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冬至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冬至的文章1:冬至阳生春又来
文/郝再富
时间如流水,转眼之间冬至就到了。冬至到了年也就近了,春天很快就回来了。
冬至有韵。她是漫长寒冬里的一个灿烂的风景,这风景中蕴含着绵绵的情韵,来也淡定,去也从容。它毫不掩饰地彰显着自己冷峻和威严,把寒冷塞满整个季节的空间。冬至像一位裁剪师,把漫长的黑夜一剪剪地剪到了最短的尽头。把光明一点点儿地弥长,把阳光的温暖一丝丝儿地送给多情的土地和勤劳的人们。寒风讲述着往日夜长昼短中一个个长长短短的故事;时光回忆着穿越在南北回归线上的一次次来来回回的情缘。天空清冽冷艳,江河冰星寒月,大地雪色苍茫,世界万物到处都显露着寒冷的风霜雪剑雕刻的斑斑驳驳的痕迹。一切都在这个季节里思考着,期盼着。江河湖面上那厚厚的冰层,门窗玻璃上的朵朵冰凌花,白雪皑皑广袤的原野,蛰伏冻土层里的生命,包裹在棉衣热被中的农民……都把渴望温暖的希望掩藏在这冬至的节气中。在“九九”歌谣的咏唱中踏着岁月的脚步,和着时光前进的节拍。在这节拍中仿佛看到了那最冷枝头上惊现着即将绽放的美丽,看到了那河堤柔柳上如烟的梦幻,看到了那杏树枝上挑着的希望,看到了那株株钻出地面的嫩嫩的绿;仿佛听到了冰面开槽后潺潺的流水声,听到了燕儿归来兴奋的歌唱声,听到了犁牛遍地走的悉悉脚步声,听到了一株株希望的生命破土而出的欢笑声……一处处景致,一曲曲歌声在大自然中萦绕,在人们的心中缠绵,缠绵出冬至的情和韵。
冬至有情。冬至虽然使严寒的程度达到了极致,但她并不是像人们预想的那么冷酷无情,她只是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怜爱着这个世界上的大大小小的生命。冬至后日渐升温的阳光总是暖暖地洒向庭院,洒向村庄,洒向原野,洒向世界的角角落落。她渐渐地亲近大地,用她的真情一声声的召唤着,叫醒了酝酿了一个寒冬的梦想,让这个梦想在朝气蓬勃中飞翔;用她的唇吻热了百姓那一颗渴望温暖的心灵,让爱的梦想有了深深的思念;用纷纷飘落的雪花编织着来年春天绚丽的花环,将这绚丽的花环点缀着大地日渐变幻的图案;用她的真情召唤着人们那一颗感恩的心:古代帝王祭天,以祈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普通百姓祭奠逝去的亲人以感恩祖先,弟子礼拜先生以谢培育之恩……编辑了一本本丰富的民俗文化历史;用她的冷峻凝结成人们真挚的希望和祝愿,让这份希望和祝愿伴着那缕冬日暖阳走进那掩藏不住的春天的珍贵时光……
冬至有味。在老家也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传承着庆贺冬至的风俗习惯。《汉书》中讲到“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冬至这一天,故乡的人们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以庆贺冬至的到来。一个个饺子包满了香甜,包满了幸福,包满了希望。父亲坐着小凳不紧不慢地拉着风箱,灶膛里忽忽闪闪跳动着驱寒散冷的火苗,红红的火苗映红了父亲饱经风霜的脸庞,一缕缕袅袅炊烟携带着饺子的香味儿升腾在乡村的上空。母亲用铲子不停地搅和着锅里的饺子,开水中上下翻腾的饺子曼舞轻歌,舞出火热的生活,歌出了母亲满心的笑容。热气腾腾中飘着饺子的幽香,甜美的味道,这味道中裹着多少个朴素、平凡的岁月。
