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散文

请欣赏风光散文(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风光散文1:莲湖路上好风光

文/张弘

从古城西城墙中段的玉祥门,到北大街十字,近两华里左右的东西大道莲湖路,是西安城内最为宽阔、靓丽的大街。阳春、夏日,这儿桐花耀眼,槐阴夹道,尤其是那一片绿阴蔽天的莲湖公园,蛙声低鸣,荷香飘溢,让你仿佛置身一个梦境似的天地。

从上世纪60年代起,我就住在莲湖路上的许士庙街。这条古色古香的民居小巷,居家人都是一口老秦腔,端大老碗吃饭的西安人,巷子两侧挤满了卖牛羊肉泡馍、油茶麻花、蜂蜜糖粽、臊子扯面等西安各类小吃的店铺。许士庙街紧挨莲湖公园的西门,每逢清晨和傍晚,喜欢锻炼的男女老少们,就到公园内,或是打拳、舞扇,或是清唱秦腔,或是看书赏荷,尽情享受这里的绿阴湖光之乐。莲湖公园为啥叫莲湖,就是因为占园林几乎一半的湖面,植入了多个品种的荷藕。盛夏,一湖荷花竞相绽放,在那密密层层的伞叶间,伸出一朵朵桃红、粉红、洒金、乳白等色清丽欲滴的荷花,引得众多观赏人啧啧赞叹,竞相拍照。尤其是围绕着莲湖公园的许士庙街、红埠街和大莲花池街的居民们,楼外窗下就是近在咫尺的莲塘,推开窗户,一股荷香扑鼻而来,家家户户都沐浴在这清幽香浓之中。

莲湖公园的正门即北门,就在莲湖路东段南侧。大门是一处别具风格的古文化牌楼式建筑,飞檐雕栋。门柱上刻写出一副醒目的对联:“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幅绝佳的诵荷诗句,每天都吸引着过往行人及中外嘉宾们兴致的目光。

建于民国时期的莲湖公园,另一出名之缘由是园内的“奇园茶社”。从1938年到1947年之间,西安地下党组织指派一名交通员,曾申请在公园内开设茶社,通过单线接头、掩护营救和传递情报等,出色完成了许多党的秘密工作,为解放西安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今,这个“奇园茶社”的牌匾还高高悬挂在莲湖公园一角,成为一处群众喜爱的回忆历史、休闲娱乐的场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古城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莲湖路早已成为一条“文化走廊”。这儿不仅有省、市新华书店门市部,各类书目琳琅满目,还有公园对面的西安小学、莲湖路小学,以及邻近的青年路小学、第44中学等。每天,红领巾们的清脆歌声在朝霞中荡漾,朗朗的读书声在荷塘柳岸边回响,还有设在莲湖巷内的西安市文联、市作协和《美文》杂志社,爱好文学写作的“80后”、“90后”的男女青年们,在这里匆匆走进走出,为了实现他们人生那个美好的“梦想……”。

莲湖路,这条古城早年的迎宾大道,在绿阴彩旗中迎送过多少中外宾客,承载了多少友好与信任。而今,在穿梭不息的车流里,在“好世界”等几家整洁漂亮的大酒店中,不是正演奏着一曲更新的和谐、友谊的赞歌嘛!

风光散文2:低处有风光

文/李亚兰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们对于高处的风光总是无限向往、情有独钟,对于高处的追逐往往锲而不舍、不胜不休。

高处的确风光好,“站得高,看得远。”但是如果人人都向往高处、追逐顶峰的话,那么我们必将忽视和错过生命中的另一种美好:低处的风光。

爬山的人,如果不那么急于到达山顶,而是怀着一种闲散的心情,走走停停,转转看看,那么,也许你会收获意外的惊喜:原来,沿途也有这么多不知名的美景啊!所谓“三步一亭,五步一景。”既有迂回曲折,又有一马平川;既有山花烂漫、又有青枝绿叶。执着登高、脚步匆匆的行人轻易的与之擦肩而过,他们或许穷尽一生都不知道,在他的生命中,曾有过那样明月、清风、山涧、溪流,反而是那些闲散淡定的人,捡拾到别人遗落的珍珠。

