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爆竹声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爆竹声的散文(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爆竹声的散文1:春节畅想

文/董宣彤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节里,我们可以穿新衣、放爆竹、走亲访友……伙伴们,春节快到了,你们最想做些什么呢?别急,别急,先来听听我的春节畅想吧。

我的第一个愿望是多拿压岁钱!不过我可不是一个见钱眼开的人哦。偷偷告诉你们一个关键字:捐。因为我在电视里看到有一些山区的小朋友没有新书包、新文具,也没有课外书看,所以,我打算从我的压岁钱中拿出一部分,捐给那些孩子们,让他们跟我一样,也能穿上新衣服,背上新书包,也能看到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我想,到那个时候,他们一定会觉得特别的幸福。

当然,我也不会忘记学习——利用寒假复习、预习、看看课外书,用妈妈的话说,是“忙碌而充实”,我也知道,这是在为自己的前程打下扎实的基础呢!

春节即将来临,祝伙伴们“马上”进步,祝爸爸妈妈们永葆青春,祝爷爷奶奶们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关于爆竹声的散文2:记忆里的年

文/谭莉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这首《元日》把中国的“新年”生动传神地记录了下来。年,年年过,贴春联,敬财神,除夕守岁……即便如此,常常也只有和父亲母亲一起过的年才是藏在我心底的“年”。

年前的准备是忙碌而隆重的。温暖的阳光下,家家户户大红灯笼高高挂起,一派喜庆景象。家里养的鸡鸭猪要卖,很多的年货得买,赶年集就成了隆冬腊月的重头戏。每当年关临近,父亲天不亮就赶着马车去城里拉肥,又将农村的油茶饼拉到城里去卖。额际上斗大的汗珠滚落,映亮了父亲古铜色的脸。母亲挑着一担油亮的青蔬去市集,脚下生风,一担菜可以换回更丰富的年货。腊月十五开始,有农户开始杀年猪,留一半卖一半,大伙儿可以平价分肉做腊肉,奶奶们会蒸糯米团打糍粑……灶神要敬,门神要贴,福字要贴。

而我记忆最深的还是家里干鱼塘卖鱼过年。父亲一大早就起来了,稍后和母亲一块儿背上鱼网,带上雨裤雨衣到自家的两亩鱼塘,一边放水一边撒网捞鱼,然后用鱼盆担着去集市。弯弯绕绕的田埂路,正当年轻的父亲和母亲走过多少个来回啊!活蹦乱跳的草鱼、鲤鱼、鲢鱼、鲫鱼在木鱼盆里银色一片,煞是好看。

每当干塘,常常有鱼贩上门沽鱼,厚道的父母亲亦从不拗价,常常以比市场价低得多的价格开秤。村东头的李叔过意不去,每回来买鱼之前都会带上些李婶晒好的苕薯干给我们,有时还会拉上父亲去他家喝二两小酒。那时候我们姊弟四个都依次在上学,供我们读书的费用是一笔不小的数字。母亲勤勉俭朴,我心疼她对自己太过节省,她只是微微地笑,不以为意。

年年有鱼,年年有余。干出的“脚鱼”(小鱼)母亲会留下大半,用柴火熏制成金黄的熏鱼,我们的年就在熏鱼的柴火欢快的“噼啪”声中开始了。小寒大寒,冷水成团,隆冬腊月,大雪纷飞,低矮的土砖柴火灶上炖肉、熏鱼、蒸糍粑……萧瑟的寒风里,我们烤着柴火,煨着板栗,剥着烤红薯,用“铁鼎罐”烧着小年的“全鱼宴”……光阴如此温暖。

家乡时兴年前手工做年货。我曾经跟着母亲学做套花,姑姑阿姨都来帮忙,干净的篾片筛子上堆满了套花。父亲把炒热了的糯米粉加红糖水、白芝麻揉熟了擀成条,母亲轻巧地将其盘成花,再用自家的茶油炸成金黄色,顿时米香扑鼻,油香四溢。套花多了,母亲会拿到集市上去卖,很快就被一抢而空。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的云豆、红豆、花生是从集市的摊子上早早就买好来的,加入自家灶屋里从冬至开始熏制的柴火腊肉,母亲细致地熬好满满一大锅美味诱人的腊八粥,驱散了岁末冬残里冷冷的寒意。那些漫长而丰盈的日子给了我们心灵的富足,每次去集市买年货,母亲爽朗的笑声,红红火火的春联,光鲜无比的橘黄橙绿,弟弟雀跃的身影,都是那样动人。

