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文章

请欣赏味道文章(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味道文章1:古镇的味道

文/王晓林

有很长时间,我没回故乡了。

我的故乡,是一个远离现代文明、静卧于明月山脚下的远古小镇。记忆中,清澈的白水河宛如长龙穿过场镇。河滩上白茫光滑的鹅卵石,映衬着苍山翠岭,讲述着岁月沧桑的故事。

古朴悠长的街道,青灰色瓦房错落有致,沿河而筑,在岁月中见证日升月落。屋顶,缥缈的炊烟缕缕淡淡,炊烟泛出日子的丰满。诗意的河水,简淡的炊烟,悠长的古街,小镇的今生仿若世外桃源,让人心静神宁。古街,古韵,古味,总让人去触摸它的脉络,触摸它的灵魂。它的静,它的古,它的远,都写满故土的史册,定格在岁月之中,让故乡的游子永远牵挂。

其实,家乡有着厚重的历史。据《民国续修大竹县志》记载:“四合镇:县东南一百四十里,旧名伯王镇。地与竹、邻、垫三县接壤。乾隆十二年改为四合。原设分防同知一,嘉庆五年裁撤;有外委汛厅一,宣统三年裁撤。”这样一个历史古镇,它的根在哪里失落,它的悠远在哪里失落?我追问自己,可我找不出正确的答案,谜在心头升起,又在心头失落。每读于此,我眼前总浮现出雕梁画栋,飞檐翘角,亭台水榭。

故土有我牵挂的根,有我乡恋的魂,乡情的牵引,故土的呼唤,让我踏上了归乡的行程。

回到故乡,那熟悉的村庄、房舍、树木、庄稼、花草,似一幅水墨丹青在心中定格。这幅乡村剪影简淡、从容、本真、自然。那一张张似曾熟悉的容颜映入我的眼帘,纯真、清新、热情、大方、淳朴、厚重的乡土乡音抚平了我的思念,心里涌动出久违的欣喜。我离开故乡太久了,多次在梦里触摸故乡,亲吻故土。如今,鲜活的故乡就在我眼前,我扑了上去,来一个今生的拥抱。

四合古镇,白水河环绕而过,河水灵动,孕育出灵山秀水。古镇由新街和老街两部分组成,两街相望。我有怀古情怀,很少去新街逛逛。难怪老家的人取笑我:你看你,离开家乡这么多年又没见大富大贵,还瞎子看戏——视而不见,每次回来都不去看看新街。不去新街,是我觉得那地方跟我没多大关系。意念中,这些新开发的地方,缺少古朴的内涵和深远的文化元素,都是一个模子克隆出来的,千篇一律,没有鲜明的主题,看与不看,都一个样。带着主观的臆想,我对那些取笑不以为然。

回故乡,其实是为了寻觅昔日的影子,找回那些点滴的记忆,寻回那些难以抹去的往事。今天,记忆中的古镇早已变了,如一位待嫁的姑娘,迫不及待地从大山深处走出,搭乘经济高速列车一路疾行,拥抱激情缤纷的世界。老街已是旧貌换新颜,靓丽的楼房与陈旧的板房错杂交织,旧的板房留存有岁月的风骨,新的楼宇时代感强烈,新与旧相互交融。长长的青石板路岁月留痕,风雨沧桑在岁月中沉默,不知它是否忠实地等待远方游子的回归。

小时候的赶场天,人们熙来攘往,担担里挑的是儿女心里的阳光,背篼里背的是母亲盼望的日子,那种热闹非凡的场景,而今只能深深存留在我记忆深处。老街,犹如一位不堪负重的老者,走过了它的风茂年华,进入了迟暮晚年。行走在似曾相识的街道上,我成了一个来去匆匆的时光过客,眼前的古街陌生、旷远,我的归途在哪里,我的旧梦在哪里,我的心该寄存于何处?

