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文章

请欣赏典故文章(精选4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典故文章1:羊的传说和典故

文/赵丰

午后一点至三点,属未时。有的地方管此时叫“羊出坡”,意思是放羊的好时候,故称“未羊”。在十二生肖里,羊也属于吉祥的动物。三阳开泰。这“阳”,后来就演化成了“羊”。

三羊开泰。羊在典故中是吉祥之物。古人喜欢用羊字讨吉利。羊在中国古代被视为灵兽和喜庆,古代器物上的铭文“吉羊”,通“吉祥”意。古汉语“羊”、“祥”通假。许慎《说文解字》:“羊,祥也”。而“泰”字,源于《周易》六十四卦之一:泰卦。

羊在先民中,是一些民族崇拜的图腾。羊入选十二生肖,受之无愧。有学者研究表明,古老的羌民族是以羊为图腾的原始部族。

在词语的平台上,羊彰显着美丽,以及岁月深处的光芒。古时人们把母体孕育胎儿的胞衣称为“羊膜”,供胎儿生命的液体称为“羊水”。在动物学上,还把“羊膜动物”作为高级动物的一种划分标准。许多汉字、成语都与羊相关。如“群”字,就是取“羊性好群”之意。再如“美”字,《说文解字》曰:“美,甘也。从羊,从大。”徐铉注释说:“羊大则美” 。可见,“美”是由羊大而味甘而来。甲骨文中的“美”字,即呈头顶大角之羊形,是美好的象征。岁首祝福时,人们也常用“三羊”来代替“三阳”。三羊开泰,则有好运降临。

吉祥的羊,神奇的羊角。羊头像三叉,因此凡箭统镞三镰者,皆称“羊头”。古时有一种独轮小车,一人挽之于前,一人推之于后,叫“羊头车”。羊角弯曲,像旋风的样子,所以称旋风为“羊角”。《庄子》中有“抟扶摇羊角上者三万里”,正是此意。

羊,既可避祸,又体现人伦之美,寓意吉祥。《杂五行书》云:“悬羊头门上,除盗贼。”《春秋繁露》载:“凡贽,乡用羔,羔饮之其母必跪,类知礼者,羊之为吉祥,故以为贽。”这里的羊已被古人视为吉祥物。

羊,儒雅温和,温柔多情,自古便为与中国先民朝夕相处之伙伴。羊羔跪乳,语出古训《增广贤文》。这是一种感恩的姿势。“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羊羔跪着吃母乳,符合中国人的孝道。由此,羊成为孝的代表。在十二生肖里,羊是最具善心的动物。长期以来,羊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家畜,因此,产生了许多含有羊字的成语。崎岖窄小的道路,称羊肠小道;丢了羊,赶快修补羊圈,叫亡羊补牢; 某地官多百姓少,叫十羊九牧;弱小的动物面临险境,喻为羊入虎口。

“羊左”的典故里有着感人的情节。战国时期,左伯桃与羊角哀一起到楚国求职。途中,天下大雪,两人都穿得单薄,带的粮食也不多。左伯桃为了成全朋友,把衣服和粮食全部给了羊角哀,自己躲进空树中自杀。后世的人于是将最知心、能为友谊而献身的朋友叫羊左。

歧路亡羊。这是《列子·说符》里的典故。它启示我们:人生的选择太多,容易迷失自我。那些迷失在典故中的羊,是否找到了归途?这样的担忧,一直匿藏于我的内心。

替罪羊。这是一个悲剧性的典故,源自《圣经》(《旧约》)。亚伯拉罕为了表示对上帝的忠诚,要拿刀杀他的独生儿子,被天使阻止了,让他杀了树林中的一只羊代替他的儿子。《新约》中又说,耶稣为救赎世人的罪恶,宁愿钉死在十字架上,作为祭品奉献天主,所以教会通常又称耶稣为赎罪羔羊。有趣的是,在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事例。《孟子·梁惠王上》中载,齐宣王不忍心看见牛死前恐惧战栗的样子,而命以羊替换牛来祭钟。从此以后,“替罪羊”便成了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词汇。

