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的文章

请欣赏风筝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风筝的文章1:草长风筝飞

文/宫佳

每当风儿轻轻吹拂的时候,我的心里就有按捺不住的“蠢蠢欲动”,我望着蓝蓝的天空,白云悠悠,一只风筝在展翅飞翔,那么高,那么远。我的心就回到了故乡,离开故乡很多年,我就像一只在空中飞翔的风筝一样,漂泊在远方,可是故乡是风筝的线圈,那细细的线儿是回家的路径,无论我漂泊在多远的地方,细线轻轻一拽,我就能闻到故乡的味道,一只风筝就会在心里慢慢地腾空,那是心中挥之不去的风筝情结。

风筝是小孩子的梦想,那飘浮在空中风筝的身影,载着孩子的欢乐,在童年的时光大放异彩。

小时候,特别喜欢看《西游记》,孙悟空腾云驾雾打败妖精的故事,深深地印在脑海里,那时我就想:我要是拥有一只孙悟空的风筝该有多好呀?

于是,我开始自己动手制作风筝,我缠着奶奶让她教我制作。我把竹子烤一下,弯成弓的形状,做成风筝的骨架,这个过程需要有耐心,我第一次烤,就把竹子烤过火了,把奶奶逗乐了。骨架子要左右对称,一边大,一边小,风筝就飞不起来,看似简单的风筝在制作的过程中,也蕴含着很多道理呢!

骨架子做好了,就要把布料糊在骨架子上,最吸引我的是绘图那个环节,我握着彩笔,在布料上画我心里的偶像——— 孙悟空,我给孙悟空戴上一顶虎皮帽子,穿上虎皮衣服,扛上金箍棒,等我画完了,左看右看,哈哈大笑,感觉跟六小龄童演的孙悟空有差距,不过,我很满意,毕竟,这是我第一次制作的作品,它验证了我的勇气和信心。现在想起来,这是一个孩子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崇拜,而把古典文化里的元素融入到风筝中,是对传统文化的承传。

风筝做好了,我还把自己那鲜红的红领巾系在孙悟空的腿上,远看就像一个穗子,奶奶说我别出心裁,我说,这样飘飘荡荡的,多好看呀。

那天,天很蓝,风轻轻吹。我和同学一起去放风筝,心里充满了期待。风筝徐徐地往空中飞,我们手里握着线圈,慢慢地放线,你看!你看!我的风筝越飞越高了!哎呀,你看,我的风筝飞得比你的风筝高!别得意,我的风筝一会就超过你的了!我们喊着,叫着,攀比着,两只风筝好像知道我们的心事,在空中比赛高飞。风筝越飞越高,落在我们眼里,越来越小。突然,刮来一阵风,我的风筝一扭身,缠到同学的风筝上了,我使劲拽线,风筝像喝醉了酒,从空中落下来,两只风筝纠缠在一起,落在一棵大树上,风筝的羽翼被树杈划破了。

我们都很沮丧。我看着同学手里拿着从树上取下来的风筝脸扭成苦瓜的样子,就对他说,没关系的,胜败乃兵家常事!同学拍我肩膀说,去你的,风筝都飞不起来了,你还有心情文绉绉的!

我说,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会制作风筝呢!言语里满是自豪。同学说,真的呀!你太厉害了!你也给我制作一只风筝吧!我想要一只蓝精灵的风筝。我说,没问题!虽然,那次两个人的风筝比赛不分伯仲,但是,两个孩子的友谊以风筝为媒介,更加深厚。我们每个人在回忆青春的时光里,心里都会飘着一只永不掉落的风筝,那是纯真友情,那是对风筝的热爱,那是对故乡的眷恋。

后来,我读到了宋代潍坊高密人侯蒙的《临江仙风鸢》:“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诗中借风筝表达自己的崇高志向。

