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散文

请欣赏清心散文(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清心散文1:夏日赏兰可清心

文/徐学平

不知从何时起,我的生活已离不开兰花了,虽说她看上去并不起眼,但其淡淡的幽香却宛若一股清泉滋润着我的心田。

去年秋天,一位好友帮我从外地捎回了几株建兰,并再三叮嘱我说建兰喜湿润但又怕水涝,畏阴暗但又惧烈日。我素爱兰花,但却疏于管理,只是随意地将其插入到阳台上一个空余的花盆里,不浇水,不施肥,任其自然,随心所欲……没想到今夏小暑时却蕙叶茂盛,四处伸展,叶根部悠悠间现出细细长长的鹅黄色茎苞。

见此情景,之后便日日观察,发现其茎苞慢慢抽长变壮且逐渐脱萼吐蕊,进了三伏季节居然串出了两株亭亭玉立的花梗,绽开了两组微黄鲜嫩的蕊群,还散发阵阵幽香。笑靥半含还半吐,素心皎皎濯醍醐。对此,我欣喜欲狂,连忙将这宝贝儿搬入室内,细细赏玩。

夏日赏兰不由得总会让人想起与兰花共享“四君子”美名的梅、竹、菊。花因其品性方才享有君子之名,人更应注重品行才能修君子之德。中国文化历来重视君子之道。孔老夫子最讲究君子立德,他在《孔子家语·在厄》里强调:“芷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兰花生于幽谷,悠然飘香,不显摆,不张扬,有君子之风范,故而文化人都喜欢以兰自喻。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就多次歌颂兰花香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毗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等等。他不仅以兰为佩,朝露夕饮,还以兰花为范,洁身自好,嫉恶如仇,他最终以投江的方式向世人证实了自身的价值取向和人格魅力。

历代诸多文人贤达对兰花的颂词汗牛充栋不胜枚举,我最喜欢的还要数李白的那句:“幽兰香风远,蕙草流芳根”,轻轻一说,流传千古。还有他的“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将清风与兰香此二雅合为一处,足以显示出他孤傲不群的个性。“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是画兰花的一代宗师,他的那句“兰竹石,相继出,大君子,离不得”也是其自身的真实写照。

古人将纯洁高贵的友谊称为“金兰之交”;也将美好的地方叫作“芝兰之室”。兰花的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所以其文化自然极其丰富,我对兰花也是感慨良多。而今海清何晏,能于斗室之中看到亲手栽种的兰花含苞怒放,细细观赏,犹对佳丽尽闻幽香,让人忘却了烦恼忧愁,只留下一丝兰韵芬芳,还有内心的一份清凉。

酷暑炎夏,赏荷理所当然,然而,我今年于三伏天赏兰倒也是别有一番情趣。窃以为,赏荷更可悦目,而赏兰,足以清心也!

清心散文2:清心莲子

文/钟穗

夏日的清晨,街市上时不时可见挑担兜售莲蓬的农妇。三个一扎,五个一把的新鲜莲蓬静静地卧在竹篮里,绿斗上还凝着荷塘里的清香露珠,于晨阳的映衬下,真如碧玉嵌翡翠般诱人……我每每遇见,总是忍不住挑那丰满些的,买上几把。不为别的,只为闻闻绿荷残存的清香,嚼嚼莲子甜嫩的滋味。

记得早年在乡下时,离单位不远就有一处荷塘。初夏时节,放眼望去,荡漾的湖水,凝碧的荷叶和在水中轻轻摇曳着的娇羞荷花,撑起的是水墨画般迷人的诗情画意。偶尔有一两片花瓣随风落下,也落得那般从容优雅。但我所盼的倒不是这仪态万千的荷花,而是隐于荷花与荷叶之间,包裹在硕大莲蓬里的莲子。

亭亭荷花,是莲蓬做姑娘时的模样。当荷花在盈盈碧色的荷叶中绽得正艳时,莲蓬还是娇小嫩黄的花心,掩于繁华与光芒的深处。须待到菡萏香销之际,青绿丰满的莲蓬这才唱着丰盈的歌,脱颖而出。一枝枝或昂首向天,或俯首窥地,或羞涩扭着半边脸庞,碧玉碗般高擎在荷梗之上。

莲蓬长得很快,不及时采摘会衰败掉。因此,夕阳里便有美好的采莲女,划一叶湿漉漉的舴艋舟,穿梭在妩媚的荷花、荷叶之间,伴随着阵阵蛙声,荡漾起那延续了千百年的旖旎风情。