冬至生阳。冬至不仅有韵、有情、有味,而且生阳。《易经》中说“冬至阳生”,《汉书》也说:“冬至阳气起”。冬至这一天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但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加长,阳气逐渐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地球在冬至后接收太阳的能量从一年中的最低开始逐渐増多。生命在季节中循环往复地更迭着,曾经走过了春的希望,经历了夏的热闹与繁华,迎来了秋的成熟和收获,一路走到了冬天迎来的却是万物的枯谢。而今又到冬至,冬至却是萌生生命的又一个全新的境界。这境界,就是生命路途中最值得期待的时光。天时和人事逐日相催,冬至一到,阳气初动,天气日渐回暖,春天也就快回来了,生命就有了新生的希望。正如杜甫《小至》中所说:“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冬至的文章2:一碗饺子
文/拒绝1897
冬至前的一天,异常寒冷,我想着中午炖些骨头汤给母亲暖暖身子,早饭后便寻思去超市买食材。不料,街上偶遇一多年不见的老友。两个汉子,四目相对,端详半天,终敢确认,在一阵大笑声中熊抱数分钟之后,老友热情地拉我去他家喝茶。在烟雾与茶香间海阔天空地神侃半晌之后,老友显然意犹未尽,眼看将至饭点,相邀把酒言欢。我这才想起母亲还在家中翘首以盼我的骨头汤,连忙到老友楼下买了一份炒菜、半斤酱牛肉及一份饺子飞奔家中。母亲对牛肉和炒菜显然不以为意,倒是对那份热腾腾的饺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问我:“这一份饺子得七八块钱吧?”——短短一句话问得我眼泪差点流落……
母亲那一代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的共和国同龄人,几乎全部是在困苦中出生、在磨难中成长、在无奈和茫然中匆忙老去……他们那群人是艰苦奋斗的绝对典范,用一生的坚守,将节俭和朴素发挥到极致。拿母亲举例,一年四季食用的几乎都是最最便宜的应季菜,且剩饭剩菜总是不舍倒弃——当然,对儿孙例外。母亲极其不喜欢外出就餐,除了偶尔一顿三五元钱的早饭。在她看来,下馆子就意味着极度的浪费。虽然这么些年都过去了,我们姐弟三人对此都颇为不满却也渐渐习惯,但时至今日,再回想起母亲的那一句问话,我依然倍感心酸——母亲对饭馆价格的记忆,显然还停留在上个世纪……
似乎扯得远了一些,还是说说饺子吧。我想,母亲从内心深处应该是极度喜爱饺子的。我总感觉,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她的前半生里,一碗饺子的意义远远胜于今天的一顿海鲜大餐——这只是其一,还有其二——母亲最拿手的美食就是盘饺子和包子馅——这是各方群众早已公认的,也是有史可证的!我还是回忆几件趣事来证明吧……
1997年初,年少的我曾随父亲有过一次远行,途径山西时,父亲的一位朋友请我们在太原一家据说很有名的面食馆子吃饭。席间,父亲尝过饺子之后立皱眉头,对那位叔叔说:“这饺子,和你嫂子做的差远了……”我永远记得那个场景,那叔叔略显尴尬地回应:“以后有机会,一定尝尝嫂子的手艺……”
也是许多年前的一天,父亲、母亲和我在家刚刚吃过午饭,一远房表哥恰巧来访,母亲连忙下了最后两大碗没吃完的饺子,表哥也不客气,一个不剩全部下肚,完后看那样子似乎还能再来一碗。父亲忙唤我去街上买了两个烧饼夹卤肉,却不想表哥吃了两口之后再也咽不下去了……时隔多年以后,表哥还一次又一次的在给我解释:“那一次在你们家,我一直以为我还没吃饱,吃了卤肉以后才知道是因为饺子太好吃了……”
还有一次应该是前年吧,母亲得知姐姐和我要去探望哥哥,便匆匆忙地蒸了几笼包子让给哥哥带去。在路上,虽然包子已经渐渐冰凉,但我那一贯挑食厌食、极难伺候的外甥女,还是一口气吃了好几个,一边吃还一边感叹:“这包子怎么那么好吃啊……”那一幕,让我和姐姐哭笑不得,却不知,若干年之后,等她长大了,是否还会记得曾经让她陶醉的外婆的味道?
