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收藏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收藏的散文(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收藏的散文1:渴望

文/靳维华

一生渴望被人收藏,妥善安放,细心保存。免我惊,免我苦,免我四下流离,免我无枝可依。

我们生活的城市,每个人都是一座城,城里住着许多的过客,看起来人声鼎沸,其实最后都和你没关系。

有的人可能住几天、几个月、或许几年。开始你会习惯他们的存在,但他们总会离开的,任你如何不舍,都会走,留下了一地的狼藉。

我多想有个人会一直住在你的城里,从天光乍破,再到暮雪白头,此生此世不再分离。可是,爱情并非只有甜如蜜,也有苦中涩,不是所有的爱都会换来一句“我也爱你”,也有可能是一句轻飘飘的“对不起”,甚至是没有声息的别离……

我有肉,你有酒吗?有的只是有情人终未成眷属的故事,总觉得一本书应该一口气读完,但这本书太长、太长了,长到读了后面,却忘了前面。

我渴望你和我合成一本书,让我们共同去书写它、阅读它、理解它……

关于收藏的散文2:冷门收藏

文/姚文学

战国青铜、唐代花瓶、明清字画、玛瑙玉石,诸如此类吉光片羽,属于贵族收藏,是那些财力雄厚兼而学识渊博者玩赏的世界。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普通百姓,工薪阶层,没有多少金钱支撑,独辟蹊径,别有洞天,同样可以迈进收藏的艺术殿堂。

据1986年《人民画报》介绍,我国算盘第一收藏家陈宝定先生,自上世纪30年代当会计时开始收藏算盘,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积累,藏有古今中外各式算盘300多种,有明代象牙算盘,有美国金质袖珍算盘,大的有长4米、1400粒算珠的柜台算盘,小的有长仅12毫米、算珠比油菜籽还小的戒指算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陈先生成立上海陈氏算具陈列室,成为中国第一个家庭收藏馆,被誉为“算盘迷宫”。在收藏算盘的同时,陈宝定先生还精心深入研究珠算,先后着述出版《现代珠算教材》等多部专着。日本珠算博物馆馆长铃木久男曾专程前往上海拜访陈先生,并授予他日本最高算盘奖。

我国着名图书装帧设计家张守义先生,生前收藏古老的民间灯具600多盏,于2005年在中国炎黄艺术馆展出,观赏者趋之若鹜。张先生利用业余时间编辑出版《老油灯》一书,图文并茂,投入市场,读者争相购买。在张先生眼里,每一盏老式灯烛都是有生命的。他在“藏灯人语”中饱含深情地写道:“灯与劳动者为伴,灯与求知者结友,灯与助人者同行,灯与度节者共乐。”各种藏灯,也成为张先生创作、设计的灵感源泉。

算盘、油灯都是旧时代里随处可见的日常用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陈宝定和张守义的收藏,数量之多,品种之全,令人叹为观止,能唤起人们各自对遥远往事的温馨回忆。他们收藏的虽然是冷门藏品,但因包含丰富时代信息,受到瞩目和热评的程度,并不亚于某些热门藏品。

人们常说,玩收藏。和打牌、打球、钓鱼一样,收藏也是玩的一种方式。既然是玩,就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作家艾青喜欢收藏海螺,有此类诗作行世;大作家冯骥才喜欢收集三寸金莲,写出同名小说;2011年,第20届中国电影节在合肥举办,其间几位收藏家小心翼翼地捧出他们经年收藏的电影放映机、电影海报以及与电影相关的邮票、火花、明星签名明信片等藏品,大受欢迎。在藏品的选题上,收藏爱好者不必拘泥于那些雾里看花的什么瓷器,什么玉器。每个人根据个人喜好,发挥自身优势,天长日久,都可以走出一片广阔的收藏天地。至于在赏玩娱乐的过程中,通过学习研究,玩出专业着作,玩出博物馆、陈列馆,大都非收藏家起始阶段的有意规划,往往是水到渠成的意外收获。

关于收藏的散文3:我的收藏

文/周捷

收藏,在我看来,就是把珍贵、独一无二的东西好好的保存起来。

我的收藏不是照片,不是书,不是一朵小红花,而是一段永恒的记忆。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初中三年即将过去了,而这三年里发生的点点滴滴,便成了我珍贵、独一无二的收藏。

教室里,同学们发奋图强的身影无处不在。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摆着厚厚的一堆参考书,《剖析》《考点精析》,什么都有。一本本认真书写的作业、笔记,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就连调皮贪玩的我也被这浓厚的学习氛围感染了,抓住每分每秒来学习。为的只是考上一个好的高中,考出一个理想的成绩。

那些年,同学、朋友们的努力和奋斗的过程,成为了我的收藏,哪怕结局有喜有悲。

操场上,青春的我们,热血沸腾,活力四射。有的男生打篮球,有的女生打排球,有的男女生坐在草坪上欢声笑语,操场让我们那颗即将面临中考紧张的心放松了许多。我们的青春充满快乐和欢笑。

那些年,操场上流过汗、有过笑的我们,成为了我的收藏,哪怕清楚要用汗水浇灌。

走廊上,男生勾肩搭背,女生成群结队地聊着天,有的聊遇到的难题,有的聊遇到的新鲜事,不亦乐乎!

