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车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开车的散文(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开车的散文1:停车

文/古鉴

会开车的人,就一定会停车?未必。

那天到机关大院里去参加一个会议,车到会议楼前,按照我习惯,是准备倒入停车位的。但这时大院保安跑过来,大声喊我停车,并要求将车子直接开进车位。我笑着对保安说,规范的停车应该是车头朝外的。但保安坚持让我按照车尾朝外停车,还说这是有关部门的规定。我瞄了一眼停着的车,果然全部是车头朝里的。

我对这个规定十分惊讶,在安全意识越来越强烈的今天,有关部门怎么还会有让车头朝里停车的规定?

说起来,车子朝什么方向停,我刚会开车的时候也不清楚,一来学驾驶的时候没有学停车规则,二来对于停车也比较随性,怎么好停怎么停,想怎么停就怎么停,从没把停车时汽车的车头方向看得特别重要。

好几年前的一天,我到一家外企参观,看到企业停车场内的汽车停得井然有序,尤其是车头,所有车子的车头都是朝着撤离的方向停的。陪我参观的协理见我对停车之事有兴趣,便欣然介绍起来。他说公司这样停车,是参照国际通用的停车规范。为了应对突发事件,便于汽车迅速、有序地撤离,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就是汽车倒入停车位时车头朝外。他特别介绍,美国过去停车场的车头是朝内的,现在也朝外了。协理的介绍令我大为惊讶,原来停车时的车头朝什么方向,不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它既是秩序的要求,更是安全的要求。如今,安全越来越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追求目标,所以,便有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停车规则。这也是人类社会的一个进步。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每每停车时,我都会有意识地根据撤离的要求停车。

还有一次,与几位朋友驱车去南京的江宁游玩,中途到路边的一家饭店吃饭。饭店没有专门停车场,车辆只能停在饭店前的马路上。就在朋友停车的当口,有人在车边用手不停地比划着。是饭店的工作人员,他热情地要求我朋友将车头朝马路上的车辆行驶方向停车,不然交警会作为违章停车处罚的。这也是我第一次遇到,我很惊讶江宁交警已经这样严格规范道路上的停车了。我们驻足观看,所见道路两旁的车辆都是按照道路上车辆行驶方向停靠的,整齐划一,看不到一辆车是逆向停靠的。这道风景,足以体现这座城市在交通管理方面的智慧与效果!

其实规范停车关系到的不仅是管理问题,更关系到所有人的切身利益。有一次,防空演习在我所居住的小区进行。培养市民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这很必要。那天,我对有关人员说:小区停车需要规范,不然的话,一旦发生紧急状态,车辆疏散就会受阻。我说这话是有依据的。现在小区私家车越来越多,一到晚上,小区大大小小的路上停满了车,混乱无序,以至于早晨驾车上班族常常因此受阻,更不敢说若突发情况,人员怎么撤离车辆怎么疏散!

良好的习惯既是一个人素养的表现,也是社会管理维持秩序的重要保证。开车人学会规范停车,绝非小事一桩。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关键的时候就会没有方向,就会惊慌失措。许多突然事件发生后,造成骇人的严重后果,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平时没有良好习惯所致。

关于开车的散文2:我只记得你足矣

文/杜荣霞

我和老公开车出门的时候,我们是铁杆“黄金搭档”,他负责开车,我负责指路。如果我指错了,他辗转调头从不生气。因为他从来记不清那些常常光顾的店铺或者朋友的家,每次只记个大概坐标,尽管已经在这座城市生活了几十年。每当遭到我无情批判,人家总是振振有词,他说不想浪费自己那宝贵的脑细胞。每次出差,如果有伴,他只管跟随;如果只身,人家也不怕。按照导航仪,或者上网查路线。再不济,人家还有一张“嘴”,问呗。反正,任何时候只乐得潇洒走一回。多年习惯使然,逼得我到哪都得“眼观六路”。我不厌其烦地教育他,改造他,结果是徒劳。

