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的文章

请欣赏腊八的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腊八的文章1:小时候的年

文/李淑华

过了腊八就是年,大街小巷到处充满着喜气洋洋的欢快气氛。不由得让我怀念起儿时的年——过新年,穿新衣,戴新帽,吃零食,跑亲戚,那叫一个乐!

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因为一到过年,我们小孩子就可以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那时,大家都穷,平时都是省吃俭用,只有过年家家户户才会忙着蒸馒头、做包子、包饺子或馄饨,买鱼买肉。一到腊月,人们就开始忙着杀猪宰羊,腌制猪肉、肴肉、香肠,上街置办各种年货了。而毛笔字好的,则早早地就要忙着写春联。我们村上的春联几乎都是我老爸亲手写的,哥哥和弟弟总是抢着贴春联,我则帮着妈妈包饺子、馄饨、芝麻圆子。无论干什么,大家都很兴奋,因为年味就蕴在这一点一滴的琐碎之中。

大年三十晚上,吃过饭我们就会赶快洗漱干净,将新衣、新裤、新袜、新鞋拿出来穿上,一身新地到村口集中,和小伙伴们比一比谁的新衣新鞋颜色最好看,款式最新潮……然后,你追我赶嬉戏打闹。我们会很小心地不把新衣弄脏,那可是要穿至少半个正月的。兜了一圈后,我们就要回家等爸妈发压岁钱去了。压岁钱不多,少则2元、5元,最多10元,爸妈会用红纸一包再加一条红红的小糕,悄悄放在我们各自的枕头底下。拿到红包的那一刻,别提有多高兴了,我们并不在乎红包内究竟有多少钱,在乎的是一年到头终于有属于自己的零花钱了。

正月初一大家起得都特别早,尤其是男孩子。当地人的习俗是开门迎新的第一个最好是男童。我们一个村上的小孩子会成群结队、挨家挨户地给长辈们拜年,一个个抢着说吉利话。“叔叔、阿姨,拜年啦,恭喜发财!恭喜发财!”“爷爷奶奶,恭喜您身体健康!活到120岁!”……看到有大红“喜”字的人家,我们会说:“恭喜新郎新娘早生贵子!”吉利话说完,就会撑开手里拎着的袋子,排队等候长辈发年货。我们每个人都会拿着大红的方便袋,如果给的多了,中途还得跑回家将年货先放好,然后再拿着空袋子继续拜年收年货。有时,我们还会跑到隔壁村上去拜年,那场面真是够壮观的。

拜年结束,孩子们还会凑到一起,比一比谁收到的年货最多最好,然后拿出最好的来大家分享。

儿时新年过的是喜气,是热闹,那是我脑海深处温馨的记忆。

腊八的文章2:香甜腊八粥

文/赵宝娣

一入腊月,婆婆就张罗着做腊八粥的食材,米有小米、大米、黄米、江米,豆类有豇豆、红小豆、绿豆、芸豆,还有桂圆、龙眼、莲子、百合、红枣、花生、核桃仁、柿子饼,共16样。

这天是星期六,儿子、媳妇特意从北京赶回来,婆婆赶紧做腊八粥。婆婆说:“腊八粥能健脾、开胃、补气、安神、清心、养血、抗寒冷,是最好的冬季进补食品,我孙子孙媳在外工作辛苦,赶紧补补。”

说干就干,大清早,婆婆把每一样食材用小碗一一盛好,分别摆放在南阳台的茶几上,婆婆说:“把粮食在太阳底下晒晒,增加氧气,添加阳气,粥就甜浓香。”