绵绵的冬雨中,年越来越近,年少的我“平静”地守着心底里热切盼望的丰收的年。“大人忙过年,小孩盼过年”,曾经的年是那样地充满了仪式感。而今过年,相对简单:网购风行,一应年货也可在年三十那天去超市购齐;更有甚者,象征团圆的“年夜饭”也要到外面的酒店去吃,热热闹闹中似乎缺失了过年的气氛。而似水流年里那些渐渐远去的年,却静静地如画一般烙刻在心海。

关于爆竹声的散文3:相约春天

文/李瑞华

元宵节的烟花爆竹声此起彼伏,年的喜庆气氛,算是又迎来一个高潮!元宵节的晚上,风已无寒,微软的东风缠绕了温柔轻轻荡来,那流光四射的焰火,似被风吹绽在夜空中的如锦繁花,如一场不期而遇的流星雨般美丽。

过罢了元宵节,年离我们越来越远。是时候收拾心情,打点行装,恢复工作状态,迎接新年第一轮曙光了。

阳光似乎更美。明媚的晨曦,阳光绕过季节的栅栏,轻轻落在指尖。透过十指的缝隙看天,云淡风轻,天空湛蓝如海。伸手,抓一把云影,抚得花香满衣。时日里的快乐,也许就是,可以每天用一颗素简清宁的心来看周边习以为常的事物。

其实,季节的转角处,冬已掩去一抹葱茏。岁月深处,打捞起的素色诗笺,铺成的是柔情,还是眷恋?许,只是一些怀念和不舍。这一季的凉已然是越来越深重了,然,光影交错中,一份别样的情怀,历经红尘的漂染,仍依稀闪烁着最初的感动。一些相遇,纵使落寞了岁月,爱也是枝头上摇曳的安暖,璀璨着华年。

依然,喜欢在闲暇时随意涂抹些心情断章,落在指间的墨锦,有着暖暖的安恬。很多时候,前行的脚步已不会再匆匆了,日子越过越安静,似乎也越来越享受一份安逸平淡赋予的美好。堆积的情感亦如这时光一一沉淀,仿佛只为寻找一个柔软的角落,安放一瓣落花的忧伤。光影交错中,也越来越习惯那些走近又走出的身影,许,没有什么是真正的长久。慢慢的,学会珍惜,一份素白的心境,更能品味到友情的珍贵,爱情的甜美。

谛听春的脚步声,把深藏在心中的希望点燃,挥手向昨日作别,让我们相约春天。

相约春天,是对寒冬的一次告别,更是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相约春天,是割舍对过去的依恋,更是把梦想再一次装扮。

回望走过的路途,每一步都不平坦,快乐与忧伤串成一行行步履的艰难。太多的叹息、太多的坎坷,总不时萦绕在心间;拼争的煎熬、失败的痛苦,总会让人滋生遗憾。在天寒地冻的日子里翘望,曾经的汗水、曾经的热泪,也会为明天的出发积累点滴经验。面对即将到来的春天,只要把心中的浮华沉淀,一切不快都会成为过眼云烟。

春天的和风,不单吹皱一池春水,更会吹去寒冬的慵懒、把尘封的心愿吹得五彩斑斓;春天,不光万紫千红,也让心花做一次怒放;春天不仅复苏万物,也会复苏理想与信念。

春天是播种梦想的季节。就把梦想的种子播洒在期待的土壤里,让它伴着露珠、绿草、鲜花一同萌发,最后成长丰硕的笑脸。

听,春天的呼唤声传到耳畔,春天的消息已近在眼前。

让我们给绚丽的梦想插上翅膀吧,抛却一切失败的苦恼和成功的喜悦,再次把力量的拳头紧攥;让我们激扬起生活的热情吧,扬起生命的风帆,迎着新一年灿烂的朝霞相约春天、拥抱春天。