老公不但不记路,也不记人。我常说这是他的“致命伤”,影响了他的一生。见过面吃过饭谈过话,如果不是经常聚会,常常是人家记住他,他早把人家忘到了爪哇国。他一贯的理由就是那些诸如“酒逢知己千杯少”啦,“人到无求品自高”等等。如此导致的严重后果是,常常不记得酒桌上某些领导或“人物”们的名字,只落得个“傲慢”“自大”,不堪重用。他竟浑然不觉,死不改悔。有一次我们家的“老爷车”和“老大”的专车狭路相逢,他不知退避三舍,还一路逞能,飞驰而过。我一再提醒,人家竟然说,世界上又不止他那一辆车。我们家和他的“老大”同住一个小区,七年有余,他愣是不知道“老大”住在哪栋楼。记得搬来的第一个春节,我和他商议,让他去领导家里礼节性走访一下,不料任我三寸不烂之舌,嗓子冒烟,人家脑袋拧成货郎鼓,只回我两字:“免谈”。每逢年节,我就纠结,总觉得他“不识时务”,但是牛不喝水怎能强按头?何况我这辈子遇上这么个“犟断筋”?

但是,对于改造他这个“致命伤”,我依然执迷不悟怀抱幻想。我不厌其烦,试图让他醒悟,重新“做人”。有一次,我给他讲吉姆·佛雷的案例。人家吉姆·佛雷,连高中都没读过,10岁父亲意外丧生,母亲带着一家陷入生活困境。家境贫寒,他不得不放弃上学,到工厂打工赚钱贴补家用。成年后,虽然学历有限,却凭着爱尔兰人特有的热情和坦率,处处受人欢迎,进而转入政坛,还当上了邮政部长。当记者问他,“听说你可以一字不差地叫出一千个朋友的名字”时,人家说,我能叫得出五万个人的名字。人家每次认识一个人,一定会先弄清对方的全名、家庭状况、从事的工作,以及政治立场,据此建立一个概略印象。当下一次再见到这个人时,不管相隔多久,人家能迎上前拍拍肩膀,嘘寒问暖一番。所有人觉得他平易近人,和善可亲。被他记住的人,就会注意他,敬佩他,亲近他。这被称作一项品格或者一种能力。但是,当我津津乐道讲完的时候,总以为能吹皱那“一潭死水”半分,但人家只回我一句话,噎的我差点晕倒:“我又不想当部长”。

每当见我无奈又失望的样子,他就安慰我说,老婆,别费心啦。寡人这一生,天生记忆力不好,纯属无可救药,我只记得你足矣!

咳!我无计可施,唯有认命罢!

关于开车的散文3:生活在别处

文/李松蔚

一些人开车到家后,常常要坐在车里发一会儿呆,才慢吞吞地打开车门;一些人忙完一天的事务,明明累得不行,躺在床上忍不住还要打开手机,玩上一小时才能心甘情愿入睡;还有一些人在工作的时候——哪怕是需要全神贯注的工作,就像此刻的我正在赶这篇稿子——也要打开音乐、视频,“听个响”,否则总感觉哪里缺了点什么,心浮气躁。

这些行为反映出来的是一种温和的、不易觉察的对生活的厌倦感。

我们按部就班地工作、休息、社交,持续一段时间,就会形成一个模式。一旦感到这个模式没什么意思,就忍不住想开个小差,跳脱到主线之外,哪怕只是几分钟、几小时,“生活在别处”。动静更大一点,则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有一些人——也许是今天的大多数人——是要不断以“新鲜感”喂食的:新鲜的知识、新鲜的体验、新鲜的人际关系、新鲜的故事……假如已经习惯了当前的体验,而又没有新鲜的玩意填充进来,虽然也说不出哪里不妥,但总隐约有点心神不宁。我们的社会文化也在鼓励这种浮躁心态。人生被比喻为一场旅行,相应的,我们就是在追求“风景”:人人希望在有限的行程内多看到些“不一样的风景”,只有这样才值回票价,不虚此行。

