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饭散文

请欣赏年夜饭散文(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年夜饭散文1:年夜饭光景

文/叶梓

厨房里的肉香味,穿过木格子窗户,飘荡在院子上空,弥久不散。那股混合了大香、草果以及其他作料的香味,让大年三十的这个黄昏,更加意味悠长了。我一次次地钻进厨房,背着祖母揭开锅盖,看看那口大锅里翻滚着的骨头。严厉的祖父,还是拉上我去接先人。这是年夜饭前的重大仪式,也是一户西北人家过年的大事——只有把列祖列宗们从遥远的墓地接回来,年夜饭才能开始,一家人,才算真正团圆了。

回来的时候,祖母早早就在土炕上摆好了小炕桌,梨木的。

但先不吃肉,像是故意卖关子似的,一人一碗浆水面。这是穷人的饭,天天吃,今晚还吃,用祖母的话说,“是给好好吃肉垫个底!”后来我才知道了祖母的“良苦用心”:先清淡,后油腻,再说免得馋了好久的小孩子们大快朵颐于肉食时坏了肚子。简单、平凡、普通的浆水面,如同拉开了年夜饭的序幕,旋即,院子里开始放起了炮,叭啦一响,祖母笑盈盈地从厨房里才把一大盆堆得高高的肉端出来,年夜饭才算开始了。一盆热气腾腾的肉,一罐加了盐的蒜泥!年年如此简单,没有饺子,没有祝福的言辞,也不看中央电视台晚上八点开始的春节联欢晚会——我小时候因为家里穷,还没有电视机。后来有了电视机,也很少看——只有肉,只有一家人老老小小男男女女围着一盆肉盘腿而坐不禁发出的津津有味声。

吃毕肉,稍稍收拾,端上几盘凉菜,开始喝酒啦。每年,梨木炕桌上总会出现凉拌胡萝卜丝、油炸花生米这些下酒菜,还有一点水果和盐水炒的瓜子。祖父善饮,一个人能喝大半瓶。他常常不管别人自顾自地喝。喝一会,祖母就去抢酒盅,但祖母一辈子似乎管不住他的喝酒抽烟。祖父的脸上有些微红,这是他喝多的标志。这时候,他常常会一个人先去睡了。

带上门时,他还要说一句:“今晚大家喝好啊!”

他分明是高兴的。看着一家人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齐聚一堂,热闹,亲切,和睦,还请来了看似无影无踪实则无处不在的祖宗,他当然心里爽快。祖父提前离了席,但每年总有两样活动要进行,像是年夜饭的尾声似的。其一是嗍猪尾巴,其二是夹门扇。

嗍猪尾巴,其实在大家围锅吃肉时就开始了。家里的小孩子如果常流口水,那就在除夕夜里,特意煮一条猪尾巴,让他一遍接一遍地嗍。据说,此法可治孩子流口水。至今,我也不知道在医学上有没有根据,但在家乡,多少年来一直风靡不息,而且,据说效果还奇佳。我小时候,有好几年就嗍过猪尾巴,那味道现在忘了,但想起人家吃肉,我连汤都喝不成,只握着一个猪尾巴嗍来嗍去,实在是好笑又好气。现在,我怀疑那时候的常流口水,是不是跟饮食的贫乏有关呢?

夹门扇,就是哪个孩子个子长得不高,或者长得不快,就在大年三十晚上,等大人们吃完肉,就把他夹在将闭未闭的主房门扇里,一人在里,一人在外;一个执头,一人提脚,像拉皮筋似的往两头拉,而且边拉边喊,一个说:“长着么?”