关于爆竹声的散文4:紧握手中的温暖

文/徐彦

“砰——啪!砰——啪!”爆竹声、礼花声震耳欲聋。今年除夕的夜空多么美丽,五彩缤纷的礼花在天空中飞舞着,看得我眼花缭乱。当美丽的夜晚沉浸在小朋友们的欢声笑语和爆竹礼花声中时,我却想起了一个人——卖火柴的小女孩。

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原本可以和其他的孩子一样,可以在教室里读书;可以与伙伴们一起玩耍;可以尝到妈妈亲手做的美味佳肴;可以在这寒冷的除夕之夜,依偎在父母的怀中,一家人坐在温暖的火炉边取暖……

但是命运无情地摧毁了这个温馨的家庭,慈爱的奶奶离开了她。她的父亲逼迫她去卖火柴。从此,这位可爱的小女孩就失去了一切,陪伴她的只有一双大拖鞋、一身破烂不堪的衣裳和一只装满火柴的篮子。

想到这儿,我仿佛看到一个赤着脚哆嗦着的小女孩站在我的面前,那又冷又饿的样子使我心如刀绞。我仿佛听到小女孩叫卖的声音,那声音那么无力那么凄凉,刺透我心。为什么连你唯一的亲人也不能给你温暖和关爱呢?你连擦燃一根火柴也要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来,你肯定是冷得实在熬不住了,终于擦亮了火柴,温暖了自己早已冻僵了的小手,但这微弱的火光仅仅只是一瞬间。当你再次擦燃火柴,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你去世的奶奶,她带着你飞呀飞呀……你的幸福和快乐都是幻想。奶奶会带你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与卖火柴的小女孩相比,我是多么幸福呀!我可以在明亮的课堂里学习知识;可以在操场上与伙伴们尽情玩耍;可以得到父母的疼爱,在他们的呵护下茁壮成长……每当大年夜,我和亲人团聚在一起吃上香喷喷的年夜饭,一起放烟花,在喜庆的气氛中享受无尽的快乐。在我这里,充满了浓浓的温暖和爱意。我多么希望小女孩来到我的身边,我会把我温暖的小床让给她,和她一起分享可口的蛋糕,我会邀请她一起吃年夜饭……和我一起沐浴阳光,一起茁壮成长!

“快看!好漂亮的焰火啊!”听到这赞叹声,我不禁仰望天空,看着五彩缤纷的焰火升到美丽的夜空,我情不自禁地想: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时时刻刻都享受着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爱,只有我们好好学习,长大后回报祖国,才对得起大家对我们的关怀。

关于爆竹声的散文5:难忘欢乐的春节

文/何奕宁

在爆竹声中,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日——春节,家家喜气洋洋,挂上红红的灯笼,贴上红红的春联,忙忙碌碌……

除夕夜,最精彩的就是放烟花了。我吃完丰盛的晚餐后,就和爸爸一起到院子里放烟花。我先点燃导火线,一声巨响,我惊讶地喊道:“多美丽的烟花啊!”一会儿“天女散花”,一会儿“枪林弹雨”,七色的小球一颗颗落下,犹如一道道彩虹,把天空点缀成一朵朵鲜花,夜空顿时变得光彩夺目。

正月初一,以往我都是起得最晚的人,可这天我争了个第一,因为我想去拿红包。我连蹦带跳地走到爷爷奶奶的床边,说了声:“爷爷奶奶新年好!”奶奶从枕头底下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红包给我,对我说:“新年好!祝宝宝身体健康,学习进步!”接着我又跑到爸爸妈妈那里,对他们说了些祝福的话,又得到了一个大红包。

吃完早饭后,我和爸爸妈妈打扮得漂漂亮亮,一起去走亲访友。这无疑也是一件高兴的事,我和亲戚们一直玩到深夜,嘴里啃着美味水果,手里燃放着烟花爆竹。大家一起载歌载舞,忘情地玩个痛快!

春节,多么令人难忘啊!

