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乡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思乡的文章(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思乡的文章1:明月寄,思乡

文/张京京

月里的嫦娥,若你有灵性就把我的思念带回那片熟悉的土地,传达到我一切安好的消息。

离家太远路途不便,回家似乎成了一件麻烦自己叨扰他人的事情,乐呵的面容下难掩疲累之态。每次兴奋到家的我似乎都忽略了父母的辛苦。

货架上月饼琳琅满目,我拿了拿又放下,往年在家里一起过中秋实在是没有吃月饼的习惯,今年和宿舍的伙伴又该作何打算呢?

还记得去年在自家院子中央支了圆桌子,买了干果糖饼,邀请了邻居家的小哥还有小姑家的姐姐,中秋佳节又成全了一对眷属,那时候还笑的无忧无虑却没想到离别来的如此之快。

孩子长大就要走上自己的路,既然选择了这个学校就得笑着读下去,有亲亲舍友,可爱辅导员,萌萌哒同学,我活出了自己的一世安稳。走出了平原来到了群山环绕,那就登高祈福为爱祈祷,尽管回不去也要过得和家里一样开心,父母也就不会担心。

北堂种萱草,花开不复还。无论怎么样父母都希望孩子归家,如今还是学生没有那么多束缚而且还有寒暑假期,父母还会有看烦的时候。等以后步入社会,一切的命运自己都不能掌握,休息时间都所剩无几,更别说经常的回家看看。

若是真走到那种地步我会选择回到那个发展中的小县城,在中秋时候带着月饼和清酒开车回家,看着他们满眼欢喜,自己心底可能也会像开了一朵花。常有人说我活得太没志气,从大学走出来难道不闯荡几年就直接找个稳定工作结婚生子提早颐养天年。

我也反思过自己,是不是活得太懦弱,太胆怯?可是似乎只有家才能让我心里安定斗志昂扬,所以我何必让自己去一个飘摇不定的世界,人,不就活的一世安稳,求得一帆风顺。

所以,离家久远的孩子那片熟悉的土地在渴望你们的气息,年事已高的父母在节日备好了团圆宴。转眼就到国庆了,抽点时间,回家看看父母。

关于思乡的文章2:老爸的“家传菜”

文/菟菟

马上要过年了,思乡的游子们,又开始望乡盼归期,同时也想念家乡的美食。

小陆说想念爸爸的独家秘制糖醋小排了,小隋说一想到妈妈的“两代单传”酱肘子就让他流口水,江美女说做梦梦见老爸烧的九转大肠了……再费心描述一下,什么外酥里嫩,酱汁浓郁,肥而不腻,咸甜适中的各种形容词,让每一个报出来的菜名都带了魔力,亦闪着幸福的光芒。

作为一个离乡千里的中年游子,我也想念父母出品的那些“家传菜”,什么酥锅、炸里脊、豆腐箱子、四喜丸子,甚至是馒头、水饺、生煎包……最家常的,却总能吃出不一样的味道。当然,说是美味,其实这应该是一件我之蜜糖伊之砒霜的事情。因为,对处在不同食物链上的人来说,是瞧不上其他食物链上的美食的,因为没有相关食物记忆的共性,很难产生共鸣,而那些自认为的好吃,只不过是打上了属于自己的味蕾记忆。这种味道执念应该就是美食编导陈晓卿说的:“顽固的故乡口味依赖,源自神秘的童年味觉编码……”

没错的,在我去追溯那些自认为的美味时,最后肯定都能追到父母那里去,随之也就追回了一段旧时光。想想,老爸每年过年必做的家乡风味“酥锅”,好像离过年还有一大段日子,他就已经开始准备——— 采买、预订各种做酥锅需要的材料,等到除夕就开始洗择涮刷,削切剁斩,然后把整理好的海带、猪爪、蹄髈、上好的五花肉、莲藕、油豆腐、大白菜等等,一层一层码进锅内,糖醋油盐调好味上灶熬煮。

漫长的是熬煮的过程,要时不时盯在灶前防止溢锅、干锅,随时调整汤水,一盯就是几个小时,真的是又麻烦又累人。其实酥锅并不算是独家菜品,作为地方特色年货,外面很轻易就能买到加工品,但老爸一定要自己做,说那样才有年味。在老爸忙碌的身影里,我似乎能看到小时候的自己,蹲在灶前闻香赏味,脸被炉火映得通红。

