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灯笼的散文(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灯笼的散文1:夏天的灯笼
文/疏泽民
夜的帷幕徐徐拉开,田野、山峦渐渐融化在黑夜里。伴随着远处的几点蛙鼓,几声犬吠,一只只萤火虫提着一盏盏小灯笼,在夏夜的乡野里翩跹起舞。
借着星光,我和几个小伙伴来到村口。那儿有草丛,有小树林,是萤火虫的露天舞台,也是它们的迪尼斯乐园。一些萤火虫从草丛中飞出来,忽上忽下地跳起华尔兹,舞姿舒缓而轻盈,尾巴后的荧光也随之划出优美的弧线,一闪一闪的。还有一些,则停栖在草尖上树叶上,犹如圣诞树上满挂的彩灯,忽明忽暗地眨着眼。放眼望去,房前屋后,田野山岗,到处都是荧光闪烁,恰似璀璨的星河,把夏夜的村庄打扮得曼妙多姿。
捉流萤是一件有趣的事。我拿一把芭蕉扇,对着飞舞的流萤轻轻一挥,流萤便掉落在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的《秋夕》,似乎就是为我们写的。一只流萤飞过来,把我的上衣当成停机坪。我轻轻地摘下来,好似摘下一颗星星,小心地放进玻璃瓶里。阿毛没有带扇子,见我捉了小半瓶,亮闪闪的一片,便有些着急。有流萤从身边飞过,他便伸手去抓。偶尔逮到一只,捂在手心,再小心翼翼地放进鸭蛋壳里。合扣在蛋壳里的萤火虫一明一灭地闪着,将蛋壳照得晶莹透亮,如同一枚发光的宝石。
装有萤火虫的玻璃瓶被我用细线吊在竹竿上,当灯笼提在手里。伙伴们见了,十分羡慕,便满院子追逐,疯跑,十分开心。夜深了,我们便回屋,将“灯笼”挂在窗前,或挂在蚊帐里,让它照亮我的梦乡。
幽静的山村,漫长的夏天,褥热的夏夜,因为有了萤火虫,才显得生动而有灵性。忽然觉得,萤火虫是乡村的精灵,是夏天的灯笼,是黑夜的眼睛,是树上的钻石,是地上的星星。萤火虫,是我童年里散落在乡村的珍珠。
灯笼的散文2:花灯
文/周礼
俗话说:“元宵一到,灯笼走俏。”花灯,是元宵节的主角,也是元宵节的灵魂。唐朝诗人卢照邻亦云:“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花灯,又名彩灯,灯笼,起源于我国汉朝,最初主要用于照明,后来演变为一种工艺品,是汉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
关于元宵闹花灯,民间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有只神鸟因迷路降落人间,结果无意中被一猎户射杀了。天帝闻讯,勃然大怒,欲在正月十五这晚命天兵放火,消灭人间生灵。天帝的女儿听说这件事后,悄悄来到凡间,将消息告诉了百姓。百姓为了避祸,便在自家门前点起花灯,燃起爆竹。天兵往下一看,只见火光冲天,误以为是燃烧的火焰,便禀告天帝说,百姓已葬身火海,无须再下凡间放火。就这样,百姓躲过了一劫。
从此以后,每逢元宵佳节前后,各家各户的门前总要悬挂几盏花灯,一则为了纪念善良的公主,表达心中的感激之情;二则增添节日气氛,显得喜庆祥和。
花灯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其种类繁多,造型各异,分为吊灯、座灯、壁灯、提灯几大类,主要有龙灯、宫灯、纱灯、花篮灯、龙凤灯、棱角灯、树地灯、礼花灯、蘑菇灯等;形状有圆形、正方形、圆柱形、多角形等。
花灯制作十分讲究,就拿宫灯来说吧,先要用雕木、雕竹、镂铜作骨架,然后镶上纱绢、玻璃或牛角片,再配以山水、花鸟、鱼虫、人物等各种吉祥喜庆题材的彩绘,有的甚至还要镶嵌翠玉或白玉。因此,花灯的外观都特别漂亮,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
