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骑车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骑车的文章(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骑车的文章1:情长了,话短了

文/徐学平

那天,本想骑车去上班的,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我不得不临时决定改乘公交车。

公交车上很是拥挤,我好不容易才找了个有扶手的角落站定。烦躁而又无聊,于是便习惯性地打开手机看看当天的新闻,刷刷微信朋友圈……屏幕上忽然跳出了妻子的来电。车厢里满是嘈杂声,我犹豫了一下,然后接通。电话那头传来妻子急促的声音:“今天雨下得很大,路上你要注意安全哦……”真的挺让人无语的,都是好几十岁的人了,急匆匆地打电话给我,就为了说这些?我有些不耐烦地打断她说自己乘车上班的,车上实在是太吵太挤了。她急忙停住话语,并挂断了电话。

百无聊赖中我环顾四周,不经意间注意到离我不远处有一位长得高高帅帅的男孩正在旁若无人地打着电话,从他说话的语气中不难判断出对方应该是个女孩子。他们谈论的话题很丰富,也很跳跃,从昨晚上映的影片谈到今早穿着的衣服,从热门的电脑游戏谈到惊险刺激的过山车,从上周的同学聚会谈到下周的结伴旅行,从美国大选谈到朋友的糗事……他一边讲着,一边笑着,一脸的幸福……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自己和妻子恋爱的时光。那时,我们也成天煲着“电话粥”,仿佛也有着永远也聊不完的话题。记得有次我出差去了北京,我们就通了整整一夜的长途电话,直到缴话费时我才发觉那夜的闲聊居然花了我大半个月的工资。转眼十多年过去了,随着结婚、生子、孩子慢慢长大……生活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久,我们的通话反而是越来越少了。

想起了自己刚才匆忙挂断的电话,我忽然觉得很讽刺,同样是电话里的“絮叨”,却有着天壤之别:在爱情的世界里叫做“体贴”,而在亲情的家园里却成了“啰嗦”。下车后,我立马回拨了妻子的电话,并告诉她我刚出了站台,并在路边的包子铺买好了早餐,再步行几十米就到公司了,让她不要担心。没想到妻子没有给我太多的回应,她听到的是马路上汽车的鸣笛声,她只说过马路时不要打电话,到公司后也不用再回电话了,趁热先把早饭吃了!

妻子的电话很快就挂断了,听着电话里的滴滴声,我笑而无语。情长了,话短了,也许,这就叫做生活!

关于骑车的文章2:学骑车

文/陈卉馨

家里有一辆漂亮的儿童自行车,那是我三岁的时候舅舅给我买的,在学会骑车之前,还有一段艰苦的磨练呢!

这个车子穿了一身非常漂亮的衣服,披着黑白相间的条纹,后轮的两侧各装着一个小轮子,使它可以稳稳地站着,看起来就像一匹精神抖擞的小斑马。

以前,我都是骑着四条腿的“小斑马”在院子里玩,可是有一天,爸爸说:“露露,车子后面的两个小轮子该卸掉了。”我连忙阻止说:“不要卸掉小轮子,卸掉小轮子后车子会倒,那我怎么骑呀?”没等我说完,爸爸就拿来工具把小轮子卸掉了。

因为少了“两条腿”,“小斑马”就像是喝醉了酒,不是向左边歪,就是向右边倒。我急了,对爸爸说:“你还是把小轮子安上吧。”爸爸根本不理我。他一边扶我骑车,一边告诉我:“骑车时身体要正,眼向前看,关键要保持身体的平衡,掌握好方向。”

从早上一直到中午,皇天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学会了骑车。

关于骑车的文章3:听你说“不”也幸福

文/刘希

最近天气变冷,我想骑车送女儿去上学,她斩钉截铁地对我说:“不可以!”我不明所以,问她为何。她笑嘻嘻地回我:“妈妈,你身体不好,容易感冒,就在家呆着吧,我坐公交车没事的,放心哦。”女儿才上小学四年级,去学校得转两路公交车,天冷路滑,她首先想到的是我,而不是自己,小小年纪便能体谅大人,心疼大人,我心里突然间涌起一阵温暖,为这一声“不可以”,偷偷地背过身去抹幸福的眼泪。

