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难以忘怀的文章(精选3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难以忘怀的文章1:一些人,一些事,我们永远难以忘怀
文/一巾凡
生命中,一些人,一些事,总是让我们难以忘怀。
儿时捕蝉的场景,学校里那个光头老师,懵懂少年追的那个女孩,入伍从戎的第一天,这些场景,这些人我们永远都记忆犹新。他们伴随我们一起成长,使我们的生活充实并快乐着。
一次上网聊天,网友得知我当过水兵,有过几年的海上生活经验,于是,便向我打听起大海、军舰等相关知识,我是一个比较怀旧的人,谈起这些,我有说不完的话,记忆也一下子回到了过去。
海上的生活是艰辛的,没有人们想得那么浪漫,海浪时刻拍打着战舰,我们整天在摇摆中度过,杯子不能随意摆放,使用好后一定要放在固定的框架内,否则,稍有不慎就会从你身边滑落摔得粉碎。这个时候你会觉得陆地真好!像男人的臂膀--踏实。
如果你晕船,出海对于你来说,简直是一种煎熬,因为几天几夜的航程会让你觉得归途遥遥无期。
即使你不晕船,在茫茫的大海上,白天除了海和天上的太阳外,你几乎什么都看不到,偶尔能看到一两条船经过,也是在很遥远的地方,面对浩瀚的大海,你会觉得自己是如此渺小,前方掀起的巨浪会让你心生恐惧。
想到海上生活的点点滴滴,我心中突发奇想,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我能不能利用QQ查找,搜索一下昔日的战友,他们或许会使用水手加自己的外号,或使用我们的船作为昵称呢?
我没有多想,首先键入了部队地名定海退伍老兵,搜索下来实在是太多了,足足有几百个,经过筛选,挑中了其中几位年龄接近进入他们的空间查看,发现没有一个是我要找的。于是,我键入了我们的船号“东油626”点击查找,没想到一下子出来了五个,其中有一张大贴头是合影照片,仔细一看是我们退伍前的合影,这张照片对于我来说印象太深了,这是退伍前我们通信班与航海班老兵的合影,合影上我们靠在指挥台栏杆上,海风吹起蓝披肩,后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尽管图片很小,但我还是能一眼看出,是程光,一定是程光,我打开资料查看,果真是河南的战友程光。二十几年没见面了,突然在网上找到他,心里确实有点兴奋,只可惜战友不在线,打开他的空间,查找到其他几位战友,可惜都不在线上。
我在战友的空间留了言,只要他上线肯定能看到,果然没过两天,程光在线时找到了我,打开视频后,我们天南地北吹了几个小时,要不是夜深了,我们还会继续聊下去,从他这里我了解到其他一些战友的近况,也试着去联系了一些战友,总之是战友分离多了几分思念。
二十几年前,因为当兵我们有缘走到了一起,经过四年的同甘共苦,经过四年的风雨同舟,凝聚了浓厚的战友情,那时手机没有这么普及,退伍后又忙于各自的工作,所以很多人都失去了联系。
还好网络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彼此并不难找,只要你细心一点,在这个虚幻的世界里,你依然会找回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记忆。
关于难以忘怀的文章2:寂寞的夜,难以忘怀深爱的你
点燃一支烟,点燃一段记忆,寂静的夜,夜醉了,我也醉了,岁月中的愁绪,窗外的景叫人迷离,又不可退却,依窗而望,思绪迷惘,把自己交给这样的夜晚,暗自神伤,在黑夜深处,在寂寞深处,在忘却深处。
一直都知道,自己是个容易带给别人疼痛的女子,那些亲近,抑或是有心想要亲近我的人,总会因为我冰冷的眼神而心疼,所以,渐渐地,我学会了沉默;慢慢的,将自己所有的语言都封杀;或许也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自己带给他们更多的痛楚!
身边,有很多人说我是个值得让人心疼的女子!可是,我的心,却时时提醒着自己:我的爱,没有谁能够真的明了?何人会来珍惜?爱情,其实只是一场谎言、一场戏!也许,是因为自己太过于沉默;也许,自己早已失去了语言能力,那些心疼我的人说我越来越难以亲近了,而我,总是一笑置之。
记得曾经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酒吧里那种嘈杂,那种足以让人头昏眼花的环境,而我只是习惯一个人,静静的坐在那里的某一个角落,品着酒,然后静静的看着,看那些在阴暗中扭动着的丑陋的躯体,那里,到处都是寂寞的人,颓废糜烂的空气更另人窒息,那时候的我,只想寻找一种叫做遗忘的良方,所以心甘情愿的,让自己沉溺在这种窒息的气氛中。
沉溺过后的我,便是封闭式的躲藏,藏在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里,陪伴自己的除了文字还是文字,没有所谓的快乐,亦无所谓幸福,仅有的是,始终在黑夜里侵袭灵魂的疼痛,和一种高傲的姿势嘲笑着自己的灵魂!
