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过节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过节的文章1:今年过节不收礼
文/湘客
老书记要我打电话,请他老部下吃饭。这次,竟没有一个推辞或找借口不接受宴请的。
老书记今年75岁了,按他的话说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关键是脚使不了劲,走一二里路中途要停歇几次。但,凡是跟老书记共过事的人都非常尊重他——大家主要是尊重他用德高望重形容也不为过的人品。每逢过年过节时,大伙儿都会去看看他,给他送点礼,在职不在职都一样。
敲门、开门,老书记一一接过大伙儿送他的礼品,交待老伴清理、放好,那种亲切感如同父子。
回想起来是好多年前的事了。那年正月初八,春节过完后的头一天上班,我送会议通知去书记家,只见屋子里摆满了礼品,每份礼品上贴有标签姓名,他和阿姨累得满头是汗。书记见我来了,笑吟吟地说:“正月十五之前这些礼都得还,我得到省里开几天人大会,这事就得麻烦你了。”
这一麻烦就是五年。
陌生人送礼,用金砖拍门也进不去,这是原则。老书记一辈子不抽烟、不喝酒,但对烟酒的品质和价格一说一个准,他说还礼要对等,跟化学平方一样,把别人送来的物资东拼西揍就是一份完整的礼,你不弄清烟酒的价格胡编乱拼是不行的。
大伙儿到齐了,一桌大小范儿,有省级、厅级和县处级的,就我副处级官位最小。几个下海赚了点钱的喊着买单,被老书记一番鼓眼努睛,不敢再吱声了。现在餐桌大,20多个人围在一块不拥挤,一个个其乐融融地准备轮流跟老书记敬酒。
老书记挽着老伴的手站起来发话:“耽误大家的正事过意不去,年底了各项工作要检查结账。我邀大家来是要宣布一项决定:从今年起,你们不要再去我家跟我拜年送礼了,要拜年打个电话发条微信,硬要来也不反对,必须空手。我年纪大了没力气还礼了,还礼是千百年来老祖宗立下的规矩,礼尚往来是礼貌待人的一条重要准则。接受别人的东西,必须报以同样的礼品。这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坚持下去,来而不往非君子,收礼不还叫贪,你们懂的。”
大家听着,听得比以前都要认真,甚至有人眼圈圈红了。
“您把我们拒之于门外?”“空手来,欢迎!”
“我们都是你亲手提携培养的,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
“考察干部,使用干部是组织上的事,我是受组织的委托,怎么是我提携的呢?”
老书记对升职进步了的部属,总是给予鼓励,寄予厚望;对出了问题的干部总是责怪自己管理不严。原先有位副主任到了土管局当局长,由于对自身要求不严,“双规”后进入司法程序判了六年,他每年都去省劳改农场去看他,教育他悔过自新,重新做人。
老书记很慎重地说:“我们做官当干部,不要和开发商搞那么火热,官商勾结了就害民,损害的是群众利益。前些年我只顾招商引资,放松了对老柴的思想教育,我是有责任的。在这一点上吴连副县长你也要注意点,群众有这方面的议论……”
老书记在职时,吴连是乡镇办公室的材料员,说的再重他也得接受。何况老书记是以一个长者的口吻在叮嘱部下。吴连站起来感谢老领导的教诲,表示一定牢记在心。这时手机响了,当他从室外接听电话回来,脸上无光,面如土色,神思恍惚,连招呼都来不及打便急忙离席。
“占,为占有,把别人拥有的变为己有;沾,为沾光,享受别人的果实或利益。你得了别人的好处是要加倍偿还的,天上哪会掉馅饼呢?平时和你八辈子不相往来的商人,突然跑来与你称兄道弟、送钱送物,他看中的是你手中权力;商场如战场,战场是血淋淋的刀光剑影,商场更为险恶。请你们记住陈毅元帅的那句话: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吴连接的这个电话,看来是凶多吉少啊!总而言之,从今天开始,如果你们仍然像以前一样关心我、敬重我,就不要送礼了。谁送,我就和谁断交!”老书记说得斩钉切铁,不禁使人望而生畏。
我们默默地听着,仿佛是在听老书记在上一堂深动的党课……
过节的文章2:母亲不过节
文/吴婷
晚上七点给老家打了个电话,铃声响了许久才接通。母亲边喘边问我,吃了吗?
我应了一声,问:你呢?
