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正月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正月的散文(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正月的散文1:正月初三晨大霜记

文/贾载明

七时许起床,拉开窗帘,望田野,一片白茫茫。

好大的霜呵,胜似雪。

到田野去踏霜吧!

放眼开去,田野全都是静静的白和静静的萧瑟。

数声鸡鸣,数声犬吠。

有人在走动了!

我俯下身,掐下一枚嫩嫩的草叶,细瞧着附在草叶上的霜,其形跟雪花大不一样,雪花有角有瓣,难怪叫“花”;霜却呈粉状,比精制的盐那种颗粒还细。弃掉草叶,伸手去卡一匹菜叶,菜叶硬得象一张壳,用力,听得轻微的嘭嘭声,上面的霜象粉一样飘落。

我是向着牛山寺走的,经过一片菜地,见一只狗从盛满霜的菜叶上小跑而过,亦发出嘭嘭嘭的声响。

三两只鸭子在菜林里觅食,它们比狗来得早呢!

前面有一片开阔地,满地白霜,托着一个稻草垛,草垛尖上也是霜。

登上牛山,立于牛首,俯视,县城被一条很规则的呈带状的雾遮着,也有隐隐些许漂浮的雾,细看,不是雾,而是早起人家的炊烟。

守牛山的老人看到了我,谁这么早登上牛山呢?心里生疑,远远地打量了我好一会,然后转身向另外的方向走去。

下得山来,见一卖笛人踏霜而来,一边缓缓地走,一边亮起“鸳鸯手”扶笛吹奏。吹晨、吹春、吹霜,声音清脆远播,霜里传音,人与天的谐和,胜过天赖。

上前打问,卖笛人是浙江人,妻子是四川的,现住在开江县。见今晨霜大,就早早的出来卖笛了。

关于正月的散文2:西街的灯市

文/马维霞

“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看花灯”。这是小时候每到正月十五都要唱的儿歌,也是孩子们最期待的一天。

对于小孩子来说,正月十五不仅意味着会有好吃的元宵,最憧憬的还有热闹的灯市。如今想来,小时候的元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元宵,那元宵中裹了由花生、核桃、葡萄干、青红丝、猪油调制的馅,然后压紧切块,放在大大的簸箩中,滚一层糯米粉,喷一次水,再滚一层糯米粉,再喷一次水……反复若干次后,变成了大小均匀的元宵,甚是好看诱人。煮熟后咬一口,不仅甜糯,而且有丰富的口感,甜蜜的味道和浓郁的香气。

总是催促着母亲快些将元宵煮熟,并非嘴馋,而是早就和小伙伴们约好了一起去看花灯。吃完元宵后,各家的孩子们便开始兴奋起来,点燃早已准备好的花灯,随着火苗忽忽悠悠地跳动,一张张小脸也被映得通红。老虎灯、兔子灯、公鸡灯、还有数不胜数的各式灯笼,在孩子们的手中闪闪烁烁,互相比试谁的花灯最好看,最灵动。

挑起缤纷的花灯,小伙伴们结伴涌向热闹的灯市。记得每年的正月十五,位于老城区的西街、东街都会灯火通明,人潮涌动,路两旁的树叉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灯,似闪闪的星星,将夜空点缀得分外绚丽夺目,犹如光的世界、火的海洋,直将整条街辉映得华彩靓丽!这些灯全部由各家各户亲手制作,大多先用竹篾做成花灯骨架,糊上彩纸,再在花灯的四周绘制各类图案。有的画唐僧孙悟空,有的画哪吒闹海、嫦娥奔月,更多的是画花鸟鱼虫,尽管有些拙朴,但充满了无限的意趣,倒也妙趣横生,各显其能!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此刻悠闲地走走停停,时而夸奖时而赞叹,都为这些花灯的巧妙设计而折服。

其实,正月十五的天气还佷冷,但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全都兴致勃勃地赏花灯,到处是一派温暖和喜庆。有一年寒风凛冽,但依然阻挡不了人们看花灯的好心情,记得那晚一阵风吹来,令人躲闪不及,烛影摇晃之间,妹妹手中的纸灯笼瞬间起火,顷刻之间化成火蝶飞舞。妹妹无从补救,哇哇大哭起来,引来路人善意的笑声,妹妹哭得更响了。转眼妈妈又给她买了一个大公鸡灯笼,妹妹破涕为笑。

