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毕业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毕业的文章1:苦读圆梦
文/柳又青
1955年夏,我初中毕业。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我报考了中专,专业是国防化工。毕业后我被分配至我市一家国营化工厂工作,先任化验员,后调到子弟学校任俄语教师。1963年5月,学校宣布教师编制大调整,这个决定让我突然萌发了上大学的强烈愿望。我自觉知识匮乏,“底气”不足,急需提高深造。更让我决心坚定的原因是此时我已无家庭经济负担,而且有了大学“调干助学金”的支撑,具备了再学习的客观条件。说干就干,我先向领导申请获得批准,接着回母校太原五中找老师寻了一摞高三复习资料。
然而,当时摆在我面前的困难几乎是难以逾越的。首先,我没上过高中。中专所学诸如《胶体化学》之类的课程与我报考的外语专业考试科目丝毫也“粘”不到一起。另外,考期迫在眉睫,时间过于仓促。我当时代初三毕业班俄语课兼班主任,我不想因为自己影响到同学们的学习和前程。我决定一天假也不请,仅利用中午、晚自习后和星期天的业余时间,把别人三年高中所学课程“啃”下来。我把高尔基想上大学的话工工整整抄录在一张卡片上,以此作为座右铭,时时激励自己。中午,集体宿舍人声嘈杂,我便来到附近田野,不畏头顶烈日炙烤,不顾浑身蚊虫叮咬,专心致志地去记那些陌生的学习资料。晚上辅导完学生的自习后,又开始了“挑灯”夜战,“刺股情方励,偷光思益深”,睡意困扰时,便用毛巾沾冷水擦擦脸,接着再“战”。通常要学到夜阑人静,周末则干脆来个通宵达旦。
“志不真则心不热,心不热则功不紧”。但光靠“功紧”也不行,时间明显不足,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记住更多的知识,我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合理安排学习计划,利用谐音记忆、联想记忆、形象记忆、分配交替记忆等科学记忆方法来强化速成记忆,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横下一条心,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经过努力奋斗,我一定要考上,也一定能考上!
攻苦食淡,一发破的。8月的一天,记得是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山西大学外语系的一纸录取通知书送达我的手中。9月开学,工作5年后又坐在明亮的大学课堂里,我感奋不已,真是高尔基形容的“像饥饿已久的人扑到面包上”那般幸福!
毕业的文章2:感恩是住在心灵的天使
文/寒星
毕业那年,我远赴苏北支教,心情也像那逼仄的小镇,灰暗、抑郁。直到那天,她敲开我的门。
她的手只有婴儿一般大,五指蜷缩一团,牵引着身体,步履蹒跚地向前倾斜。哪怕再平整的路,在她脚下都崎岖不平。她是一名送报人,挨家挨户送报,几乎是她生活的全部。每天,她起得都很早,尽管很努力,晨报送到我手里,已是傍晚。
我从没说过她,接过她颤巍巍小手抱送过来的报纸,我总有份惭愧和内疚。她身患残疾,还要楼上楼下送报。一份报纸,对我也就是几张消遣的纸,对她,却是一抱沉甸甸的铅,以及如铅的人生。我的怜悯表面而肤浅,只属于我,与她无关。 她对所有人,即使一个人走在路上,脸上也微笑着。没错,那是最美的微笑!她的脸是扭曲的,但微笑却明媚、灿烂、温暖。
难以置信,一个身体畸形的人,有什么可开心的呢?我想,她一定是个弱智,对疼和痛都没了知觉!这样,无论如何,也算上帝给她的一点安慰。只是,我不是上帝。命运给她一个畸形的身体,又给她一份正常的智力,让她茁壮地活着。
她颤巍巍地流着口水,递报纸,寒暄……如果闭上眼,除了语速慢、含混些,她和我并无区别。应该,在她的意识里,她也是正常人,是我世俗的眼光和意识残疾了!