还没啊,刚从地里回来!母亲疲惫地说,正种棉花。
我不由得心疼起来。在城市,我早已吃过晚饭。可乡下,母亲却刚从田间劳作回来。昏暗的厨房,锅灶冰冷。我责备母亲,不要不分昼夜地忙活。
挂下电话,想起了故乡的秋天,成片棉地铺展开来,大朵大朵的棉花在枝头绽放。年迈的母亲,步履蹒跚地穿行在田沟里,将那些白灿灿的花朵轻轻摘放到腰间的布袋中。
小时候,我的学费都是从一棵棵棉树上积攒起来的。到了棉花采摘时节,每天一回家我便扔下书包,跟随母亲到地里帮忙。我在前,母亲在后。由于我身小轻便,那些开在枝腰的,或者垂落地下的花,我负责采。这样母亲就不用弯腰了。童年时期,我与母亲都这般搭档。
长大后,求学他乡,偶尔放假回家,母亲也不肯让我下地,怕耽误我的学业。而她自己依旧在那几块棉地里起早贪黑、俯首低腰地不放过一瓣花絮。
高二那年秋天,周日早晨,母亲吃过饭就匆匆系上布袋,到地里摘棉花。我在院子里写作业。直到中午十二点母亲还没回家,我跑到离家不远的棉地里喊母亲。在地埂上,我看见母亲垂头坐着,邻居李婶也在身旁。母亲中暑了,多亏李婶及时赶到。望着母亲苍白的脸,我胆战心惊,难过不已。
刚到省城读大学,我打电话回家告诉母亲,学校的棉被十分单薄,不暖和。母亲立即对我说,把今年摘的棉花,打床新被子,给你寄过去。半个月后,我从邮局领到了新棉被。几年大学的冬天,母亲的那床棉被一直温暖着我在异乡的漫长寒夜。
棉花,在贫瘠的乡村,是农家的衣食之源。我的母亲,在田埂地头,一棵一棵地栽种,而后除草剪枝,精心地等待。当一朵接一朵的白花绽开枝丫时,我那瘦弱矮小的母亲,又开始忙碌,日复一日地采摘。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劳动节、母亲节……乡下母亲从来不过,与一棵棵庄稼相依为命,从春分忙到冬至,日夜辛劳。
过节的文章3:年的过法
文/王晓宇
年龄越大越惧怕过节,早已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天天盼着过新年,可是“年”这个小怪物,不会因为人的心境而改变,总是不期然如约而至。
大年下,除了去婆婆家守岁,回娘家团聚,尽为人子女的本分外,再哪里都没去。每天窝在家里,安安静静地看书,上网,打坐,给儿子做点好吃的。我是不太喜欢热闹的人,这样的活法,于我已经很好了,给自己宽泛的时间,过得平淡从容真实。
走在大街上,年的氛围很浓郁,就算是在小区里,也是大红的灯笼高高挂起,七彩的小灯分外妖娆,家家户户贴上大红的春联,有调皮的孩子早已等不及,拿着鞭炮在雪地上放着玩儿。白雪地里,人来客往,不管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碰了面都会道一声“过年好”。
邻居一家去海南过年,走之前早早就把家里的春联贴好,兴高采烈地提着行李出发了。一家人难得在一起,旅游、度假兼过新年,看一看祖国的大好河山,释放一下心中的压力,乐得逍遥自在。
楼下的小两口回乡下过年了,不用问也知道,乡下的年味最足的。杀年猪,蒸年糕,包饺子,孩子们雀跃,老人们欢心,热气腾腾,欢声笑语。回家过年,是一段剪不断的乡愁,承载着岁月的记忆。
听朋友说,他们家楼上的邻居,一对年轻的小情侣,居然一起跑到图书馆里去看书,在安静的时光里,闻着纸墨芬芳,听着翻书页时,轻轻的有质感的响声,心中安宁愉悦。
最离奇的是儿子的同学,他放寒假没有回家,在学校旁边租了一间房子住下来,打工兼学习,远在新疆的父母过年时赶过来,在异乡的鞭炮声中和儿子一起守岁,顺便可以观光一下这座海滨城市的人文风貌。
一个朋友,平时工作忙,总是没有时间,过年时刚好利用这段时间陪妻子出国游,一举三得,即得到了休息,调整了身心,又把年过了,同时又照顾了妻子的感受,利用过年这段时间增加夫妻感情的交流。
时代在进步,人们对年节的过法不一而同,推陈出新,即保留了传统,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朋友一家去逛庙会,庙会虽不是什么新鲜玩艺儿,但也被中断多少年了,近年又被推出来。逛庙会图的就是个热闹和喜庆,好吃的,好玩的,唱戏的,杂耍的,要什么有什么,消食,休闲,过年,什么都不耽误。
欢欢喜喜过大年,虽然千姿百态,各有各的过法,但吉祥、团圆、祈福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但愿一年比一年好,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永永远远中国年。
过节的文章4:礼物
文/夏晓晖
我向来是不在意过节的,对于礼物也从不奢望。可是在妇女节的下午,双胞胎儿子却送给了我两份礼物,令我意外和感动!
