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的散文

请欣赏外公的散文(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外公的散文1:外公的鱼池

文/Shirley.Gao

外公的鱼池,在三十里桃花洞。  

桃花洞是犹如世外桃源的所在,从村口一直向着山中,平坦的土路变成石路,齐整的农田变成峭壁,人间言语变成虫鸣鸟叫,蓝天渐渐被彤霞般的桃花遮掩,军壶里的水喝到见底的时候,水声潺潺,空气微腥,转角,便到了鱼池。  

鱼池边上是两所小房子,有蓝房顶和圆窗户,是幼儿园画册上的样子,房子旁边两条凶巴巴的大黄狗,房子背后是翠峰叠嶂,桃花黄馨星星点点洒在山腰,太阳从山头露出眉眼,从简易的木栅栏外面一看,是一幅天作的画了。  

跟着外婆先进小房子喘口气,便迫不及待地跑去看鱼,外公是个严肃的老头儿,从表情到眼神都透露着严厉。我悄悄地沿着鱼池边沿走到他身边,"作业写完了吗?""嗯"。我安静地看着外公把饲料撒到水中,鱼池里养的是虹鳟鱼,饲料一着水,鱼儿马上欢腾雀跃,张圆了嘴巴,有几条都飞出来水面,把几丝清冽的的池水甩到我七岁的脸上,再跑去看小一点的鱼,小鱼在高处的鱼池里。鱼池有十多个,顺地势由高到低分布,地势越高的鱼池养越小的鱼,那儿的水更加新鲜。水泥的过道显得有些窄,我战战兢兢地走过去,小鱼比大鱼安静多了,乖乖地游成了好看的队列,但又很胆小,一跺脚,便惊慌地游开去。最高处的小屋子里面是小鱼苗,里面的鱼苗才黄豆一样大,刚冒出小小的鱼鳍和尾巴,弱不禁风。  

胖宝说,在进水口可以抓到试图飞跃龙门的小鱼,我学着他的样子趴在出水口,把手伸到流着的水中,不一会儿,一条小鱼便投入了掌心,我轻轻扣住,小鱼在手掌中扑棱扑棱,滑滑的拨动着手指,心都痒痒了,玩一会儿,放掉,再抓下一条,就这样打发一上午的时间,不知不觉太阳都爬到头顶了。胖宝是舅舅家的表弟,皮到让人咬牙切齿,他在的时候好玩多了,带杆儿的捕鱼网很像图画书上捕蝴蝶的工具,趁着外公午睡,我们迫不及待地逃出来拿了它去扑蝴蝶,山里的蝴蝶又多又大又漂亮,比村里的好一万倍,不一会儿就收获了一塑料袋,我们学着书上选了漂亮的钉在纸上做成了标本。过一会儿,胖宝说发现了虾,我一看,是虾米大的虾,"我们可以晒虾米呀",于是又拿了杯子去捉虾,捉到几十只,一只一只摆在太阳最好的水泥沿上,还没晒完,外婆在唤我俩了,因为贪玩,这时候照例是免不了一通教训,不过有胖宝在,文静又不爱讲话的我总能免了责骂。但是听话总归是有好处的,不像胖宝,有一年冬天的在池边太兴奋,噗通掉进鱼池,只得裹了黄大衣凑合回家。  

三月三是桃花洞最美的时候,也是外公的鱼池最热闹的时候。三月的山桃花在两侧的石壁山崖上熙熙攘攘,彤红如霞,凌空交错,行走其中,犹若穿洞。桃花洞深处,有凿于北魏的佛像石窟,三月三这天,方圆百里乡民前来上香,鱼池的栅栏外面人来车往,不时有人来买几条鱼,外公叫来表舅帮忙,自豪地捞起来池中最大的鱼,鱼儿的鳞片在三月的阳光里反射着光,与外公的笑脸一起在暖暖的春风里很好看。

过完三月三,鱼池边上小方田开始苏醒了,这是外公开垦出来的,种过南瓜,种过核桃苗,鱼池的废渣是最好的肥料,隔一段时间,外公就搬着小凳子,坐在田垄间除草,有一次锄完了正准备擦擦汗,转眼就看到一条黑蛇盘在不远处,"好家伙,吓得我一机灵",听外公讲完,我再也不敢去草深的地方了。  

