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姥姥的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姥姥的文章1:姥姥的小院
文/郭小郭
每逢假期总要回农村老家转转,回到老家总要尽量抽出时间去十里地之外的姥姥家看看,除了给八十五岁的姥姥买点她爱吃的东西,陪她聊聊天,帮忙收拾一下屋子,我还会在姥姥的小院里静静地呆一呆。
姥姥的小院虽小,但总是生机盎然。小院的西墙根儿自北向南依次是兔子窝,葡萄园,柿子树,枣树。姥姥养兔子,养得认真,她说兔子嘴刁得很,爱干净,别的草都不吃,只认一种。记得今年端午假期,我看见兔子窝里那只老兔子一动不动,就喊姥姥过来看,只见姥姥手脚利索地打开窝门,一把拎出兔子,将近10斤的大兔子奄奄一息,是被活活热死了。姥姥嘴里说着“没事,没事”,手却在兔子身上不由自主地反复抚摸着,停了一会儿她又恨恨地说:“这个小冤家,把水放到它嘴边,就是一口也不喝,热死活该!”我连忙把其余几只兔子从窝里捉到笼子里,然后搬进屋子,给它们吹电扇,姥姥在边上坐着,一句话也不说,像个孩子一样委屈又故作坚强。
这次国庆假期,午饭时候几个妗子说笑着聊到几天后姥姥的生日,小妗子说:“不如到那天杀一只兔子吧,我看个头都不小。”其他两个妗子也随声附和,不久便忘记了这件事。过了一会儿,姥姥将一只兔子拎到屋子里,一边将兔子拎起来给大家看,一边说:“看,兔子皮厚,瘦得很呢。”小妗子忍不住笑,捂着嘴说:“不杀你的兔子,不杀你的兔子,逗你呢!”姥姥如释重负,一改认真的模样,脸上换作了孩子般的笑容:“不是怕杀,兔子是真的瘦,没什么肉。”
兔子窝边还时常放有一个笸箩,晴天的时候晾晒一些东西,都是姥姥从地里捡回来的,比如一把麦穗,几个玉米棒子,或者几个棉花桃。地里总有捡不完的东西,似乎什么东西到了姥姥手里都是宝贝。望着笸箩里晾晒的一些玉米粒,我用手轻轻翻动它们,秋日阳光下它们金光闪闪,像是被姥姥捡回来的一群无家可归的孩子,既幸福又满足。
说是葡萄园,其实只有三株葡萄。因为时机的原因,我往往不能在葡萄成熟的时候恰好来看姥姥,但是老人总有把好东西保留起来的习惯,留着,一直留着,不惜烂掉。记得上次来时,葡萄刚刚长出来,像米粒一样大,我开玩笑说,还没有尝过姥姥种的葡萄是甜是酸呢!不想这句话竟被姥姥记了下来,这次我来,刚一落座,姥姥便钻进她的小屋,神神秘秘的,不一会儿手里拿着一串“葡萄”乐呵呵地出来了。葡萄已然失去了水分,差不多像葡萄干了,我差一点儿没认出来。捧着这串坏掉的“葡萄”,仿佛真的放在嘴里吃了,内心酸酸的,又甜甜的。
葡萄架旁边的柿子树和枣树都还“年轻”,可是每年结果不少,尤其是柿子树简直有点自虐,本来枝条很细,一条上面却要结四五个柿子,远远看上去极不协调。但是,却并不妨碍每一个柿子都长得很好。记得去年来时,恰好有一个柿子熟透了,软软的,成几乎透明的橙红色,像精致的艺术品,更像是姥姥小院里的一盏小小的灯笼。今年来时,那几十个柿子却是各自青绿着,只在鼻尖稍稍透露一点黄,执拗地跟深秋堵着气。姥姥见我站在树下望着柿子发呆,俯身到我耳边小声说:“别怕,等柿子软了我给你留着。”我想说,在城市已经买过熟柿子吃了,或者说我家院子里的柿子树上也结了不少柿子的,可是,我更加小心地将脸贴近姥姥的耳朵,悄悄地说:“一定得给我留着最大最甜的那个啊,下次来的时候咱俩一人一半,分着吃。”顿时小院里荡漾我们欢乐的笑声。
姥姥的小院就是这样简单,却容纳了四季和几十年的光阴。姥姥的小院又是如此寂静,却让我的心灵获得激情和感动。
关于姥姥的文章2:姥姥的“理论”
文/魏益君
姥姥不识字,但姥姥却有一套实际而现实的“理论”。
姥姥早年守寡,是个身高不足一米五的小脚老太太,但就是靠她那副瘦小的身板,养活了母亲及舅舅五个孩子。
俺家兄弟姊妹五个,家里缺少劳力,姐姐仅读过一年小学便辍学劳动。姐姐里里外外都是把好手,上山砍柴,下地锄草,烧锅做饭,样样在行。或许就是这个原因,只要姥姥在俺家,每到吃饭时,姥姥总是把好吃的多夹一些给姐姐,口中还说:“姐姐累,应该多吃,上学不干活,吃了也瞎。”姥姥心疼姐姐,对我们这样好吃懒做的毛头小子是百看都不顺眼。在姥姥眼里,能为家做贡献的,就是好样的。
转眼几年,我也长成一个青壮少年,虽然不用辍学劳动,春耕秋种,也能推起小车下地运肥。吃饭时,我也享受到了姥姥对我的“特殊”照顾:“哥哥推粪累,吃好了有劲,你们不干活少吃点。”这是姥姥对我的弟弟妹妹说的话。
俺家与姥姥家相隔五里地,中间隔着一座水库。每年姥姥都要去几趟闺女家,自从我能推起小车下地运肥,接送姥姥的任务就落到我的身上。
接姥姥的一路是最美好的。坐在独轮车上的姥姥,一锅一锅地抽着旱烟,悦耳的独轮车声回荡在田野里。一路上,姥姥兴致很高,频频夸我如何有劲,讲着当前和一些远古的事,听得我似懂非懂。路上,要经过一个坡度很高的堤坝,每回,我都要在坡下停歇运气,尔后一鼓作气将姥姥推上堤坝。有一次,当我脸红脖子粗地将姥姥推上堤坝长坡,姥姥回身笑着说:“这回轻快吗?”