其实,母亲的饺子馅料非常普通。因为90年代父亲那场几乎要命的大病之后基本不食肉类,我记忆中母亲为父亲准备的饺子都是素馅:韭菜、鸡蛋、豆腐、粉条以及葱姜蒜,仅此而已,但做出来就是一个字——好吃!与外面街头餐馆的比较起来,同样一类食料,完全两种感觉。早年间,我也曾好奇地观察过母亲几次——每逢要做饺子之时,母亲往往都会忙碌一个上午,备料、盘馅、和面、包制……工序繁杂,却一个都不能少,通常直到饺子出锅,母亲问一声:味道怎么样?得到满意的答复之后,母亲才会长舒一口气,疲惫的脸上也会展现出会心的笑容。直到现在,我才明白,母亲亲手做的饺子与街边店相比,多了一份浓浓的爱。朴实无华的母亲从不在言语间表露,但在一锅又一锅热腾腾的饺子里,已经无私的将爱播撒给她的每一位亲人,对长辈、对伴侣、对子女、对儿孙那无限的爱……自然,对于这些,那位叔叔、那个表哥以及尚处豆蔻之年的外甥女,只怕是永远体会不到的。
印象中,每次从南方回家,母亲都会做上几顿饺子。前些年,问都不用问,每次等我在外面疯够玩够之后,回到家总会有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饺子在桌子上等着我。而这几年,尤其是父亲离开以后,每次回家,母亲总会问我:今天吃饺子吧?而我,总是一脸不屑地回应:费那劲儿干嘛呢?依稀记得,母亲总是怅怅然离去……现在想来,我似是已经伤了母亲……无数次……
母亲的想法其实应该很简单,用她最拿手的美食,和她最爱的人分享,这是一种平凡却伟大的幸福……或者,她一直在等着那一刻幸福的到来,每次从我离家的那一天开始,她就在等待。等待的过程漫长、索然而煎熬,夹杂其中的更有无穷无尽的牵挂和惦念——我虽然无法全然领会,但可以想象得出。因为,父亲离开以后,母亲就再也没有可以一同分享的人了——哪怕,只是一碗平淡无奇的饺子。而我,却一次又一次毫不留情地拒绝了母亲那近乎乞求的邀请……
我突然发现,原来自己竟然是那么的残忍——虽然,我现在身处远方,但闭上眼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副画面,那是母亲独自在家中的一日三餐:早上,半个馒头、半碗青菜、一碗稀饭,经常是头天晚上剩下的;中午,一碗汤面条,这不是南方那种各式各样食料精心烧制以后的汤面,而是北方人最常见的中午饭——葱姜爆锅后加水烧开再下面,面将熟时扔进几根青菜,最多再炒个鸡蛋加进去,简单无比;晚饭,同早!日复一日,千篇一律!偶尔的一天,母亲也想吃顿饺子,算算日子,还是等儿子回来吧,老了,一个人实在犯不上折腾——母亲的心都在我的身上,对她自己,凑合而已。而我,在外花天酒地胡吃海喝返家之后,还总是习惯与家中的同学朋友醉生梦死,却从不曾理会母亲的那份苦心,更不懂珍惜与其相处的那些每年都极为短暂的日子……
一个声音反反复复在耳边回响:真该亲手给母亲做一碗饺子了……虽然,这些年也经常给母亲烧菜做饭,却唯独没有做过北方人最为看重的饺子。仅仅是因为我不会发面和面吗?我突然想起来,前些年在南方没有钱的那些日子里,也同来自天南海北的朋友们一起亲手做过饺子,有羊肉馅的、鱼肉馅的、牛肉馅的、甚至海鲜馅的,隐约记得我们那时候都是去菜市场买的饺子皮——原来,饺子馅其实我也会盘,只是不屑于为母亲做一碗;原来,母亲真的被我完全忽略了……