那些年,走廊上聊的趣事、同学们欢笑打闹的身影成为了我的收藏,哪怕背欠着很重的学习压力。

我的朋友、同学,你们成为了我的收藏,一份独一无二的收藏。

那些年,我们一起笑,一起哭,一起跳,一起闹过。有你们的记忆,成为了我的收藏。

我的收藏,独一无二,我将永远珍藏心底。

关于收藏的散文4:学术在民间

文/曹军华

近日在阅读一本收藏类杂志时,被其上介绍徐悲鸿先生与友人情谊的故事所深深吸引,更为文章中所附的两幅悲鸿先生所绘并分别赠于卢赵两位友人的神骏图所折服、感奋。

两幅画上的马均在奋蹄疾驰,喷鼻扬尾,其“所向无空阔”的豪迈与劲健美不胜收,观之令人激情澎湃。

然,悲鸿分别题于画上的一句话:“绳曾君不识,他日会相知”却一时令人费解。费解的是“绳曾”两字的意思?我读画往往极留意题款,不但从中欣赏画家那个性十足的书法,更从赏析画家们那妙趣横生的落款中管窥其艺术与人生感悟之嘉言慧语。

记得崔振宽先生在其一幅小品画中所留的题款就留下了令我回味无穷的印象:“观宾虹老画,无笔不连,无笔不断。相连处,若即若离;相断处,若即若续……”

又记着贾平凹先生在其一简笔画鱼的画作旁留下的是一行:“鱼的坟墓在人腹,我的毁誉在民间”的题记。读来真真既振聋发聩,又引人沉思。

对于悲鸿先生所题的“绳曾不相识,他日会相知”,我在疑惑与好奇中查阅了词典,也上网进行了搜索,却未找到答案。未找到答案的原因是因为“绳曾”两字字意不明,这两字既不是人名典故,亦不是文言虚词。那么,这句话就仍是令人半知半解了。就这样,一连几天,抱着疑

虑和探寻的心理请教了几位饱读诗书的先生,其答案终乏合情合理的说服力。

一天在办公室将几天来的疑虑说给同事们,起初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未曾想同事陈静在网上找到徐悲鸿的原作看罢,经过一番思索后很快给了我答案。她认为,绳曾不相识是说骏马对缰绳起初是不接受不认可的,但终有一天骏马会认识到自身与英雄俊杰的结合才能风云际会,得到用武之地。

我想,无论陈静的解释吻合与否,但我以为她的理解应是最贴近悲鸿先生原意的解读了。

一次偶遇原文编辑肖先生,问起悲鸿先生那句话的含义,答,他直到现在也未有答案。因而才在文中未涉及这一话题。当得知了我们的解读后,他连连称赞解释得好,并感叹说:学术在民间啊!

关于收藏的散文5:生命中的鹅卵石

文/长观皓月

我没有收藏奇石古玩的闲情雅致,却对鹅卵石情有独钟。以至于把“鹅卵石”的雅号送给了我的诗人挚友。每每外出,只要遇到鹅卵石,我总会带回几枚,把它放在鱼缸里,让它与鱼儿相伴;放在花盆里,让它点缀红花绿叶;放在案头上,闲暇时与之默默心语……

渐渐地,家里的鹅卵石也就多了起来。于是我就用原产地分别给它们命名:大理花、南京红、长岛白、泰山青等等。对了,还有一块五龙河黄。仔细端详着形态各异、色彩纷呈的鹅卵石,品味鹅卵石的精气神,似乎成了我的一个爱好。它们有的呈青黛色,零星点缀着几颗小白点,极像夜空中闪烁着的星星,熠熠生辉;有的通体透明,洁白无瑕,让你爱不释手;有的身披一袭靓装,红白相间,像是舞女的裙,潇洒飘逸,动静有致,极富诗情画意;还有的貌似丑陋,却隐隐透出刚毅断然的神情,直让人顿生敬畏……