人在山腰,每向上迈一步,就意味着离山顶近了一步,越来越清晰的目标,让跋涉充满了即将到达的希望,渐渐抛在身后的台阶,让攀登充满征服的豪迈。终于到达山顶的那一刻,攀登者可以骄傲面对苍茫大地,振臂一呼。可是,繁华落尽,往往四顾茫然,荒芜遍地:曾经的豪情万丈难道消失在风中?那些五彩斑斓的梦失落在何方?当人生简化成一次铆足劲的攀登,最让人刻骨铭心的,不是俯瞰众生的骄傲,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艰辛。

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寻找最美“村官”活动以320多万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基层干部为主要对象,展示他们中真诚服务群众的典型代表。活动开展以来,已报道了一大批勤勉奉献的村官代表,他们扎根基层,安于基层,担负着落实政策、联系群众、带领群众致富的重要任务,为改善农民生活发挥了巨大作用,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誉,向全国人民传递了一股强大的正能量。细细端详镜头前的他们,基层的艰辛让他们面容过早蒙上岁月的风霜,长期的操劳让他们顾不上衣着的光鲜,但是他们在朴素的外表之下,那颗澄澈、明净的心,那种甘把青春、热血乃至生命奉献基层的精神却是这世间最动人的风景。

高处固然风光好,但是如果没有低的铺垫和印衬,也无所谓高远。高处往往风大,高处清寒;低处平淡和平凡,但是低处贴近大地,实在并且温暖。

到了云山雾海的顶峰,千万不要看不清山下的大地。云雾都是虚渺的,终究会飘散。而大地上有肥沃的泥土,有茂盛的庄稼,有劳作的农人,有我们的衣食父母和兄弟姐妹。位置可以在高处,但心一定要在低处。

低处有风光。揽一轮明月,大地皎洁。掬一捧春花,芳香满怀。

风光散文3:四季风光

文/刘轩祺

四季,每一种季节都有她独特的美。春天的青草、夏天的荷花、秋天的秋菊和冬天的诗歌。

春游芳草地。春天的草地看上去嫩绿的,不是很整齐。有的刚探出头来,有的已经长很高了,还有的不是很高,也不是很矮。当你走近了,俯下身,低下头,闻起来是清香的,沁人心脾的一股淡淡的味道。

夏赏荷花池。夏天的荷花是独一无二的。你看!满池的荷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饱胀的马上就要破裂,有的刚展三两片花瓣像个害羞的小姑娘一样露出笑脸,还有的已经开放,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在微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散发出迷人的香气。

秋饮菊花酒。每到秋天,其他的花大都凋谢了,只有菊花在凉爽的秋天开放,它的颜色多种多样,有的像太阳一样的金黄,有的像烈火一样的火红,还有的像冬雪一样洁白……

冬咏白雪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写出了冬天雪后的美景,让人们仿佛进入了一个白色的童话世界。

四季风光各有的不同,只要善于观察就能够感受它的神奇,体验到她带给人们不同的快乐。

风光散文4:琵琶曲

文/苏扬

大雁啊,你看到塞外风光,看不到汉关脚下的血泪诗章。

帝命我昼夜兼程,美其名和亲,却是以美色做贡品。

罪孽深重的父王啊,你躺在故乡的墓地,可知女儿跋山涉水,有去无回?

叹!叹!叹!细君身世飘零。

大漠茫茫,天涯苍苍。

转身眺望,已不见雁行,无限惆怅。

空旷,越来越使语言荒芜。

奶酪与动物的腥气混合表演,胃以反酸代替抒情。

大漠粗糙,粗糙得失去浪漫之心。丝绸之国的文明与礼仪,被野蛮孤立。

王老得像故园腐朽的老槐树,只有悲啼的秦琵琶声声断肠。

罢!罢!罢!凄凉琵琶曲中怨。

和亲是国家的安邦大计,一个失去出处的人有什么值得自怜?

还是强作欢颜吧!让跌宕的曲调保持清醒。

风光散文5:风光秀美横岗山

文/文建华

横岗山风景秀美,佛脉渊源深远,素有“南庐”“北匡”美誉。日前,受武穴市横岗山佛教圣地主持人惟森的邀请,笔者乘坐惟森开的小中巴车,从余川镇松山咀街沿着横岗山23公里盘山水泥路,登上了海拔880.4米的横岗山峰。一路上,沿途山溪的流水声、树上蝉鸣声、山间鸟叫声与乘坐的中巴车汽笛声交织一起,形成一首美妙动听的交响曲,祝贺横岗山环山公路硬化工程竣工暨财神殿、准提殿开光大庆。