在老爸满汉全席般的年味菜谱里,还有一道“炸假鱼”。一个“假”字,就已知晓这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事。所谓的“炸假鱼”,不过是鸡蛋面糊里放一撮虾皮,然后一小坨一小坨地放入油锅炸……看吧,这并不是什么登天的美味,只不过是物质匮乏时代的“李代桃僵”。如今这个时代,除了美人鱼难得,什么鱼看不到吃不到呢?可我老爸一到过年还是喜欢炸“假鱼”,不管是忆苦思甜,还是旧习难改,他好像已经把这当成了过年的仪式……

老爸的“家传菜”还有很多,不能一一细表。而回溯流年,记忆中的年货也许是试穿很久终于买到手的新衣服,也许是巴巴望了很久的糖果零食,也许是爸爸亲手写就的春联,是妈妈买回家的开得挤挤闹闹的花卉……但在我的心里,最美味的年货一定是父母出品的那一道道“家传菜”。因为,它们带着父母独有的烹调密码,把一种专属的味道悄悄根植进我的味蕾,烙进我的记忆,成为我每年都要疯狂想念的乡愁乡味。

关于思乡的文章3:一缕思乡的愁,一份沉淀的爱

文/静荷灵儿

玉盘独行万星疏,清秋唱晚蝉饮露。独倚轩窗望乡远,无眠长风借天路。

——题记

许多年以来,不敢面对老爸已经离世的现实,冥冥之中,老爸始终与天国无关,那温热的气息,似乎从没离开过我的指尖,每每提起笔,好像就触摸到老爸的艰辛。

时光摧残了思念,老爸离去的多年后,自己也踽踽着步履,步入中年,儿时的记忆总在不经意间,爬上记忆的摇椅,在风中荡来荡去,老爸象一座大山,撑起儿女成长的路,短短的57个春秋,您沧桑走过,匆匆走完短暂而辛劳的一声,八口之家,您一个人的肩膀,本就不是地道农民半路出家的你,躬耕近百亩的农田,农闲时,赶着马车走街串巷,卖农产品,为的就是给儿女们多换点学费,少时不知事的我们,除了上学以外,能帮您多少是多少,你始终无怨无悔的奔劳。

可是,当病魔把你击倒时,你却流泪了,沧桑的脸老泪纵横,你担心满窝的雏燕,从此没了可以依赖的根。

本来能写得一手好字的手,却在病魔降临的一刻,笨拙,僵硬,干裂,你哭,从此再也无法梳篦儿女缓慢成长的年轮。

而今,飞出的雏燕想归巢,觅那一直未曾荒芜的老根,可是,您却不在了,那种,子欲孝而亲不待的苍凉,让我以赎罪的心抱憾今生。

半轮月,一怀乡愁,不是游子,又怎知人在天涯的忧?

多少次,午夜梦回,泪湿青丝。

多少次,梦回故里,哭倒在老爸的坟冢前,杂草与星星零落的野花迷断游子的眸光。

一份大爱深埋在千层土壤下,一份思念借长风,送天路,一缕幽魂,您在那边可好么?

老爸,又是一年中秋时,秋蝉声声,秋露盈盈,大红高粱,又飘起酒杯的香纯,引诱着贪杯的你……

你可知,你的离去,一直是我无法释怀的痛,十年前的那一天,那一次,还有两天就中秋,多想留你过那个中秋,可是,你执意回故里,在送你踏上归途的一刻,怎么也想不到,那是最后的别离,从此阴阳陌路,人鬼疏途。听老妈说,给您买的月饼,你小心的包裹到家,旅途中,一口未动,就为了给家人分享异乡带回的月饼香,你也许垂涎过那甜甜的美味,可是到您蓦然离去,竟然不知道那月饼的滋味。知道么,我好恨,恨自己未能将您老安然送回故里,听老妈在一诉说,心碎片片,泣不成声,心痛无法言喻。泛滥的泪水,决堤而泄……

老爸,你是否还记得回家的路,我曾笑问过你,你骂我混,谁都逗,可是,那次你走后,我梦里哭醒,你知道么?梦里,你真的走丢了,半个月过去,恶讯传来,你旧病复发危在旦夕,我与妹妹在千里之外,拼命的往回赶,然,你却无情的走了,没有等女儿的到来。知道么?那一刻,女儿痛断肝肠。

