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水平文章

请欣赏生活水平文章(精选6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生活水平文章1:旅行也是修行

文/乐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时下,旅行已经成为一种充满趣味、充满活力、充满智慧、格调高雅、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久闻福建泉州有个清源山名胜景区,山川俊秀,灵气尽显。尤其遐迩闻名的是该山的下面有个“老君岩”,装置着一尊老子塑像,雕刻得栩栩如生,有千年的历史。我们约了三五好友,慕名前往。

老子的塑像,把其慈祥、安乐的神态表现得琳璃尽致,像一种健康长寿的象征。听泉州友人说,假如摸到他的鼻子,可以活到百二岁,若是摸到眼睛,可以活到百六岁。但是,真要摸到他的鼻子和眼睛,却真是不容易呀。我们试图摸摸,可老是摸不着。虽然有点遗憾,但我们已经沾上了这里的灵气与福气,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与荡涤。

青山绿水数不尽,山顶湖色胜景佳。参仰“老君岩”之后,又登上山顶。山顶上的“天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眺望远方,依稀可见高楼耸立,胡同小巷在大楼之间穿梭交错。近看“天湖”,碧波荡漾,清澈见底。让我们震惊的是,水竟然交叉着流。湖里的鱼儿们欢快地跃出水面,好像遇到了开心事。我们又兴致勃勃地往前走,看到了山间瀑布,犹如微微飘起的窗帘,又像洁白的白纱,它的声音大如雷震,又像一条白龙正在咆哮。山上看水,你可能也会深味老子说的“上善若水”,深味水如何以百态存于自然界,于自然无所违。

游完了清源山的所有景点,我们下山在泉州下榻。第二天清早,我们赶往安溪“清水岩”。“清水岩”位于安溪县城西北的蓬莱山麓,这里的寺宇,是为纪念北宋抗元扶宋的民族英雄“清水祖师”而建的。寺庙依山而筑,下临深壑,为三层楼阁式。一层昊天口,二层祖师殿,三层释迦楼。其风姿巧夺天工,另有一番典雅与壮观,是远近盛名的闽南名刹,所以也吸引了不少游客。置身于这里,感受这是个净化心灵的好场所。离开“清水岩”,途中歇息间步入村民售卖“铁观音茶”的一个小店里,品尝分享着这里盛产的名茶,顿觉幽香扑鼻,齿颊流芳,心旷神怡。听说邻毗的漳州平和盛产“琯溪柚”,我们又前去品味柚香。在离平和县城几公里的一个村庄,我们和村民一起采摘“琯溪蜜柚”。伫立于园中放眼瞭望,柚园里恰似响起了丰收的交响曲,村民们个个喜上眉梢,其乐融融。

心灵可以给景物着色,与其说风景在眼中,不如说风景在心里。此次的旅行,给我们带回来的都是那种掩饰不住的兴奋和激动,实也是一种怡悦的健康的修行活动。

生活水平文章2:下饭菜

文/张新文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高了,大多不稀罕那些大鱼大肉,特别是夏天气温高,食欲大减,食素是夏季饮食的主旋律。过去在农村,有些不起眼的植物茎叶,或是蔬菜的下脚料做成菜肴,弄巧成拙却是人们喜欢吃的“下饭菜”。从红薯田里摘些红薯叶子回家,去叶留茎,从粗的一头撕去茎的外皮,切成适口段状,洗净,清炒,青椒少放,蒜瓣宜拍,不宜切,热锅翻炒的同时,喷点凉水,快速出锅,碧绿晶莹,看着就是一盘很能引起人们食欲的下饭菜。

夏天茄子多,很多人把茄蒂一刀下去切开扔了,甚至连扣紧茄子的那四个瓣儿也剥去丢了,也难怪,茄蒂是有刺的,有刺的东西往往不招人喜欢,其实,茄蒂也是下饭菜。我会用菜刀沿着茄茎划一刀,白白的,筷子粗的茎棒就很容易剔除,留下的就是茎皮,洗净切丝,茄蒂涩,辣椒和油可以适当多放点,食之涩涩,拉嗓子,苦味似有若无,要的就是这种感觉。老人们说,夏天吃茄蒂皮,就是要把肠子里的油腻物刮去,而后才能吃嘛嘛香。

