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的文章

请欣赏离开的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离开的文章1:此去经年

文/落月摇情

此去经年

人,一离开乡土,就如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随风四散的蒲公英。梦中,我曾长久地凝视着屋前那株盛开的桃树,桃红如醉,娇妍欲滴,喧闹的枝头,有燕子的呢喃,蝴蝶的翩跹,蜻蜓的起舞。忽然想起诗经里的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也想起了古时文人千古不变的乡土情结:梦中每逢还乡路,欲知晚途念桑梓。而今,我所怀念的不止是乡土,更是如今一去不复返的人情,文化,信仰。

不知何时,季节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高楼林立的钢筋水泥间,还有谁能听到雨坠青瓦的滴答声?又有谁能感觉到雨的各种美妙,或酣畅,或滂沱,或淅沥缠绵,或朦胧隐约。拥堵不堪的巷道里,何处寻觅昔日杏花女的倩影?身居大厦中的人,已然忘却春去春归,其中也包括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日子在他们眼里只不过是用来交换钱的一般等价物。尽管窗外姹紫嫣红,他们对春天的印象也不过写在唐诗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写在宋词里:试问春归何驻?眉眼盈盈处。写在宋江南征方腊的途中:呦呦鸣雁,旭日始旦,春意浓时,君且归之。唱于儿歌里: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

此去经年,应是物质不减,精神大缺。在外读书数年,就在回家的几天,也明显的发现家乡人情不再从前,往日的热情问候被快节奏的步伐取代,我不禁悲凉起来。儿时的一切一幕幕上演,记得小时候的夏季夜晚,大人都端个竹床到屋外纳凉,大家或隔个篱笆,或隔着低低矮矮的小墙,你一言我一语的畅谈着,那古朴而喜悦的谈话声是夜里最动听的乐曲,蛙声起伏,不及其一。夜晚也是少男少女约会的最佳时间,可以想一下:皓月当空,槐树底下,三三两两的乡村恋人,低头私语。那歌谣便是最好的见证: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的好看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与现代人比,他们不会海誓山盟的诺言,可一旦相爱,便是一辈子的相守。

此去经年,往事如烟,一切都在变。可若时光可以回转,我想回到从前。

离开的文章2:下一个驿站——序言

文/大智慧宝宝

即将离开校园,人生是什么,并不是我能参悟或者看透的,只不过,我,作为一个80后,作为安分经过小学、初中、大学、研究生的一个风向标,为什么说是风向标,因为,这个年代出生的孩子太具有时代的承接性。每天都在忘记过去的一些东西,每天都似乎在接受着新的东西,除非,你是这群人中的SB,或者是闷骚,然后慢慢被朋友和社会遗弃,那是可悲可恶的。

也许我再怎么长大,也不会忘记儿时在家门口和大毛打玻璃球,为了争夺是否我触球的时候把手往前移动了一点而打的面红耳赤,然后第二天就凑到一起。这就是童年,你无法忘记,你也不能忘记,这种东西叫做纯真。

也许我再怎么成功,也不会知道中学那种拼命的学习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考一个好的高中和大学,但是我似乎已经忘记那时候是怎么付出的,毕竟现在安逸的生活已经将手上的老茧脱去。现在好像特别怕累,就像打几把台球也觉得脚后跟疼痛不已。

校园生活没有什么值得怀念的,但是,为什么每次回老家进过自己儿时的小学,那种情怀老是能将我带回过去,那个夏天,梧桐,知了,支老师,我,同学们,操场,草地,追逐游戏,红领巾……好多简单的事物真的很难忘,但是可能你已经忘记了,这并不是你的错,而是你有让你更值得回忆的东西。

而我,真的没有,高中?大学?研究生?还有比那些梧桐树上的知了更值得回忆的吗?还有比操场草地上的游戏更值得回味的吗?

