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的文章

请欣赏立夏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立夏的文章1:秋立夏尽头

文/秦澍瑶

蝉热的嗓子都哑了,狗热的舌头似乎要扯出来,就连空中的云都不知跑到哪避暑去了……坐在竹席上的奶奶,一边给不安分午觉的我们摇着蒲扇一边悠悠地说,立秋就凉快了。我不知奶奶是在安慰我们,还是在宽慰自己。虽然她额头上爬满了细密的汗珠,但仍不慌不忙地扇着扇子,就好像包了一圈白布边的大蒲扇,虽然久经沧桑却更加成熟稳重。不像我们根本沉不住气,虽然困得眼皮都抬不起,但躺在地面的竹席上,仍如摊大饼似地翻来覆去睡不着。

屋外,慵懒的树木等着风,躲在树下的大公鸡扒了一个土坑卧进去,光着膀子的爷爷睡在树下磨盘上的门板上。虽然人们说树下没有屋里凉快,但爷爷总喜欢睡在树下,他说那畅快,离村口近,能吹上风。虽然爷爷这么说,但我分明看到汗如溪水般在他身上滚动,就连身下的门板也被拓下一个大大的印迹。大家都眼巴巴地等待着,一切的希望都寄托于立秋。

最早获得秋的信息的是草木。“碧树萧萧凉气回,一年怀抱此时开。槿花篱下占秋事,早有牵牛上竹来”(宋·释道璨《立秋》)。生物的生命时钟,不会有半点虚假,它会适时地提醒你季节的变化。地里的杂草已经没了盛夏时的张扬,内敛的收着触角。修葺的玉米正在出穗,棉花开始挂桃,树上的苹果正走向绯红,丝瓜的藤蔓已经稳稳当当地坐上墙头,一片果实累累丰收在望的情形。“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作为一个饱满的季节,立秋如一座站台,让滥竽充数的下车,让内敛成熟的学会了圆通温润,学到了包容生活,亦如秋般,清明澄净,俯首拾得。

立秋了,夏就见头。当偏南风的脚步止步不前时,偏北风的脚步就移步前行了。那一缕一缕的轻风,携着田野的芳香,在带给人们丝丝凉意的同时,也送来了秋的问候。也许是穷途末路,强势的太阳在白天虽然还板着脸,做着垂死挣扎,以强调他的威严,但明显的已经底气不足。表现最明显的便是蝉,已经不会高歌鼓吹了。当然,它最会看太阳的脸色,依着日头的强劲,调整歌声的音量,但再也不会像盛夏时那样卖命了。“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唐·杜甫《立秋后题》)。临近傍晚,凶悍一天的太阳,开始回家睡觉,偏北风就轻手轻脚地出来了。它给草木以安慰,给人们洗去一天的暑气。还在空中晃悠的水汽也被风硬生生地拽回,落在草木上,滚成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立秋了,便有了早晚,有了温差。“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北宋·刘瀚《立秋》)。曾经夜不能寐的人们,可以怅然入睡。那种惬意的感觉,比吃碗美味还舒坦。夜空更加辽阔,星月更加锃亮,曾经浮躁、烦闷的心情也被秋慢慢抚平,逐渐风轻云淡,漫无际涯。

立秋了,虽没有周朝天子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秋,也没有宋时皇宫深院移盆梧桐报秋,更没有清代的悬秤称人,就连民间曾经热闹非凡的秋忙会也没了踪影,但这一切都改变不了秋的脚步。就像世间的有些事物,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立秋,给季节了一个门槛,给生命了一个分水岭,给人生了一个标杆。一山有一山的风景,一季有一季的风光,一岁有一岁的模样。天凉了,心静了,人生也就盈满了。

立夏的文章2:狼牙花飘香

文/李兴林

过了立夏的节气,西秦岭南麓的两当,几乎在一夜之间褪去了春的羞涩和稚嫩,有了夏的热烈和潇洒。在这百花争艳、热闹非凡的季节,遍布沟坡的狼牙刺花也悄悄开放了。细碎的米粒大小的白色花朵密密匝匝地挤在一起,像雪花那样随意地飘洒在枝叶灌丛间,山坡沟壑间,营造出一片静静的雪白。狼牙刺花像一位温柔静美的村姑,平凡普通,却香气四溢。轻风吹过,空气中便弥漫着一股特有的香味,似有刺槐的清香,又有桂花的馥郁。养蜂人闻惯了这种花香的味道,即使在千里之遥,仿佛也能嗅到狼牙刺花那种特有的香味。