夏季还有一味美食,名曰鸡斗米。何为鸡头米?鸡头米就是芡实,是水八仙中的主角。芡实的名声有些大,早已上了大雅之堂,要说下饭菜,还是芡实的梗和茎。小拇指粗的梗,中间网状的空洞,撕去外皮,洗净切成片状,清炒也是一道下饭菜,正如作家唐玉霞在《回味美食思故乡》一书所写:“热油下锅,爽口是雅,多加干辣椒爆一爆,也下饭,说到下饭有点儿俗,俗中也能开出雅的花朵。”但愿尘世里的俗,能够使你在炎炎酷暑里,胃口大开,食欲旺盛。

夏天里,下饭的菜还很多,比如凉拌马齿苋、凉拌野苋菜、蒜糜拌凉粉、清水葫芦圆子……

下饭菜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无需苦苦寻觅,就像相声段子里的“珍珠翡翠白玉汤”,看似凑合着吃一下,却成了传世的名菜,这兴许就是下饭菜受到人们喜爱的偶然和必然。

生活水平文章3:让美景留在心里

文/梁建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自由行对于老年人来说,有诸多不便,跟团游往往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就像传说的“上车睡觉,下车尿尿,景点拍照,回了家什么也不知道”。虽说有点夸张,却也道出了旅游现状,多是浮光掠影。如果写点游记,那就不一样了。

退休后,与朋友结伴到国外游览,有古老而发达的城市,有美丽童话般的小镇,有景色优美迷人的山水。看到了发达国家人们的文明程度,也看到了与文明不和谐的治安乱象。回来后,就想把它们记录下来。下笔时,才发现,有些地名记不清了,对有些古典建筑、文物也一知半解。于是立即找来出行日程,回忆景区地名,有的还需上网查找资料。这样,那些游过的景点慢慢清晰起来,形成立体印象。

写游记可增加对景区的深入了解。在瑞士,我们沿着阿尔卑斯山脉乘火车、汽车去雪朗峰。一路上山水秀美,树木浓郁,景色旖旎,一落笔,只知其表,对那景色背后的气象、水质情况、人文环境却知之甚少。经查阅资料,方知那湖泊水质是瑞士最好的,那段山脉也是阿尔卑斯山脉最美的。于是写的文章《向雪朗峰进发》就有了厚度。写游记还可促进多向思维、多角度看问题。意大利的威尼斯以水城著称,到了那里才知道,那里原是小岛和烂泥,是当地居民用一根挨一根的树桩打起地基,托起了威尼斯城。因此,换个角度看,威尼斯又是“森林上的城市”。于是我写了一篇《“森林上的城市”——威尼斯》,让大家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威尼斯。

写游记还可把游览过的景点系统化、条理化,找出它的特点。在巴黎,雄伟的卢浮宫、埃菲尔铁塔、凯旋门等古代文物、艺术品荟萃,有着古典文明之美。香榭丽舍大街典雅大气,道路两旁梧桐青翠挺拔,有现代文明之美。塞纳河就像一条银链串起了这一座座珍贵的历史文化古迹。沿河而下,国家图书馆、巴黎圣母院、卢浮宫、波旁宫、埃菲尔铁塔等享誉世界的古建筑像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引得游人目不暇接。巴黎的特点就是美,看似散乱的景点就被一个“美”串联了起来,我就写了一篇《美丽的巴黎》。

通过写游记,旅游的质量就大大提高了。旅游时就带上了任务,仔细听,认真看,不清楚就问,时不时还要做笔记,对景点有尽可能多的认识欣赏。写作前,通过回忆、核对资料,深入了解景区特点、文物古迹的形成等,对游过的景区景点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做到了不虚此行,游有所得,让美景留在心里。