“奶奶,奶奶,我来帮您。”随着脆脆的喊声,儿媳萱萱抱着孙子川川笑盈盈地赶过来。川川十一个月大,好奇心特别强,小家伙儿没见过这阵势,眼睛亮亮的,嘴里也喊着:“奶——奶——”双手往前扇乎着,扭动着身子,小脚丫乱蹬着,想挣脱妈妈的怀抱,下来和这花花世界好好玩耍。萱萱看着奶奶虔诚地忙乎了一早晨,不敢放孩子下来,生怕破坏了奶奶的劳动成果,紧紧地抱着川川不撒手,嘴里笑着对孩子说:“不去,那是太奶奶辛劳了好多天的杰作,千万不许弄坏喽。”川川哪里肯依,小身板左扭右扭,往下滑溜。萱萱把他抱得更高,更紧。

川川大黑眼珠骨碌碌转,用小手抚摸妈妈的脸,用脑门顶住妈妈的脑门,和妈妈蹭来蹭去,后来干脆“吧唧,吧唧”亲妈妈,萱萱高兴地笑着,可就是不撒手。

一计不成再生一计,川川转身看太奶奶,作揖,抓挠,敬礼,动作快而滑稽,嘴里不停地喊着:“奶——奶——”天真可爱。婆婆高兴地接过孩子,在川川小脸上亲了亲,柔声细语地说:“乖乖孙,来,认认粮食,这可是咱们的生命之本啊!”说着,婆婆把川川放下来,指着粮食说:“这是绿豆,这是红豆……”婆婆还在说着,川川上前一步,抓起一把红豆,小手往高里一扬,红豆滚落一地。婆婆松开了川川,赶紧一颗颗去捡红豆。川川看着太奶奶弯腰捡豆,又飞快地抓了一把绿豆,撒落地板上,嘴里还呜呜地喊着,眉飞色舞,很得意。“这孩子,这可是粮食,别抓了。”婆婆好像意识到了什么,不再捡远处的豆,而是转身向川川走来。川川看太奶奶走来,急急地向前迈步,也走了起来。川川在前面走,婆婆在后面追,祖孙俩满阳台走。我向萱萱做了个“嘘”地动作,在旁边看着,不去惊扰祖孙俩的“老猫撵小老鼠”的游戏。突然,川川停下了,抓起芸豆碗,一提一推,芸豆撒落满地,小塑料碗也“当啷”一声掉落地上。这意外的声音惊动了川川,小家伙儿可能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赶紧趴倒在地,抓起碗爬着向太奶奶递去。太奶奶动作慢,嘴里连声喊着:“这孩子,这孩子……”手还是不停地捡着豆。

萱萱再也忍不住了,上前抱住川川,高高地举起,高兴地说:“我儿子会走喽!川川会走喽!”

我高兴地和婆婆一起收拾好豆子,洗好,打开电压力锅,依次放入锅内。“开始熬腊八粥喽!”我兴奋地高声大喊。

这时,老公举着一对大氢气球进门,吸引着川川又和爷爷玩成了一团。

儿子拎着鱼、肉、鲜菜进门,萱萱一把抢过鱼去,快活地说:“妈妈,今天我给你们做水煮鱼,庆祝腊八节,也为奶奶和川川庆功,有奶奶和川川,我们的节日有滋有味,红火,热闹。”

“好嘞,媳妇,我给你打下手,咱给奶奶露一手。”儿子抢先答道。

一时间,厨房里,小两口欢声笑语,叮叮当当,锅铲奏乐;客厅里,祖孙俩嘻嘻哈哈,天伦叙乐;我和婆婆穿梭于餐厅与厨房之间,布置菜品,婆婆指挥着我和孙子孙媳,俨然老将军。

香甜腊八粥,浓浓祖孙情,一家人其乐融融,甜甜蜜蜜,幸福美满。

腊八的文章3:粥香飘北舍 腊八意永宁

文/冯哲琪

在我的家乡长治潞城市,有农历腊月初八喝腊八粥的习俗,家不论是煮豆燃萁,还是煤炭煤球炉,或是天然气液化灶,也或是电磁炉,家家户户都会熬一锅香飘四溢的腊八粥。往年都是在家自给自足,二零一八年一月二十四日,农历腊月初八,与以往不同,我随着电视台来到了北舍村记录“大锅粥”的制作过程,这不只是一家人的喜悦,更是年年丰收喜乐的狂欢。

