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净土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净土的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净土的文章1:守住净土守住心

文/太虚鸿蒙道君

近日频繁传出僧人为名车等贵重物品开光的消息,读罢大为震惊,同时也对这个时代大部分人所追求的的空洞无味泛起深深的悲哀,前日盘龙寺为避免商业化而封门的消息又加重了此种情绪。庙门再也不能隔绝名利的冲击,道义与良心在哪里。

我们不禁要问,暮鼓晨钟,与佛为伴,修的是什么心,持的什么戒。开光是赋予物品灵性,难不成让神灵天天看勾心斗角,炫富迷乱,更有甚者天天把玩所谓的开光灵物。一派乌烟瘴气,为一己之私已经是大不敬,开光不能开心,自己骗自己罢了。眼下又岂是乱字可以解释的。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我心头。这种无心求佛就像经文中所载的末法,不但无法往生净土,反而为地狱积累资粮。当然,更多的真修还是经受了洗刷,反而借此磨砺心灵,在红尘中铸就高塔安稳而坐。在这世俗的洪流中体会人间百态,把握有常无常。定住身心,守住净土,得清净得清凉。感动于终南山的隐士,他们简单的生活,执着的修行,虽然什么都没有,但是每一天都很快乐,他们的笑容像小孩子一样纯净。我想这就是真啊。反观各种奔驰僧人宝马道士,实在是令人反胃。

信仰的坚定奠定了修行的根基,将胸中的道传播,在众生的受益里锤炼这个道,它终有开花的一天。都说果难求,我想一个人,先是信,再是求,最后悟。还差一步才能得,我想就是传道。老子,孔子被称为圣人就是众生接受了他们的道,他们解脱了众生。而神灵汇聚万民的信念心力,聚势成神凭借的是深厚的道德。心,神,圣,也就是悟己心体道心,修道德济万民。传至道合大道。老子五千真言,道与德是分不开的,否者空有天大智慧也只是佛家称的自了汉。

当一座寺庙商业化,当僧人道士成为一种职业,那么真的是没有机会了。我们守住了几千年的历史沧桑,我们汇聚了五千年的智慧,一代代,一辈辈高真大德,有的放弃了成道的机会,有的呕血数升只为传道,还有的以身成仁守住白云净土。把我们的魂延续到今天。我们却守不住自己的良心和道心,真的是社会太美好了吗,还是我们堕落的更深了。真的很想哭。我们一世一世挣扎于六道轮回的苦海,非是神仙,佛菩萨不解救,而是我们不愿脱离,总会为一时的快乐而放弃永久的美好。这种不愿意或是下一秒的皈依也就是享受完了再去求道造成的业力太过沉重,托不起啊,西游记里有句话凡人重千斤。我相信,每个人最初的灵魂都是清净的美好的,沾染了后天的种种而堕落。

六道轮回通过一生生的轮回,我们或是人,或是其它,让我们经历种种,就是想激发我们泯灭的真灵让我可以在某一世惊醒,六道的设立实在是大慈悲,种种的惩戒也只是恨铁不成钢,当一个人想起我是谁的时候,种种痛苦都会在瞬间恢复如初,本性的光明当可破开地狱无尽的黑暗。你在之处,皆为净土。

所以请放下心中的欲念,无论红尘山野,古庙小巷,以渡人济世,孝亲敬神的大善为舟,以清净自然,坚韧不拔的道心做桨。破开这遮眼的红尘,畅游于心中的彼岸。一切有形种种皆不能永恒,道家长生却不强调永生,肉体可以长久不能永久,只有灵魂。心即真灵。与道合真就是我们的灵魂意志和道一样可以影响天地运转。道与我并无两般。我可以似春雨滋润大地,我可以是惊雷震动节气,我可以乘风破浪朝游北海暮苍梧。这就是道引人生,大解脱大自在。红尘种种的物欲还能引起兴趣吗。

凡尘种种皆迷离,外心褪去本心真。大梦千年人终醒,守住净土守住心。

关于净土的文章2:留一片净土

有时候我在想,是不是我的人生太过一帆风顺了,没经历什么挫折,所以我的脑子很简单,心智停留在很低级的水平,总是把这个世界想象得过于美好。

从小爸爸妈妈告诉我,要将心比心,凡事不要太过计较,有时吃点亏没什么关系,宁可别人负我,不要我负别人。而我,基本上也是照这样去做了。我个性很直,不懂转弯,什么都直来直去。我从来不跟谁去抢什么或计较什么,大多数时候都过着于世无争的生活。我真心实意地对待每一个人,喜欢的就来往密切点,不喜欢的就来往少一点,却从来不会做脸上对你微笑着背后却捅你一刀的事。攻心计,真的不是我喜欢玩也不是我能玩得了的游戏。我以为大家都和我一样,但凡冲你微笑的人都是好人,都不用去防备。但事实往往是很残酷的,我有时怀疑爸妈的教育是不是很失败,人心真的不是我想象的那样简单,更不是你付出一分别人就会还你一分的,甚至以怨报德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在现如今这社会,人品、良知、道德都算什么呢?任何一种东西都可以变成交换的筹码,区别只在于每个人的原则和底线不同。很多时候,我们的善良、宽容、隐忍和大度换来的不是最起码的尊重而是在自己脸上贴上标签:软弱好欺负。别人欺负你,你笑笑忍了一次,他就会变本加厉来第二次;第二次你若也不计较他就会认为你永远都可以随便欺负了。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可笑又可耻,有时越是活得窝囊懦弱的人越是要找个比自己更弱的人来好好欺负,这样他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殊不知,靠这样建立起来的所谓强大和优越感,在遇到比自己更强的人时,瞬间就会土崩瓦解。这样的人,其实可怜又可悲。