生活水平文章4:儿时的新年

文/蔡淼

儿时的生活水平虽然没有今天富裕,但是苦难之中掺杂着幸福的亲情,让人刻骨铭心。

每年临近腊月份村里就开始忙碌起来,家家户户轮流去找杀猪匠约定日子开始杀猪。当然了,杀猪是一件大事情还免不了请村里德高望重的老辈子看黄历。要说年前最为忙碌的人便是杀猪匠了,从进入腊月基本上要忙到年前三四天的样子。冬天的早晨,寒霜附于大地之上,天气干冷阳光羞涩。但是七八点的样子就会打破安谧。村上的劳动力就会陆续到某一家开始帮忙杀猪,这是村子里约定俗成了的规矩。不用通知,进入主家堂屋喝上几杯茶水,侃会儿大山。随后大家分工明确,在杀猪匠的指挥下齐心协力一上午的功夫完成一家的任务。主家则招呼村里的婆娘开始做饭俗称杀猪饭。屋里屋外,热闹非凡,东家长李家短的说开来不时加一些荤段子,跟在自家一样。大家帮忙将肉用盐腌制并挂于厨房,用柴火的胭熏制一冬腊肉就形成了。在吃饭前大家会帮忙把主家所有的活分配干净,随后大家洗手抽烟准备吃饭。院坝里搭上五六桌将今天宰杀的猪肉分炒几盘,常见的有酸菜炒肉,萝卜炖肉(骨头),白菜猪血等荤菜,以及自家菜地刚刚摘下的时令蔬菜。接着落座,大家开始吃开来,一般早晨不喝酒,不是山里人不喝酒而是忙完这家还要去下家接着杀猪。杀猪这活其实是个苦力活,但是大家都非常高兴,猪的太小与否是与主家勤劳与否直接对等的。到晚上在那家杀猪大家就开始敞开肚皮喝酒了。虽然辛苦,但是在大家的心底,这个年就已经开始了,而且注定红红火火。

在大人们忙活的时候,我们那些小娃娃就躲在屋子里。一是大人不让孩子们看见杀猪的血腥场面,一些胆小的孩子甚至会因此晚上做噩梦。二是因为外面太冷,主家会为我们这些特殊的来客准备一个火盆,大家围绕在一起取暖。如今这样的场面是见不到了,进城的人越来越多,养猪的人越来越少。

杀完猪,忙活完晾肉熏肉熬油等活之后,家家户户就开始真正为过年准备起来。男劳动力去房屋后面的树林里砍柴火,女人家则在家里面打扫房子,把家里所有的衣服被子都洗的干干净净。接着就是要买红纸请人写春联,我和爸爸就到村上唯一上过高中的王叔家去求字。带上一包白沙牌的烟,王叔喝一口茶后挽起袖子拿一枝毛笔,不一会功夫对联就写好了。带回家用布带子包起来。有时候我也会偷偷地去看看那些字。

我的记忆里忙完这些过年活基本就快临近小年了,一般会在小年的前一天去集镇上买年货。少不了的花生、瓜子、糖、鞭炮和为老人小孩买新衣服等等。那些年家里穷不能买早了,买早了家里怕孩子们馋到了过年就没有了,正月间亲朋好友上门拜访没有拿得出手的就尴尬了。过完小年每家就要开始做豆腐了,农家自己泡豆子到豆腐完成要一天的功夫,豆腐做好了一般离年前还有好几天就开始炕豆腐,到除夕那晚再吃。到腊月二十五六的边上大家开始把自己家喂养了一年的公鸡杀掉,开膛破肚收拾干净晾起来等到除夕或是年后招待客人。腊月二十七,妈妈会一早起来烧一块上好的腊肉和猪头,提前把这些肉整理干净。后面两天一般要去拜访男人家直系亲属,比如爷爷奶奶叔叔之类的,家里人领着我和妹妹去给长辈拜年。年后再去女人家亲属拜年,当然礼物必不可少。

终于到了年三十了,父亲兄弟几个一大早就来到我家,进屋之前在院坝里点响鞭炮。鞭炮一响我们就开始贴对联,那个时候家里穷买不起胶水。就用土豆粉和开水搅拌成糊糊,贴的又紧又牢。父亲陪着几位叔伯开始侃大山,婶婶们就进厨房帮妈妈做饭,我们几个小孩就守在灶台前帮忙烧火。到了吃饭间摆好碗筷,给三五个碗里盛上少许饭,酒杯里倒上酒。大家就主动推到院坝里,这时我听见父亲喊祖人吃饭,农村把这称为叫饭。父亲告诉我这叫不能数典忘祖。

中午闲暇时间大家就坐在院坝里晒太阳,碰上下雪的时候大家就在屋子里烤火。当然父辈们也是健谈的,他们的嘴上是停不下来的。不是讨论着国家大事就是在说一些村里的趣闻轶事。

