越来越深……

这就是岁月,这就是成长,每个母亲对于孩子的成长都充满复杂的情感,对于过去的岁月充满不舍与依恋,对于将来的日子又充满希望与期待。

对于你,我想说:活到现在,我还好,有自己的世界,仍保持着对事物的好奇心和较为高涨的热情,相信美好的事物。我相信,走过青葱岁月,敏感的你会显示出一部分我的性格,虽然有时会让你感觉不成熟不稳重,但是比起所谓成熟的老气横秋,我认为悟透但不看透,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乐观,是优秀的性格。

很高兴对于一些事物你有了相当的主见和判断力,你善良,努力,有着方向正确的是非观,正直,稳重,珍惜生命,对未来有所规划。

我给不了你什么,我的儿子,我想我可以给你的,是我的信任和粗粗拉拉的爱~!

儿子,生日快乐!

关于儿子的文章7:顶针

文/冯燮

前几天我正在写稿,4岁的儿子跑过来对我神秘地说:“我给你看一样东西。”“什么东西?”他一边伸出手指一边说:“我也有金戒指了。”我一看,他的手指上戴了一枚顶针。我忙让他摘下来。这家伙真是翻箱倒柜的高手,这枚顶针是我小心珍藏的,居然也被他翻了出来。

上世纪70年代,位于横岭一带的蓝田县三官庙乡三官庙村还是个穷山村,我们家六七口人的穿戴,全靠母亲一针一线缝制,于是顶针就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之一。

在我的印象中,母亲手指上的顶针似乎从未摘掉过。白天,母亲在田间地头忙碌,歇下来的时候,就赶紧掏出鞋帮穿针引线;晚上当我们都睡下后,母亲又在灯下赶做针线活,要不然我们得光着脚上学了。

1977年“六一”儿童节前夕,村里有人接下了一个单位的活路,主要是清洗床单,每洗一套能挣五分钱。一天母亲到河里洗床单,10岁的我在河边和小伙伴们玩耍。母亲害怕洗床单时间长了,手指被水泡胀,摘不下来顶针,就让我把顶针拿着。结果我在和小伙伴玩打仗的过程中把顶针弄丢了。母亲洗完床单把我玩过的地方寻了个遍也没能找到。

一枚顶针算不上值钱东西,也就4分钱一枚,可是在当时一个壮劳动力一天的工分只有8分钱,一枚顶针要让母亲一个女劳力忙活将近一天。不戴顶针做针线活,既不出活,也容易被针扎到手指。当晚为了给我赶着缝制“六一”演出服,母亲的手多次被针扎得流血。为了尽快买个新顶针,母亲洗床单的工钱刚一拿到,第一件事就是买了枚顶针。

后来母亲年纪大了,眼睛花了,针线活也没办法做了,可是那枚顶针还戴在手指上,直到1996年11月去世。在我们那地方有个习俗,老人去世后,儿女们都要将老人的遗物留一件作为纪念。我们兄妹在整理母亲遗物时,我就收藏了那枚顶针留作纪念。

我每当看到那枚顶针时,似乎看见母亲手戴顶针一针一线地给我们做鞋做衣服。这枚顶针不但是母亲勤劳质朴的象征,也时时鞭策着我认真地生活,谨慎地做事。

关于儿子的文章8:淡绿色的思念

文/程华

“妈妈,清明菜!”儿子满头大汗跑进厨房,小手里捏着一把淡绿淡绿的清明菜。他刚刚和他爸爸从野外回来,采了一大口袋清明菜、侧耳根,上面还带着新鲜的泥土。

那清明菜,小小一株一株,椭圆的小叶子,叶面茎梗上覆盖了灰灰白白的细绒毛,有的顶梢已开出簇簇小黄花。

儿时的我,常常拿着口袋,跟着妈妈去田间野外采摘清明菜。“更煎药苗挑野菜,山家不必远庖厨。”学医的妈妈一直对清明菜情有独钟,说这东西能调中益气、止泄除痰,是春天里大自然赐予人们的绝好美食。那时候尚还年幼的我并不懂得这些,只觉得在经历了整整一个湿寒的冬季之后,沐浴着春天的暖阳,跟在自己妈妈屁股后头,在田间地头一株一株采摘那些嫩嫩绿绿的野菜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带着一大包战利品回到家里,妈妈捡清明菜最嫩的芽尖掐下来,开花的已经老了,是不要的。一遍遍淘净泥沙,细细地剁碎,和上面粉和一点白糖、少许清水拌匀,坐锅生火放一点油,用细火烙成圆圆的饼,很快一盘散发着淡淡清香的清明粑就上桌了。每次都是我和弟弟争着抢着吃得最多。