从此,你真的永远的走丢了,我再也触摸不到你长长的眉毛。再也找不到老爸暴怒时那种吹胡子,瞪眼睛的恨与爱。

而今,又是八月金秋时,还有两页就是与你最后诀别的日历,我抱着那一页泛黄的记忆,久久不肯离弃,只因,那一页有你最后的气息。

十三年了,我的双脚始终在外游离,故乡的云和月,始终照不到我凌乱不堪的足印,只有我一颗思乡的心,穿越空间,于梦中掬一捧您长睡地方的黄土,掩埋自己裸露的白骨,想与您一起完成异域旅行。

可是梦醒时分,我依然没有勇气去拾故乡的风沙,来填埋自己虚空的灵魂,也许,是世俗的虚荣吧!我始终不愿回自己曾梦里千回百转的“家”,因为我不能荣归故里,不能风风光光的给您行百孝大礼,因为我很失败,让您很失望,多年的打拼,最后是一无所有。

贫瘠的灵魂,贫瘠的情感,再视金钱如粪土,我是真的贫瘠之极,愧对您的谆谆教诲,至今在那本泛黄的日志本上,依然保留着您激励女儿的那首诗:

革命前途万里程,

前进途中放光明。

希望吾儿努力学,

一往无前当先锋。

看着那浅浅的几行字,是老爸一份沉甸甸的爱。而今时光流转,越发感觉无颜回乡面对曾经对我期待之深的老师和父辈们。沧桑的心性,承重着对老爸的愧疚,若如,苍天再许我一段时光,我多想回到那回不去的小时候,从新来过,牵着老爸的期待,一路幸福的走过。

“露从今夜起,月是故乡明”每每月圆,心都会携一缕乡愁,轻轻长叹,也许,真的该回故居看看了,那一份沉淀的爱,也该安然落心了。少小离家,走在乡间的路上,也许连追蝶的少年都不会有了,能知我是那乡人的,就只有那坐山,那条河还有那一方热土……

关于思乡的文章4:疾风与思乡

文/梓湉

一阵疾雨,昭示着匆忙的回家之旅,就急速地结束了。

似乎回家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一样地晚睡晚起,一样地沉迷书籍,知秋的寒夜使初来的两日还稍有不适,而当已习惯穿长袖时又要回到如夏的岭南海滨。一周,看似很长,实则很短。重新清点好的行装,行李箱的合上,宣告了短暂假日的终结,宣告了离家千里的旅程的继续。

朋友们都好奇:你每一次长假都会回家,为什么不出去玩玩呢?看看外面的风景,总比惬意于安乐窝中,似乎更有“正能量”,也更能够使人感受到冲劲。但是,似乎负笈在外已是一种旅行,身在香港,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一个人去承担,一个人去经历,游子飘萍,如果好不容易得来的假期还继续在外游荡,便有些太累,也太难受了。

我一直是个“恋家”的人,读大学之前连“住寝室”对我来说都是不能忍受的“苦事”。然而这是父亲所喜爱的。每当母亲以一种亲昵的语气假装“责怪”我“回家频繁浪费钱”时,父亲总在一旁讲:“孩子恋家总是好的”。这当然与父亲的个性有关,父亲早年打拼在外,事业成就之后便乐于居家守业。精于园艺,也乐于读书,却对旅游十分不感冒。上大学前,每当我提议“出去旅游”,他便说:“自己去看的还不如电视上给的美”而拒绝,记忆中我与父亲一同出远门不过两三次,在外时父亲还不时念叨:“总有一天你会感受到呆在家里的美好”。是啊,当有父亲在身旁时,无忧无虑的我只会觉得遍览美景的愉悦,而没有体会到置身陌境的艰难,而当我孤身一人在外生活时,那被忽略的压抑之感,就会顷刻间爆发,让人只感到一种煎熬,和一股无尽的思乡之感。

随着我逐渐适应独居在外的生活,这股思乡之愁看似也在逐渐消弭。记得上大学的第一学期,我一个在北京的同学被诊断出了“抑郁”——失眠、心焦,当他描述他的症状时我徒有一种同病相怜的无奈之感,久不适应独自在外的我,无法用一种太理性的方法劝说他克服逆境,只能在无数次的书信对话中透露出“同是天涯沦落人”一般的酸楚,以求得在互相倾诉和互相鼓励之中的一份慰藉。到了第二学期,他告诉我他克服了抑郁,而我也逐渐不会失眠,五月份我去北京见了他一面,发现各自都好,拥抱之后的分别,至今再也没有见面。我一直认为我已经克服了孤独,但那一切都只是第二学期假期很多,所以回家机会也很多带给我的假象。我像是高中住校一般地生活,都觉得自己没有离开家便完成了一学期的修读,转眼至今,当假日变少,自己又回到放逐一般的困境。仿佛疾雨突降一般,我的乡愁迫使我急不可耐地回家,又迫使我在不得不离乡之时感到无尽地烦恼,原来那种煎熬,一直跟随着我。