关于爆竹声的散文6:爆竹声中一岁除

文/肖谷

“腊月二十一,扫尘当第一;腊月二十二,推碾又压磨;腊月二十三,灶君上了天;腊月二十四,裁下红纸写下字;腊月二十五,扫墓来祭祖;腊月二十六,急忙备酒肉;腊月二十七,剃头洗手脚;腊月二十八,糊窗挂年画;腊月二十九,一切用物都备够;腊月三十日,五香要扑鼻;腊月三十夜,一轮红火升上天。”这是在榆林神木、府谷一带广为流传的童谣《腊月忙》,红红火火中,年到来了。

“月尽儿”是陕北人最忙碌的一天,贴完窗花贴对联,忙碌的乡民们有的还要去上坟烧纸,让祖先一起感受年关到来的喜悦。忙不迭地回到家就要开始担水、挖冰块、打扫家、扫院、铡草,做猪肉、做羊肉、做鸡肉、炸丸子、蒸馍馍…… 这一天每吃一顿饭,都要放上一挂鞭炮以示吉祥。放炮的美差,自然是这家孩儿的,孩子们往往一挂鞭炮不足兴,吃过早饭后便三三两两结伙揣着鞭炮四下里玩耍去了。“月尽儿”到初一的日子,是百无禁忌的,大家都喜洋洋的,任凭孩子们肆意妄为,他们不用管也无须管,因为年茶饭的香味儿很快就把孩子们吸引回家了。

除夕的晚饭是再丰盛不过了。 油糕的美味儿自不必说,这是年三十桌上必有的。“糕”和“高”同音,陕北人爱吃糕图的就是这个好意头。不光过年吃,平时过生日、款待贵宾的首选都是热腾腾的油糕。油糕的制作原料是陕北特产的软糜子碾成的黄软米,人们压米成面,用水拌湿,团成团,上锅大火蒸熟。此时的糕,又软又黏,其实已经可以吃了,馋嘴的孩儿们会迫不及待切下蒸熟的糕加点糖或者蜂蜜吃上几口。蒸熟的糕面稍微冷却,在不烫手的时候就要在案板上揉,做出各种造型。在榆林,南北县市区的油糕吃法往往不同,南部的老乡们喜欢把糕中包上枣泥馅、豆沙馅捏成三角状、包上蔬菜捏成饺子状,谓之“节节高”,北部的老乡们则喜欢把糕中卷上枣泥再压片,谓之“早高”。糕往油锅里一炸,不仅更香更糯,焦黄的外皮酥脆,还有 “炝三十”的寓意在里头,这一炝颇具仪式感,有驱邪避灾的“功效”呢。

丰盛的年茶饭,炸油糕领军,更有烧肉、炸丸子、酥鸡、拼三鲜等特色美食齐齐摆上桌。下午这顿年茶饭必须要剩余,因此种类繁盛,有“五魁”或“八碗”肉食领军,再配上各种炒菜美食。这饭要吃到初一还剩很多,寓意吉庆有余。

在农村,吃过晚饭后,人们会在“灶王爷”、“土神”、碾磨上分别上香;在大门内外两侧放冰块、炭块,用于“镇大门”;在家门的两侧放铡刀、擀面杖,用于“镇家门”;有的人家会“打醋坛”,在火红的炭块上洒醋,产生醋蒸汽熏蒸家里和室外。根据榆林民间老话,姜子牙封神时,给自己封了个醋坛神,给千家万户禳灾镇邪。其实,春来万物复苏,那些微生物也开始滋长,“打醋坛”可以杀菌,足见古人智慧。

除夕夜有些人家会在石磨顶放一碗清水让其结冰,哪方凸起小冰鼓,预示那方来年雨水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夜深人静时,站在高处看全村的灯笼,灯笼发出的光明亮平稳则预示来年平安吉祥,忽明忽暗则预示来年有不祥之兆;过去在“月尽儿”黄昏开始,会有神官、阴阳出山“收法”、“品山”、“观天象”习俗,现在农村仍有一些闲不住的老汉吃饱后,悄悄出来散个步,在远离村庄的高山上静静观察,观云、听风,细品大自然悄悄给予的各种征兆,预测来年社会、人生、雨水、收成等。