想起不久前,和一个朋友在QQ里聊起现状,我说现在工作太辛苦不说,待遇差得要命,不如搬砖去。不多久就收到他的回复:“不行,你这小身板哪能搬砖呀,干点别的吧。”搬砖,不过是我在微信群里看到的一条好笑的段子,随手搬来用下而已,可他却当真了,以为我真要去工地上搬砖。我和朋友是在一个文友论坛里认识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偶尔聊聊近况,听听对方诉苦,再无其它交集,我没想到,他却能给我这样的关心和呵护,一个“不行”,却道出了他的心里装了我,我幸福地笑,又笑出了眼泪。

前两天,跟母亲提议,让她搬来跟我住,我好话说尽,她却一口回绝:“不行,我还是一个人住的好。”我生气,问她为何要如此强硬地拒绝我,一点没有商量的余地?好半天,她才摆出道理一五一十地跟我讲:“你和公婆同住,我如果去了,生活习惯上肯定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会给你制造矛盾,你夹在中间,会左右为难;你工作又忙,我去了,你还要照顾我,身体肯定吃不消;还有你工资本来就不高,我如果去了,到时会花你更多的钱。我去你那住真的不好,会影响你生活的。”母亲字字句句,都是站在我的立场考虑,我这才明白,一个“不”字,饱含了多少母爱。有母如此,我还有什么不幸福的呢?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不”,代表拒绝、反对,但这一个“不”字,却也表示着关心、呵护和疼爱,不可以、不行、不让、不肯、不干……有时候听别人说“不”的时候,别生气,别发火,请你耐心地问他一下为什么,当你静静地聆听完他的原因,你就会知道,一个“不”字,却传递着一种温暖,一种幸福。

有一种幸福叫听你说“不”。听你说“不”,我觉得有暖暖的爱、温柔的情在心里流淌。

关于骑车的文章4:风景

文/墨涵

那天,我骑车行经一家回家时总要路过的烟酒店,脑子里装着某件烦心事儿——这时,耳边飘来一阵笛音。我蓦地抬头,往乐音飘来的方向望,因视力不佳而于店内透出的光下模糊地看到:一位老师傅将笛子横在唇边,坐在一个板凳上,随着外放的伴奏,优哉游哉地吹着。他吹的是首节奏慢悠悠的、让人暖烘烘的《映山红》。

我记起,有一次,也是晚上,家附近的超市都快打烊了,在超市对面的羊汤店门口——灯下有位师傅,在另两位朋友面前,安闲自在地打着快板儿——哒哒哒,哒哒哒,像是开始,又像结束。仿佛说书人把故事说到任意一截儿,你在他旁边随便找个地儿坐下来,沏壶茶,喝口水,热流下肚时,就发现他说的故事,能跟昨天的接上。

多幸运的相遇呀!他们的手艺——谋生技巧之外的手艺——自顾自妖娆,自顾自绽放。他们不为取悦任何人,不张扬、不抱怨、不沮丧,而让乐器代他们发言,代他们跟朋友跟听众跟人间说:嗨,就是玩儿!开心就好啦!

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自己却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我欣赏这种悠然,感恩这种遇见。那天,我骑车继续往前走——心里的烦恼早已无踪无影,心田里荡漾着愉悦和美。

关于骑车的文章5:桥上“观钓”

文/肖俊

雨过天晴,我骑车去湖边散步,远远地就听到桥边传来人的尖叫声:“好大一条!今天撞大运了!”

停下车,往桥下观望,好家伙,桥下的湖畔边聚集了几十个垂钓人,一字排开,手拿钓竿正在钓鱼。桥上则站着更多的观钓者,原来,尖叫声是从这里传来的。这些人就像看表演似的,看着桥下垂钓人的演出。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恰好见到大鱼上钩。就见那位穿红背心的中年人正在与一条大鲤鱼博弈。这条鲤鱼已经露出水面,都能见到鱼背了。鲤鱼虽然被钩住了,但并不甘心被擒获,拼命拽着鱼线往水里钻。

中年人镇定自若,操作着手中的鱼竿正在溜鱼,鱼线被绷得紧紧的,感觉再使劲就要断了。旁边有个小孩担心大声叫道:“小心,线要被鱼拉断了!”更有人嚷道:“快来网兜抄鱼啊!”那架式,恨不得自己拿网兜下湖抄鱼。有人笑道:“皇帝不急太监急,又不是你钓鱼瞎操什么心。”