“长着哩!”另一个回答。

一问一答声里,屋内笑语连连,欢乐融融。如此者反复三五次,就停下来。被夹了门扇的孩子,开始给长辈们一一磕头,讨要红包了。

也许,这两样风俗,现在在家乡已经雪泥鸿爪了。

而我一介游子,也只能在太湖之滨,怀念这样的时光了。

年夜饭散文2:鸡年年夜饭

文/普旭

农历新年(鸡年)将至,听说今年好多餐馆年夜饭的预定额已经出现爆满的情况。可见华人家庭还是很重视一年一次的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农历除夕(每年最后一天)的最后一餐。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一家相聚,共进晚餐。除夕之夜,无论相隔多远,工作有多忙,人们总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有时实在不能回家时,家人们也总是为他留一个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与他团聚。这年夜饭也叫“合家欢”,是人们极为重视的家庭宴会。

每年的年夜饭充分的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老人家看到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来表达感激之情。

我是生长在一个很普通的大家庭,父亲年轻时以苦力为生,二十岁结婚成家,以后陆续有了我们兄弟姊妹七人。生活虽然淸苦,倒也天天难过天天过。

当时的祖母,却有着一般华人所重视节日的传统观念,尤其是农历新年的传统团圆饭,更加重视。当时我们年幼,根本不晓得团圆饭的真正意义,时至今日,我也相伩团圆饭对每一个不同阶层年龄的人都会有不同的体会及感受吧!

旧时,由于生活水平较低,平时做不到饮食丰厚,只有到了过年时才能改善一下,因此对年夜饭的质量和内容要求较高,饭菜要尽可能丰富,一是为了解馋,二是这种充实感预示着来年的丰衣足食。所以只有在新年时才能有机会吃到平时不可能吃到的食物,如鸡鸭,大鱼大肉等。当年的小孩,所高兴的就是能够吃到平时没有机会吃到的食物,而且大人给予有红包。当然对於长辈来说,其意义肯定不同。一年的幸勤努力,暂时放下生活的重担,看到孩子一天一天的成长,那种喜悦也是无法形容的。

所以祖母既使是长年茹素,平时是不与吃荤的家人同桌吃,然而到了除夕,总是会捧着她自己煮的素食,一小碟的青豆炒蘑菇,跟大家一起围炉,像徴着一家大小,平安健康,其意非凡。

团圆饭的日子,随着月的增长,小孩的长大,成家立业而有了改变。由於华人的习俗,嫁出去的女儿是不可以回娘家吃团圆饭的,所以所有的妹妹陆续出嫁后,只有兄弟们,和父母一起吃团圆饭。然而人数倒也没有减少,因为增加了儿媳及子孙们,对长辈来说,还是甜在口里,乐在 心头。

这样的除夕团圆,名符其实是一年一次的兄弟/妯娌/侄子们的聚会。但是时间苦短,晚餐过后,年轻人又忽忽忙忙赴约去了。习惯了这一切,也就自然过了好多个年头。

如今,长辈已逝,留下我们兄弟轮流的准备每年的除夕年夜饭。可说是子孙满堂,原是一椿令人感到温馨及幸福的事。但是时间不留人,大家也渐渐露出老态。我们也开始担忧,再过十年或者二十年后,我们的后辈是否还沿袭着这种优良的传统,他们兄弟们是否还会每年聚在一起吃团圆饭,或者自顾自己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呢?

当然,我们总希望当我们还健在的时候,能够看到自己的子女沿袭这优良的传统,让彼此的凝聚力更进一步的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更加的频繁,互相的关怀,鼓励及帮助,使每个家庭的生活及成长,更加的幸福及快乐。

在此也藉机提醒后辈们,地位财富和金钱不是最珍贵的,兄弟姐妹之间的情谊才是最宝贵及应该珍惜的。希望每年的团圆饭,大家都能团聚一起,共同创造一个更温馨、幸福的家庭及社会。 

年夜饭散文3:年夜饭

文/芜湖朱幸福

虽然我就在本地工作,也经常回老家,但母亲每到年前还是早早打来电话,让我们无论如何要回农村老家过年。自从小妹出嫁后,老家只有父母两人生活,我动员他们进城到我的小家过年,母亲很不高兴:“我们不去你那儿过年,你们也可以不回来!”看她真生气,我只有妥协,老老实实地带着老婆孩子回乡下过年,母亲的脸上这才有了笑容。在她看来,父母毕竟是长辈,他们住在哪儿,哪儿就应该是我们的家。因此,成家20多年了,我还真没在自己的小家过一个年。