我不解。姥姥说:“我一直给你使劲来着。”姥姥边说边示范。
我哑然失笑了。原来在我推着姥姥上长坡时,姥姥一直用她的小脚狠狠的蹬着独轮车的前档,难怪上坡时姥姥和我一样“吭哧吭哧”运气。
我跟姥姥解释:你这样一点帮不了我,相反,由于你在车上乱动,反而增加了我的压力。姥姥听得将信将疑。但每回接送姥姥上堤坝长坡时,姥姥还是不由自主地用脚蹬起独轮车前档。
生活的磨难,使姥姥养成了抽烟喝酒的习惯,尽管如此,但姥姥却长命百岁。在姥姥一百零一岁的时候,还是躺倒了。临终前,姥姥非要见我一面。我得知消息,立马赶到。原来,姥姥一辈子怕热,说什么也不愿死后火化,尽管舅舅、母亲信誓旦旦的保证,但姥姥就是不相信,非要听我这个在外当干部的外甥的一句话。
我拉着姥姥的手说:“姥姥,我给您选块风水宝地,咱绝不火化!”
听着,姥姥欣慰地笑了。少顷,姥姥又示意我将耳朵附过去,我听到姥姥轻声说:“你是国家干部,不能让你犯错误,还是听上级的话吧!”姥姥就这样微笑着走了。
关于姥姥的文章3:忆中的姥爷
文/xiaoniba418
周末回家看见姥姥正在糊灯笼,原来是又到一年七月十五中元节了。看着那一个个五颜六色的灯笼,姥爷的音容笑貌浮现在我的眼前……
姥爷是个倔强又严厉的人。他是地主家出身,所以家规家教很严,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在姥爷家吃饭讲究很多,对当时追求自由的我看来,那就是迂腐和对人的束缚。比如就吃饭这一项,如果有重要客人在,那么家里的女人还有孩子是不能上桌的,不过这一点我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一些讲究对当时的我来说是怎么也不能理解的。一家人在一起吃饭,如果谁在吃饭时用馒头蘸菜汤,就会遭到姥爷的瞪眼和筷子敲击。而我喜欢吃的西红柿炒鸡蛋,偏偏就那菜汤最有味了,有点叛逆不安的我,带领那些淘气的表弟,每次都会和姥爷“斗”起来,一蘸一收都要动作敏捷,尽量避开姥爷的“袭击”。但是不管我们怎么反抗他都倔强地坚守着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严格的家规。
姥爷是个慈爱的人。我爸妈每天起早贪黑忙着农活,这样我有很多时光是在本村的姥姥家度过的。中午放学回家门锁着去姥姥家,下午回去门锁着还是去姥姥家。到了晚上想回家的时候,可就犯愁了。那时村里没有路灯,路还是坑坑洼洼的,路边那斑驳陆离的影子总是让我就浮想联翩,腿重的一下也抬不起来,这时姥爷就是我的保护神。在我很小的时候,姥爷会背着送我回家,快到家时我就从姥爷背上溜下来,为了不让妈妈看见姥爷送我回家,我用手比划着让姥爷赶快回家。就这样,从姥姥家到我家,再从我家回去,姥爷来来回回不知走了多少次。
姥爷是个勤劳又不失幽默的人。姥爷家人丁兴旺,我有三个舅舅一个姨姨,到了我这一代,我有一个哥哥七个表弟,也就是说,在姥爷那边我是仅有的一个女孩,就这样姥姥姥爷就视我如掌上明珠。每次去姥姥家,姥爷都会躲开表弟悄悄拿给我好吃的。让姥爷惯成这样的我,有一次却发飙了。
姥爷每年冬天都会熬一碗猪油,在那不太富裕的日子里,热馒头夹猪油撒上点盐,就成了一种奢侈,而现在生活富裕,那就仅仅成了生活的一种调剂。一天,我又蹦又跳地来到姥姥家,这时,姥爷热了馒头准备给表弟夹猪油,就因为姥爷没第一个给我,当我接到馒头时,狠狠地把馒头摔到地上,姥爷起来就要教训我,而我早就一溜烟跑到了门外,姥爷喝令我别跑,我却撇下一句:“你这个憨老汉以后别去我家!”就这一句童言无忌的话,却深深烙在姥爷的心里。