世界并不存在任何的公平公正,所有人都不过在用一种东西交换另一种东西罢了。有人用健康换事业,有人用自由换金钱,有人用物质换轻松……一切都不奇怪,关键看你追求什么最看重什么而已。这世界,很多方面已经没有底线了。被人欺负时,会愤怒会不甘,会委屈会难过,那为什么要一忍再忍?善良并不代表懦弱,对一再欺负你的人就该狠狠一巴掌扇回去,去***的风度。但是,扇过以后,冷静下来想想,别人可以丢弃自己的灵魂,我却不能变成让自己唾弃的人。善良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不管这世界变成怎样,还是应该为自己的心灵留一片净土,不为别人,而是为了面对自己内心时,不会觉得羞愧。

看到过一段话,说当我们处于上风的时候,更应该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世事变幻无常,人不可能永远顺风顺水处于高位,也许有一天你跌下来的时候还会再遇见他们。所以,凡事别太过火,为自己留一些余地总是好的。而我,经历一些挫折也是好的,没有煎熬就没有成长。

关于净土的文章3:心灵的净土

文/袁爱琴

困在钢铁水泥的森林里,陷在种种欲望的罗网中,日子长了,时间久了,周围的环境太熟了,熟到单调的三点一线。身心也就疲惫了,烦恼了,心倦了,灵魂蜷在角落里,好似没了生机。连情感都像烈日下的小草,无精打采的。

这时,我们就该走出去,到外面的世界,去寻找心中的净土,去释放掉身心的重负,吸取天地日月精华,找回自己应有的感觉和方向。

不同的人,心中向往着不同的净土。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象雪夜月下的青山,林中的漫步,不能不说是一种凄清的浪漫;象热带的沙滩,纯粹的宝石蓝色的海水,不能不说冲刷着我们尘封的心灵,当海水漫过赤着的脚时,心,都会澎湃起来;与最爱的人去旅游,同赏天下美景,探索神奇的世界,生命中的幸福精彩瞬间有彼此见证;与三五知己,豪无拘束的走在古城的青石板路上,感受古老的历史,听动人的故事,在异乡的夜晚,品着当地着名的小吃,喝点当地浓烈的老酒,再难再烦的事,又能是多大点事?心,会在氤氲的酒气中变得滋润,半梦半醒的朦胧中,扯开嗓子吼一声,除了知己,无人认识你是谁。于名山古刹中,与高僧盘膝对话,红墙之内既是红尘之外,舍得放下既是轻松世界……这样的地方,谁能不说是心灵的净土,灵魂的家园?

智者说:不是在阅读,就是在旅行,生命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阅读是体验别人的人生,从中找到经验和真谛;旅行是兑现自己的生命,不断的在行走,做一个支配自己的人,阅尽天下美景,涤荡胸中风云,让生命与大自然融和,寻找心中的香格里拉。驿路断桥,黄昏落日,大漠驼铃,天涯孤旅……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都是每个旅人心中豪迈的壮言。

旅游,是治愈一切心灵伤痛的良药,甚至是缓解失恋情绪的最好方式。她关乎心情,关乎事业,关乎阅历,关乎人生。

走出去,寻找心灵的净土,开启生命的源泉,创作的灵感,开始新的征程。

出发,是为了更好的回来。

人在旅途,自然免不了风雨重重,遥望心中的天国,有时会发出渴望而不可及的感喟。我们愿以善良感恩之心,为您搭起那通往心灵净土的天梯。

传说中,有一片净土,就在遥远的地方……

关于净土的文章4:一方红尘中的净土

文/兰草ygl

丈夫从网络上看到有关辽宁省大悲寺的介绍,对我和儿子说,这是当代中国难得一见的一群托钵乞食行者。我们自然别有一番好奇和敬意,心也随之向往。

我们一家人都不是佛教徒,更谈不上任何虔诚。之所以对大悲寺感兴趣,不是迫切想求得什么福报,而是因为许多著名的寺院和披着僧衣的人,因太怀利欲,假佛之名挟持世人而不断被人诟病的同时,深处山沟中的大悲寺因其清修苦行,持不捉金钱戒而被追随者视为“净土”。