她和这里的人很熟,除了我。我只是暂时寄居在这里,对这里的人事,如同她手里的报纸,显得漠不关心,只作为生活的一次休憩或滞留。我们之间,也就接、递报纸,我说声谢谢,她微笑。我们都有各自的生活,对我,她只是一份迟到的晨报,一份从没缺席的感动。对她,我也只是泯然众人的一个收件人吧。
那天,参加扶贫慰问。老城区,绕很久,才找到。见了面,才认出是她!房子很老了,蜷在高楼间,像个驼背的老人,幽暗地坐着。她很开心,里外张罗着,让我们进屋坐。屋里阴暗、凌乱,没有插脚的地方,一行人又退了出来。我站住,看一个孩子在墙上画画。
孩子画的是窗户。南墙、东墙和西墙,每面墙都画一扇窗、一轮太阳。这让屋里似乎明亮了很多。
我问他,画窗户干嘛?他说,屋里暗,妈妈看不清东西,有了窗户,太阳进来,屋里就亮了!他兴冲冲地对外喊:妈妈,快来看,咱家有窗户了!太阳照进来了!
她颠簸进屋,快乐得像个孩子,打开窗,放进阳光。我悄悄退出来,怕打扰他们的幸福。
她坚决不收慰问金:把钱给需要的人吧!我有儿子、有家——还有窗户,什么都不缺。孩子说:以后妈妈要什么,宝宝就给妈妈画什么……她亲孩子一口,笑着说,孩子就是她的天使。的确,她心里住着一位天使,还会缺什么呢?
我赧然。感恩是住在心灵的天使,而我习惯了抱怨,忘记了感恩和爱。或许,该慰问的不是她,而是我。
毕业的文章3:大师的毕业寄语
文/古滕客
又到一年毕业季。在这样意义非凡的时候,就连那些民国大师,也会发些肺腑之言,想再多叮嘱几句。
胡适先生每到学生毕业,总要向他们阐释人生的真谛。1929年胡先生当年的毕业寄语是:“不要抛弃学问。”这是因为,以前的功课,也许有一大部分是为了一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竭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决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进少年淘汰掉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胡先生还引用了易卜生的“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以鼓励毕业生,同时敬告他们,“学问便是铸造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自己。”读来心生敬佩,令人深思!
1933年,闻一多先生的毕业寄语是:“一个真正的兵,要离开营盘,守壕冲锋,把死人踩在脚下,自己容许也挂了彩,这人才渐渐像一个兵了。”打了败仗,带者遍体的鳞伤回来,剩下了一丝气息,甚至是连最后的这一点也没有。“一个兵最大的出息,最光明的前途,是败,败得精光。”“朋友们,现在我将送你们这支生力军去应战。三年五年,十年八年后,再遇你们,要看见你们为着争一个理想而赢来得那遍体的鳞伤。去了!我祝福你们—败!”“恭维的话、吉利的话,是臭绅士的虚伪,我们弃,想你们也厌恶。”这些话,是对青年发自内心的生命呐喊和号召。读来铿锵有力,震耳欲聋!
钱穆先生的毕业寄语,常给学生带来温馨的关怀。1962年,钱先生给当年的毕业生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僧,一夕在某祖师处侍立。祖师说:“更深了,何不去?”那僧人珍重便去。却回,曰:“外面黑。”祖师点纸烛度与僧,僧拟接,祖师复把烛吹灭了。那僧于此大悟,便礼拜。诸位此时毕业离校,正如那僧人夜深宜下。但外面漆黑,那是诸位初进社会会有此感的。所以诸位当离校而去之际,总会要诸师长有些赠言,正如那僧人珍重出去了却又回一般。那祖师点与他纸烛,却又一口吹了,这正是一番最亲切的大教训。因为外面虽黑,那僧人还具有两眼两脚,大可放胆直行而去,不必疑惧却回。僧人所悟便悟在这上,可见关键还在青年人自己这边。读来恍然大悟,催人奋进。
回顾大师们的毕业寄语,会发现他们的话不掺半点虚假,全是肺腑之言、衷心之语,油然体会到大师的真诚和伟大。此时此刻,我们的毕业生也即将踏入社会,不妨抽出片刻的时光,留意大师们的毕业寄语,也许会受益匪浅!