长大后,每到元宵节依然看花灯、逛灯市,但总会想起西街的灯展,总是怀念儿时与伙伴比试灯笼的热闹,那些灯始终在我的心里跳动,清晰、明朗、难忘。

关于正月的散文3:故乡的年味

文/东篱闲人

1

响腊月,闹正月。

腊月的一声爆竹,倏然炸开尘封的记忆,故乡的年味一如奔泻的潮水,汹涌漫过比脚步更远的路,裹挟着感动,强悍在心头登陆。

故乡,不是地球仪上的符号,也不是身份证上的地址,而是魂牵梦绕在心灵深处的一个声音,一个隐藏在小脚趾盖上流传久远的故事。

腊月不绝于耳的爆竹,是遥远故乡的呼喊。

爆竹不响,没有年味。

爆竹不响,游子不归。

2

母亲一句“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就能让父亲手忙脚乱忙活半天。

二十三,祭灶官。

祭灶,是全村男人最圣神的一项劳动。

一张花花绿绿的纸,衬托着灶王爷和灶王奶,也衬托着五谷丰登的年景和一日三餐的生活。面如满月,慈眉善目,富富态态,宣示着眷顾黎民百姓的决心和对千家万户的承诺。

灶糖太甜太黏,灶王爷说,无需煞费苦心,我懂得人情世故,识得人间烟火。

无需好奇,灶王爷骑着毛驴,带着干粮,就可以平步青云:二十三日去,大年五更来。

肃然起敬,只有学着父亲的样子祷祝: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3

没钱,也得把房子扫得干干净净。

缺粮,也得把家里整得亮亮堂堂。

二十四,扫房子。

大长一年,难免会有穷圪渣落在粱上,旮旯缝道必须打扫,不能让来年有半点晦气。

乡下人再穷,也得讲究这些。

只是,关于健康的话题,在缺衣少食的年代还没来得及挂在嘴上。

扫灰除尘,擦桌抹櫈,虽说不是一个富丽堂皇的家,可满眼的整洁,叫人看着就清爽利朗。

4

二十六,割块肉。

记忆中的肉香,最是诱人,胜过山珍海味。

就着斜坡挖一个圆坑,一口大铁锅往上一放,不用招呼,大人小孩都会齐聚过来,等待一个盼望已久的时刻。

杀猪啦——大人们说的这样短促,而兴高采烈的孩子们却是这样扯开嗓子吆喝:杀——猪——啦——

能把猪尿泡抢到手,用土挫去油腥后当气球吹,也并非所有孩子的造化。那种眼气人的炫耀,让你感到能有一个会杀猪的爷爷,都扬眉吐气,敢说大话。

肉,或多或少总要有些。生产队,那时也摽着劲比富。队长的脸,需要用社员的真心笑容去贴金。

把肉割回家,这年就过踏实了。

5

约定俗成的日子,四合院里的每一家都在做着同样的事。

二十八,蒸馍馍。

东屋蒸花卷,西屋蒸豆包,南屋蒸枣花,堂屋蒸大馍。

这时候,小院里最繁忙,小院里最温馨。

忙碌的婶娘两手沾面,烧火的叔伯叼着烟锅,嬉戏的孩子唱着童谣,撒欢的狗儿上蹿下跳。

袅袅青烟从小院升起,带着温暖在树梢统一集合。

每家每户,馍要蒸得铺天盖地,堆成小山,吃过十五六,吃到龙抬头。

从早上到黄昏,左邻右舍都在大张旗鼓渲染一个以食为天的主题。

从村东到村西,整个小村都在聚精会神传播缕缕垂涎三尺的馍香。

6

家里没有识文断字的人,也要买张红纸,请舞文弄墨的先生写幅春联:鸡鸭成群快快长大,牛羊满圈多多益善。

不用对仗工整,无需高深文雅,图的是个吉利,要的是个心情。

还剩一溜红纸,也不能浪费,就写个“树木兴旺”、“出门见喜”吧。

庄户人家过年,过的就是热闹,过的就是盼头。

母亲打浆糊,父亲端砂锅,儿子搬板凳,女儿拿榾柮,一家人欢天喜地贴春联,爷爷可是总掌舵:不能说“高了往下来”,不许说“上偏下耷拉”,必须全是吉言祥语,上是“五福临门”,下是“五谷丰登”,左是“事事如意”,右是“岁岁平安”。