那条青石板铺砌的老街,一直伸向我深深的记忆里。还有老街上串串的红花,像一片云霞,既醉人又烂漫。他们说,新街上的桃花开得好不灿烂,倒引起了我的兴趣。

果然,新街边一树树桃花开得正艳。云蒸霞蔚,宛如妩媚的精灵。这是我梦里的古镇吗?同行的人说,新街的建设,当地党委政府顺应民众的意愿,秉承“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按照修旧如旧、返璞归真的格调,在古镇原址上进行了重新打造。自2011年始建以来,新建房屋400余间,形成了金城街、伯王街、将军街3条仿古风格街道,建筑以灰、白色为主色调,呈现徽派建筑的博大,圆角处饰以红色基调,屋顶饰有飞檐翘角,整个建筑群规模宏大、古典、精巧、雅致,将特有地域元素表现得淋漓尽致。

沿平坦宽阔的水泥大道,走进新农村聚居点。你怎么也不会想到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低矮的破瓦房,周遭还是杂草萋萋,一片荒芜。而今,家家门楣上春联耀眼,色彩喜庆,老人、孩童笑脸充实。欢声笑声发自肺腑,那是对好日子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感叹四合农村前世今生的轮回。

天渐黄昏,斜阳拉长身影,也把古街渐渐拉长。我慢行于古镇,总想探寻着什么,老街、新街、深巷、古桥,然而,我寻到的只有白水河浅吟流淌,像歌谣一样流向远方。

有人说,哪里有回忆,哪里就有根;哪里有情感,哪里就有故乡。的确如此,但我深信,客居的城市只是晃动漂浮的身影,故乡才是链接人类心灵的脐带。如今,我那地理上不再遥远的故乡,剩下的不应该只是一个地域名,不久的将来,在散发着枯木逢春气息的古镇,我依然能寻觅到故乡的味道。

味道文章2:幸福的味道

文/徐宁灿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大家一起用善良的心去帮助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让礼仪之花开遍每一处角落。

暑假的一天,火辣的太阳晒得树叶卷起了舌头,下午趁人们不注意悄悄地到来了。妈妈陪我去上跳舞课,刚一上车,就被人群挤到了一边,因为人实在太多了。庆幸的是,一位爷爷和一位阿姨下车了,我和妈妈连忙坐了下来,舒服地欣赏着外面的风景。这时,车门打开上来了一位老奶奶,还带着一位小弟弟,他长着红扑扑的圆脸,大大的眼睛像一块宝石乌黑乌黑的,看上去十分可爱。奶奶带着小弟弟挤进了人群,小弟弟紧紧抓着那位奶奶的手,生怕摔倒了。我的礼让之心油然而生,连忙起身说:“小弟弟,我的座位让给你吧!”小弟弟十分犹豫,奶奶连忙摇着手说:“不用了,你自己坐吧。”我微笑着说:“没关系的。”弟弟甜甜地说:“谢谢姐姐!”他那宏亮的童音流进我的心窝,虽然我把座位让给了别人,但是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味道文章3:胡柚的味道

文/孙桂花

最近,特别喜欢一种水果——胡柚。

喜欢它,不是因为它营养价值很高,而是因为那一丝丝苦涩的味道。这是难以忘记的味道,就像做事不能被人理解那份心情一样难以忘记。

我们班有这样一位小朋友,他平时从不愿与人交流,跟老师也一样,在教室里最安静的孩子就是他,他不与小朋友打闹,一个人自娱自乐,上课时别看他的眼睛一直瞪着你,可老师讲的东西十有八九没听懂,几次与他的家长交流家长就是一句话“他太胆小了”,其实并不是孩子胆小,而是孩子天生比别的孩子慢一拍。同样的问题到他的面前,总是讲个三五遍后,简单的还能慢慢理解,难一点的更得花时间。但他表现的非常诚恳,每次老师一次又一次地教他时,他都能默默无闻地听着。

就这样大半年过去了,终于事情爆发了,刘老师的一番话让我心情沉重:“王天瑞的妈妈说你打他了,手被你打出血了。”当时真的快晕了,现在的孩子,个个那么宝贝,现在的教育,严格禁止体罚,何况他们才这么点大,调皮的老师都不会去打何况像他这样的。我走到他的面前,把***妈所说的“受伤的手”一看,真的太可笑了,手指甲里有一点红的东西,指甲面上也有一点,这就是所谓的孙老师打的,所有红的都是血吗?就是打了也不可能打的指甲缝里出血,我真不知是家长有意见还是怎么的。

刘老师安慰我说:“没事,谁都不会相信是你打的,别太往心里去,下午来接时,你跟他家长解释清楚就是了。”怎么还能不往心里去,我对他儿子付出的是其他孩子的几倍、十几倍,反过来竟然是这样的结局。