花香引来蜜蜂,也引来了天南地北的“放蜂客”,酿造出闻名遐迩的狼牙蜜。《本草纲目》有“蜜出氐、羌(今甘肃陇南)最胜,甘美耐久,全胜江南”的记述。可见,两当狼牙蜜久负盛名。

狼牙刺成就了狼牙花,狼牙花成就了狼牙蜜。在两当海拔800米至1200米的浅山丘陵数百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生长着数万亩狼牙刺花。狼牙刺既然是两当的宝贝,那就得细心抚育,精心呵护。在两当,损毁狼牙刺者视同毁林,要受到众人的谴责和经济的处罚。在国家实行退耕还林政策以来,全县将大量的荒坡荒地还林还草,为狼牙刺提供了充分的生长空间。

每年五月,狼牙刺花开的时候,荆楚、川渝、云贵、宁青以及陕西等地的“放蜂客”,便通过铁路、公路载着一车车蜜蜂,嗅着狼牙刺的花香一路追踪而来,似千军云集两当,安营扎寨“赶花场”。这时候,县上的养蜂接待站便会调拨专用物资,派出专人专车全力以赴,热情接待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帮他们踩点安家,为他们送上油盐米面等生活必需品。于是在穿越县境的宝成铁路、华双公路沿线,以及纵横交错的县乡公路两旁,便会突然冒出一顶顶白色或绿色的帐篷及数万蜂箱。阵势庞大,气势恢宏。那些远道而来的易地蜜蜂一点也不认生,一到驻地,工蜂们就成群结队地外出觅食采花。田野里,万千蜜蜂穿梭飞舞的“嗡嗡”声不绝于耳,它们辛勤劳动,为主人酿造出最好的狼牙蜜。自实行精准扶贫以来,全县建立起20多家电商扶贫网站,每年有100多吨狼牙蜜通过电商扶贫网站销往全国各地,为贫困户增收300多万元。电商们赚了,贫困户笑了。

狼牙蜜成就了人们物质生活的甜蜜,也成就了人们精神生活的甜蜜。在两当河与嘉陵江交汇的县河口放蜂点,流传着一个两代“放蜂客”数十年不变的真情故事。

1975年5月,湖北“放蜂客”老张和四川“放蜂客”老王夫妇同时来到两当“赶花场”,在县河口放蜂点相遇相识。两家帐篷挨帐篷,蜂箱靠蜂箱,成为好邻居。一天,老张乘村上的手扶拖拉机去镇上赶集,拖拉机出了车祸,老张被摔出车外,左腿骨折。老王连夜拉着架子车把老张送到县医院及时救治。老张受伤住院,蜂群还得照常打理。老王夫妇带着一个6岁的儿子,承担起两家数百箱蜂群的管护工作。查巢、清巢、晒箱、除虫、取蜜、摇蜜、换巢础,老王两口子从早到晚忙得腰酸背痛。等到老张伤愈出院的时候,一季“花场”也赶结束了。两家蜂群相差无几,老张家的却比老王家的多产了150公斤蜜。老王说,那是人家的蜂箱大。老张那叫一个感动啊!他对着老王夫妇双手作揖,却硬是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

20年后,当老张和老王再次相遇县河口放蜂点时,老王的儿子已经娶了老张的女儿,两家成为儿女亲家。老张、老王如当初所约,年年都一起来到两当“赶花场”。又过了20年,老张和老王已经从放蜂的岗位上退休。老张的儿子小张和老王的儿子小王接了父辈的班,成为新一代“放蜂客”。两人谨遵父辈所约,仍然一起踩点放蜂,一起来两当“赶花场”。小张、小王两人互帮互学,他们的蜂群比过去扩大了两倍,一年赶春夏秋三季花场,纯收入上百万元,各自家中都盖起了两层小楼房,买了小汽车,“放蜂客”的小日子过得和狼牙蜜一样甜蜜滋润。