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其实不无道理,对于一个置身现代社会每日可以用微信视频与父母聊天的人来说,回家都是一种极大的渴慕和憧憬,何况那只能靠尺素传音的时代呢?有家便是有牵挂,不是家乡的风物,不是家乡的美食,也不是家里舒适的空间牵挂着你,而是父母牵挂着你。如若家人移居,此城此地便不再是家乡,因为了无牵挂,纵使风物尚好,美食甚佳,你也只是会把它当做人生中的旅行站,总有留念,却无思绪万千,因为,家人与你同在。

有家便是有天下,这句看上去只会出现在春晚的俗不可耐的句子,仔细回味,却能深叩我心。我自以为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人,可是“群居性的人”的属性使我无法孤独地游离于世界,唯有知心的二三人相伴,便是一种享受和寄托,而家和家人,恰恰是无论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最好的,也是最终的寄托。

人们常说思乡如绵绵秋雨,难舍难分,可思乡也可以如疾雨一般,直击心弦。离乡时的煎熬是漫长的,可是回家时的憧憬却是兴奋的,而居家之日,无论再长,都会似疾雨一样短,对家的渴慕,无论再淡,到了归乡之日,再度离家之时,也会如咖啡烈酒一般甘醇,涩苦。“在家千日好 出门一时难”便是这种情绪的最恰当的描述吧。

关于思乡的文章5:过年之思乡

文/奔走的小星星

今年炒红了凤凰男的返乡报告这一话题,他们衣锦还乡,却不惜渲染农村落后愚昧的糟糕情况,让人读了愤懑不已,舆论多嘲讽那是***多矫情,甚至说自揭其短,是典型的数典忘祖。以前我也写过寒假或暑假的返乡报告之类的东西,自然认为这绝非凤凰男的矫揉造作,这种情怀虽然不至于提升到忧国忧民的高度,也确实是心系家乡,失望之余才表达了对家乡现状的不满和忧虑。

没有相似经历的人自然体会不到这种情怀,只会站在道德情操的制高台冷嘲热讽,大放厥词。

农村从来就不是世外桃源,不是风光旖旎的所在,也不是真朴人性最后的阵地,所谓的田园风光、民风淳朴更多是无关痛痒的外人产生错觉而已,而身处其中者从来没有闲情逸致去吟风弄月,他们早已厌倦这种生活,受够了乡村文明的琐碎愚昧,恨不得早日跳出农门,到城市去呼吸那充满热闹和繁华的空气。相信每个凤凰男都是抱着改变命运的理想去奋斗,以至于在城市立足,我也不例外。

脱离农村到城市生活,就是当年我们能够坚持努力学习的动源所在,很多人也通过各种途径也离开家乡。

因情感所系,加上在外打拼诸多不易,每个人都对生之养之的家乡总是念念不忘,回忆中的家乡也是选择性地避免了那些困顿和苦难,只留下美好的回忆。说白了家乡就是一个虚拟化了的念想。然而真正回到家乡,家乡依然是落后和愚昧的,除了商品的花样多了,跟过去相比并没有什么改进,甚至添了其他弊端。于是在失望和愤懑之下,凤凰男写了一些披露农村现状的返乡报告类,这也是当年我写此类文字的原因和动力。

不排除有人喜欢农村生活,少数退休者回到家乡,过着怡然自乐的生活,因为他们已经解决了生存之忧,只在乡间颐养天年,而且容易找到一种优越感和满足感,有利于身心健康。而那些写田园诗词的也多是闲人,我非常喜欢读莫言的文章,那不是诉苦和自黑,因为两地相距不算太远,里面描写的生活和情感更容易引起共鸣。

很久没有回家了,母亲去世当年春节曾回家接父亲来这边过年,此后再也没有回家。父亲每年都是自己过来坐直达车过来,偶尔谈起家乡的事情,说一些人情往事。父亲年纪大了,不再种地,何况种地已经不是农村的主产业,父辈们也被排挤出农村主流,对村里的事情也不甚关心,也了解不到什么信息。