想起羊,就想起篱笆和土墙。羊在里边圈着,安详地叫着。它的叫声让我联想到幼儿呼唤母亲般的眷恋。

典故文章2:云在青天水在瓶

《洗心禅》里有这么一个典故。

李翱是唐代思想家、文学家,受佛教影响颇深。他认为人性天生为善,非常向往药山禅师的德行,他在担任朗州太守时曾多次邀请药山禅师下山参禅论道,均被拒绝,所以李翱只得亲自登门造访。那天药山禅师正在树下看经,虽然是太守亲自来拜访,但他毫无起迎之意,对李翱不理不睬。

见此情景,李翱愤然道:“见面不如闻名!”说完,便拂袖而出。这时,药山禅师冷冷地说道:“太守怎么能贵耳贱目呢!”一句话使得李翱颇有所动,遂转身礼拜,一番攀谈后请教什么是道,药山禅师伸出手指,指上指下,然后问:“懂吗?”

李翱道:“不懂。”药山禅师解释说:“云在青天,水在瓶!”“云在青天水在瓶”,药山禅师简单的七个字蕴涵着两层意思:一是说,云在天空,水在瓶中,这是事物的本来面貌,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要领会事物的本质、悟见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就明白什么是道了;二是说,瓶中之水好比人心,如果你能够保持洁净不染,心就像水一样清澈,不论装在什么瓶中,都能随方就圆,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刚能柔,能大能小,就像青天的白云一样,自由自在。

“云在青天水在瓶”应该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的一种智慧。这种淡泊而高远的境界,源于对现实的清醒认识,追求的是沉静和安然。这是洞悉人世之后的明智与平和,即保持一种宠辱不惊、物我两忘的平常心,也是我们现代人最难得的精神状态。

的确,在这个个性张扬、争名逐利、浮躁忙乱的现代社会中,不少人心被撩拨得蠢蠢欲动,不是为名利的得失所劳役,就是被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所左右,随之而来的必然是痛苦和烦恼。拥有一颗平常心,对待周围的环境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内心也就获得了平静。

典故文章3:马的典故

文/赵丰

十二生肖中,马是将神话传说和使用价值集于一身的动物。

马,原是一种野生动物,最早叫“火畜”。在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黄帝的部下捕获了一匹野马,每当人们接近它时,它就前蹄腾空,昂头嘶鸣,或把后腿蹦起,但它并不伤害人和其他动物,只以草为食。当时人们还不认识这种动物,便把黄帝请来辨认。黄帝观察了很长时间,也未能认出是什么动物,便让驯养动物的能手王亥驯养成了为人类驾驭和使用的动物。

传说新疆的博斯腾湖古称西海,西海老龙称为西海龙王。某年火神发威,大地久早不雨,草原上百花凋零,牧草枯萎,人畜面临一场空前浩劫。龙王的三太子顿发慈悲之心,腾空而起呼风唤雨,引来西海之水,给草原普降甘露。草原上的人畜得救了,但三太子却因此冒犯神规,被贬为马。从此,一代一代,马和草原结下了渊源。在秋高马肥时,那些游牧民族的子孙后代跃马弯弓,展现着生命和自然的雄浑。新疆的焉耆马,从此被美誉为海马龙驹。马儿们高扬着骄傲的头颅,抖动着优美的鬃毛,和着这宏大的旋律,在海一样宽阔的草原上翱翔。应当说,马是草原的宠物。没有骏马的奔腾,草原会是何等空旷落寞?

白马驮经、白马青丝、白马清流,这些都是有关马的神话。在历史的岁月里,马的精神和形象一直为人称道。古战场的马革裹尸,乡村大道上的马不停蹄,春秋战国时的伯乐相马,都是对马的颂扬。当年释迦牟尼离开王宫,出家修道时,传说是骑马而去。佛教史上有位马鸣比丘,据说讲法时马感动哭泣,得名马鸣,传是八地菩萨。

老马识途,它给了我充满诗意的想象。管仲、桓公在伐孤竹归途中迷惑失道,于是放马引路。一千多年前,在迷茫的夜色中,大诗人杜甫奔波行走在关中。他的胯下绝对有一匹马,双目明亮,透视着漆黑的宇宙。空中,应该还有一只孤独的鹰。黑色主宰着这一时刻,成为这个世界的主旋律。杜甫触景生情地吟出“老马夜知道,苍鹰饥着人”。夜风也迷路失归,而一匹老马,却精神抖擞地负载着一个旷世诗人从黑色中突围。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在民间的口碑似乎不怎样,但他的《步出夏门行》却感动了不少人。他的千里马情操源于韩愈的《说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此语一出,搅得天下才子心神不宁,纷纷感叹难遇伯乐。