我们来到横岗山峰,山峰上的玉皇殿、真武祖师殿、圣母殿、大雄宝殿、千手观音殿、财神殿、准提殿、药王殿、地藏王殿呈现在眼前。殿殿灯火辉煌。我和来往游客看了这些佛殿、斋堂、客堂,又观看了横岗山上的奇峰怪石。大家累了又在横岗山上新建的容纳千人宾馆休息纳凉,并品尝山上美餐。有的游客还在宾馆住宿,享受人间天堂生活。一位武汉女游客说,我每年夏季总要在横岗山度过一两月,在横岗山避暑比繁华都市的空调房要舒服得多。

在圣母殿下面300米左右,就是太白金星与四祖司马道信常走围棋的大鹿院、小鹿院。这里常年云雾缭绕。若人进入大鹿院、小鹿院如同进入仙境,感到其乐无穷。

我站在横岗山顶,向北望,蕲春县刘河镇美好风光全收眼底,一座座山峰此起彼伏;向西南远眺,武穴市最大的梅川水库、荆竹水库如同在我脚下,全省最长5750米地下引水群英隧洞,从横岗山脚穿山而过,纵横交错的水泥路蜿蜒起伏在两大水库周围,山下田野上的水稻禾苗,在微风吹抚下碧波荡漾;余川镇、梅川镇垸垸楼房林立,掩映在绿色茂林之中,不禁使我从心底发出赞美:好一幅美丽如画的武穴大地啊!

从横岗山峰向东走约一公里,就是女儿城。女儿城山峰海拔700米左右。山峰虽不高,可山周围陡峭,像岛屿一样,屹立在横岗山东南边。走近女儿城山峰,悬崖峭壁上还留有仙女下凡时踏的脚印。就在这座山峰中间有一块约10亩平地,目前,横岗山林隐寺为纪念曾在横岗山佛教圣地住过七年的四祖司马道信,已自筹资金2000万元,在此正在重建108间四祖司马道信禅院。走到女儿城山峰南边,有一块很平坦的石坪,石坪两边都是山相围,就好像是一把石椅一样,供人们坐着欣赏山下人间美景。在这石椅右边还有一个山泉从石缝常年不断流出,凡是到过此地的人,渴了总要品尝这长流的山泉水,解除了上山疲劳之苦。宋代诗人王衍到此曾赋诗一首:“危石削孤峰,苍茫立晚风,匡庐与太白,缥缈图画中。”

走出女儿城,向东边走约3公里路,就是乾隆下江南住的碧云寺。说起碧云寺,还有一段故事。乾隆下江南,闻知横岗山有一寺院香火旺盛,风景秀丽,特意身临其境,不知不觉住了三天。临走时,乾隆找到方丈索要文房四宝,正铺纸挥毫时,举目往外,忽见空中一朵碧云迎面飘来,好似神仙驾到,由此触景生情,挥毫泼墨,写下苍劲有力的碧云寺三个大字和一首诗:“脚踏艾蒿坪,手把碧云寺。庐山竹景几千秋,云在高空水中流。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全球。眼观湖北三千界,尔压东南十二洲。”乾隆写完“碧云寺”和一首诗后,在纸的左下面又写下钢劲有力的“乾隆”两个大字,搁笔扬长而去。当时围观者见落款是“乾隆”,顿时惊讶不已,奔向门外,朝乾隆去的方向跪地叩拜,口呼“万岁”不已。自此,碧云寺一直流传至今,香火日益更旺,游客络绎不绝。

横岗山上佛教圣地始建于公元587年。其佛教文化源远流长,自然风光尽享其中。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游玩横岗山,当即对横岗山自然美作了一首赞诗。即:“小雪飞旋回九天,群立孤峰不觉寒,眼前景色写不尽,明远拟作行路难。”

诗人吴海峰游玩横岗山后也赋诗一首:“十分浓翠耸横岗,万古长存色郁巷。雨后更添晴日景,秋高犹带夏时妆。岭苔积润浮深线,岭树含烟望渺茫。安得扶筇凌绝顶,满山新绿湿衣裳。”

风光散文6:清明时节祭姐娘

文/元明聪

清明时节风光好,绿柳低头祭姐娘。

姐弟真情同日月,亦娘亦子自芬芳。

姐叫黄春望,1938年生于浠水县蔡河镇闵牌楼村。2013年腊月十六,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76岁。子孙披麻哭拜送行,哀伤不已。时至今日,历历在目,我亦沉湎于悲怆记忆之中。

姐生不逢时,来到人间仅100天,便被迫离开了生身父母,襁褓中四处飘零,六易姓氏。先后被七位母亲收养,好不容易活了下来。成年后,道路坎坷,历尽艰辛,终于获得解放,苦尽甜来,晚年过着甜美、幸福的生活。

我还记得,当年大人们在茶余饭后谈天说地之时,偶尔提及姐辛酸的往事,感人肺腑。幼小的我,躲在母亲的怀抱里,睁大好奇的眼睛,注意听。听到伤心处,不觉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姐呀!您的命为什么这样苦哇!?