北舍习惯用“五豆、三米”做腊八粥,常见者为白豆、绿豆、黄豆、豇豆、扁豆五种豆子加小米、小麦、玉米。习惯在核桃仁、枣泥、栗子、柿子、瓜子、莲子、花生、榛子、松子、果脯、梨干、葡萄、白糖、玫瑰等里边选择配料。

村民一大早就架好了两口大锅,九点刚过,大师傅就点火开水煮豆熬粥,美食因等待而记忆深刻,随着大师傅手中铲子的不断翻滚,粥在锅中起起伏伏,刚开始漂浮在清水中的食材慢慢地融为一体,好像人生一样,外界带给你的种种压力使你沉浮不定,可也正是因为有压力,你才可以变得充实,并因此而升华。

经过五个小时的慢火熬制,色彩斑斓,松软甜糯的七宝五味粥也出锅了。在香气的萦绕下,我们与村民捧着一碗碗香味扑鼻的腊八粥,甜在口中,暖在心里。 因为是为全村人而做,所以有在城市里不常见的大锅,这让人新奇又浮想联翩,它加强了水与火对我们视觉的冲击,一桶桶水因与锅壁的碰撞而飞溅,一簇簇火因锅底的拘束而张扬,这相生相克的两物,因大锅的出现而共舞。在《旧京风物志》中清廷在雍和宫熬制的腊八粥也用大锅,不过雍和宫中有六个锅,第一锅粥供佛;第二锅粥作为御用品;第三锅粥留给清王爷、重臣和京城大喇嘛享用;第四锅粥送给一般官员;第五锅粥给雍和宫众喇嘛;第六锅粥连同前面几锅粥所剩余部分,分送京城百姓、官民共享甜美。这些腊八粥的食料其实都有民俗寓意,桂圆象征富贵团圆,百合象征百事和睦,红枣、花生比喻早生贵子,莲子心象征恩爱连心,核桃表示合合美美,桔脯、栗子象征大吉大利等等,人们以此期盼未来生活的美好。

北舍大锅旁贴着一张告示上记叙了腊八粥的来由:相传佛祖释迦牟尼修行深山,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曾欲弃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为了纪念,后人将此日称为“佛成道节”。中国民间本来就有“腊日”祭祖、祭神的习俗。佛教信徒们出自虔诚,将“腊日” 与“佛成道节”融合,遂成“腊八节”,举行隆重的仪礼活动,蕴含着来年福寿康宁的祝福与期待。腊八粥的由来还有几种说法,我分别将他们总结为:赤豆打鬼说(大人们为了保护孩子不被颛顼氏的三个幻化为恶魔的儿子所吓到,就用鬼魔害怕的红豆煮粥吃)、长城民工说(秦始皇修建长城时,民工都以家人送来的粮食为生,有一年腊月初八,民工们几乎都没粮食了,就合伙积了五谷杂粮熬成了一锅粥,最后却还是饿死了)、怀念岳飞说(据说当年岳家军在讨伐金虏节节胜利时收到了朝廷的十二道金牌,在回师路上,将士们又饥又饿,沿途的河南百姓纷纷把各家送来的饭菜倒在大锅里,熬煮成粥分给将士们充饥御寒,这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后来岳飞遇害风波亭,人们为了纪念岳飞)浪子回头说(一个懒汉因为没有种地到了年底没有饭吃,村民们集合了各家的饭送了粥给他,他从此痛改前非,勤奋劳作,人们为了劝诫孩子勤奋)、朱元璋命名说(朱元璋在监牢里受苦时,饥寒交迫,从老鼠洞里挖出了五谷杂粮,熬成了粥,后来为了纪念这个日子)。