大双是个质朴的孩子,他送给我的贺卡上写着:愿妈妈吃好、玩好、睡好。小双是个可心的孩子,在贺卡的内页里,他装饰了美丽的图案,有两个可爱的笑脸和美丽的句子:祝妈妈一天比一天美丽,一天比一天年轻!每天开心!
见我如此惊喜,小哥俩兴奋地告诉我,昨天在学校对面的书店买贺卡时,老板听说是送给妈妈的礼物,还特意给他们减了价,本来一块五一张的贺卡,只收了他们一块钱。小哥俩还告诉我,这两张贺卡是他们精心挑选的,上面有我喜欢的图案。是的,我的确很喜欢。贺卡是立体的,给人一种逼真之感。底色是粉色系列,看上去特别养眼。上面全是女人喜欢的东西:耳环、项链、戒指。而且,这些首饰画上都点缀着银粉,看上去是那么夺目,有着钻石般的光泽,那么耀眼迷人!
最令我感动的是,儿子们还抵住了诱惑,辨别了对错。对于十来岁的孩子来说,真是难能可贵!这天中午,刚吃完饭,就有同学在楼下叫他们,要他们出去打篮球。我心想,孩子学习之余也要适当的运动运动,所以就同意了。他们离开家时,我也没交代别的,只是嘱咐多带点钱身上,口渴了好买水喝。我心里寻思着,孩子们好不容易放半天假,也不知会玩到什么时候回家。
谁知,三个小时不到,就听到了敲门声。“不会是他俩吧?”打开门一看,果然是小哥俩,一人一手拿着矿泉水,一手拎着棉袄,热气腾腾地望着我笑。我给这情景逗乐了,站在门口问:“怎么就回来了啊?也不多玩一会儿?”
“我们打球累了,当然就回来了啊!”“那其他的同学呢?也都回去了?”小双嗔怪道:“妈妈,你倒是让我们进屋了再说啊!”大双把手里的东西递给我,说:“妈妈,说来话长。”
原来,打完球后,有的同学建议去网吧玩玩。一群男生,就他俩和另外一个男孩表示了反对。小哥俩毫不犹豫义正言辞地拒绝后,还郑重其事地提醒同学,未成年人不能进网吧。可是,同学们都听不进劝告,那个也表示反对的男孩最后还是被其他同学拉走,结果就只有他俩提前回家了。
看来,我平时关于“能够抵制不良诱惑才是真正男子汉”的教诲,在关键时刻,起到了重要作用。我欣慰极了。
这个妇女节真的很开心!儿子们长大了,懂事了。谢谢双儿,这两份礼物我都喜欢。妈妈也要按你们说的去做,吃好、睡好、玩好!每天都开开心心!
过节的文章5:过节喝酒悠着点
文/刘荣昌
五代的时候,闽景宗王曦召集群臣饮宴,大臣们纷纷喝得大醉,唯有身材矮小的周维岳神态自若,举止不乱。王曦奇怪地问左右侍者:“周维岳个子很矮,怎么酒量这么大呢?”左右回答道:“酒有别肠,不必长大。”也就是说,周维岳另有一副肠胃可以用来装酒,言其酒量极大,也指酒量大小与人的高矮没有关系,戴复古有诗云:“腹有别肠能贮酒,天生左手惯持螯。”
其实,现实生活中哪有什么别肠之说啊,一般人喝多了必定会醉的。尤其是到了传统的春节,走亲访友、大小聚会多起来,还请朋友们少喝酒多吃菜,千万不要“不醉不归”,因为你只有一套肠胃!