正值数九隆冬的双休日,一家人吃完早饭,带着一颗虔敬之心和一堆问号,开车专门奔大悲寺而去。目的就是想真切地见证传说中滚滚红尘之外那一方纤尘不染的净土。

从海城段高速公路口转出,下坡,上坡,驶上省道,按着车载信息定位毛祁镇的方向,又在乡村机耕路上开出了大约20公里的路程,只见路两旁松柏森森,人迹稀少,终于大悲寺到了。

大悲寺依山脚而建,清一色是那种素朴的青灰,四周环望,整体建筑面积不是很大,但地势很开阔,三面环山,山不算高,一面临水,水域也不宽阔,山高水低,势态天成。

天空中不时有小雪花飘落下来。西北风一个劲儿地刮着,围着围巾,都明显地感觉冷风往脖子里钻,零星的枯树叶儿从树上飘落下来,在地上打个旋又飞走了。但可以想像,冬去春来,特别是到了夏天,这儿的景色一定会十分葱郁、幽静。

大悲寺看上去给我的直觉不同于常见佛寺的金碧辉煌,明显感觉到一份独特的沉稳庄重和朴实无华。主大殿、药师殿、三圣殿、客堂、斋堂、藏经楼等青灰色建筑,就连殿堂前上下踏步的一级级石阶,也都是用的没有磨光的粗石板。大悲寺正扩大修建,空荡荡的平地上,堆着一些砖块、石料,有的建筑还立着许多施工的脚手架,显然还没最后完工。听说这里大多建筑劳动,都是由居士来完成,偶有专业要求高的技术活儿才在外雇工。

寺院没有庄严巍峨的山门,随着铁丝网围墙的铁栏杆,开了一人行和车行两个大小不同的门,有别于门内门外的是一根公路收费口常见到的那种升降杆。居士接待处就在紧临小门的小简易房里。

门外铁丝网墙上挂着毛笔写的简易提示牌:“寺内禁止放钱、拍照、吸烟、吐痰”。门里一个同样的公告牌上写着,“本寺持不捉金钱戒,没有委托任何人代收金钱供养”。稍远处山脚下立着的“严持戒律,饶益有情”和“爱党爱国爱教守戒” 两幅大字的牌子清晰可见。更让人赞叹的是,大悲寺免费提供供奉所需的燃香,请佛、请护身符也均为免费,只需与客堂师傅打个招呼即可。

寺院很安静,不知是不是季节的关系,反正游人不多。路边插着“注意脚下众生”的木牌,香炉前搁着“禁止放钱”的告示,佛像前没摆那种千篇一律寺院收入的主要来源的功德箱。这种场景还真不多见,一股钦仰之心,顿时涌上心头,不由自主地放轻了脚步。

走进寺院,墙上严格的戒律,让我对大悲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修行容易受戒难,守住戒相心坦然”。来大悲寺常住者必须做到八条:一、持不捉金钱戒; 二、日中一食; 三、行脚; 四、乞食; 五、不接客僧礼; 六、一切供养归常住; 七、三衣钵不离身(十八种物齐备); 八、不化缘,不求人。这八条戒律,文字不多,但足以体现了僧人的威仪具足和佛陀戒律的严谨!

滴水成河,天长日久 ,长期的积累,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真正功果自成!我不知道,可不可以说,佛就是戒律,戒律也就是佛!但我知道,对当今很多僧人来说,别说这八条了,能做到其中二、三条就很不容易了。想像得出,受不了这份清苦、耐不住寂寞的人,是无法在大悲寺呆下去的。

原以为僧人的佛教生活是相对悠闲自得的,大悲寺僧众的起居时间让我出乎想像。每天凌晨两点起床,晚上十点休息,屈指一算,一天只有四个小时属于个人的休息时间。日常又多为集体活动,除早晚课,每天坐禅五次,每次一支香约一个小时,颂楞严咒十遍,还要学戒、听受戒训。还有居士集体坐禅时,备有专用坐垫和裹腿用的布毯,有一老居士拿根竹竿负责巡堂,若谁坐姿不正或淖入昏沉,就要以竹竿击打提醒之。

戒律还规定,寺内僧人不准着华丽鲜艳的衣服,以灰色为主。且每人只允许有两套衣服,破损后缝补自然成了百纳服。照片中那位穿着补着数不清补丁的百衲衣,体态魁梧,面目慈和的老人,就是妙祥法师。大悲寺原来是一所矛盾重重的供奉外道大仙之地,后来妙祥法师应当地政府和信众邀请,来大悲寺主持,带领众僧将其改造建设成一座在全国具有极大表率作用的正法道场。我知道,在这百衲衣下,一定藏着无比圆融的智慧、无尽的宽厚与慈悲。

大悲寺特有的行脚也广受推崇。僧众外出行脚,背负四五十斤重的行囊,行走数百里,半月至一个月方返回。沿途托钵乞食,露宿野外,其清苦而又单调的修行生活可想而知。正是这种严格有序的寺内生活,让大悲寺独树一帜,成为信众心中真正的“修道之地”。

百闻不如一见,此行在为古德行宜赞叹之余,感受了大悲寺僧人独特的风范。它让我知道,默默无闻,脚踏实地,以戒律为师,续佛慧命的僧人大有人在!