姥爷他性格内向,一向沉默寡言,后来得了老年痴呆病,有一次病情恶化,幸亏治疗及时,才又恢复过来。我得知后,从学校赶回去,姥爷拉着我的手说:“你差点就见不着我这‘憨老汉’了。”说着说着姥爷的眼圈湿了,我强压着涌起地辛酸,开玩笑地说:“你看你这‘憨老汉’不是还好好的。”再后来,姥爷的病情加重,症状就是会反反复复说一句话,或者反反复复讲一件事,姥爷把“憨老汉”这件事讲了又讲,我为了能让姥爷开心,他每讲一次我都当成没听过的新鲜事来听,只是背着姥爷却悄悄地流泪。
眨眼间,姥爷离我们而去已有五个年头,我永远怀念姥爷,他永远活在我的心中,因为他的思想、行为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就连昔日无法理解甚至极力反抗的家规也成了我所坚守的事,还想吃到姥爷做的馍夹猪油,再听他讲讲“憨老汉”的故事……
关于姥姥的文章4:想起姥姥
文/王晓芳
不知什么触动了我,突然想起了姥姥。
姥姥家住满城陵山脚下,就是埋着汉代刘胜和他媳妇的那个山,村子叫守陵村。那年,我从家到满城30里路,骑着自行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路上晃晃悠悠的,不急不慢。是在9月,天高云淡,早上9点多出发,带上妈妈给姥姥的礼物就上路了。路程很简单,两个大拐弯就到了。进村就碰到好多人问七问八,你是谁家孩子啊?是凤家姑娘啊?我回答:不是,那是我老姨。这个时候说话是要说普通话,因为我是大保定市里来的嘛。村口有村里唯一的小卖部,里面有各种熟食和各种没厂家没质量认证的零食,我买上一大截肠子。说也奇怪,我从那么大的保定来,就觉得这小村的肉肠好吃,肉多,可香呢!再买张大饼,真的是大饼,又大又厚,那会儿都是用猪油,烙出来的饼层层叠叠的,一看就馋。左拐右拐就到姥姥家门口了,隔着老远就喊:姥姥,我来啦!只见我姥姥扭着哆啦A梦一样胖的身子出来了,超大嗓门地喊:哎呦!可了不得啦,我大外孙女来啦!她认为这是个大事,得跟邻居们都说一遍。其实邻居都认识我,我暑假经常在姥姥家住。进院,放车子拿礼物,还有在村口买的大饼和肠,姥姥再炒个菜,就是丰盛的午餐了。
太阳落山,那时天很好的,还不认识“霾”怎么写。山边飘着轻轻的云,夕阳照在云上漂亮得不得了。姥姥家的小院早就炊烟袅袅了,记不得做的什么晚饭了,反正亏待不了我。在院子里,摆上桌子板凳,等菜摆好时,姥爷也从地里回来了。姥爷又高又瘦,特别精神,一进院先把干活的家伙什儿放好,那会儿地多,种的东西也多,一去就是一天。吃完了坐家门口跟邻居们聊天,有时也端着碗蹲门口。这个时候的话题基本都是我,夸呀,赞呀,弄得我都不好意思了,但心里很爽!
等星星都蹦出来,可亮可亮的时候,就到了我最喜欢的睡觉时间啦。大土炕,铺着凉席,枕头是那种圆滚滚的老式的,炕很大,我可以打着滚睡。这个季节山村的晚上是很凉快的,要盖一个粗布的薄被子,不像现在的被子这么花哨。一觉天明,用山泉水洗脸。村里没有自来水,有井,手动把水从地下压上来,甜丝丝的。姥姥早就开始忙活了,因为那天我要回保定了,要给我做好吃的好喝的。
吃饱喝足,返程。哪愿意走啊!我除了恋恋不舍红烧肉,还有姥姥倚靠墙边看着我远行的身影……
这个身影在几年前一个夏天的夜晚消失了,永远地消失了。不过回想起画面来,依然是夕阳染红了山,姥姥坐在灶台旁添柴做饭的样子,依然是姥姥倚靠墙边看着我远行的身影。
我这是想她了。今晚,梦里,会有吗?