最为热闹的就是晚饭,天渐黑之时妈妈会把家中年前所有准备的食物全都端上来,一桌子基本上放不下。然后一桌子围的紧紧的,亲人们的脸上都挂着欢笑的花朵。过完这个年正月初五之后壮劳动力就要外出打工了,所以这次团年饭算的是家里面的重要大事。在饭桌上要请辈分最大的爷爷讲话,当然无非就是一些对新年的盼望还有就是教导父亲伯们要把光景过好要把子女教育好。要把家照顾好。从我记事起每年爷爷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家和万事兴。

如今再回到村里,父母脸上的年轮越来越深。声势浩大的杀猪场面没有了,几位叔伯也已经进城了。再也听不到爷爷那句家和万事兴了。好在一家四口能在一起吃个团年饭,倒也蛮是幸福的味道。

生活水平文章5:老宅

文/李海燕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孩子的教育都有了不同的理解和要求,我们虽然生活在农村,但随着孩子来城里读书,而相应的就需要在城里买房,一个新生的词汇就产生了,“陪读”!而我便是这“陪读”的家长,更是如愿以偿地变成了向往已久的“城里人”。每天除了奔波在家和单位之间就是家和学校之间,有时候会出去锻炼一下,有时候感觉太累了,就窝在沙发里,也得了时下最流行的一种病:“手里捧着手机,掌握天下!或看小说,或K歌,或游戏……”总之是在荒废着时间。偶尔来了灵感,写几行生涩的文字,抒发一下自己的小情感。有时候真的是太累了,下班回来窝在沙发里就睡着了,还经常会梦见一些熟悉的陌生的场景,而梦见的最多的就是曾经孩童时的老宅。

那并不是一个什么特别的豪华建筑,犹记得那是曾祖母那代人的房子,她是上世纪一九二几年生人,从来都是她给我讲她那个年代如何的不容易,如何的吃糠咽菜的苦难的经历,于我而言,那就是听天书一般,老不喜欢了,有时候还会顶嘴。曾祖母笑着说我:“小王八犊子,就知道犟嘴!”然后还会在我的小屁股上轻拍一下。其实,她真的很命苦,出生四十几天就没了母亲,在婶子家长大,才几岁就学会了针线活,不管是不是月经期都会顶着清晨的露水去田里干农活,总之是做了一身的病,也学了一手地道的农家活计。她的每一句话、每一个音容笑貌我至今记忆犹新,可能烙印在了骨子里了吧!老宅还是她那个年代的格局,格子窗的那种,那可是纯实木的,木制的板门,外面还带半扇门那种的。小时候太傻,不懂得那半扇门是用来做什么的,直到后来才知道,夏天不但可以用它来防止家禽上屋,关上这半扇门还可以凉爽一些。屋里的地面也是土地的那种,扫地都会起灰尘的,所以每次扫地之前都要洒上一些水,不让那讨厌的灰尘飞起来……那清晰的不能再清晰的画面,时常会出现在梦里,无论是白天睡着的时候,还是午夜梦回的时候,迷糊的自己都不知道是睡着了在做梦,还是醒着出现了幻觉!有时候自己在想,是不是太想念那老宅了,还是太想念已故的曾祖母了……

只依稀记得,小时候母亲告诉我,曾祖母不是亲的,是父亲的老奶,因为父亲的亲生爷奶都没的早,而曾祖母又恰好没有属于自己的孩子,就抚养了我的爷爷。爷爷23岁因为一场感冒而英年早逝了,留下了只有3岁的父亲,而我的奶奶那个时候只有20岁,还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女孩儿,就那样改嫁了。从此,父亲就留在了老爷和老奶的身边,直到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后来有了我,曾祖母又一直照顾着我长大,后来又照顾弟弟……直到我有了孩子,又帮我带孩子,从来都不会说一个不字。她还是一个特别热心肠的人,邻居家不管谁家有事,找到她帮忙那真的是找对了人,只要她能做到的,指定会完美收关。就是这样一个农村老太太的热情和热心还有那份善良和质朴感染了我,从小被她带大,耳濡目染我也如她般热心热情,懂事以后就告诉自己,长大以后要做一个良善之人。她86岁那年永远离开了我们,还记得她在病床上清醒时说的最后一句话:“孩子在家谁看呢?”我泣不成声……

现在我的生活条件渐渐好了,可以给她买好吃的好穿的了,她却不在了,每每在商场溜达,我的目光都会停留在老年人穿的漂亮衣服上,甚至有时候都不敢去看,虽然这种感觉有些纠结,却是真实存在,我知道,那是我心中永远的遗憾,更是不能去触碰的伤疤……