从寺院出来,正遇众僧排着一列队形迎面走过来,走在群山的环抱里,除了脚步轻轻没有人声,只闻天籁。我初略地数了数,足有20多人,年纪大都很年轻。驻足在我们一旁的两个游人,冲着戴着厚厚的眼镜,一副书生气十足的样子的两个僧人说小声议论:真不理解,一个是大夫,一个是画家,那么高的学历,那么深渊的学识,为啥跑到这受清苦!看来,他们并非是生活的挫折被迫而出家,他们将家事尘缘了却后,来大悲寺长期静修,是对人生的一种全新的选择。尽管我们一时还无法读懂他们。

还有一些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人,慕名而来大大悲寺,有的来依教奉行,有的来“挂单”体验生活,有的来求图福报,尽管心情和愿景不一,仁者、智者、愚者,所见各异。在这里什么都可以想,也什么都可不想,这是完全有别于日常生活的一种体验。但起码都有十分认同常识之内的教义,比如说向善、悲悯、宽容、律己等。人怀悲悯和恻隐之心是无可非议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们都是佛子,同样的发心、同样的精神,才从四面八方走到一起来。我想,金钱物质诱惑面前,脚踏实地遵照佛陀的戒律,以自己的行动感化有情,续佛陀慧命,不是坏事。

雪花还在不紧不慢地飘落着,冻僵了的黄土地上撒上薄薄的一层白色。远近殿堂、树木和山峦,都笼罩在朦朦胧胧的苍白之中。

走出大悲寺,沉浑亢远的钟声在耳畔响起,山回谷应,余韵悠长,不绝如缕。虽然我听不懂钟偈唱诵的都是什么,但我知道,那一定是在为众生驱苦难,求福佑,让人心不迷失,离邪念,驻正信。

大悲寺之行,让我真切见到了一个正修道场,一方红尘中的净土,见证了真有一个如此庄严持戒的僧团,大悲寺是红尘中芸芸众生的守望者,名副其实,实胜其名。

关于净土的文章5:心中的净土

文/刘一骄

甘孜的天空,与成都实在是迥然不同。有时成都的天空雨后会露出让人期待已久的淡蓝,金灿灿的阳光让很多人痴迷。但甘孜的天空,永远是深深的蔚蓝,如海一般的天空中高悬着一颗一直火辣的太阳。在这澄净的天空所覆盖下的,是高低起伏的山丘,与其包夹着的一望无垠的草原。山地是生机盎然的,青翠的绿色将它们包裹。沿着穿梭其中的公路前行,很容易看到“牲畜出没,缓慢前行”的标牌。不久之后,总是能看到群牛摇晃着尾巴,或是在草地里,或是在公路边,悠然自得地低头吃草,丝毫不注意身边飞驰而过的汽车。最令人惊喜的,是这里大片大片的云朵。每一朵云,都大得像能吞进一座山丘一样,呈现千姿万状的形态。但庞大的它们却静静地悬挂在群山的上方,如同雪一般圣洁,而又轻盈。

稻城是壮美的。它纯净无瑕,仿佛一个圣地。它海拔高,却不会带给人高处不胜寒的感觉。而稻城的灵魂,则是被称为“蓝色星球上最后一片净土”的亚丁。

进入亚丁,冷冷的空气直接钻进衣服里,但并不怎么刺骨。坐进车中,沿途有很多美丽的风景,山与地相互结合,不单调,也不繁杂,恰到好处。这里的树实在是漫山遍野。山脚下、道路边,一排一排的。不管转向何方,看向哪里,生命的颜色总会出现。同行的人说,这里的秋天是个好季节。我想是的。想想,整个亚丁成了一个金色的世界,与洁白的雪山相互呼应,确实让人赏心悦目。

一路上,总是有一座雪山在我们前方。它被群山紧紧簇拥着。其它的山都是绿色的,只有它,在这一片一片的绿色之中,带给了我一片赏心悦目的白。就像一盏明灯,我们朝着它前行。

亚丁有三座“神山”,但由于时间的问题,我们只近距离地接近了一座,正是先前所见名叫“央迈勇”的洁白雪山。

从餐厅的阳台往外眺望,“央迈勇”似乎近在咫尺。信步下楼,两座青山之间,眼前是一大片草地。绿茸茸的芳草中,夹杂着些许鲜艳的小花,以及一个一个小巧的水洼。两山身披绿衣,围成一个“V”,山脚下,山坡上,满是密密麻麻的“小树”形成的森林。雄伟的山围护着一片池塘,也许是因为水太清了,一眼望去,只能看到水底的石头和青苔,一条鱼也没有。抬头,只见在那两座山形成的“V”中,“央迈勇”傲然挺立。它像是一把三角形的宝剑,顶端是锋锐的剑尖,染上了雪的颜色,寒光夺目。整座山没有一丝绿色,被灰色与白色覆盖。自山顶往下,白色灰色层层渐变,与周围的山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周围的青山绿树芳草,似乎是弥漫红尘气息的俗世,而这座高耸入云的白色山,则如仙境般圣洁、出尘。浑身洁白的“央迈勇”如同是从天外飞来的一般,给整个亚丁添上了圣洁的气息。