关于姥姥的文章5:姥姥的“蒸月饼”
未至中秋,节日的气氛已弥漫。月饼早已摆上了柜,品种丰富多样,礼盒精美绚丽。我流连于各个柜前,无心欣赏、无心品尝,脑中不自觉地浮现出一个“蒸月饼”的样子:黄黄的泛着油光的似透明的面皮,圆圆的形状,四周一圈手捏的麻花状花纹,中间布满了形状不一的图案……那是深深刻在我的记忆里的——姥姥手工做的“蒸月饼”。
那时的农村,仍是贫苦的,物资匮乏,一般人家是买不起月饼吃的,很多人家就自己做。那时也没有烤箱这样的高级货,各家都是用蒸笼蒸的,所以得名“蒸月饼”。现在几乎没有人家会再做这种上不了台面的吃食了,但那时却是吃不厌的美味。
记得中秋的前一天,妈妈带着我和哥哥,小姨带着表弟表妹,早早地就来到姥姥家。说是送节礼,实是为做了“蒸月饼”带回去,而且每次带回去的东西远比送来的多。
吃过中饭,姥姥就开始张罗做月饼了。她先把每个人要做的事情安排好,妈妈负责擀面皮,小姨负责洗刷蒸笼等工具,而姥姥自己则负责最重要的两个环节——调馅和和面。因为月饼香不香,全在于饼馅好不好;月饼口感好不好,全在于面的软硬是否适中。这两者,如若没有多年丰富的经验,是很难做好的。那时的妈妈和小姨,功夫显然是不到家的,只能做做帮手。我们几个孩子也是闲不住的,奔前跑后,总想插上一手,却总是帮倒忙,不是将面粉撒了一地,就是把碗碟碰掉地上。妈妈和小姨喝骂我们,姥姥不让。每当这个时候,她就会分派给我们一个有趣的任务,让我们去外面寻一种果子回来。我们当地人称之为“朵萝”(音同),是一种矮小灌木结的果实,形似小酒杯,顶端长着一圈细细尖尖的小齿。很多年后,我才得知这种植物叫“苘麻”。犹记得它开着小小的黄花,花茎有黏黏的汁液,掐掉花,会有长长的丝,爱美的女孩子会将它粘在耳朵上做耳钉。
妈妈擀的面皮,有大有小,整齐地摆排在一边。姥姥先拿过一张最大的面皮摆摆好,然后在上面铺满芝麻馅、肉馅、五仁等,再盖上一层面皮,如此反复,直至多层。我的记忆里,多的时候有十几层呢!最后,姥姥把最底的面皮和最上层的面皮合在一起,捏严实了,月饼即算做好了。为了美观,姥姥会用手在四周撮出一圈花纹,一个个小麻花似的图案连在一起,很是匀称,像檐下瓦片一样齐整而又错落有致。这样还不够,姥姥将做好的月饼一个个排放在竹扁里,让我们拿着摘来的苘麻果子,在月饼上轻轻按下。这样,苘麻果子的印痕似一朵朵太阳花布满了月饼的表面,煞是好看。这个时候,我们是最兴奋的,笑着闹着,比着谁按下的多、谁按的好看。姥姥就站在旁边,看着我们,爬满皱纹的脸上也漾满了笑意。
月饼要入笼上锅了。姥姥手脚麻利,熟练地将蒸笼盖好,周边围了一圈湿了水的蒸布,那是为了使蒸气不外泄,保证月饼快熟又饱满的。为了能第一个尝到刚出锅的月饼,我们几个一直围着锅台转悠,不肯离去半步。这时,烧火的姥姥就会让我们坐在她的身旁,有时给我们讲中秋节的故事,什么“玉兔捣药”,什么“吴刚伐桂”……有时也会教我们哼唱关于月亮的歌谣,“月朗宁,八丈高,骑白马,带洋刀,洋刀块,切白菜,白菜老,切红袄,红袄红,切紫菱……”这首童谣,现在的孩子已是不会唱了的,但那时却是我们随口哼的“流行曲”。不大功夫,月饼要出锅了。姥姥怕烫着我们,让我们退后离远点儿。她一个人,站在灶台边,掀锅、起笼,把一个个正冒着滚滚热气的月饼,快速地拾进竹扁里。烟雾缭绕中,姥姥瘦小的身影,显得那么高大。那拾捡月饼时的从容淡定,不止一次让我产生疑惑:刚出锅的月饼,是否真的那般烫?月饼摆满了竹扁,姥姥会挑出最大最白最好看的那个,用刀划成四份,分给我们四个“小馋猫”。至今,那月饼浓郁的香气还萦绕在我的心间,每每想起,总还会不停地吞咽口水。
等月饼凉却了,姥姥会将它们分成三等份,一份给我们家,一份给小姨家,一份留给舅舅。然后,姥姥就开始准备晚饭了。
那时,每年中秋的前一天,我们都是在姥姥家吃过晚饭才回的。姥姥说算是团圆饭吧!因为中秋节这天要各自在家过的。这一晚虽不是十五,记得月亮已然很圆很亮了。我们围坐在院子里,一大家子吃着喝着,谈着笑着。月光如水,银辉洒满了整个院子、整座屋子,淹没了笑声,冲逝了岁月,却定格下了一张张笑脸。
自姥姥得病离世,我们再也没有吃过“蒸月饼”了,也许是妈妈和小姨都没能得到姥姥的“真传”,不会做吧!而中秋前一天,我们也很难再聚齐一起吃团圆饭了,也许是没人再张罗了吧!后来,我发现,这一晚的月亮,终归是不那么圆的。
关于姥姥的文章6:母亲的孝心
文/贵翔