立夏的文章3:快乐过立夏

文/季君瑶

立夏,我们江南一带有立夏吃粽子和咸鸭蛋的风俗习惯,所以立夏前一天,一大早我就看见奶奶在包粽子。奶奶根据全家人的不同口味,准备了多种馅料,有纯糯米的、拌赤豆的,还有我最爱吃的蜜枣馅的,还有爸爸爱吃的咸肉馅的。看着我馋得围在边上,奶奶笑着对我说:“你放学回来就可以吃啦!”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妈妈就来接我放学回家了。我还没进门就闻到芦叶的清香了。奶奶拿给我一个蜜枣粽子,我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真好吃啊!吃完粽子,奶奶又让我拿着跟粽子一起煮得香喷喷的咸鸭蛋到麦田里转一圈,据说可以保佑小孩子健健康康的。虽然是习俗,但这是奶奶的美好愿望,我高兴地跑到麦田里,发现还有好几个小朋友也在呢。大家开心地钻进麦田,快乐地过立夏了!

立夏的文章4:立夏物语

行走在孤单的阡陌上,我开始讨厌立夏了,因为长大之后每年的野米饭都是在心里默念着渐渐淡味了。漫长的白昼拥抱着西边的云彩,停留在这个立夏的树梢,湿热的空气抚摸了下我的脸颊,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来临,于是我更加讨厌这个节气了。

躺在乡野的一块空地,我伸开双手,任由虫草对这屌丝身体的侵犯,半空中鹌鹑打着瞌睡,高低起伏地蜻蜓点水,我的眼皮也被拉上了倦意的帷幔,微风不经意间撩起素色裙边,仿若水母般透明脚丫在这小碎花漫天飞舞中凌波而走。犯着花痴的最后一阵春风捋顺了瓦楞上的青苔片儿。小家碧玉的豆角,羞涩地揉捏着那猫耳,弯膝抿嘴一笑的瞬间,西墙垒砌起空楼灶头,野米十里飘香披上了那沙漏夏装。

鹦鹉洲上,水纹蜿蜒,鼓荡芦苇参差,东风绿苗镶篱笆,置身其中似镜像窥人,又似画框出窍,只瞧见梨花流海一线剪的打扮扇着火苗,炊烟袅袅,呛了偷食的黄鼠,也醉了我这落枕之人。仔细端详,锅底空无一物却米香四溅,模糊笑颜如细水潺流,回神过来那人早已不在柴禾栏栅,留下的只是一碗蚕豆糯米饭。走至三四里,桑榆错落有致,屋舍俨然,西屋小伙儿正织蚕龙,河头最喜小女无赖,舀水卧泼鸬鹚,乌篷摆尾荡粼粼,沙洲空无桥段,兰舟催发。

湿履踏舟而上,屋舍如翻页换景,来到一处宅院,台门里挂一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都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只听见秤老人时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秤姑娘则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勿肯勿肯偏勿肯,状元公子有缘分。”秤小孩时又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说罢,船头靠岸,一曲高山流水轻声入耳,宅门外有贩彩蛋,孩童颈项各挂一枚,你追我赶,好不热闹,摔一跟头蛋壳碎裂,哇哇直哭。

琴声悠扬,于是紧跟这声音的源头加快步伐踩着青砖寻寻觅觅。进入园内,窗台明镜,窥阁三尺深又深,潇湘夜雨不解女儿泪,笔墨粉黛似峨眉,轻扇摆弄向我频频挥。浑然是檀木香味,错认为是那段经历让你憔悴,憔悴人遮憔悴颜,看风过处落红成阵,牡丹谢,芍药怕,海棠惊,杨柳带愁桃花含恨,不解风情胜似琴音。我窃听怜惜宿命,不教你陷落红尘遭蹂躏,且收拾心神,自筑香坟葬落英。花魂湮灭散留园,红绡香断有谁怜,筝曲无语茶醒神,欲出正门,一丝凉意卷起,牌匾上方写道:立夏。草坡黄粱一梦,抱颈而泣,土灶依旧空存。

