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的文章

请欣赏夏夜的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夏夜的文章1:甘州夏夜

文/雷雨

虽然是盛夏酷暑,但在张掖,却是凉风习习,特别令人惬意。还不时有微雨飘洒,在各种燕雀的飞舞中,在长长的夕阳余晖的照射中,就会变幻出各种色彩来,迷离堂皇,煞是好看。匆匆晚饭后,大家三三两两来到张掖图书馆南侧的一座建筑内看地方风情的舞台剧演出,自然是美轮美奂,费了不少心思,似乎是一部关于古甘州的一部历史连环画。从鸿蒙初开,先民艰辛开拓,到披荆斩棘,渐露文明曙光。不断变换的人物,大致是大将军霍去病,似乎还有苏武牧羊,隋炀帝这位在历史上备受争议但也颇多作为的皇帝,居然在张掖停留了一周左右,而且还参加了一个什么万国博览会,契合着当下的一带一路战略,自然要浓墨重彩地表现。这位在位时间并不长久的皇帝,最终是丧命在如今的江苏江都的。他的墓地,据说就在扬州雷塘。舞台上的妙龄女郎翩翩而艳丽,宛若天仙,莫非是演义杨贵妃与唐明皇的长生殿旧事?还有马可·波罗,据说也在张掖留下过足迹。驼铃声声,大漠风光,祁连白雪,走廊绿洲,梵音嘹亮,寺庙林立,所有的展现,虽然过于写实,但形诸于舞蹈,也的确不容易呢。

看罢演出,意犹未尽的散场。不愧是大西北啊,即使到了晚上九点多,甘州古城仍旧是朗朗乾坤,一派明媚。时光尚早,大家三五成群,便在这样的河西走廊的小城各自散漫开来。太原刘醉心于杂字收集,对信札收藏也颇有心得,他悄悄耳语我:张掖曾经有过尊经阁,还有玩书楼,可否去寻访一番?自然是一拍即合。我们一路闲走,西天寺,南华书院,大佛寺,一一走过。但尊经阁遍寻不得,经人指点,大概是在城区东南一带,一路探问,街宽人稀,灯火渐少,说是早已经灰飞烟灭了。而尊经阁却与一河南鄢陵人陈棐有关。此人是明代嘉靖年间的甘肃巡抚都御史,他感慨于当时甘州的经史子集过度匮乏,就动用自己的薪金,购书印书,并且建了这座尊经阁。值得一提的是,陈棐对这些图书,颇为珍惜,加盖图章,亲立卷宗,建立馆藏图书账目,并把书目刻于尊经阁的石碑之上,既便于读者查找,又免去“散失窃匿之患”,甘州的这份石刻馆藏书目,大致算是世界图书馆史上较为独特的书目一种吧。玩书楼据说曾在甘泉书院之内,我们在南华书院,也只是看到据说与左宗棠有关的说法而已,有几个当地的书法家在书院之内各据几间房舍,大致算是工作室吧,埋首写字,潜心贯注,并不大理会我们的不速而至。书院内有一轧井,轻松摇动,清凉的地下水就汩汩滔滔,奔涌而至。甘泉书院的玩书楼,说是也与一位名叫陈史的人有关,此人是康熙年间的举人,曾在河南长葛、尉氏做过县令,也是觉得家乡藏书不丰,文化荒凉,就购书多种,捐献给这座玩书楼,也算是服务报答乡梓的一种实际行动。陈棐也好,陈史也罢,虽然都在官场行走,但仍旧不忘文化,系念以图书服务地方,也算是明清之际较为难得的善举之一。不过,玩书楼这个名字,还是挺有点标新立异不同凡响的意味呢。

夏夜漫漫,月华满地。在空旷舒朗的甘州街头闲走,你一言我一语,说到当年范长江等都来过张掖,舞台表演当然来不及提及他们了,但班固出生于张掖,一部《汉书》实在是彪炳千秋,怎么在舞台上连一个背影也没有出现呢?大记者范长江是80年前的年初抵达张掖的,他在张掖停留采访了八天,这些文字就是后来的新闻名篇《中国的西北角》。视野宏阔的范长江不乏诗情地写到:“骑马出了张掖西门,把眼平视出去,只有疏密不齐的林木,枯缩待春的枣园,祁连山和焉支山挟持着平坦肥沃的弱水盆地,被冻了的河流渠道,以及大小远近的村落,点缀成为画意恬淡的乡郊。”范长江也许无缘看到盛夏时节的张掖,无从体会古的清凉。这位名记者在1970年投井自杀于莽莽中原偏僻一隅,辞世之时,也不过刚过花甲之年。