雪山、青山、森林、草地、池塘、水洼……当每一个都能成为单独景点的秀美景观汇聚在一起的时候,亚丁就有了它独特的风韵。这里没有因众多游人的到来而失去自己的高洁,是一处完完整整的人间净土。

关于净土的文章6:三月,抔杯净土掩风流

文/虫卧黔中

晚霞逝去,彼岸花开,当最后一抹娇羞的夕阳带着浅浅的笑

?意落下,是谁,孑然一身凝望天际?  

死寂黑夜,孤星烟火,当最后一缕估计的青烟夹着苦涩的滋味飘散,是谁,轻声低泣于落寞荒芜  

——题记  

借残阳西下的余辉,握晚霞恋夕阳的情结,手执钢笔,在洁白的香烟上写下很多你的名字和关于你的记忆。故事还没有开头,却已经结尾,这段刚刚萌芽的感情,等不到明天的朝阳便葬身于这无尽艳丽的夕阳下。  

晚霞逝去,彼岸花开,当最后一抹娇羞的夕阳带着浅浅的笑意落下,是谁,孑然一身凝望天际?  

习习晚风夹着失落撩起发梢,三月的春风,原来也会让人感到丝丝寒意。 

轻轻呼出一口浊气,闭上双眼,最后一次还原你微笑的形象:浅浅的酒窝,弯弯的眉,薄薄的嘴唇,玉嵌的齿,飘逸的直发,娇柔的身躯。 

玩弄着那支写满你名字和故事的香烟,想着那远古的传说,传说“当你想忘记一个人却又无法忘记的时候,只要将那人的名字和关于她的故事,写在香烟上,然后,静静的抽完这烟,那么,这人将会随着烟雾飘散,最后消失在夜空”  

咧嘴一笑,是笑那毫无依据的传说?是笑那不堪回首的往事?又或许是笑生活的无奈。剪不断,理还乱,嘶声咧吼肝肠断!  

“哧”的一声,火柴跳动着耀眼的火苗,那跳动的火苗像精灵一般施展这魔法,在眼前呈现出你一幕幕的笑颜  燃烟抽寂寞,那一点火光在这无尽的黑夜里凸显刺眼,火光中,映照着疲惫、落寞却又无可奈何的表情。  

香烟慢慢的燃烧,那一个个名字和一段段故事随着香烟的燃烧而灰飞烟灭。心越显沉重,努力的控制自己,控制思绪  

死寂黑夜,孤星烟火,当最后一缕估计的青烟夹着苦涩的滋味飘散,是谁,轻声低泣于落寞荒芜  

香烟只剩下烟蒂,思绪在这一刻决堤,那些迢迢往事带着不甘心一泄而下,填满了整个孤寂的心  

双眼朦胧,在这黑夜中,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唯有眼前的幻影清晰。  

当烟蒂落入泥土的那一刻,终于明白,传说终究是传说,不管写下多少名字,写下多少故事,在青烟散尽的那一刻终究是不能忘记。  

如果没有曾经的刻骨铭心,又怎来今天的挥之不去?如果不曾动过真情,又哪来如今的不舍弃?  

再次拿出一支写满你名字和故事的香烟,轻轻的挖一个坑,抔一杯净土,将香烟埋葬,既然往事不能随烟飘散,那么就将他葬于这荒芜里。如果苍穹有眼,只求来世能佑这段感情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关于净土的文章7:心中的那片净土

文/庞利鹏

前些日子,由于工作原因我有幸去了趟河北省图书馆。这也是我1996年大学毕业以后第一次去图书馆。走进馆内,我就被那种静逸的氛围和浓浓的书香所沉醉。现在的图书馆是经过改建的,馆内设计较以前合理,藏书也多了不少。虽说是周一,但看书的人仍然不少,有坐在大厅桌子前看的,也有倚着柱子站着看的。三个社科类藏书室,更是每个桌前都坐满了人,有在抄写的,有在认真阅读的,室内的书架旁还有一些人正在找着想要找的书。整个屋子忙而不乱,安静得掉一根针都能听见。偶尔有手机响起,但只是一声,就会又恢复了平静,因为这里太静了,任何人都唯恐打破这份宁静。经过一番寻找,我和同事找到了我们要找的书。没有桌子,就站在书架旁,一会儿蹲下、一会儿起来,满怀着对知识的渴望,一待就是近两个小时,丝毫没有感觉到累,终于弄懂了一些苦涩的理论,那感觉,就像当初考试得了第一一样。不经意间,时间已经过了中午12点,但是馆内的人丝毫没有离开的迹象,有的人甚至已经拿出方便面,打算边午餐、边看书,那场景让我一下子想起了大学时期。