赏花灯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节目。上元之夜,走在大街小巷,四处可见五彩斑斓的花灯,霓虹闪烁,星光灿烂,节日的欢快呼之欲出。唐代诗人苏味道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张祜亦有诗云:“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在唐朝,元宵之夜尤为热闹,长安城内灯火通明,形如白昼,赏灯之人成群结队,络绎不绝,通宵达旦。天地间,月光与灯光交相辉映,车马声与欢歌笑语汇成一片,人们都沉醉在这温馨的元宵夜里。
猜灯谜是元宵节的另一大趣事。《武林旧事·灯品》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可见,猜灯谜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字游戏。上元之夜,一些文人雅士将谜语写在纸条之上,然后贴于五光十色的纱灯上供人猜。参与者一边赏灯,一边猜迷语,既愉悦了身心,又启迪了智慧,若是运气好,还能拿上几个奖品,真是何乐而不为。
此外,民间还有花灯二人转、双花灯、花灯群舞、花灯戏(剧)等。这些丰富多彩的花灯活动,将节日的喜庆氛围推向了极致,让人们在阖家团圆之际享受到了不一样的精彩。
灯笼的散文3:鸡年灯笼拾趣
文/CAIZHENGLONG
冬阳熠熠的街道上,有时尚男女徜徉的倩影。到处悬挂着节日的灯笼,并有元宵夜熙熙攘攘的灯展,华灯为何岁岁如此诱人?想来窃以为那里有一种共同的美丽的秩序。那就是人们都希望拥有一种祥和的灯光,去拓展我们无边无际的快乐和想象,这种光芒,会让人们在赏思中杂念渐遁,清风徐来。故而,观灯对任何人都会充满兴致。那五光十色千姿百态的灯火溢出一派温馨,叫所有尘封的心灵翅膀,在这里找到驾驭自我搏击天宇的气息。观赏灯笼就看到了自己的命运中背负的那些故事,就会嗅到了曾经的生活中遥远的暗香。所以人们站在灯笼面前的一霎,必定会获得更多的鼓舞感召和温慰。
灯笼都有自身的荣耀,却不需要用现代的价值观加以认定。灯笼的光芒虚无飘渺,却使人生借以走进无与伦比的浪漫和欣喜。
在鸡年,人们顶顶喜欢的是被一只灯笼点亮了的鸡的形象和神韵。我们的生命每隔12年才能为此感动一次。我们是如此之近的靠近这个象征性的“闻鸡起舞”的生命模式,且相依相偎整整一年之后,才弃它离去,并用那么漫长的一段时光作为重逢的代价。
灯笼还可以寄情和拓展人们的智趣和想象,因而便演化出“灯谜”来。中国历史上有卷帙浩繁的关于灯笼与灯谜的记载。最具典型的要数隋唐时期天子脚下长安京城的《闹花灯》记述。在京城长安元宵夜挂满灯笼,并有官府和民间自发推出的灯谜。其中引为历史佳话的是“瓦岗寨”英雄趁元宵佳节混入长安街。当时巡夜的隋朝第二条好汉宇文成都没有发现瓦岗寨兵将,却发现一条天下“奇谜”高挑店门。那是一个商号推出的灯谜,却是个无字灯谜,只见一盏四方灯笼,没有文字谜面,仅有四面糊着白纸,而上下两面敞开并不封口。端坐在店里的掌柜笑眯眯口述:“打一句孔子语。” 其时,被天子派出巡夜的宇文成都沿途也在看热闹,可他虽饱读圣书,却弄不清这个灯谜。而瓦岗寨的军师徐茂公与诸英雄要趁元宵夜大闹京城,路经此地看到这个无字灯谜,颇感兴趣。当他们得知猜中灯谜还有两包“汤圆”作为奖赏时,徐茂公笑了笑说“不难”。见他伸手就把这个灯笼撕破了,然后扬长而去,众英雄诧异。可他走不多远又返转回来,他对掌柜笑着说:“对不对?”随手又把灯笼还没有撕破的一面白纸最后撕破。掌柜哈哈大笑:“孔子曰:三思而后行,再思可矣。”这个故事为历代所传诵,可见“瓦岗寨”并非草莽英雄。而古代社会对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并重亦可见一斑。
台湾作家刘墉在《点一盏心灯》中说:灯愈亮,影子愈显。他主张点一盏心灯更好。
细忖,每个人都是一盏灯笼。一个人的品德之高,待人之诚,诲人之虔,恰恰都是光可鉴人。每一个平凡淳朴的人都有自己善良的光芒。这种和谐的光芒就是我们的亲情、友情、爱情吧。社会充满了这种光芒,人生才能拥有更多的慰藉,我们的生活中才能拥有春曰的鸟啭,夏曰的虫鸣,金秋的吟唱。
我们何不为自己的这一份心灵之荣光感动。
灯笼的散文4:纸灯笼
文/曹含清.