其实,说是回家过年,主要是为大年三十晚上回家吃一顿团圆饭。小时候,家里穷、人又多,只有年夜饭才有鸡鸭鱼肉等荤菜,让我们放开肚子吃一顿。正月里来客人时,桌上的荤菜我们是不能动的,知趣的客人也多半象征性地吃一点,因为后面还有客人要来。我工作之后,家里的情况略微好转一些,每次吃完年夜饭,母亲总安慰我们说:“今年比去年的菜要好些,大家好好干,明年过年菜还会更丰盛。”

我结婚后住在学校宿舍,离老家有十几里,虽然平时也经常回家,但过年是必须要与父母在一起吃年夜饭的,吃过之后,再回自己的小家。后来进了县城,离家远了,又没有私家车,不但在老家吃年夜饭,还要在家多住几天,顺便再到几个亲戚家走走,然后再邀请父母和亲戚朋友进城小聚。这时,母亲不但不会拒绝,还主动帮我邀请其他亲戚。

年夜饭桌上的菜,绝大部分都是母亲种养的。鸡、鸭、鱼是家里养的,蔬菜是母亲种的,圆子、八宝菜也是自制的,年糕、炒米糖等则是准备好原料请人加工。我工作的单位一般放假迟,我们通常要到腊月廿九、三十才能赶回家。刚进家门,母亲就一边埋怨我们回家迟了,一边汇报年夜饭准备的情况,譬如老母鸡、老鸭汤早在锅里炖烂了,新买的牛肉、羊肉、猪头肉等也弄了个半熟,新鲜蔬菜洗干净了,就等着我们回家搭配烧熟。

妻子系上围裙进了厨房,母亲在大灶下烧火,父亲在打扫里外的卫生,我则将春联、福字贴上门窗,把碗碟酒杯找出来洗净,再准备好祭祖的器物。只有女儿没事,抱着个热水袋看电视,间或跑进厨房先吃点美食。中午12点一过,我们便开始祭祖。先摆上几个碗碟,装上饭,斟上酒,跪拜,邀请先人入席,恳请他们继续保佑我们健康、平安、发达。然后,将纸钱拿到外面烧了,在闪烁的火焰和飘飞的灰烬里,默默地缅怀先人……

在外的人都赶回了家里,年夜饭就能够开始了。有的人家吃得早,下午四五点钟就开始了,有的人家子女还在回家的路上,那就要等得很晚,必须等人到齐了才能开吃。年夜饭上菜也很有讲究。先上“看鱼”,这鱼只能看不能吃,而且整个春节期间每次宴请都要端上,直到正月十五过小年才能吃掉。再就是鸡鸭肉等大菜,接着是炒菜、冷盘,加上在外工作的子女买回来的特色菜肴。总之,凡是家里能拿出来的最好的食物、最高档的烟酒,都放到了年饭桌上,展示着全家人一年劳动成果的缩影,也成为孩子们茶余饭后炫富的资本。待到最后一道菜——“圆子”上桌后,年夜饭就圆席了。父亲便把早就准备好的大小爆竹点燃了,在震天动地的爆竹声中,红色的纸屑伴着浓浓的硝烟弥散开来,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从年三十的下午,一直要延续到大年初一的早晨。

年夜饭要慢慢吃、细细品,大家还要喝点酒,白酒、红酒、米酒、饮料随意。家人团聚,气氛和谐,大家一高兴,免不了要多喝几杯,我们晚辈纷纷给长辈们敬酒,说一些祝福的话,不知不觉大家酒喝得都有些高了,母亲便会从怀里掏出几张崭新的票子,依次给孙女、外孙们发压岁钱。告诫我们:“只要你们好好干,不偷懒,明年的日子一定会更好过!”