得益于外公的鱼池,在干旱少水的北方乡村,小时候经常有鱼吃,算是难得的幸福,弟弟最爱吃鱼头,爸爸做的清蒸鱼最好吃。那种味道和满足感,是鱼池转手给别人以后,再也尝不到了的。  

外公是2013年腊月离开我们的···  

后来,我总是想起成群的蝴蝶,争先抢食的鱼儿,还有在太阳下等着虾儿晒成虾米的时候散漫的心情。

外公的散文2:外公的海潮外婆的岛

文/许成国

外打水的女人会生娃,我的外婆就生了8个孩子,活下来5个:我妈,舅舅和三个姨。外打水的女人们头碰头就会谈起孩子,一说到孩子,她们都会容光焕发,似乎只有这件事,才会使她们一生具有意义。生下的孩子就在这兜风的山岗上玩乐,任他们寻找自己成长的方式,他们像一群琐屑的海蟑螂一样满礁石乱爬。

外打水是外婆们的。

我的外婆是个个子矮小的女人。可在生育方面,丝毫不输给个子比她高大的女人,这是我崇拜她的一个重要缘由。我母亲是她的第一个孩子,母亲之前曾有过两个孩子,但都夭折了,其中一个放在叠床上让老鼠给咬走了耳朵。有了母亲后她一口气又生下4个。在外打水,每个家庭首先需要男人,女孩儿们没有像男孩那么被看重,为此,我的母亲和她的妹妹们包揽了割草、种地、织网、打水所有的家务活儿。

生命就这样源源不断地被制造出来,岛屿则用海风喂养着一个个卑微而又顽强的生命,就像不断翻卷的波浪和潮汐,扩散开来,绵延开来,构建起那个时代一个岛屿、一个民族庞大的身躯。

常常,当外打水的女人们在开始和结束疼痛的时间里,她们的男人还正在波涛中打捞自己艰辛的岁月。八九月,正是台风肆虐的季节,浪如翻山;十二月的寒潮,朔风如冷剑,直刺人脸。而我的外公和他的渔民兄弟们就在这滔滔的白浪中,穿梭着两头尖尖的生命历险的故事,撒下那一顶顶在狗头筋的烤桶里烤成的浆色渔网,让自己心中的那个家继续一段有所着落的贫困岁月。

于是,外公是属于海潮的。我不知道外打水何时起有了第一批居民,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应该是一群世代与船相连的生命。我外婆说,哪怕一片树叶落在地上,也有被风吹得翻过来的时候,可为什么我的外公外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仍然是如此穷困不堪呢?要知道,那一个狭小的海岙,时常漂满了各种杂物:芦苇秆儿、碎船板块、黑橡胶片……甚至还有被海涛吞没的生命。没有吞没的是我外公的先辈,他矗立在船头,像是海涛中打下的一根桩子。

一切都充满了初创时期的气息。他们在外打水裸露的岩石上开垦,我的外公头戴竹笠,高高地举起尖嘴的羊角铁镐,一下一下地用力开挖。在他的汗水滴落的地方,一垄垄山地堆积起泥土,泥土里钻出高粱和玉米的穗花。此时,浩荡无边的海风一次次从他的身上,从他开垦过的山坡上荡涤而过,走向不见边际的海上。

外打水的孩子,对船的迷恋是一种天性。船可以载着他们去所有远近的地方。那些地方,有他粗糙的皮质、粗壮的骨骼迸发力量的用武之地,并使他具有成年后娶个好姑娘生个儿子的资格。

从告别家乡到外地求学算起,我离开外打水已经有25年了,尽管还能看到岱衢洋翻卷的海潮,但好长一段时间,我几乎忘了群岛上有这个地方。当我沿着山道,与潮汐同一个方向,向着外打水出发,群岛又到了接近黄昏的时分,狭长的山道上不见一个人影,只有风中隐隐传来的海涛奔涌声。站在这起伏的山岗上,我瞬间感到有一条伸向某一时光深度的小径,将自己置身于群岛之外。我慢慢地走着,极像是一次深邃的历史旅行。