如果把布谷头小学视为学习生涯的起点,好像,弹指一挥间,十几年也就过去了,脑海里却没有留下多少痕迹,感觉每一个学校和城市都是我寻找更加值得记忆的驿站,过的那么匆忙,驿站里的行人都那么陌生。

80后,你没有权利去批评除了你自己之外的人和事物,但是你必须有自己的想法去看待你走过的路子,你必须知道什么是你过的值得的生活,什么是你必须抛弃的糟粕,什么是你必须遵守的诺言。

出于没有整块时间来写些东西,《下一个驿站》采用随笔的形式,来叙述和阐述记忆中这几年的片段。

离开的文章3:爸爸没有妈妈了

文/马一军

奶奶离开我们已有两个年头了。两年来,奶奶那慈祥的面容时常出现在我的梦里。想起她,我的思念之心、怀念之情油然而生……

奶奶是一位普通、温和、善良的老人,像普天下所有的老人一样,把对子女、对孙辈们的爱倾注在三尺灶台、田间地头、浆衣洗衫和日常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当中。

记得奶奶每次从乡下老家来到我们家时,总要带上一小包一小包香喷喷的南瓜子、酥酥的麦芽糖、脆脆的苕皮子、麻叶子……爸爸打开这些小“点心”,品一品这、尝一尝那,儿时的味道又勾起了他对往事的回忆,脸上渐渐洋溢出幸福的笑意!我总会悄悄地走到奶奶身边,轻轻地扑进她的怀里,奶奶、奶奶的叫过不停,喊得她蜡黄色的脸上深一道、浅一道的皱纹慢慢地舒展开来。奶奶还喜欢用颤微微的手摸摸我的头、捏捏我的肩,乐呵呵地对爸爸说:“我的小孙子又变乖了,个头也长高了!”

奶奶虽然年事已高,说话有时有些颠三倒四,可爸爸却说:“我们不能嫌弃奶奶的唠叨,作为子女倾听也是一种孝道。小时候,体弱多病的我连走路都不是那么利索,娘时时提醒我要小心摔跤,因为摔疼的是我的身体,牵挂的却是娘的心啊!”我知道,奶奶啰里八嗦地总是要我们积德行善、说话算数,讲良心、有品性、做好事。其实,传承的就是一种和谐社会文明朴实的家风。是啊!在守纪律、讲规矩、传递正能量的当下,爸爸像奶奶一样对生活充满着信心、满含着激情。家里家外,他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地操劳着。军人出身的爸爸,依然是退伍不褪色的样子,堂堂正正、坦坦荡荡,我依恋他、敬重他!

去年农历二月十一,对我们家来说是一个“天塌”的日子,奶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噩耗传来,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灵堂前,爸爸早已哭成了一个泪人,瘦弱的身子愈加显得形单影只。,爸爸像一个孤伶伶的孩子,一身的疲惫、满脸的忧伤;爸爸没有妈妈了,我感觉自己蓦然长大,我要成为他的臂膀、成为他终身的依靠;爸爸没有妈妈了,爸爸的兄弟姐妹不再是亲如“一家”,没有奶奶的“家”,爸爸、伯伯、姑姑一下子走动、联系多了,他们依旧是血浓于水的家人,依旧是一奶同胞的亲人!

世界那么大,人世间的风风雨雨、酸甜苦辣,只有辛苦的付出才会迎来日出送走晚霞!爸爸没有妈妈了,亲亲的老爸放心吧,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离开的文章4:离开错的人,才能离对的人更近一步

文/SunnyQ

序:虽然我前进的很慢,但始终没有停歇…谢谢所有关心我的朋友们在,正因为有了你们,我才有了勇敢面对的信念和坚强,谢谢亲爱的们!

又到了这个季节了,我们去年的这个时侯,也是刚刚分手…整整一年了,最终的结果还是回到了原点…你仍旧是连最后一个道别都没有给我,甚至我都不清楚那个9月6日,竟然成了我们之间的最后一面…突如其来的分手让我猝不及防,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不知道问题出在了哪儿,没有一点预兆,也没有一点心理准备…

我想不通为什么人的感情可以说变就变,人的感觉可以说没就没…3天前的我们还幸福的羡煞旁人,3天后的我们竟成了彼此生命里永远的过客,我痛苦、我气愤、我恨…那一个月,我真的近乎崩溃了,就在几天前我们还在讨论着订婚…

就那样,在之前的这30天里我一直纠结于他离开我的原因,纠结于不肯面对这个现实、不肯接受这个事实…朋友们都说我太天真太幼稚,我一直相信爱情是可以永恒的,我一直坚信这个世界上是存在真爱的,我一直相信,只要两个人爱的够深,没有什么可以让他们分开…是不是很可笑的想法?