年夜饭,是家家户户一年一次最豪华的美食聚餐,气氛热烈和谐,可能还没结束,央视春晚的大幕又隆重开启,那可是中国人共享的一顿年度精神大餐啊!

年夜饭散文4:年夜饭中传家风

文/王国梁

毫无疑问,年夜饭是我们中国家庭最隆重、最丰盛的一顿饭。这顿饭是团圆饭,家里所有的成员齐聚一堂,其乐融融一起吃饭。三代或者四代同堂的大家庭,男女老少都挤在一张大桌上,欢欢喜喜开始吃饭。这时候,每个大家庭都展现出不同的风貌,这应该就是所谓的家风。

记忆中,我家年夜饭的气氛总是特别热闹。我的家人性格都属于外向型,喜欢高谈阔论,而且嗓门都大,吃年夜饭的时候,小屋里的欢声笑语好像永远都停不下来,气氛非常热烈。每年的年夜饭对父亲来说,都好像召开一次意义非凡的会议,他要定好基调,确定主题,把控全局。我们的家风,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传承。

年夜饭准备好了,满桌的美味佳肴馋得我们口水直流。不过无论我们多馋,父亲都不允许孩子们先跑到桌前吃饭。等到祖父、祖母都落座后,大人们再依次坐下,最后才轮到我们坐到桌前。大家坐好后,父亲和母亲要亲自给祖父、祖母倒茶、倒酒、盛饭,他们从来不敢有一丝马虎。每当看到母亲郑重其事的样子,我就想起父亲的话:“咱家祖祖辈辈都把孝当成头等大事,从来没出过不孝子。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就不配当人!”吃饭的时候,必定要等祖父和祖母吃第一口,我们才能吃。

丰盛的年夜饭散发着香味儿,但我们还要耐心等一会儿,因为父亲每年这时候都要发表一番“演说”。这样一年一度的演说,是父亲的年终总结,他会把一年来家里的情况做个简单总结,然后向我们姐弟提出明确要求。我一直觉得,那样的时刻是郑重和神圣的,所以父亲说的话我都能记在心里。父亲站起身,亮开嗓子说一句:“今年呢……”我们立即竖起耳朵听。父亲每年的“演说词”大同小异,一定要强调一个“勤”字。关于勤劳的谚语,我都是从父亲那里听来的,什么“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勤天下无难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等,父亲是小学老师,口才很好,总能够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父亲几句简单的话,明确和传承了我家的家风。村里的人都知道,我们家的人勤勉,能吃苦,这都得益于家风的传承。

开始吃饭了,一家人边吃边聊,欢声笑语弥漫着。小辈给长辈盛饭,长辈给小辈夹菜,气氛和乐融洽。我们把自己经历的趣事和乐事讲出来,把一家人逗得哈哈大笑。家人性格豪爽,笑声特别响。小屋里飘出阵阵笑语声,除夕夜显得格外温馨。

我记得有一年家里遇到了难事,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但父母咬咬牙,依旧把年夜饭准备得非常丰盛。那年吃年夜饭时,父亲慷慨激昂地对我们说:“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咱不能遇到点事就趴下,人得抗住事才行。放心吧,明年咱们的好日子就来了!”父亲的这种乐观坚韧的精神感染了大家,也深深影响了我们姐弟。至今想起来,我都觉得从父亲身上汲取的是取之不尽的财富。

其乐融融聚一堂,年夜饭中传家风。我也会像父亲一样,把家风传承下去。

年夜饭散文5:年夜饭

文/王诣煊

今天是大年三十,一年一度的年夜饭又与我们相约了。

我在姨婆的带领下,来到了饭店。这时,冷菜已经上了,生煎小鲍鱼、白斩鸡、香辣辣的牛肉……令人垂涎三尺。如果不是顾及餐桌礼仪,这些菜估计一眨眼功夫就会被我们扫得干干净净。