毕业的文章4:别被一枚钉子绊倒
文/韦春俭
大学毕业,她去一家公司应聘文秘工作,凭借良好的文笔,她在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很快和公司签下了协议,试用期为一个月。
说实话,她很珍惜这份薪水丰厚的工作,从上班第一天起,总是提前10分钟到办公室,打热水,抹桌子,整理散乱的报纸,给窗台上的花儿喷水。等到同事们陆续赶到时,办公室已经焕然一新。
她对自己的工作极认真。每次领导交待的材料,从构思到落笔,以及每个标点符号,她都要反复校对,直到确认完全无误,才会递交上去。这种严谨的工作作风,屡次受到领导的好评。
终于,试用期只剩下最后一天了,根据同事私底下透露的消息,她肯定要被正式录用了。下班前,她接到老同学的电话,忍不住怀着兴奋的心情,把这个好消息提前透露了出去。老同学也替她高兴,她们在电话里约好了晚上聚会,一起庆祝这件事。
就在她收拾东西,准备下班时,经理打电话来,要求她打印一份材料。她赶快打开电脑,很快就将材料整理好交了上去。
第二天上班,她刚刚坐下来,经理就派人来通知她,把一个月的工资结算掉,就可以离开了。她惊讶地说不出话来,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干脆直接跑去找经理。
“其实,你一直都做得挺好,可惜没坚持到最后,你看看这是怎么回事?”经理叹息着,把她昨天打印的资料递过来。她拿过来一看,立刻就脸红了:由于昨天走得太匆忙,她把一枚订书的钉子弄得歪歪斜斜,看起来别扭极了!
“可是,总不能因为一枚小小的钉子就辞退我吧?”她还是有些不服气。经理摇摇头说:“这份资料要拿给一位非常重要的客户,他准备和公司签订一笔120万元的订单。如果他发现我们连一份资料都装订不好,还会信任我们吗?”
最后,经理意味深长地说:“不好意思,我们公司一向有铁的工作纪律,尽管你各方面条件都很优秀,我依然无法为你开绿灯。”
一枚小小的钉子,让她失去了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却又合情合理。因为即使这样小小的疏忽,也可能会影响了公司的形象,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后悔已经来不及,她能做的,就是从这件事情中吸取教训,再也不要因为疏忽了小小的细节而跌倒。
毕业的文章5:那份纪念
文/易州米
每到毕业季,看着三三两两的毕业生告别大学校园,我总在想,他们随身带走了怎样的纪念?
那份纪念可能是一组照片。照片上的人或许来自一个班,或许来自一间宿舍,或许是一对恋人,他们在临别校园之际,走遍曾留下美好记忆的道路和角落,重温小湖畔的一片绿阴和一抹夕阳,他们又跨上台阶、坐了条椅,在运动场上再一次跑得气喘吁吁……他们青春的身影定格在一个个瞬间,同时定格的还有心底的留恋。
那份纪念可能是一件事。那件事是向老师的邮箱再发一篇短文,字里行间有对老师的感恩,也有对某个课堂问题不同的见解,就像交上了最后一篇作业;那件事是向暗恋已久的人进行表白,直接说出他(她)的好,直接说出一腔的爱,不在意成败;那件事是说走就走的旅行,用完所有的积蓄,目的地是憧憬了4年的地方,青春的意义有一部分要体现在路上。
那份纪念可能是一句话。那句话不需要很多人听到,更不等待谁来评判。那句话或许只是再读一遍校训,只是重复恩师的嘱咐,只是把一所大学的精神更深地刻在心里。那句话是对青春的阶段性总结,更是对未来郑重许下的诺言。
毕业的文章6:三代人的毕业照
文/余平
又是一年毕业季,还未曾完全褪去昨日的懵懂就不知不觉被推向离别的路口。拍毕业照是件伤感的事,照片一出来一切都已尘埃落定,到了曲终人散的时候,拍毕业照又是件快乐的事情,总有人潇洒面对离别,总有人相信来日方长,我们还会再见。