我对风筝的理解就更进了一层。风筝大多用竹子做成骨架子,品格如竹高尚,于是,对风筝的亲切感又融入了敬佩之感,从风筝的品格想到做人也应该有风筝一样崇高的志向,有乘风破万里的气势。

风筝的文章2:我是风筝 家乡是线

文/雨凡

春天,是一年中放风筝的最好时光。驻足在野外,仰望着在空中飞翔的风筝,它肆意妄为却始终离不开游人手中的线,倏然有感:我们多像高空之上的风筝,而家乡则是那根细长的筝线。

以前的我们,如风筝渴望翱翔蓝天一般,总想远离家乡,去外面闯荡,读书、学习、工作和生活,走向心中的诗和远方。等到经历凡尘俗事的涤荡,到头来才发现,最安稳的地方莫过于家乡。家乡的水,最富营养,滋润着自己;家乡的路,仿佛经脉,遍布整个身体;家乡的人,是那么和蔼可亲。

我生于农村,那时的物质以及精神文化十分匮乏,“好好学习,走出乡村”成为不少学生读书求学的初衷,因为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读书虽然不是唯一的出路,却是最好的出路。于是我们背负着家人的嘱托,孜孜不倦,期待逃离农村,走进城市的一刻。

等到真正读大学,告别家人,“故乡只有冬夏,再无春秋”之时,我们才豁然:原来心底最难放下的,是家乡和亲人。每年的开学季,火车站总要上演一幕幕动人的景象,赶往异地求学的学子,隔着火车的玻璃窗,眼含泪花,与家人依依不舍地挥手,作别家乡的亲人和云彩。当我们带着农村的印记进入城市之后,才发现,城市的喧嚣或许与自己的追求并没有相同之处,家乡的宁静才是心底最渴望登临的境界。

有人说,每一次春节回家,都俨然候鸟的迁徙,即将到家时,心里怦怦直跳,满怀期待久不相逢的亲人,当看到他们被岁月无情地摧残,心底徒增几分凄凉。随着春节一过,迎来的又是一场离别,相看两不厌,唯有明年再相见。带着家人的期待,游子背井离乡,一步一回首,转身又是一个年。

如今,每逢假期回家,我总喜欢在村子里的小路上散步。总觉得,这些或长或短的道路,蕴藏着我年少时的温暖回忆,虽然没有城市道路的清洁与宽阔,却记录着我一路走来的甘甜和艰辛。道路两旁的树木,虽没有城市中的品种丰富,打理有方,但它们的年轮中记载着我曾在树下游戏的足迹,比任何史料都更加完整且具有真实性。家乡的一草一木,一枯一荣,虽有定数,但也使我牵肠挂肚。正如作家安宁在 《乡野闲人》中所说,“人会远离或忘记一个村庄,可是,村庄却保留着所有人曾经行经过的足迹。那些印记如此细微,犹如暗夜中的萤火。”

当我们在异乡的夜晚,感到孤寂时,仰望那一轮皎洁的月,谁又能知道,家乡不正在想念着我们呢?谁又知道,家乡的亲人正在等待着我们的回归。

我是风筝,而家乡是线,指引我回家的路。我这只风筝,究竟能漂泊多久,或许还是未知。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我飞得多高,抑或多远,家乡总挂牵着我,我也会把它放在心里,永远怀念。

风筝的文章3:沙粒的微笑

文/刘航玮

秒针一圈圈转过
风筝依旧在我胸口
陪伴的你不在身边
已经走了很远
风筝在空中缠了太多的线
怎么绕也绕不开
两个人背对世界两端
距离越来越远
你走后的一瞬间
天气骤变阴冷
我不懂得那一天
对你来说 是否也是种无奈
仰望天空 以为你会回来
我一个人伤心孤單