梦里醒来,我已躺在了沟里,没有什么野米饭的土灶,更没有什么园子,只是我开始喜欢立夏了,让我们纷至沓来寻找一片空地吮吸这夏天的味道吧。

立夏的文章5:乡村立夏

文/李笙清

如果把立夏比作一幅季节的版画,那么乡村的五月,就是画面上最具活力的一部分。那不是用浅浅的线条勾勒出来的简单图案,而是用一块一块青绿的菜园,一片一片金黄的麦地,一树一树鲜红的石榴花,还有日趋成熟的梅子,嫩绿的小荷,窈窕的茄子,丰满的豆荚……季风饱蘸这些充满生机与色感的颜料,恣意挥洒,来突出乡村五月的风韵。

“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槐柳荫初密,帘栊暑尚微。”谷雨之后,气温渐高,燕子呢喃,柳树成荫。陆游的《立夏》,就像一幅乡村的写生图,淡淡的笔墨,描绘出乡村进入立夏时的情景。其实这花是没有尽的,桃李虽然谢了,米兰、茉莉含苞待发,但乡村的五月花,依然绽放得那样美丽,引得蝴蝶翩翩,蜜蜂缠绵。季风拂过乡野村落,月季怒放,杜鹃盛开,还有鸢尾、石榴花、南瓜花……姹紫嫣红,争芳斗艳。房前屋后,河流路边,一树一树素雅的槐花,盛开在和煦的阳光之下,那是乡村特有的风景,紫的、白的,阵阵袭人的花香,令人心旷神怡,衬托出乡村五月诗意的美。

走在乡村的五月里,到处洋溢着劳动的气息。田间地头,越冬的小麦金黄一片,暖风中垂下饱满的穗。农谚云:“立夏三朝遍地锄,乡村五月多勤劳。立夏麦苗节节高,平田整地栽秧苗。”进入立夏起,乡村的农事日渐繁忙,布谷鸟的歌声在田野上萦绕,棉花、玉米开始旺盛的生长,施肥、锄草、除虫、播种,犁耙水响间,油菜地已急不可耐地等待响起开镰的回声。看到这一幕情景,便仿佛走进了宋代诗人范成大的《村居即事》:“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采了蚕桑又插田。”是啊!季风飘过四月的阡陌,田园日益丰腴,农人用汗水滋润着五月,烘托出立夏灿烂生动的主题。

乡村的立夏是一首抒情的诗,小桥流水,鹅鸭嬉戏,环绕着一衣带水的村庄,艄公的桨声,将乡村五月的风情摆渡。池塘和沟渠间,水草拱出泥土,小荷露出绿色的尖尖嫩角,在水面上尽情妩媚。不知从何时起,仿佛一夜之间,蛙声阵阵,敲响五月的鼓点,伴随着鸡鸣犬吠,为乡村的立夏,谱写一曲激情的旋律。我爱乡村的立夏,自在,朴实,那种宁静安然中孕育的火热情节,渗透着乡村的原生态气息,令人酣然而醉,为之神往。

乡村的立夏蕴藏着一种绵绵的情愫,一旦开启这扇门扉,所有的乡情会随着夏天一涌而来,弥漫成袅袅的炊烟,在五月的艳阳下,流动着乡土生活暖人的潮汛。

立夏的文章6:浅夏修河岸

文/西海清泉

立夏不久,气温一天高似一天,然而,这段时间的雷阵雨极为频繁,刚下一场雨,太阳立马出来,真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雨过天晴后,整个大地象是冲了个澡似的,清新而芳香。立楼上,看看眼前的青山绿水,云雾迷朦。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我情不自禁地拿着相机,咔嚓了好几张下来,自我得意地欣赏着。

唉!如此好景致,如此好天气,何不去修河边走走,而往日我们总是晚饭后陪玲散散步,今天为了观景,我立即行动了。许久没在傍晚散步,今天这一行会让我什么感觉呢?