我突然明白,外打水的先辈们为什么把那条船驾到这个海岬上就不走了。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贫穷苦难?也许,这些也没多么重要。在这里,生而过活,就是生活本身。人与自然,生生不息。

外公的散文3:外公传我三件宝

文/宋沅沅

外公今年96岁了,是我家年纪最大的老人,也是我家最有权威的人。在他的教育、引领下,我家形成了一套独有的家风:作息规律、不贪便宜、生活俭朴。这也成为我们这个大家庭的传家宝。

先说说这作息规律吧。外公年轻时参加过抗日战争,从军的经历深深影响着他的人生。现在虽然年事已高,但外公的腰杆总是挺得很直,生活十分规律。早上五点钟准时起床去街心公园锻炼身体,早餐后必定去自己开垦的菜园中料理蔬菜。十一点半准时午餐,餐后稍事休息就去午睡。下午四点钟准时下楼活动,六点钟吃晚饭。看过外公一天的生活时刻表,我不禁赞叹,外公真像一只走得很准的“表”啊!在外公的影响下,我和两个哥哥从小就养成了作息规律的习惯,电视再精彩,该休息了也马上关掉;故事书再有趣,该做作业了也马上放下。特别是外出求学期间,我们严格守时、作息规律的习惯不仅让学业大有长进,也为健康的体魄打下了基础。

再说这不贪便宜的事。外公离休前在县里一单位担任领导,他勤恳敬业,两袖清风。与外公共过事的人提起他,无不竖起大拇指说:老赵可是个好干部啊!有的亲戚知道许多干部都是外公一手提拔起来的,想利用这层关系安排工作。话刚一出口,性格耿直的外公就瞪起了眼睛直言道:“我是共产党员,我的字典里只有‘廉’字,想托关系走后门,啥门都没有!”亲戚碰了一鼻子灰,只得作罢。记得上小学时,有个同学想抄我的作业,送我一块奶糖。我舍不得吃就藏在衣兜里。外婆给我洗衣服时发现了奶糖,便问我是哪里来的,我如实相告。外公听了,十分生气,把我批评了一顿,并让我赶紧把糖还给那个同学。外公常说,钱是自己靠劳动挣的,不贪不拿才能走得正,站得直!外公的话陪伴我长大成人,再炫目的诱惑也不会让我动心。

外公生活非常简朴,也给我们留下极深印记。他身上穿的是几十年前的工作服,布料已经浆洗得发白了。而袜子更是“老古董”,光补丁就有六七个。正是有外公做榜样,我们一大家子17口人都十分节俭。大到结婚办喜事,小到一粒米、一度电都厉行节约,从不浪费。多少年来,我们兄妹几人的课外书都是大的留给小的,衣服也是哥哥穿小了给弟弟穿。如今我们都有了孩子,这个传统一直没有变,大哥女儿小时候的玩具我儿子继续玩,二哥孩子用过的书包,我家孩子还接着用。

今年春节,家风的话题伴随央视的热播引发热议。我想,家风不仅是一个家庭绵延生息的助推器,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无价宝!而我外公传给我们的这家风三规,将是我家永不丢弃的精神无价宝。

外公的散文4:外公系列之七----小布丁的春节

文/东山峰人88

古历,初十二的雨,淅淅沥沥下了一晚,春雨打落在窗户的雨阳罩上,噼里啪啦的声音一直钻进了我耳膜里搅得我一夜无眠。翻来覆去,脑海里晃动着尽是些年前年后所发生的事。

本应该是十四亿中国人皆大欢喜的春节,却被一个突如其来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彻底打破了。此次疫情,来之凶猛、爆发突然、时间节点恰逢新春佳节返乡高潮,防控难度系数极大,抗疫形势严峻,就此,整个春节的传统气氛被恐惧和忧郁所笼罩着。就连今年接送外甥女她们的方式也变得格外小心翼翼了,出门开车都如临大敌般状态,口罩和手套、消毒用的酒精都准备在车上,与救护车的差别就只剩下配备氧气瓶、担架及穿白大褂的医生了。