除了腊八粥,我们还有很多关于腊八节的美食,比如碧玉翡翠腊八蒜,五颜六色腊八面等。就山西来说,还有名扬天下的上党驴肉,地区不同,风俗也有所不同,晋北会刨冰水做粥,中午吃黄糕。晋中则讲究五更食粥,午吃豆面素汤饭。

关于腊八粥,我还从民俗老师那里听到了另一种过节方式,临汾市尧都区圆通寺每年都会在腊月初八这一天施粥。据说是从五台山“佛粥”开始,许多寺庙传承了这样的习俗,在腊月初八这天准备万斤腊八粥,为周围民众提供暖心暖胃的腊八粥。

不论是村里一起熬制腊八粥,还是寺庙施粥,都传承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团结互助,仁和爱人。同时也昭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与友善,文明与和谐。

腊八的文章4:年未到心已归

文/鲁珉

过了腊八就是年。天气也像是赶年似的,一场大雪过后,气温骤降。此情此景不免就想早早地放假,回家过年。

儿时的腊月,觉得就是等年。那个时候,母亲会早早地准备过年吃、穿、用的物品,还有走亲戚用的礼品。父亲也放了寒假在家,帮着母亲做这做那,根本就没有回家过年、团团圆圆的概念。

南方的冬天虽不似北国大雪纷飞,但春节时节总是阴雨绵绵,不时会有雪花飘飘。父母亲会带着我们兄妹去集市上购置一些年货,虽然我们的小手冻得红扑扑的,双腿也变得麻木起来,可想到那难得的过年新衣服,还有平时难得吃上的糖果什么的,根本就没有怨言。

直到上了大学,才体会到那种寒冬腊月急着回家的感觉。每每快到期末考试时,思想总是难以集中,恨不得一天就考完好回家。回家的火车票也是早早地买好了,每天都会拿出来看,生怕从书桌里飞走。

考完最后一科从教室出来,回到宿舍简直就是飞奔。其实走得再快也没有用,因为那时从武汉到宜昌的火车一天才一两趟,最早的是上午九点多。所以,那晚简直就是度秒如年,一夜根本就难以入睡,想着回家,想着母亲做好的热饭热菜,想着爷爷在村头等我的身影……

后来在城市谋了一份工作,更是体会到一个在外漂泊的人年前归家的急切心情。为了买到一张火车票,凌晨三四点就去车站窗口排队。好不容易挤上绿皮车厢后,感觉更像是度日如年,“近乡情更怯”,心早就飞到了温暖的家,想沉下心来翻看一下报刊书籍,却一个字也看不进去。

拥挤的车厢里,各种噪杂声此起彼伏。火车上的广播总是一遍又一遍地播放起《故乡的云》,歌曲原本抒情悠扬,但此时听见,却重重地撞击着柔弱的心灵。又过了一年,又亏欠了父母一年。漫漫归乡路,不仅在肉体上是一种折磨,更在考验游荡的心灵。

几经漂泊,前些年终于在现在的城市安顿下来,离家也近了。可新的问题又来了,每年都为如何请假回家伤透脑筋。还没到腊月,就开始琢磨用什么理由多请几天假,法定的那七天假实在是太短,路上就得要两三天。于是,找领导软磨硬缠,平时加班没有补休,几年的探亲假都没有休过,只要能说得出口的理由,全搬出来,为的是多请几天假。

终于把假期搞定,接着就是准备回家的礼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回家的开销也逐年增加。但再增加,都不会多过思念故乡想念亲人的深情厚意。

所以,不论有多少难处,过年回家都是雷打不动的。只是,还没到放假的日子,心却早已飞回了生我养我的故乡。

腊八的文章5:腊八粥

文/王玲

读小学的女儿回家管我要五谷杂粮,说老师下午教他们用五谷杂粮画画。我在厨房里翻箱倒柜才找到四样:小米、大米、花生,还有小红豆。女儿问小红豆学名叫什么,我竟也叫不出来,我早已成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城里人了。女儿嫌种类太少,我建议她每样多带一点,这样可以跟别人交换,每个人的样数就多了。女儿兴高采烈地走了。