鲤鱼慢慢地被拖到岸边,为了保险起见,旁边垂钓人帮忙用网兜把鱼抄上来了。成功了!很多人都欢呼起来,就好像是自己钓的一样。“乖乖,这鲤鱼最少有十几斤。”红背心咧开嘴道:“等会把鱼杀了,见者有份,我估摸着这湖里还有大家伙,大家继续努力,争取再破纪录。”

红背心说的话,一下子鼓励了众多垂钓人,大家又开始忙碌起来。钓鱼讲究实力与运气,我见有些人频频起竿,战果颇丰,颇有得意。一条,两条,真让人羡慕。可见有人如终没有开张,急得不时举竿观望。真是邪门了,都是一片湖,为什么自己就始终钩上无鱼。气得他不停地换钓位,从这头换到那头,像性急的蚂蚱折腾个不停,可仍不见效果。让我们这些站边桥上的观钓者看得饶有趣味。喜怒哀乐,众多表情都在垂钓人的脸上呈现。

“快来帮忙啊!我钓到大鱼了!我第一次钓鱼,就碰到大家伙,咋弄啊!”一位戴着墨镜的年轻漂亮姑娘喊道。她这一叫,立即有多位男钓人跑来“英雄救美”,抢着来帮忙。结果,忙中出错,力气使大了,只听“啪”一声,鱼线断了,大鱼趁机跑了。“哎!”众人惋惜道。

“都怪你!乱使劲!”“咋怪我了,我不是也想早点把鱼弄上岸!”“几位大哥,别吵了,鱼跑了就算了,别伤了和气。”观钓如观棋一样,看得手痒痒的,恨不能自己上去实战。

桥下的垂钓人就是一道风景,而站在桥上的人就是看风景的人。

关于骑车的文章6:第一次骑车上街

文/苏盼盼

我很早就学会骑自行车了,只是妈妈特别“胆小”,老怕我出事,所以每次上街都不让我骑,或只让她骑车带我。我一直在想:只让我在院子这么大的地方骑车有什么意思,那我不变成井底之蛙了,哎……

终于有一天,我实在忍不住了。于是,郑重其事地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单独骑车上街!”话还没说完,妈妈就又开始了她的长篇大论,从我做事马虎说到前不久哪个地区发生的车祸。我听得不耐烦了,对妈妈说:“您放心,我一定会小心翼翼地骑,过十字路口下车……要不,您就让我骑一次试试?”经过一番死缠烂打,妈妈终于答应了,我高兴得一蹦三丈高。

等我临出门时,妈妈千叮咛,万嘱咐,“不要骑得太快,过马路要下车,要骑慢一点……”我心不在焉地答应着。妈妈的话音刚落,我就兴致勃勃地推着自行车上路了。啊,感觉真是太棒了!

可当我真的上路了,才发现车水马龙的路上没有亲人的呵护,心里还真有点提心吊胆。渐渐地,我找到了感觉,不再胆怯了。一阵阵微风迎面扑来,一排排楼房被我甩在身后,真舒服、真惬意啊!不好!前面有人!我一下子手忙脚乱了起来,就在这时,幸亏把住了刹车,让车子停下,才逃过一劫。有了这一次教训,我不再大意,两眼一直盯着前方,谨慎地骑到了家。

回到家,我自豪地对妈妈说:“看,我毫发无损吧!”妈妈欣慰地点点头。

啊,第一次骑车上街,兴奋、紧张、自豪,感觉真好!

关于骑车的文章7:母亲为我学骑车

文/悠然心会

过去的产妇哪里像现在,出满月不久就要回去上班。更早的母乳喂养也不像现在,哥哥姐姐的母乳一吃都是三年。到了我这里,妈妈要上班,还要喂母乳,怎么办呢?那时候也没有冰箱存放母乳,午休半小时为了可以赶回家喂我午餐,母亲不得不学骑自行车。

本来学个自行车也不是什么难事,如果有一辆女车就好了,不必那么难为一个三十九岁的高龄产妇。但是那时候没有这个条件,一辆带着高高横梁的男车给不高的母亲骑车带来很大麻烦。

妈妈一开始学骑车是爸爸在后面扶着自行车后座,妈妈坐在车座上,爸爸喊一声走,妈妈就一蹬车蹬子,后面的爸爸顺势一放手,妈妈就骑出去了。所以妈妈没有学,也不会自己蹁腿上下自行车。