我姥姥在世时,每当家里做了啥好吃的,母亲都会先盛出一份给姥姥送去。每当这时,母亲总要说的一句话就是:“如果不给老娘尝尝,我就吃不下去。”
母亲的这句话没有任何修饰,也不是为了说给谁听,完全是发自内心的想法,也是一个女儿最朴素的孝念。其实,我姥姥一直和我舅舅一起生活,完全是衣食无忧的状态,根本不差母亲的一碗饺子,一条熬鱼,或几只炸虾,但儿女对父母的这份真诚惦念确实是无价的。
舅舅家离我家不远,步行只需十来分钟,到我七八岁的时候,给姥姥送好吃的这个差事,就由我“承包”了。每次家里的饺子一下锅,我就会主动拿出饭盒,做好给姥姥送去的准备。我成家单过后,每当包饺子或做点儿新鲜东西,就会想起母亲的那句话,即使没时间马上送给父母,也会在冰箱里给二老留上一份。
由此想来,只要家长平常的善行孝念形成习惯,良好的家风也就自然会传承下去——无需刻意,更不用强迫。
关于姥姥的文章7:姥姥的年
文/周丰华
姥姥今年92岁了,虽然满头银发,满脸皱纹,虽然偶尔有些犯糊涂,记不住东西喊错人,但姥姥的年却过得一点也不糊涂,相反,姥姥的年那才是浓浓的、地地道道的年味十足呀。
米浆被单
腊月二十几,碰上好天气,姥姥总是要拆下自己的床单被套,儿媳帮她用洗衣机洗好了,但有一道工序她老人家是一定要亲自去做的,那就是用大铁锅煮饭漻好米汤,浸泡已洗好的床单被套,大约半个小时以后晒在明媚的冬阳下,她说这种被子睡得暖和,有香味,舒服。我没有睡过,但闻着确实有一股淡淡的甜香味儿沁入肺腑。我想姥姥那晚睡着的时候,一定做着幸福的梦。
送灶神打扬尘
腊月二十三,姥姥是一定要早起的,然后吩咐儿子儿媳将卫生打扫彻底。即使由于平时的好习惯,家里已经足够干净,但姥姥依然固执地要求再重新打扫一遍,她自己也带头拿个鸡毛掸子干起来。尤其是厨房,她一再强调房顶、墙壁都要擦干净。一切劳动妥帖,晚饭过后,她便秉烛焚香,念念有词,虔诚祷告。我很好奇姥姥的做法,姥姥煞有介事地说:“今晚灶王爷要来检查,明天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善恶,我们把灶房扫干净,把讲的坏话坏事都抹干净,托他上天多讲好话,保我们一家平安健康……”“哇,姥姥这是销毁证据。”我插嘴道。“呸呸呸,讲硕话,赶快吐口水,踩三下,灶王爷您莫听细伢子乱讲。”“哈哈哈……”欢乐的笑声荡漾在屋顶上空。
油炸红薯片、
虾片、糯米团
虽然家中茶几上的零食、点心琳琅满目、丰富多彩,有熟食、水果、蜜饯、坚果,色香味与营养并存,可姥姥却还是要蹒跚着在大年三十晚上,把早准备好的红薯片、虾片、糯米粉拿出来,吩咐儿媳倒好油,自己控火,还要小孩儿呆在灶旁观望,一边念叨着何时下锅,何时起锅,以前自己是怎么制作红薯片、虾片、糯米粉的。还说那时过年为了节约,家里的男人小孩都先到别人家去吃饱,还爆料已经过世的姥爷三十晚上最多可以吃十几碗,把我们几个惊得直为姥爷点赞。姥姥说此话时,总是笑眯眯的,眼睛里满是美好的回忆。其实说句真心话,我觉得这三样看起来不高大上,甚至有点土气的零食,是我过年吃得最多最爽的美味了。
压岁包
姥姥的孙子、曾孙逐年递增,她老人家的压岁包数量也在增加。我们都劝她免了,但她却固执地说:“这个不能免,压岁包数量越多,表示家族越人丁兴旺。”更固执的是,姥姥的压岁包与众不同,虽然商店里有各种既便宜又精美的红包买,但姥姥偏要自己做。老早就买来红纸,裁剪、放钱、折成元宝形状,上面还歪歪扭扭地画了个图案,到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姥姥就依小到大分发给曾孙、孙儿,并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说“要乖乖乐乐呐”“要发狠读书呐”“要发狠赚钱呐”之类最朴实的叮咛。此时姥姥的脸上绽开着一朵灿烂的菊花,眼睛里满是期待。姥姥的压岁包我至今还藏在枕头底下不愿花掉,只因为它年味浓浓,情义浓浓。
姥姥的年还包括要贴那种很土很土用毛笔画的财神;三十晚上要烧枫树蔸,零点钟声敲响时小孩的额头要蘸她求的神水;正月初一要带着儿孙拜菩萨求清吉茶拜祖先求保佑等等。如今生活节奏加快了,现代化水平提高了,人也变懒了,年味也淡薄了,但姥姥的固执让我们重新感受到了许多过年的传统习俗,倍感温馨与祥和。有了姥姥的年才真有年味儿。
关于姥姥的文章8:悼姥姥
姥姥您在天堂还好吗?