女儿、女婿带着外孙女儿回到外公外婆家十五天又赶回上海去了。这十五天的回家与疫情的故事,却是无法预料的结局,憧憬的春节快乐将大打折扣,但有外甥女和女儿在,春节竟是这般模样。

这个春节真的很特别,政府要求大家尽量不要出门,哪怕是上下电梯或出门倒垃圾都必须戴上口罩,甚至还劝阻亲戚串门,我们时常还不停的关注着武汉的动态,哪怕有一点好消息大家都会马上分享出去,当前这个特殊情况,为减少‘气溶胶’的传播,放假的时间也比平常多了两倍。于是我们全家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更不随意抛头露脸,只能终日宅在家里隔绝了一切社会交际的空间,做起“宅女宅男”来,布丁也像我们一样,放弃了往日回来能天天去公园和商场的娱乐,只能宅在家里做起一个‘宅童’来。

收拾春节轻盈的脚步,在‘疫情’的笼罩下,2020年春节依然

有一种伤逝之美。不同时间和节点留下过不同的痕迹,节日里捂不住的氛围顽固的留在每个人脑海里,留在传统文化里,留在印象与日常生活里,也留在美食的吃喝之中。

贴近外甥女的味道,温度低至6度,汗水泪水滴落在客厅和卧室中,转瞬升腾,回眸,发现家里小布丁被拉长的影子在满屋里穿来穿去,我仿佛遇见自己,遇见惊喜,一种无言的感动从心底升腾而来。小布丁慢慢长大了,她身体的长度和宽度以及无法预知生命的外延,却丰富了布丁生命的内涵。人至老年,那些轻狂那些浮夸、那些奢靡那些浅薄,渐渐褪去。这些朴实、这些素净的时光,还有眼前外甥女饶膝的祖孙之情都慢慢的归真了。

凝视客厅墙上挂的布丁满月的照片、那些十字锈画、小桥流水、花瓣上的滴滴雨露,时光荏苒,纵然千般铭心,蓦然回首之间皆化作烟色隐隐,青春的情绪就被频频触动,忽然就想要流泪。哦,我们真的已经老了,那是一代人历经了沧桑之后在身体变得逐渐萎缩后的一种多么复杂又委婉又夹杂着些许无奈的心绪,但却做着外甥女长大的梦,因为始终相信,有梦就有诗和远方。

过年、永远是最向往和最畏惧的重要节日。儿时那些难得吃到的鸡鸭鱼肉和腊味的满席、花生瓜子、寸金糖、焦切片被吃撑,汽水也是那个年代畅饮的特殊日子。特别是那雪枣的味道;一大朵浇着被膨化的干燥糖粉,唾液马上就把糖粉打湿卷走,舌尖开始一点一点感受到糖块留下的余香。晚饭后,口袋里兜着平日里罕见的块把几毛“巨款”,深夜几个伙伴游荡在街边放爆竹的声响、通宵达旦的大人和亲戚们围在一起扯谈,平日里严肃的父母突然变得和蔼可亲,没有人问你考试成绩,没有人凶狠地催促你睡觉,没有人告诉你谁家小孩比你更懂事。你甚至觉得空气里的硝烟闻起来香甜醉人。

而今年春节的三十却寂寥了许多,晚会结束后,夜晚的勾月从天空窥视着北边卧室小布丁的睡房,不知怎么地,居然她也睡不着了,耍着童性的聪明,寻找各种理由,老是哼哼唧唧的吵着要这要那,这可能还是节日和家庭的氛围感染着她,所以;苏轼有一首《守岁》,非常精确地写出了好几代人向往的场景:“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布丁不想睡觉,其实,这是受3岁年龄段情绪支配的作用,她还不能用理智支配行为。而客观上却起着折磨人的效果,于是她遭到爸妈的一顿合力‘痛打’。稍许,北边卧室陷入了沉静,布丁的哭声带着童性的叛逆和诉求在夜色中渐渐的熄灭了。