古甘州张掖的夏夜很文化,很漫长,很清凉,似乎在寂寞中也不乏有几分苦涩呢。

夏夜的文章2:夏夜水车声

文/陈青延

实实在在地说,这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事了。

夏夜,广袤的田野上,月光柔柔,繁星闪烁,萤火点点,诱蛾灯亮,南风劲吹,水车声声,好一派田园生活的夜景。

“一呀儿嗬,二呀儿嗬……”农民们在喊着号子,一齐鼓劲,一齐起势,加快车水的步伐,加大车水的力度。

水车叶子“啪啪啪”车水的声音,农民们鼓劲和起势的吆喝声,交汇在一起,回荡在田野的夜空。那时节,村里搞集体生产,后来几家农户相邀在一起,又划分作业组搞生产。农民车夜水,一来抢时间给干旱的农田灌水,二来是多出勤为家里挣工分。

盛夏天气,新栽插禾苗的农田里,被高温蒸,被火风吹,容易遭干旱。在当时农村极度贫困,缺水泵缺抽水机的情况下,农民只能是出夜工,用木制水车车水灌溉农田。

在车夜水的时候,一般都有人替换,轮流上车。为了惩罚那些在水车上出勤不出力的人,大家约定俗成地采取了快速车水的办法,吊那种人的“矮子”,捉弄他一番,让大家哈哈大笑起来,驱走困意,活跃气氛,振作精神,进一步加快了车水的进度。

其实呢,大家晚上在一起车水,团队意识还是蛮强的。有人在水车上来了瞌睡之际,会讲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的人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讲到紧张的故事情节时,讲白话的人又卖起了关子,说出一句“话分两头”或者“且听下回分解”的台词,吊大家的胃口,使来了瞌睡的人顿时睡意全无。

轮流在下面休息的人,也闲不住似地打着手电,从村里的菜瓜地里摘来几条菜瓜,洗干净,用拳头锤开,分给水车上的兄弟们吃……

“一呀儿嗬,二呀儿嗬……”同心协力和鼓劲起势车水的吆喝声,时不时地在夜幕中的田野中回荡,水车车叶“啪啪啪”的车水声也在不知疲倦长久不息地响彻在静夜的村庄,好像一支农民喜迎丰收的小夜曲……

夏夜的文章3:夏夜记趣

文/任随平

生机勃发的夏日,就若一幅绿意葱茏的画卷,铺展在生命的大地。

而夏夜,更是这画幅中惹人驻足留恋的一角。

趣味夏夜,从黄昏开始,从一只归鸟背负的余晖开始。这样的时候,我总喜欢独自一人安坐在山野的丛林边,山野在上,而村庄就安卧在山野低处,三山围拢,一条小河明明亮亮地绕着村庄的腹地潺潺而去。黄昏来临,夕阳的余晖擦着山巅斜斜地照过来,跌落在青青瓦舍间、村巷里、水面上,万物安静下来,丛林,草地,还有斜归的鸟雀,突兀之间从山林深处箭一般射出来,向着低处的村巷俯冲而下,背脊上染着浓郁的夕晖,很多时候,我都为这样的景致而心怀不安,我怕这余晖被飞鸟的一次转向或振翅而跌落下来,若真是跌落而下,会落在瓦楞间,还是袅袅炊烟里,若真是落在水面上会不会惊起涟漪阵阵。这样想着的时候,果真就有鸟儿驮了余晖从眼前斜插过去,而期冀中的余晖总是没有落下来。

随之落下来的,是暮色。

暮色说来就来,间或之间就漫过了身边的草茎,漫过头顶,和高处悠然飘荡的层云。其实,这样的时候坐在山间,守望一村灯火亦是奇妙无穷。村庄人家的灯火不像城市,倏忽之间就已是千家灯火万家明了,而是一盏一盏亮起来,或是村东,或是村西,总在你一转眼的瞬息里就如豆般亮起来了,而后则是此起彼伏里一盏盏地跟着亮起来,就像谁在挑挑拣拣里点亮一般。灯火亮了,炊烟还在,袅袅娜娜里顺着屋脊缭绕着,婆婆娑娑的树影掩映着,风徐徐而起,幻化出一片扑朔迷离的景致。