令我感兴趣的是,从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到“田忌赛马”、“塞翁失马”,马又被赋予了哲学的色彩。公孙龙堪称中国诡辩论之鼻祖,他曾就“白马非马”的命题,写过一篇《白马论》。公孙龙说,如果一个人要“马”,那么给他黄马、黑马都可以;而如果一个人要“白马”,那么就不能给他黄马和黑马,只能给他“白马”。没有指定颜色的“马”不同于指定了颜色的“白马”,所以说“白马非马”。公孙龙的错误就在于他把“一般”和“个别”的区分绝对化了,从而导致了对“一般”寓于“个别”之中的否定。“田忌赛马”和“塞翁失马”的故事几乎是人尽皆知了,前者常被一般的哲学教本引为例子,用以解释论证“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后者则以其祸福相互转化的生动性,成为人们理解矛盾学说的范例。

还有一个颇有意思的典故:指鹿为马。赵高试图要谋朝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此后,人们便用指鹿为马形容一个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这个典故表面看起来对马并无褒扬之意,但细细揣摩,在古人的心目里,鹿和马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岁月如流,现代科技让马的辉煌黯然失色。当人类不再以养马为生存手段后,我担心马在这个地球上或许会绝迹,或者沦落为仅供人类享用的食物。马的飒爽英姿,以及那个“千里马”的美誉,也许会成为记忆的碎片,被子孙后裔们遗忘。

典故文章4:牵着蜗牛去散步

文/戴爱芳

喜欢这样一个典故:一个人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蜗牛慢吞吞的,让他心烦意乱。他一路上不停数落蜗牛。但走着走着,他忘了心中的不快,忘了对蜗牛的抱怨。他的心安静下来,闻到了沁人心脾的花香,听到了久违的虫鸣鸟叫……他顿然醒悟,不是他牵着蜗牛去散步,而是蜗牛带着他去看人世间最美的风景。

我家也有一只“蜗牛”。每天,我也带着他去散步,看人间的美景。

此刻,我家的小蜗牛正在路上走走停停,区分大小,长短,里外,上下和胖瘦,用鼻子闻,用手拿,用眼看,用嘴吃;区分左手右手,手心手背,大拇指小拇指,分清红黄蓝色等。他知道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的规则,知道小鸟生活在树上,鱼生活在水里,会唱多首中英文歌曲,一高兴就大声唱,还让全家人拍手鼓掌,然后愈加兴奋,更大声唱,把路边的花都逗乐了。

他认识水果、动物,知道它们的英语名字;他熟稔医术,喜欢别人叫他“郭医生”,能用医用玩具治牙拔牙,用听诊器听心脏,感受心脏扑通跳动;他喜欢逛公园,与花草一起晒太阳,跟踪蝴蝶或蜜蜂;他谨记出门戴口罩,回家后嚷嚷“必须洗手,还有指甲缝”。

两周多的年龄,像花苞,语言词汇渐次绽放,说话表达渐次舒展。能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给玩具取名字,教恐龙说话,把自己当老师。不明白,就说“这是怎么回事呢”;不想回答问题,就“不理你们了”;出门前自己挑衣服鞋子,喜欢妈妈的口红、化妆品、项链;快递到了,自言自语“箱子里面是什么呀,可能是香肠吧,也许是……”对于猜测乐此不疲,却不急于得到答案。

小蜗牛是个“话八千”,跟谁都有话说,逮谁都能说半天。“你长大了给爸爸买什么?”“买一辆车。”“给妈妈买什么?”“买个大房子。”“给奶奶买什么?”“买个好看的手机。”“给爷爷买什么?”“买好多书。”“给太太买什么?”“买饼干。”奶声奶气的话,把一家人都遛得暖呼呼的,把生活遛得其乐融融。

人生之路辗转,生活之情繁乱。其实我们何尝不是带着蜗牛在散步啊!牵着小蜗牛,闻到花香,笑看花开,是一种宁静的喜悦,静等花开,是一种随缘的自在,人生路上,最美的风景都在心底。心里有爱,目光之处,孩子皆可爱!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