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的文章

请欣赏书籍的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书籍的文章1:阅读书籍益处多

文/张雪宜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充满好奇、幻想和喜悦的童年。我们小时候肯定都爱问“为什么”,如:为什么铅笔能写字?为什么人们见面要握手?为什么会有小动物……今天,我就带着好奇心打开了这本《十万个为什么》。

刚翻到目录,一个问题很快就吸引了我的眼球,问题是“做梦对身体好还是不好”。我思索了半天,觉得做梦对身体不好,有可能会让你产生很多幻想,导致失眠等。“哈哈,这问题也太简单了,我估计幼儿园的小朋友肯定也知道。”我兴奋地说道。我高兴地翻到那一页看答案。答案竟然和我想的不一致。“哎,我亲爱的大脑啊,你就不能起点儿作用吗,怪不得人家都说‘关键时刻掉链子’,还真是。”我不开心地嘀咕着。我浏览了一下答案,原来许多人都认为,一夜无梦是一件幸福的事,其实是错的。研究者发现梦可以锻炼大脑的思维能力。接受临床实验的人群中有一部分在即将进入梦眠状态即被强行叫醒,结果他们即使在学习中勤奋努力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绩。梦对人脑的积极作用与计算机对数据的处理有相同之处,它使大脑皮层之间的联系进入一个更为良好的阶段。梦对保持人类的精神健康也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其实,像这种问题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你往往会觉得这问题很简单,其实答案却恰恰相反。所以在平时,我们一定要多阅读书籍,让我们拥有聪明的头脑、养成良好的习惯吧!

书籍的文章2:我与书的故事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刘向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在我的眼里,书是一张飞毯,带着我们在智慧的天空中翱翔;书是一只小船,带我们在科学的海洋中乘风破浪;书是一架望远镜,引导我们在文学的宇宙中探索。

小时候,我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无法持之以恒,只有五分钟的热度,尤其是静坐读书,对我来讲,那简直比酷刑还难以忍受。记得有一次放假,妈妈和爸爸都把自己闷在书房里看书,家里静悄悄的。我想让爸爸陪我出去玩,他却沉默不语地丢给我一本《格林童话》和一本字典。我刚想说些什么,这时,爸爸开口说:“不要老是想着出去玩儿,你读读书吧!遇到不认识的字,记得查字典。”说完,他又转身回书房看自己的书去了,只留我一个人在客厅里。

我想到爸妈都不肯陪我玩,泪水不禁夺眶而出,可是,就算我哭得再厉害,爸妈也没有出来安慰我。我只好停止哭泣,心想:“看来,我只能在家读书了。”我走进自己的房间,硬着头皮翻开了那本厚厚的《格林童话》。一翻开书,我便被那彩色的图片和精彩的故事吸引住了,《渔夫和妻子》的故事使我懂得了做人不能太贪婪;《进入天堂的裁缝》使我明白了世上万物不全是完美的,你要做的就是学会容忍那些瑕疵……看着看着,我忘记了时间,忘记了一切,最后,抱着书在床上睡着了。

现在,我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深切地感受到:书是我们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我们灵魂的指路明灯。因此,我呼吁大家:好读书,读好书,与书成为好朋友吧!

书籍的文章3:带一本书去旅行

文/马国福

书籍原本就是一脉秀美山水,或俊秀,或伟岸,或浓墨重彩,或恬淡轻灵。只是这山水是静止的,藏在文字背后,随着岁月滋养我们的心灵。

每次外出旅行,我总会带上几本书。一路上与书为伴,心就有了寄托,不觉孤单。带一本或者几本书旅行,不仅仅是为了浅层次意义上打发时光,消除寂寞,更是一种心与景、心与人的融和对视。长途旅行宜读小说;短途旅行宜读散文;游山水美景宜读性灵美文;览古刹亭台宜读文史;观人文古迹宜读地理。在火车上,在飞机上,在旅馆里,一卷卷书籍就是我们最轻便的行李、最交心的知己。