待女儿走后,我掏出手机看了日历,才发现快腊八了,难怪老师兴起要画五谷杂粮。一直以来,按着阳历过日子,大人上班孩子上学,忙得团团转,顾不上喘口气。

小时候每到腊八,一大早起来,母亲就要把家里的几样五谷杂粮各盛出几碗,摆到屋外的窗台上。然后再挎个篮子,领着我,串东家逛西家跟邻居换粮食。村里能经常见女人领着孩子挎着篮子,路上遇见了,掀开篮子,见哪样是自家没有的,就用碗盛上小半碗,同时看到自家篮子里有别人家篮子里没有的,就倒上小半碗给人家。村子里家家都不锁门,换粮食的到家里一看,没人,就径直到窗台上自行交换,这种以粮换粮的行为有无穷乐趣。母亲领我回到家,数着今天的收获,总是笑着说:“腊八粥,腊八粥,是要8样吧,这下都超过8样了,有10样了,不对,都11样了!吃百家米好养活,把它们都下到锅里去。”于是,把换来食材淘洗干净,下到大锅里,灶下的柴火噼啪地燃起来,不一会儿,粥的香味就出来了。农村的冬天是很冷的,为了暖炕,粥煮好了,柴火还在燃着,这样煮好的粥,软、烂、糯、香。

这些年离乡背井,没再喝过家乡又香又糯的腊八粥了。

腊八的文章6:难忘那年一锅腊八粥

文/黄武义

前几天,我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友人们过腊八节、品尝腊八粥的内容,不禁让我回忆起以前腊八节吃腊八粥的点滴情景。

中国农历的十二月俗称腊月,初八日即是腊八节。腊八节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古代人民当天要举行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祭祀神灵的仪式,以图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在这天煮腊八粥,喝腊八粥也是全国各地老百姓多年流传的习俗。腊八粥是用多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豆类煮成,一般都为甜味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豇豆、红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人们还会根据个人的喜爱,加放其他食材。

年年吃腊八粥,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的一年。那时国家正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加上前苏联国家的逼债,国内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居民粮油食品计划供应。粮食不够吃,而以瓜果蔬菜代替。家家温饱都成了问题,人们已没有闲情在腊八节煮锅腊八粥了。

记得那年春节前的腊八日,我母亲在农村的一个朋友,我们称她为郭姨,给我们家送来一篮子红薯和胡萝卜。而让我们孩儿高兴的是,还有一小锅腊八粥。限于当时的物质条件,粥里面的东西品种不多,除了大米,只有一些绿豆、豇豆、红豆、花生米等原料。但我母亲非常高兴,因为生活困难,那几年腊八节都没有吃腊八粥了。

其实郭姨在农村的日子也是很艰难的,那时到城里来办事或看病,经常来我们家坐坐,母亲总要送她一些穿不着的衣服和用品之类,接济一点微薄的钱财和多余的煤炭,一来二往,感情也处得越来越深。我曾经到郭姨家去玩过一次,房屋破旧,家具简陋,生活贫困。那时农民做农活的工分单价只有几分钱,还不准农民存有自留地,私下开荒种点农作物,一经生产队发现,就要被当作资本主义的尾巴除掉。郭姨只能在门前屋后,院边墙角,种些蔬菜豆类,以贴补家中粮食的不足。所以腊八节这天,在家中没有余粮,不能凑齐食材的情况下,给我们家送来一锅腊八粥,真是不容易的。