爸爸看着妈妈已经可以骑车,他人就走了。他连我出生都没赶回来看,忙成那个样。他不知道他教出来的妈妈骑车离不开人:一定要有人在后面扶着车,妈妈骑在车上双脚一齐踩出去才能出发;停车的时候也需要有人在后面拽住稳住车,她才能停住,把腿从高高的横梁上拔下来。所以妈妈骑车是这样的:走的时候奶奶在车后面扶着,然后手一撒,妈妈骑走了。到了单位嘀铃铃一打铃,不管是谁就知道妈妈回来了,走出来从后面拽住妈妈的车,妈妈刹住车,往侧面歪着,把腿从车梁上退下来。

为了喂我母乳,一个不能自主停车的人就这样骑着车在人来人往的街上来回奔忙。路上遇到情况,母亲就只有大喊:让路!让路!劳驾,不能停车!不能停车!让路了!母亲冒着被摔的巨大风险行进在家和单位之间的路上。感激这样的母亲和母爱!

半个世纪以后,为了母亲,我像候鸟一样飞来飞去,为报母乳哺育的恩而反哺。

等着我,妈妈,女儿不久就会飞回到你的身边!

关于骑车的文章8:骑车的日子

文/廖双初

看到现在有时被汽车拥堵得水泄不通的街道,我不禁怀念起自己骑自行车的日子来。

初学骑车是在二十三年前。那一年,我高考分数超过录取线15分,但竟未被录取,只好到县里举办的一个高考复习班去复读。也许真的是应了那句“祸不单行”的话,那年暑假我不幸患上肠炎,老是不好,直到开学了我还在服用中药。中药是需要煎熬的,学校不可能提供这样的服务,可学习又不能耽搁,怎么办?我只好选择读一段时间的跑学。

复习班设在县供销学校院内,离家有二十多华里路。这样,读跑学就必须先学会骑车。利用两天空闲时间,我在弟弟的帮扶下,勉强能够上路了。车是哥哥的,已经被他骑了很多年了,挺陈旧的,许多零部件早已锈迹斑斑,且还不怎么齐全。哥哥是骑车的好手,不存在驾驭问题,我是新手,骑起来就得小心翼翼了。

但一开始还是差点出了事。

一天下午放学回家,我骑车经过一个叫观音山的地方,这里有一个曲尺湾,很陡的,地面凸凹不平,当地村民需要从附近的山谷引水灌溉农田,还在这条陡坡上挖了一条小小的小槽让水通过。那一次我的自行车已不知什么时候没有了后刹,这本来就是骑车的大忌,因为骑车的人都知道,后刹比前刹更重要,但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骑这样的车,哥哥告诉了我一个技巧,就是从下坡的一开始就刹车,慢慢捏紧,只要不猛然刹车,大问题一般是不会出的。可是当时我正处于初学阶段,根本谈不上娴熟,应急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很差的,不过就是仗着一副好胆在骑车。就在这次骑车下坡的时候,我的前轮又意外地碰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石头,这个石头好像捣蛋似地横在路中间,结果我的自行车一下子就不听使唤了,一拐,就往陡坡下面的深坎翻去。我的心急如焚,脑子里想:坏了,坏了,这下没命了,今天不死也得断手断脚,亲人们,再见了!我对不起你们了,父母兄弟啊,你们要好好保重,我只能在那一个世界等你们了!

就在我无比悲观地在心里呼天抢地的时候,突然间,下翻的自行车停了下来,倒翻在山谷的一个半坎上不动了。车子停下来了,我也停下来了,我一摸腿脚和全身其它地方,竟毫发无损,只是裤子上沾了点泥巴而已。再看自行车,也没有任何损破,两个车轮还在那里不停地旋转着呢。但我已经吓出了一身冷汗,衬衣都湿了。回家跟父母说起自己的惊险一幕,他们也吓了一大跳,说没摔着就好,今后骑车得小心一点,慢一点,实在没把握的地段就干脆下来推着走。不久,哥哥也把后刹给安装好了。

有了这次怕人的经历,我骑车就谨慎得多了,骑车技术也日渐精进。后来,我就能在资水边的羊肠小道上疾速地飞驰了。婚后,妻子说我做什么事都笨手笨脚的,唯有这骑车还算灵活,她哪里知道,我是经历了千锤百炼,险些连命都没有的了哩。