爱由一个微笑开始,最终由一滴眼泪结束,受了伤,结了疤,最终还是留下痕迹,但爱过才知道,原来我并不能左右一切,也许无言才是最好的安慰,也许回忆是最好的结局,傻瓜也都一样,都逃不过悲伤,因为有梦在心上,所以甘心流浪。
心,有一种前所未有的疲惫,不想再为自己找诸多的理由与借口,只想就这么静静的,缩在这个属于自己的角落里,割断心中所有的牵挂,不再有任何的期待,让一切从心里流失……
关于难以忘怀的文章3:年是难以忘怀的思念
文/姬向新
还没进腊月,网上售卖对联、灯笼的广告已经红彤彤的一片了,提前把人们扯进了对年的期盼当中。或许是年龄的关系,看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我却没有购买的欲望,心里倒是盼着年,盼着出门在外的人们可以在年里团圆。
在北方,腊月是一年当中最寒冷的季节,数九寒天,刺骨的寒风席卷着雪花,漫山遍野,然而寒冷的天气却丝毫不会影响人们过年的热情。刚进腊月,山村里开始有了稀稀拉拉的鞭炮声,像是在告诉人们:进腊月了,要过年啦!过了腊七、腊八,村里时不时传来的几声肥猪被宰前的哀嚎,预示着人们忙年的序幕被正式拉开。
上世纪七十年代,办年货常常是父亲、大哥和大姐三个人的事儿,他们要赶着毛驴车去离家十几里路的供销社。整整一天,虽然全身被厚厚的棉衣包裹着,可是父亲他们还是冻得手脚发麻,直流眼泪。即便如此,跟着驴车在后面跑的大哥大姐仍乐此不疲。买年货当然要精打细算,要花最少的钱买到最多的年货。供销社的柜台前被买年货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通,三个人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才把提前想好的东西置办好。回到家,一大家子七八口人围坐在一起,对年货品头论足——蓝色的卡布是给男孩子们做外衣的;花布是给女孩子做棉袄的;卤水是做豆腐的;糖精是放豆包馅里的;报纸是糊墙的;彩纸是剋挂钱儿的;红纸是写对联的;那二斤散白酒是给老爸解馋的;撤掉旧炕席,换上新买来的竹篾子席子;带着墨香的年画是最吸引我们眼球的重要年货——抱着大鲤鱼的胖娃娃、对新购置来的四扇画《三国演义》《西厢记》欣赏的仔细程度不亚于现在人新买回一台液晶电视……这天晚上,一家人躺在热乎乎的土炕上,怀揣着每一个人的幸福和满足进入了梦乡。
接下来的日子,就是把买来的年货用在该用的地方。母亲和二姐淘黄米撒年糕、蒸豆包,碾道里一天到晚都是排队等着推黄米面的村人。大姐负责赶制一家人的新衣服,家里没有缝纫机,就去有缝纫机的叔叔家,那里等着做衣服的人也是一个挨一个,父亲指挥着哥哥们泡黄豆,用借来的小石磨盘磨豆浆,经过煮豆汁、点卤水等工序,热气腾腾的豆腐便出锅了,切下一块放到碗里,洒上葱花和酱油,便是一份上等的美味。打好浆子糊上报纸,顿时家里便宽敞明亮起来。晚上躺在炕上,兄弟姐妹几个玩找字游戏,玩得不亦乐乎……在近半个月的时间里,一大家子人都在为年忙碌着,家里到处热气腾腾其乐融融。过了腊月二十三,忙年的节奏还不能停,给家里大扫除,拆洗被褥,洗洗涮涮,反复清点生怕有遗漏,如春节期间要用的劈柴、清理院子的角落,上坟祭祀的用品,新衣服的扣子和锁边等。父亲叮嘱说:“从今天开始每天都是过年,不许吵架打坏物品。不然,明年一年都不顺利。”
最有趣的事是,村里几个文艺骨干组织几个能拉会唱的年轻人在学校排练节目,京剧《沙家浜》中《智斗》的片段当然是重头戏。桂香扮演阿庆嫂、李奶奶两个角色,宝海既演刁德一又是板胡师,刘武演郭建光,李桂珍扮演铁梅,大伯屠国柱是李玉和的最佳人选,几个人字正腔圆的唱腔把剧中的人物演的有模有样。