在大家的期盼中,终于开饭了!我左手拿勺,右手握筷,不一会,那冷菜就成了一片狼藉。我舔了舔嘴唇,对着包厢里的镜子照了照,呀,我怎么变成“小花猫”了?刚擦干净,大龙虾、黄金鸡汤、牛肉炒杏鲍菇等菜就陆陆续续上了。我顾不上自己的形象,将筷子一个劲地伸向龙虾盘子。至于其他菜,我只能淡淡地瞧上一眼,偶尔夹上几筷。

好景不长,我的牙齿失误了——把舌头当成牛肉狠咬了一口,我立马疼得金豆豆在眼眶里打转。终于,在我不断的哈气声中,舌头渐渐不再那么疼痛。我只得放弃做女汉子,开始像个小淑女一样细嚼慢咽了。经过一番努力,我好不容易才把肚子安顿好。可是,金灿灿的蛋挞上了,每人有3个呢。呃,这是要撑死我吗?啊,有了,一个金点子冒了出来,吃不了可以兜着走嘛,我打包!

这次的年夜饭可真丰盛啊。好好地犒劳一下我那嗜肉的肚子,真是不错啊!

年夜饭散文6:空城夜

文/张天敏

深圳的除夕夜,吃罢年夜饭,我就开始了微信时光。

我边看春晚边发红包,红包发了几百快,节目只看一个《华阴老腔一声吼》。春晚已涉嫌江郎才尽,我连吐槽的功夫都没有,就将这三百六十五个夜晚的最后一个,戳到了手机上。

在屏幕上看作家圈,亲戚圈,同学圈,大小十几个群里出彩的段子,图视,经典与通俗共舞,嬉皮与笑脸拉手,幽了一默又一默,足以见证盛世年夜的盛,繁华春节的繁。这好像还没让年夜炫够,还有朋友用短信和QQ拜年,每有响铃,我就翻屏,用“谢谢,共享”,回谢过去。尽管来者多多,我也从不落下一条。这让我尝够了过年的烦和累,整个夜晚都漂在热闹里,就像满满的年夜饭和一家老少的大事小情。心,浑个儿被热烈的节日气氛蒸发着,没有一丝丝空间,为自已留下来。子夜后,我终于打发走了这吧吧哒哒的半夜,告别了旧年,一切都忙完了。我像一只飞得太久,要整理羽毛的鸟儿,不经意落在窗前。就在我关窗时,外边的世界让我吃了一惊。房后那海啸般的立交桥翻版似地静下来,大小车辆都不知去哪儿了。前海边灯影好稀,船驳舶在水边,大榕树稳稳地站成一把伞,也遮不住巨萌下的空寂。不远处的花卉小镇,几小时前还载着多个国家的游客,差点把袖珍花镇挤爆,欲崩将溃的花街已插不进一针。而此刻的寂廖,一如旷野空原。

我站在窗前,暗暗经受着近似蹦极的落差,被热闹年节蒸发起来的浮心躁感,一下子沉落。一时想到河南老家过年的传统因袭,游子归家时村庄爆满的喜悦。深圳这座移民城市,一夜之间竟倾出数百万人奔回乡村,呈现瞬息万变的人境幻象,穿越的感觉,好像大变空城。看来,年是过亲情的,老家才是最迷人的方向。回家两个字成了国人内心最热最疼的词典。这里纵有举起世界目光的时代创意和金涛钱浪,纵是愿为微信低头到年底的朋友,也关不住奔亲的热恋,箭一样飞离城廓。茫然中,我想起自已数千里的南北迁徒,车站机场的泪眼分离。诸多亲历生活舞台的感叹,都在短暂的清静里浮上来,漫游开去。

记得有名家说,真正珍贵的时光都很短,甚至稍纵即逝。世间事物大都以稀为贵。夜风凉了,回过神的我开始盘点这些天来,不知热闹数日的时光空间都挤满了何物,让我在忙碌里瓦解了不少重要的东东。