贴上春联,家就成了一幅年画,一首歌谣。

有威风凛凛的门神站岗,家家户户四季平安。

7

过年,不能忘了祖宗。

于是,在三十的午后,通向祖茔的路上就挤满了孝子贤孙。

那份情感,是祖辈人传下的,像血液一样流淌。

那种虔诚,是风俗中滤净的,跟目光一样澄澈。

摆上几样供品,放上一挂火鞭,磕头或鞠躬,都无关紧要,关键是快点被请回家过年。

一种风俗就是一种文化,一种仪式更是一种传承。

每个漂泊的游子,都是那棵古槐树上的一片嫩叶。

嫩叶,不会忘记根的情意。

落叶归根,根依然如慈祥老母,拥它如梦。

乡愁,每逢过年时最美最浓,像喝下一杯老酒,回味无穷。

8

除夕,母亲总要找出一些疙疙瘩瘩、不中规矩的树根,在院内点着,名曰“熰疙瘩”。

一种朴素的祈愿,一份真挚的情感。

熰疙瘩,熰掉兄弟间的言差语错,妯娌间的磨牙斗嘴,邻居间的脖粗脸红。

张家的孩子跌倒了,赶紧拉起拍拍身上的灰,关切地问一声疼不疼?邻居的疙瘩解开了。

李家的猪仔跳圈了,帮忙撵回去,告诉主人可得把圈门关好了。对门的别扭不见了。

张叔家的二小子要典礼,主动过去道声喜,端盘洗碗、烧火打杂帮帮手。早先的误会消除了。

赵婶家的大姑娘要出阁,笑盈盈送过去一盘褶美馅鲜的生饺子。从前的隔阂没有了。

熰疙瘩,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亲如一家,情同手足,亲上加亲,和谐美好。

把过去那些别别扭扭、疙疙瘩瘩的烦心事全熰掉,新年从新开始。

正如一首歌所唱:最好的请过来,不好的请走开!

9

除夕,母亲把所有的希望和祝福都包进饺子,煮成一锅又一锅热气腾腾的美味。

我在狼吞虎咽中,不期而遇一枚硬币。

我惊喜万分,母亲却笑得比我更开心。

原来,我的福气是母亲的恩典。这福气,温暖了我一辈子。

除夕,从箱底翻出新衣新裤,新鞋新袜,放在手边,等待早起。

枕边,还要放一块水果糖,准备醒来时第一口吃到的就是甜蜜。

除夕,女人们“当窗理云鬓”,说着心事,男人们“把酒话桑麻”,唠着闲嗑。

故乡的年味,除夕到黎明最浓烈:树梢头高高挂起的天灯,火炉旁神采飞扬的守岁,神主前烛光照映的供品,子夜时争夺第一的爆竹,五更时端着饺子的拜年,老年人双手合抱的回礼,小孩子手里崭新的钞票,大街上喜气洋洋的人群,问候时更觉亲切的乡音,锣鼓声配搭紧密的秧歌……

故乡,在浓浓的年味中醉成一坛甘冽纯美的老酒,唱成一出粗犷激昂的怀邦。

10

当青丝变成白发,家乡成为故乡,故乡的年味就会不可思议地发酵成刻骨铭心的乡愁,澎湃成海,把你与故乡阻隔在淼淼两岸。

从此,故乡你在梦里出现的次数会越来越多,而你只身抵达彼岸的次数会越来越少。

故乡的年味,是味蕾上的,更是情感上的;是真实的感觉,更是神奇的幻觉;是独一无二的“地理标识产品”,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循着氤氲的年味,跋山涉水,回家过年!