暑热渐去,纳凉的人早已提了小凳,或倚在檐下的墙角,或散坐在空阔的场院边。

记忆中,母亲最多的时候是带了我们,和邻家的姨婶们坐在场院边的高树下聊天。说是聊天,那是大人们的事了,对于孩子们来说,捉迷藏和捉萤火虫是夏夜最快乐的事情了。

草垛是最好的藏身之处。悄无声息地绕过草垛的背面,挨着草垛的低处缩下身子,用背脊一点一点地往里蹭,深点,再深点,就这样将整个身子缩进了草垛里。而后便是长久地等待,等待找寻的“队伍”开过来,很多时候,由于草垛的隐秘性,加之风高月黑,“队伍”往往从眼前开过去了,却没能发现躲藏的身影。但越是这样的时候越是不能发出声响,于是,屏住呼吸,将整个身子蜷缩在草窝里,等玩伴们走远了,再偷偷跑出来回到早已划定的“圈地”而取得胜利。但这样隐秘的玩法也会带来“不测”。其中有一次,同样是这样的情景,躲藏在草窝的玩伴由于玩累而沉沉睡去,不但我们的“队伍”没有发现,就连惊动了的大人们好一阵找寻才得以发现,当然少不了一顿批评与恫吓。至于捉萤火虫,那更是每晚必有的节目。年纪稍大的孩子会拿了家里的塑料袋,拴在木棍上,我们起先是围坐在大人们中间听她们聊一些家长里短的话,突然之间就有谁喊一声“萤火虫,那边,那边闪亮了!”我们便追寻着那一闪一闪的萤火而去,从场院到村巷,从村东到村西,领头的,呼喊的,跑过去折回来,折回来又追过去,就这样追逐着呐喊着,半夜的时分便在追逐里过去了。老远听大人们喊过了几遍,便悻悻然解散各自归去。

而这时候,远山之上的天幕上辰星闪烁,村巷深处夜风微醺,一切都沉浸在迷醉的夜色里,这画卷,又多了一份宁谧,一份安恬。

夏夜的文章4:乡村说书人

文/郑学富

小时候的夏夜,印象最深的是听说书,随着说书人的故事展开,被那曲折传奇的情节所吸引,烦热一事早已忘得一干二净。

那个时候,别说是空调,就是电扇都很少有,唯一纳凉的工具就是芭蕉扇。每到夜晚,在村后的小河里洗完澡,就拿着草席或用麦秸编织成的草苫子,来到打麦场坐在上面纳凉,夜里的自然风从河面上吹来,感觉也是凉飕飕的,比现在的空调、电扇舒服多了。农闲的时候,生产队出面请来说书的艺人,说上十天半个月的,是最好的文化娱乐项目了,比现在看文艺晚会还过瘾。

说书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曲艺,在我的老家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唱大鼓。乐器是一面扁圆形的小鼓,放在颤悠悠的朱架子上,手持两块用黄铜制成的半月形“鸳鸯板”。大鼓书目一般以金戈铁马、征战打仗为主,如《隋唐演义》、《薛礼征东》、《罗通扫北》等。随着大鼓的铿锵之声,配上“鸳鸯板”的清脆的节拍,说书人唱到:“俺这边敲响了牛皮大鼓,掂响了漂洋过海的犁铧铁,请各位在一旁蹲蹲坐坐,别嫌俺破喉咙哑嗓,俺这边告禀唱将下去了……”二是唱琴书。我们这里叫“瞎腔”,因为是由盲人行乞谋生演变而来的一种民间曲艺。乐器是一把扬琴,还有一块梆子,悬挂在木架上的两块木板中间,用麻绳串起来绑在盲人的右脚上,盲人手一边拉扬琴,一边用脚踩着点,梆子就会有节奏地敲打木架子的木板,发出节拍声,盲人便随着梆子的节奏声唱下去。琴书书目大多以才子佳人、公子小姐姻缘戏为主,如《王二姐思夫》、《王天宝下苏州》、《李双喜借年》等。三是说评书。他们的行头简单,一把纸扇,或者是一块醒木,犹如县官的惊堂木一般,主要是在说书的间隙敲打一下,以提醒人们的注意。评书的书目以行侠仗义、清官断案为主,如《三侠五义》、《包龙图》、《施公案》等。

说书人方寸之地就是一个舞台,一人兼扮男女老少、生末净旦丑,除嘴皮子利索外,说学逗唱样样都的精通,特别是口技功夫十分了得,马蹄声、驴叫声、婴儿啼哭声等等,学什么像什么。喜怒哀乐,阴晴圆缺,令人“耳”不暇接,捧腹大笑。在农村说书还得能抓住人,如果说唱的情节不紧凑,松松散散的,没有吸引力,听书的人起身就走,场上还有两三个人在那里听,说书人是很尴尬的。说书人一上来是不入正题,先说一个小段子,短小精悍,有的是以插科打诨吸引人,幽默诙谐;有的是以故事曲折赢人,悬念迭生。等听书的人聚拢的黑压压一片时,这才正式开篇。

说书人浑身是戏,真是鼓声一响千军万马,钢板一掂春夏秋冬,嘴皮子一动上下五千年。时而悲痛,时而兴奋,时而愤怒。有时是义愤填膺,怒不可遏;有时声音嘶哑,如泣如诉,声泪俱下。听众也随着说书人的表情而如痴如醉。说书人喜欢卖关子,等到悬念出现的关键时候,他突然打住,说上一句:“让俺歇歇喘喘弄袋烟。”也算是场间休息。说到最后要起场时,听众还意犹未尽,不愿离去,就再说上一个小段子。那时候一晚上书,给一小布袋粮食,算是演出费了。