过节的文章6:清秋小札
文/清秋124
2016.1.1 星期五 晴
回娘家。是过节的主要节目。有时想想,子女对父母的爱,不过如此。再怎样也不如父母于子女的爱。
看爸妈身体不错,过得充实,心里就高兴。真是这样,他们二老的幸福,就能轻易主宰我的心情。原来,家人间的关心,来不得半点虚伪,牵心牵肺的,筋骨相连呢。
晚上步行回来,也是走到将黑。因为小子不在娘家,我自然记挂着他,所以就急着回来了。爸妈爱我,我爱我的孩子。这种爱的循环,也是一种值得品味的美。
我要对爸妈好一点,更好一点,再好一点。我觉得当前国家有很多弊端,其实,孝是永恒的主题。每个家庭都有摩擦,大小之说。做子女的,应该多体谅才老人,多孝顺老人。这是不值得称道的本能,如果要靠表扬来弘扬,说明道德水准已然下滑了。
一年翻篇,心里都没做好准备。日子过得太快,有点害怕了。老之将至也!
小子令我感动,他要出去挣钱。他想帮我的心,也是想帮这个家。我们共同努力吧!我觉着,我在一点点依赖于他,把一些压力潜意识地给他了。我错了吗?我对了吗?
我们母子这些天总是夜里聊天,一聊就是下半夜,这家伙要把奢睡的我调理成夜猫子吗?心里偷笑。我愿意,为了亲情为了家,偶尔冷淡我的文字,因为,生活的最本真的内容,文字要给亲情让路。当然,也是有时有晌的,不是一直这样。
2016.1.3 星期日 晴
昨天添了液化汽。真不知这些看怎么糊弄过来的。羞杀我也!幸亏孩子胖呼呼的,证明我是亲娘,喂养有方。否则,还不得以为我是后妈呀。
今天上午和费硕见面,我们姐俩喝茶。绿竹姐让她采访我。有时,人生遇到的人,真是意外。绿竹姐对我的常识,对我本身是种很大的肯定,我愿意为了爱我的人赏识我的人,做得更完美。午后本来想请小子烧烤,结果这小子失约,害我白等两个多小时。然后我去华云买化妆品。女人有些不可少的,自然不可少。
到唐装专卖时,走进去,记得日前曾见有件红衣特别漂亮,结果,正好男主人在,与我相识,对我一直很友善,我试了后,倒是满意,可只一件,领口有点小毛病,于是没买。男主人送我挂历和他的书,与我闲聊一阵。临走的时候,男主人非要送我试过的那件唐装,说我穿得非常漂亮。早知如此,不来了。扔钱人家也不要。这多不好呀。以后领朋友来光顾他家好了。
照了两张照片,一六年的第一照,小子充当摄影师,他不肯好好照,总是把我丑化他才高兴,真烦。我要一个合格的摄影师,有没有?天上难道只掉馅饼吗?我要优秀的摄影师!
今晚的小楷,定不可免。还有点儿文字的债,估计够呛了。自己给自己减压,我这样的,还会有什么出息。但我本来也没想有什么出息。
韦才子给我做了一期的诗刊子曰,看着挺好看的。发现个问题,只要我不求的,命运全大方着给,只要我要的,命运全吝啬。怪了去了!
不管怎么说,挺开心的一天。心里有洁白的雪花盛开。皎皎其洁。
过节的文章7:家里来客
文/胡菲
每逢过年过节,家里都会来些客人,那是自然的。
今年也不例外,大年初六,刚吃早饭,外婆便带着九岁的表弟来了,一进门表弟便急着挣开外婆的手,一步一跳地跑到电脑前,差点没把外婆摔个踉跄,外婆只好扶着鞋柜,把手中的礼品放下来,喘了喘气,笑笑说:“这孩子,唉!”然后无奈地摇了摇头弯下身去换鞋子。正这时,小舅背着包大步大步地跨进来,笑着喊一句:“拜年了啊,年过得好吧。外婆也来了,快坐快坐。”便顺手把包放在沙发上,一只手去搀着外婆。外婆笑着眯起了眼睛,手在小舅手上拍着说:“好,好,有出息了。”
爸妈在旁边也笑了:“来了就是年啊,去看电视吧,两个孩子都在。”