每当抚摸着这一枚枚鹅卵石,我曾试图探究它的历史,想从那些不规则的纹络中寻找它的根基。然而,这是徒劳的,因为它没有确切的答案。尽管如此,我没有失望,我虽然只能是触摸到它圆润的身躯,却透过那滑滑的表体感受到它的沧桑。我不知道它们生在何处,却知道它们长于水中、成于水中,随遇而安,任凭山洪锤打,溪水雕琢,海水侵蚀,在无尽的岁月中默默承受着大自然无情地改造。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的磨难与抗争,使得它失去了原本棱角分明、粗犷豪迈的身躯,变得圆润光滑、晶莹剔透,然而它绝不会妥协屈从,更不会奴颜卑膝,形态的变化只是它韬光养晦、顺应自然的本能,唯一不变的,是沉稳与坚定的内心,哪怕被磨砺成一粒细沙,它也保持着它所应有的石英岩的本色。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我常说,不要小视这些并不起眼的鹅卵石,它们也曾是山巅之上威严屹立的磐石,笑迎日出,目送日落;也曾是笑傲江湖的中流砥柱,敢挽狂澜于既倒,能扶大厦之将倾;它也曾磨砺出无数的锋利的刀剑,奔向扶危济世的战场!它从大风大浪中走来,体验过暴风骤雨的肆虐,经历过涤荡世界的波涛浪滚,见识过逆流而上的沉船和水手的森森白骨。它朴实无华,可观可鉴,它不媚不躁、含而不露,就像一位历尽坎坷洞穿世象的圣哲。

搜寻鹅卵石、欣赏鹅卵石大概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有的人偏爱鹅卵石漂亮的外观,有的人钟情于鹅卵石圆滑的体表,而我总是信手拈来,不追求它的完美无缺,更喜爱它的斑剥陆离。我似乎能从它的缺损处,读到它内心的血性和那团星光四射的火焰。狂风暴雨没能颠覆它的心灵,波涛汹涌的大海没能湮没它的躯体,漫漫长夜掩饰不了它的光芒,恰恰是这一切却造就了它素美的外形和坚强的魂魄。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一块不同形状的鹅卵石,都是美不胜收的。

每每与鹅卵石对语,却从没看见它开口说话,也不知道它会不会唱歌。但是我相信,鹅卵石的生命价值并不在于你对它的评价如何,如果它真的开口说话,那一定是一曲动人的乐章,一定是一首不朽的诗篇。

关于收藏的散文6:收藏身边的美丽

文/陈烨

生活如湖水,一片落叶的触碰便会激起层层涟漪。初中生活看上去似乎枯燥乏味,每天在教室、食堂、寝室中重复弹奏着忙碌、紧张的旋律,特别是九年级的学哥学姐们。停下来,停下来,让我们停下那匆忙的脚步,细细观看蝴蝶为落花扇动的两翼,侧耳倾听初夏的蛙鸣。此时,我们就会捕捉到身边美丽的音符。

一道含蓄的习题,自己走进了死胡同,摸索不到出口,甚至抓狂,是您牵着自己走过“山重水复”,迎来“柳暗花明”,眼前是一条平坦开阔的大道。轻轻的暗示,静静的等候,时而紧张时而兴奋的眼神,成功时彼此开心的笑容,痛快的击掌,温馨的场面封锁在记忆薄中。

题目的内容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可同学间那幅美丽、温馨的画面将永远停歇在心中。

一次激烈的矛盾,将一份友情推向崖边,再向前一步便无处可寻。两个人冷静后,找出了各自的过错,向对方解释并希望她包容自己的任性。一个真挚的微笑便化解了矛盾,花儿为我们的友情露出了笑靥,青草为我们的谅解而轻轻摇曳。

一场失败的考试,使自己一蹶不振。“没事,下次努力!”老师对我说。

走出了自己的狭隘,心情就像雨后初霁。阳光强而不烈,空气中荡漾着花香。唯美的画面定格在内心深处,因了师长的鼓励和自己的反省,理想的考试成绩时有光顾。

……

初中生活如一页书纸,上面记载着困惑、汗水,挫败,成功,一旦静下心来,体味、过滤,我们就会发现收藏在里面的全是真诚滚烫的情感,多姿多彩的美!