妈妈自小在巴南乡下出生,那时不叫巴南,叫巴县。她的父亲也就是我的外公是当地的地主。因为家庭条件尚好,妈妈从小就有机会读书,十几岁时考上了护士学校,毕业后成为西南医院烧伤科一名军医。原本有着令人称羡的工作的她,后来因家庭成分问题受到牵扯,无奈在大裁军时转入地方,来到重庆锻造厂医务室成为一名医生。

上世纪七十年代,地方上的物质生活条件相当艰苦,厂里食堂常常缺米少油,打饭基本靠抢,有时候去晚了,饭甄子空空如也,我们便只得靠包谷粑充饥。每次一看又是几个干巴巴的包谷粑,弟弟就会一瘪嘴哭起来。厂里工人和孩子们长期肚子里没油水,不时会去偷摘周围村民地里的蔬菜、顺走门前觅食的鸡鸭,双方为此冲突不断,隔三差五就发生群殴,好几次还动用了铁管锄头和火药枪,厂里保卫科为此忙得焦头烂额,情况严重时连派出所都出面了。

尽管从部队转业后,妈妈的工资可以与厂长齐平,但那时街上就一两个鸡毛油辣铺和小粮店,卖点散装酱油、醋、米以及毛巾什么的,就是拿着钱也买不到什么东西。记得有一次,在煤炭研究院工作的爸爸去北方出差,不知用什么办法悄悄搞到一斤猪肉带回家来。当爸爸一脸得意地掀开一层又一层裹在外面的脏兮兮的报纸时,我和弟弟眼都直了,当即就跳着脚拍手尖叫:“哇!肉嘎嘎!我们今天有肉吃啦!”那一声声惊喜无比的欢叫,叫得爸爸妈妈开怀大笑,妈妈一转身却撩起围裙偷偷擦起了眼角。

那几年我和弟弟正是长身体的年龄。尤其是弟弟饭量大胃口好,专门爱吃肥肉。叔叔嬢嬢们逗他,娃儿,肥肉这么闷人,你怎么这么喜欢吃肥肉啊?弟弟得意地回答,吃肥肉经饿嘛,比吃瘦肉划得着哇!

为了给馋嘴的我俩改善伙食,妈妈总是想方设法让爸爸去弄些市面上买不到的食材:打青蛙、捉黄鳝、摸田螺、挖莲藕……凡是能弄到的都去弄。清明粑也算是其中一种。

后来我和弟弟渐渐长大了,凭票限量供应的时代也结束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许多,家家都不再为能吃上一顿肉发愁了。但我家吃清明粑的习惯却一直沿袭了下来。

我的外公外婆都是土生土长的巴南人,外公在我妈妈很小的时候就患脑溢血去世了,外婆也在妈妈参加工作不久后病逝,因此我从出生以来就没有见过他们。外婆好歹还有一张身着旗袍、挽着发髻的黑白半身照,让我知道我的外婆是个秀眉大眼的美人;外公倒好,连照片都没有留下一张,长成什么样子我都不知道。隔壁小孩子们从幼儿园回家,天天都有外公外婆爷爷婆婆接送,我时常眼巴巴望着他们左手牵一个、右手拉一个,心里实在羡慕得紧,便一再拉着妈妈吵吵“为什么他们都有外公外婆我没有!我明天就要去百货公司,去买外公外婆!”妈妈听了笑得前仰后合,笑完了摸摸我的脸,乖,不吵,等长大了我带你回乡下去看他们。说这话时,妈妈眼里有亮晶晶的东西在闪动。