按照这个比喻,所谓“生活在别处”,就相当于旅行中随处可见的一种心态:“老在这一个景点待着有什么意思?去下一个地方看看吧。”

这样的游客,适合跟团,最好跟那种“十大景点一日游”的特惠团。真正热爱旅游的人只怕不会看好这样的心态:何必那么匆忙?如果难以沉浸于一处风景,不管变换多少景点,结果都是差不多的。并非风景让人开心,而是人的心态决定了风景——同样是赤壁的月夜,苏轼可以赏玩一个通宵:“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而赶上一个性急的游客,则只不过是拍个照合个影。

我们常说,生活乏味得让人厌倦。但乏味与其说是外物的一成不变,倒不如说是内在的一种感觉。达·芬奇画鸡蛋,能从每一个鸡蛋上看出它的特别之处来,而许多人甚至说不出今天和昨天有什么差异。一旦陷入乏味感,一些人就很难从新鲜的角度来感知当下。

大部分时候,依靠这个世界的丰富奇妙,这种乏味感不难化解。特别是有了网络,打开电脑或拿起手机,就可以无比便利地、几乎不花成本地制造出一些新鲜体验。这一点,也不好说是幸运还是不幸,就像一个爱吃糖的小孩恰好生活在糖果的海洋里。

有看不完的电影、听不完的歌,打造出无数“新鲜的风景”;听网络公开课就更方便了,可以不停地学习“干货”;假如不占手的话,也许还会刷刷微博、打打游戏……我们永远都可以制造出“生活在别处”的体验,以此调剂“此处”的乏味生活。看上去很美好,唯一的问题在于,久而久之,这样会不会也变成一种“乏味”,最后也产生出厌倦感呢?

再怎么化解乏味,它仍然深藏于我们心底。一个人马不停蹄地更换景点,最后说不定得出的结论是:旅行这件事本身就没意思。这时候,他所面临的就是一场更深刻的危机:不仅知道“现在没意思”,而且知道“继续寻找新鲜刺激也没意思”。但危机也蕴含了转机。到那个时候,就只好反观厌倦本身,就地寻找出口——那便是另一层修行了。

关于开车的散文4:到外婆家拜年

文/檀笑

正月初二,爸爸开车带我们到外婆家拜年。我可兴奋了,因为我呀,最喜欢去外婆家了。

到了外婆家门口,车刚停稳,我就迫不及待地拉开车门跳下来,嘴里甜甜地喊着“外公新年好”、“外婆新年好”,不用说,亲爱的外公外婆早就把我和妹妹的大红包准备好了,只等我们喜鹊似的叽叽喳喳登门。爸爸打开后备箱,搬出成箱的白酒、纯奶、糕点和水果,拿进外公外婆的房间。

趁大人们开心叙谈,我和妹妹相互挤眉弄眼比比划划,彼此心领神会,于是妹妹找妈妈,我找爸爸,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摸出他们的手机玩。爸妈顾着说话,我们的目的达到了。只是好景不长,好像才玩了一会儿,外婆张罗着去烧饭,妈妈去帮忙,爸爸陪外公继续说话,但是爸妈同时想到了要回他们的手机。哼,机不离手。