关于收藏的散文7:收藏时光

文/昆山夏杰

时光揉碎后,适合打包收藏。

从陈妃水冢荡漾而来的文昌古阁,有着清脆的品质,在十眼长桥上徜徉一个水乡的柔美。鱼虾游弋,把水草挂于腰间,照着镜子。多美,微波使南宋的诗词有了曲调,适合吟咏,适合传唱,适合游人夹在心间存放,建立自己的博物馆。

而梦里锦溪就以博物馆为中心点,将岁月纺织成无数游人的视线,水一样的,缝制成各类纪念品带走。虽不是最美的,但自然而朴素的性格如青花碎布般妆点着,恰当、恰好、恰如其分,恰如一睡梦中的少女。

站在各类博物馆门口,如立于一个时光的渡口前,紧紧地拽着一张船票,似约会于前朝。每一个物件,都在静静地呼吸,吐纳出每个时代的语言。我们会无数次地谈论一块瓦,一把紫砂,用时代的相同点阐述源远流长的文化。而它们或许也在谈论着我们这些匆匆过客,也有那么多不得而知的秘密需要被破解。它们内心中的孤寂一下子得到释放,轻松自如地继续着那个时代的辉煌。

那些原本属于宫廷或者达官贵人的用具走进了民间,它们身上的皇族气息,时刻感染着我们这些普通人家的眼神。我们略谈文史价值,挖掘历史根源,我们是幸运的,将中华文化的内涵以平面直观的方式收藏记忆深处,众多“华夏第一”的美名不虚无、不浮夸。我们在穿越时光,先人的智慧存在于我们知觉内部,它们四面八方而来,却有着一个共同点。啧叹或者臣服,作为一个游人,将闲适枕于石板街,是幸福的。

走,轻轻地走,慢慢地走,悠悠地走,石板街在脚下凸显出800年的根系。除去歌声与摩托车声,仿佛我在每一扇雕花木窗前都能聆听到吟诗作对之声。南宋名人卫径,诗人梦窗,或者唐伯虎、文征明等文人雅士正用一把折扇扇出一个时代的梦境。窗外,春光中的花瓣正动情地离了枝头而轻柔曼舞。它们和着琴弦传递瞬息浮生,细语呢喃。一杯清茶,一壶浊酒,一支湖笔在墨香中挥就锦溪的阳光画卷。今天,我们轻轻地打开,慢慢地欣赏,悠悠地品味,一条石板街带来的浓墨重彩。

船娘摇荡着民歌,朴素而真挚,泥土味的唱腔有着古今融合的笑声。看每一条皱纹都是一条小河,潺潺于回廊中,从拱桥穿过,把红艳艳的夕阳打磨成万家灯火。习惯了清净,但也不拒绝喧嚣,只要有水穿在身上的日子都显得那么柔情。从美人靠上看你婀娜身影在摇曳,一支木橹用水袖甩出韵致,多么美。

我很迷恋一座座拱桥,每次都想呼唤它的名字,如在明代的思绪中游走,那一棵棵从石缝间生长的植物摇曳着百年的妩媚,看着就让人心生疼爱。它们也是连接古代与现代的灵魂,我们每走一步,都是在和古典交流。对,就这样,在锦溪就是一次旷古对话,任流水转告四方,也让它告诉世人,发现与发展的距离到底有多远?霓虹会割去这些暗语……

在夜色中徘徊,黑夜枕着瓦片睡去,一盏红灯笼跳动着看不见的语言。小巷悄悄地抓住一方净土,种植梦乡和梦境。我们不忍踏进,恐搅了那柔软而沉实的习惯。回廊不失时机的铺开,将色彩反哺于锦溪。坐下吧,任晚风送来归家的信息,点一支烟,做成迷你灯笼,品咂……

就这样静静地坐着,静静地看着石板、树木、流水,像斑驳的墙舍那样体味锦溪从南宋之南的口袋里掏出收藏的时光。此刻,每一盏灯光都能告诉我:它们的温度中,都有一座被命名的 “华夏第一”的博物馆。

关于收藏的散文8:秋叶静,庭院深

文/章铜胜

喜欢收藏树叶,秋天的树叶,看片片树叶的同与不同。

喜欢将一枚枚秋天的叶子夹在正在翻看的书里,藏在某页写下不同情怀的日记里,甚至会在宽阔一点的叶子上写下一句话,一首诗和一点思念,想用一枚秋叶为我留下一段深刻的记忆,一次美好的相遇。

对于树叶的偏爱,源于学生时代。彼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做植物的标本,做着做着就喜欢上了那些形状不同、颜色各异的叶子,有的宽厚,有的窄小,有的是深沉之色,有的浮华艳丽,像世间形形色色的人。植物的生长用叶子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缤纷多彩的世界,也为我们的表述提供了一种更为丰富灵动的语言。

树叶有着不同的表情和记忆,那是它的成长历史。一片完整的叶子,就像某些幸福完整的人生,在顺境中成长生活,可能有小小的不如意,但总会如愿以偿,也可能有小小的不顺利,但总会看见风雨之后的彩虹。那些边缘皱缩或是有缺刻的叶子,看着让人心疼,是因为一次虫子的咬噬,或是一场恶劣天气的摧残,叶形不再完整,但努力修补残缺的叶子依然是可爱的,让人心生敬畏,对一片叶子,也对庄严的生命。