关于正月的散文4:去年元宵今朝别

文/今生有约

丁亥年正月十五日晨,天地正在落雪,我和妻却在飞雪中与儿子送别。大学最后一年的儿子,舍不得大病未愈的父亲,眼角和外面的天地一样:潮潮湿湿、迷迷离离。

妻子送其下楼。一柄碎花伞,遮住了那步步迟缓又沉重的归履;深深地巷道,儿子三回头。

我伫立后窗,眺望落雪中那个渐行渐远的背影,终于在巷口北端要拐弯了,那柄花伞又驻,儿子却再一次使劲向我挥手……雪花碎了他一身一头……

妻子轻轻上楼来,轻轻揽了我的背,许久许久,妻说:“儿子走了?”我没有回答。一会儿妻又说:“我们的儿子长大了!”

雪,紧一阵、慢一阵,巷道里已经落满了厚厚的一层。妻抬起卧伏在我脊背上的秀发,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时候不早了,走吧,到老人那边去。我们既为人父母,亦为人子为人媳啊!”

落雪中,街道上锣鼓锵锵咚咚,时缓时疾、夹杂着零落的爆竹声声……

如今又是一年元宵节,往事历历,人却两地。已经参加工作的儿子,只身漂泊南疆边陲,一场罕见大雪,儿子一再推迟归期。鼠年第一天,儿子打来电话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拜年,欢天喜地中,竟因少了儿子老人说这个年格外冷清。去年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儿子,毕业应聘去了省内一家大型矿业集团建筑公司,受训15日后,赶赴贵州边陲丘陵某处工地,从此遥迢万里大半年未归。过大年了,员工们已陆陆续续回家转,儿子却说他年底当班,年后回家来过元宵节,谁知接下来一场大雪,回家的职工不能如期回归,回归的儿子一再延误归期。初四的那天晚上已经8点半了,儿子突然打来电话,问妈妈说怎样宰杀活鸡,说是工地粮菜断顿了,今日去苗家岭买来了一只活鸡,但三个当班的小伙子都不会杀鸡。电话上妻子笑着细细地说着,眼角的泪却流的悄无声息……我们那个从小在暖风细雨中长大的儿子,如今一个人置身千里万里,做父母的一方面牵肠挂肚,一方面又是欣慰无比。毕竟小鸟总得要离巢而去,雄鹰只有展翅蓝天才谓之鹰,地面上滑行的那只是“土鸡”。

元宵节又要到了,儿子与我们两相分离。其实分离的不过只是躯体,紧紧连在一起的却是我们的心魂。王勃有诗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何况是亲生骨肉欤?只要天地亘古永恒,那种人间博大的亲情和爱也将永无止休;只要彼此心中蕴藏着永久的牵念,又何必在乎朝朝暮暮里。

关于正月的散文5:年少时不懂爱情

文/顿悟

农历正月初三的晚上,感恩于同学情深,盛情难却之际,我又豪气顿生,举杯痛饮,同学们惊呼:英雄不改本色,强势回归。只有我自己知道,廉颇老矣,英雄迟暮。直到第二天中午,才睁开惺忪的睡眼,头重脚轻,昨晚的记忆已变得模糊不清。

手机铃声响起,竟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果然,电话那头又响起另一拨同学的燕语莺声:同学聚会,恭候大驾。我只好重新披挂上阵,不忘带上挡箭牌——汽车钥匙。一路缓缓前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感觉油然而生。

熟悉的面孔,熟悉的气氛,20多年的别离,竟没有产生一点生分,谈笑间重返青涩岁月,举杯中再忆同学情深。突然间,一个熟悉的名字闯入耳膜,又勾起一段年少纯真的回忆。

情窦初开时,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与迷茫,我期待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填充自己的青春岁月。一个会唱歌的女孩闯入了我的视野。于是,我的世界变得瞬间狭小,再也容不得别人,喜怒哀乐全被其主宰,满脑满眼都在向外界宣布:我在恋爱。

时光飞逝,转眼已成过往云烟。回忆往事,内心竟平静如水,掀不起一丝波澜。一位同学接通她的电话转给我,我婉言相拒,无从说起。爱已不再,恨也恨不起来,往日的回忆已经支离破碎成一支歌、一首诗和一张笑颜,心中满满的都是感恩。感谢与你的邂逅,让我在叛逆的年龄滋润爱情的雨露。无悔我的付出,小小年纪便品尝爱情的味道。享受在一起的时光,痛并快乐着令人难忘,无怨分别的那一刻,无言的结局也许是最完美的结果。