我读高中时,弟弟也读初中了,重庆的交通已经便利了不少,昔日遥远的巴南已经不再遥远。妈妈开始每年与爸爸带着我和弟弟回巴南石马乡去给外公外婆上坟。可能由于没有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过吧,我的心里并没有任何悲伤,只是把每一次回乡祭祖看成一次近郊春游,一次出行踏青的最好由头:举家驱车经鱼洞上行约40分钟,再下车步行20分钟左右,山洼里翠竹掩映之处,就是外公外婆长眠的地方了。插香、挂幡、烧纸、放鞭炮,程序走完就算完事了。接下来才是我最喜欢的活动,就是还和小时候一样跟在妈妈后面,沿着回去的路,一路去扯清明菜、侧耳根、野香葱。

田间、地头,阳春的暖阳下,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和家人一起遍地采摘野菜的妈妈跑下跑下嘻嘻哈哈,欢喜得就像个孩子。回到家里,摘、洗、切、烙、凉拌,然后看着我们一口一口吃下去,满足的神情满满地写在她日渐苍老的脸上。

这样的温馨画面,到2006年戛然而止。那是最后的一次,我们全家人一起回乡祭祖、一起摘清明菜、一起吃清明粑。就在那年清明节后不久,我的孩子不幸在肚子里夭折,随后妈妈突发疾病住进西南医院。在被病魔折磨了四个月、经历了两次伤筋动骨的大手术之后,她还是万般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十年了。我一直不愿意再翻看那张最后的照片。那是弟弟拍的。照片里的我、爸爸、妈妈,在金黄灿烂的油菜花地里笑得如沐春风。妈妈的手里还握着一把新摘的清明菜。

每年的清明,我们依然去巴南,去祭奠外公外婆,还有妈妈。先去乡下为外公外婆扫墓,返回时再去白马山公墓,为妈妈烧纸。此时的心情已不同以往,昔日轻趣盎然的家庭出游,而今已变成充满追忆的缅怀之旅。一路前行,弥漫在空气中更多的已不是欢声笑语,而是无法稀释的忧伤与怅惘。

默默跪在墓前为妈妈烧上一摞纸钱,还有她生前喜欢阅读的各种书报。每当透过缭绕的青烟凝视着碑上她微笑的照片时,我心里总会忆起余光中的那句诗: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妈妈,已回到外公外婆的身旁,已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而我,而今是我孩子的妈妈。我的孩子没有见过我的妈妈,如同我没有见过我的外公外婆。每当我指着妈妈的照片告诉孩子:这是你的外婆,就是我的妈妈,我想她。这时孩子总是懵懵懂懂睁着大眼睛,望望她,望望我,眼里并没有一丝悲伤。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我,明白了当年的妈妈心中深藏的遗憾与忧伤。喔,这样年龄的孩子尚不懂得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又怎能体味到失去妈妈的悲伤与缺憾?

当我将为孩子专门写就的那本纪实随笔集一页一页撕碎、烧给妈妈时,我便知道,除了要像妈妈当年把我们拉扯大一样,把我的孩子好好抚养成人之外,我更应当像妈妈一样,教会我的孩子如何懂得爱、学会爱,如何珍惜爱、付出爱。

一年一年,我也带着他回巴南去祭祖,带着他走过当年妈妈带着我走过的那条路,还带着他一起,如当年一样去采摘清明菜,再把它们做成清香四溢的清明粑,并告诉他,这是我们的家庭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传统仪式,这是我们对春天的迎接,对大自然馈赠的珍视,对亲情与爱的缅怀。

思念是淡绿色的。所有的思念,汇成了一条长长的、淡绿色的路。

妈妈,这条路,我会一直这样走下去。因为我知道,走在这条路上,我才会确信你依然与我们同在,与我们血脉相连,永不分离。

孩子,这样的路,你的妈妈也会一直带你走下去。哪怕有一天,你的妈妈已经不在,而你,也依然会带着你的孩子一直这样走下去。

关于儿子的文章9:死去活来

文/罗俊士

儿子不知道,我死过一回。

那是入冬后不久的一天,下起了鹅毛大雪。我在卧室里生了一个蜂窝炉,还安了烟筒。夜里,看罢梨园春节目,上床睡觉时,已过零点。

我是被敲门声惊醒的。敲门人是村长。村里要硬化街道,他是来收集资款的。

你咋回事,几番打手机不接,几番敲门没动静,以为你去北京看儿子了。村长责备说。

我不信,看看手机上的日期,又不得不信,自己整整睡了三天三夜。

进屋,村长直捂鼻子,什么味?这么呛人?