孤独的夜,我和外婆仍在床上喃喃细语,假装不知道布丁那边所发生的事,我说:‘让他们赢吧,一年回家一次,女儿女婿并没有过分的摧毁着布丁’。当我揪着被褥的一头正准备倒下,仍然看到客厅金鱼缸里的灯光反射在过道的墙壁上摇曳,还看到窗外残月的笑靥,那不断泛着几抹嘲讽的笑,让我感到儿时的回忆在身边缭绕、熠熠发光。这是各种时光里面的寂寞,还是我心中的寂寞?但它依然慢慢地催促我睡去。

轻轻地,拾起散落一地的玩具,布丁的顽皮性又深红了一瓣,童年的一阙时光嫣然浅笑的惊动了风,惊动了雨。外婆告诉我;布丁啊比以前越法搞事了,她顽皮起来硬有一种‘破坏性’,她非要把一样东西搞坏或搞损才高兴,然后发出咯咯的笑声仿佛才满足。这不,一会儿她把小单车当作了宝马,‘俨然开着120码的速度’在卧室、客厅、凉台上横冲直闯,全然没有一点‘交通安全’意识,把外婆外公家里的墙壁、桌椅和柜子刻下一道她非常‘得意’的痕迹。

最可恼的是;布丁从不按照你的意志去做事,即使是坐下折纸、玩玩具、或坐着吃饭,凳子她都只坐一个角,反正横竖没有一个坐像,一不小心就滑了下去,或者四脚撩天,要不就一个人仰马翻,然后就自讨无趣的哭声不止。于是,大人们的呵斥声时常响彻在四室两厅的空旷里。瞅着这个小不点,忧与喜、烦与开心,心里默默想;布丁何时能安好大人们那缥缈的心情,何时能使我们能舒展于眉宇之间?

布丁已经三岁半了,三岁半是一个内向,焦虑,缺乏安全感,同时意志力极强的年龄。有的时候,我们难免会以为他之所以这么固执,是因为他太自信了。其实全然不是那回事,而且刚好相反。据观察,三岁半的布丁有这么几个心理特征:(一)强烈的好奇心,(二)由行为和动作引起思维活动,(三)行为受情绪支配,(四)喜爱模仿。这四个特征在小布丁身上得到了最集中的表现。

还是那些熟悉身影在外公外婆家里颠簸?布丁伴随着初春的风,在不断画着她自己的梦。这是一份憧憬,也是外公外婆日子里面的风景。由于今年春节长休假的时间,考虑到特殊情况布丁不能出门,女儿在网上邮购了两大盒玩具,能叠成各种形状的游戏,但充其量每天也只能吸引她一段段时间,即使在这一段时间里她也不会规规矩矩的坐着玩,总是趴着或者睡在地下搬来抹去,那全身的衣服扫在地下比机器‘扫地机’还扫的全面,难怪老外婆说;‘外婆不需要拖地板了,布丁全帮外婆拖干净了’。我也细致打量她,嗨,布丁真还穿着是一身工作服,好像就专门为她准备式的。

三岁半的生命转瞬升腾,绯红色的云朵常常挂在小脸蛋上,刚刚扎好的头发不一会儿就凌乱的垂在她幼小脑门的边际,扑通扑通的心跳永不坠落,情绪在每日里翻滚,血液的沸腾浸透着她的成长,这就是外公外婆家的小布丁。

女儿说;她要尽能力给小布丁一个快乐的童年,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把布丁放在心坎上。布丁啊!你这个时候,是在蜜罐里泡大,以为这世上没有什么事不是自己能解决的,在儿童的世间莽撞,虽然会体会到各样悲喜,历经种种不高兴,发现自己不如意,而且还不学会了收起任性。这就是今年春节期间的布丁。

家里春节的灯火比平日开的更多更亮了,几百瓦的灯光长明不息,这是应了布丁的要求,小家伙喜欢光亮、喜欢新奇、还喜欢恶搞,不知什么时候她把外婆种的花盆里土挑得满地都是,单车的前网篮也被她碰得稀烂,整版整版的拼图被她恶搞得满茶几沙发都是,你一怒斥她,那就是风风火火跑开然后又窜来,眼前摇晃的都是她娇小身影。此刻,如果你伸手去摸她的背脊肯定是汗津津湿润,而且还带有浓浓的汗臭,难怪我女儿说;‘闻布丁身上都是喷臭的’。所以,每天我们家里晚上最后一个洗澡的就是小布丁了。