每当想起故乡的纸灯笼,一群挑着纸灯笼的孩子在街巷里喧笑嬉闹的场景就浮现在我的脑际。
小的时候春节过后,我们便巴望元宵节。正月十三故乡逢集,老石骑着三轮车满载着大大小小、花花绿绿的纸灯笼到集市上叫卖。他制作的灯笼精巧扎实。村里人大多会花上几毛钱给孩子买一盏纸灯笼,到正月十五的时候让孩子到街上碰纸灯笼。碰灯笼是故乡的老风俗。元宵节那天晚上孩子们提着纸灯笼游荡在街巷里,互相碰撞,看谁的灯笼结实,看谁眼疾手快。
那天晚上,夜幕降临后家家户户的门口燃起萝卜灯。萝卜灯是用白萝卜削割而成的,形状如灯,顶端掏空,在里面装进去棉油与灯芯。大人们说元宵节点亮萝卜灯可以镇宅驱邪,护佑平安。
孩子们吃过汤圆之后,急匆匆地把红蜡烛点亮放进纸灯笼里,然后挑起亮闪闪的灯笼奔到街巷里去。村里人大都走到街巷上看灯。据说看灯会让日子红红火火,盈满光明与温暖。
一盏盏鲜艳明亮的纸灯笼在街巷里闪烁流动,街巷犹如星光璀璨的银河。我挑着纸灯笼在街巷上奔跑,眼前的纸灯笼纷繁多彩。形状有圆的,有方的,有形如蝴蝶的,还有形如荷花的;颜色有红的,有黄的,有绿的,还有紫的。灯笼纸面上绘画着人物、花鸟或十二生肖。
一个小伙伴挑着纸灯笼闪到我面前说:“嗨,咱俩碰灯笼吧。”我双眼瞄着他的纸灯笼说:“好。”我们一起喊着“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碰坏回家睡!”话音刚落,我们脚步向前,两盏纸灯笼摇摇摆摆碰撞到一起,只见它们剧烈颤抖,左右倾斜,里面的红烛却还亮着。接下来我们再战几个回合,直到有一方的纸灯笼红烛熄灭或者严重破损,分出胜负,然后败者黯然收灯,胜者继续寻找对手挑战。
圆月越爬越高,朦胧清冷的月光沐浴着热闹的村庄。夜深的时候街巷上亮着的纸灯笼所剩无几。当街巷上只剩下两盏纸灯笼的时候,人们便簇拥着他们,吹着唿哨、喧哗着,观看他们一决雌雄。
当我年龄稍大之后,元宵节时父母便不再给我买纸灯笼了。纸灯笼仿佛只属于遥远的童年,只属于故乡那块浑厚的热土。
后来老石病死了。他的儿子宁肯背井离乡到城市的工厂打工,也不愿意继承他父亲制作纸灯笼的手艺。纸灯笼在故乡的集市上消失了,正月十五碰灯笼的风俗也荡然无遗了。
我常常想起故乡的纸灯笼,纸灯笼的光芒常常照亮我的记忆。
灯笼的散文5:灯笼是年的眼睛
农村大众灯笼是年的眼睛。俗话说:过年挂灯笼,透着日子红。
在儿时的记忆中,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故乡的年一直是红彤彤的。为了这一片红,腊月二十八,年货采办齐全以后,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着扎灯笼了。
扎灯笼,首先要扎一副好骨架。在我们家,扎灯笼骨架通常是父亲的活。刚一吃过早饭,父亲就开工了。他先挑选出一些结实、柔韧性好的竹篾子,裁出所需的长度,交叉着拼搭一番,再将衔接处用细线逐一绑紧,一盏灯笼的骨架就算完成了。那时,我一直奇怪,从父亲手中鲜活起来的灯笼为什么总是一成不变的圆形呢?为什么不扎个五角的?六角的?直到现在我才明白了,在那圆圆的灯笼里,一定装满了父亲团圆合美的新年祈愿吧。
扎好了灯笼骨架,下一步就要裁红纸、打浆糊来裱糊灯笼。裱糊灯笼是个细致活,自然就落在了母亲头上。于是,母亲便用她那双平日里跟饭勺、铲子打惯了交道的手,将一把小刷子灵巧地舞动起来了。先将稀释的浆糊均匀地平刷在骨架表面,再将裁好的红纸一条条轻附上去,最后用刷子沾浆糊刷平……整个过程,母亲都做得有条不紊,且面颊绯红,与手中那盏灯笼的红交相辉映着。