夏夜的文章5:且听雨步

文/天天

仲夏夜十一点多,蝉忽地噤了声,四周阒寂,遥远地方的车鸣,近处人家的呼噜,拖鞋穿行于楼板的踏拉,甚至一片落叶坠地的微响,全隐约而又清晰地传来耳鼓,搅我清梦。

风,在树尖,先是碎步轻移,再变成欢快奔跑,树叶忙欢欢地“簌簌”着,不一会儿,那熟悉而又久违了的声音,从远至近,那是雨的脚步。她于放肆中夹着节制,仿佛一个生长于深宅大院的小丫头,忽然见了烂漫春光,怯怯地欢喜着,忍又忍不住,跑又跑不开,那情态,着实招人怜爱!你听!你听!先是试探着,一滴两滴,渐成淅沥,再伸展开手脚,腰肢,尽情奔跑,笑叫,漫漶成了远远近近一大片不急不徐的声响。

我甚至能听清楚它的脚步踏过玉兰树叶,樟树叶和松针时的不同节奏,也能清晰看见它从屋顶蹦跳到遮雨棚,再流到地沟,一路欢唱的身影。酷热的天气,仿佛只是被一只神奇的衣袖轻轻挥了一下,便逃匿得无影无踪,就像它从来没有降临过,更不曾狂躁肆虐,驱之愈强,展之愈烈。

素来喜欢听雨,对于我而言,无论什么季节的雨声,都是天地间最美的音乐,那从天而降的水,滋润着焦躁难耐的心,洗涤着一切污秽、邪恶。每次雨过后,天空必定呈现前所未有的洁净,树叶亦展露清新,而房屋、道路,甚至最自以为是的人,也都显出了一种可爱的谦卑,这使人不得不欢喜。

那雨声,还能勾起人对童年与少年时代的回忆,那是人生中最美的时光,那时,世界呈现着本来面目,而我们的心,纯净一如阶前细雨。

想起来,炎热的夏总是那么长啊,而清凉的夜晚便愈显其可贵了!睡在摆放于禾场中的竹床上纳凉,到中夜时,露水从竹床脚攀沿而上,透过发隙,爬上额头,手一摸,凉凉的,正想着好舒服,便被母亲催着回房了——这侵骨的露水,是最易引发风湿的。只是朦胧中走回依旧闷热的房内,则再难好睡了。但若那晚先有闪电,再有“隆隆”的雷声从天边一直滚到眼前,则只需把竹床抬至阶前,一边闲闲地躺着摇蒲扇,一边静静地等着雨来。檐前廊下的雨水,密密细细的飘到皮肤上,很凉,雨大了,还有一些雨点溅到身上来,像是某个精灵调皮的吻。

少年时,心里为某些情意起了微澜,这样夏夜的雨,倏忽地来,倏忽地去,真真地惹人烦忧。母亲过世的那年夏天,父亲一直沉浸在悲伤中,妹妹与我为担心别人偷走我们家的西瓜,竟于深夜时挽着手去三四里外河边的那块西瓜地里蹲了半宿,这事儿连父亲也不知道,如今想起来有些后怕,若是真遇到偷瓜的,把小姐妹俩抓了丢在河里,谁能救得?!蹲到凌晨三四点光景,忽然脸上凉了一下,又凉了一下。我问妹妹,是不是下雨了?她梦呓般地回答,可能吧,好像有什么东西舔了我一下。我们跑到近处别人家的瓜棚里躲雨。刚进去,雨步便从远至近,从小至大,差不多要把那瓜棚踏垮了!这样持续了约十几分钟,渐渐地,雨步又从河面向远处撤走了,只留下一些散兵游俑,继续与我们为伴。我不知怎么的,心里忽然填满了惆怅,好像是为着这看不着边际的生活,好像是为着那种无依靠的自怜,又好像是为了怎么挡也挡不住,闯起了心里的少年,也不知道他听到这阵雨了没有。

那一晚,妹妹好像一直在半睡之中,我却扯着她说了好多好多从未吐露过的心事,以期排解我内心时时笼罩的忧伤……

生活是一辆永远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的列车,我们的心境总是随着日光的忽明忽暗而起伏无定,但人生驶进开阔的境地后,听雨的脚步,慢慢开始有了家国的愁思……

近来与一友人谈起我们不同的生命态度。她的文字平和从容,睿智大气,排除了浮躁与戾气,使人读之安宁,正如这夏夜降临的雨,毫不张扬,却洗尽铅华,而我,见身边诸种,时而怒目金刚,时而颓丧失意,一如夏日经曝的枯枝,一点便是熊熊大火。我正在这平与不平中徘徊,正要从她的身上吸取宁静而致远的营养,故而有一次对她说,给我设个千里眼吧,让我想说说时,看见有一个你在,心里温暖着,说与不说,便都不重要了。

她果然便设了。于是心情不平时,只要看到那盏灯还亮着,便如同有人在静静陪着,渐渐地便平息了。在这酷热的夏里,她便是一场又一场如约而至的雨啊……

听吧,那雨声,真是神奇至极!它们无论在哪儿降临,都是一场世界级的交响盛会,它们用独特的乐音告诉着世人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洗净污秽,方可见清新之太阳。