自小就喜欢看书的我,第一次在大学的图书馆见到了众多的藏书,心中激动不已。自此,我成了图书馆的常客。每天下课,我都会去借书,然后晚上去自习室读。每个周末,两天的时间基本上都是泡在图书馆。那时的学校图书馆和现在的氛围一样,大家都是静悄悄地来、静悄悄地离开,唯恐影响了别人。正是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下,大学期间,我读完了馆内几乎所有的传记类、文学类书籍,书籍也使我的大学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让我的知识变得更加宽广,为我今后的工作、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时至今日,我仍会时时想起大学到图书馆读书的日子,真的希望能够再次走进图书馆,感受那片真正的净土,汲取那书中今人、先辈的精华,助我成长,伴我前行。那是多么难得、惬意的日子!

无独有偶,前些日子中午去书店,店内人不多,也是出奇的静。走到文学类书架旁,看见两位学生靠着书架席地而坐,一旁放着书包,两个人都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着手中的书,我的出现,丝毫没有引起他们的注意。那个时间,正是人们吃午饭的时间,可以猜出两人是放学没有回家直接到书店来的。那一刻,我忽然有种感慨,有这种热爱读书的少年,伟大的“中华梦”何愁不能早日实现呢?

然而,生活又是现实的,在这种快节奏、网络化的社会面前,看书对于许多人来说已经成了一种奢望。我们许多人不是被网络“绑架”了,就是已经对书失去了兴趣。我们见到的身边大多数人,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刷着网络,“碎片式阅读”、娱乐性新闻等已经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时间,每天不上网,大家就会觉得少些什么,我们已经成了“网奴”。一座县城,更是难见到几个有着文学、社科等综合性书籍的书店。那充满油墨气息的书,已经离我们远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位作家也曾说过,看一个城市的品位,就看这座城市的书店数量与图书馆有多少人。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品质与其读书的数量是成正比的,书不但可以教会我们知识,更能够让我们修身、养性,积淀良好的气质。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跳出网络,从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抽出一点点时间,走进图书馆或者书店,感受一下书的气息,放慢一下自己的心灵,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关于净土的文章8:净土不必远

文/晚风

那一片山水,一直灵动在我的生命里。

置身钢筋水泥的丛林久了,便少了几份闲情雅致。不知有多久没去郊外走走了,再去时竟然陌生了许多。记忆里,那儿有许多俯首即撷的清欢:依着一弯碧绿的湖水,平滑的道路两旁陈列着园丁精雕细琢的植物造型,整洁而富艺术感;点缀着几个专售本地特产“山水豆腐花”与泳衣泳圈的小店,店主热情并不欺客;最让人欣喜的是,眼前是一幅动态的天然画卷,青山倒映绿水,崖前瀑布高挂,远远地便可饱览其之通灵隽秀……

刚把车拐进芙蓉嶂的牌楼,从窗口望去,湖边添了许多仿欧式的尖顶建筑,几个装扮成典雅的酒吧,一排排高高的雕花铁栅栏拒人于千里之外。风景被无情地掠夺了,锁进一幢幢豪华的别墅里,换成了开发商待价而沽的筹码。再不似往日,目之所及,一片波光粼粼的湖面,间或一两条鱼儿,倏地跃出水面,划出一条弧线,泛起层层涟漪;山上层峦叠翠,修竹绿树掩映下,几幢青砖碧瓦若隐若现。山水仍在不远处,唯有置身其间方能感受了。

梭罗曾在《瓦尔登湖》中写道,“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丽、最有表情的景色。望着它的人,可以量出自己天性的深浅”。说是湖,原是水库,不知谁取了个诗化的名,叫白水带。有二三十米深,以往夏天一到,成群的人结伴来游,以洗濯市井的喧嚣浮躁。今年干旱,湖水浅了许多。仍有三两个垂钓者,泰然自若地坐着,不知钓的是心情抑或山影?不远处的浅滩上有几对新人在拍婚纱照,任摄影师摆布着,把一生的承诺定格在幸福的笑靥里。

傍山路呈之字型环绕而上,路面并不宽敞,却转弯很急,有“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感。好在有心人靠边立了面圆凸镜,绝了许多安全隐患。山坡上人迹少至,积了厚厚的落叶,风拂过叶儿翩飞追着赶着;有细长的藤蔓递手过来做着欢迎的姿态,此伏彼起的鸟鸣虫吟,更添了山的幽静。

山涧清泉涓流途径洼地汇成一潭。质朴古典的木排,钉成密密长长的小桥,架在水面上。潭水很清,可见一丛丛淡绿的水草呈蓬勃之态蔓延,其间几只小鱼小虾穿梭其间在捉迷藏。而潭并非终点,前方便是断层,纵身跃下织成几片瀑布。此时,鞋是多余的,赤着脚,小心攀到瀑前嶙峋的石间,无数水珠飞溅,掬水浣面,一股清新逼走了肺腑间的浊气,尖石乱崖般的心垢,遂化为一阵散沙,唯余清凉舒爽的快意。濯却心间烦杂,静享片刻安详。