“月尽儿”这天的晚饭会从掌灯时分入席,一直吃到深夜,让人几乎没有多少时间放下碗筷,因为吃年夜饭和守岁几乎是一体的。唐代孟浩然诗中说“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合家团聚、围炉守岁,享受天伦之乐,其中包含的是亲情,融入的是古老的传统文化。“岁暮,家家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这是自古以来国人的习俗。守岁是对过去时光的眷恋,也是对新年到来的美好期盼。

在陕北窑洞中守岁、吃年夜饭,通常一家老小围坐在一盘大炕上,炕桌上摆满美食,巧手主妇隔上一会儿会添加一些美食或米酒端给自家的老人和孩子,家中昼夜灯火通明,欢声笑语不断。为了打发漫长的时间,人们会男女老少齐上阵,在年三十晚上包饺子,等到子时一过,再大家一起吃饺子。饺子意味着“更岁交子”,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寓意。人们也会在玩耍、游戏中消遣时间,陕北人除了打麻将、掷骰子等常见的游戏,还有一些古老的纸牌游戏流传下来,如顶棍儿、飘叶子等。熬夜打盹儿的孩子们为了驱走自己的瞌睡虫,会时不时出门零散地放上几个鞭炮。现在有了电视上的春晚,人们自然多了一项选择,电视打开,节目演什么不重要,能把欢声笑语带来就行。凌晨的钟声一响,大多数人就开始迎接自家的灶马爷回家了,一时鞭炮齐鸣叫,礼花四起。

在陕北,送灶的时间统一,迎灶的时间却各县市区都有自己的讲究。迎灶的日子,在全国也十分不一,有初一,也有初四,人们有时还会讲究“送灶早、迎灶迟”。在榆林,有的县市区人们会在初一迎灶,可能对离家太久的灶马爷有些想念,盼着他和自己一起享用丰盛的年茶饭。而有的县市区,迎灶还会推迟到正月二十三,例如绥德等地,这样自家的灶马爷能放一个长假,更为怡然。总之,一迎一送体现人和神灵之间的关系密切和谐,大家来往间颇有人情味。

鞭炮声声,年意浓浓。辞旧迎新的鞭炮在陕北被称为“开门炮”,驱散旧年的所有疾病与晦气,鞭炮声越响亮越吉祥。鞭炮声渐渐散去后,家家户户门前铺满炸碎的鞭炮纸,一地碎红、灿若云锦,在红灯笼的映照下,家家户户“满堂红”。

关于爆竹声的散文7:爆竹声中一岁除

文/李海华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他的古诗《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可见,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过年一定要放爆竹,不然似乎少了些年味儿。而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放爆竹也是过年的一大乐事。

这不,今天一早我就做完了作业,和几个同学相约在一块空地上放爆竹。我们拿了些压岁钱,到市场上买了各种各样的爆竹,有天女散花、精品五响、太空人……

我和小伙伴分成两队进行比赛,我先用一个双响炮打头阵,然后在另一队惊魂未定的时候悄悄溜到他们身后,趁他们不留神,猛地点燃一个“旱地雷”,只听“噼里啪啦”一阵响,把他们吓得四散而逃。此时,另一队同学也不甘示弱,他们各自跑到场地的一边,把好几个分散在四周的“天女散花”同时点燃,见这架势,我们这边的同学赶紧往不远处的小竹林里逃。见我们如此狼狈,他们笑得合不拢嘴。不过比赛才刚刚开始,趁他们得意忘形的时候,我又把一个“太空人”横着点燃,然后倒数:“5、4、3、2、1,咦,没爆?”原来是小胖把脚踩在了爆竹上,竟然把“太空人”给踩扁了。我一怒之下把一盒“精品五响”和另一个“太空人”连在一起同时点燃。只听一声震天响,另一队同学全都吓得捂着耳朵边跑边喊救命。看着他们的模样,我们笑得弯下了腰。一天的时间就在这不绝于耳的爆竹声中结束了。