年少时,我们在一起,那时候不懂爱情。等你长发及腰,我们各自有了一分家的责任,互相拱手祝福,把那分遥远的情感永远尘封在心中。

关于正月的散文6:冰走石盖岭

文/林夕

龙年岁首正月初三下午三时,稍冷的小北风,登上山梁后渐觉寒意不浅。老公携着我,紧跟着一路撒着欢儿的小女。脚踩线团滚落似的毛毛道,任由黄草拂着脚面吻着甜软的黑土地,毛毛道上尽是散落的黑色羊豆豆,它们是牧羊人风干的陈年往事。发白的乌拉草东倒西歪,扯出一道曲线,它可是山兔子下山觅食时趟出的一条条小道,折断的草根上明显还有它们啃咬过的痕迹。

奔上东去的矮山梁,下岭即是冀界石盖岭。

探望一位老人,或更好是对一份心情的释放,两种心境都有,让我们的脚步变得更轻缓,心情更欢快、舒爽。小女在前面蹦高儿,老公手中拎着两份礼品盒,走着走着,就往山冈上吼上一嗓子,我则跟在他的屁股后面,拽着他的衣服往前蹭。发狂的老公也会使趣,走着走着,他就将手中物交与前面蹦高的小女,忽然蹲在我身前,背个傻女人走上一段。喘粗气,跨大步,哼着跑调的曲儿,哈哈,北行下岭即出关,不穿石林非好汉。

穿过松软的田埂,踏上短山冈,向北岭下面俯瞰,嗬,好一个墨色的绿岛盆地!山势呈阶梯形,挨着矮山梁,是随便栖身的几簇刺槐,早已脱去满身绿叶和白花,就剩下杂七竖八的枝桠。半山腰是长势茂密的松林,松针四季长青,山风虽小,但松涛阵阵,却听得真切。最底下的是九曲回肠道旁婉转直起的白杨,在那稀疏的白杨树下,多了几分冬日的萧条,少了几分夏日的妖娆,在傍晚夕阳的映照下,心中会不自觉地生出对孩提时代的种种遐想。如果,如果人像植物那样独处该有多好,静观万物变化而不发一声,就像长在山谷里的刺槐不为名利纷争而烦恼,独守时光的轨道。我们从未见过它们刚出生时什么样,老时又是什么样,自生自灭,任风雨相加。因为它们深深知道,活着就该简单一些。所以我想,人若回归自然应该是一种最好的境界。

下面的“海拔”好深,我想最低也得有三四千米,望一眼真的好晕。脚下是一个斜置的长约五米的椭圆形岩石,像一个乌龟盖似的侧卧在那儿。而且岩面溜光,脚板不好抓住根基,坡度足有八十度!这时小女故作害怕状,捂着眼睛,猫着腰,双手扶着秃岩,不肯前行寸步。我也觉得两小腿没劲,软绵绵的,未免有些心悸。老公看出我和女儿心中的端倪,赶紧大踏步前来援助,他一手揽着女儿的腰,一手牵着我的手,就这样我们一步一蹭,像蜗牛一样挪过了石盖岭。

才过石盖岭,小女便像兔子似的撒着欢,不一会儿就快到了 那几户山里人家。低矮的屋檐下,袅袅炊烟正从片片红瓦上的烟囱里升腾着,飘来一阵阵山里人家小米饭的香味,还伴着烀野兔的浓香。就要到老公的大姑家了,我们抑制不住兴奋。“你们快走,马上就要到了!”老公对我们好一顿吆喝,小女却说:“老爸,我们走山路还是走水路,不,还是走冰路吧。”老公见我一脸疑惑,就用手向岭底西北角一指,得意洋洋地说:“都没有女儿聪明,你看!这是啥?”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原来眼前的杨树林里是一片白花花的冰场,而且冰结得非常厚,冰面逞亮,已经有几个小孩在上面滑冰了。它是由上面山涧里流出的泉水冻结而成的,而且坡势较缓,正好形成一个天然冰道,直通姑家门前。