叶静于秋,是臻于叶的完美。

人说秋山如妆,其实是秋叶的盛妆。画家木心对树叶的颜色敏感,他写秋天的树,用了一个“疯”字,秋天就惊心动魄了,其实,真正疯了的应该是秋天的叶子。那些秋叶,“凉风一吹,如梦初醒般地发觉还有这么多的颜色没有用,尤其是红和黄。”“像是隔年要作废,尤其像不用完要受罚,秋滥用颜色了—树上、地上,红、黄、橙、赭、紫……挥霍无度,浓浓艳艳,实在用不完了。”

秋叶用色彩肆意大胆地涂抹着秋天,疯够了,也玩累了,于是在风中飘飘摇摇,是满足的醉态,随风曼妙地舞着,御风而下,落在树下、地上,就静了,在晨风清露里静卧。被人拾走,藏起来,也是在另一种生命状态里呈现安安静静的美好。

秋叶绚丽,不是完美秋天的全部,成熟的秋天是丰满的季节,它应该有一种深邃的内涵和品质。

原野丰盈,是辛勤劳作的果实,是满足和充实。丰收后,北方的秋天就一步步走向萧索荒凉。而在南方,秋天呈现出层层叠叠的复杂和深邃。

李清照的婉约,适合用来描述秋天庭院的落寞和深邃。南渡后的她在江宁凄然地写下“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句子,一声轻叹里,是逝水流年里的哀怨。

我希望那是在某个秋日的午后,一片残阳里,是秋天庭院的如许深邃。小小的庭院,孤单的人影,看斑驳凌乱的光影,看层层叠叠的树,叶落叶留两分明,像是那个时代离离散散的人生,眼前人眼前景,熟悉又陌生。落叶虚掩弯弯曲曲的径,大片空荡的水面承载着寂寥落寞的时光,小池中数茎枯败的残荷,沉淀着颜色石蓝的静寂。还有阳光,也只有阳光用暖色调,照彻了深深庭院里暗藏着的一些生机。

在秋天里,穿越时光的庭院,我喜欢那样的幽深。

后来,在秋天,无数次路过不同的庭院和庭院里不同的表情。那些秋光里的庭院,丰盈,如瞻岁新。农家小院,堆叠着红紫黄橙的缤纷;依山的院落,盛放着静静的午后阳光,临水的家园,流淌着溅溅的水声……

路过秋日的庭院,趟过一截秋光,我看见了时光安祥里的深意,那是秋叶的静美。

关于收藏的散文9:小兔子

文/赵俊宇

我平时喜欢收藏一些小工艺品,我把它们陈列在我那个带玻璃门的书架上。这些工艺品当中,我最喜欢的要数那个小兔子了。小兔子大头小身子,就跟古代传说中的玉兔一样洁白无瑕。

小兔子从头到脚高不过一手掌。两只长长的大耳朵竖在头顶,并排指向天空,耳朵是粉红色的。头大大的、圆圆的。宽大的前额向前突起,占去了整个面部的四分之一,一双大眼睛,通红通红的,放着光彩。向上挑着的睫毛末端有些弯曲,脸的两颊呈现出一团金黄色的火焰,一看就是一只活泼好动的小淘气。小兔的鼻子是圆球形的,顶部勾出一条红线。嘴巴挤压成一个小红点,下颌圆圆的,五官协调恰到好处,处处透着天真和稚气。大耳朵后面有一个2厘米长的小口,小兔的身体是个半球形,一个天蓝色的领结恰当地佩带在小兔头和身体的连接处,给小兔增添了几分风度。再把它转一百八十度,就可以看到它短得出奇的小尾巴,也许是由于兔子的尾巴长不了,所以它才总是把尾巴藏在身后。小兔的“两手”极短,还不及身体的二分之一。它左手下垂,右手举起放到脸上,做着一个立正敬礼的动作,好像一个新兵,惹人发笑。在这个小小的储蓄罐上,处处可以看出设计者的巧妙用心。比如小兔的那个大肚子,既增加了风趣,又增加了钱罐的容量。

我总是把一些零花钱投入小孔,日积月累,装满了就存进银行,于是我也就有了自己的存款。自从小兔走进我的小天地,它就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好伙伴。从我各种各样的收藏品中,我一眼就可以看到这个笑眯眯地向我立正敬礼的小白兔,你说,我怎么能不喜欢它呢。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