今天是您离开人世的第二个祭日。我想抽出时间回老家上坟给您烧些纸钱,供些您生前爱吃的食品。可我却没有动身前往,原因是即使我这样做了,也无法宣泄我心中的哀伤和悲痛。更无法释怀我内心对您深深的思念和眷恋。
风雨人生八十四载,您几乎没有得过什么大病,只是年老时有点腿疼,几乎从不张嘴渴求别人为您做事,即使是最后卧病在床您也仍然坚持自己进食,直到最后的一餐饭。
您的不善言谈,您的喜怒哀乐从不发泄在他人身上,您一辈子从不曾要求过任何人,所以在别人眼中您是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人。我也曾经有过这样的认为。在我很小的时候,我除了向您求些好吃的东西外,几乎不和您唠嗑。当我上学了,懂事了,我也不和您多单钩什么。直到我母亲的离世后,我才注意到了您,您是那么的质朴,善良,平和,坚强;您是个什么事心里都明白的人,只不过不善言谈罢了。然后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渐渐的我读懂了您。
在村人的眼中,您就是一辈子只会收拾家室、围着锅台灶边转的人。没事时,一个人坐在家门口,历数着您的子孙们都在做什么,什么,哪个先人的祭日又到了,谁,谁,又该回去了,······其实,您心里像明镜似的,什么都清楚。
不管别人怎样看待您,但对于您的外孙女我来说,我却对您敬佩有加。您的不善言谈是您独特的个性,您的一辈子没有与任何人发生过口角和争执;您的思想简单,是您做人的根本,您的一辈子没有去揣测过别人的心思与心计,所以您没有与任何人发生过摩擦;您的不要求任何人的处事态度是您一辈子的操守。所以,当您离世时,您的子孙们都觉得对您付出的太少太少了。正因为这样,我舅舅给您置办了那个小山村有史以来最丰厚、最气派的葬礼。
今天是您的祭日,平时为生活忙碌的不太想起您的我,却在这一天一大早,突然悲从中来,泪水涟涟,叫一声:姥姥,您知道吗?在您平凡的一生中,您的无欲无求给我的是怎样的深深思考和认识。不管您在他人心中留下的是什么印象,您在我的心中永远是那么质朴、善良、平和、无欲无求,与世无争,最后,从善而终,这也不失为一种至美的人生境界和风范。
姥姥,祝您在天堂里仍旧那么平静、无欲无求、与世无争的过好您的日子。
关于姥姥的文章9:姥姥,我最亲的人
文/杨上
今年8月,我从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毕业回国,回到太原要看望姥姥,妈妈含泪告诉我,姥姥去世了。我痛心地问妈妈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妈妈说怕担心我过度悲伤,影响学习,更何况,远隔千万里,也不能回来送别。听了妈妈的话,我泪如雨下……
姥姥是我心目中最亲的人,她看着我从小长大,待我如掌上明珠,关心我、疼爱我、牵挂我,给了我许多温暖和关怀。
姥姥脑子灵,手又巧,闲暇时总在织毛衣,看着编织手册,就能织出各种花式的毛衣线衣。记得上小学时,春秋两季,我穿着姥姥为我织的毛坎肩,圆领口毛衣,五色线调配的花纹,小伙伴们都说漂亮,问是谁给我织的,我就骄傲地回答说:“我姥姥!她可亲我哩!”
冬季每逢周日,妈妈都会带我去姥姥家,姥姥总是搂着我问长问短,经常给我买学习用具,鼓励我要好好学习,教育我要孝敬长辈,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姥姥知道我嘴馋,爱吃火锅和烤馒头,总是事先就准备好,提前炸好土豆块,切好白菜、宽粉条、烧肉,做好调汤等等,全家人围在一起,一边吃,一边聊,热气腾腾,其乐融融。我总是坐在姥姥身边,姥姥最爱照顾我,给我夹菜夹肉,却忘了她自己。
我上太原外国语学校高中二年级时,有去美国交流学习一年的机会,要不要去呢?毕竟出国花费不菲,父母工作挣钱不容易。姥姥听说后当机立断,拿出自己的积蓄来成全此事。姥姥感慨地说:“我们小时候,受苦受难,没有这个机会,现在有这样的好机会,一定要让娃出去见见世面!”姥姥全力以赴,圆了我的出国梦。
我高中毕业后,考入长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习英语和西班牙语专业。在姥姥的鼓励下和自己的勤奋努力下,多次获得荣誉奖励,如国家奖学金、全国青少年英语口语大赛一等奖、优秀学生干部等。姥姥是老教育工作者,省劳模,她谆谆教导我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今年8月,我从英国深造回来,被太原一所高等院校录用,成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这是我的理想,也是姥姥的夙愿。可惜,姥姥没能看见这一切。
亲爱的姥姥,我多么想念您啊,我实现了您的愿望,愿您在天之灵永远安息!