没得玩了,又不想看电视,那就出去玩吧!妹妹在门前晒场上溜旱冰,我则骑自行车兜圈子,太阳暖洋洋的,我们玩得热火朝天,很快就想脱棉袄了。

不过棉袄没脱成,因为开饭了——满大桌子美味佳肴令我眼花缭乱,馋涎欲滴,可惜我是“饿眼睛”,肚子不争气,恨死我的肚子装得太少了。

对于我和妹妹来说,下午的活动主要是一边看电视,一边吃吃吃,果盘里吃的多了去,就算我再挑三拣四,总也能找到我的最爱。

晚上就住在外婆家。啊,外婆家的床好温暖好舒服,不一会儿我就进入沉沉的梦乡。

关于开车的散文5:奋斗·幸福

文/晨曦

“他不热吗?”6月初夏,我下班开车途中,路口等红灯,忽瞥见车右前方一骑摩托车男子,着淡绿色棉大衣,从他后背看,透过大衣外层能分辨出内里疙疙瘩瘩的棉絮,棉花已打结,依稀能看到有的地方很单薄,只有薄薄的里外两层布,显然是清洗过无数次。再看摩托车后座用绳子捆绑着高到他颈部的行李,座位最下面是两个宽大的行李箱,箱子上还有床棉被,看到这样的一幕,心里莫名升起一丝疑惑。

绿灯亮起,车子在前进,我的脑子也在不停思索,为何夏天还穿棉大衣?难道他生病发烧了?再说生病为何不休养还要出来奔波?带着行李箱和棉被,是去外地打工吗?如果是远距离外地打工,怎会骑摩托车呢?应该坐大巴车呀……我胡思乱想着,又到了下一个红灯路口,这名男子也在等,在我车的右侧,略微靠后些,透过车窗我刚好能看到他的面容,他恰好头转向我这边,吸引他的是左侧一栋在建的高层居民楼,他头往上仰,嘴里在嘟囔着什么,他约四十出头,脸部黝黑发亮,棱角分明,难掩帅气,那浓黑的眉毛下一双炯炯有神深邃明亮的眼睛,紧盯着楼房的一个部位,而后嘴角上扬,他笑了,小小的酒窝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真可爱!只见他乐呵呵地掏出手机:“老婆,我路过咱新家,刚数了数,20层盖好了……”,王向前,我老家的同学,是他,没错。我脑海里突然蹦出那个阳光少年的模样。因为一个同学被欺负,他曾仗义挺身相助。上初三那年,成绩优异的他正在备考梦寐已久的中专,可偏偏老天不成人之美,中考的前一个月,他的父亲出了车祸,离开了人世,一家子的顶梁柱倒下了,母亲没有工作,还有一个上初一的弟弟和一个上小学的妹妹。作为长子,他毅然承担起照顾家的重任。再后来听说他娶妻生子了,妻子漂亮能干,无怨无悔和他共同撑起了一片天,老天爷还是眷顾他的。家里有了贤内助,他便能了无牵挂出去打拼。

透过车窗,从他的精神面貌能判断出他的生活应该还是不错的,他买的房子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房价好像还挺高;只是衣着上穿的有些寒酸,现在可以判断他穿的那件褪了色破旧的棉大衣不是用来身体发烧取暖的,而是用来挡风的,棉大衣徒有虚表,已经失去了御寒的功能,丢掉又可惜,这内外两层布却可以遮风,不是因为贫穷买不起新的,而是多年质朴节俭的习惯吧。

凝望这个男人和这辆旧式摩托车,我不知道他去向何方,但他的那张“坚韧”的脸庞却刻在我的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曾经多少人为他当时的辍学而感到惋惜。但他从退学的那天起,就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儿,义无反顾地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一个个目标,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给自己和家人带去温暖和幸福,他用他的方式诠释了生活的意义。其实生活不是我们期望的一帆风顺,总有不如意的时候,不要悲观,不要气馁,想着明天的太阳依旧会冉冉升起,怀着“一定会好起来”的信念坚强走下去,怀着一颗炽热的心去拥抱生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善待身边的人,待到事情有了好的转机或者胜利的那一刻,就会觉得那些经历过的“不好”真的没什么大不了。

坚守初心,努力奋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关于开车的散文6:家乡的杨梅

文/语过添情

盛夏,同几个朋友开车到着名的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景区游玩,在观赏了古朴美丽的风雨桥、吊脚楼、水车和梯田等侗寨风光,欣赏了侗族民族歌舞表演,品尝了别具风味的侗族餐饮,领略了独特的侗族民族习俗之后,我们来到了风雨桥。