瀑布旁有块草甸铺就的斜坡,许是因为泉水的滋养,草正绿得可爱,齐整像是修葺过。往返草地与石崖之间,无论坐、卧或是行走,竟不染一丝尘土。不由想起哪儿看到的一幅古联“石径有尘风自扫,桃源无俗月常来”了。

此刻只想修行禅定,汲取天地之灵,倾听世外清音。正如友人所言,生命从自然中来,无论经历过多少年代的进化,它对自然的依恋与依赖都无法改变。然而,自然却又在现代文明的侵略中与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寻觅清欢,是心灵对自然深情的呼唤。

这是一个充满欲望的时代。人类对大自然的无私馈赠毫不珍惜,以主人之态贪婪索取,永无休止。谁说草木无情?用细腻的心去感受阳光雨露下一片叶子的舒展,一枝含苞待放花朵的血脉,甚至原野上一颗随风摇摆小草的呼吸,令人无不动容。谁说草木无心?因为卑微,所以脆弱。小小的心常被人类蹂躏摧残、无情践踏于脚下……

杨绛先生译自蓝德的一首诗,有这样一段:“我与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唯爱大自然,……”。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爱这广袤的自然,不需要地位和金钱,只需要爱心与真诚便够了。而这,又有多少人遗失殆尽于灯红酒绿、世事纷争中了?

此刻于我,眼里心里,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花草树木,全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觉的生灵,不能对话也自有心契。可知,文明与生活的高品位,来自于对待万物的心?只有拥有温柔的大爱之心,才是真正懂得并享受生活的人。

佛偈有云,净土不必远,就在你心间。玄想中抬起头,触目是心光。

灵魂在高处,自不染尘埃。

在这个慵懒的午后,我沉浸山水,濯足漱心,洗却红尘,脱胎换骨。

关于净土的文章9:为了文学这方净土

文/吴远道

秋天一到,我的心境就有了些许宁静。人生之秋,更是让我悟得先前的奔波、成败……皆因名利而起。名利迷乱心智,吞噬生命,而芸芸众生却沉溺其中不可自拔。

但是,文学让我战胜了对名利的追逐,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在诸多文学师友中,有一个文友值得我记着,尽管彼此交往极少。我站在远处,却一直关注着他的一系列文学创作、文坛活动成就:如他执行主编的刊物《东坡文艺》入围湖北文学期刊奖,长篇小说《走吧,兄弟》在九宫山定稿、《沧海沉浮》入编《湖北工业题材中篇小说选》,本人入围湖北优秀编辑奖、进入全省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工程“七个一百”项目名单……为之欢欣而激动。

感慨之余,我翻出十年前写的一篇文章,为之点赞:

与谭冰兄认识,是去年的夏末秋初。我由于工作上的失意,便拿起已搁多年的笔。青年时一腔热血,总希望成名。殊不知,没有先天的禀赋、后天的多读、笔耕,献身与痴狂,是少有文章盖世的。我知道自己的那点能耐,又不得不为了忘却烦恼,硬着头皮去写。写成的东西孤芳自赏,投到一些文学刊物如石沉大海。

于苦闷彷徨之际,我突然想到市文联有位熟人,便去拜访,适逢君不在,是谭冰兄接待了我。我把文稿给他,他一看就说,标题不雅,至于文章看后再联系。

一个星期后的一天清晨,我在凉爽的秋夜里惬意地睡了一觉。窗前,晨鸟又在为我的懒起唧唧喳喳,我的手机响了。谭冰兄打电话告诉我,小说录用了,只是将标题改为《影儿》。他还向我说了一番道贺的话,并要我多支持。此后,我和他渐渐熟识起来。

谭冰兄原在湖北有线电厂工作。电厂改制后,他加入了另谋职业的队伍。论他的能力可以经商,可以到南方闯荡,也可以写些纪实文学赚稿费,但他选择了办刊和严肃文学创作。

他从小就热爱文学,在一些报刊上发表作品也较早,佳作不断。那次,我们无意中聊起《诗中国》,想不到《诗中国》编辑之一的谭冰就在眼前!他告诉我,自己还在几家报刊当过编辑、副主编、主编。为了纯文学这方净土,他只想多做蜡烛,多做根的事业,哪怕前路漫漫,哪怕衣带渐宽;他说自己相信文学随着国家的富强、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发展,明媚春天一定能到来!倘若每个文学工作者仅贪图安逸、富贵,不顾文学的未来,那就有悖从文的宗旨。因为文学浓缩当代,昭示未来。