在参加工作三年后,我借调到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复读班。学校离县城中心有四、五里路,挺不方便的,再加上回家也有二十多里,我决定买一辆自行车。正好自己班上有一个学生的母亲在县百货公司任经理,她为人挺热情的,我于是利用这点关系,用最优惠的价格买了一辆上海出产的“凤凰”牌中型自行车。清楚地记得当时花了300元,应该比市场价优惠了几十元。这真的是一辆好车,外形非常协调,一看着就舒服,质量也绝对是挺过硬的,一些学生也经常借着上街骑一骑。为了保养好车,我常常利用业余时间擦一擦,隔一段时间就给它上一点油,让它经常鲜亮如新。只可惜,后来又返回到原来的那所农村高中教书,有天晚上,我忘记了上锁,不知哪位深夜造访的梁上君子给推走了。

妻子在我们结婚前也是有一辆车的,是一部原华湘工业公司生产的“松鹤”牌自行车,质量也很不错,据说是用造枪炮的钢材制造的,因为华湘工业公司的前身是湘华机械厂,是一家设在本县的兵工厂,当然现在早已经搬出大山了。我的那辆“凤凰”飞走以后,我就转骑“松鹤”。几年后,一家子正式进入县城生活,骑车的机会倒越来越少了,加之买了新房后,住八楼,自行车没地方放,放在楼梯间有碍公共交通,于是就把车放到机关院子里的自行车棚里。很长时间都没去骑它,再去看时,就不见了,同事们说,那多半是让一些收废品的人给顺手牵羊了。

至此就不再骑车了。

但看到越来越拥挤的街道,看到越来越走不通的汽车,也许,不知哪一天,我又有可能骑车的。

关于骑车的文章9:古稀老人骑车乐

文/赵理章

丹阳市吕城镇西街,有一支特殊的骑自行车队伍。特殊是因为这支车队的成员都是老年人,他们的平均年龄已年逾古稀(最大的76岁)。

他们退休以后,都因不沾牌桌,闲时无聊,一开始就约上几个人,以散步方式,东走走,西转转,解闷消闲。由于是徒步,只能在几公里范围内活动,后来老人们觉得,散步的形式不过瘾,达不到一定的运动量,于是决定骑自行车外出,一是可以锻炼身体,二是可以陶冶心情,与大自然接触。

五年前,骑车队伍只有三五人,现已增加到了十三人。车队里,六十多岁的张女士是唯一的巾帼成员。为什么她有兴致加入到这纯男士的骑车队伍中来呢?原来,张女士的哥哥是车队的元老,平时与哥哥的接触中,听到哥哥每天骑车外出的所见所闻,加上被骑行的快乐感受所感染,张女士便动了心,加入到骑行的行列。张女士还有一项爱好是太极拳,她曾代表吕城女子太极拳队参加国家级及省、市地区的赛事,多次荣获奖项。她每天早晨都要保证打太极拳一小时,下午骑车运动两小时。

在吕城西街有一位老人,名叫李夕泉,今年72岁,退休后闲来无事,整天窝在家中看电视。李夕泉的老伴见到这群骑车人,有的还是附近的邻居,每天骑着车转东到西,乐呵呵地出去,齐刷刷地回来,很开心快乐,就动员自己的老伴也加入。李夕泉加入了这支队伍,每天跟着车队出去转悠。一段时间后,他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从萎靡不振的状态,到现在的精神焕发。从此,李夕泉外出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总是早早推着车前来约同伴。

这支车队的老人们每天下午会在约定的地点集合,两点准时出发,四时返回,每天骑行两小时。不论春夏秋冬(大风大雨大雪天除外),今天这个方向,明天那个方向,在吕城周边的各个乡镇间,十多公里的范围内,东西南北方向轮流骑行,依次循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乐此不疲。欣赏着自然界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果、一蔬一禾……

吕城镇河南村委原党支部书记吴先生说,有时老人们骑行到其他乡镇上的店堂门口休息,人家看到这班老人有这种精神,有这一爱好乐趣,都很乐意端上凳子让他们休息。有一次,老人们往常州奔牛机场出发,行至机场候机大厅附近时,有一位值勤的老者,看到这些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一群老人,风尘仆仆地各推一辆自行车,老者很热情地把他们带到机场旁边人不易到的地方,看看转转。

吴先生说,他们每天骑行外出,后勤保障准备得很周到充分,首先是茶水和雨具,其次是气筒及小件的修理工具必须备上。如遇个别人员车坏后,不能修不能骑时,不会把他落在路上,大家一路相陪,手推着自行车,步行回到家。互相照顾,团队至上。

这一群特殊的老人队伍,天天活跃在乡间野外的道路上,成为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