随后,大舅带着舅妈来了,还有个小弟弟,才一岁多,可调皮了。穿着厚厚的鼓鼓的,系着个小围衣到处跑。这不,电视看得好好的,他跑过来一下子把电源关了,然后看着我们,可笑又可气的样子,拍拍手又笑了起来。就一跳一跳地跑到我房间去了,出来后一手抓着我的小熊玩偶,谁知跑太快了,一下子扑倒在地上,眼睛里的泪光闪烁着。舅妈走过来了,拉了起来,拍拍衣服说:“狗子,又乱跑,摔倒了吧!去,我们吃糖,不哭。”
听到吃糖,他马上就“咯咯”地笑了,一歪一倒地走到茶几边。我们在一边看着笑个不停。
之后,又来了叼着烟的表叔,挎着包、踩着高跟鞋的小姨,扎着牛角辫的还不知怎么称呼的客人。
整个家一下子就沸腾了。
家里来客可真是个又喜又恼的事。
过节的文章8:乡间美味
文/王太生
过节到乡下去,有个人在家里摆了桌子,请我吃饭,还讪讪地说:“呵呵,大老远地来,乡下没有什么好吃的。”
这个朋友,到屋后的围墙上去摘几根丝瓜。丝瓜碧绿碧绿的,一根根挂着。摘丝瓜时,主人看见路边的一丛乱藤蔓上缀着一嘟噜、一嘟噜浅褐色的小圆果。一看,不知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山药豆,就一颗一颗地摘,摘回去,先煮了一道好喝的山药豆茶。
乡下没有什么好吃的。鸭屁股下刚丢下的两只蛋,淡青色,热乎乎的,在锅台上一磕一碰,打在一只花碗里,搅碎、入葱花,放在饭锅内蒸,涨熟的蛋,虚虚松松,一调羹送到嘴边,软嫩香鲜。
我在镇上见有人从船上搬来一口黝黑大锅,在河边支一个灶,舀入带有植物清香的河水,添入干柴穰草,站在那儿卖。锅盖捂得严严实实,猛火在锅底传热,水汽冲击,花藕在锅里“啪啪”乱响,让藕段和锅都微微颤动起来。
三伏天,乡下人喜欢喝糁儿粥,大麦磨研的糁儿,粥在咕噜咕噜沸腾时,撒入锅中。煮开后,并不急于吃,而是置放在水中,让它慢慢地自然凉,待到冰冰凉时,喝糁儿粥就成为酷暑里的清凉享受。这时候,粥薄如水,清亮得能够照见人的脸,一边喝粥,一边看天。
下雨天,摘篱笆墙上的紫葛叶最妙。紫葛叶,绿莹莹的,筋络清晰,一寸一寸地掐,掐回去用清水一冲,爆炒,或者做紫葛叶豆腐汤,微漾的汤色,宛若翡翠白玉。在古代,紫葛叶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落葵。汉乐府诗中,“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说的是紫葛叶。炎夏在乡下喝紫葛叶汤,似有清凉古意。
农人坐在天井里,一颗接一颗吮螺蛳。剪好的螺蛳,用花椒、八角,“哗啦、哗啦”喧响爆炒,入酱油、镇江香醋、绍兴黄酒,水煮。吮螺蛳是需要耐心的,他先要挺胸凸肚,运足中气,然后撮起嘴,哧溜哧溜地吸,才能品尝到原汁原味的乡野美味。
有一次,在苏北水乡,见一根竹竿上,晃晃悠悠吊着半网兜麻虾。水珠吧嗒、吧嗒往下滴,像钟摆一样缓慢,落在竹竿下一片树叶上,飒飒作响,与网兜里的活麻虾上下呼应,有丰子恺漫画神韵。
麻虾,芝麻大的虾,皮薄质软,几近透明。有个老头儿扛着一张网,慢悠悠地下河趟麻虾,捞了半网兜麻虾。做麻虾酱,要将水沥干,小麻虾用盐、酒腌,放坛密封,再放到阳光下晒。麻虾酱佐泡饭,其味鲜美。
遇到乡间的鲜,想到少年时,乡下姨妈家的酱鲜豆。每年秋后,姨妈将那些收获的黄豆煮熟发酵后放在竹匾里,摆太阳底下翻晒,最后将它们放在一只坛内闷酿,便做成了润黄的酱鲜豆。相比洋快餐大行其道,铺天盖地的添加,其鲜来自食物内部。
在徽州,一个名叫柿木肽的山上,旅途中的早餐,我是在山坡上一户人家悬空小楼上吃的。剁碎腌制的山辣椒有点咸,咸中有一丝辣,带出一道鲜,泉水煮的粥,一气吃了三碗。此时,抬头四顾,远山如眉,炊烟袅袅,风和景明。
乡下真没有什么好吃的,饭中吃出柴火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