当我一次次的挽回,一次次的被拒绝,我真的慢慢的不再有任何的希望了…也就是在这一次次的酒醉和眼泪中,我终于明白了、终于醒悟了…

原来,不爱一个人真的不需要任何的理由!两个人决定要走到一起,需要双方各自都同意,而决定分开,一个人就够了…你曾经的爱,我相信是真的,而你此刻的不爱了,我终于相信了,也是真心的…

去年你不辞而别,一条信息都没有;今年我们被所有人羡慕着、祝福着,你突然的离开、擅自的为我们之间画上了句点。你把自己伪装的是那么成功,没有任何人发现你之前的异样,没有任何人知道你心中的想法,你有句评价自己的话真的很客观,你太自私了!你自私的把爱情当作一个角力的游戏,没有新鲜感了没有激情了就潇洒的一走了之,你自私的为了你自己的事业为了所谓的功名利禄而赶走一切会影响你成功的牵绊!男人渴望成功分成两种,有一种男人,他渴望成功渴望在事业上有更大的成绩是为了他的爱人、为了他的家庭,他要给他们提供更优质的物质保障!而有一种男人,他渴望成功,仅仅是为了他自己,家庭、伴侣,都要为了他的“事业”让步!很不幸,你属于后者…

你以为你会幸福么,只拥有事业就是最大的幸福么?可笑的我都想悲哀的流泪…但是你,不配让我再为你掉一滴眼泪了…

你懂爱情么,你懂得珍惜么?你不配拥有爱情,你也不可能拥有一份幸福的感情,因为你不知道珍惜,因为你太不懂得担当太缺乏责任感!

当你斩钉截铁坚决的告诉我,对我早已经没有爱了,当你大言不惭的教育别人要珍惜身边的人、平淡就是福的时候,你不会觉得心虚么?这需要多么的薄情寡义才能说的这么的泰然自若?人,贵有自知之明,自己还不会做的事情有什么资格去指责别人呢?

这份感情已经不再了,这份爱也早已变质,只是太幼稚的我还在这场游戏里留恋着…还好,现在明白并不太晚,相反,当我发现自己的状态一天比一天越来越好的时候,我真的感谢你…谢谢你带给我的伤害,让我真的成长了,我明白了太多的事情也懂得了不少的道理,最重要的是,终于离开了错的人,我知道,自己离最终的幸福又近了一步……

离开的文章5:不能离开的理由

文/吴若权

跟一位我所敬仰的前辈聊天,简单几句话,很值得玩味。

“我之所以能安定下来,是因为她给了我一个不能离开的理由。”原来是这位前辈思绪飞快,行事果决,爱人善于记录整理,而且执行力很强,两人互补。

前辈还板起脸孔,提醒后辈:“想要爱情美好、婚姻幸福吗?那就给彼此一个‘离不开对方的理由!’”

你,离不开这段感情的理由是什么?可以归纳为下列三种:

A、经济的理由:两人的关系一旦跟金钱挂上钩,短期内就难分难舍。

B、功能的理由:生活琐事太多,具备实用的功能性,或能彼此分工合作,也可以算是完美组合。

C、抽象的理由:这是层次最高的一种,说不出来为什么,也没有图什么,但就是离不开对方。这种理由很模糊,却可能是联结最深、力量最大的感情维系方式。

如果有人问你、或你问自己:为什么离不开对方?而你的回答是:“不知道啊!”或许,这就是爱了!而更理想的是,对方被问同样的问题时,他的答案也跟你一样。

离开的文章6:轻轻的你来过……

你已经离开我37天了。

你是一个模糊的意外。悄悄的你来了,在不经意间。带给我们惊喜和期待,却在我们需要你的时候悄悄的离开,我们曾经很努力的想要留住你,可是最终你还是走了,我们都尽力了。你知道的,我们会有多难过。夜不能寐的时候,恍惚的能看到你的影子,我那么的惊慌,没有一点安全感,还好,我及时的坚强,只有这样你才能尽快的回来。

我知道的,你只是一时贪玩,你只是想再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很快你就会回到我身边的对不对。我这么坚定的相信着,等待着,我不会再伤心,我对所有人都微笑着,就像你不曾来过一样。我知道,是你给我的力量,让我笑对一切,好好的爱自己,静静的等你。

小宝贝,你要快点回来!