这个春节,看着布丁的顽皮和放纵,外公外婆即有无奈却又满心疼爱。外公每天变着法子式的想办法做小布丁喜欢吃的东西,今天西红柿炒蛋,明天豆豉蒸排骨,餐餐顿顿不一样,总是在几处打动人心的场所,提供温暖布丁肠胃的热汤或润养心灵的慰藉。

小布丁慢慢地走着她脚下的路,任凭哭声和笑声在不断奔跑着,在不断的游动着,在寂寥空旷的房间里,渡过了一个特殊的春节,她的心事微微拂动着外公外婆心里的涟漪,一圈圈向往荡着,然后就逐渐地归于平静,如流星般飞来长沙又飞回上海。却不自觉地会露出了她性格的执着。

在我倾斜的年龄里,整个城市都沉静在‘疫情防控’之中,我在昏黄的灯光下行走,城市的窒息给我带来了一点绝望和心灵的震撼,人们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的,每个人都只顾自己的生活,没有时间去顾及别人的家庭,这个被‘新形冠状’危险笼罩的城市,也没有时间再去装扮十五元宵的烟花鞭炮文明了。

小布丁走了,是外公外婆带着口罩送她走的。望着口罩带在她的小脸蛋上只透出两只亮花花的小眼睛,一个转身布丁的背影就留在外公的思绪中。我依然舍不得忘记她的顽皮与可恼,舍不得忘记她的活泼与可爱,她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像烙印刻在我的心上,缠绕于耳际。

此时,我想起作家冯骥才的一句话: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当生命到终点,不一定消失得没有痕迹,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

2020年2月5日

外公的散文5:记忆里的外公和外婆

文/王木木

正月初二,爸妈和我以及弟弟去了大姨家拜年,按照近两年的惯例,午饭之后聊聊家常就去给外公外婆上坟。说到坟头,小时候总是害怕的,但如今说起来却稀疏平常,不害怕不恐惧,唯心头有一声叹息。想想人这一生活着辛劳,死了只一堆黄土,实在叫人慨叹。

表姐夫开车带着我们一行五人沿着窄窄的乡村公路去到村子,下车走几分钟凹凸不平的田埂小径,就到了外公外婆的坟头。村里的大部分人都在镇上买了房,旧瓦房已经拆了,变成土地种上了蔬菜,唯一还能辨认我曾经每年去一次的地方就是葬着两位老人的坟头,一年未见,坟头前长满了杂草刺条。我们烧了纸钱,点了香烛,放了鞭炮,作揖求保佑平安健康,也许心里还叹息,但大家说说笑笑并没有悲伤。

母亲嫁得远,每年过年我们全家会背着礼走两三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外婆家里,对于外婆的记忆也只在二十多年始终如一的年初二相聚。那时候没有电话,她的孩子们都会固定在这个时间从四面八方回来,聚在一起吃午饭,并住一宿。

我见过的外婆永远带着黑色的棉帽,身穿黑色的厚棉衣,脚穿黑色的布鞋,说话慢慢的,眼神关切地从一个孩子身上落在另一个孩子身上。遗憾的是我从来不知道她在夏天或秋天的样子,我也不知道她是不是想去看外面的世界,她是不是有什么愿望未曾实现,我只是记得她喊我名字的声音。

印象里的外婆很想去城里的儿子身边,是因为有一年她住在乡下我家,为了要去城里跺脚哭诉,身体不好却自己走出好远,最后被母亲带回来。儿子儿媳在城里住,因为都在工作,没有时间照看她,便也就没接她去。在外婆的心里,她只是想去孩子的身边,那么大年纪的她像个孩子一样无法实现愿望,在她心里也许是遗憾,也许有难过,但没有人听她说。

外婆后来信仰基督教,已经深信到生病可以不吃药就有主保佑的境地。有一次母亲与外婆发生争吵,天黑的时候屋里没有开灯,外婆坐在门口默默地哭,我能感受到她背部起伏。外婆的几个儿女声音都很大,而她的耳朵却不好,每次都要说很大声她才能听见,因为这样她大概多年没感受到温柔地说话是怎样的心情。