古人说“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徜徉在旖旎风景,那些文字就有了色彩,看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辽阔苍茫,欣赏那“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和谐意境,赞叹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大气;体会那“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雅致情趣,沉思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迷茫感慨,领悟那“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落寞寂寥,感慨那“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清醒曼妙,书卷中的文字,在岁月的长河里,随着风景名胜起起伏伏,闪着波光,历史因此厚重清晰,情感随之丰富翻腾。

在高山亭台楼榭登高望远,在船舷河流上把酒临风,在先贤古迹前追古思今,在人文景观处仰望思索,这一卷卷山水,一个个台阶,一棵棵草木,一块块牌匾就是一本本被岁月的风雨从容浣洗的典籍。阅读山水,阅读书籍,山水书籍合一,交相辉映,没有车马喧哗,得天独大,何其自在!行囊里的书籍如清风,给我们阵阵凉意;似甘露,给我们丝丝甘甜;像明月给我们缕缕诗意。

走出尘世,背着书籍去旅行,融入自然,没有世俗牵绊,胸怀因此宽广空灵轻盈。所有的凡尘烦恼了无踪影。在山水风光间,困了睡去,醒来手持诗书,卧看床前风云,静听山涧瀑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漫长的旅程有了书卷不再寂寥;疲惫的脚步,有了书籍的支撑不再沉重。与山水对话,同书卷对视,和自然拥抱,问候一只飞鸟的飞翔,打量一眼清泉的双眸,丈量历史长河的深浅,爱恋一帧风景坦露的胸怀,漫漫旅程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如果说山水景观是自然的恩赐,那么旅程中随身携带的书籍就是良师诤友持续的相伴,无偿的恩泽,缩短我们的寂寞,延长旅途的快乐。

旅途中的阅读是一门艺术,只有那些深谐心灵之道的人,才能隔绝尘世的喧闹在其中找到风景之外的另一层美妙和恬静,这也是一种意外的收获。

旅途中的阅读,不仅仅是一种浅层意义上的消遣,更是一种通过文字,深入自然,综合了解作家、社会、人文、历史、地理、民俗的有效方式,它让我们借助旅行这有限的时间,贴近生活的最深刻的本质,这样的方式让心灵的成色多了一份光彩,让身心的放松成为双倍的欢乐和拥有。

书籍的文章4:启蒙时代

文/柯云路

整理书籍,发现一些纸已泛黄的旧书,马克思的、黑格尔的,还有几本文学名著。书扉上有自己学生时的签名,并注有购书时间,1963年,1964年,1965年。看封底,有旧书店的印戳,填着打折后的书价,以今天的眼光看,便宜得不可想象。忆起当年在北京101中学读高中,立志于思想理论,拼命在课余读书。钱不够,便大多光顾旧书店。到1968年底去山西农村插队时,简单的行李外,居然带了皮箱、木箱、纸箱共四箱子书。那些书后来大部分送给了同村的插队知青,小部分几十年跟随我到今日来勾取回忆。记得在晋南山村的土窑洞里点着油灯夜读,还给一起插队的知青讲点哲学、政治经济学之类。

高中时开始的经典阅读对我有启蒙作用。当思想打开之后,求知欲之旺盛现在想来都有点匪夷所思。当时的北京图书馆在北海公园西侧,高中生凭学生证便可办阅览证,虽不能借书回家,却可在阅览室尽情读书报期刊。我每逢周日上午必去,寒暑假则尽可能天天去,摆出架势博览群书,想成为思想大家。那种阅读除扩展了思想,还锻炼了阅读能力。首先是速度,以有限的时间,读更多的书,获更大收益,这是每次阅读的追求。再有是记忆力,要多读当场便来不及做笔记,于是强迫自己全记在脑子里,回家后补做笔记,常常一做几十页,用的都是无格白纸。