莲子,灵秀素丽,是上苍赐予的天然美食。那鲜盈盈、绿嫩嫩的莲蓬执于手中,带着一丝特别的荷塘清凉。轻轻掰开,将莲子从莲蓬里一粒一粒扒出来,再用指甲剥去嫩绿的硬皮,便露出晶莹剔透的莲子来。

小孩子大多偏好鲜嫩的莲子。嫩莲子有一种如水般清雅的甜味,一粒粒塞进嘴里,嚼得嗑嚓嗑嚓的响,洋溢着质朴的乡野 之趣,也咽下满心的欢喜。特别是那股幽幽的自然清香,沁人心脾,美不可言。

大人们或许更喜欢老一点的莲子。将它们一一剥去外皮,再撕掉那层白色的软衣,并细心剔去莲子中那一茎嫩绿的莲心,便可上锅用文火慢慢地煨成莲子羹、八宝粥等老少皆宜的甜美吃食。

煨烂的莲子盛在白瓷碗中,慢慢地品。入口酥糯,甜而不腻,软糯香浓中还蕴着一缕花的芬芳,便如春蚕刚吐出的丝一般软而缠绵。品着品着,味蕾早已穿越群荷绽放的馨香,心火便渐渐褪去了。

在中国古代养生论著中,对莲子多有记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莲之味甘,气温而性涩,清芳之气,得稼穑之味,乃脾之果也。”另《玉楸药解》中也将其列为上品:“莲子甘平,甚益脾胃,而固涩之性,最宜滑泄之家,遗精便溏,极有良效。”

剔下的莲心,晒干后是泡茶的恩物。于晨起时,往杯中投七八粒,冲入滚烫的沸水,清澈的水逐渐变得淡绿,再成浅黄。待水安静下来后再看,翠芽初绽,轻雾漂移,在沉静中氤氲着一片水光与云柳相依的梦。呷之饮之,那淡淡的荷塘清气,将心都荡涤得如水般恬静起来。

清心散文3:夏日赏兰可清心

文/徐学平

不知从何时起,我的生活已离不开兰花了,虽说她看上去并不起眼,淡淡的幽香却宛若一股清泉滋润着我的心田。

去年秋天,一位好友从外地帮我捎回了几株建兰,并再三叮嘱我说建兰喜湿润但又怕水涝,畏阴暗但又惧烈日。我素爱兰花,但却疏于管理,只是随意地将其插入到阳台上一个空余的花盆里,不浇水,不施肥,任其自然,随心所欲……没想到今夏小暑时却蕙叶茂盛,四处伸展,叶根部悠悠间现出细细长长的鹅黄色茎苞。

见此情景,之后便日日观察,发现其茎苞慢慢抽长变壮且逐渐脱萼吐蕊,进了三伏季节居然窜出了两株亭亭玉立的花梗,绽开了两组微黄鲜嫩的蕊群,还散发着阵阵幽香。“笑靥半含还半吐,素心皎皎濯醍醐。”我欣喜若狂,连忙将这宝贝搬入室内,细细赏玩。

夏日赏兰不由地总会想起与兰花共享“四君子”美名的梅、竹、菊。花因其品性方才享有君子之名,人更应注重品行才能修君子之德。中国文化历来重视君子之道。孔老夫子最讲究君子立德,他在《孔子家语·在厄》里强调:“芷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兰花生于幽谷,悠然飘香,不显摆,不张扬,有君子之风范,故而文化人都喜欢以兰自喻。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就多次歌颂兰花香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毗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等。他不仅以兰为佩,朝露夕饮,还以兰花为范,洁身自好,嫉恶如仇,最终以投江的方式向世人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取向。

历代诸多文人贤达对兰花的颂词不胜枚举,我最喜欢的还要数李白的那句“幽兰香风远,蕙草流芳根”,轻轻一说,流传千古。还有他的“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将清风与兰香此二雅合为一处,足以显示出他孤傲不群的个性。“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是画兰花的一代宗师,他的那句“兰竹石,相继出,大君子,离不得”,也是其自身的真实写照。

古人将纯洁高贵的友谊称为“金兰之交”,也将美好的地方叫作“芝兰之室”。兰花的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所以其文化自然极其丰富,我对兰花也是感慨良多。能于斗室之中看到亲手栽种的兰花含苞怒放,细细观赏,犹对佳丽尽闻幽香,让人忘却了烦恼忧愁,只留下一丝兰韵芬芳,还有内心的一份清凉。

酷暑炎夏,赏荷理所当然,然而,我今年于三伏天赏兰倒也别有一番情趣。窃以为,赏荷可悦目,而赏兰,足以清心也!