随着国家经济的好转,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政府所采取的各项富民政策,使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农民的生活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郭姨家条件好了,也盖起了楼房,进城来,常常会给我们家带来自制的香肠,腊肉,自养的鸡鸭鹅鱼。有次过年,竟扛来半只山羊,让我们在那个冬天,天天吃羊肉,喝羊肉汤,丝毫感觉不到外面冰天雪地的寒冷。可能觉得腊八粥太寒酸拿不出手了,后来郭姨没再给我们家送过腊八粥。可我还是觉得在那个生活最困难的年代,郭姨送来的一锅腊八粥留给我的印象最深刻,也是我童年中一次吃的最香甜的腊八粥。

后来在郭姨的指导下,我母亲也学会了煮腊八粥,每到腊月初八,就会烧一锅香喷喷的腊八粥。生活条件好了,粥里面不但有小米、绿豆、红豆、花生米、红枣、核桃仁等原料,还加放了桂圆、莲子,白果、枸杞等营养品。

前几年,我母亲因病去世了,但我们家每年腊八节的腊八粥却没有中断,因为我爱人也会煮腊八粥了。每到腊八节这天,她用高压锅煮出来的腊八粥松软可口,香甜美味,很受全家人的欢迎。我女儿吃得兴起,也要学着煮腊八粥,并煞有介事地将腊八粥所要用的食材和烧煮方法存入了手机和电脑。

看来,随着腊八节这一民族传统佳节的永远流传,我们家在腊八节这天煮一锅腊八粥的习俗也会世代延续下去。

腊八的文章7:腊八蒜

文/孔伟建

腊八到了,我不光会想起腊八粥,还会想起腊八蒜。

据说,只有在腊月初八这天泡的蒜才会碧绿如翠。

腊八这天,白天,一早搬出备好的瓶瓶罐罐,一一洗净,放到阳台上晾干。然后,精心挑选个大的白皮蒜头,瓣多的,殷实的,最好。

晚上,喝罢腊八粥,便开始泡蒜。

剥去蒜瓣上一层层的薄如蝉翼的白皮儿,洗净,擦干,将米醋倒入罐内,加入蒜瓣和白糖,拌匀,盖上盖子,密封好。放在阴凉处,剩下的一切就交给时间了。一周后,奇迹出现了,原本白白的蒜瓣慢慢开始变得通体翡翠如玉。

米醋,最好选用上好的,因醋色淡,泡出来的蒜便呈碧绿色,好看。若用陈醋,泡出来的蒜,色泽就差,蒜瓣不够绿,口感也差。

腊月间,天气寒冷,泡的时间越长,味道就越纯正。

泡好的腊八蒜,口感酸辣适度,据说有开胃祛腻、帮助消化和软化血管之功效。

腊月里,杀猪,宰羊,免不了吃喝一通,大荤大腻。腊八一过,马上要过大年了,鱼肉荤腻胃里装了不少,吃点腊八蒜,一点油腻感也没有了,反而越吃越香。

除夕夜,一边吃着饺子,一边就着腊八蒜,越吃越有味道。

近年,我每年都泡点腊八蒜。只为守住一点所谓的传统,只为领略一份蒜的辛辣与醋的清香完美融合后产生的那种神秘味道。

腊八,这样的节日,总让我想起农历,想起乡村,想起人烟。腊八蒜,总让我想起光阴深处,那些不变的东西。

土有土味,花有花味,腊八蒜有种特殊的味道。这味道,会让我想起故乡,以及一些跟故乡有关的事情。

今年腊八,我还要泡些腊八蒜。

腊八的文章8:今年回家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过后,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离家在外的游子迫切地想回家,在家的老人期盼着孩子们早点回家过年。人们都在陆续准备年货,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年,这个中华民族最传统的节日,带着喜庆与祥和,带着远离家乡人们的归心似箭,故乡亲人的望眼欲穿,以更加浓厚的气息向我们走来。