高三时我的同桌姓曹,是位善良宽厚的学友。每天两堂的晚自习,我差不多都在读《资本论》《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之类,按那时“为革命努力学习”的要求,在课内这样读太远的课外书有些“犯规”。曹学友发现了,不止一次用眼光提醒我。终于忍不住了,极小声地要我注重课内。我点点头表示听见了,仍接着看我的书。曹学友瞥瞥我便不好意思再说。现在回忆起来,他那温和小心欲言而止的神情让我体会到满满的善意。记得曹学友的父亲是搞原子能的,有一定级别,家里有内部发行的《参考消息》。我那时早已不满足于阅读挂在教室后面的《人民日报》等,便试探着向曹学友提出请求。他只略犹豫了一下便答应了。我们那时住校,每周六下午放学便各自回家,周日傍晚返校赶上两堂晚自习。晚自习一入座,曹学友就会从书包里拿出卷好的一周《参考消息》悄悄递给我,我收起,又会将上一周的《参考消息》还给他。这样交接很静默,从未引起其他同学注意。不仅因为一个高中生在校读“参考”有点另类,而且因为这样随意扩大当时算很内部的《参考消息》阅读范围,多少有些“违禁”。这个世界有两种迥然不同的关系,一种,助人者总念念不忘自己的善举,而被助者却毫无记忆;另一种相反,助人者早忘了自己的善举,而被助者却终生难忘。我与曹学友的关系当属后一种。他当年的友善我至今常和家人讲起,但我想,对这些曹学友大概已没什么记忆。

1966年夏,临近高中毕业,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因为“文革”前的那些阅读,我从运动一开始就保持了一点独立审视。当时阅读书籍与阅读社会对我都进入一个特别时期,那是青春的阅读。而青春的阅读常常会有青春的伙伴。又一个同班的王姓男生成为我读书读社会的伴侣。在一次彻夜长谈后,我们开始一同背着书包在全北京、后来去多省市搞调查,书包里装着马列毛著作和其他一些理论经典,跑大学,跑工厂,跑机关,看大字报,找人聊,想探究“文革”与社会真实面貌。每晚则读书与思考。我与王学友看书都习惯批画,但两人常常只带一套书共用。于是,他画他的,我画我的。两人画书习惯有不同,很容易区分。他习惯将横线画在两行字的中间,而我习惯紧贴上一行字画线。我们的批画有时会一致,两条横线画在同一段话下面;有时则不一致,彼此侧重不同。这种同异也常常成为我们讨论的起点。

王学友的父亲是社科界一位资深学者,解放初期举家从国外归来时曾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欢迎。他的专长是西方哲学,家中存书很多,一半是外文原版书,我读不了,还有一半是中文书,这就成了我第一个借用的“家庭图书馆”。我向王伯伯借过不少书,也常常和他讨论哲学。他戴着眼镜,笑眯眯的,很愿意和我对谈。作为在“文革”中被批判的对象,能够有一个跨代的哲学对话者,似乎使他很有些兴奋。常常谈得时间长了,还要留我吃饭,饭后接着谈。我对克尔恺郭尔、海德格尔、萨特等人哲学的兴趣,始于与他的交谈。他那带有外地口音、不时夹杂几个外语单词的普通话很温润,很哲学。

我不能在北京图书馆借书,却在这个“家庭图书馆”找到了借书的条件。如果说王学友家的藏书成了我的第一个“家庭图书馆”,接着我发现了第二个。这是我的另一个同班男生,在此不得不披露全名,他叫李向南。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中,主人公就直接取用了“李向南”这三个字。我写小说,给人物起名一向郑重其事,名字起得好,符合人物性格,叫得响,对作品攸关重大。

书籍的文章5:人生乐事是读书

文/看云卷云舒

少年时的记忆里,书籍是一种奢侈品。第一次接触到的课外书籍是小学生作文,那是家里给大姐定的,所以每次都是大姐看过之后我们才能够阅读。那时的书籍特别缺乏,这少有的几本书成为我们的宝贝,每次都爱不释手,贪婪的读着,如饥似渴。而街坊邻舍家的旧报纸也是难得的读物,每次都会当宝贝似的认真地翻来覆去的看,如果偶尔能够得到几本旧杂志那更是稀罕物了,哪怕是上面的广告也会一字不落的看完。也许是得益于此,上小学时,我从未被作文所烦恼,总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圆满完成任务,还每每得到老师的好评,这也使我对文字产生了更大的兴趣。时至今日,每看到一本好书,总是爱不释手,往往耽误了做饭,引起老公和儿子的不满。