前些年是农村迅速发展的时期,临街房屋大搞建设,各种商铺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如今也逐渐放慢了速度,正处于缓慢发展阶段,变化并不很大,包括物价似乎也很稳定,正跟城市的房价相似。

农村的那些事情,也不想提及太多,渐渐地平息了思乡的念头,习惯了另一种生活,因为是处境的改善,还比较满意现状,也没有必要矫情地说乡愁,没有必要控诉那些依然保留的愚昧落后,看看以前的帖子就够了。

关于思乡的文章6:思乡

文/任秉文

我喜欢下雨。下雨的天气总能让人多愁善感,勾起内心沉淀的情绪。北方很少下雨,至少我来的这几年,没见过多少雨。眼看着乌云密布,不消片刻,又云消雾散,让本已在酝酿中的情绪难以发泄。

喜欢下雨,其实是思乡心切。有了孩子之后,母亲来阜照顾我们。老家里,爷爷和父亲相依为命。父亲不会做饭,也不愿天天到爷爷那里蹭饭,多数时候是和朋友们一起吃。无数次想一个问题,每天都会有那么多朋友一起陪着吃饭吗?这答案,其实我内心有。

乡村,不比城市。即便你想天天聚餐,来来回回就那么几家餐馆。你要真是天天去,饭店老板不见得会把你当好的顾客,反而会用异样的眼神看着你。那么,父亲的吃饭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我不愿意问,他也不愿意说。

虽然江南多雨,但家门口小池塘的水还是近乎干涸了,我在家的时候可不是这样。母亲甚至自己出钱请来挖掘机,将这口不属于我们家的池塘挖深了,原因无他,这口池塘在我家门口。然而现在,小池塘却近乎干涸了。没有人再问这件事,父亲不关心这事,爷爷心有余而力不足。

小池塘的干涸,会让爷爷给院子里的花草、蔬果浇水更困难,但是他也没有办法。池塘毕竟不是他一个年近80岁的老人家可以自己挖的。再下雨,也很难听到雨滴噼里啪啦打在水面上的声音了。

说起江南,总感觉很远,但距离老家真的远吗?从阜阳的家到老家,不过六个小时而已。但一算下来,时间竟不够用。一来,火车的时间,有固定的时刻;二来,放假的时间不过几天,如果回家,路上就得耽搁两天。

有几年没回家了,很想家,尤其是在下雨的时候,格外引起人思乡的情绪。很多时候,特别羡慕家就在阜阳的同事朋友,出门有朋友、在家有父母。每每想到,我在城市,而爷爷父亲守在乡村,心里总觉得难受。

无数次梦回江南。无非是根在那儿,父亲在那儿,爷爷在那儿。当下雨的时候,雨滴落下,敲打心房,总是记起家乡里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这些人里有我,这些事里有我的童年,有我对于未来一切美好的祈愿。

关于思乡的文章7:又到春节思乡时

文/何小琼

每年春节将至,总会多了几分思乡情。它如一根纤细柔韧的线牵着远游的我,离开的距离即使是海角天涯。我也始终只是那迷离碧空上随风飘荡的风筝,稳稳让它牵引,不曾远离。而我,总喜欢仰望那美得非常纯净的碧空,想得很远很远……

记忆中的家乡,每到这个准备过年的时候。正是那一株株满树金黄的银杏傲然挺立、满山灿烂之时。山风乍起,只只“黄蝶”起舞翩翩,恰似仙女们身着黄衣婀娜袅袅。正在这时,远方打工的我们,手拎肩扛着大包小包,一路风尘,一脸灰尘。在疲惫中首先看到的就是那,梦中出现过千百次的黄金翠锦。泪水止不住往下流,瞬间渗入了那熟悉的乡土。更是忍不住喊:“我回来了。”

又是一年新春到,耳边满是熟悉的乡音,眼前都是熟悉的亲人。到处是喜气洋洋的红,家家户户贴上了春联,字里行间有着对新的一年美好的向往。母亲多了皱纹的脸笑得像盛开的菊花,父亲粗糙的手更显温暖。小侄子、小侄女们长高了,不住地围着我们要听城里的新鲜事!婶子伯娘们正为家人精心准备着丰富的饭菜,每个人都是笑吟吟的。新年的钟声响起,鞭炮声便震动山河,响彻夜空。而腾空而起的花炮更是五彩斑斓,争奇斗艳,大地沉浸在烟花弥漫、炮声震震中。一声声来自家人、乡亲的祝福透着和谐和喜悦。