离开的文章7:一直很怀念

文/笑看回忆

床短了。还是我已离开它太久了?

过去,五年了。初中后在家的时间就少了。变了,突然觉得一切都变了。找不回那味道、那浓郁的乡间的味道。

上了楼顶的阁楼,眺望。村子还是老样儿。只是,那岁月、那人那事、再也回不去了。

喜欢家乡的秋天。半躺在楼顶、吹着夹带着落日温暖的微风,看着那夕阳缓缓落在天边金黄的稻田中。享受着这不一般的享受。

爷爷时代的房子褪去了当年光辉色彩、一年比一年残旧。我知道,我的十多个春秋已经过去了。而它、……留下的只是那饱含风霜的躯体。

时代变了。我们这一代难以适应村子古老的节奏。所以我们选择了离开,希望能在外面寻找到属于我们的世界。

从此以后,村子里芒果树下多了一群一直怀念着过去的老人。他们对这个村子有着太多的不舍,他们会愿意用剩下的时间,陪伴在自己呆了一辈子的地方。毕竟、他们的一切都发生在这村子。对于这,他们是一辈子的情。

希望拥有多啦A梦的时光机、让我再次回到童年,再重新演绎一次。这次、我会好好珍惜。

我怀念着那过去,一直都怀念着。不想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淡忘掉这最珍贵的童年记忆。

希望这村子里的人健康、老人长命百岁。

离开的文章8:心灵的仰望,清静寺

文/君夕

题记:离开老家二十余载。今天,感恩的瞳孔,沿着一缕乡愁的方向,仰望清静寺,仰望一种乡土家园的精神。用一颗赤诚的心灵去触碰质朴的乡音,用一股炽热的血脉去传承善良的乡韵。从城市回到村庄,每次总会从村庄的山脚下步行来到山上的清静寺,站在寺门口,俯瞰整座村庄,遐思良久。

1.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清静寺,默默地耸立在村庄最高峰的半山腰中,摇曳在数百年前先祖创建的古寺遗址上,掩映在那一抹可亲可恋的青山绿水之间,激荡在我远离故土乡音二十余载的光阴里。她俯视如一只青鸟,突兀地站立在“基茂台”上。庙宇的檐边,象张开的翅膀。脉脉的目光,在清静中开出莲花般的微笑。脚下,是一直风雨无阻伴随多年且有着百户人家的周姓村庄。

沿着炊烟的方向,无数次闪耀出寺院顶上那片宁静悠远的晴空,无数次梦里握手高山上那一排白墙红瓦的亲切。这座由周姓后人二十余年前自筹资金重建的寺庙,面积不大却意义深远。她随着近年来四乡八邻的祭拜和善捐,慢慢影响至周边的村庄并扩建成如今千余平米的佛殿建筑。寺院上下两坪。上坪三个主殿,依次供奉着如来佛祖、观音、及其他众佛。下坪是“大雄宝殿”,供奉着多尊菩萨和神态各异的罗汉。老家的善男信女,遇重大节日,常临祈祷,香火虽不及其它名刹古寺旺盛,但近年来许愿显灵,名声惠外,倒也香火不断。寺庙周围林木茂盛,景色秀丽,环境清幽,清静的称谓倒也实属名归。

严格上来讲,老家的清静寺只能称为庙宇,并没有固定的僧尼。随着上世纪末农村建庙的热潮,富裕的老家人也开始想念起曾经庙堂的祈愿。在当地宗教管理部门审批过后,清静寺正式成为村人自治管理的庙院。现在所在的清静寺,清代之前即有古寺。但当初只是一座普通的庙宇,仅供全村族人上山拜佛所用。古寺最初建立的时间无从考据,最后毁灭的原因也无从知晓。小时候放牛,在“基茂台”古寺的遗址上,也能寻见一些破碎的青砖瓦砾。虽然后人在村庄后门山边,曾经新建过一座寺庙,也不知何种原因关张拆除了,种上了一片果树。之后,乡人去庙里祈福,必须远行二十余公里之外较有名气的“博山寺”。