快步圩堤上,修河里清澈的水面,涣涣游弋,向东流去。巍峨的群山,倒影在河面上,水更绿了,绿得可以当镜子照,山水图画在这里彰显出对称的美丽来。山腰上的云彩缓缓生起,仿佛人间仙境一般,绿水绕青山,白云萦蓝天。

行不多时,空气里弥漫着一阵刺鼻芳香,我寻着在找香气的来源,哦!原来是一棵大的釉子树,碧绿的叶子间,稀疏地夹杂着一些白色的花瓣越是走近香味越浓。雨后的花儿有的还耷拉着脑袋,却散发出诱人的芳香。

雨后的青山更加翠绿,连绵的起伏的山脉,一头峰顶直插云霄,另一头山脚静卧水边。山腰呀,那白云象洁白的丝带围绕着它们。太阳此时也似害了羞的孩子,在云层里挣扎着,远处,万道金光,近水旁也阴云疏布。阳光这样参差不齐地照射在对岸的青山上,好象给山穿上一件带水文的花衣。

行步在堤岸上,初夏的风暖暖地抚摩着我的脸颊,穿越竹林的小路上,竹笋已拔竿而起,在雨季里,散发着自己青春的气息,打开了枝条,一种蓬勃的感受,又似少女张开臂膀迎接每一片阳光,竹叶即使没长全,高顶处显得格外的温柔。竹林深处,散发着一种清香,就连鸟儿也兴奋地飞来飞去,鸣叫中,一片祥和的氛围。那晚起的桂竹依然是竹笋挺拔着身躯,如刚强的卫士,守望着这一片山水。

太阳渐渐落下去了,我也不时在道旁捕捉一两个景点咔嚓着,有万绿丛中一点红,也有花黄绿叶后。越往前行,河面越是宽广,山水越发清秀,水在这里难以看出流动的迹象,水面平得象一面镜子,山倒影其间,有如群山照镜一般。

路行一半,巧遇三同事也在快步行走,象是锻炼身体吧,相遇时,发现他们摘下的野果非常诱人,说是野刺苞,红红的色味比桑葚好得很,尝了几个,确实好吃,于是决定前去山边采摘野刺苞。

急行中,山居村民的池塘里传来了一阵田鸡的呱呱声,打破了乡村的宁静,它们是躲藏在那苍翠的篙巴里吧, 池塘不大,还有几只水鸟来回游弋着,那水面扇型张开了,当两浪相撞时荡起层层的浪花。那是哪家的小狗仰天长吠,在门口汪汪地迎着客人。

随着一阵犬吠,那些动物们的注意力落到了我的身上,鸡慌乱跑着,主人也出门观察着。长年置身于山水间,已不知其中的魅力了。

初夏的修河岸边,让我的心灵又一次震憾了!

立夏的文章7:故乡龙虾

文/刘希

“立夏到,龙虾跳”,在我的家乡湖南常德,只要一过了立夏,池塘里就生满了野龙虾。野龙虾肉质鲜嫩、营养丰富,经过巧手主妇的细心烹调,刚刚还活蹦乱跳、样子丑陋的龙虾,变成了一大盆红艳艳的、又香又辣的麻辣龙虾,光看一眼就能让人垂涎欲滴,更何况吃到嘴里满口生香,好像惊醒了味觉,怎一个“爽”字了得。

小时候乡里很穷,缺吃少穿,每逢夏天,钓鱼、捉泥鳅、捉龙虾改善伙食,便是我们这些农家的孩子们消遣时光的美差事。但我是女孩,钓鱼的多是男生,我又怕蚯蚓,所以这一项我难以胜任,捉泥鳅需要下田,那时稻田里全是蚂蟥,蚂蟥一粘到腿上,扯都扯不掉,我害怕这东西,只好作罢。只有捉龙虾是我喜欢的。只要一到立夏,池塘里,小河边,全是龙虾蹦跳的身影,也全是我们这些孩子垂钓的身影。

龙虾全靠钓竿钓。做钓竿挺简单,自家屋后砍一根细细的竹子,一米来长就够了,然后系上两米来长的母亲缝被子用的粗棉线,线的尽头系上捕捉龙虾的诱饵,就可以出发钓虾了。龙虾最爱吃肉,不用多,小小的一坨就够了,紧紧地用棉线捆着,把准备好诱饵的钓竿丢进水里,不到两分钟工夫扯上来,就会看到龙虾用钳子夹着诱饵不松开,运气好的时候,一次还能钓上来两个。后来我发现,用鸡肠子钓龙虾最好,所以每次母亲杀鸡,我总是趁她不注意偷点鸡肠子,然后用山泉水浸泡,放阴凉处慢慢用。