当我正在计划着春节归家后务必要自己动手盘饺子馅的时候,远在鹏城的丫头打来电话问我干嘛呢,我答非所问:想吃饺子了。丫头爽快邀约:赶紧来深圳吧,我请你去沙县小吃享用蒸饺,管够……我去年买了个表——在那些就连冬至、除夕甚至是春节都不舍给饺子一席之位的南方人眼里,是万万不能理解北方人对饺子那比山高比海深的感情的;就像电话那头那个刚刚告别校园、依然天真烂漫的小丫头,绝对无法理解一个饱经沧桑的不孝子对一位伟大母亲的那份深深的感恩和愧疚……
冬至的文章3:美味香甜冬至圆
文/黄淑芬
母亲是客家人,每年冬至必过,嫁给父亲后她把这个习俗也带了过来。她会在冬至这一天做冬至圆给我们吃,她说吃了冬至圆,日子才能团圆、美满。
做冬至圆,要用到糯米。冬至前夕,一个有太阳的晴天,母亲从米缸里取出预先留下的糯米,倒进簸箕里晾晒、挑选后,倒进木盆里用清水浸泡。
冬至节的前两天,母亲从盆里捞出已经浸泡得很软的糯米洗净。然后,端到石磨前,一勺米、一勺水地放进磨眼里,接着推起了磨。母亲的手随着石磨不停地画圆圈,转动的石磨发出优美动听的“咿呀”声。乳白色一样的糯米浆,源源不断地从石磨粗糙的大嘴巴里流出来。母亲推磨累了,就轮到我们上,先是大哥这个半大小子。
初生牛犊不怕虎,大哥用蛮力气把磨子推得虎虎生风。但是,推了一会儿,母亲把他撵走,干脆自己来,母亲边推边对大哥说:“你虽然推得快,但是,你看一下桶里的米浆,有些根本没有磨碎,还有小颗粒。”
大哥不服气地和母亲争辩起来,并且,用勺子捞起一勺米浆来查看,我凑热闹地伸头上前看,母亲说对了,一颗颗小碎粒掺杂在浓浆中。大哥沮丧地把勺子一扔,坐在火灶门口一言不发。母亲说:“慢工出细活,这样细的米浆,做出来的冬至圆才能口感细腻,入口嫩滑。”想不到,推磨也蕴藏着大道理在里面呢?
磨好米浆,母亲拿出一个干净布袋,让我和大哥牵住布袋四个角,母亲把一桶米浆全部倒进布袋里。捆好袋口,放在船形菜篮子里,然后压上一块大石头,把米浆榨干水。
冬至的早上,母亲取出结成块的糯米团,双手揉搓成一个个如鹌鹑蛋大小的圆子。有时,巧手的母亲还会换着花样给圆子包上芝麻馅、豆沙馅。要不然,就煮一锅带咸味的冬至圆。
看家人来齐,母亲吩咐我烧水。不一会儿,白的圆子,翻滚在暗红色的糖水里若隐若现,伙房里飘出一股姜糖的甜蜜味。母亲舀出三碗,摆上供桌。这时,不用母亲开口,我们已经等不及了,拥到灶台前,你一勺、我一勺地舀进了碗里。冬至圆的热,还有姜糖水的辣,让我们吃出一身汗来。正如母亲说的口感细腻、入口嫩滑。一碗下肚,意犹未尽。
冬至的文章4:饺子里的深情
文/白银玲
今天是冬至,老妈早早就开始念叨:“给你们包饺子吃。”妞子却嘟囔着嘴说:“外婆,我喜欢吃米饭,可不可以做米饭?”我忙拉过妞子解释:“冬至不吃饺子,是要冻掉耳朵的,妞子不能胡闹哦!再说我和你爸爸、外公都要上班,外婆一个人要包这么多饺子,已经很辛苦了,我们要感谢外婆!”妞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跑一边玩去了。
其实我像妞子这么大时,也不喜欢吃饺子,老妈就常常给我们讲她小时候的事情:“我们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你外公、外婆要养大8个孩子,日子过得很苦。每年只有冬至的时候,你外婆才张罗着包一顿饺子,而且是用杂面包的。家里的白面从来都不够吃,你外婆不舍得用,只给你外公做一碗白面饺子。”那时候,我会歪着脑袋问妈:“那为什么外公就能吃白面饺子!”妈笑着解释:“以前人们是靠种地生存,你外公要养家,家里所有脏活、累活都要靠你外公干,所以要让他吃最好的!”我笑着打趣:“还是外公最幸福。”妈却摇摇头:“你外公哪舍得吃,他总是给你二舅、三舅碗里夹几个,给我和你五姨碗里夹几个。儿女们都是长身体的时候,他心疼,夹来夹去,他自己碗里就没几个了!尽管白面饺子外公吃不上几个,但是在条件艰苦的时候,外婆还是每次包一碗白面饺子端给外公,然后看着外公将饺子一个个再分给孩子们。