父亲1960年毕业于武汉一中,他的高中毕业照是黑白的,随着岁月的流逝照片已发黄。父亲说那个年代女孩读到高中的不多,他们班的毕业照上女生蹲在第一排,后面三排站着的全是男生。父亲留着学生头,背着手,严肃端正,就像当年的青春岁月一样单纯青涩。照片里的同学大多穿着现在看来很土气的粗布衣服,表情一如父亲般严肃,几位老师看起来都很年轻,女老师梳着麻花辫,朴实而清纯。父亲说那时考大学很难,他们班考上大学的人没几个,高中毕业后大多数人都参加了工作,父亲考上了北京钢铁学院,成为他们班的幸运儿。现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常联系的同学还有八个,大家经常聚一聚,再看当年的毕业照往事历历在目,而他们已经满头银发,岁月不饶人的感慨油然而生。
我是1985年高中毕业的,当时考大学依然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临近高考的前三天,老师通知我们照毕业照,这时大家才猛然意识到分别的时候到了。我们照毕业照的那天下午阳光特别明媚,照相之前每位老师都发表了感言,最有意思的是化学老师,他讲着讲着就讲起了元素周期表,提醒我们这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班主任只好示意化学老师这不是在课堂,我们一阵哄笑。我们照毕业照时穿着统一的校服,外向的同学还做着鬼脸打趣,我照相时特意站在一直暗恋的那个女生的身旁,算是为这场持续三年的单恋划上了句号。当十年后的1995年老狼的《同桌的你》在央视春晚唱起时,我拿出多年前的毕业照,听着那动人的旋律,我禁不住泪流满面。
女儿今年高中毕业,女儿班上的毕业照更像是一场集体的服装秀。大家为了拍好毕业照花了点心思,他们在网上定制了五十件白色T恤,同学和任课老师各发一件。T恤上的图案是学生们自己设计的,一只憨态可掬的卡通老虎和一只机灵可爱的卡通兔子手拉着手迎着太阳大步向前走,这是因为班上的同学不是属虎就是属兔的,“手拉着手”表示团结、友爱,“大步向前走”表示勇往直前,“迎着太阳”表示未来是光明的,充满希望。看这张毕业照,大家都笑得特别开心,丝毫感觉不到高考前那种紧张的气氛。穿卡通T恤照毕业照还不过瘾,女儿班上的同学在高考来临的前一周团购了很潮的韩式校服——男生是白衬衣加灰色西装裤,系上黑领结,女生则是白衬衣搭配灰色短裙,每人头上系上丝带蝴蝶结。穿上这套“班服”照毕业照,大家一下子矜持了很多,变成了绅士和淑女。
毕业照不是一张简单的照片,而是定格在记忆中的青春,我家三代人的毕业照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折射出了时代的变迁。我每每追忆起毕业照里的流年,或振奋,或伤感,或开心,或失落,毕业照里那个站在他暗恋女孩身旁的曾经的少年,如今已早生华发,他知道终将逝去的青春是永远不会再来了,能够留下的只是无尽的思念。
毕业的文章7:元宵节的味道
文/叶江南
自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元宵节我都是在远离故乡好几百里地的工作城市度过的。春节假期结束,正月初七正常上班,尽管年味还在我的身上散发着热气,但工作早已把我拉到了办公桌前。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成了我在他乡遥望故乡最美的回忆。