虽然现在电视、电脑、手机等媒体信息很多,但是最喜欢的还是读书,遇到喜欢的好书,电视节目再精彩我也会熟视无睹。读书可以使浮躁的心灵得到净化,可以沉下心来细细地深入的思考,可以平等的与哲人对话,可以随作者去四处漂泊游荡。寂静深夜,沏一杯清茶,伴着缕缕的茶香,嗅着淡淡的书香,沐浴着如水的月光,聆听着夜莺的低吟,何其惬意悠哉!

而淘书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记得那是一个赶集的日子,正好礼拜天,于是信步来到集市。而浏览旧书摊是多年以来养成的习惯,这次也毫不例外。忽然,前面的一个书摊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个书摊以前从未见过,而且摆的书非常干净,仔细向前观看,竟发现其中有几本我早就想买的书,而且价格便宜,无论什么书都是5元。问其原因,说是处理库存书。仔细观看书的质量,印刷清晰,纸张也很好,翻了一下,也没有发现错别字,不像盗版书籍,于是毫不犹豫的买了20本,好像捡了很大的便宜,其中的喜悦之情难以言表。回家之后,老公看到我买了那么多书很奇怪,待我说明原因后他决定也去看看,结果是他也淘了不少回来,当然其中也有儿子看的书,你瞧我们这一家子!

每次外出,只要时间允许,必去书店一游,这已成为我们家的习惯。在我和老公的影响下,儿子也是一个喜欢读书的小孩。床头橱上,沙发上总是放着书,闲暇时随时可以拿过来看看,让人觉得心灵不再空虚,而是有所依托。上小学的儿子每学期都会订快乐作文和小学生作文,每次一拿到书都会躲到书房去一睹为快,作业姑且放在一边,吃饭时都叫不出来,这时候我和老公也只好顺其自然,等他看到告一段落自己主动出来。

自从学会网购,我们家买书又多了一个途径,那就是上网购书。有时在书店看到心仪的书籍,但价格偏贵,于是认真记下书名或者用手机拍下照片以便上网购买一饱眼福。如果碰巧网上搞活动,真是可以买到价廉物美的书籍。有一次在家中上网,无意中发现淘宝聚划算上有一套书籍比较适合儿子阅读,于是让儿子过来决定是否购买,儿子一看马上同意购买,结果一套《中学生实用文摘》共8本,只花了40元就买到手了,而且第二天书就到了,看到儿子聚精会神阅读的样子,其中的快乐比中了大奖还舒服。每过一段时间,这样的事就会在我们家上演一次,虽然有时因为读书不免耽误了做家务,好在老公很谅解,于是我也乐此不疲,尽情享受着读书这人生第一好事!也享受着这平淡而又充实的生活!

书籍的文章6:山楂树之恋

文/自律是前进的基石

最近读了些历史书籍,人心变得复杂。历史长河,沉沉浮浮,各种权术之计让人不得不设防,也让人为人性的复杂感到心寒。

看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感受异样的情愫。人为何把自己变得这么累呢?英雄值得尊敬,但那些不参与竞争而独享生活之乐的人也非都是等闲之辈。一个人一处风景,一个人一个心境。两颗年轻的心,心心相印,为我们诠释幸福与感动。

身边过于物质的人整天的忙碌、紧张、发泄,最后让自己失去了平静的心境以及对生活本真的享受。

最让我钦佩的人,是那些参与其中而不改变自己原始心境的人,他们是真正的哲人。

如果这样说的话,山楂树之恋的纯情固然珍贵,更珍贵的是:如果两个人看透社会杂乱的情感之后,仍不改自己钟情的情感,那真是叫人叫好。

多数人叫好山楂树之恋,原因在于对自己初衷恋情的怀念与珍藏。原生态总让人惊叹,感情也一样。

我们如果能历经社会的变迁,不改山楂树之恋的情怀,仍简单、干净地恋着一个人,那是多么的让人感到幸福。即使不是自己本人,能接近这样一个人也定能感受到爱的清澈与明亮,给自身幸福与力量。