它以十二万分的热情扑向大地,用尽力量演奏四季中最激动人心的华美乐章,故而,曲子若太长,便易枯燥寡味,若太短,又难免难于令人沉醉,这渐渐浓起来自然淡下去,到最后一切绚烂归于平静,只在短短几十分钟里,完美演绎生命乐音的,才是将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的。

夏夜的文章6:夏夜情怀

文/风过无痕

夏夜的气息,总是让人恋恋的。那天空,很高很蓝,那星星,很密很亮,那风,带着让人渴求的一丝凉意——此刻,在这种特别的气息中,我会有突然的恍惚:现在的我身在何方?这是何时的我?这片时光——这片人到中年的时光,与四十年前的时光,不断地来回穿梭,相互缠绵,直至完全重叠。

四十年前的时光,也是此时此刻的时光。我躺在星空下,看高高的蓝天、灿烂的星星,还有那或盈或亏的圆月。而身旁,是一片野地。这片野地,长着红红的枸杞子,长着高高的灯茏草和密密的“茄棵”——做团子的时候,我会把茄棵采下来,在调好的红颜料中蘸一下,在豆沙馅的团子尖上一按,茄棵印就象一颗闪着光芒的星星,热烈而又喜庆。这些白天给了我无限欢乐的野草们,此刻正在安静地倾听蝉们的歌唱。荧火虫提着小灯快乐地飞舞,在蝉儿歇息的时候,草丛里的各种虫儿又唱了起来。在自然的歌声中,我的相象张开了丰满的翅膀:那牛朗会和织女相逢吗?那嫦娥也在桂树下乘凉吧,吴刚酿制的桂花酒一定芳香扑鼻……

年少时,一直住在外婆家,乡下人的淳朴,抚平了城乡差距引起的被人轻视的自卑。而自然的一切,又让我的童心如清澈的山泉,活泼而奔放。在外婆家的每一个夏夜,都是充满了快乐和温馨。我是如此急切地期盼着夜的来临,因为,忙碌劳累了一天的外公外婆终于可以歇息了。他们把饭桌搬到了乡人们所称的“官路”上,这条“官路”是小村唯一一条通向外界的大路,路的一边是宽阔的张家港河,另一边就是长满了杂草和杂树的野地。我躺在木桌上,享受着木板的凉意,身旁坐着的外公外婆,摇着大蒲扇,把带着蒲叶清香的风儿徐徐地送来。桌上,是一些属于乡野夏天的美食:凉好的玉米裹着浓稠的汤汁,玉米白嫩晶莹,咬一口,又甜又糯,唇齿留香;外公自己做的蚕豆豆腐,清凉嫩滑,细细的小块在酱油、麻油的浸拌下,味美又爽口;穗儿乌黑的芦稷,外婆早已为我剥去了青叶,砍成了一节一节——这是我的最爱,最爱的东西,总是在最后才去享用。我把芦稷的皮一片片撕开,在皮的顶端剪掉一角,再把又坚硬又锋利的芦稷皮一一扎进每一节的中端,一个个可爱的芦稷灯笼就做成了。这是我们小孩子乐此不疲的游戏,童趣,让我对芦稷充满了依恋。

常常地,远远的一声汽笛,也加入了野地里蝉鸣和虫鸣的交响。长长的轮队,一直逶迤到镇上。此时,浪涛一波波从河心而来,有节奏地拍打着河岸,那重重的拍打声似乎带来了一种河水的凉意。此时,我的相象又起飞了:那船上的人儿有家吗?船就是他们的家吗?他们船上的家有床吗?有灶吗?相象使每一个夏夜如此丰盈,如此多姿,如此灵动,夏夜的暑气,也在这种相象中不经意地消退了。

当相象停留歇息的时候,我会久久地注视那只泊在水栈边的小船。这是打渔人的小船,从没看到过有人出来,也许,辛劳的打渔人早早地安歇了。船头挂着一盏灯,那灯光静静地洒在河面上,在船和岸之间铺上了一条金色的光路。这光路也在我记忆中延伸着,伴着我的成长,伴着岁月的流逝……

人到中年的我,思绪喜欢突然溯流而上。岁月的岸边,许多风景都已模糊,而许多细节仍然清晰。那乡村的一切,即使重重季节的覆盖,也鲜艳如昨。我常常想,为什么我会如此眷恋年少时的乡村,为什么我会时时回首一瞥?虽然,那时的物质条件是那样的馈乏,没有空调、没有电扇,没有零食,但那份快乐,却已成为生命中的至宝,被我紧紧握着。乡村离我们越来越远,自然离我们越来越远。怀想,是因为缺失,我们丢掉了最重要的东西:与自然的和谐交融,以及属于乡野的淳朴和纯粹。