此时在这密挤的时光里透了个缝儿,让我偶遇到片刻的沉静,就生出如此多的滋味和洞思,并将归还我更久更远的心底意蕴。

年夜饭散文7:浓味年夜饭

文/黎燕

羊年的除夕就要到了。连日来,上世纪八十年代,与公公婆婆一起吃年夜饭的浓浓年味儿,不容分说地又在心里回旋。

那时候,公公婆婆和小叔小婶住在辽阳,1975年2月海城地震后自建的三间瓦房里。那时候,除夕还没列入法定假日,遵守企业制度少有弹性的我,即使除夕这天,仍较晚离开公司。急急忙忙地和先生带着两个孩子,裹在如潮的人流里,从鞍山坐有轨电车,再坐火车,到辽阳换乘公交车,在除夕天黑前赶到公公婆婆家,为的是一家人聚在一起,过个团圆乐和年。

刚走进南门外的自家院子,喜融融的年味儿迎面而来,暖人心扉。庭院打扫得平整溜光,红红的灯笼、春联和福字红红火火,流光溢彩,凸现着吉祥与喜气。听到我们的声响,公公婆婆、小叔小婶与小侄子,满面笑容地走出屋子。两个孩子像小鸟儿,咯咯笑着扑到爷爷奶奶的怀里。大人之间的问好声连成一片,好不热闹。一家9口人在年三十聚齐了,美不胜收的年味儿更浓了。

其实,早在几个月前,年夜饭的准备工作就开始了。老爸老妈早就构思好了菜谱,积攒下所需的钱款。腊月二十三前后,公公天天到商店、集市,反复比较猪头、猪爪、猪肘、猪下水的品相……用一双多年练就的火眼金睛,且不惜破费,将那些色鲜、质优的年货买到家。经婆婆仔细审查验明后,老爸便把它们次第装进小缸里,再用铁盖板封实,让它们在小仓房里的天然大冰箱里,安然无恙地待上几天。

自此,年夜饭这台大戏就正式开演了,主角就是老两口。特制的猪头肉是一个重头戏。老爸在灶房地炉的火上,用旧铁辊做烧烤架,把事先拿进屋化去冰冻的猪头仔细烧烤。灶房里焦皮味儿刺鼻,他们浑然不觉。待边边角角都烤得焦黄,老妈戴上老花镜里里外外看个遍,发话“好了”,老爸就将它放入开水盆里,泡上一阵子。之后,笑咪咪坐在矮凳上,用片刀一点一点地刮剔烤焦的表皮,直到深凹处都露出晶亮的光泽,用温水洗净,再放入铁锅里,放齐调料后,用慢火烀得熟透而不过火,捞出,放在案板上。剔除骨头,再用干净的白花旗包布裹好,放上重物压上几天几夜。 这道精心特制的猪头肉,切成片状,作为凉盘,肥瘦相间,花色妩媚,香而不腻,入口即化。吃起来那个神啊,那个爽啊,就别提了。

腊月三十这天,通常是早早吃过晚饭,就大张旗鼓地蒸炒烹炸、剁饺馅、和面,做年夜饭了。锅碗瓢盆叮叮咣咣,与满屋的喜气和香气交融辉映。大铁锅在东屋火舌正熊的站炉上咕嘟咕嘟地炖着小鸡、红蘑和土豆块。家养的小公鸡炖熟的香气四溢,在温暖如春的屋子里流溢。伴着滚沸的年味儿,三个男孩子快活地吃着花生、糖果,屋里屋外欢实地蹦蹦跳跳。大人们兴奋不已,在热炕头放上面板,负责擀皮的男人站在紧挨炕沿的地上,包饺子的女人围着饺馅盆散落坐在热炕上。大家欢快地,擀皮的神速地擀皮,包饺子的包出花样来。饺子很快包好了,整整齐齐地放在盖帘上,等待时辰下锅水煮。此刻,公公婆婆满脸放光,笑容如花,忙活得更起劲了,老迈的腿脚比平常灵活轻巧多了。