漫长的一天终于到头了,放学了,我守在门口,等着孩子的家长,问明原因,才知道原来是孩子的爸爸帮他洗脸时发现指甲缝里有红色就下定论是血,并不停地追问:是不是谁打他了?还是在学校里犯错了,老师打的?结果找到了我的头上,说是“孙老师打的。”我当着家长的面,让她自己看孩子手上那所谓的“血”,结果指甲缝里的已经没有,而指甲面上还有一点,我说:“你看,如果是打的,那这上面又怎么解释呢?何况这根本就不是血呀?”***妈看了看连声说:“孙老师,对不起!误会了,昨天是不是画画了?是红蜡笔。真是对不起!”虽然事后他的家长对我比先前更客气,但心底的那点苦涩仍然还在,正因为这点苦涩使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细心,更加钻研教育方式。

甜甜的生活固然很美,但苦涩也必不可少,只有品尝到苦涩,才能使自己不断反省,不断进步。

味道文章4:夏天的味道

文/霓竹娃娃

盛夏,最多的时候是骄阳似火的。总在这热烈的时候,有些东西悄无声息地陷入了夏天的空气中。骄阳,蝉鸣,绿荫,水。即是夏天的全部。夏天的风,是多变的,像女子一样。其时一个人睡在客厅,外面突然打起雷来,一场倾盆大雨,骤然而至。而风不知疲倦地吹,这种感觉是只有夏季才能有的凉爽。窗外黑溜溜的,闪电的光映在窗外的楼房上,或伸手不见五指,好像没有自己了。大概只有风,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一二点钟时,连空气都烫烫的,不愿流动。可是我们的心大抵是衬了夏的炽热,于是,让夏天深刻地映入了脑海里,身体里,心里。

最爱的是蝉鸣的夏季。大约是留了那句歌词的印象:蝉鸣的夏季,我想遇见你。说来也怪,我一见到这句歌词就会唱出口,可不知这歌出自哪!?绿荫下的蝉鸣,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火热的太阳泻下阵阵凉荫时,真是惬意的凉爽。那些闪着绿色光芒的繁叶,给人无限的臆想和憧憬。那时,一个人骑车,顶着太阳,大概有骑了一公里,亦没有凉荫,亦没有饮水,飞奔在田野上。再者想想,彼时确实是我夏天里最快乐的一段时光。而现在我已全然忘记了。罢。

夏天的夜里,适合听一首Dido的《Thank you》,那是因为夏夜的空气中总会有草叶的香气,淡淡的,轻轻地漂浮。特别是雨后的夏夜,闭上双眼,更像入了另外一个世界。

论说夏天的味道,我觉得——蔬菜的香味,是夏天的味道的一部分。因为我的盛夏,是和外婆菜园里的蔬菜脱不去干系的,那些年,岁月静好的时候,一切都有生机的时候。那些香葱,辣椒,青菜,茄子,是我最爱的食物,它们在菜园里,成了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它们如此自然纯粹,干净营养。或许只是经外婆的手,香味和口感才更加令人难忘。而我总是把它们当作可以永恒再生的物质,没想到,它们,早已枯死,只能存在记忆里了。夏天于我,又再次念到。

夏天总是有太多珍贵的东西,像一部尘封老电影,放映出一阵阵心绞回忆的画面,它或许很近,但总是很远,犹若镜头里盖上了一层灰,吹不散,也擦不掉。

夏天,一直静静地来,静静地离开,走到一个遥远的,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时光总是瞬息即逝。来去无踪。夏天的味道,燥热空气的味道,草叶的味道,蔬菜的味道,旧光阴的味道。这些种种,才是夏天,最独特的味道。

味道文章5:年的味道

文/樊学亮

儿时的年,味道浓浓,那是一年之中唯一的蒸煮炖炸,愣是把那冷呵呵的日子翻滚地热气腾腾。男孩子们神气着手中冷不丁的“砰啪”一响,空气中的火药味儿是他们恶作剧后无法驱散的得意物证;女孩子们大年初一眼还没睁,便猜想搭在被窝上的新棉袄是绿是红,当然,还少不了压在枕下的两根毛线头绳。