终于,在人们的忙碌中迎来了大年三十。大清早,鞭炮双响就此起彼伏地响个不停。准备了一个腊月的吃喝终于摆上了桌,村里的人们似乎要把忙碌了一年的收获都赶在这一天展现出来。最高兴的当然是我们小孩,吃完早饭,小伙伴们就急不可待地穿上新衣服跑到街上互相炫耀。男孩子揣着卖猪毛买来的小挂鞭,拆开了点燃一个一个扔出去,“啪”的一声脆响,惹得没有鞭炮的小伙伴满眼都是羡慕。这时,各家各户开始贴对联、挂挂钱儿了,红彤彤的对联格外醒目,低矮土房子的门楣、窗楣都贴上了红绿黄相间的挂钱儿,平添了几分喜庆,我和几个小伙伴掐着腰嘴里含着糖块,揺头晃脑地欣赏着各家的对联。对联的内容大致相同,写的最多的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最特别的是村东头老刘家的对联:二十年寒窗苦读功成名就/再现辉煌有理想投身大庆,一副对联写出了莘莘学子努力考取功名投身祖国建设的理想抱负。
大年初一的最主要活动是串门走亲戚,互相拜年。从初一到初五,村里的秧歌队一般会集中排练。只有锣鼓一响,人们就知道练秧歌的时间到了。老实巴交的邻家二叔,不善言词,惟独对扭秧歌情有独钟。一日,他正挑着一担水往家走,突然锣鼓声响起,二叔竟挑着两担水,踩着锣鼓点扭起来,一起来挑水的人们被逗得前仰后合,二叔却全然不顾,扭着秧歌径直回了家。日落西山,吃完晚饭的人们聚在小广场,排成两队,扭起了欢快的大秧歌,喜庆的锣鼓被敲得震天响。伴随着锣鼓点的节奏人们扭得整齐有序,两个领头人配合默契,不时变换着队形,编杖子、卷白菜心,队员们转成一圈,拉彩的伞头要练练嗓子,保证字正腔圆,好不畅快……看秧歌的赏心悦目,扭秧歌的酣畅淋漓。
正月十四是元宵灯会的第一天。扎彩灯的活是钱家老爷子的事,制作彩灯的材料是秫秸秆和彩纸。钱家老爷子做出的白菜灯绿莹莹、荷花灯粉嘟嘟、西瓜灯红通通、五角星灯、八棱锤型,最有趣的是“兔子挑眼灯”。在灯笼上画一只肥大的兔子,挑着一对大眼睛,寓意即使瞪大眼睛也挑不出灯会的毛病。
正月十四晚上是起灯的日子。秧歌队员根据各自的特点妆扮成各种人物,瓜子脸的画成孙悟空;俊俏的画成唐僧;方脸的画成猪八戒、沙僧;扮“傻柱子”的翻穿着皮袄;演“老媒婆”的耳朵上挂着红辣椒扛着大烟袋;长胡须的“渔翁”抱着船桨;“浪荡公子”拿着小蒲扇;满头插花的“新媳妇”摇摆着腰肢;狐假虎威的“衙役”拿着一截铁链维持着秩序,还有“灯官爷和灯官娘娘”带着四个丫鬟跟在队伍的最后面,人们举着彩灯的分成两队跟在秧歌队的两侧,一队人马浩浩荡荡的出发了。此时,准备迎接灯会的人家早已做好了准备。秧歌队拜年通常是从村东头开始的,按着前街后街的顺序挨家挨户的去拜年送祝福。到了主家的大门口,主家点燃一挂鞭表示欢迎,进到院里,举灯的站在两侧,秧歌队在锣鼓声中打个场,这时候,“灯官爷”和“灯官娘娘”在主家事先准备好的桌子前坐好,“四个丫鬟”站在身后,桌子上摆放着烟酒、糕点、瓜子花生和糖块,还有斟好的白酒和茶,秧歌队成员可以喝喝茶稍作休息。接着,分别由“伞头”和“灯官爷”说唱上一段喜庆的的祝福语,诸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类的。最后,在“灯官爷”“丫鬟们,起灯”的吆喝声中,举首灯的人先动起来奔向下一家。这时候,“傻柱子”蹦跳着把桌上的酒和糕点一股脑倒进肩上的褡裢里,扬长而去。这样的活动一直要闹腾到正月十六夜晚扣灯。
时过境迁,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村里陆续盖起了砖瓦房,刮上大白的屋子整洁明亮。日子富了,人们手头宽裕了,年货的品种丰富多样,忙年的人们越来越轻松了,但又感觉少了点什么,似乎没了从前的情趣。好在如今信息发达,大年三十贴上对联,放响鞭炮,吃完饺子,微信群、朋友圈里就热闹起来。
又要过年了,又想起曾经的年,想起那些难以忘怀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