渐渐的 我没有了你的天空
开始褪色
你离开了
你的天空再也容不下
我一颗沙粒的微笑

风筝的文章4:学做风筝

文/张耀文

时间过得真慢,似乎每一秒钟就是一年,在大家的焦急中终于把做风筝活动盼来了。我抑制不住心里的兴奋。家长志愿者先指导我们做风筝的框架有哪几种,接着我们就开始动手了。“不就是做个框架,再用布盖一下嘛,肯定难不倒我。”我心里暗自嘀咕着,可事情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老师先给每人发好材料:竹子和布。制作开始了,我和钱晓飞合作,准备做一个菱形的风筝。我们先把竹子架成一个菱形,然后用线一圈一圈地扎牢,“嗯,不错!”看着我和钱晓飞的杰作,我满意地点了点头。可我的同桌赵雅妮却“扑哧”笑出声来。

“怎么,笑什么?”我们很不服气。

“不是我笑你们,那你们中间的十字支撑物怎么办?”赵雅妮摊开手,摆出一副无辜的样子。

“我们马上要准备做的呀!”我们一副早已知道的样子。

她指了指我们用绳子扎牢的竹子,叹了口气:“唉,那你们准备怎么把它装上去呢?”

我怔住了,睁大眼睛,才醒悟过来,张大嘴巴:“唉!”我们只好卷土重来。

后来,我们与竹子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终于把它们一一制服了。到了最后一步装饰时,我心想:这次可一定不能再出一点差错了。我们先把风筝的框架平摊在地上,再自作聪明地在十字支撑物上贴了一层双面胶,刚想把布贴上去,赵雅妮忙伸手阻拦:“唉,你们就这样贴上去,歪歪扭扭,既不对称,也不美观。并且在放飞过程中那布很容易飞走的。应该要贴在布的边缘,再一盖,这样不就贴牢了吗?”我们按照赵雅妮的方法,终于大功告成,把风筝做好了。

看着我和钱晓飞一起合作完成的风筝,快乐像长了翅膀开始飞翔起来。

风筝的文章5:载着梦想的风筝

文/王一帆

在这草长莺飞、杨柳青青的醉人季节里,黄老师邀请家长志愿者和我们一起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活动实践课——做风筝。

赵雅妮的爸爸是特邀主讲人,他告诉我们怎样做风筝,怎样让风筝飞得高、飞得稳。他一会儿在黑板上画风筝骨架图,一会给我们做示范表演。全班51个同学都聚精会神地倾听着、学习着,生怕漏掉其中某个知识点。

主讲人话音一落,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开始大展身手。你看,邱禹栋、朱思源、陈仲科、胡锦峯四个人的小手特别灵巧,仅仅5分钟,就做出一个“丘比特神盾”的风筝;黄蕴雪和孙嘉尉灵光一闪,三下两下做出一只“蜻蜓”风筝;我和张敏敏也不赖,不费九牛二虎之力做出一只巨型风筝,我们给它取了一个超霸气的名字——“空中霸王”。同时,一只只动物、一朵朵太阳花、一条条小鱼儿的风筝接二连三地诞生了。

当然,在制作风筝的过程中也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比如,绳子没有将竹篾牢牢地绑住,骨架有些松垮;选择的布面过大或过小,包裹不住骨架;用针缝制布面,不小心扎到手,钻心地疼……最后都在家长志愿者和老师的帮助下一一解决了。

做风筝的实践课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大家高举亲手制作的风筝,乐呵呵地涌出教室。在这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大好时光中,愿美丽的风筝载着我们的梦想,一起飞向高高的蓝天。

风筝的文章6:城墙上空的风筝

文/高亚平

每年三月初前后,当迎春花在环城公园里烂漫的时候,西安的上空,总会飘荡起许多五彩斑斓的风筝。这些风筝因天高风疾,飞得很高,不但高过了普通的民居,而且还高过了雄浑、厚重的城墙,如无数美丽的大鸟,飘飘摇摇的,把古城的天空装扮得很美。