鱼更是戏眼了。先是老两口必定一同出动选购,他们边看边议,直到两人同时相中,才买下。婆婆是解放脚,加上大跃进时,在街道用人力拉大板车,右腿受过伤,采购、烹饪走路多了腰酸腿疼,却其乐陶陶。刮鳞、剖膛、清洗、刺口、煎制,非她一人主打不可。经她用心酱炖的大黄鱼一上桌,金灿灿的,诱人的鱼香直往肺腑里钻,大人孩子的筷子,不约而同地往鱼盘里伸去。这时,婆婆黑亮的眼眸已装不下那么多的快乐了,满心的喜悦飞上她的眼角眉梢,绽放成绒绒的菊花儿。看着心肝宝贝们聚在她的身旁,畅快地吃着喝着;一桌子浓香的,自家风味的菜肴和水饺,所有的牵挂和辛劳,在这一刻化为和暖的春水,汩汩地流淌。

年过的就是大人孩子齐全,平安和美啊。撤桌时,盘里仍剩有大块的鱼段,丰盈的水饺。老人心中熨帖极了,嘿,年年有余,日子越过越红火啊!

那时候,家里还没有电视,就听戏匣子播送的文艺节目。吃过年夜饭,快到半夜了,大人和孩子一个个精神头足着呢,听戏匣子的,唠闲嗑的,玩花灯的,欢声笑语在屋子里和院子里此起彼伏。每个人都按老规矩守岁,牢牢地守住一年的好时光,守住吉祥的福气和财气。

接神的时候到了。男人和孩子跑到院子放鞭炮,女人坐在火炕上贴着玻璃窗边看边喊:“注意,保护好孩子!”

“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响彻夜空,古城沸腾了。

回到屋里,一个新仪式开始了。

晚辈们依次给爷爷奶奶、父母亲鞠躬拜年。长辈喜盈盈地掏出事先准备好了的压岁钱,揣进孩子们的兜里。满屋吉祥富贵的祝福声与星光璀璨的欢笑声,将年味儿推向了新的高潮。

此刻,春之神正携着幸福和欢愉,载着梦想和期许,向人间飞奔而来。

那时的浓浓年味儿,多年以后,还在我的心里萦回。那样的欢聚一堂,慈祥仁孝;那样的虔诚隆重,极富仪式感;那样的费时耗力,精雕细刻,满溢着一家一户独有的风味儿。色彩纷呈的年夜饭,承载着华夏民族的年文化,将传统文化的底蕴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年夜饭里,我们团聚喜庆,辞旧迎新,吸取情感和热能的滋养,消解乡愁和郁结。以此走向新的一年,分明多了底气与力量。

一双双翅膀欣然起飞,向着美好的未来轻逸起舞。

年夜饭散文8:惦记的温暖

文/赵爻

每年的年夜饭刚开始,铺天盖地的短信就来了,亲戚的、朋友的、同学的,一时间手忙脚乱,这边还没有看完,那边又响起,不得已只能等手机好长时间不响了,再开始看短信。

拜年的话,有些雷同,祝福的词,千篇一律,但还是一条条仔细看过,内心依然感动。尽管短信有原创的,也有克隆的,但我相信,祝福也是可以克隆的,克隆的祝福并没有打折扣,也是真心真意的!

原创的短信是费了些气力的,想了些与我有关的新鲜话语,或是结合我的习惯,聊天似的说上几句,显然努力想与众不同地表达一些心意,无需文采,也没有过多的辞藻,原创的短信,让我感受到更多的幸福。

克隆的短信,气力也许花费得少了些,但至少也花了些输入我名字的时间,输入我名字的那一刻,至少心里是在惦记着我的。寒冬腊月里,有人惦记着,这本身就让人温暖。克隆的短信,让我得到的是冬日里的一丝温暖。

其实,一年了,忙来忙去,疏忽了很多东西,是过年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弥补平日里的疏忽。短信也好,电话也好,登门拜访也好,都是想表达我们一种心意。没有人会在这样的日子里,虚情假意,刻意奉迎。

因此,克隆短信,只是把送给我的祝福,转送给了你,这只是祝福的传递,也是一种爱的传递,那份心意并没有减弱。如果有可能,我当然愿意每条短信都自己编写,或时尚,或幽默,体现我的个性,但我才思再敏捷,也不可能上百条短信都弄出新意。