好创意!我和冰场上的小孩借了一块纸板,坐上去,闻着山里人家飘出的米味肉香,顺冰飞奔直下,哇噻,爽极了,果然少走了不少山路!我那淘气的小女如脱缰的野马,在亮晶晶的冰面上撒着欢儿,打着滚,直冲下去,欢快的叫声落满山谷。我们三人的身影一高一矮,错落有致,夕阳的余晖为我们冻得发红的脸涂上一片金黄。

落座老公姑家的热炕头上,看见的是一张慈祥老人的脸,目光里满是亲切,言语间满是亲情的火热,客套的寒喧不必言多,老人的双手不停地忙活。颗颗饱满的山产栗子,大粒皮薄的葵花籽,山里人就像这颗颗饱满的干果一样厚重,不吃都不行,非看着我们剥了皮,吃进了口中,她的脸才笑成一朵菊花。一双如枯树枝的老手紧紧攥住小女的小手就是不肯松开,“老喽,几年不见了,一眨眼都这么大了,人不老才怪呢。”

老人家的话 让我思量细忖,人都是在不知不觉间悄悄变老的,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父母衰老的过程,其实世间一切生命物种也都在悄悄变化。 十年迁徙两手空茫,只换来了两鬓白霜,剩下的就是悟出其中的理儿,也许这就叫作生命:顺应天命,生生不息。

关于正月的散文7:雨游小龙潭

文/戴益民

甲午正月,烟雨蒙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小城武穴,有公园名曰龙潭,因古龙潭而得名。此地系江洪冲注而成,俗传藏龙潜蛟,寓意龙潭虎穴,吉祥之地也,遂引游之。

既入龙潭,但见碧水环绕、绿树婆娑,楼台亭榭、古朴典雅。有栈桥蜿蜒潭心,更有双龙戏水,此景入镜,别具一格。乃作闲庭信步状,兀自作秀,兀自欣赏。

过曲桥,登小岛,穿藤廊,四周景色,尽收眼底。其时也,游人稀少,雨雾弥漫,天地浑然。那金龙,那茶轩,那城堡,那风车,约隐约现,似有还无,仿佛被大师点化一般,呈现出魔幻的意味。雨中龙潭,亦真亦幻,如诗如画,令人恍若置身梦境。

武穴前身为广济,取“广施佛法,普济众生”之意,其境内有十景,曰:横岗耸翠,白石堆瑶,灵山浮度,梅浦清流,龙湫夜雨,东冲积雪,凤港波涛,灵泉古洞,武湖明月,积布渔矶。佛语云:世间万物,尽皆随缘。广济十景,美则美矣,然时人何时领略焉?今雨游龙潭,以一媲十,毫不逊色,何哉?其必曰:唯心中有风景,则处处皆风景矣!

关于正月的散文8:不随桃李一时开

文/乔健

没出正月,院子里的迎春花就噗噗啦啦地开了。

站在冷风里,凝神观望那烂漫在枝头上一朵一朵的黄色小花,因寒冬而阴郁的心境竟然“霍”地一下敞亮起来……

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要到小区的院子里走一走,看看甬路边上的那几株迎春花开了没有。这仿佛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或者——更像是萌动在心底、企盼春天早日到来的一种期待。是啊,经过整整一冬的“天寒色青苍”的日子,谁不盼望着姹紫嫣红的春天的早日到来?

迎春花真是应时应节,每到这个节气,即使寒风料峭,冰雪交加,她也照样绽开,照样以笑靥迎人。难怪古人说她:“金英翠萼带春寒”呢。一个寒字,道出了迎春花“不随桃李一时开”的孤傲性格。

我喜欢迎春花的这种孤傲。因为这种孤傲——是鹤立鸡群,是超凡脱俗,是胸怀大志的气宇轩昂;它不扎堆、不起哄,更不人云亦云。它是一种性格,一种品质,一种与生俱来的高贵。

是的,迎春花远没有牡丹那样雍容,更没有玫瑰那般娇媚,但她“敢为花先”的性格却为她在百花之中赢得了一席之地。你想吧,看倦了一冬灰蒙蒙景色的人们,眼前忽然闪过一道鹅黄,谁不欣喜?谁不两眼为之一亮?初春时节,人们最盼望的就是迎春花开,因为迎春花开了,没有几天碧桃也开了,榆叶梅也开了,接着就是桃花开了,梨花开了,杏花开了,满园春色关不住……

花之孤傲尚且如此,那么人之孤傲呢?