大多数的侗寨修在河溪两旁,跨水而居,因此,凡有侗族人聚居地区,有河必有桥,桥上有廊和亭,两旁还设有长凳供人憩息,既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故称风雨桥。

坐在桥上长廊的凳上向远处眺望,只见溪河蜿蜒而来;桥的两边,果林满坡,翠木簇拥;田园果地,一片繁忙。

我们正当为此情此景致所迷醉时,却见几个侗族妇女肩挑竹箩吆喝着向桥上走来,因听不懂侗语,也不知道说些啥。走到跟前,才知是来兜售杨梅的。

啊,久违了的杨梅。竹箩里红彤彤的杨梅是多么的新鲜,似乎还散发出山野雨后的气息,清新怡人;那形状,一颗颗圆鼓鼓,亮晶晶,像玛瑙,如珍珠,小的如龙眼,大的如荔枝,个个色泽艳丽、水泽光亮,惹人喜爱。望着这颗颗鲜嫩欲滴的红果,口腔里禁不住涌出了许多口水,真是“望梅生津”。我压根就不问价钱便买了五六斤与朋友在长廊上吃了起来。

啊,久违了的杨梅味。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吃上杨梅了,随手抓了几粒便往嘴里送。有个朋友提醒说:“去洗干净再吃”。我顾及不了那么多,送到嘴边吹了吹便一口咬了下去,啊,久违了,甜丝丝,略带有点酸,酸甜可口,这味感觉真好,由不得我慢慢咀嚼品味,便一咕噜连肉带核吃掉几十粒。渐渐地,总感到味道有点不太对,比起我家乡的杨梅来,多了一些甜、少了一些山野里的酸和特殊清香。我问:杨梅是哪里产的。他们说:就是本地产的啊,抬头看,山坡里都是。此时我才注意到,远方山坡绿树上隐隐约约地泛着一片红红的色彩。原来,山坡上一层层整齐有序的果树是侗族人种的杨梅树。

没多久的工夫,五六斤杨梅被我们一扫而光,吃着这硕大而又甜甜的杨梅,我想起了家乡的杨梅,家乡的杨梅虽然没有这里的那么大个,也没有这么甜,却有着山野的原汁原味,还是觉得家乡的杨梅好。

关于开车的散文7:开车的女人

文/雁戈

女人和男人开了两间房,一间在左,一间在右,并排相依。这是女人留给男人的最大尺度。

进屋后,男人发现酒店给了他一个莫大的惊喜,两间屋子竟然拥有一个共用的露天阳台。他站在露天阳台上,女人房间里的一切全都暴露在他的眼皮底下。如果女人不反对,他还可以推开虚掩着的门,走进她的房间。

这时候的女人似乎正在洗浴。一天的舟车劳顿,又是女人自己开车,她一定累得够呛。男人也曾试着摆摆男人的风度,无比怜惜地对女人说,别把身体给累坏了,我来开一段吧?女人笑笑,一口回绝了男人,我的车,从不给别人开。然后,他们在服务站小憩了一会儿,女人又说,自己的车一定要自己开,哪里有剐蹭,哪里有碰撞,才能做到心中有数。男人本不赞同女人的说法,他的一辆二手敞篷车让圈子里的兄弟朋友借了个遍,留下剐痕无数,男人眉头都不曾皱一下。但在这个女人面前,他不得不曲意迎合。他很担心,女人一个不高兴便会把他扔在马路上。