地处赣东北的老家,族人的脑海,对于念佛拜佛的虔诚和信仰,根植于代代沿袭下来浓浓的乡土风俗文化的熏染。或许佛的本身就是安康和幸福的象征。从老家村庄出发向北二十余公里,离县城西去十五公里左右的“博山寺”,自明始起,一直是江南名刹,更有“天下第二丛林”之称。如今的“博山寺”,尚存有当年辛弃疾读书的遗址。而清静寺未重建之前,老家人也曾一度去“博山寺”进香祭拜,以寻求内心的一种平静。

清静寺的建立,似乎慰藉了后人对于先祖的缅怀,也以感恩的方式纪念始祖在此寻找了一个宜居的风水宝地,得以繁衍周姓的家族。于村庄周围年迈吃斋念佛的老者而言,来返“博山寺”进香,步履艰难,出行不便,祈佛最便捷的方式只能在自家门口。因此,当年修建清静寺时,虽然往高山崎岖向上的小径运送砖瓦木石是何等的艰辛,但老家男女老少对于建寺的热情高涨,凝聚力源于集结在乡人多年来内心神圣的信仰和对佛祖无比的虔诚。一座有着众多佛像的上坪殿宇在一年当中拔地而起,下坪的殿宇继上坪迅速建起。而后从山脚边沿着杂草丛生的山上,顺着山势硬是重新开拓出一条可以通车的马路,结束了以前窄小细长陡峭的上山小路。新路虽然蜿蜒盘曲,但至于缓解了老年人步行的压力。而我作为当年在外的游子,家人也是算上了一份捐款。

于乡人而语,以拜佛作为心灵的寄托,既是一种对未来幸福的祈愿和向往,也是一种寄托着对先祖感恩的传承。

2.

清静寺的前身,有着先祖最早来到村庄开族的历史背影。显然,先祖的事迹都是经过代代老人的口授传教及暄染,村里现存族谱的历史也没能有详尽的记载。但老人们口啤,推测为元初时期,北方周姓一支为躲避战乱而南迁长江,辗转多次落脚于赣东北老家,开始刀耕火种,繁衍生息。因此,可谓村庄始祖周姓,肇基于元代。

感慨且感激于先人的智慧和远见,选择一个宜居的家园让家族的血脉得到繁衍。古村落三面环山,地形独特,村内地势高于村外地势。冬温夏凉,早年蛮荒更无大道通向外方,似乎也适宜避难场所需求。村落背面三道山岗(洋基尖,鹅公堡,白道岗)连绵起伏,形如笔架,峰峦雄伟,远望恰似一顶乌纱。村口外四周则为大片田地。如今,站在村口面朝村内方向,左有“后门山”,右有“月光山”。后门山樟木成群,月光山形如月牙。村口旧堂门直对一小山,名曰“社公山”,如一道屏障,把村里的风水紧紧聚拢。“社公山”上,仍保留一社坛即社公庙,社公庙始建年代早于古寺。经后人多次反复修缮,成为当代族人感恩和祈福场所之一。遇大年三十,族人奉以猪肉、鱼鸭、米酒、香烛等,约聚社公山祭祀,虔诚膜拜,以祈求和感谢土地神的福佑。

提及“基茂台”的古寺,究其原因,一是凭其高踞的地貌,登高望远。二是风水于当时先祖的影响。析其字义,“基茂台”,更彰显出先辈们的良苦用心和风水智慧。“基”,谓为根源所在;“茂”,喻指昌盛安乐;“台”,观四方而高者。平台地面所处地势,貌如一张坐南朝北的太师椅,两侧的山翼如座椅的扶手,后背的山崖如座椅的靠背。清静寺似乎沿袭了以前古寺的方位,沿山岩而建,“仗凌空舞飞翔之势,倚崚嶒作冲天之状”,静坐“基茂台”,庙门大开,佛音袅袅,更有高瞻远瞩,泽恩后人之寓意。于寺坪处远望,方圆十数里,尽收眼底。晴天时,更与上饶市的灵山遥遥相望。