寒假生活因为多了爆竹而变得更加有趣,新年也因为有了爆竹而变得更加热闹。真希望下一个新年早点来到。

关于爆竹声的散文8:记忆里的年

文/谭莉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这首《元日》把中国的“新年”生动传神地记录了下来。年,年年过,贴春联,敬财神,除夕守岁……即便如此,常常也只有和父亲母亲一起过的年才是藏在我心底的“年”。

年前的准备是忙碌而隆重的。温暖的阳光下,家家户户大红灯笼高高挂起,一派喜庆景象。家里养的鸡鸭猪要卖,很多的年货得买,赶年集就成了隆冬腊月的重头戏。每当年关临近,父亲天不亮就赶着马车去城里拉肥,又将农村的油茶饼拉到城里去卖。额际上斗大的汗珠滚落,映亮了父亲古铜色的脸。母亲挑着一担油亮的青蔬去市集,脚下生风,一担菜可以换回更丰富的年货。腊月十五开始,有农户开始杀年猪,留一半卖一半,大伙儿可以平价分肉做腊肉,奶奶们会蒸糯米团打糍粑……灶神要敬,门神要贴,福字要贴。

而我记忆最深的还是家里干鱼塘卖鱼过年。父亲一大早就起来了,稍后和母亲一块儿背上鱼网,带上雨裤雨衣到自家的两亩鱼塘,一边放水一边撒网捞鱼,然后用鱼盆担着去集市。弯弯绕绕的田埂路,正当年轻的父亲和母亲走过多少个来回啊!活蹦乱跳的草鱼、鲤鱼、鲢鱼、鲫鱼在木鱼盆里银色一片,煞是好看。

每当干塘,常常有鱼贩上门沽鱼,厚道的父母亲亦从不拗价,常常以比市场价低得多的价格开秤。村东头的李叔过意不去,每回来买鱼之前都会带上些李婶晒好的苕薯干给我们,有时还会拉上父亲去他家喝二两小酒。那时候我们姊弟四个都依次在上学,供我们读书的费用是一笔不小的数字。母亲勤勉俭朴,我心疼她对自己太过节省,她只是微微地笑,不以为意。

年年有鱼,年年有余。干出的“脚鱼”(小鱼)母亲会留下大半,用柴火熏制成金黄的熏鱼,我们的年就在熏鱼的柴火欢快的“噼啪”声中开始了。小寒大寒,冷水成团,隆冬腊月,大雪纷飞,低矮的土砖柴火灶上炖肉、熏鱼、蒸糍粑……萧瑟的寒风里,我们烤着柴火,煨着板栗,剥着烤红薯,用“铁鼎罐”烧着小年的“全鱼宴”……光阴如此温暖。

家乡时兴年前手工做年货。我曾经跟着母亲学做套花,姑姑阿姨都来帮忙,干净的篾片筛子上堆满了套花。父亲把炒热了的糯米粉加红糖水、白芝麻揉熟了擀成条,母亲轻巧地将其盘成花,再用自家的茶油炸成金黄色,顿时米香扑鼻,油香四溢。套花多了,母亲会拿到集市上去卖,很快就被一抢而空。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节的云豆、红豆、花生是从集市的摊子上早早就买好来的,加入自家灶屋里从冬至开始熏制的柴火腊肉,母亲细致地熬好满满一大锅美味诱人的腊八粥,驱散了岁末冬残里冷冷的寒意。那些漫长而丰盈的日子给了我们心灵的富足,每次去集市买年货,母亲爽朗的笑声,红红火火的春联,光鲜无比的橘黄橙绿,弟弟雀跃的身影,都是那样动人。

绵绵的冬雨中,年越来越近,年少的我“平静”地守着心底里热切盼望的丰收的年。“大人忙过年,小孩盼过年”,曾经的年是那样地充满了仪式感。而今过年,相对简单:网购风行,一应年货也可在年三十那天去超市购齐;更有甚者,象征团圆的“年夜饭”也要到外面的酒店去吃,热热闹闹中似乎缺失了过年的气氛。而似水流年里那些渐渐远去的年,却静静地如画一般烙刻在心海。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