我所在的城市每一年的元宵节都特别的热闹,尤其是花灯会,更是吸引着众人的目光。正月十五一大早,花灯沿着商街一字排开,寿桃灯、荷花莲子灯,前几年西游记里的人物灯如猪八戒、唐僧、孙悟空等比较多,这两年随着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热播,喜羊羊、美羊羊、灰太狼等花灯多了起来,引得小孩子们不断地驻足观望。各种花灯精彩纷呈,装点着元宵节的喜气,璀璨夺目。
往年,带着儿子穿梭在灯会上,小家伙总是一会要这,一会要那,每一次逛完灯会,我都会给他买来一大堆各色各异的花灯。今年我问他要买什么样的花灯,他居然说,不买了,自己做,而且把准备好的材料拿给我看。我看他那认真的样子,才猛然间发觉儿子长大了,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了。做花灯,这原本属于我小时候的专利,从儿子嘴里说出来却让我无比的欣喜。我连声应着,并答应儿子元宵节我们一起做花灯、赏花灯。
赏完花灯吃元宵,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习俗。相比于从超市买回成袋的成品元宵,我更喜欢在元宵节的晚上一家人乐呵呵地在一起自己动手做元宵。想起小时候过元宵节,母亲和祖母从吃完午饭后就开始忙活,用开水把准备好的糯米粉烫熟,馅是自家种的芝麻、花生,磨成了粉,加上白糖。她们总是很费力且辛苦地搓着元宵,我和弟弟则站在旁边,流着哈喇子。沸水烧好,元宵下锅。过一会,母亲会捞上来两个,让我和弟弟尝一尝元宵有没有熟透。弟弟会认真地咬一口,尝一尝。我则是一口下咽,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有一年,因为这种吃法把我烫得嗷嗷直叫,连声叫痛。
一家人一起做元宵,让元宵有了家的味道,这样的元宵吃起来才更香甜,更有滋味。当然,对于我们这些离开故乡在外打拼的游子,元宵里包裹的,除了糯米和芝麻的清香,更有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和乡音,以及对故土的眷恋。吃着元宵,赏着花灯,年,就在热气腾腾的美味中结束了。一碗元宵,是那样的弥足珍贵。
毕业的文章8:一把木吉他
文/谭镇林
记得在我初中毕业准备升入高中的那个假期,槐树大片大片的阴影挂在墙上。在一个慵懒的午后,父亲居然拖出了一个大大的旧皮箱。当时我很好奇那是什么,旧得发霉的皮箱上除了能模糊看见一个90年代产的铭牌外,沾满了厚厚的灰尘。
在这口旧得令人厌恶的皮箱内,父亲竟取出了一把木吉他,一款同皮箱一样的90年代的国产品牌产品。父亲让我拿着它,于是我蹑手蹑脚地将它轻轻地用双手捧着。我仔细从琴头看到了琴尾,然后又闻了闻,一股很浓郁的檀木香扑鼻而至,闭上眼感受了一下这味道,不禁浸透了我的心脾。思邪中父亲拍了拍我的肩膀,“小子,这东西以后交给你了吧”,父亲很低沉地在我耳边嘀咕了一句。
恰巧,在父亲将木吉他交给我的几天以后,中考分数公布了。原本在象牙塔尖的我,这次居然连进我们市最好高中的门槛分数线都没达到,这使我很失望。我胡乱弹着父亲刚给我的那把木吉他,由于不会弹,索性将琴弦绷得紧紧,以至于弹出的音有些走调,似在拆卸和组装自己混乱的心情。不过还算好,自己就在那不和谐的音调中挺了过来。
现已到了大学,在这威风凛冽的北方保定市,冬天零下几度的气温使得枝头的鸟儿早已比树上的枯叶还多。这几日,每晚回寝室,总是听见对面床铺的小伙伴弹奏着吉他,一曲《光辉岁月》、一曲《同桌的你》,让我回想起记忆里那温润的南方,槐树树叶还挂在我房间的墙上。那些在沮丧中挺拔的青春岁月,已逆流成了一段年轻的荣耀,铭刻着,不曾忘怀。
现在想想,那把年代老旧的木吉他背后一定隐匿着我所不知道的父亲的青春往事。只是,父亲当时正儿八经赠给我那把木吉他时肯定没告诉我——他还放不下年轻时的那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