哀!往事如烟,不堪回首。

姐和我,并非同一父母所生。姐姓黄,我姓袁。若非奇缘,何以为手足?姐与生俱来的姓名及其默默无闻的事迹,很少有人知道。

也许是上天的安排,姐和我走到了一起,结为异姓姐弟。而今,姐弟已成隔世,更是弥足珍贵。我和姐,生活同甘共苦,比亲姐弟还要亲。

姐和我,在磨难中甘苦与共,互相同情,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从而结下不解之缘。古人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姐一生坚韧不拔,任劳任怨。姐言传身教,让我学会了为人处世和吃苦耐劳,我在潜移默化中获益匪浅,终身受用。

我21岁那年,在姐的鼓励和帮助下,报名参军,接受革命的洗礼。我牢记姐的谆谆嘱咐,勇敢地面对现实,接受磨练与考验。回到地方后,又走上了领导岗位。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如果没有姐的关怀和帮助,我能有今天么?我和姐的血液,仿佛在一根血管里流动。姐是我一生中做人的楷模,处世的老师,前进的向导,智慧与力量的源泉啊!

姐一生为人正直,忠厚诚实,勤劳节俭,贤而且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好人必有好报。终于在“耳顺”之年,沐改革开放春风,外托亲友之福,内修做人之德,因而家业兴旺,丰衣足食,儿孙绕膝。我看在眼里,甜在心上,欣然分享姐的欢乐、甜蜜与荣耀。

姐一生劳碌奔波,无私奉献。她心中只有我们,唯独没有她自己。这是伟大母爱的写照,也是黄袁二家的传家宝。

姐和我,虽为姐弟,情同母子。古代包拯称大德之嫂为嫂娘,人皆敬之;今天我呼恩重如山的姐为姐娘,出自真情。否则,无以滋养心灵,难以报答姐的一片真心与知遇之恩。

风光散文7:翠湖风光

文/李宜泽

翠湖位于昆明市中心,因四面柳翠、竹翠,湖中央有荷花映在水中。所以翠湖的水变得犹如一块未经打磨的翡翠,因故有“翠湖”的美称。

春天的翠湖好似花宫。花香“飞舞”,连风打出的“漩涡”都很浓香。翠湖变成了鲜花的海洋。鲜花的品种很多,有樱花、海棠花、山茶花、玉兰花……争奇斗艳。

夏天是荷花的世界。无数的荷花和荷叶在湖中斗艳。一进公园,就飘来清香。我跑过去看到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从荷叶中冒出来,有的全开放了,露出淡淡的小莲蓬,有的才开了一半,还有的还是花骨朵,饱胀得马上就要开放似的。

秋天,菊花怒放,枫叶飞舞。菊花美极了,有白色的,犹如一个个小雪花,有金色的,像一个个被雕刻的金子,有红色的,花儿就像一团团火焰……红里透黑的枫叶,如同一只只蝴蝶在风中翩翩起舞。

冬天,远方来的小“客人”和竹子格外引人注目,红嘴鸥从西伯利亚翻山越岭,跨河渡溪……来到这儿和我们做朋友。红嘴鸥有一个红的嘴,翅膀是灰色的,脚是黑色的。它们每天就站在旗杆上,盯着水里,一有动静就俯冲下去,抓起一条小鱼,贴着水面飞向远方。竹子在寒冬腊月里,依然充满活力。其他植物都已枯萎,只有竹子还是青翠的……

用四句诗来赞美翠湖四季的变化吧!春天的杨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夏天的荷花,“十亩荷花鱼世界,半城杨柳佛楼台”。秋天的枫叶,“停车坐爱枫林晚,枫叶红于二月花”。冬天的青松,“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崖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我爱翠湖,更爱翠湖的四季。