可每次,总会身不由己地回到这个陌生的城市,为生活而忙碌。林立的高楼、陌生的面孔,让我一度感到紧张。每当夜晚来临,这里就进入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此起彼伏的灯光,争相辉映,光彩夺目得让人如坠云雾。一天的忙碌之后,拖着疲惫的身躯,草草吃过饭,想得最多的却是那远方的村庄和卫士般的银杏。南宁的冬天并不寂寞,可我知道,我的心中始终呵护着那一片灿烂的金黄。那是对家乡最深的思念,是我从小到大最深的记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游子走得越远,乡愁越浓。思乡是一杯绿茶,清香中带有一丝苦涩。苍茫的夜传来喜庆的乐曲,节日的鞭炮刺破长空,猴年春节的脚步更近了。

关于思乡的文章8:梦雪思乡

文/陈文明

昨夜有梦——这座城市下雪了!

晶莹洁白的雪花,舞姿曼妙,轻盈而下。宛如天使撒向人间的花瓣,细小又迷人,美丽而梦幻。梦醒时分,窗外只有漆黑的夜,并无洁白的雪。然而梦中的雪,似乎还在眼前飘落,恍惚之间,我仿佛看到了家乡的雪景。家乡雪景与城市雪景相比,多了几分活力与趣味。

雪后的村子,显得格外寂静,山上河里白花花一片。刚被秋风扫过的零星枝头,所剩不多的枯叶因雪水交融而形成冰凌,透明耀眼,犹如晶莹的果实结在树梢。低矮错落的房屋,非但没有影响精致的雪景,反而添了些许起伏美妙的韵味。当然,雪后的寂静不过暂时景象,孩子们的玩耍嬉闹总在不经意间划破安静。于是,狂欢开始了。

打雪仗是雪后的通用玩法,不过太落俗套,我们早已玩腻。相比之下,更乐于冒险刺激。村头有个极陡的斜坡,长约百米,是个不错的滑雪场所。上面落满厚厚的雪花,雪花泛着白光,白光吸引着我们的眼球。有人找来厚实的木板,带头噌噌地爬到顶端,酥软的积雪在脚下咯吱作响,或许被踩疼了吧。只见带头者在坡顶摆好木板,霍然坐下后便风驰电掣一般呼啸而下,到底部竟还能借助惯性滑行一段距离。几个胆小鬼畏首畏尾,躲在后面,胆子稍大的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前去尝试“飞一般”的刺激。有些技巧不甚娴熟的家伙滑到半道,木板打转,整个滑稽地翻滚下来。不过这并伤不到身体,顶多像在柔软的棉上打了个滚儿,不觉疼痛,反而有趣,大伙儿一片雀跃。

除滑雪外,追寻野兔则是另一个颇为有趣的项目。冰天雪地,野兔出来觅食,行踪便会清晰印在雪上。群人结伴来到山里,山地空旷宁静,只得听见我们絮絮的低声讨论。大家头顶风雪,眼睛盯着雪地,小心翼翼地查找兔子的踪迹。一旦发现兔子,有人会一下扑将上去,没逮到也无妨,起来继续。严冬里的野兔,要么饿蔫了,要么冻僵了,就算有个别逞强的,跑不出几步也必定束手就擒。在白茫茫的世界里,我们像一群大兔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追赶着小兔子,纵然无所收获,趣味难以言尽。

雪后,即便孤身一人,也能找出乐子,譬如捕鸟。雪天鸟类食物剧减,大地犹如盖上一层雪白被子,食物更加无处可觅。每逢这时,我便会在雪地扫出小块地方,露出本色,而后在上面竖根木棍,棍上支个簸箕。小棍上面拴根长绳,绳子一端攥在我的手里。最后,在簸箕下撒些谷物作为诱饵,忙完这些,蹲到远处一声不响地候着,坐等鸟儿上门。往往不需多久,就有饥饿难耐的小鸟扑棱着翅膀钻入簸箕,饥不择食地闷头啄着。自投罗网,时机一到,绳拉棍倒,没及时逃掉的小鸟就被扣在簸箕下面,乖乖成了我的玩伴。