关于姥姥的文章10:我的姥姥
文/秋风秋雨秋凉
我的姥姥名叫刘玉书,是1985年秋天去世的,那一年她73岁,假设今天她还活着,也是百岁高龄的老人了。
姥姥不是名人,她不像有些人的长辈出身名人世家,或者出身革命家庭,一生有着传奇的经历,我的姥姥就是老北京城外一个草根,出身经历都过于寻常的小小老百姓。
姥姥出生在朝阳门外一个叫神路街地方,这是一条南北走向土路,因为这条路的最北端是华北最大的道观东岳庙,传说是东岳大帝出巡的必经之路所以被称为神路。姥姥的娘家住在神路街的东边人称神路后街一个大院里,多年以后有个流行歌曲叫做后街男孩,每当歌唱起来的时候,我就会想起神路后街这个地方。
旧时的北京城,有钱人家大多数都住在城里,也就是现在的二环路以里。当年清王朝明文规定,住在城里的八旗子弟禁止与城外的百姓通婚,可见住在城外的大多数是极其贫穷的老百姓。这些百姓们生活来源主要的靠白天进城为有钱人家打工服务而获得一点小利而谋生的。听我妈说,姥姥的父亲是个在皇宫里做饭的御厨,御厨这个名字很好听,在今天的老百姓当中听起来很高贵,其实不然,也就是个给有钱人的打工的下等人。
北京人这个字眼听起来风光,生活在天子脚下,令外地人仰视,但是真正懂得社会学的人很清楚,北京这个地方的人,大概分起来不过就有两类人,一种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皇家贵族和王公大臣,一种就是为他们服务的下等人,俗称吃官饭的。
在近代史中,北京没有独立的体面的中产阶级,不像江南及广东一带经过个人打拼有着万贯家财,几代人承受良好教育的群体,所以在近代史中,推动中国前进力量始终在南方。中国有个成语叫做狐假虎威,这个词借用过来形容那时的北京人一点也不为过,现在的北京人当中这类人也不算少数,假如你和他聊天,他会拐弯抹角地和当今某某大人物的司机,做饭的,七姑八姨联系在一起,以显示他高人一等的身份,这就是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京味文化,一旦社会发生变革这些人就是连屁毛都不是的穷逼。
那一年,“五色旗”换了“黄龙旗”,辛亥革命革了皇帝小儿的命,也革了那些给皇帝小儿打工人的命,家住神路后街的姥姥的娘家父亲没了事由,家里也就断了进项,这个家庭顿时陷入了绝境。
听我母亲说,姥姥的娘家一共有五个孩子,姥姥的上面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姥姥排行老五是家中最小的一个。
姥姥的大姐嫁给了一个小警察,我称为大姨姥姥,你看过老舍先生写的小说“我的一辈子吗”?老舍笔下的小警察就是当年那些人的生活写照,大姨姥姥生了两个女孩,大女孩嫁给了通惠河边上的一户人家,她成婚后经常到神路街看望她的小姨我的姥姥,小女儿名叫大凤,六十年代初学会理发,成了理发师,我妈说因恋爱被一位农村来京的小伙子拐跑了,跑到农村去了。解放后大姨姥姥的一家就靠糊火柴盒谋生,我小时候经常跑到大姨姥姥家,坐在一间小南房的土炕上,坐在一个小小的炕桌上帮助大姨姥姥糊火柴盒,至今我还记得火柴盒分大板和小底两种工艺,大板是火柴盒的外套,小底是放火柴棍的小盒。在我的记忆里大姨姥姥非常慈祥,一个驼背满头白发的小个子老人,大姨姥爷,脸色很白,秃头干瘪的脸上充满皱纹,但是那双含笑的大眼睛让我记忆犹新。
姥姥的二姐,我称为二姨姥姥,嫁给天福巷里一个姓全卖水果的小摊贩,生了两个男孩两个女孩,我好像记得,有个男孩因所谓的猥亵女孩被判了无期徒刑,流氓罪现在根本就不存在,那时也是莫须有。听说当时那个男孩到一个部队大院干泥瓦匠活,休息时看见一个学龄前的小姑娘很好看就搭讪了几句话,摸了一下那个小姑娘的手,后来那女孩家出来的人不干了,硬说他耍了流氓,那年月部队里的人说话就是金科玉律,江山是人家打下来的你一个草根生出的娃,哪里有你说的话讲理的地方。我妈妈曾经带着我去过监狱看过他,那个监狱好像在南城,陶然亭一带,听说过去叫做北平模范监狱,文化革命后期被刑满释放出来。
在我的记忆里姥姥的娘家住在神路后街一座非常破旧大院里,院门朝东开,大门靠北边上一段院墙已经坍塌,坍塌的一部分里面堆放了一些枯树叉子。姥姥的妈就住在北房最东头的一间小耳房里,每次我陪着我的妈妈,来看妈的姥姥,那是一个非常瘦弱的老太太,双眼失明,依畏在门口边的土炕沿上。
我不记得姥姥的妈屋里有什么摆件,如果用家徒四壁这四字眼来形容恐怕一点都不为过。
姥姥的妈什么时候眼睛瞎的我不得知,我只是听我妈说我姥姥有个大哥,人规矩老实喜欢读书,后来因为家太穷,一咬牙当了兵,直奉战争在山海关阵亡了,寄来的遗物就是一套三国演义,我想我姥姥的妈也许就在那个时候把眼睛哭瞎的。姥姥还有个二哥,旧时的北京,姥姥的二哥是个打执事的,什么是打执事呢?就是谁家死了人,在送葬的队伍前面举着用白纸糊的旗杆,俗称打执事。说白了这种人没有正当职业,就是帮人打零工,饥一顿饱一顿,50年代姥姥的二哥进了北京民政局丧葬公司当一名工人。
我姥姥的大孙子降生时,那个瞎老太太曾经来过我的姥姥家问是男孩还是女孩啊?不久的某一天,我听我妈对我姨说咱们的姥姥走了。
我的姥姥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贫穷的草根家庭。
我姥姥15岁那年嫁给了大她将近20岁的一个男人,一个闯关东的草莽英雄。说起我姥爷还有个近乎于传奇的故事。
我的姥爷是河北沧州人,那一年不知道是因为什么?也许是家里太困难,还是因为取了个他不喜欢的女人,我姥爷就一跺脚闯了关东。
闯关东最初的目的是淘金,和电视剧《闯关东》里的朱传武的经历何其相似,我的姥爷也许是活不下去了也许是因为其他什么原因,就投奔了奉军,时间不长我姥爷就受到关旅长赏识,很快成为旅长身边的贴身保镖。
直奉战争开始了,关旅长奉命带兵南下,临行时把我姥爷叫到他跟前,把自己半辈子的积蓄包裹好,交给了我姥爷并嘱托说,如果他战死在沙场,务必将这些细软转交他老婆孩子,并告诫年轻人不要随军行动。
常言道滴水之恩必将涌泉相报,那时候人非常讲究忠义二字,关旅长率部队南下后,我姥爷化妆成乞丐,将细软分别包裹在身上,开始他一生中最传奇的经历,三个月后我姥爷一路乞讨从关外徒步走到北京。
此时战争已经结束,关旅长不仅没有战死反而还受到嘉奖,关旅长常常坐在太师椅上若有所思,他那个亲信肯定是卷了他所有的财宝远走高飞了,不然的话为何没有一点音信?