清心散文4:浓情咖啡,清心淡茶——咖啡与茶

文/木子秀

咖啡与茶,就像电影《当北京遇上西雅图》般,西方与东方的文化撞击,矛盾而又融洽。咖啡--是用火的烫痕,烙印着芳香,茶--如坐草木之间,清新而幽远。

"咖啡"一词源自希腊语"kaweh"意思是"力量与热情"咖啡树是属于山椒科的常绿灌木,日常饮用的咖啡豆配合各种不同的烹煮器具制作出来,而咖啡豆就是指咖啡树果实内之果仁,再用适当的烘焙方法烘焙而成。咖啡豆加工出来的咖啡品种让人目不暇接,其中有卡布奇诺咖啡,可比可咖啡,拿铁咖啡,炭烧咖啡,摩卡咖啡等等,它们加入了牛奶与糖,柔滑牛奶和香醇的的咖啡完美结合,营造出浓郁的奶香味。任何咖啡的香气和味道取决于咖啡豆的质量及咖啡豆筛造和搅拌方式,因此像卡布奇诺咖啡这种有名的咖啡就这样脱颖而出,其中的咖啡配上奶泡给人完美的享受。浓情饮咖啡,清心品淡茶,浓醇的咖啡有苦涩的味道,有糖的甜,有奶的香,喝完一杯咖啡,感受那种百味含混的浓沉醇厚,顿觉熟气腾腾,陶醉不已。每天,形形色色的的人,在世界不同的角落里,等待着一杯香醇浓郁的咖啡,就像等待自己的心爱的新娘,那种心情期待中自然陶醉。

在艺术的天地中,咖啡也成了画龙点睛的传神一笔,贝多芬的作曲,达芬奇的画……月光下那倾泻而出的动人的月光曲,那典雅而神秘的蒙罗丽莎的微笑,其中的艺术气氛让人嗅到他们灵感中最初的咖啡香气,数百年来,咖啡是一种最沉没的温柔,最无以设防的方式改变着历史。流金岁月中,他们在咖啡里,寻找着心灵飞翔的方式。所以,咖啡可称为"上帝的饮料"!

茶就是"人在草木间",茶生于林,长于林,成长在清山绿树之间,高山峻岭之中,吸收山水灵气,天地日月之精华。草木如诗,美人如织,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天人合一就是自然之道。茶来自草木,因人而得到独特价值。唐朝时的"茶圣"陆羽踏遍三山五岳,千山万水潜心所著的《茶经》可谓博古精深,全面叙述了我国有关茶的分布,生长制作工艺,品茶之道。其中的茶学,茶艺,茶道等一纸了然,那种以茶思源,以茶会友,以茶入诗,入画,那种陶渊明笔下描绘的"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淡雅,可谓"清茶一杯也醉人".所以,茶虽草木,但经陆羽的《茶经》最终使茶成为华夏的饮食和精神缩影而流芳千载。

虽然我们不能常常游历山林之间,却在品茶之中独得山林之趣,一杯清茗,就仿佛蓦然走进草木之间。"茶如隐逸,酒如豪土;酒以结友,茶当静品"世事喧嚣,人生纷扰,唯有品茶时心思才能宁静,才会于清淡里有一种隽永悠长。因茶常植于山林之中,临水之滨,经历了四季的风雨,经受过霜雾雹露,所以茶自然之中蕴含日月之精华,天地之正气,自能洗涤人内心的凡尘污垢,把草木清新之气吸纳进自己的生命之中,让自己常常处于淡泊宁静之间。

当携一壶好水,静坐煮茶,看着淡淡的几片叶子在水中上下翻飞,当茶香四溢时,清浅的绿色就好像沏进了一片阳光,好像在感受到山林中风吹叶落,飞花散漫的情景,品尝到溪水叮咚中的山泉之甘甜。"独饮得茶神,两三人得茶趣,七八人施茶耳",一人独饮好像跟山林,溪水静静地交流,大自然的神韵悠然而来。两三知己品出茶趣,也品出知己般的情投意合,七八个人共喝唯解喝而已。