西安人放风筝,多在护城河两边的环城公园里。这里不唯地势平旷,而且还有一些空地,以及一道宽阔的护城河,风筝起飞时,少受挂碍。一旦风筝飞起来了,上面可是无垠的天空,任其翱翔了。在护城河边放风筝的多为孩子,稍大点的孩子自己放,小点的由大人领了放,很少有大人放,他们没有那份闲心,也没有那份闲空。但这也不是绝对的,一年的早春,我在环城公园里散步时,就曾见一中年男子,在护城河边放风筝。风筝飞到一定高度之后,他将线轮固定在一丛迎春花旁,而自己则站在一旁悠然地抽烟,一会儿望望公园里的行人,一会儿瞅瞅枝头鸣叫的小鸟,只是时不时用眼睛的余光,不经意地瞟一眼自己的风筝。我不知道他那一刻在想什么,也许想到了自己的童年,也许想到了自己的孩子,也许什么也没有想。但我知道,他那一刻心灵是安静的、喜悦的,就像春风过后,护城河里泛起粼粼波纹的绿水。

也有嫌环城公园里太低,而把风筝拿到城墙上去放的。西安的古城墙高达四五丈,上宽亦有五丈左右,登临其上,可以一览西安城里城外的风貌。天气晴好时,不仅能望见南郊的大小雁塔,而且能隐隐地看见黛色的终南山。城墙上视野开阔,天高风疾,是放风筝的最理想所在,故为许多喜好放风筝的人所青睐。不尽如人意的是,如今的城墙已不似昔年未曾修葺时的城墙,可以任意攀爬了。眼下的城墙经过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修缮,已成了重点文物,登临需要收门票的。而且门票还不菲,需要四十元呢。这对于一般的放风筝人来说,实在是一件不划算的事。因此,城墙上尽管是一个理想的放风筝的场所,也只好望而却步了。但我是在城墙上放过一次风筝的。那是1996年春天时候的事。那时,我初到一个新单位工作,还没有分到住房,只好在小北门外的纸坊村赁居。这年春天一个周末的上午,我带了刚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以及房东的女儿,去到北城墙上放风筝。我们在尚武门(小北门)下买了风筝,然后购过票,沿着砖砌的甬道,奔跑上城墙。城墙青砖漫地,堞垛如林。俯身堞垛旁,但见高楼林立,树木参差,公路如带,街巷如渠,让人目不暇接。尽管我来西安多年,但我一直未曾上过城墙,那一刻,我还是被震撼了。之后,我们便开始放风筝了。在城墙上放风筝,果然好放。风筝甫一升空,便借了风势,一个劲地往上攀,不一会儿,风筝便飞到了高空。望着在天空飞翔的风筝,望着眼前欢笑的女儿,我一下子想到了我的故乡,想到了我在家乡原野上放风筝时的情景:春风浩荡,麦苗青青。原野上,孩子们奔跑、欢叫;天空中,风筝迎风飘飞……而这些已是多年前的旧事了。

2010年冬天,我到北京参加一个会议。一天上午,趁会议的间隙,我和三位新朋友结伴去了一趟颐和园。当我们沿昆明湖畔迤逦而行,来到十七孔桥上时,我意外地看到,有两位老头儿,站在桥上放风筝。那天寒风凛冽,天气奇冷,湖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青冰。但俩老头儿却兴致盎然,有滋有味地放着风筝。我们被两位老头儿的兴致所感染,假装观赏湖上的风景,偷偷地观看了一阵子他们放风筝,之后,才又重拾残步,前往南湖岛。一路上我想,有这样贪玩的情致,这样的老人晚境该一定不会寂寞吧?