眼前还是那木制的板门和格子窗,而且格子窗还是那种古老的上下开的,房子是土打的墙,正房的旁边有一棵枣树,它好像比我的年龄还大,枣子结的还不少,也是最甜的枣子。老宅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这些了,二十几年过去了,中间我也搬过几次家,而时常出现在梦里的却一直是这个老宅,可能是那里承载了太多和曾祖母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烙印在了心底,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吧!那个慈祥的老太太,和那个简陋的老宅,世上最美的女人和豪宅……

生活水平文章6:三汤泡饭

文/周竹生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食品丰富,美味多多,但是人们吃个东西反而难得吃得香甜:这里吃,那里吃,今天吃,明天吃,嘴巴吃刁了,胃口吊高了,山珍海味在面前也就是那个味,就那回事。要不假思索地说出对哪一个菜的喜爱,绘声绘色地讲出这个菜的美味,恐怕困难,为什么?食多无味呀。

饥寒交迫的年代,有一味当百味,有美味当仙味,那是日日所盼,念念不忘。

四五十年前我小时候,不敢奢望菜,极大满足于菜汤的美味,以为天下美味佳肴、珍馐不过于红烧羊肉汤,红烧肉汤,红烧鱼汤。

红烧羊肉汤。那是加了猪板油、冰糖、酱油、醋、生姜、大蒜叶等各种调料,大铁锅里大火小火烧,多年的老杉木锅盖焖,锅底烧的柴火最好是黄豆秸秆,火力比较大,烧好的羊肉汤颜色和形状跟梨膏糖浆一样,羊肉的鲜美尽在醇厚甘肥的羊肉汤里。

红烧肉汤。一定是肥瘦兼半或者肥肉再多一点的五花肉作为原料,烧好的肉装在大碗里,肉汤一定是分层的,透明的是肥肉里熬出来的油,亮汪汪的,红汤是酱油和各种调料熬制的,不同成分的最佳比例是四比六,透明的浮在上面,红汤沉在碗底。

三种汤,最后一种就是红烧鱼汤。红烧鲫鱼、红烧鲢鱼、红烧小杂鱼的汤,必须放老抽,必须多放点水,最后收汤。一大碗鱼在碗底留存大约一小汤勺的鱼汤,稠稠的,黏黏的,香香的。鱼端上桌之后,我不要吃鱼,只要汤。我第一个下手,先把大碗鱼移到我跟前,然后小心翼翼地捧起大碗,把鱼汤倒进我的碗里,直至滴下最后一滴。

汤是新出锅的热汤,饭是刚从大铁锅里盛出来的热饭,这种饭最好是粳米饭,上上品是金南丰粳米,稍微少放点水,煮得略微硬一点的那种。汤泡饭,油啦啦,香喷喷,好吃得不得了。小时候我家里和亲戚家里都知道这三汤是我的最爱,都能优先满足我。

当然这是在过去一年到头难得有顿荤腥的时代,红烧羊肉汤、红烧肉汤、红烧鱼汤这三汤放到现在,在医学知识和保健养生常识的夹攻下,就是砒霜,就是毒药,碰也不敢碰。有时候为了吃一块肉,只能小心翼翼地按照两个标准选择,第一是离汤最远的最高处的那块肉,第二是块头最小的。选好了之后还不得轻易入口,先把小肉块放到青菜汤里,左涮涮右涮涮,涮得滴油不沾,才敢入口。保健是保健了,口感口味全没了。

三汤中我尤喜红烧鱼汤,这恐怕与少小时候在农村的特殊经历有关。

农村的小孩子在夏天发大水的时候会去抓鱼,只要守住一个水流湍急的流水口,支一张圆形筒网,各种各样的鱼都有可能自投罗网。还有的去钓鱼,多多少少都会钓到一些,运气好也可以钓上大鱼。会捉鱼钓鱼,也就会烧鱼,烧鱼的机会和烹饪水平远远超过烧肉,因为贫穷年代,温饱尚未解决,碰到猪牛羊肉的机会实在太少了。很多时候我们有了鱼,宰杀和烧鱼的任务交给了小伙伴中的一个叫荣坤的大男孩。荣坤在自己家里把鱼烧好,我们一帮人搭伙打牙祭。大灶烧出来的鱼特别的香,我照例是一大碗饭,一小碗鱼汤,鱼汤泡饭,真香。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