其实不管是原创还是克隆,归根到底,还是那几句朴素的祝福:如意、健康、平安、快乐!所以,原创固然有人情,克隆未必不真诚。我不苛求我收到的短信是否原创,有人惦记,就是温暖。

年夜饭散文9:特殊年夜饭

文/李良荣

十八年前的除夕夜,我吃过一顿特殊的年夜饭。

那一年年初,根据个人意愿,组织批准我离开潍坊军分区第三干休所政治委员岗位,转业到地方工作。除夕夜,我怀着告别27载军旅生涯的依依不舍之情,最后一次与朝夕相处的官兵共餐年夜饭。

当我推开干休所餐厅的大门时,映入眼帘的画面让我始料不及:本不宽敞的餐厅,挤满了十几位老八路、老军嫂,他们有说有笑,正忙着把自己亲手做的红烧肉、炸里脊、芥末鸡等二十多种家乡菜、拿手菜往餐桌上摆。餐厅正面墙上挂着荣斌等三位老八路用大红纸写的慰问信,实打实地晒出了这几年干休所为老干部办好事、实事的“幸福账单”,字里行间洋溢着老干部与工作人员的融融真情。本来,炊事班已经准备了较为丰盛的年夜饭,没有想到,这些老干部们又突然“加塞”,送来这么多的特色菜。实在摆不开了,他们干脆将凉菜、炸货“合并同类项”,来个一盘多菜。而刚出锅的热菜,则盘子摞着盘子,碗沿儿压着碗沿儿,把个饭桌堆得跟小山似的。老首长张起、王凤斌一边打开儿女孝敬自己的景阳春、泸州老窖,一边见缝插针地摆上瓜子、水果;某部红军团第12任团长赵贤和老两口与儿子,扎着围裙,连跑两趟,把热腾腾的“红烧黄鱼”、“清炖山药”和烟酒端到了餐厅……餐厅内外爆满了欢欢喜喜过大年的味道。

年夜饭开始前,照例由所长刘新强致词。他刚开口说了一句:“今天是大年三十……”,便泪水噙满了眼眶,说不下去了。这时,原炮兵某师副政委袁勃修说:“听说咱们的李政委要转业了,大伙儿都十分舍不得。想想这几年,李政委和刘所长来到这里,勤勤恳恳,辛辛苦苦,待老同志比儿女都亲。我们这些老兵合计了一下,趁过年的机会,做上几个好菜,过来犒劳犒劳大家,表达我们对官兵的一片感谢之情!”他的话音未落,全场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听到这里,赶忙接过话茬说:“老首长们撇下天南海北回家的儿孙,先送来年夜饭陪我们官兵过年,这是给咱们颁发了比金子还珍贵的奖章啊,咱啥时候都别辜负了老干部这种沉甸甸的爱,这份热乎乎的情。”

酒不醉人人自醉。平时严禁酗酒的官兵,那天喝着喝着就喝高了,透着青春气息的毛头小伙们,脸上红得像个小苹果。那天晚上,老首长们、所里的领导和官兵,都争先恐后地给我敬酒,使我十分感动。虽然有些醉意,但心里却在偷着乐。吃完年夜饭,我同往年一样,与所长一道,陪伴可亲可爱的士兵唠家常,看春晚。直到午夜时分,外面响起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五颜六色的烟花照亮了夜空,装饰了中国人的梦,我才骑上自己的凤凰牌自行车,哼着宋祖英当晚刚刚首唱的《今天是个好日子》。回到家中,对妻儿说:“我在部队过了26个春节,但我一辈子也忘不了今天这顿特殊的年夜饭。”爱人笑着对儿子说:“看你爸今天恣得儿啊!”

如今,每当万家团圆的大年夜,我总会想起那些华发老人的盈盈笑脸,想起当年他们亲手做的犒劳官兵的年夜饭。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