风筝在我们家乡也被称为纸鹞,尽管故乡长安离西安很近,也就三十多公里的样子,但我在西安三十多年间,似乎没有听到人这么叫过。不过,每年的春二三月,当西安的城墙上空飘飞起风筝的时候,我都会想起故乡的春天,也会想起春天原野上的纸鹞,以及在那里世代生活耕耘的乡亲们。而一想到这些,我的内心便会温暖起来,湿润起来。

风筝的文章7:飘在记忆里的风筝

文/王贵宏

我现在住的地方倚山而建,门前的一条小街不仅窄小,街旁的树木更与房屋勾肩搭背,实在不宜放风筝。有次路过一个广场,见一位老者在那放风筝,细细的线顶端是一只缓缓飞翔的大鸟。在碧蓝天空的背景下,风筝艳丽的身姿吸引了许多行人驻足昂首。我自然也停下脚步凝眸观看。

几个孩子围在老人的身旁,脸上满是新奇的神情。仿佛那只愈飞愈高的大鸟牵引着他们无际的遐想。这也让我想起童年放风筝的故事来。

我的家乡是平原,四季流浪的风无遮无挡地吹来刮去,春秋两季都可以放风筝。放的地界儿首选场院,场院像村庄的海,平坦宽阔,是我童年的乐园。东北农村扎风筝多用秸秆,也有用竹子做骨架的。但竹子是奢侈物,不是家家都有。

秸秆则随处可见,可它不结实,做的风筝飞不甚高,风大更易散架。许多同伴的风筝大多是“燕子”或“彩蝶”,我常表示不屑,认为他们做得小,且飞得低。

有次我用剥皮的干柳条做的“蜈蚣”与邻家小伙伴用竹子做的“老鹰”在天上相遇,它们纠缠在一起,落下时“蜈蚣”支离破碎,“老鹰”却完好无损。气愤之余,我回家斗胆偷了老舅钓鱼的竹竿儿,用柴刀劈成细条,又做了个更大的“老鹰”,可因其过重,它懒懒地如何也不肯起飞,弄得我悻悻地一时无计可施。

这件事的结果是惹得比我大不了几岁的老舅对我横眉立目,屁股上挨了他两脚作为惩戒。他踢完我后将那只“老鹰”掂在手上仔细研究了好一会儿。我当时认为他在心疼鱼竿儿,极担心他会把风筝毁损。正在我绝望之际,他却出乎意料地指出我制作的弊病来,并态度平和地坐在矮凳上帮我拆开重做,这件事使我大受感动,此后唯他命是从了。

一连几日,我那只“老鹰”一直展翅高飞。飞得越高,老舅用墨汁在风筝的牛皮纸上画的那鹰头、鹰翅越逼真。孩子没长性,后来玩倦了,我用它与同伴换了几册小人书,结束了一段对放风筝的痴迷。

从乡村走出来,我感觉自己像风筝,无论飞得多高多远,那线永远在故乡的手里。那根线,始终缠绕着我怀念的童年。

风筝的文章8:妈妈手里的风筝

文/桓毅

这两天心里颇不平静。今夜月色很朦胧,就像蒙了一层纱,给人恍恍惚惚的感觉。想穿上外衣出去散散心,可是陇上的寒冬不像凯里的天气那样好,干冷干冷的,不过夜里很静。一个人在炕上翻来覆去的,怎么也睡不着,索性裹了大衣,到院子里走走。

我知道家里明年要盖房子,我也是一个怕闲的人,原本打算这个假期去打工的,放学后便在凯里那边找工作。寒假的活不好找,找了几天都没结果,加之凯里下冻雨,就匆匆忙忙回家了。刚放学的两天,家里就打电话催我回家,我敷衍说买了七号的车票,九号就回来了。那几天没找到工作,我六号就走了,提前一天回的家。我到县车站时给家里打了电话。妈妈接到我突如其来的电话,高兴极了,问东问西、问这问那的,我说一切都好。她又问我想吃什么,我说包子吧。刚进家门,爸爸立即接过了我的皮箱,妹妹傻傻的对着我笑……没多久,包子出笼了。半年没有吃到母亲蒸的包子了,我像三年没有见过粮食的饿死鬼一样,一个人在饭桌边儿饕餮,而爸妈和妹妹就看着我狼吞虎咽,妈妈笑眯眯的看着我说,慢点儿吃,多着呢。我一边支吾一边左手里一口右手里一口,一下子吃了七个。我知道,每一个母亲都爱看着自己的孩子多吃点,我越是吃的带劲,妈妈越是高兴。回来的日子,真可谓是消闲。妈妈天天做好吃的,苹果塞的牙缝疼,拉面填的肚子疼,包饺胀的胃口疼…家中的我,简直就是一个襁褓儿。