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人生如茶,要慢慢品尝。当夜阑人静时,一壶清茗几卷书册,邀明月相伴,泛舟书海,仿佛置身于满湖的荷花中,置身于山水之间,山林之中,觉得生命就是一幅浓妆淡抹的水墨画,黯淡与灿烂并蓄,精彩与沉重同在。清茶亦好,咖啡也罢,它们只是我们品味人生的不同方式。咖啡有咖啡的激情,清茶有清茶的淡雅,人们要懂得让它们融洽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就像咖啡语茶般揉合在一起就成了一杯独特的饮料,就成了人生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其中有咖啡的苦涩,有清茶的芳香,在苦涩中感受到茶香如兰花般盛开,清风自来。而那咖啡的浓醇就如手中那一抹曾经的温柔,低低浅浅的。品尝着它们就像品味着自己人生之旅般。

生命之旅,路过的都是风景,那一路风景,美丽是惊喜,凄苦是阅历,路,不管是一路坦途,还是一路崎岖曲折,只要心中能留有咖啡的热情,清茶的淡雅,或许生命之旅真正的收获定会在路上,而不是在终点……

清心散文5:华岩寺的豆花

文/刘宏伟

华岩寺那碗清心润肺的豆花,一直令我魂牵梦萦。

在重庆生活期间,每到夏秋时节,我几乎每周末都要选一个清晨,到位于大老山“半岩花雨,一院松风”的华岩寺走一遭。交通顺畅时,往往会比预计的时间早到,山门还没开呢。这时,我总爱一个人靠在接引殿前的红墙上,或看远山近水,或闭目遐思,静静地等待着某个时刻的到来。

当阳光透过寺前层层密密的茂林修竹,在接引殿的红墙上映出斑驳的光影时,就到了我该前去素餐厅享受那碗念念不忘的豆花的时候了。

我会径直走到临窗的那张古色古香的大圆桌旁坐下,一声招呼,少顷,面前就会多出一个绘着莲叶荷花的白瓷托盘,上面的白瓷大碗中,一碗白雪似的豆花正颤巍巍地立在略带玛瑙黄般晶莹剔透的清水中。不要添加任何佐料,轻轻地舀一勺,慢慢放进嘴里,千万别嚼,那样只会破坏此刻的妙味儿,只需要两腮一缩,轻轻一吸,一勺豆花瞬间便融化在口中,地道的“入口即化”。舌尖的嫩滑柔腻尚未荡开,馥郁的清香已满身心游窜……伴随着寺中早课的悠悠钟鸣、朗朗诵经声和缭绕的烛香,红尘俗世的繁华缭乱渐行渐远,清心寡欲后的灵台澄明盈盈而来……“远梵霄钟”般的销魂滋味儿,宛如有朵朵莲花在心间次第绽放。

从麻油锅巴、富贵满园、年年有余,到罗汉上素、糖醋“排骨”……华岩寺以清新时蔬主打的素斋,可谓名目繁多,惟独这碗出自侍僧之手的毫无花哨可言的豆花,令我难以割舍。

一碗豆花入腹,少歇片刻,再来上一杯茉莉花茶,慢慢地品着。当朝霞透过窗棂打在我的脸上,激起阵阵酥痒的暖意时,起身出门,放眼望去,远处森森林木汇成的万顷绿海上,一轮红彤彤的朝阳,正羞答答地悬在远天。近处,微波粼粼的华岩湖已是金光一片,倒映着摇曳起伏的茂林修竹、点点船影,更有掩映在湖岸密林中红墙碧瓦的祖庙华岩洞,在晨雾朝霞、松涛鹤鸣中若隐若现,此情此景,岂止一个“如诗如画”!

此刻,是前行漫步,享受眼前的湖光山色、飞檐高耸“有龙则灵”的小寺中的古洞奇景,站在声若古弦的“哗潭”旁感受世外桃源般的空灵,还是转身走进雕梁画栋、重楼叠宇的大寺,在万千盆随处可见的荷花盆景散发出的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中穿越数百年的悠悠时空,在无数名流高士的诗词墨宝中流连,或者在这巴山灵境、川东第一名刹的殿堂间参禅悟道,都不失为一场魂安神定的享受。倘若时间允许,倘若有缘,将天池夜月、曲水流霞、帕岭松涛、远梵霄钟、疏林夜雨、双峰耸翠、古洞鱼声、寒岩喷雪的“华岩八景”一一体味,那更是不枉此行。

如今,身居京城的我总会时不时去德胜门外的华岩寺转转,冥冥中,似乎有股莫明的力量在牵引着。每当我在华岩寺的影壁前流连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曾任过该寺主持的那位“心心万里一条铁”的圣可和尚,他正是华岩寺开山兴寺的首任主持。虽然他一生命运多舛,却始终矢志不渝地在传扬佛法之余,笔耕不辍,留下了《语录十卷》、《华岩八景诗》等诸多着作。每思及此,华岩寺的飞泉流瀑、碧潭寺影,素餐厅那碗颤巍巍地立在略带玛瑙黄般晶莹剔透的清水中的豆花,还有故乡的山山水水,便会如画般一一浮现脑海。鼻孔中,就会隐隐闻到那股熟悉的豆花香,萦绕心头的背井离乡的烦愁便会渐渐消散。