夏夜的文章7:夏夜无眠听鸣蛙

文/叙事高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题记

静谧的夏夜,躺在床上左右辗转,难以成眠。起身,独坐窗前,侧耳聆听,想着那暗夜里划破严冬冷寂的,点点蛙鸣。向来不喜欢沉默冷峻的空气,尤其是在这个烦闷燥热的季节,一点微微响动都足以撩动我的心弦。然而,大自然的一切都在沉睡着,就连那一直聒噪不安的青蛙,也安静下来,不再放肆喧哗。

在这样无边的沉默的海洋里,我想起了那篇《鸭的喜剧》。文章里,盲诗人总感觉气候憋闷,像是无形的牢笼一般困住了自己,他渴望走出这个牢笼。盲诗人又身处一个寂静无声的城市,他更渴望听到一点声音,任何一点能打破这无边的沉默的声音。为此他专门饲养了一池塘的蝌蚪,等待着它们变成青蛙的那一刻。

然而当满池塘的蝌蚪快要变成青蛙时,却被一群呱呱乱叫的鸭子吃了个精光。盲诗人看到这一切,痛心而无助,由兴奋的天堂一下子跌落到失望的深渊。这群大摇大摆不知趣的鸭子竟粉碎了他小小的梦想。

我便有了感慨,这胖胖的青蛙的叫声原来是这闷热夏季里最壮丽的声音。这声音能突破心理上的牢笼,打破外界的沉默,给人的心灵慰藉和快乐。此时此刻,我也是多么需要这种声音。

而我却也很长时间没有听过它们的叫声了。

走向屋外的走廊,抬头看那没有星星的夜空,今夜月光黯淡,今夜没有鸣蛙,有的只是城市里钢筋和水泥碰撞的刺耳锐利的声音,就像那大摇大摆的鸭子的呱呱乱叫。

我的童年是与青蛙很有缘分的。那用两条有力的前肢撑住身体,鼓着两只大黑眼睛,浑身绿油油的胖青蛙。故乡的水田和池塘以及小河里总是有很多青蛙。每年的二三月份,青蛙们就会从泥土里苏醒过来。夜晚的时候,坐在屋子里,黑夜里到处都响起了咕咕的蛙叫声,此起彼伏,好不快活热闹。

而那田里的一只只滑不溜秋,浑身黝黑,拖着个软软尾巴的小蝌蚪总是将我的兴致吸引过去。

每逢农忙季节,我就拿着镰刀和草帽跟在爸爸妈妈的身后,想去田里干活,更是想去抓一两只蝌蚪回来养。可是每次,他们都以我年纪小,身体瘦弱,是帮不上什么忙的,劝我回家。我便乖乖地转身回去,边走便假装依依不舍地回头,他们相信之后就加快了脚步,安心地去了田里。等到他们的身影在视线里消失不见时,我才继续跟过去。

田里有很厚的淤泥,犁过天之后使得田里的水变得浑浊不堪。我便没了兴趣,因为小蝌蚪总是要等水很清澈时才会偷偷跑出来,到处游水嬉戏。更何况就算有一两只调皮的蝌蚪会出来玩耍,我也什么也看不见。

那时,教材上还有一篇课文叫做小蝌蚪找妈妈,我唯独对这篇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颇为严厉的老师在讲台上挥舞着粉笔,严谨地讲着课文大意和中心思想,而我却盯着书页上的那副小蝌蚪的插图发呆,心里在想着,你们快出来啊!

终于,小蝌蚪在一夜之间从四面八方冒出来,整个秧田都是它们黑黝黝的身影了,这也预示着炎热的日子也来了。正午的太阳很大,把那整田的水都晒得发烫,小蝌蚪们却还是兴致勃勃地到处参观、游览。有时,它们会顽皮地深入田里的缝隙里,去探索地下王国的秘密,当然大部分的冒险活动都是会遭到泥鳅的冷眼鄙视,甚至将它们驱逐出来。

我卷起裤管,挽起袖子,赤条条地下了田。刚一下去,清澈的水马上泛起一阵污泥,周围的小蝌蚪赶紧游开了。我弯下腰,静静地注视着不远处的几只小蝌蚪,等着它们自投罗网。不过一会儿,水面清澈了,它们就游过来,我一把就抓起一只。放在手心里仔细地看,再研究一下它们是怎样从小黑脸摇身变成大绿脸的。可是,猛烈的阳光一下子就将这个小家伙晒得奄奄一息!