儿时的农村生活,饶是不富,但是乐趣不少,一场雪便可玩出诸多花样。

此刻,回味着适才的梦境,余味犹然。那梦中的飘雪,让我愈加怀想家乡的纷纷大雪,以及雪后的种种趣味。

关于思乡的文章9:粉蒸肉里思乡味

文/洁努加德

外婆打电话过来的时候,我正在街边的快餐店里吃着7元一份的炒面,干巴巴的炒面噎的我眼睛有点泛红。她说她“藏”了一坛子米粉肉就等着我回家,听到我暑假不回去后,她在电话那头半天没有言语。我知道她肯定很失落,但我不知道怎么安慰她,就像我在电话的这一头过的并不好却仍不舍得回家一样。

香椿粉蒸肉是我们这一群小孩的最爱。每每蒸香椿粉蒸肉的时候,我们一群小孩都要趴在灶台旁边守着。在升腾的热气里,粉蒸肉的米香裹着香椿叶的清香在空气里打着圈儿,直挠的人胃里痒痒的,于是等不及上桌,必要趁大人不注意取出一块放进嘴里,那种酥软爽口、糯而清香的滋味,至今回想起来都让人食指大动。

“椿树椿树你姓王,我长高了你长长。你长长了做架梁,我长高了穿衣裳”谷雨前后是采摘香椿叶最好的时节。每当这个时候,外婆就会搬出她的大铁锅,开始忙着炒米,磨米粉。我小时候是个小吃货,特别喜欢趴在灶台旁边看外婆炒米,看那些小米粒儿在外婆的大锅铲下跳来跳去,由白转黄,慢慢变成诱人的金黄色,散发出阵阵香味。这个时候,外婆就会把金米粒儿盛出,摊开晾凉。而我总是会趁外婆不注意的时候抓一把炒米放进嘴里,但其实满嘴的米香早已暴露了我的小动作。

金黄的米粉,喷香的老椿叶,红白相间的五花肉,还有绘着大红牡丹的瓷坛子,一切准备妥当之后,就只需将腌渍好五花肉裹上一层黄灿灿的米粉,码入事先准备好的小坛子里,压实,再铺上层厚厚的香椿叶,封住坛口,过上四五天,香椿叶的香味渗入肉里,香味也更加浓郁。这个时候取出二三,放入蒸笼,用大火蒸上三十分钟,取出翻扣在盘中,撒上葱花,一道酥软爽口的香椿粉蒸肉就可以上桌了。

那个时候家里小孩多,我又长的比较瘦小,常常等我爬上八仙桌,粉蒸肉已经所剩无几了,我只好使出我的必杀技——嚎啕大哭,他们为此叫我爱哭鬼,却又不得不把他们碗里的粉蒸肉夹给我。当初的那一群小屁孩现在都已经长大,有了各自要奔的前程。外婆的厨房少了我们这些“贪吃鬼”似乎冷清了许多。

袁枚在他的的《随园食单》中这样称赞粉蒸肉,“肉美,菜亦美。以不见水,故味独全。江西人菜也。”粉蒸肉的滋味其实各家有各家的不同,外婆的香椿粉蒸肉由于放入坛内的香椿叶用的谷雨前后的老椿叶,香味浓烈,因此做出来的粉蒸肉滋味也就更加劲道。

听外婆他们说,粉蒸肉是着名的"沔阳三蒸"之一。相传陈友谅从家乡沔阳率兵远征采石矶前夕,为了犒慰兵勇,鼓舞士气,令随军包厨按"征"字做一些家乡菜肴,寓意取得远征的胜利。聪明的厨师按"征""蒸"同音不同字的意思做出了蒸鱼、蒸肉、蒸圆子。陈友谅的夫人罗氏又乘兴用现成青菜――商蒿洗净切断,用蒸鱼肉的米粉加入调料拌匀蒸熟,送上餐桌,众将士极喜食,赞不绝口。从此这一带的老百姓纷纷效仿,在喜庆的日子里,也用"三蒸"作为大菜宴请宾客,粉蒸肉也开始流传于江浙一带,而智慧的老家人,因为在粉蒸肉里放入了香椿叶,使得这一道普通的粉蒸肉烙下了老家的印记。

让胃感到充实,心也就满满的。因为每一道家常菜的背后都是外婆和妈妈们在厨房的默默坚守,每一道菜都倾注了她们的,爱与时光。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