据传始祖携子十人,南迁江西之时,远在十数里之外就看到三山相连似成一顶乌纱,心甚喜欢,认为此处必定兴旺家族。于是立脚此处,不再奔波,从此老家周姓在赣东北生根发芽,枝叶繁衍,历经数十代至今。族人至清代更是人丁兴旺,缘于乌纱帽下面,确实找到了深藏的宝藏:煤炭。

老家的煤炭,似乎是上天给予周姓子孙一个最好的馈赠,也似乎是先祖给予后人一笔最好的财富。煤炭的发现和挖掘,让先祖的家族,开始踏上了当初的小康水平,除了大肆的扩建新房,更是开置了大片的田地。现在老家尚存一些没有拆除的老屋,大都还留有明清时期建筑的风范,只不过现在老家乡人都不住木质结构的瓦房,而建成现在的红砖水泥平房。一些老房子,更是风吹雨打,破烂不堪,不曾修缮直止自行倾倒,算是历经沧桑沐浴风雨几百年。如今,村里老人家所言的“一房”,“二房”,“三房”,“四房”,“五房”之说,也是以“古井”和“池塘”边上的那条村路为界线。据传村路左边是相对比较富有的家族支脉,也就是靠小煤窑发财而扩建房子的兄弟。右边“里屋”则相对而言是一些清苦的家族支脉。当然,一个姓氏的同族同宗血缘关系,正如一棵生根发芽的古树,枝芽相连,不停的生长茂盛,叶片与叶片也会因自身环境和周身环境的条件而长势不一样。如果更明晰的话,五房同宗为一个祖辈,也就是同一树枝上的五片叶片。里屋则是另一个祖辈。而煤炭,也让一代代村人,虽然辛苦,但至少有了除种植庄稼作物以外另一种创收的生存方式。近代煤炭的开采,更让一部份村人受到了实惠而富裕起来。

3.

相隔数百年后的今天周姓子孙,又一次把寺庙建在了古寺的遗址上,更多的是希望能得到先祖的保佑。

作为周姓的后代,有时我也让内心沉淀下来。用一种宁静的心态去看待老家的风水和风俗。可以想象,几百年前的老家,植被茂盛,树木葱郁,青山绿水。算得上是一个真正依山邻水的村庄。从山里流淌出来的泉水,汇集成村庄两边的水库。月光山水库和后门山水库,恰如是村庄特意腾出的两个美丽的酒窝。旧村庄村里的主要道路,都是以青石长板伴以鹅卵石铺砌而成,老屋的天井地面更是以太极图案铺以鹅卵石。旧村庄正门“大堂门”,以数根青石柱竖立而成,门前摆设的神兽石雕现已失去踪影。如今尚存的断裂的青石柱上还能模糊地辨认出一些花鸟雕刻的图腾,昭示出一个姓氏家族曾经的显赫。以前外乡人外姓人,到老家做工或者其它,一定要从“大堂门”进来,似乎是礼节。小时候过年,从正月初一到十五,外乡人来村庄舞龙,一定要从“大堂门”进来,到每家每户讨吉利时,也必须从正门(前门)进来,而不能从后门,这也是乡俗的避讳。不然就不显礼节,村人更是不会以鞭炮或钱币迎接,反以闭门谢客回敬。不过,世俗繁琐的礼节,似乎已经被现代的年轻后人忘记得差不多了,也丢得差不多了。但是,对于对先祖的感恩,先祖的遗训,对佛的信奉却始终不敢忘本。

老家的周姓人家,从始祖创建基业,历经数十代,兴旺如一棵开花结果的古树。古树又随着岁月的发枝,又生长出更多的枝叶。从现在一直保留的称呼。如“上房”、“大厅”、“里屋”、“五房”等等,就知道先祖繁衍下来的支簇众多。村庄的后人是知道感恩的,感恩他们的先人给他们选了一块好地方,也感恩天地神明允准他们的先人选择这里作安居栖息这地,并在这里永久地繁衍生息。逢年过节之时,村庄就烧香上供。

在老家,孝的传统得到了永久的继承。在每年大年三十,阴历七月十五,清明节,村里都会在各个家族的祭祀地点,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也是一种感恩的方式。做上几道菜,倒上几杯酒,点上几支香,老年人嘴里还念念有词,说着请太公太婆保佑家人安康之类的话语。

4.