灯笼裱糊好,放到阴凉通风处晾着。常常是在大年三十一大早,父亲就忙着支竿子、安灯泡、扯电线,将灯笼高高悬挂到院子上空去了。每到这个时候,我就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心里直盼着天赶快黑下来。家里呆不住,就跑到外面去,和小伙伴们在村落里疯跑,看谁家的灯笼还没来得及挂出来,谁家的灯笼最大,谁家的灯笼最圆……不知过了多久,天终于黑下来了,一盏盏灯笼亮了起来。可我们还是不肯回家,就在那火红的光影里唱啊、跳啊……
如今,到集上随便转转,想买什么新样式的灯笼没有呢?现在的灯笼,骨架是钢丝的、灯罩是红绸子的,上面还描龙画凤、镶金边、贴福字、缀流苏……灯笼,像人们的日子一样,越变越美了。
灯笼的散文6:火灯笼
文/丁明烨
儿歌曰:火灯笼,象条龙,劈劈啪啪冒火明,三哥耍了个龙戏水,烧的棉裤露棉绒,二姐耍了个转灯台,烧焦了头发卷起来,四大爷耍了个鱼翻花,烧的胡子焦塌塌,五叔耍了个蝶双舞,烧了个潦泡鼓又鼓。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生活贫困,过年过节买不起烟花,于是孩子们便土法上马自制一些娱乐品,火灯笼就是其中一种。
火灯笼的外套用铁丝编制的笼子,为了方便有时也用废弃的带孔的铁壶皮,我就因提供过一只旧壶皮而感到格外骄傲。然后是一层木炭和一层锅铁,木炭在农村自是好找,废旧的锅皮随处可寻,但要用铁锤砸成豆粒般大小,然后一层层铺好,最上面放上一些引火的柴草。最后把灯笼用细铁链栓在一个长木杆上,点燃柴草,一群孩子一起摇动木杆,火灯笼便像火龙一般旋转开来。
火灯笼也叫揉花,一般天色暗下来以后才开始玩耍。孩子们躬身摇动木杆,火灯笼开始只是一团飞舞的火球,随着木炭的燃烧,把锅铁烧透,形成火星向外迸溅,迸溅的火星碰到地面或者墙壁,就飞溅出美丽的烟花,等灯笼燃烧到一定程度,周遭都是蹦跳翻飞的烟花,蔚为精彩壮观。
这时候,周围早围绕了一大群看热闹的人,烟花不时飞进人群,引起一阵骚动,这时摇木杆的孩子耍得更带劲了,周遭几十米的范围内便成了花的海洋,人们躲闪的笑闹声,便成了这海洋中欢乐的波浪。过后还真有人被烧焦了一绺头发,也有人的棉裤被烧了个小洞,能欣赏到这么壮丽的场景,真算不了什么。
如今过年,各式缤纷的烟花充斥夜空,争奇斗艳,精彩纷呈。孩子们被沉甸甸的书包压得喘不过气来,缺乏了动手能力,没有人再耍火灯笼了。
火灯笼的神奇就在于,看起来再再平常不过的几捧木炭,两把灰黑色的锅铁,一经激烈燃烧,就能燃放出如此灿烂炫目的光彩。联想到我们的生命,我们每个人无论智质多么平常,地位多么低微,只要充满激情地燃烧,都能让生命绽放出绚烂的花朵。
灯笼的散文7:灯笼
文/李志芳
每当看到满大街的红灯笼,各式各样,花样繁多,让人眼花缭乱,就会想起小时候自制的过年灯笼。
印象最深的是我家门口的木头框做成的灯笼,有4根长木条,简单钉成长方体,上下加固,这样的简易灯笼就算完成了。这在当时还是村里的稀罕物,每到过年,哥哥拿出来擦抹一新,打上糨糊,糊上一层从商店买来的粉红纸,等干了之后,哥哥便在上面画上花鸟鱼虫,还有孙悟空呢!
三十晚上,我们在自制灯笼里点上红蜡烛,挂在大门口,邻居家的小孩儿仰头望着,眼中都露出羡慕的眼神,这样的灯笼,他们家都没有,我太自豪了!