初一,是全村的狂欢,街道,是延伸的舞台。那样的年味,已嵌进生命的年轮,不能剔除,只可念怀。  

单身成人时,年是一枚返家的车票,攥在手中,便闻到了年的味道,行李中塞满平日对双亲亏欠的孝,车马劳顿后,年就栓在踏进门槛的双脚。  

初为人父,年是除夕之夜小儿熟睡后这个零点时分骤然响起的铺天盖地的挡也挡不住的爆竹潮,早已准备好的棉被厚厚地捂住儿子的双耳。伴着辞旧迎新的礼花声欣赏着儿子憨憨入睡的笑。

儿子渐大,年便是儿子身上花样翻新的精心设计、亲手制作、购买的整套衣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而如今的年,则是临近不惑之年,亲朋好友、发小挚交在千里归乡后,以“年”的名义团聚、小饮、倾述、牢骚。  

车子缩短了返家的路程,短信送上了新年的问好。生活的富足,疏了街市的熙攘,密了农村的街道。从而成就了另一种年节的味道。

味道文章6:夏的味道

诗人说:“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阳光灿灿地微笑,风儿温柔地轻拂,鸟儿轻脆地和鸣。夏天扭着她们美丽妖娆的腰身,展开天使般的灿烂笑脸,跨过季节的门槛,盈盈洒洒地隆重登场了。风淡若兰,一川烟雨随夏醉。

绿,是夏的天堂。一抹绿风拂过脚面,楼下的那棵老榆树,枝繁叶茂,给人们撑起了一片浓浓的绿荫。绿荫掩映的路旁,花儿竞相开放,淡淡地散发出清甜的香气,浮动在夏的明媚中。风儿掠过,花香不羁地荡动,挑逗着沉稳的空气,引来觅食的蜜蜂,招来翩飞的彩蝶,争相渲染着夏的风情。

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一切都在夏中茁壮,一切尽在春与秋之间的金黄的夏季绽放。夏,承载着春的希望,蕴藏着秋的收获。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是生命交替的旺季。

夏天的小雨,在花伞上点点滴滴,悄然地滑落。绵绵的,细细的,淅沥沥,浸润着诗意缱倦,透出柔媚的诱惑。悄悄聆听伞下的故事,留给夏一个粉红色的回忆。雨后,七彩的虹点缀着蔚蓝的天空,清凉的空气,轻软,柔和,盈盈,润润。

夏天的晨露,珍珠般晶莹剔透,在草尖上舞蹈。轻风拂过,微微地颤动,清浅的滴落,留给了夏一份纯美,为夏增添了一份情调。

盛夏的太阳极力地展示着它毒辣的舞姿,扭曲着美丽的生灵。阳光悬浮在翠翠的枝叶上面,寂寥的枝叶都无精打采地闪烁着,懒洋洋地站在那里,焦灼地祈盼着一场甘露的降临。

蝉,是夏的歌者。为了完成生命的喧响,在地下默默等待了四个春夏秋冬的漫长日子。夏至,蝉终于立在树梢的舞台上,奏着一曲曲优美的乐曲,用那一声声天籁般喧闹的声浪,为自己的生命放声高歌。

到了夏天,夜晚总是姗姗来迟。暮色中,飒飒的凉风温柔地掠过喧嚣的尘世,安抚着燥热的浮尘。有闲情逸致的人们,呢喃着,依偎着,踏着轻盈的脚步,踩碎一地金色的夕阳,漫步在海风轻抚的沙滩,和微微的海浪对话,和飞舞的浪花携手,任一丝丝、一股股的清凉海风肆意地吹拂,摩挲着颜面,轻绕着腰身,荡去满身的疲惫,铺展着串串的快乐,绽放着点点的浪漫。

蓝天给了云朵自由,云朵给了清风浪漫,而夏天给了我们味道,那是自然甜润的味道。赏夏天的满目苍翠,品夏天的绚烂润泽,心醉在这一季的韵味里。

在这个美丽的夏天,谁动听了一个夏季的蝉鸣,谁渲染了一个夏天的繁花?是阳光,是雨露,是和风,还是细雨?