人获得幸福,要简单地获得,才能快捷,前提是首先是心灵要简单、干净。修饰的人生必将受累,心灵需要原生态的氛围来放飞。

简单地爱、简单地生活。从一而终。

书籍的文章7:我在书海中成长

文/张境航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是呀,书对我们来说,就像是美味的食物滋养着我们的身体,又像丰盛的心灵鸡汤丰富着我们的精神,而我和书之间更是颇有渊源。

四五岁时,妈妈就开始给我讲一些童话故事,如《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等。那些主人公的命运令我高兴也令我悲伤。听到白雪公主活了下来,我激动开心,听到小女孩死在街头,我悲伤流泪。可每次正听得津津有味时,妈妈就让我睡觉,我只好带着对下文故事的无限悬念,含泪上床。之后实在太渴望下文,就自己抱着那几本小书开始读,但很多字不认识,只能去请教妈妈。后来我硬是把那一本本小书读完了。从此以后,我就跟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每每闲暇之时,我就喜欢抱着心爱的书籍,一页页翻过,沉醉在故事中。

如今我已经十岁了,学习逐渐繁忙,可我依然会读书、品书,而且也开始读一些中国名著,如《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等,但都是一知半解,只明白大概内容。虽然这样,我还是爱读书。当然,总有一天,我会理解透彻,在书的海洋里越游越远,越游越深……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多读书,读好书吧!

书籍的文章8:面对书籍发呆的人

文/胡靖

望着书房里堆积如山的书,越来越觉得心烦了。我怀疑自己当初是否脑子进水了,东一包西一捆地花钱买回这些劳什子干什么。眼看书架都码到双层了,书还是放不下,且把板子压弯了。更急死人的是,手头想看的书还是“成群结队”。这些打包的捆着的书怕是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去“宠幸”它们了。处理掉吧,心有不甘,毕竟是我花钱费力从不同的地儿和渠道弄回来的;不处理吧,放在书房横七竖八躺着也不是个事,既影响观瞻和卫生,更影响心情。

常常扪心自问,我买书究竟是为了什么。装洋?我一个实实在在的土包子,贫寒一以贯之,就是捐个图书馆给我,别人也不相信我会富有的;收藏?我好像也没做过这样的梦,生不逢时,实力不济,眼力不逮都让我心知肚明知道不靠谱;做学问?未张口就会让人笑掉大牙,我压根儿就不是做学问的料;读吗?我并非嗜书如命,买过之书非但未细细读过,就是该读的书也未能读透,“猴子掰包谷”倒是真实写照。多数时候,只是一种感觉,一种美好的愿望和期许。其实于我,唯一的理由,无非是自己是个闲人,只有点读书的癖好,工作与文字打点交道,有点执着,有点入味。仅此而已。

有时也在寻思,这书买得多而读的少,绝非我个人现状,大多数读书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感叹。究其原因,似有四大障碍作祟:一曰忙。为生计,为功名,为事业,为家庭与爱情。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面对书山很无奈;二曰穷。书价不亚于油价,节节飙升很快,工资却少见长,而真正有读书兴趣的人大多囊中羞涩,只好减少跑书店的次数和控制淘书的欲望;三曰懒。这世界变化太快,吸引人的东西太多太炫,时时刻刻在向你招手,有动力和定力花功夫去啃书本,别人不说你呆子你自己也觉得不合时宜;四月浮。心静不下来,眼沉不下去,板凳坐不热,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实,远没有这么复杂。着名作家阎连科曾经说到自己的读书之惑,对自己一段时间来的读书状况很不满意。他说,不知道究竟自己得罪了哪根神经,面对那一排排,一册册的新旧书籍,知道那些书中几乎每一本都有可供我学的言行,可却不知何故又不肯去读。不肯去读,又总是十分爱惜地把人家的书藏起来。最终把自己弄成了一个没有学问又不肯读书学习的人,弄成了一个不读几本书却又不肯找些别的事做的假读书人的模样,弄成了只会站在书前发怔却又绝然不是思考的那种呆子。作家的话,可谓一语中的。