我赶忙往外抱褥子。褥子上面满是黄屎,还往下滴水,确切地说,滴下的不是水,是尿,我是从屎尿窝里爬起来的。

我中煤气了,虽然这会儿屋里闻不到煤气,但那天夜里,煤气一定很重。村长帮我找原因,原来,那个生铁铸就的炉子出烟口比鸡蛋还小,一只麻雀为了取暖,从墙外的烟筒口钻进来,被烧焦在出烟口,造成堵塞,让我死去,侥幸又活了过来。

春节后,儿子买了辆小轿车,每逢周末就开车回家。我劝他少回家,他不听。

村长正好来串门,大大咧咧地说,常回家看看不好吗?免得他提心吊胆,怕你学那回,不声不响就走了。再说了,你儿子回来一趟,开车快的话,也就五六个小时。

不是不让你跟第三个人说,我中煤气那事吗?

嘿嘿!我是为你着想,别给脸不要脸。村长还是那副嬉皮相。

我沉默了。

世上有好多事情可以拒绝,唯一拒绝不掉的,是孝心。

关于儿子的文章10:母亲的萝卜条包子

文/雨凡

一天,带着儿子回农村老家看望父母。父母沟壑纵横的脸上开出了灿烂的花朵。父亲从菜地里割回了新鲜韭菜,母亲忙着和面。我一惊,“不是说好了去饭店吃饭吗?”父母已年过古稀,身体虚弱,我不愿让他们再费事做饭,便提前预定了饭店。母亲嗔怪着说道:“守着家呢,花那闲钱干什么?”“我们自己做饭太麻烦了,去饭店省事嘛。”母亲爱怜地笑着说:“家里有你最爱吃的春韭馅包子,饭店里有吗?”我无奈地耸耸肩,便赶紧帮着忙活起来。

父亲调馅,母亲揉面,我擀皮,包子马上就要上锅了,去外面玩的儿子回来了,看到我们包包子高兴地拍手叫好。当他看到是韭菜馅时,突然说:“妈,你还记着我们上次去山西玩时吃的萝卜条包子吗?我还想吃。”我瞪了儿子一眼,挥起擀面杖训斥道:“不许挑剔,做什么吃什么,韭菜馅的更好吃。”儿子撅起小嘴嘟囔着:“我就想吃萝卜馅包子嘛。”“这还不好说,姥姥是包包子高手,什么馅的都可以给你做出来。”母亲笑着说。我赶紧把儿子轰开,跟母亲说不要理他。

母亲解下围裙说去南屋厨房里烧水。我和父亲继续忙着包包子。可过了好一阵子还不见母亲过来,我赶忙跑到南屋去找母亲,可哪里有母亲的影子?我正要打电话,只见母亲抱着一大包东西回来了。母亲高兴地说:“找到萝卜条了。我记着你王大婶和刘二婶家晒萝卜条,可这次她们家都没有了。这还是从你马三婶家找的,她晒了半布袋呢!”母亲为了找萝卜条转遍了整个村子。看着母亲满头的白发,佝偻的身躯,我抑制住夺眶而出的泪水,笑着说,你也太认真了,小孩子家随便说说的,你怎么当起真来了?母亲笑着说,手心手背都是肉,闺女亲,外孙更亲呐!

母亲不顾劳累,赶紧把萝卜条用开水泡上,等舒展后,捞出来剁成馅,再加上肉搅拌,最后放上调料、香油等,霎时,香气氤氲开来,满屋飘荡。

儿子上口不接下口地吃着母亲蒸的萝卜条包子,高兴地说,姥姥的包子真好吃,比上次我们在山西吃的包子要好吃一万倍!我趁机对儿子说道,姥姥的包子是外面买不到的。

儿子边吃边点头若有所悟地说:“知道,姥姥的包子是用心做的,里面有爱的味道。我们语文课上刚学了一篇《爱的味道》的作文,说的就是姥姥呢!”说着,儿子用双手做成了一个大大的心形。我们满含热泪地笑了起来。

母爱无边,永无止境,就如那涓涓流淌的小溪,永不停息……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