风光散文8:101座城

文/王太生

100座城,是远处的风景;只有1座,是近处的风光。

我说的“城”,是指那些人口在30万以内的城市。

到过的许多小城,刚开始是陌生的,只要花上半天时间,很快便熟悉起来。

初来乍到,某个小城那些守候在车站、码头的人力三轮车夫、卖茶叶蛋的、卖土特产的、带路的、代找旅馆的,还有那些鸡、鹅、鸭,都会“夹道欢迎”。

去101座城,最好是在20岁至35岁之间,这是一段喜欢到处乱跑的年龄。大多数不太安于现状,向往窗外的风景和远方的爱情,正所谓生活在别处。

走路的事情,要趁年轻,年老了,腿脚走不动了。如果是在101个地方,碰到101个好吃的,咀嚼不动,就错过了好多美妙的滋味。

101座城,就像一棵树的年轮,越丰富越好,代表这个人去过的地方越多。当然,也不一定101个,大于这个数,更好。

前50座,是应该在20岁至35岁之间走访;后30座,要赶在40岁之前到达;剩下的21座,则是在中年以后慢慢寻访。

年轻时,赶往的大多是梦想之城、缤纷之城,城里有五彩的光环和倒映的水中花。中年以后拜访的,是回忆之城和天空之城,我不一定到达,可我的灵魂却倘佯在前往小城的路上。那是一些安静之城,淡泊功利,远离是非。比如,写作,我正沉醉城里的柔软时光。

人们一般往大城市跑,容易忽略小地方,所以大城市很忙。

我去过的地方,往往是无意中到访,或者顺便歇歇脚。比如20年前,我逗留黄山脚下的小县城,附近有个太平湖,以前叫陈村水库,上海作家陈村曾在那里插队,取笔名陈村。城外的一片卵石河滩,溪水在哗哗地淌。看不出,一个县城与一个作家有什么关系。

去鲁迅的小城,本来是坐在杭州开往海边的火车上。那时,我没见过海。是拜访鲁迅,还是去看海?真的难以取舍。火车在绍兴停车10分钟,就在它徐徐起步时,我见车门没关上,还是从已经起动的火车上跳下了,拥抱了一座小城的同时,拥抱了一个梦。当时,一位与我同行的,40岁后做了局长的朋友对我说,因为你先跳下去了,我们不得不跟着往下跳。你跳下去了,相安无事;我跳下去,脚却崴了。现在想来,一个当了局长的人,不知道还会不会像过去那样,在路过一座小城时,兴奋得手舞足蹈往下跳呢?

101座城,就像是看过101本书。我在那些小城,喜欢在路边的报亭买一份当地的报纸,打听与我无关的消息。

101座城,有101个不同的安静性格和热闹故事,只是它们大都与我无关。某一扇窗户缓缓打开,窗下往往站着一个陌生人。

30年前,我居住的小城,不大。一条街,有的人,从这头,走到那头,用了一辈子的时间。

城里没有山,小孩子经常猫着腰,装着好吃力的样子,爬到唯一的土丘上,站在不知用哪个朝代墓志铭石块砌成的一溜围墙上,踩着古人的名字,登高四望。外祖父说,碰上天气晴朗的时候,站在西南角上,能隐约看见江对面的京、焦二山。

每个人心中,都有101座城。随着年龄渐长,城的数量越来越少。去101座城,也许是一个人一生的愿望,一年去一座城,要活到101岁,才能抵达。101座城,有幻想之城、财富之城、信仰之城、爱情之城……每个人,去了不同的城,喜欢不同的城,就在那里住下了。

100座城,是远处的风景;只有1座,是近处的风光。

风光散文9:美丽的秋色风光

文/秦欣

又是一个凉爽的秋天,秋天又轻轻向我们迎来。

秋天到了,无数的叶子也枯黄了,它们仿佛一只只美丽无比的枯叶蝶,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舞着,有黄中带绿的银杏树叶,也有红于二月花的榛树叶和如同手掌的枫树叶,它们轻轻的飞舞,真是令人陶醉。

这个火红无比的榛树叶仿佛一团团熊熊燃烧的火焰,枫叶可真是霜叶红于二月花呀!这个美丽的枫叶比那春天绽放的花还要美几十倍呢!它们为大自然增添色彩,使这个秋天更加灿烂!