这一天卫兵报告,说门外有一叫花子要找旅长,关某人感到有些奇怪,走出行营大门,门外的确站立一个衣衫褴褛,头戴破皮帽的乞丐,关旅长竟然一下子没有把我姥爷认出来,可见这三个月我姥爷历经磨难。此时我们可以把自己思维放马一把,三个月来,我姥爷究竟遇到什么,也许遇到过劫匪,几番血肉相博后侥幸逃脱;也许途中患病倒卧在村口旁,偶遇山野村姑的搭救转危为安。
当我姥爷脱下外衣,把藏在身上的财宝如数交还给关旅长时,关某人顿时被眼前这个年轻人感动了。随后我姥爷在关旅长的鼎力推荐下,担当了北平某硝盐厂的管理员,由于在神路街东边的土地上富含丰富的硝盐,所以他和我的姥姥经过媒人撮合就是在这种的情景下偶然的相遇了。
娶亲的花轿一定是吹吹打打从神路后街出发,坐在轿子里我的姥姥对未来的一切都不知晓。我的姥姥后来跟我说她跟我姥爷谈不上有感情,那时的女人只是个生育的工具,主宰家庭大权的还是是我的姥爷。
娶个年轻的女人,我想我的姥爷自然欢喜多少有点娇惯,打小在极为贫苦的环境下长大的我的姥姥,不是个逆来顺受得主,她聪明睿智,敢说敢为,不过我姥姥还有个嗜好就是爱听评书,所以我的姥爷就经常给钱让我姥姥听评书。
那时朝阳门外有个坛口的地方,这个地方是皇帝通往日坛祭日的必经之地,所以被称为坛口,也许就是因为这个独特的地理位置,这个地方有个自然形成的市场,叫做朝外市场,再加上过去朝阳门外的庙宇多多,所以这个地方非常的繁华热闹。除了有卖各种小吃的,另外就是书场非常多,在我的记忆里这里就有三四个书场。还不算那个最大的后来改为群众剧院的书场。
我的姥姥没有上过学,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在书场,在听评书的过程中,她受到了教育,她的精神世界得到常人难以想象的升华,为她日后为人处世,相夫教子奠定了基础。
后来我常常想,旧时的书场,乡村戏台都是教化人的好地方,很多儒家思想,国家的法度观念,忠君爱国的意识都是通过那里传输给帝国的子民的。
曾记得我小时候一度住在姥姥家,晚上姥姥在烫脚之中常常给我讲评书里的人物故事,什么穆桂英挂帅,什么薛仁贵征西,什么樊梨花,什么王三姐住寒窑等等,在聆听姥姥讲故事的同时,我惊叹姥姥的记忆力,她超凡的记忆多年以后我想起来依然感慨不已。我相信她的子孙凡是在工作生活上有点成绩的都会与她基因有关。
我曾经是姥姥炫耀的资本,姥姥说在我很小的时候,因为长得白她总是要抱着我站在区委大门口,自然有人过来询问,这么漂亮的小子是您的?姥姥总是兴奋的说我外孙子。
姨第一个孩子出生了,姥姥给起个名字叫做:刘远南,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因为那时我的姨夫远在广州当兵,是个军官,我妈说别看你姥姥没文化,这是这名字起的不简单。
这就是我的姥姥,一个出身于一个草根家庭的女孩。
但是那个家庭的组成必定打下那个年月的烙印,姥爷是从农村走来的草莽英雄,姥姥出身贫寒,封闭落后的家长意识是困扰那个家庭中每个人成长的羁绊。
有人说怀念是最好的祭奠,姥姥已经去世三十年了,她的在天之灵绝对不会想到,在她去世三十年有她的外孙在撰写文章祭奠她,别忘了,草根也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