曾经的族谱,见证着先祖们的历史与沧桑,记录着先祖们的悲欢与荣辱。在血脉延续的诗章中,铭刻着那些默默穿行的身影和顽强无比的生命力。每天的太阳从基茂台后的山峰升起,升起一片灿烂。每天的佛音从清静寺的殿宇响起,响起一种乡韵。

仰望清静寺,仰望山谷春天里的雨滴,夏天里的蝉鸣,秋天里的飞鸟,冬天里的白雪,并化身为经年跪伏在寺庙周身的花草树木,守护在禅悟的身边。

仰望清静寺,仰望先祖给予的庇佑。愿寺庙的重建,让大山的灵性,佛寺的灵性,再次涤洗出乡土原本纯朴的真善美,也让族人的心灵逐惭变得丰盈美好。这样,也就无愧于先祖的在天之灵了。

有一缕乡音有一束乡韵,穿梭过多少风尘,似倦鸟归巢飞翔的姿式,直扑清静寺的胸怀。那就是,我诗意而质朴的思乡情愫,浓浓的,盛开如莲。

心念感恩,菩提花开。

离开的文章9:追忆母亲

文/鲁自强

转眼间,母亲离开我们已经8年了。在这近3000个日子里,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母亲。每当全家团圆或是孤独寂寞的时候,每当我开心满怀或遭受挫折的时候,便越发思念母亲。

母亲是独生女,做中医的外公家境殷实,因此倍受呵护和宠爱,是他们的掌上明珠。然而随着外公的中年早逝,家道中落,少年时代的母亲只得与外婆相依为命。为了生存,只得从师学缝纫。与父亲成家后,6年间我们姐弟3人相继出生,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

父亲工资不高,为了养活我们,母亲起早贪黑,养鸡喂猪、割猪草、拾棉花,忙里忙外,但从不叫一声累。母亲是个裁缝,冬天,冒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走家串户,一步一脚泥,为人缝制棉衣棉裤及过年的衣物,赚钱贴补家用和购买孩子的学习用品,常常是双手双脚冻得又红又肿;夏天,母亲会带着我们哥俩捉青蛙、鳝鱼,然后拿到城里换钱,买回一些日常用品。

母亲的勤劳、朴实和善良,让我们从小就懂得了责任二字的含义。无论是身处逆境或遭遇挫折,都要肩负起神圣的使命:养育儿女长大成人。这是责任,这责任重如泰山!

慢慢地,我们姐弟相继长大成人,各自成家,母亲毕生的积蓄也为我们花光。我和哥哥下岗后,各自与人合伙买了一辆长途卧铺车跑客运。每次从外地回石首时都是凌晨3点左右。远远地,我们就会看到门上的一盏电灯亮着。我们知道,母亲没睡,她在等儿子回来,我们上楼睡了,她才休息。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只有身临其境,才会感受到母爱的伟大。这就是母亲,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一个包容大爱的母亲。世界上什么最深?母爱最深,深不见底;世界上什么最大?母爱最大,无边无际。

人生的启蒙老师是父母。母亲身体力行的教导我们,做人要好好学习。多读书,要诚实、谦虚,要勤俭节约,要合理规划,遇事冷静,不冲动,要考虑后果。母亲的谆谆教诲,伴随着我们姐弟3人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雨,一生受益。

然而,本该安享晚年的时候,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子欲养而亲不在”,世界上什么事都可以等,唯有感恩不能等啊!这成了我们此生最遗憾的事。

日月如梭,岁月轮回。母亲坟头上的草枯了又青,青了又枯。正如古诗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每年的清明节,我们都会带着孩子们去看望母亲,向母亲诉说我们的喜怒哀乐。母亲,您的儿孙们定会好好活着,孝敬父亲,努力工作,造福社会。这是您最大的心愿,也是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唯一要做的!

母亲,如果有来世:我们还做您的儿女!