俗话说,三春不如一秋忙,过了秋,抱枕头。在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转眼,半个月都过去了。在家里的这些时间,什么事都没干,整个人闷得慌,天天想着假期赶快结束回校。我终究是不扎站的,接下来的日子,今天去这个同学家玩儿,明天去那个家耍,一去就是这么几天,直到妈妈打电话催我回家。这两天我又盘算着早些去学校,再去婧姝家。当我把这个打算告诉妈妈时,没料到,她是如此强烈的反对,并且不给我回旋的余地。为此,我很伤脑筋,我很想去她家又不想悖逆母亲,我实在想不出其他两全其美的办法,只是一个劲儿的愁,除了一个劲儿的睡觉就是一个劲儿的玩儿手机,打发这让人倍受煎熬的日子。

偶然,空间里读了一个老同学写的一篇文章,那平静的文字里流露出的波涛汹涌的感情,深深的打动了我,是的,妈妈的手擀面,爸爸的罐罐茶,都是能给我们温馨的流泪的深沉的回忆。的确,我已经没有了可以用来挥霍的青春和年华,伤感流泪的时光早已积淀在了历史的河床,如今剩下的,只有拼搏奋进的光阴了,而能陪在妈妈身边的日子,如同沙漏一样,大半儿的日子早给岁月漏掉了。当我清楚的瞧见妈妈额上被岁月轮刮的道道烙印,鬓上被光阴蹂染的缕缕霜花,被生活压榨的佝偻的脊背,和瘦骨嶙峋的身体,以及被时光剥削,日头曝晒的黄中泛黑的苍颜,使我突然想起“子欲孝而亲不待”.我的心里像是给千万根针扎了一样的痛,猛然间醒悟到,我的妈妈,已经开始老了。“老了”,这是个多么可怕、多么残酷的词语,它仿佛吞掉了光阴的头和身子,只留下了一截尾巴,即使你死死的抓着它,也无济于事了。我恨自己!恨自己在母亲烙上了苍老的印的时候才明白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恨自己在母亲染了霜花的时候才懂得没有很多时间来陪伴她。我恨自己在母亲佝偻了脊背的时候才知道,我这只她始终不放心,也舍不得放飞的风筝,在她即将无力牵引的时候,还苦苦的拉着引线,跟着我跑,不管这脚下的路有多么的崎岖与坎坷。

现在,母亲有时候就像个孩子,得我哄着她,顺着她。比如我说今天我来做饭,让你尝尝儿子的手艺,我做了她爱吃的饭,她会很高兴。有时候我也给她讲一些学校里的事,就像,我小时候听母亲给我讲故事一样,会逗的她哈哈大笑。只要母亲高兴,我心里就有说不出的喜悦,有时候甚至是幸福的泪花。那天晚上,我跟爸妈睡在一起,我和妈妈聊天一直聊到深夜。我劝妈妈休息,妈妈抱着我的手,就像我小时候睡觉时抱着她的手一样。我知道,她生怕我一下子飞走。此刻我的心里,有着说不出的难受,眼泪贴着脸颊和枕头,整整湿了一夜。

其实,不管是友情也好,爱情也好,到了最后,都会转化为亲情。我的人生才刚开始,我想陪伴她的时间还长着,因此,我会陪在母亲的身边,让她少一些牵念,多一些心安。至少,在母亲行将就木之前,她那手里的风筝,我许给她长长的引线,任她放飞的高远。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