孤傲的人,从不猥琐,从不因为蝇头小利而失却风范,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拿得起放得下看得开。

孤傲的人,不喜欢寒暄,也不屑于讨好。他们不愿意为了世俗的交往而打碎自己心灵的那一份安宁。

孤傲的男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他们特立独行,不畏人言,与世俗决裂,为的就是实现自己的追求;而孤傲的女人,尽管会遭人侧目,但她们身上那朴素、典雅的气质,却仿佛缕缕兰香,无论在哪儿都能让人心醉……

孤傲的人,信守承诺,就像迎春花,无论置身山野,抑或居于温室,也无论被花圃盆栽,还是充当农人的篱墙,到了季节,都会盛开……

关于正月的散文9:温暖跨年

文/孙雁群

正月初二,我在西津渡口。

和对面草木葳蕤断壁残垣的瓜洲古渡比起来,西津渡口房舍俨然,灯笼高挂,很有些飞阁流丹的繁华气象。

印象最深的还是“一眼千年”:秦沙汉土,明砖清石,久远的历史沧桑就这样挤挤挨挨地浓缩于咫尺之间,让人生出许多感慨。

但最能够浓缩历史的还是博物馆。一颗龙珠,赠送给在龙年跨入镇江博物馆生肖属龙的参观者,听起来像一个故事。所以拿到这颗造型精美的陶瓷龙珠的时候,我感到特别的温暖。我喜滋滋地和朋友一起领取一片龙鳞,写上如意平安的字样,牢牢地贴在那幅巨大的龙画屏风之上:这是一条满带着祝福和吉祥的腾起的巨龙!

2011年,完成了散文集《水井之上》。2012年,龙年,我的本命年,一切又将从零开始。

我一直很惭愧学兄彭万荣先生对我的谬赞:行者,学者,作者。作为行者,我走之不远;作为学者,我专之不深;作为作者,我写之不多。但反过来想想还是特别感谢他对我的期许。何况当今社会甚是宽容,一位只读《知音》之类“人文杂志”的女同学,都可以自称“前无古人”,心里也就释然多了。至于“苏州作家”,是出版社的要求,何况我居苏州,偶尔也在家里写作,似乎离题不远。

我长期呆在校园。这个小社会和外面比相对单纯,所以很多时候我只是生活的一个旁观者。虽然我喜欢读书,但阅读的内容现在已经走向通俗化和职业化。通俗是因为需要放松,高考的压力让我和我的同事们时时像一根绷紧的弦;职业是因为饭碗第一,大考小考期中考期末考分数最有评判价值。我记得在《现代教育报》曾经写过一篇论文,以为教师是一个必须读书的职业,而我对学生也常常是声色俱厉,反复强调且时时检查,但显然我自己做得很不够——可见教师是一个待人甚严而律己甚宽的职业。

前日在灶间忙碌,偶尔听到电视里的几句话,等我跑出来一看,广告已经放过了,但那几句广告词我一下就记住了:“人的一生,年轻时要浓烈,因为有所求;中年时要淡定,因为有所思,老年时要厚重,因为有所悟。”(可能有出入),现在的广告语不惊人死不休,能够让人记住的有很多,但这一句却特别让我触动。我有所思但还不能有所悟,年龄限制是其一,智识水平达不到是其二。我记得刘项之争,我一直是项羽的忠实拥趸,他快意恩仇重情重义,他胸怀磊落性情坦荡。这个学书不成学剑不成要学万人敌却又不肯竟学的莽撞少年,他年轻他气盛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好恶,他不低头不折服也不肯听人之言,他是一把宝剑,锋芒毕露也伤人伤己;他是一道流星,光华闪耀却也转瞬即逝。

但前些时日的沛县之行却让我改变了许多看法,毕竟,作为最后的胜者,刘邦自有他的长处:纳百川者心胸自广,是项羽所不及;处低处者眼光向上,是项羽所不能。而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坚持和团结,恰恰是刘邦所有项羽所无。