也正因为如此,尽管男人很想欣赏一下女人出浴时湿漉漉的头发、包裹在大浴巾里的曲线和裸露着的肩膀,但他还是老老实实地退回到自己的房间里。直到听见女人的召唤,男人才故作腔调地答应着,脚步轻盈地走到女人房间的落地窗前。男人敲敲窗玻璃,示意女人打开通往露天阳台的小门。女人却抬手在半空兜了半圈,让男人走前面的正门。男人一愣,在心里骂了句娘,悻悻地绕回自己的房间,开门出去,却见女人已经穿戴整齐地站在门口候着了。

我们出去吃饭。女人说。

男人说声“好”,接过女人递过来的坤包,跟她一前一后进了电梯。

电梯降了两层,女人忽然说,我们不出去了。

男人一怔,电梯又降了一层。

女人接着说,房间外面那个露天阳台,我们可以在那儿吃晚餐。

男人喜出望外,忙掏出手机说,我马上叫外卖。

女人摁住男人的手,说,我不喜欢有第三者来打扰我们。你去超市买点心,车里有两瓶好酒,我马上去拿。

于是,两个人分头行事。

男人刚刚选了几样女人爱吃的点心,手机突然响了。

你快来停车场,车的保险杠上怎么会有一道剐痕?是女人的声音。

男人飞跑着去了地下停车场,女人当着两名保安的面问他,我们出发之前,你有没有发现这道剐痕。男人摇头说,我没在意。女人说,我的车有没有剐痕,我心中肯定有数。男人点头说,这我知道,你向来心细。女人又问,在来的路上,你有没有感觉到车有剐蹭?男人摇头说,我没在意。女人说,如果在路上有剐蹭,我一定感觉得到。男人点头说,那是肯定的。女人又问,车子停进来时,你有没有看到这道剐痕?男人摇头说,我没在意。

保安有些不耐烦地说,你这车子一定不是在我们这里剐蹭的。

那是在哪儿剐蹭的?女人问。

我怎么知道?保安说,不信,你可以翻看我们的监控录像。

翻就翻。女人吩咐男人,你跟他们去。

男人劝女人,这么一点剐痕,算了吧?也花不了几个钱。

这不是钱的问题。女人说,我只是想做到心中有数。你想想,今天我们在路上剐蹭过吗?

男人想了想,说,我觉得有可能是在来酒店的单行道上剐蹭的。

你确定?女人问。

男人轻轻点了点头,显得很没把握。

那好!女人说,我们现在就开车去看看现场,我得闹个明白。

男人看看天色,欲言又止。女人已然进了驾驶室,男人只得跟了进去。

他们很快便到了男人所说的单行道上。女人说,就是这儿吧?男人点头说,应该就是。女人说,这里并不窄。男人说,那时候车多,而且似乎还有一辆逆行的摩托车。女人说,那时候开得很慢。男人说,你现在可以开快一点。

女人看了男人一眼,不吭声,使劲儿踩了一脚油。车子一个回旋,车头猛地扎在了路边的钢制护栏上。女人下了车,围着车头转了半圈,回头冲着男人幸灾乐祸地笑。

这时,女人的手机响了,男人看了看放在车里的手机,说,你老公的电话。

女人让男人接通车载蓝牙,车内立即传来女人老公欣喜的声音:你交代我的事有结果了。我花了三天时间翻看了小区的监控录像,你保险杠上的那道剐痕是一辆送水的三轮车不小心剐蹭的。车主也已找到……

现在没事了,车的保险杠已经被我撞废了。女人淡淡地回了一句,坐进驾驶室,掐断电话,扭头说,这事儿总算是闹明白了。那神情,既像是对男人说,又像是自言自语。

关于开车的散文8:老婆在,不开车

文/余平

这几年不知不觉私家车开始泛滥了,老婆今年考了驾照,也加入了有车族的队伍。

有了车后,老婆就很少走路了,她开车送女儿去上学,开车去看望父母,就是买个菜她都要开车去。我工作忙,在学车上落后老婆一大截,至今也没有拿到驾照。

虽说有事时老婆可以当我的专职驾驶员,我也省了不少心,可看着周围的朋友都有自己的车开,聚会时经常交流驾驶经验,谈开车的趣事,时不时还约着一起自驾游,我瞅着眼馋。再说,不会开车也受制于人,有时候我想去钓个鱼、打打球,想让老婆送一程,老婆一句“懒得动”,我只能灰溜溜去坐公交车了。