华岩寺的豆花,可以令人忘忧。

清心散文6:清心缘起,歌声轻扬

文/写下年华

灯昏黄,夜微凉,晓窗远处尽沧桑,离落的泪,把夜坠成伤。

谁在与这无声的夜邂逅?谁,又唱伤了这颗寂静的心?

今生闲缘,老天不忘我于青眼相待,在浮华里总能找到许许的解脱。或许醉了,或许是心碎了,以至于每每于生命的束缚中寻求到一点点的安慰,才得以释然。如若不是这样,现在的我,也应该是别样的一番风景了吧。但不管怎样,我还是幸运的,至少来说,岁月没有把我遗忘,它还是对我以坦诚相待,说,累了,并歇歇。

毕竟这个世界的天使并不存在,完美也就无从说起,许多的过往,都只是年轮岁月里的一抹印记,说散不散,聚也不合,零星点点罢了。我只是侥幸的出生,与一切光亮和暗黑角逐之后,并会成为烟云。

人,活着,就要勇敢地对待一切,不管是快乐还是忧伤。

我从来都只有悲伤,但我却从来都不懦弱,因为我害怕懦弱,害怕懦弱之后,醒来时的绝望和痛苦。所以我还是幸运的,只是有些事情还一时无法忘掉而已。

尘世的一切,不过一个缘字,清了心,明了目,并也不再稀奇。

当我把这串时光的风景透支的时候,人生就会无撼了吧,而那些残留的光阴,虽不说好过,但只要清心,并也然足够。

奢侈,每个人都是一个奢侈品,奢侈的来到这个世上,又奢侈的回归虚无,所有的一切,不过都是过眼烟云,弹指一瞬。

我不敢在人生的道路上逗留,时间也不允许我逗留,而那些站成成风的欲望,终会随着风的柔软,一起飘渺。

我笑天空,天空笑我,我执浮华于一隅,百事尽成空;我随小河泛轻舟,小河流淌波涛涌,戏水浅弄,我心朦胧。

当我看清这个世界的样子时,我以为浮生不过一场梦,而当我真正做这个梦的时候,却又不得不“热衷”于这浮萍。

身不由己己欲生,但看花开开又落。执笔携心随风飞,奈何笑我清辉泪。

无奈与现实的温存,并已煞尽了英姿,纵然我千般的许诺,说,明天的美好不过染指霜华,然而,事实证明,这与我的意愿背道而驰。

我甘愿做浮华的源头,不想容若过后的刁涩满肠,或许如果只是梦,或许今后无痴忧,然而,清心一曲谁又唱得了?浮生如梦,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如若换成是满天的繁星,这就显得太过娇气了。

我原想,就此清歌,罢罢手并不了了之。就青山绿水为伴,与鹤为 伍,畅想心灵的愉悦。但,事与愿违,凡事不于一己而倾心。

许多的事情都无法做到尽善尽美,也许有了一点点小小的出处,并会成为永久的遗憾。

我没有预言,也没有古志,而呈恒的思想,并是我的唯一,任谁都无法带走,然而那些已被带走的,却只是曾经的过事。

心有多远,天就有多高,每个人的天地都是迥然不同的,也许,是一方心灵的净地;也许,是一地污秽的辖区;也也许,是圣洁过后蔽日的朦胧,不清也不白。

当我置身于心灵的时候,心里是一方净地,而当我置身于生活的时候,就不清也不白了,都说外在的环境能够给人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而我也不清不白地成了其带动的“机器”,终使我自由不得。

总有太多言语,道不尽,倾不了,总在不尽的喟叹里受尽了铅华,不复的往事如繁星点点,催人泪下。

夜阑珊,灯火摇拽,不处的笙歌曲渐落,声声苦痛,悲亦鸣,笑一声,路何在,路,何在?!!!