今年看春晚,特别喜欢它的关于回家的温馨话题。虽然,现代社会的家庭成员活动半径加大,家庭团聚要费更多周折。比方说我,自己在张家港拼杀高考第一线,儿子在武汉求学,父母远在湖北的西部,年纪大身体不好——春节不能回家探望二老心中一直愧疚不已。我只希望2012年,父母身体健康,我和我的朋友们工作顺利,我的学生(包括我的儿子)学业进步。

当车子启动的时候,车窗外的婆婆湿了眼角。那一刻,我恍然发现自己就像个贼一样,“偷”走了鱼肉馄饨棉鞋、青菜白菜大蒜、糖果牛奶食油……最要紧的是,还“偷”走了婆婆视若生命的儿子,让她的爱无处释放。

关于正月的散文10:正月里闹元宵

文/储北平

老话说,过完小年过大年,正月十五还是年。不到元宵节,庄户人家的年,似乎过个没完。闹元宵,比大年初一还热闹: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舞龙狮……盛世猴年,人们尽享节日的欢乐祥和。

元宵节,在民俗节日中是唯一以“闹”为核心内容的日子。一个“闹”,让元宵节的文化传承绵延,经久不衰;一个“闹”,让多少文人墨客抒情畅怀,感慨万分。

据历史文献,西汉时已过元宵节,元宵节形成于西汉之前,似不成问题。汉武帝正月上辛夜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但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时佛教的传入,对形成元宵风俗起了推手作用。

元宵夜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传统过年一般到此为止。也就是说,元宵节既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也象征过年活动结束。潜山一些地方,至今仍称元宵为“出节”,元宵后农民就开始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

张灯观灯是元宵节的一大盛事。关于元宵节点灯习俗的起源,一种看法,认为源于对火的崇拜,原始人发现火有驱散虫蛇猛兽的神奇力量,于是在满月之时燃烧篝火行祭仪,相沿成习。也有观点认为源于道教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灯谜即写在彩灯上的谜语,又叫灯虎,比喻其艰难深奥,不易被人猜中,好似射虎那么难,故猜灯谜又叫“射灯虎”。灯谜是

富有民族特色的文艺形式,灯谜以谜语为基础,启发智慧,融会知识。谜语起源于春秋战国,是当时谋臣策士委婉劝谏之隐语,六国时盛行猜谜语。宋代始有灯谜,人们将谜条系于五彩缤纷的花灯之上,供人猜射,时至今日仍流行,尤其是元宵节猜灯谜最盛。“一时欢乐一时愁,想起千般不对头。如若想得千般到,自解忧来自解愁。”这首诗刻画了猜谜者时喜时愁坐卧不宁的情态。

灯会灯谜等为青年男女提供了自由接触,表达爱情的机会。宋词中有不少这方面的描写:“火树银花触月红,揭天鼓吹闹春风。新欢人手忙愁里,旧事惊心忆梦中。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这首词写了一对情人在元宵观灯时幽会的复杂心情,堪为我国古代爱情生活的佳作。但并非有情人终成眷属,欧阳修《生查子·元夕》词“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通过元宵观灯,触景感怀,抚今思昔,表达了词中人不胜悲伤的心情。

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朝,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传统节日的各种祭品和食物,均有特定的象征意义,从不少祭品和食品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祈求均衡和谐的理念。元宵与春节的饺子、端午的粽子、冬至的馄饨等食物有异曲同工之妙,均为内馅外皮,象征阳内阴外、阴阳和合包裹之象,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袁世凯当皇帝时,曾对元宵两易其名。因“元宵”与“袁消”谐音,袁世凯感到很不吉利,于是下令全国,吃“元宵”改为吃“汤圆”。转而一想,“汤圆”——“汤袁”,于是再次下旨,将“汤圆”改称“汤团”。当时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大总统,洪宪年,“元宵”改名称“汤圆”;明年元宵后,谁还叫“汤团”。袁世凯只当了81天短命皇帝,就真的“袁消”了。后来有人作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使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袁世凯葬礼时,有人送了一幅对联:“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年”,寓意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

元宵节是一缕吹开春天帘栊的和风,是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画,是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祈愿和平期待团圆的美好节日……只要用心灵去倾听,去解读,去体会,就能从中找到无限的生机与乐趣,找到一个灿烂的主题!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