当我跟老婆提出要学开车时,老婆却斩钉截铁地说:“你学什么车?你上下班有单位的通勤车接送,平时出门走不了多远就有公交车站,再说还有我当你的司机,非要自己学车开也不嫌累?”真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我不甘心,还是向老婆不断陈述我学车的理由。老婆脸色一变说:“我看你说的理由都是歪理,你是想学会了开车方便在外面泡妞吧!”老婆的话说到这份上,我只好打消了学车的念头。

前些天一上班就听说同事阿华周末晚上开车出了事故,头部受了重伤,肋骨也断了几根,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我的心禁不住揪了起来。我和阿华平时关系不错,性格相近,常常在一起喝酒,一个生龙活虎的人谁能料到有此劫难?下了班我去看望母亲,顺便跟母亲说起了这事,母亲叹了一口气说:“真是世事无常啊!看来你媳妇不让你学车是对的。”

“她不就是怕我学会了开车方便在外面找女人吗?”我赌气说。

“你这傻孩子,这是你媳妇为了不让你学车,故意将你一军才编出的理由。”母亲笑着说,“她觉得你性格急,反应又慢,并且还喜欢喝酒,这些都是开车的大忌,她其实是担心你开车出事故呀!”

听了这话,我心中涌起一阵暖流,别看老婆平时大大咧咧,其实她心细着呢!

关于开车的散文9:路上的风景

文/张学红

原先每天开车上班,不堵车的时候听听音乐,堵车的时候看看手机,与尘嚣隔膜的同时,也错过了许多路上的风景。

前几天买了运动鞋、手套、口罩,穿上心爱的牛仔裤,开始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

这辆车把生锈自行车,当初是多么威风,许多年前谁要拥有一辆阿米尼的自行车可是很拽的。后来它被抛弃在地下储藏室的一个角落里,不见天日。沉寂了这么多年后,被我淘出来,不知道是我应该感谢它,还是它应该感谢我呢?

现在每天早晨出门前,看着镜中全副武装的自己,一副飒爽英姿的模样,好像年轻了几岁(嘿嘿)!出发……

新修的马路宽阔而整洁,路上车辆行人不多,不紧不慢地蹬着自行车在人行道上,看着马路上汽车一辆辆飞驰而过,我则闲散地哼着小曲,沐浴着金沙深埋的阳光,看着如洗的天空和远处逶迤的山峦,慢悠悠路过一片片草地,花圃,一棵棵银杏、国槐、栾树,也路过树下的落叶……如此接近大自然的感觉,真惬意!

那天下班去接儿子,学校路口人来人往,穿梭如流。忽然,两辆自行车一不小心撞到一块,失去平衡的自行车“嗖”地摔出去,接下来上演了一幕自行车连环追尾,哗哗啦啦倒下一片。幸好没有人受伤,也没有想象的争吵和纠缠。大家急忙忙从地上起来,不忘互相问候一声:没事儿吧?我扶你……

车把歪的,自己起来扶正;受惊吓的小姑娘扑落身上的泥土,骑上车,伸舌头笑了;小伙子则一脚撑地,看看周围的人也不需他帮忙,大咧咧一笑,脚一蹬走了。不大会儿,大家很快在人群中各自散去,恢复平静的人行道,依旧来来往往,刚才的一场小意外好像根本没有发生过一样。

这难道不也是一副很温馨的风景吗——人与人之间磕碰之后的谅解,善意和关怀!如果不是骑着自行车,如果不是脚步慢了几拍,或许,我不会有幸体味到,这一幕心有余悸之后的温馨场景,是更富有人情味的风景。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