忆苦思甜,老妈几乎每年都要给我讲这个故事。于是我脑海里常浮现这样的画面:寒冷的冬天,外婆包上一碗雪白的白面饺子,无限深情地递给外公。外公看看外婆,再看看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端着饺子转了一圈,给所有的孩子都夹上几个。这样的仪式,让这一家人度过了一个个寒冬。因为心中有爱,寒风便不再刺骨!
小时候,我听着老妈的故事,大口大口地咀嚼着白面饺子,咀嚼着我享受的幸福。
几年前,外公、外婆相继去世了,老妈那个白面饺子的故事从此就再也不讲了!
冬至的文章5:冬至提前过
文/洁骜小仙
明天周一,恰逢冬至,一年中黑夜最漫长的一天。思量着一家人明天会因上班上学不能一起吃“医圣的娇耳”,于是决定我们家提前一天过冬至。
早晨,穷尽冰箱中现有的蔬菜储备,准备了三盘红红绿绿的各色的吃食,没成想我们娘俩竟然给光盘了!饭后给女儿批改完作业,女儿纠错之时,我便动身去买包饺子的羊肉。今天阳光是真好!心中思付:冬日暖阳不可辜负了!转念就萌生了饭后定要带孩子出去一趟的想法。
回来的路上,看到了有卖兰花的。之前养过一盆兰花,由于不熟悉它的习性,花开完兰叶就枯了,所以对兰花的养殖一直心有余悸,但心中对兰花的喜爱未曾减少过。我喜欢兰花的那种幽香,但更喜欢兰叶的终年常绿,刚柔兼备的优美姿态,先人便曾留有“看叶胜看花”的古语。上前问询后,卖花人说现卖的是水植的,不需要盆栽。于是就喜滋滋地买了三株。回家后,先侍弄兰花,听卖花人说给水中滴几滴白酒,兰花的根不会腐烂,于是拿出父亲喝剩的酒,谁知酒盖一开,被酒香蛊惑着用舌头舔了一下,辛辣甜涩的一股味道顿时压制住了我的味蕾…末了,在唇齿间倒是留下了一丝丝香甜。乖乖的,给花瓶中滴了几滴白酒,酒香便扑鼻而来,兰花点缀在房间,顿觉生意盎然,感觉甚好!真是应了:“酒未必烈,唯因情而醉”。摆放好兰花,想到饭后的出游,快步走进厨房剁馅、调汁、包饺子。一个小时后,热腾腾的饺子上桌,给了我们寒风里的慰藉。阳春在望,情怀依旧。
饭后,锅碗杯盘姑且搁置不管,趁着暖阳热情未减,我们来到灞河边,此时的灞河正值枯水期,一大段干涸的河床裸露了出来,中间只剩有涓涓细流。我们在观景台稍作停留后就来到有拦堤的蓄水河段。阳光照耀下的河岸小广场,有姑娘小伙子在跳动感十足的街舞,有大姐大妈在跳妩媚柔和的新疆舞,有一家三口在打着随心所欲的羽毛球,有一群孩子们在草坪上踢着憨笨裹足不前的足球,还有大哥大叔透过护栏放着长线钓大鱼……暖阳下,这一切零零碎碎里面尽展现着生活的可爱……
冬至的文章6:冬至大如年
文/韩景波
“冬至大如年”俗谚久传不衰,有许多地方还不止称作“大如”,更改作“大于”,虽则过甚其辞,却也其来有故,绝非随便说说。
这“故”缘于历法。我们现在所说的农历,源自“上古三代”的第一代夏朝。殷商改历,以夏历的十二月为一年之始,周朝又提前一月,即以夏历的十一月为正月,冬至日就在这个月内,便以此为元旦(一岁的第一天),它的前夕即为除夕。冬至与年的可比性由此而得。要说的是,到汉代的汉武帝时,又复用夏历,后世相沿(自然有过多次修订)。