蜡烛的灯光是跳跃的,在粉色的纸里面慢慢地燃烧,那纸上的画随着一跳一跳,好像活起来,风一吹,灯笼转动,孩子们跳着喊:“快看!还是转灯呢!真好看!”蜡烛熄灭,我们还要小心翼翼摘下来,生怕哪个淘气的孩子趁天黑给摘走了。
过了几年,这样的灯笼被淘汰了。那年,父亲从县城买来一对红灯笼,那可是吸引了全村很多人的眼球,里面点的也不是蜡烛,换成了红灯泡,既安全又明亮,挂在门楼上,甚是气派,整个小巷老远都看得见。邻居李叔看了,连声说好,白天还站在灯笼下细细端详。
那时候每年过了秋收,地里的活儿停了,人们便进入了一年最休闲的时光,第二年,李叔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从我家借走灯笼,按照结构,自己动手做起来。他用的是竹篾,一根根刮好,上下固定,再差老伴从集上买来红纱巾,老伴因为嫌贵,嘟哝了好几天。
要把红纱巾匀称地包在框架上可是个技术活,记得老两口拆了好几次呢,总算给包严实了!
这个灯笼终于在这一年的三十晚上挂在了邻居门口,李叔在门口转来转去,笑眯眯地欣赏自己的杰作,实际上,这对灯笼和我家门口的比起来,还真是差远了,首先竹条在红纱巾里并不听使唤,在往下压时,竟然想拧麻花,外面的纱巾缝的针脚也不精致,接口处看起来疙疙瘩瘩。两个灯笼也不对称,一个稍细,椭圆形,另一个稍粗,扁扁的。我跑到家里对娘说:“你看他家的灯笼,拧劲儿灯笼!”娘斥责:“别瞎说,那可是你李叔费了老大劲做成的,咱还做不成呢!”
是啊!这样的灯笼也是很多人家可望而不可及的,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不完美的灯笼,却给一家人带来了喜庆和欢乐,现在每当我想起那灯笼,真心为李叔一家人对生活的热爱所感动。那些贫穷的日子里,无论是哥哥的木头框灯笼还是邻家的拧劲儿灯笼,都在那个时代留给我们太多的温馨记忆,和对过年的美好憧憬。
灯笼的散文8:挑着太阳当灯笼
文/张帮俊
下班时天色已黑,走在回家的路上,忽然马路上出现许多萤火虫,闪着萤光。忽明忽暗。能够在秋夜里一下子见到这么多萤火虫,让人感到很惊奇,不禁让我驻足观看。
现在都是秋天了,怎么还出现萤火虫。可能和这几天高温有关,小家伙们出来透透气,活动一下筋骨。见到行人,它们一点都不害怕,有一只还调皮地飞到我的身上。我小心地把它捉在手中,它尾巴后面的“荧光棒”一闪一闪的。松开手,它又飞向了马路边的草丛中,落在一片叶子上歇息。
听老人说,萤火虫之所以发光是死者灵魂附在其上面。这当然是迷信,把这可爱的精灵强牵扯到一起。日本影片《我为君亡》结尾,那些为所谓的“圣战”而牺牲的年轻“神风特攻队”队员,死后化成一只只萤火虫飞到一直照顾他们的女主角那儿,向她道别。这当然也是影视作品艺术化的表现手法,导演在这么多昆虫中,却偏偏选择了萤火虫,可见这黑夜中能发光的虫子,与生俱来的独特气质吸引着人,黑暗中因它的亮光而有了希望,如果夜生活的虫子都能发光那么黑夜将不再漫长。
小时候,凉风习习的夏夜。我躺在竹床上,奶奶摇着蒲扇,一边给我拍打蚊子,一边给我讲些古老的故事。我则抬头仰望星空,数着眨眼的星星。忽然,许多发光的虫子飞到我的床前。我跳下竹床,顺着月色追赶着。发现不远处,在草丛中,有一只黑色的虫子停在那儿正发出淡淡的光。我轻轻地把它抓在手中,拿给奶奶看,问奶奶:“为什么它会发光,这是什么虫子?”奶奶摸着我的头说:“它叫萤火虫,会发光,小心它会钻到你的耳朵里。”听到这话,我赶紧松手,小虫子飞向了黑夜中。
有些年纪大点儿的伙伴,经常拿着一个玻璃瓶去抓萤火虫。逮住以后,放进瓶里,看它们发光。上学后,才知道有个“囊萤夜读”的典故。晋人车胤小时,家境贫寒,夏天的夜晚,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亮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没有想到小小的萤火虫成了读书人的好伙伴。
夏夜,蛐蛐儿叫、虫儿飞。小萤火虫回家了,而我早已进入了梦乡。多年之后,当听到孟庭苇唱着那首《萤火虫》。“萤火虫,夜夜红,挑着太阳当灯笼”,感觉好似回到了我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