没想到他一干就是几十年。在无数艰难困苦面前,他放下了文化人的清高,用一颗对文学事业的红心去温暖日益被冷落的纯文学家园。

谭冰兄一方面为黄冈文学和自我生存不懈努力,同时坚持学习写作相结合,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骄人成绩。他的作品先后荣获多种奖项,影响力不断提高。他的作品形式多样,内容广泛,较多涉及都市、工业、故乡,将笔触较多地放在时代、社会与弱势群体上,思想健康向上,充满正能量。作品中的语言诗意、圆熟,富有张力、表现力,给人美感。可以说,谭冰兄既是文学上的多面手,也是文坛上的全能家。

我想,如果没有对生活的无限热爱,谭冰兄不可能对文学如此执着;如果没有一颗甘为人梯之心,也就不可能在文学边缘化、文学期刊步履维艰的当下,无怨无悔,一路走下去,坚守文学这方净土,培植发现文学新人,为黄冈的文学事业奉献几十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谭冰兄的人生之旅与修为,可见一斑。

关于净土的文章10:一方净土

文/史太群

自从离开生我养我的小村,来到城市生活,就再也没有看到,像我的家乡那样富有诗意的田园风光,再也没有闻到带着乡村味道的泥土气息,偶尔回家,也是来去匆匆。在路面越来越宽、楼房越来越高的城市,春夏秋冬,四季好像都难分辨的很清楚了。

很怀念家乡的 那块小菜园,那块四季都是绿意盎然的一方净土,还有我的小花园,于是便在自家阳台上,成功的复制了藏于心底的那片绿。

为了能养出真正意义上的花花草草、蔬菜瓜果,我特地向朋友接了一辆人力三轮车,踏着三轮车辗转几里路,到乡村 、田野,拉回泥土,一点一点搬到我所居住的六楼阳台上,放到我事先准备好的,几个泡沫箱子和花盆里,虽然累的满身是汗,气喘吁吁,脸变得就像蒙上了一层紫红色的布一样,但是,闻着那带着芳香的泥土气息,心里感觉甜甜的。

在那几个泡沫箱子里,我栽上了 几棵辣椒,几棵茄子,几棵香葱,还种了一小片青菜。在我精心的呵护、照料下,绿意日渐浓厚,香葱昂着头一个劲的往上窜,大有超过比它早栽种好几天辣椒之势,辣椒已经开花结果,小青菜从发芽到可以食用,只需短短的十几天的时间。这些是真正的、无污染、纯天然的绿色蔬菜,那一片小小的绿地,俨然一块迷你版的小菜园。一方净土

要说种菜是我在乡村生活时,就已经很熟悉、很内行的了,那养花就是我这几十年来,无论在乡村,还是在城市,都不放手的的最爱了。在那小小的阳台上,我种植了有几十盆花草,有清香四溢的栀子花、夜来香,有看似细弱,实则坚强的文竹,有亭亭玉立的芦荟、玉树,有散发着清香味的薄荷,光吊兰就有还几个品种,绿吊兰、金边吊兰、金心吊兰等,最有趣的是那颗橘子树,说它有趣,是因为它既不是我花钱买来,也不是友人相送,而是我吃完橘子后,把它的仔无意间丢在了放在室内花盆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不几日花盆里竟然冒出了一点小小的芽,不可思议是因为那时正是在冬季。

本以为它是活不了多久的,没曾想,春天到来时,它竟然和许许多多的花草一起又发了新芽。薄荷更是长得旺盛,爱薄荷是由来已久的了,在朦胧的记忆中,我们家曾经种过薄荷的,也许是因为那时候的我年龄还小吧,只记得,种薄荷是炼薄荷油,薄荷油不但价钱很高,而且在夏季,把它的叶子洗净揉搓在洗澡盆里,用带有薄荷味的水洗澡,可以防止蚊虫叮咬和起痱子。 一方净土

现在,我把薄荷种在了我的花盆里,一是喜欢它的清香味,二是对童年也是一种美好的回忆。

那几盆吊兰是我栽种的所有花花草草中,资格最老的植物了,它在我家生活了最少也有五六年了,它是我的一个爱好养花的朋友送的,送我的时候只有小小的几片叶子,现在已经是盆盆郁郁葱葱了。吊兰是一种生命力非常旺盛的植物,在我喜欢的所有花草中,吊兰就是其中之一。吊兰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吊兰的枝叶狭长且柔软,且四季长青。曾看过这样一首描写吊兰的诗:“何年一掬草,婆娑在盆中。叶瘦轻拖绿,花小不飞红。根疏杯水淡,格高冷意浓。无关冬与夏,飘洒自得风。”

吊兰是一种非常好养的植物,只需给它浇点水,它便能迅速的长大。夏季,是吊兰生长最为旺盛的时期,这期间,你会惊奇的发现,在那些绿色的叶丛中,抽出了一根根柔软的枝条,枝条上绽放着带着黄蕊的小白花,在枝条的顶端,抽出一个个吊兰的幼苗,幼苗在枝条上一天天长大,慢慢的幼苗的底部还会长出许多根须来,这些长着根须的幼苗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把幼苗连根剪下来,栽种到花盆里,它便会茁壮的成长起来。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