秋风吹过小路,秋风抓一把桂子的香气洒落到四处,芬香扑鼻。风如同柔韧的梳子,把田野梳得井井有条;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逢逢勃勃在田野上闪耀。

微微的秋风轻轻一吹,每一棵果树上的果子都成熟了,仿佛一个个红红的小灯笼,苹果嚷着冷了,要穿红袄;葡萄嚷着冷了,要披紫袍;石榴也笑绽了红肚皮。

高粱红着脸儿笑了,一曲酒歌在心灵酿造。稻田里的稻谷也黄了,玉米举着黄粒乐了。它们都乐开了怀,仿佛一个个顽皮的小孩,在田野里嬉戏。

野菊花也开了,有五颜六色的,有的白,红的,紫的,黄的令人眼花缭乱。

秋天真是个丰收美满的季节。凉爽,宜人的季节呀!

风光散文10:麦收

文/步页

“五月好风光,丰收歌儿唱,收麦又插秧,全靠机械上。”

依稀记得,我省着名诗人严阵写小麦成熟时的一句诗:是谁趁昨夜人们睡熟,一笔染黄江南。这确实与白居易《观刈麦》诗中的“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百姓的语言最直白:“麦熟一晌,蚕老一时。”麦子成熟的速度之快,可以用得上“神奇”二字。

一眼看不到边的麦浪,那简直是金子的海,这少见的声势,连鸟雀都兴奋,“咿咿呀呀”,从黎明一直唱到黄昏。布谷鸟最殷勤,连夜晚都在“值勤”,“阿公阿婆,拿刀割禾”,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生怕耽误了时光。

那一处处似是浮在麦海中的绿树红楼,在金色的麦浪映衬下,越发地显得突兀,惹眼。这情景会立刻让人们想象到,这是泊在海上的游轮,甚至比游轮还要壮观、诱人。

大田里不停地涌动着麦浪,晃呀晃的。凹下去时似是波谷,凸起时又似是浪峰。密密匝匝的麦子,你推着我,我推着你,乐翻了天,笑弯了腰。心潮也自然而然地随之起伏,情不自禁地唱起那首老歌:“麦浪滚滚闪金光,棉田一遍白茫茫。”好一派丰收景象,让歌唱者也不由自主地摇头晃脑。

收割机开过来了,一辆、两辆、三辆,红色、蓝色、绿色,行进在机耕路上,只能露出脊梁,真的像是水中的游鱼,不无欢畅。

收割机呈“一”字形摆开,收割就从天际开始。一阵阵马达声起,一缕缕轻烟也随之漫散开来。只是转眼之间,收割机就放下硕大的“剃刀”,“哒哒哒”一排排麦秸应声倒下,随即,魔幻般地被吞进了收割机的肚子里面。奇迹出现了,但见一旁高高扬起的管道出口处,“哗啦啦”,瀑布一般地涌出了金色的麦粒,不偏不倚,恰好落在紧傍其身边的汽车中间。

不知算是蚕食还是鲸吞,偌大的麦海在收割机的“包围”下,就这样渐渐地、渐渐地缩了范围,神不知鬼不觉地收敛起先前的波谷浪峰。

看出了神,看傻了眼。

如此繁忙的丰收季节,大田里竟看不见人们忙碌的身影。

看走了神,看分了心。

站在大田之畔,蓦地在脑海显现出这样的字幕:“……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怔怔地,似乎在时光的隧道里。

一阵说笑声,把我从梦幻中拉回现实。驾驶收割机的师傅们接队从我身边走过,就在我身后的树荫下小憩。忍不住上前与他们攀谈起来。

“这一大片麦子要收割多长时间?”我问。

“到晌午就可以全面结束。”司机大手一挥,回答得那么轻松。

“那些收下来的麦子呢?”我刨根问底。

“已经运到粮商的仓库去了。”似有不屑,因为这个问题似太简单。

“那些麦秸呢?”这个问题我不能不问。

“破碎还田,这叫一条龙服务。”师傅说得仍然那么轻松,反倒显得我的无知。

一阵阵清风吹来,师傅们解开衣襟,仰着脖子,畅饮着清凉的饮料,一个小伙子竟然吹起了口哨来。仔细一听,竟然是《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曲调。我也摇着扇子,长长地嘘了一口气,兴趣所至,信口改了白居易的《观刈麦》中的诗句:“妇姑打工去,童稚上学堂,收割机开来,驰骋在南冈,马达输烟气,麦粒炎天光,驾车不知累,趁着夏日长……”改动太大,是因为变化太大。

如今的午收,与我记忆中的抢收大相径庭。这真是:“五月好风光,丰收歌儿唱,收麦又插秧,全靠机械上。”虽然是顺口溜,唱的却是实情。

麦收时节今又是,换了人间!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