往年,我们有好多个春节没办法团聚。大哥大嫂远在北京,大哥上班,匆匆赶回来也到了年三十的下午甚至晚上,看着村里一波又一波回家的人群,父母难免伤感和挂念,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的催促,或者站在寒风中的村口凝望远方,明知无望,还是痴痴等待。他们已早早准备好了年货,不需要我们买任何礼品,只要人能回来,能在一起吃上个年夜饭,过一个团圆年,他们便知足了。大哥不能回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嫂开了一家洗衣店,每年春节前,买卖格外忙,不夸张的说,节前的收入将近一年收入的一半。所以,大嫂放不下生意,舍不得每天可观的盈利,她打算过年后,生意清闲了再回来,哪怕多买些东西,多给父母留些钱。而我,作为一名没有节假日的医务工作者,每年的春节都要轮换值班。身为主任的我,在春节必须身先士卒,责无旁贷地选择留守。病人生病不分假日,春节期间的患者会更多,烟花爆竹不慎炸伤的,出交通事故的等等,春节让医生更加忙碌。

然而,过年时父母看到别人家欢声笑语,而自己家冷冷清清,不免失落。再多的金钱,再好的礼品,再丰盛的年夜饭,再精彩的电视节目,也比不上儿女回家陪伴身边。老人要的是团聚,图的是热闹,喜欢的是过年的那种氛围。

今年,我们不会再让年迈的父母等待和失望。大哥决定放假后就立即动身回家,通情达理的大嫂也决定关店,钱可以再挣,但是亲情不可缺失,回家过年比什么都重要。我的同事们今年都抢着过年值班,坚决不同意几个春节都在医院度过的我再值班了。今年过年,我们一定会让父母高兴,围坐在一起包饺子,拉家常,看电视,大家一起吃年夜饭,共同等待新年的钟声。

看吧,风尘仆仆的返乡人群,他们脚步匆匆但是笑容满面,任何困难也阻挡不了他们回家的脚步,因为他们心中深深知道:什么也比不了回家过年,什么也代替不了对父母亲人的陪伴。

腊八的文章9:浓情腊八蒜

文/王霞

在北方,每年腊月初八这一天,家里的老人都会剥出白胖胖的蒜瓣儿,用醋泡上,封存起来。这,就是腊八蒜了。最好的腊八蒜是用紫皮大蒜,用米醋浸泡。

到了除夕启封,那蒜瓣湛青翠绿,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扑鼻而来,是吃饺子的绝佳佐料。还可以用来调拌白菜心,海蜇丝拌凉菜,味道出奇的好。

妈妈在世,这是年年要做到。先是她身体力行,我为座上观,还听她念念叨叨的叙述……后来,她身体差了,我们就换了角色,不过,念叨的还是她……

从妈妈的絮叨中,我知道了“蒜”同“算”。过去,进了腊月,商家啊,地主啊,都要盘点一年的收获和账务,该还的还,该要的要。腊八这天要债的债主子,要到欠他钱的人家送信儿,该准备还钱。后来,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讳,回避这个算账的“算”字,其实欠人家的,终究是要还的。

印象中的童年,过了腊八,妈妈就忙碌起来:掸灰除尘,置办年货……年味渐浓。

妈妈去世后,忙碌的工作常常使我忘记那个日子,总是到了那一天,才想起。其实是愿意吃腊八蒜的妈妈不在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夫君和儿子对这个不感兴趣,我也就是煮上一锅腊八粥权作应景儿。

去年,寒冷使我更加忘记了那个标志最冷的日子。还是去年腊八的前夜,朋友告诉我:她在剥蒜,泡腊八蒜。我才恍然记起。多么遥远的岁月,似乎那时的每一天每一物都伴着母亲的种种。

今年的冬又来到了,我会记住那一天,我也会好好地做一次腊八蒜,每一瓣蒜都深蕴着怀念,每一滴醋都深藏着眷恋。我想,我的心里一定会充满暖暖的回忆,在这个冬天里温暖我,焐热我在异乡的苍凉。