钓龙虾不像钓鱼一样需要技术,所以,即使运气不好的时候,一个上午也能钓到一斤多,我发现,钓龙虾很能提升我的自信,让我有成就感,是一种美美的享受。

看母亲做麻辣龙虾也是一种享受。母亲会将龙虾用清水养个半天到一天,说这样能让龙虾吐尽脏污。养好的龙虾去掉虾头,用牙签挑去虾线,洗净,锅里放佐料煮透。这些佐料有:花椒、紫苏、盐、桂皮、八角。待锅里冒出香气,就用小火慢慢入味。大概半小时后,龙虾便煮好了,将龙虾盛出,沥干水分,你会看到,原来丑陋的龙虾通身通红,特别漂亮。

煮熟的龙虾可以吃,但是经过回锅后会更加美味。将锅烧热,放油,把辣椒、姜、蒜煸香,将沥干的龙虾倒进锅里翻炒,加少许水盖上锅盖焖上十多分钟,一锅香辣龙虾就出锅了。

但母亲常常不吃龙虾,在我们大快朵颐的时候,她总是说吃龙虾过敏,坚持不吃。直到一次,见母亲在厨房里,津津有味地嚼着我不屑的龙虾钳子,我才知道,母亲的不吃是假,让我们多吃是真。

又是一年龙虾上市的季节了,看着那些养殖的大龙虾,我就会想起那些野龙虾的味道,那些捕捉龙虾的快乐,那些看母亲做龙虾时的幸福,又一次紧紧地围绕着我,让我久久地沉浸其中,如同品了一锅美味的家乡野龙虾,唇齿留香又回味无穷,心里满满的都是爱和感动。

立夏的文章8:手帕是最便宜的奢侈品

文/晓晓

立夏后,天气越来越热了。老公很怕热,常常动一下便大汗淋漓。他爱出汗,这在我们谈恋爱的时候我就知道了。那时候正是夏天,只要一坐下来,我就掏出纸巾不停地给他擦汗,弄得大家伙都笑我们在秀恩爱。我真是觉得“冤”——我不过是不能忍受他满头大汗的样子而已。可是,用纸巾帮他擦汗,不一会就用一包,我的包里总是塞满了纸巾。遇上纸巾质量不好的,还弄得他满脸的纸屑。次数多了,他厌烦了我老是不停帮他擦汗的行为,我也学会了视而不见。

视而不见,不代表我没看见,也不代表我接受,看着老公大汗淋漓的样子,我心里既难受又别扭。所以,我要求他必须随身带纸巾,不为别的,就为了擦汗。一年下来,纸巾费用居高不下。

后来结婚生了孩子,我买了一大堆的纱布手帕,小小的、薄薄的一块,易洗易干。每次出门,我都要给宝宝备上好多块,可以擦口水,还可以隔汗,遇上有风有太阳的日子,折个小帽戴上,避风遮阳,真是一物多用。想起我小时候,妈妈还经常用手帕折老鼠给我玩。回想起来,就觉得手帕是一艘满载母爱的小船,悠悠地飘荡在记忆之河中。现在,这艘船又回到了我的眼前。轮到我用手帕关爱我的宝宝了。突然,我灵光一闪,要是老公随身携带一块手帕,有汗就擦,可比用纸巾方便好用多了,多买几块,随洗随换,岂不经济实惠、绿色环保?

于是,我网购了几条款式大方的男士手帕,让老公随身带着,用来擦汗。刚开始,他总是忘记用手帕擦汗,经过我多次不厌其烦地提醒,他总算是感受到用手帕的好处了。天热的时候,一条手帕不够用,我便让他多带一条,还能充当毛巾用凉水擦把脸。

据说,央视着名主持人白岩松就很爱用手绢,他说:“手绢是最便宜的奢侈品。这要比拿出一两万块钱的包更有面子,远比名包、名表珍贵。如果两个人每天用8次手绢,一年下来可以保护一颗20年树龄的树。”

虽然我们不敢自诩为环保人士,但是用手绢确实给我家带来了绿色低碳生活,不说别的,光擦汗擦手用的纸巾就不知道要节约多少钱。爱出汗的公公看见我们用起了手绢,直说“好”,最后也成了手帕的忠实拥护者。消失多年的手帕,这种最便宜的奢侈品,现在我家随处可见。希望它能重新风靡起来,带给更多人家绿色的生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