清心缘起,歌声轻扬,缥缈迷离了我,我在夜的尽头,夜在我的心间,就让烦事如风,就让过往随流水,吹过倒也舒爽,淌去并也轻松。

清心散文7:可以茶清心

文/许春樵

山泉水泡制的茶汤清甜绵软,清冽甘爽,最初感觉是,成语“沁人心脾”肯定是由此得来的,其后就觉得整个人如同脱胎换骨,神清气定,心静如水……

长江分南北,南北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当疾走如风的江北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时候,临水而居的江南人更多的是在庭院深深的树荫下品尝嫩绿的新茶。前不久,我坐在皖南山区的一个茶农家烘焙春茶的篾瓮前喝着清香弥漫的绿茶,想起朋友的约稿,灵光乍现,对一行同道说:江南江北是以茶和酒划开界限的,而不是长江。

一行人一头雾水。

黄昏来临的时候,暮霭四面合围,山顶上云雾缭绕,山脚下是经年不息的溪水声,住在溪边40多年的茶农说他能听见溪水经过大小石头的不同节奏,这让我们很惊奇。过了一会,淳朴的茶农又给我们每人端上一杯茶,这位中年汉子说,刚炒好出锅的新茶,刚用炭火烧开的山泉水泡制的。青花白瓷茶杯的盖子轻轻掀起,一缕清香扑面而来,色泽天然的茶叶在水中绽开花形的嫩芽,茶汤碧绿,轻轻抿上少许,即刻满口生香。山泉水泡制的茶汤清甜绵软,清冽甘爽,最初感觉是,成语“沁人心脾”肯定是由此得来的,其后就觉得整个人如同脱胎换骨,神清气定,心静如水。

我所居住的省份横跨长江南北,多年来我一直游走于大江南北,你要是来到淮北、皖北,朋友们最先安排的是喝酒,上了酒桌,如同上了水泊梁山,双杯、走杯、通关、炸雷子,一直喝得你四肢麻木、满口胡言、不省人事、肠胃出血,是谓“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而到了江南,江南的朋友首先考虑的是用什么样的好茶来待客,对于尊贵的客人,每人沏上一杯上等好茶,要是一般朋友或乡亲邻里来了,就泡上一壶茶,然后倒进一个个小杯子里,分而饮之。我们在皖南茶农家接受的就是贵客的礼遇。

江南也喝酒,但很含蓄,敬酒而不拼酒,性之所至,随意而为。长江以南大多是低度酒,很少喝到北方的烈性酒,即使喝了酒,酒后的待客之道还是喝茶,喝红茶,红茶是暖性的,养胃健脾,以利解酒,而在江北喝完烈酒后,即使坐到了茶楼里,也不喝茶,而是喝红酒或啤酒,成捆成箱地喝,是谓“涮涮胃”,那种雪上加霜的酒精将以最快的速度让你就地趴下。江北人的豪爽体现在先让自己喝倒,一旦主客都喝倒了,那就算是待客的最高境界了。

酒让人热血沸腾,茶让人神清气定。江北人粗犷豪爽,江南人精致细腻,这种文化性格的差异突出表现在生活方式的不同,而生活方式不同的典型特征就是以酒和茶的生活细节选择来体现的。一般说来,酒以“喝”来命名,而茶则以“品”为叙事形态,喝酒与品茶,动作、姿势、情绪、状态、心境是完全不同的。

江南喝茶是有讲究的,客人进门先敬上一杯茶,春夏新茶上市,以青花白瓷为杯,讲究色香味三位一体,而到秋冬季节,品尝老茶,当以宜兴紫砂杯或紫砂壶泡制,一是保温,二是还原茶叶的原味。在江南,泡茶的水甚至比茶叶更重要,山泉水最好,次之为井水,而用加了漂白粉的自来水泡茶是无法容忍的。现在大都市里茶楼林立,而且讲究功夫茶,且无限拔高为“茶道”,江南的民间很不以为然,日本人醉心于茶道,是因为他们没有茶,所以才把茶当酒喝,有故弄玄虚之嫌。

春天在江南品茶,品茶地点不只是一个背景,而是品茶的一个重要内容,春暖花开季节,通常在树下,在溪边,在月下,当我们在皖南山区溪边老树下,捧着青白茶杯,临风近水,慢酌细饮,沉浸于茶香四溢中时,你就会觉得在城市的茶楼里简直就不能算喝茶,猩红的灯光,暧昧的表情,做作的姿态,混杂的烟酒味让人如同置身于一个封闭的罐头盒里,那种自来水泡制的经长途跋涉而来的茶已经被篡改了味道和性质,那顶多算是概念化的喝茶,像是一种仪式。