我国古代人对二十四节气的认识,最早知道是“二至”和“二分”,即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冬天夜长昼短,冬至这一天,白天最短,夜则最长。从冬至的第二天起,白天开始转长,一直到夏至,白天的日照时间又开始变短,俗名“冬至阳生”。
“冬至阳生”,就是说,冬天将尽,阳气萌生,离春天的日子不远了。所以,古代把冬至日也叫作“冬节”、“长至节”,非常重视,汉代起,列为节令,有着举行贺节的风俗。封建帝王更以为“冬至阳气起,君道长”,即象征“王气”的扩展。因此,这一天皇帝要接受外国使臣和文武百官的祝贺,仪式仅次于岁朝。
据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所载,唐朝人还有把冬至前夜称作除夕夜的,犹存周人遗意。
冬至翌日起,就相继进入“数九寒天”了。不同地区就有不同的“九九”歌谣。陕西、山西、河南、河北等黄河流域一带的歌谣如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冻破石头,五九、六九隔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其实,这些只是对大地物候的简括说法,一个时期和一个时期都有所不同。
冬至的文章7:雪灵儿
文/欧阳平
还以为要到冬至才会下雪,没想到你这么早就来了。
我听到窗棂上的悉悉索索的响声,我以为是老鼠爬行,起身一望,原来是你来了,来得轻盈,要不是心有灵犀,我怎会感到你的到来?只一瞬,就刷洗了一身的污垢,把美、纯洁留给世人,让人们享受不尽你的亮丽。
我情不自禁地走下楼,来到你的身边,看到你洁白的身子,我真不忍心踏上,但你向我呼唤:“来吧,亲爱的,我是属于你的。”我顿时浑身暖透,轻轻地踏上你的洁白的身体,你吱呀吱呀,优美之音不断唤醒我沉睡的肉体。柔柔的、融融的,酥软了我的肢体,我麻木的思绪,飘飞到你的柔美的世界里。我缓步走着,一个趔趄,手掌触到你的柔软的身体,你以柔弱的躯体撑起我僵硬的、沉重的身子,我感到从没有的厚重。而你,时而跑进我的身子里,像蜜蜂轻轻地吻我一下;时而飘到树叶上,点缀成冰花的美,使我眼花缭乱;时而钻进草丛里,忽眨着醉意的眼,给我一个留下来的理由。
你又飘起来了,缓缓地飘落在我的头发上,把一种特有的凉意带给我。我伸出手,你轻飘飘地落在我的手心,我用心端详你的容颜,你的细灵的绒毛,在寒冷的冬夜带给我美的享受;你的冰晶的双眼,让我通透自己。可你,悄无声息地走了,溜进我的体内,给我生的力量。
忽然,来了一阵风,你就旋转起来,耍出优美的舞姿,让我见识你别样的美。天暗了,我怎忍心向你告别,只好怀揣一个精灵快步走了,但回首处,仍见你楚楚动人的模样,我又回来,捧起你,带你回家。
入夜,我就带着这美妙的精灵沉沉睡去。黎明起来,偌大的世界,一片圣洁。我就要在万籁寂静时走进你的心脏,刚开门,一股空灵之气迎面吹来,疲惫顿消。我沿着人行道走着,你的冰灵的模样,让我神往,那种神采飞扬;那种飘飘欲仙;那种洁白无瑕,无不洗净我久远的晦气。
我就这样守护着你,让你见证人间的奇迹;我就这样凝视着你,让你感悟人间的美好。
我叫你雪灵儿好么,就这样,欢快地走过一年,走过人的生和死,走过凡尘与仙界,走过激情与麻木,走过我的灵与肉。
冬至的文章8:冬至
文/黎尊乾
爷爷,雨也冻僵了呢?嗯,这雨真是冻僵了哦!