腊八的文章10:腊八

文/钟春香

一早,她就穿上了新棉鞋。为了今天,她昨晚就将新鞋拿了出

来,在那不很明亮的灯影下,抚摸鞋帮上那美丽的红牡丹。她要穿上这双鞋,在儿女们面前转一

圈儿,在那帮老姊妹们面前炫耀一番,要知道年轻时,她也是美女!想到这儿,她的手竟然有些抖,但挡不住的激动,令她那张老脸发红。

鲁北平原的深冬,天寒地冻,但她不觉得冷,自脚心向身体满溢的暖,让她闻到了一种粥的香!那种粥,带着甜兮兮的味儿,带着五谷的醇香,带着煦暖的春阳,走近你,让你无法拒绝,深陷其中。今天是腊八,那种粥就叫腊八粥。粥用八种粮食熬成,粮食的团圆,意味着儿女们团圆——她要在他们赶来之前,熬一锅热乎乎的馨香甜蜜的腊八粥!她扭动着她的小脚,那牡丹花在她的脚上一跳一跳,仿佛一步一开花。她抱来一捆柴,点燃。锅里已续上水,并放进去好几种米,还有青的黑的黄的豆子。火苗舔着锅底,映亮她的脸,她的脸瘦黑,泛黄,几缕白发飘在额前,挡住了她的眼,似烟熏了她的眼,但好像又不是,亮光中她兀自淌下一行泪——但她来不及咂摸泪水的滋味,就赶紧擦去!她不要她的粥里有任何沧桑和薄凉,更不要她的儿女和孙女看见。落进现实里的,永远是那个眉开眼笑无怨无恨的老女人!院子里响起了自行车的声音,是他们来了。女儿们打头,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一进门就找娘。她们看到娘坐在灶间,往灶里添柴,空气里的香,让他们一下子明白了娘在熬一锅腊八粥!越是香甜濡软的粥,越需要细火慢熬,

这些娘懂她们不懂,在城市生活惯了的她们,早就适应了城市的快节奏,灶间的这种慢活,她们已放下有些年头,当然娘也不指望,她高声答应着,仍然不离开灶……

——只有那个刚参加工作的孙女走进灶间,她知道奶奶有些聋,凑在奶奶耳朵边儿上大声喊奶奶。她笑了,笑得有些懵,但也真畅快,唇一咧,哈哈地露出一排没牙的红色牙床……

孙女说:“奶奶,咱家真好,奶奶是农家里最快乐的老人,我就愿意和快乐的老人交流!奶奶,你教我烧火吧!我闻到了八宝粥的香,粥的香就是奶奶的香,城里饭店里的粥从没有这么香过!今儿我来了,就让我香香地吃一顿,然后睡大觉——”“何止是香一回啊,我想让你香一辈子!”

她打断了孙女的话,她有些迷惑,孙女都二十四五岁了,仍然保持着年少的童真!这与她不同,她十八岁嫁到这个家,十九岁就有了娃,接连生了七个儿女,灾荒年月饿死了五个,只留下一双女儿。三十岁上,老伴又得了一场恶病,离她而去!火海里打滚,地狱里守门,她想保持童真都不能够,活着是最残酷的事情!但今天她不想将残酷告诉孙女,笑着说:“等你出嫁了,就不能来奶奶这里吃香香了!但奶奶的香永远替你留着!看奶奶的鞋子上还有一朵红牡丹,走起路来,也会放香……”

孙女捂嘴而笑,她觉得奶奶活到了八十,突然成了一个少年诗人,连说话都带着一股子的诗味儿。她抬起头,朝门外看去,一白一黑两只鸡悠闲地在风里踱步、觅食,太阳照在鸡的身上,使鸡突然变成金鸡!这多像自己穿的黄棉袄啊!看着看着,她的眼里有了一滴泪花,带着尘世最初的苍凉落下……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