清代有一把宜兴茶壶,壶盖上刻着“可以茶清心”,这几个字概括了江南人品茶的全部内涵和气韵,它以一个环文句环绕壶盖,每一个字都可以打头,“以茶清心可”、“茶清心可以”、“清心可以茶”、“心可以茶清”。茶酝酿了江南人优雅、宁静、精致、细腻、浪漫的文化性格,也在塑造着中国人“宁静致远”、“天人合一”的人文理想。一种生活方式注解着一种文化气质,要想体验这一判断,就到江南来品茶。

清心散文8:茶书清心

文/张辉祥

周日,穿过城市喧嚣的街道,双脚步入这间隐藏在小巷之中的茶馆,立刻就被静谧淡雅的氛围所感染,使你不得不静下心来,与茶为伴,细细寻证那漫漫的人生之路。

见有来客,儒雅的老板便放下手中的书籍,起身点头致意。茶馆不大,有五十多平方米,陈设也简单,没有棋牌、麻将,只有聚散飘浮的袅袅茶烟。在室内一显眼之处,有一个大书架,上面摆放着书籍、报刊、杂志,且多以与茶文化有关的图书为主,如:《中国茶文化》、《中国茶谱》、《平常茶非常道》、《中国茶艺》、《古茶·古道·古风》、《茶中禅味》等等,由此老板的闲情逸致也可见一斑。

顺手拿了一本林清玄的《平常茶非常道》,选了个临窗的位子,坐下。点了一杯碧螺春,佳茗清醇,香远溢清,茶池盏畔,幽若山林。翻阅书本,文章中的茶香更使人品味到“浮茶若生”的哲理,林清玄写道:“茶一定要用热水汤过才有味道,人生也是一样,你一辈子很平顺味道也不会出来,一定要三起三落,然后起的时候像万里飘蓬,之后才有味道出来,整个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缺一环节都不可,而此时茶叶本身的好坏就变得不是很重要了,人生其实亦如此。”品读作者笔下飘逸着茶香的文字,犹如饮下一杯淡茶,心底也沉淀了几许恬淡的心境。

独坐于茶馆,虽没有可以海阔天空的茶友,但却毫无寂寞的感觉,因为《文人品茗录》中的大师们正悄然地叙述着品茶的心经。比如,鲁迅先生对品茶就有精辟的见解:“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而林语堂的“三泡”茶说却另有一番闲趣,“茶在第二泡时为最妙。第一泡犹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岁女郎,而第三泡则是少妇了。”多情善感的诗人袁鹰则认为,“茫茫人事,忧思、忧愁、忧患千桩万种,区区杜康何能消解?若是二三知己,品茗倾谈,围炉夜话,如潺潺流水,涓涓清溪,倒可以于相互慰藉中分忧解愁。”书中那些润浸着茶香的散文小品,使我的思绪飘荡在绿海里,心中升腾起一种无可言明的感动。于是,我就不断地告戒自己要如茶的品质般生活:要像茶那样,清廉纯洁,脱俗高雅;要像茶那样,清心寡欲,不卑不亢;要像茶那样,繁华落尽,宠辱皆忘。

茶馆内,壶流茶香;茶书中,诗韵留芳。品一口香茶,低吟浅诵着《茶诗三百首》中的佳句,心情格外的清爽。“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梅盛每称香雪海,茶尖争说碧螺春”、“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雪魂”……诗中的茶香,一缕缕地在心中萦绕,涤荡着灵魂,真可谓是:“清茶素琴诗自成,品茶听雨乐平生;滚滚红尘多少事,都付南柯无迹寻。”

一条幽静的小巷,一间古朴的茶馆,一杯碧绿的清茶,几本清心的茶书,让浮躁的心归于安宁。

清心散文9:品茶可清心

文/柳相

都市生活,各类饮料铺天盖地占据我们的生活,但对我来说,一杯清茶依旧是割舍不去的爱。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直到后来才搬到了城市工作生活。小时候,家中来了客人,母亲总要泡上一杯热气腾腾的芝麻豆子茶待客。茶苦,芝麻豆子却芳香诱人。年少时不喜欢烫嘴的热茶,但凉茶味苦,我有时感觉远远不如一杯凉开水喝起来爽快,即使寒冬腊月,檐下挂满冰凌,我们这帮伢崽们依旧爱喝冰凉凉的井水。到我上中学,唇边绽出毛茸茸的胡须,我却开始喜欢上了热茶。茶味虽苦,苦中却有甜。父亲说,喝茶也是成熟的一种标志。后来我到城里当了一名工人,劳累之余,更感觉喝上一杯热茶更感快意。