一切浸在夏的味道里漫延……

味道文章7:乡村的味道

文/私塾先生

是青草的味道。成堆成捆的青草,从田间或沟坡上割来,再铡成牲口可口的小段儿。在这个时候,那味道沁人心脾,清香、清纯得似乎比绿茶更宜人。在城里,想故乡的时侯,我就会去草坪上闻它们,尤其是园艺工开着嗡嗡的割草机刚刚走过之后。我在那草地上驴一样打个滚儿,躺一会儿,有时还会掐个草尖儿尝尝。

是炊烟的味道。从小瓦房顶上冒出,袅袅的蒸腾、萦绕、飘散。如果你仔细闻,在那里面你能分辨出刚蒸好的馒头的味道、芝麻叶汤面条的味道、荠荠菜饺子的味道。当然,再抽象和文绉一点儿说,还会有母爱的味道、思念的味道、想家的味道。现在我闭上眼,就能看见炊烟,闻到那炊烟,闻着闻着我就会轻轻地飘起来,掠过湿漉漉的小路、纵横的阡陌、流淌的水渠和虚掩的柴门,狗汪汪地叫,鹅伸着脖子,鸭掌在小水坑里扑嚓扑嚓作响……

是骡马粪的味道。那味道一点儿也令让人讨厌,相反,它们像金子一样在村头、道路上闪光。老人说,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一点儿不假。有它们做肥料,再加上一些阳光、一场透墒雨,庄稼就青枝绿叶,茁壮极了。小时候我曾背过粪筐,但那“金子”大多被早起的勤快人拾去了,我只能背着空粪筐到处转悠。有一次我生气极了,照一只白胡子山羊的屁股上跺了一脚,那山羊站起来就拉了一串。

其实乡村的味道最突出和根本的,是苦。

那苦不是艾蒿那种苦。艾蒿的苦只在舌尖、鼻尖,且苦里有种甘冽。艾蒿的苦只能让昆虫望而却步。在北方,五月端午,人们把它制成香囊,或弄一束插在门缝儿里,说是避邪,其实只能熏熏昆虫,尤其是那些带毒的昆虫。

也不是黄连那种苦。黄连我没见过长啥样,但作为药,我吃过。吃的时候我哇哇大哭,死活不往肚里咽,母亲赶紧给我挖勺儿白糖,填到我嘴里,我就不哭了,咽了。那是小时候的事儿。

乡村的苦不知要比黄连苦多少倍。因为乡村的苦在村里人的心里。关于这一点儿,城里人,特别是那些幸福着的城里人,无论如何是想像不出来的。

你看吧,旱、涝、冰雹、蝗虫;房子、儿女、媳妇;生老病死、人情世故……哪一件不是一副沉重的担子?哪一件不一拳将人击倒?哪一件不让人活生生地蜕几层皮?

乡村的苦只能熬。

熬,得慢慢地熬,拼命地熬,希望夹杂着绝望熬。熬熬就过去了,但有时却不能。在熬的过程中,孩子成了老头,媳妇变了婆婆,老头和老太太成了地里的一堆新土……

在这里我想起一个叫日子的词。它给人的感觉是很漫长,犹如老妇人纺花时抽出的线。熬与之类似。而且,乡村的苦就附着在这日子上。日子一天天,苦也没完。

味道文章8:家乡的味道

文/邹娟娟

我的家乡是长江岸上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城,那里有种植桂花树的习俗。每到中秋前后,桂花树宽大的绿叶间便绽放出或黄或白的小花。枝头上簇拥的朵朵小花比米粒还小,却散发出芬芳的香气,沁入肺腑。

这些年,我总是想念这个味道。这种香味,跟月饼的滋味,跟与家人团聚时的欢笑,从童年时代起,就镂刻在我的记忆里了,那是久违的儿时的味道,是梦中的味道。

犹记得,每每这个季节,我和邻居家的姐姐相约在桂花树下晨读。秋日的清晨,露珠已经有些重了,我披着小外套,在馥郁的花香中读课文背单词,时常忘了时间。回家前总不忘从树上摘几枝花,养到我的书桌前,让芳香陪伴我整个秋季……

外出求学、工作、成家生子,回家的次数一年比一年少了,家旁小花园里种了二十多年的桂花树不知何时被拔,就连一片枯叶也不见了踪迹。忘了离家的日子有多久,久到我都已经忘记有多久没闻过记忆里的味道了。