祖孙俩在屋内看雨,外面见不到人,只见到一高一低两道白乎乎的鼻息,还有老人呼出的大朵烟草雾儿。孩子穿着厚厚的棉鞋,踏在陶火炉上,小手儿袖在厚厚的棉袖筒里,戴了大耳毡的小头颅歪着看雨滴,雨滴掉下来,笨拙,没有巧劲儿。老人的陶火炉放在他的军色大衣底下,还不时拿出来用手抄一抄,好把炉火拌旺一些。过一会儿,他拿出新收的烟草叶子,吐了唾沫用双掌使劲地搓,再搓,最后卷成了筒儿,触到陶火炉上燃着了,塞在烟杆锅里,吧嗒吧嗒起来。
这雨,在天上是雪呢;到了空中,吸足了热气,变成了雨;雨到了地上,又成了冰。老人抬头又低头,咧开嘴巴,慢悠悠地说着话,像是给孩子讲故事。
孩子看去,果然在地上有一层亮晃晃的冰;远处的树,枝枝杈杈上,也围了清粼粼的冰。
女孩儿从邻家走过来,穿着木屐,盖出两行漂亮的脚印,带起的泥儿可见玻璃一样的冰皮儿。她围着厚厚的头巾,耳朵露在外面,早已冻成脓疮,几缕黄黄的头发巴在耳轮上,谁也不敢轻易去拨弄。
早饭端上来,孩子们的碗都要先在热水里捂一阵。米饭还是有些特别的,赤豆加糯米,颜色、味道、口感,都不是寻常的饭食。更为丰盛的是晚餐,一家人在厨房忙碌一天,还不算提前一天去石磨房里推磨磨米粉磨豆粉。进磨房是一种繁重的体力活儿,大抵是家家户户用来考验新来姑爷是否勤快耐劳的必试项目。冬至来了,也是检验姑娘心灵手巧的时候,揉面粉,擀面皮,炒馅包饺子,都是女孩子家的活儿。大男人们只是张着大嘴巴吃吃喝喝,夸夸赞赞的词儿可不是顺便能送给人的。羊肉汤加山药煲上一整天,专门为新上门的客人准备。客人也懂规矩,总是分出几份,小孩,老人,都是优先照顾的主,自个儿,只喝极少极少的一碗。
十五六岁的愣头青们最为奢侈,因不急于相亲而需爱惜名声,他们疯玩成癫,举起冬至不白过的大旗,唯恐不叫村人称奇。他们成群结队地行动,末了就聚在废弃的仓库里,或是破庙中,用粗壮的枯枝架起头号的大锅,熊熊火光中,一场一场的年度饕餮盛宴不断上演。常常是整条的狗儿拖进来,拔光了皮毛,赤条条地细细地切成长块的肉肉,放在大锅里,来个水煮狗肉。那味儿,比起寡肉的八哥鸟,比起精瘦的野兔子,比起肥腻的鸡鸭鹅,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几日后,村里起了妇人的寻找,从村头寻到村尾,从村尾寻到村头,最后在那废弃的仓库或破庙里找到答案。一张狗皮,一窝狗毛,三两支狗爪,主人见了,开始痛彻心肺地狂嚎。但因逢冬至前后,骂声一出口也就戛然而止,只能暗地里盘算,以后,再养一只家犬,定是牢牢地锁了脖颈,不再放出去吃尽百家的猪槽。
这日过了,寒夜越来越短,暖阳越来越长。冬至,真是一个美妙的节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