小蝌蚪很快就会长成青蛙,它的尾巴会慢慢变短,身上渐渐出现墨绿色的斑点,后来,尾巴会完全消失,皮肤也会完全变成绿色,恰如那油绿的秧苗。青蛙们喜欢躲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几乎与周围的环境融到了一起,来往的昆虫们根本看不见,它们只需吐一吐长舌头就能饱餐一顿。

不过,田里太狭窄了,可不是它们喜欢待的地方,除了抓上一两条美味的虫子,它们会跳入附近的小河里,毕竟小河才是一个更大的世界。

雨中的小河里,总会看到几只青蛙或浮在水面上,或蹲在荷叶上,或隐藏在岸边的草丛里,几乎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它们碧绿的身影。一动不动的,似乎是在窥视着什么,又像是在享受着雨水的滋润。不过一旦行人路过,或者有什么风吹草动,就会听见扑通一声,青蛙钻入水塘的声音。好不自由快活。

天色依旧黯淡无光,月亮也下去了。那远处的风声像是近了,近了,却又消失在耳畔。

好像再听一听夏夜鸣蛙。

夏夜的文章8:夏夜清风觅蝉踪

文/蒋波

又是一个夏季来临了,城市的蝉好像越来越少了,在炎热的天气里,叫声也似乎变得有气无力,不由想起儿时的老家农村,在夏天的夜晚捉蝉的情景来……

儿时的农村,夏季里的蝉很多,叫声很是嘹亮。夜晚,在树多的地方,点一堆篝火,用力摇动大树,随着阵阵鸣叫,便有很多的蝉噼里啪啦掉了下来。小孩子最渴望的是还没有蜕变的蝉,笨笨地,慢慢地爬着,在院中纳凉,也会有傻傻的蝉爬到脚上腿上衣服上,把它放到一个小盒内,兴奋地观察它的变化,一次次观看,却是没有动静,半夜醒来看,正在蜕变,天亮后再看,已经是长了翅膀的真正的蝉了。

退却一天的炙热,傍晚时分,有了阵阵凉风,早早吃过饭的人们,在落日的余辉中,来到田野,开始去捉蝉了。雨后的日子,最容易捉到蝉。树下散落着一个个小圆洞,我们拿了细树枝去戳,会有蝉随着树枝爬了上来,感觉到树枝的颤动便是有蝉在洞里。这样的洞开始并不大,能够越挖越深的多半里面有蝉,小孩子直接深入手指,感受蝉爬上手指的喜悦。可是,有的洞会越挖越大,最后跳出来的是只癞蛤蟆,吓得我们一蹦老远,哈哈大笑。

最多的蝉还是在树上,凉爽的夜晚,拿着瓶子,握着手电筒,在如许的清风中,一棵树一棵树上上下下地寻找,随着手电筒的晃动,那些笨头笨脑缓慢爬行的蝉都被人们纳入囊中,人们看着自己不断增加的收获,会有兴致地数一数,报报数,看谁捉的蝉最多。夜色渐浓,不时有鸟叫声传来,风更为清凉,捉蝉的人群热情不减,继续寻找,有的树上,竟然可以同时捉住好几只往上爬的蝉,令人兴奋不已。那时候的蝉真多呀,即使再多的人寻找,即使找到半夜,第二天树上鸣叫声还是那么响亮,在一棵棵大树上还是可以看到蜕变的蝉皮。还是有那么多落网的幸运儿爬上了高高的大树,为胜利放声歌唱。夜色已深,不经意间,有露水滴落,时间已经不早了,人们带着满满的收获,踏着月色,沐浴着清风走在回家的路上,瓶内的蝉还在徒劳地挣扎,回家后用盐泡了,油炸,一道美味的炸金蝉便上了桌,这可是道有营养又可以明目的下酒菜,又解馋又好吃。

现在的城市,虽然照样可以吃到炸金蝉这道菜,但是那种天然的,原始的味道,记忆里夏夜清风中找寻蝉的快乐,却是感觉那么遥远。在郊外,也有寻蝉的人们,但是,蝉已经很难找到,一晚上能寻到三五只也算不错了。

真的很怀念那些年的夏季,在清风扑面的夜晚,在乡下捉蝉的情景,寻到一只又一只蝉的快乐,那原汁原味新鲜的炸金蝉,更是让人垂涎欲滴。那副纯朴真实洋溢开心和快乐的画面,永远是我心底最美的记忆……

夏夜的文章9:童年仲夏夜

文/刘新宁

每到夏季,空调房带来的并不全是凉爽和满足,还有一些憋闷和冷清。这令我常回想起童年的故乡,那是我永不能忘怀的岁月和乐土。

童年的夏天,在我的记忆中有炎热有蚊虫,但也有无穷的乐趣。且不说漫长的白天可以上树采摘,下河游泳,抓鱼摸虾,就是夜晚也有着丰富的情趣,美好的受用。

小时候劲头很足,经常玩到很晚才睡,而且一个村子里,附近的同学,小朋友,常要聚在一起打冲锋,捉迷藏的,待到各自的家长把我们一个个喊回的时候,仍然是不会睡的。这时候屋子里很闷热,聪明的蚊子早就潜入房中埋藏好了,有经验的大人们偏不进屋睡觉,而是在房子旁的空地上点上蒿草熏蚊子,一股股浓烟相继在村中升起,飘浮着带有淡淡香味的呛人的烟。有人把晒粮的大笸箩拿出来,铺上棉垫卧在里面,别的小朋友看到了,也挤进去,打打闹闹,嘻嘻哈哈。这时大人们会说一些新闻故事,孩子们顿时安静了,好奇心谁都有,都想听,但大人的话题满足不了童心的渴求,于是上了年纪的老奶奶们开始讲一些故事,尽管是老掉牙的,仍然听得津津有味。忽然,不知哪个小朋友出了个主意,于是一声喊,都逃离了“小根据地”,扑向不远处的蝼蛄、松蛉和萤火虫,大部队的到来吓得鸣虫噤声,萤虫远遁。