离开的文章10:春天住在我的村庄

文/厉彦林

离开家乡久了,就不知不觉地思故乡、忆故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每当吟读贺知章这首着名的古诗,沿着家乡的方向,举头凝望家乡时,那村庄,那炊烟,那庄稼,那黄牛,那杨柳,那晚霞,那一切一切……就会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的家乡在古老的沂蒙山区,村庄四周是驼背山、鸡鸣山、柴虎山,那三座山自然构成了弧形的扇面,像几双大手护卫着我的村庄。村落就端坐在三山相倚的一块丘陵之上。春天来了,村庄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坐在绿荫之中,像位慈眉善目、安祥知足的老人,细细咀嚼着山乡的沧桑历史。

春天的村庄,隐藏在刚刚冒芽的树木丛中,从远处看不清它的真实面目,只觉得它像一幅淡淡的水粉画,透出几份朦胧、神秘和素雅。房前屋后,那椿树、槐树、杨树、楝树、梧桐树,稀稀疏疏,比赛似地在成长。农家有种树、栽树的习惯,这树长大了既可以做家具,或者卖钱,还可美化、绿化庭院,预示着家境兴旺。树多了,就自然遮住了村庄。有的树老了,筋骨苍虬,枝干上爬满岁月的伤痕和鸟巢。刚栽的小树纤细柔弱,就躲在大树谦让出的空隙间,努力地伸展自己细长娇嫩的枝叶。大树、小树和和睦睦,互映成趣。

家家都用青石头或灰砖头垒个院墙,盖个门楼,门上过年贴的对联仍然鲜红。推开院门,迎面是堂屋,东西两边是侧房。堂屋是主人接待客人和住的地方,侧房多是存放粮食、家具和做饭的地方。多数人家在院子当中留点地皮,刨得深深的,整平,调出畦子,栽种上一些常吃的蔬菜,来客人、下雨天、大忙时都能应急。许多家庭还在院子里栽上一些月季、牡丹、海棠、山杜鹃、桅子花和各种山野花,农家小院增添了几道风景和些许的乐趣。庭院里大都栽着苹果、山楂、梨、杏等果木树,有的栽着笨槐树,或者搭个葡萄架、丝瓜架。夏天,山区的太阳毒辣辣的,只有树下或丝瓜架下格外清凉。一家人坐在那里吃饭格外惬意。晚上这架下就放一张竹床或麦秸编的草苫子,大人们一边谈论着村上老掉牙的奇闻轶事,一边摇着蒲扇,为睡着的孩子驱赶蚊子。丝瓜架下最养人,即使整夜睡在这里,也不会被露水打湿,伤着身子骨。根根的丝瓜挂在架上,在风中摆动,几天的功夫就长大了。那丝瓜可是一道好菜,用笨鸡蛋一炒,味道十分鲜美。

村庄是大家的,每人都是主人,彼此知根知底,十分熟悉。村子小,拐弯抹角,也都沾亲带故。就算是个孤儿,也可以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照样快乐健康地生活着。每个人从出生那天起,就成了村庄的一部分,自己的生命、命运就与村庄紧紧地交融在一起。村庄在生长,但它从不挪地方,它在等待远离这个世界的祖先逢年过节能够回家接受祭拜,等待外出闯荡的每一位游子如期归来。风雨可以冲垮院墙甚至房屋,拔掉大树和庄稼,但依然搬不走村庄。修好院墙,栽上几排树木,养几只鸡,喂条狗,还是原来的家。家乡虽然土地瘠薄,但却是一片知痛知热的土地,村民就是生生不息的庄稼,在一茬一茬、一年一年地生长。走在村中,时常有叔父大爷远远就喊我的乳名。那熟悉和气的乡音,那慈善亲切的笑容,会把你带回一种原始且真诚的记忆中去。那情,那义,那难以言明的惦念和关爱,就像一坛陈年老窖,不喝就醉了。

乡下人远离世俗,日出而作,日暮而休,有清风明月,有山光水色,还有粗茶淡饭,自在而快乐,享受现代文明却不追逐时尚,那是一种忘我的近乎原始的生命状态,那是一种美好传统的守护和永恒。比村庄大几百倍的城市,盛产奇迹和欲望,却少了乡间的拙朴与宁静。不管游子旅程走多远,无论远离故乡时间多长,生命的根须永远扎在生他养他的故乡。

在春暖花开的季节,一头扎进故乡的怀抱,仔细品味乡村那自然、纯真、素雅的景色,享受山乡那纯洁善良、宽容厚道的人间真情,便捡回豁达、宽容、淡泊的心境和割不断、理还乱的乡村情结。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