茶文化在中国流传久远,所有温和、柔韧的中国文化都是带着幽幽茶香而来的,丝绸、陶瓷、戏曲、字画、服饰……中国的传统都似乎带有茶的气息。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一酒一沉醉,一茶一清香。

饮茶一为欣赏,二为雅,说茶不谈诗词是断断不可的。李白斗酒千杯,名篇无数,狂羁洒脱,属外向感性,而茶,则重在不温不火,有理性、知性的美。下摘茶联两副共赏:“泉以石出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圆”“趣言能适意,茶品可清心”。第一副言,茶生于绝境者取天地精华自然之灵气为极品,清冽山泉以石出为上;第二副为回文茶联,反读一下试试,知道从前爱饮茶者有多诗情雅致了吧!吾辈俗人,只能参读追随,但稍尝名茶,已觉满足。

俗话说,人生一杯茶。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中适应了苦之后,苦也会变淡、变甜,甚至会让人感觉人生滋味回味无穷。由此,我更加爱茶。

清心散文10:清心缘起,随心而动

文/史忠和

每天晚上总是喜欢一个人也只能是一个人去散步,没有固定的时间、没有行走的目的,随心所欲、率性而为,无拘无束,悠然坦然。清心于自然,醉情于山水。

宁静的夜晚,安静的我,人在路上,脚步不停歇,清风、白云、鸟鸣、花香------车水马龙、霓虹闪烁、夜市林立、万家灯火------自然万物和人间佳境以不同的丰姿,勾勒出一幅幅自然界的和谐,给生命带来不尽的温暖和快意。

绕盈河溪水潺潺,轻灵而纯真,静谧而优雅,宛如女子般文静,在街灯的映射下锦簇樱花,在绿树环绕下静享安逸。河的两岸,高楼林立、绿树成荫,灯光水影,光影斑驳,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人行道上栽种着粗壮的柳树,柳条随着微风飘舞。茶余饭后的人们,三个一伙,两个一伴,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骑车儿的骑车儿,遛弯儿的遛弯儿,聊天儿的聊天儿,轻松、潇洒、自然,在夜晚的凉爽中得到休闲和满足,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无拘无束的笑容。

宽敞的广场上,忙碌一天的人们集聚在这里,伴着舒缓的音乐,踏着欢快的节拍,或娴熟、轻快地做起了健身操;或端正、风雅地跳着交际舞;或气定神闲地打着太极,轻盈、飘逸、优美。广场的一角,十几个人围成一圈踢着毽子,毽子是假羽毛做的,颜色鲜艳,大红大绿、深紫深蓝,五彩缤纷,五颜六色的毽子在他们脚下迅速地踢起又落下,跳跃、屈身、转动,谈笑间人们就把一个毽子踢得风起云涌,心里洋溢着的是满足和欢乐。

而走进南照山,就如同走进了古朴、美丽的画卷。一处处富有浓郁原始森林特色又不乏现代气息的建筑群、木栈道掩映在青山绿树之间,别有一番风景。沿着曲径通幽的木栈道,穿越郁郁葱葱的丛林,欣赏着周边的美景,很难看到山体的本貌,到处都是满眼层层叠叠的绿,林木与花草、栈道与亭台和谐相融,形成了树林茂密、曲径通幽、鸟语花香的迷人景色,蓬勃着无限生机。人在山中,山在景中,景在画中,浑然天成。漫步其间,心旷神怡,“更忙无苦吟闲乐,恐是人间自在天。”贴近大自然本身就是一种让人心动的浪漫体验。为平静的心平添了优雅浪漫的情调。

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平和。看于此,心中便有一种情思在隐现:路过了繁华三千,赏过了风景无数。春花春鸟,夏云暑雨,秋月秋蝉,冬月祁寒,物与意融,情随之宛转,置身于自然山水,忘了身外的大千世界,是一种洒脱,是一种宁静。

随着年龄的增长,深谙了世故,洞悉了人情,增加了负累,习惯了沉默。身在凡尘,虽无事不触于心,但如果能用自己的心灵去完美自己的生活,用欣赏的眼光,平和的心态,从各种角度去看待多姿多彩的社会,早早地放下那一些外在的枷锁和缠绕,安静地向内心去寻找自己,用一天一天的光阴,三言两笔文字,去消磨晨昏多余的时光,去鲜活渐渐增添的生命年轮。静目养心,寄情山水,醉意清欢,动静相宜,简单着,清朗着,让茶香伴着美梦,以恬淡的模样轻拥欢笑,为平日烦躁不堪的身心修炼一片净地。如此,甚好……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