失望的伙伴们随着萤火虫的逃向把目光移到了星空,河汉清浅,繁星满天,那是一个遥远神秘的世界。当时还没有什么天文知识,只知道月亮上有嫦娥,有老太太在树下纺线,有几颗星星是人——牛郎织女和他们的孩子。如果有人请大人出谜语,此时多半是“青石板,板石青,青石板上钉银钉。”孩子们不等说完,早就脱口而出了,谜底是星星。哪位勤劳的母亲或慈爱的父亲不知什么时候离开了,再回来时,手上多了一个盆子,里面是用井水镇过的西瓜或黄瓜什么的,一人一块,绝不会落下谁。

有些馋嘴聪明又胆大的伙伴是不屑于这些东西的,他们另有秘密,跑到村外的瓜地里,陪着看瓜的人解闷,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地中之瓜也。偷着去瓜地的伙伴不能多,最多三个人,至少两个人。多了影响大,少了不敢去,毕竟是夜里,而且一个人也有些难为情。吃完瓜,看瓜的会催促他们赶紧回去睡觉,以免大人着急。但回到家仍然免不了挨几句骂,这是常事,不会在乎的,洗洗睡下最要紧。

于是,美好的夏夜合奏曲渐渐从热闹的和声转为只有鸣虫和风声合奏的催眠曲,人们陆续回到室内,进入梦乡。

夏夜的文章10:夏夜流萤

文/张宏宇

夏夜繁星点点,蛙鸣阵阵,流萤飞舞,夜色因点点流萤的游移,变得富有诗意。满天萤光,发出柔和而明亮的光,让人有着欣喜和愉悦之感,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萤火虫是一种很小的昆虫,红红的头,一对黑色的翅膀,黄褐色的身体,腹部末端有一发光器官。萤火虫真正的生命只有5天,从幼虫成长为成虫需要50多天,而它却为了那仅有的5天,要经过6次的蜕变才可以进入蛹阶段。用短暂5天的生命绽放,照耀了最明亮的夏夜。

萤火虫是夏夜里最闪耀的风景。家乡老宅前有一个池塘,夏日的夜晚,池塘成了萤火虫的天地,黑色的夜幕下,萤火虫飞来舞去,亮晶晶,犹如满天的星星撒落人间。萤火虫数量之多,让人眼花缭乱。清朝诗人何绍基在《慈仁寺荷花池》一诗中云:“想见夜深人散后,满湖荧火比星多。”在水面上飞来飞去的萤火虫的荧光映入水中,比星星还要多。诗中的意境,壮观美妙。

萤火虫在草丛里飞出来,忽上忽下,忽明忽暗,一闪一闪地飞旋着。我们悄悄接近它们,用玻璃瓶把它们一只只收拢起来,整个玻璃瓶就会通明闪光,眼前亮光一片,人萤共舞,营造出了一份美妙的意境。追赶那草丛里美丽的“亮点”,把捉来的这些“亮点”关进蚊帐内,荧光一闪一闪的,在一片“光亮”中酣然入睡,很快便会进入梦乡。当我们飘泊异乡,在陌生的地方孤枕难眠,看到夜空里那点点的流萤,心中便会多了几许乡愁。

夏夜如梦,萤火虫,是草丛里飞来的精灵。夏夜看萤,给人一种明洁的心境,点点光亮洗涤着夏的炎热,给人快慰,让人惬意。萤是坠落的流星,夏夜流萤飞舞,给夜色带来了缤纷的动感,让心情豁然开朗。流萤,是快乐的舞者,是光明的使者,诠释着生命的美好和灿烂。萤火虫点点晶莹,在夏夜的梦魇里细语,点亮出一片夏夜的清凉。夏夜流萤,发出的闪闪亮光,可以驱散寂寞和心头的沉闷。

萤火虫是有灵性的生灵。宋人周紫芝《秋晚》有诗句:“微萤不自知时晚,犹抱余光照水飞。”夜空中,萤火虫就像一盏盏小灯笼,点点光亮,可以启迪心智。骆宾王在《萤火虫赋》中,赞美萤火虫“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意为明人不做暗事,君子之风要光明磊落,堂堂正正。萤火虫生于腐草,可它却与光明同位。《晋书·车胤传》中记载:“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囊萤读书,让人们把书房叫作“萤窗”,隐喻苦读。萤火虫用生命点燃光明,把光亮奉献给了人间。

夏夜流萤,装点着我的夏梦,把回家的路照亮,为我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并在我的心灵之处点亮了一盏心灯。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