说白了,读书是一种癖,是千千万万种癖好之一种。无论外面的世界怎样变化,一旦习已成癖,总有点旧情绪挥之不去。感觉就像你每天要洗脸刷牙一样,如果没有这样的习惯,或是这样的习惯不适合自己,说什么也是白搭。好在,我只是用读书这样一种方式,来消磨静静的时光。我要做的,就是理智一点地买书淘书,尽量把自己认为要读的书浏览一下,尽量把家里那些好书赶快读一些,感悟消化一些。

很怀念往昔的读书时光了。那时候,读书是那么的投入,用心,上心。一本薄薄的《鸡毛信》竟让我看得如醉如痴,我的心与14岁的儿童团长海娃的命运一起呼吸和跳动;一本《敌后武工队》,那与日伪进行的一场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搏杀让我读得荡气回肠,热血喷涌;特别是那本《林海雪原》,如电光火石,激起我少年无穷的欲望和遐想,我仿佛与少剑波,杨子荣一道奔波于林雪莽莽……我想,读书是一件美事,可以打发冷寂的时间,还给你大千世界的精彩。

还是阎连科说得好,在如今的岁月,能够静心读书的人是极为幸福的,能够彻底不读书的人也是幸福的,最焦心和无聊的,是那类不读书、不舍书,只会面对书籍发呆的人了。

书籍的文章9:如果没有书籍,我将会是怎样?

文/王小微

不知道什么时候,

我已经离不开书籍了。

最长的距离为两个星期,

感觉那变是我最痛苦的时候,

灵魂的空洞,

心灵的空虚,

没有思想,就像一个生活的木偶,

无法忍受没有思想的日子,

所以我会痛苦。

只有书籍,

填补了我的心灵,

我喜欢这种感觉,

一本书,一杯茶,

一张椅子,一片阳光。

书籍的文章10:读《老天会爱笨小孩》有感

文/邓晓娇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们的精神营养品,是我们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星期六,我读了着名儿童文学作家伍美珍写的的一本书《老天会爱笨小孩》,让我感慨万分。

《老天会爱笨小孩》这本书,讲了一个叫黄金鑫的笨小孩转学到了一个全班都是“聪明孩子”的班级,他对刚认识的这个新班级还真有点不习惯,他反应迟钝、动作慢,所有的功课中,只有英语成绩稍好,而且要死记硬背后才能勉强过关。面对反应快,聪明机灵的同桌华汪德和总是不认同他的爸爸,黄金鑫显露出来的只有他的笨拙和无奈,最后他听了新东方校长命敏洪由一个大笨人变成功的故事后,他变得不再气馁,变得对自己有信心起来。

读完《老天会爱笨小孩》后,我懂得许多道理,其中对我影响最深的是:我们不应该岐视看起来反应有点慢的同学,而且世界上没有绝对聪明的人,也没有绝对笨的人。有些聪明的人长大了不一定就有大成就,而一些笨的人,不可能一辈子都笨,也会取得成就的。就像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他小时候被学校当成了“无可救药的笨蛋”被迫退学回家,可最后,这个曾经人人都认为没有前途的人,通过刻苦学习,成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家。英国物理学家霍金,一出生,就有与常人不同的大脑袋,他遭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最后,他还是成了伟大的科学家。

其实,仔细想想,笨的人往往要比聪明的人多付出,比如背书,他们往往比聪明的人要多花时间,多花功夫,才可能成功。但老天不会冷落笨小孩,相反,老天会更加爱笨小孩。因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笨小孩经过不断的努力,总会有冲上云霄的时候。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