当年一起折桂花枝的姐姐妹妹们,都已经成了母亲。忆起我们儿时的荒唐事:七个姐妹睡一张床,半夜起来去操场跑步,被住隔壁的数学老师发现,第二天集体被罚站;四个女生聚在一起打麻将,怕邻居听见,将毛毯铺在桌上,打到半夜饿了,用高压锅煮稀饭……这些回忆如同桂花香味一样浓郁,萦绕着我们的整个少年时期。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花开花落间,是一段又一段让人有所期待且充满敬畏的生命旅程。心淡淡,情暖暖,岁月流逝,回忆长存……

味道文章9:炊烟的味道

文/李学强

山野的味道,也是乡村生活的标志。乡下人家习惯于用灶火做饭,灶用砖坯砌成,台面宽大,灶口方正。柴火在广袤的田野里到处都有,树枝、秋收的棉秆都是理想的燃料。做饭时,一把麦秸点燃了往深深的灶膛里一扔,轰一声,伴着一丝青烟,火焰爆起来了,柴火接二连三放入,风箱拉起来,火焰越来越旺,不大一会儿,锅屉里就冒出蒸汽。

乳白色的炊烟,从烟囱里袅袅上升,恬静柔美,轻盈纤细。没有风时,炊烟慢条斯理,像一位老人抽着烟斗,美滋滋地吞云吐雾;风大的时候,炊烟随风起伏,忽而聚拢,倏忽间又飘散。乡村身后是古老的青山,前面是静静的池塘,蓝天下,房屋俨然像一幅宽轴的山水画,在眼前次第展开。炊烟挂在树梢,浮在山脚,与山野相伴,和农舍结缘,炊烟如丹青妙手的随意泼墨,给寂寥的山间带来些许生机与活力。

炊烟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暖暖的炊烟里有着家的温暖。放学走在通往村子的道路上,脚底踩着窄窄的田埂,看见自家屋顶上袅袅的炊烟,母亲也许正在灶间忙碌,不由地,肚子咕咕叫起来了。脚下生风,来到家门前,炊烟一缕缕从烟囱里飘出,带着草木灰淡淡的香气。进入黑黑的灶间,案板上擀好了宽宽的面条,绿辣椒和西红柿冼净切好盛在碗里。红彤彤的火苗,贪婪地舔着锅底。母亲折着柴草,添续在灶膛里,火焰噼啪作响。母亲看到我回来了,微笑道,饿了吧,饭马上就好。

秋天最为丰腴,红薯,花生收回了家,仓里窖里殷实起来。大人的脸上笑容也多起来。烤红薯,煮花生,是孩子们最热衷的事儿。守在灶前烧火,炊烟在房顶升起,等待美食的过程是幸福的,鼻端淡淡的香气弥漫,心也变得宁静而踏实。从地里回来晚了,总能听见妈妈们老远地唤着各自孩子的名字,喊他们回家吃饭。

天色已经暗下来了,妈妈攥住孩子的手往家走。炊烟在各家各户烟囱中升腾,夜色中不时冒出颗颗小火星儿,带着细微的轻响。橘黄色的灯光从街上两旁的门窗中一点点透出,照在屋檐下,人影在光线里被拉得很长。嗅着炊烟,仿佛嗅到香气氤氲的饭菜,身体疲累,心却一下子轻松了,炊烟的方向就是家的方向。

炊烟的味道是故乡的味道,让人忆起那些温馨、淳朴的乡村经历。清晨,小溪里的水哗哗作响,绿叶在风中摇曳,花儿在溪边盛开,狗在深巷中吠叫着,鸡飞到桑树上打鸣。缕缕乳白色的炊烟唤醒了沉睡的村庄,它像一根根乳白色的丝带,轻盈而飘渺。

麻雀们叽叽喳喳叫着,从这株树飞到那株树。起早耕完田的老牛,迈着悠然的步子归来,在柴房前悠闲地吃草,不时哞哞叫上几声,叫声在山谷中轻轻回荡。阳光踱着步出来了,人们吃过早饭,出了家门,又是清新美丽的一天。

炊烟给乡村带来宁静的氛围,安然的气息。乡村在炊烟陪伴下度过久远的年代,小村虽然平淡,却有着古朴悠远的韵味。轻盈而飘渺的炊烟停留在人的心头,飘渺在记忆的一隅。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