外公身体比外婆硬朗,但是很消瘦,外出时间很多,小时候他会常常来我家,他也去过城里几次,我在市里读书的时候见过他在舅舅家。和外婆一样,外公常年也是一身黑色穿着,冬日里会提着火笼蹲在后屋檐下,看后山那一小片果园。我小时候是怕外公的严厉的,因他总是讲我说话声音小如蚊,却总是夸表姐,很多年我都一直觉得外公是不喜欢我的。

我还没有毕业的时候,外公和外婆因为年纪大住在乡里不方便,就住在了镇上大姨家的房子里。房间里昏暗,灯光微弱,他们住在里面不常出来走动,而天冷的时候外公基本上都在床上坐着不起来。外婆照顾着他,煮饭,洗碗,陪伴。有一回我去看他们,蚊帐和木质长凳黑黑的,外公愈加瘦弱地坐在床上大喘气,昏黄的灯光微微照在他脸上。我坐在床边跟外公说话,他用瘦骨嶙峋的手握我的手,说我穿得太薄,并把火笼给我暖手。他问我在学校学了什么,要做什么工作,我告诉他我并不想做老师,他却也表示支持。在当时以至于现在,所有的亲人里大概除了外公所有人都觉得我放弃教书是一个错误的决定,而外公竟也能包容我不一样的选择。那一天我悄悄落泪了,在他握紧我冰冷的双手的时候,我看到了他眼里的关爱和温柔,我不再认为外公不喜欢我,更多是不善表达的期盼。

外公终是比外婆先走了,在一个夏日的午后,稻谷还整齐地躺在晒坝里,母亲接到电话便去了镇上。我因为要看家收粮食并未去参加葬礼,所以并不知道最后外公是以怎样的面容告别这个世界,不知道在葬礼上的外婆是怎样的神情。

外公走后外婆的身影看起来更孤单了,她的身体也变得越来越瘦,圆圆的脸最后变成了瓜子脸。最后一次见到外婆是在过年的时候,她完全变了模样,如果不是那熟悉的声音和眼睛,我大概认不出她。她一个人住得远远的,水泥房子里冷冷清清,到点有饭吃,但没人陪伴,没人说话,我无法想象她在等待辞世的日子里是如何熬过那些白天和黑夜。

外婆耳朵听不清,但心里还是认得我,我给她看拍的她的照片,她却误以为是我对象,于是说了两个字:爱情。我站在阳台上迎风流泪,心里觉得外婆不应该这样苦,自己却无能为力。

外婆走的时候我在工作,没有参加葬礼,听到消息的时候哭了一场,再回来就只是见到坟头。

外公和外婆一生养育两儿三女,个个都算是过得还不错,只是他们却没有福气见证这最好的时候。如今外公外婆被埋在黄土之下,携手守望在那片承载他们漫长岁月的土地上,那个后辈势必要远离的地方,那个未来可能荒芜的村庄。他们这一生过得是不是开心再无人问,最终人死如灯灭,只变成逢年过节回忆的事。

外公的散文6:外公与犁

文/栀子花开

外公与犁

看到犁,我就想起外公;说起外公,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犁。

外公个儿不高,背很驼。看到外公驼着的背影,我常常想起那张锃亮的、弓起的犁。

犁,只有在晚上不耕作时才静静靠在墙壁的一隅稍作休息,而且是悄无声息的。那锃亮的犁,身上还沾满了些许的泥土,有时甚至感觉犁的上面有几滴清泪。犁在月亮的映衬下通体迸射出幽幽冷光。这张犁即便是漆黑的夜里,周身也遍布着泥土的芳香。

你知道,一张犁,在中国对于农民,尤其对于像外祖父这样一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整天离不开黄土地的农民意味着什么。

犁,最早被中国的农民发明,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然后犁才被传入欧洲各国。正是有了犁,荒芜、野蛮才被开垦,人类才有了收获,文明才得以进步。

我仿佛看到,一轮残阳如血的天际下,许许多多像外公一样的农民一手拉着风箱,一手抡着大锤在煅打着一块坚硬的铁,只听到一声声“哧、哧”的声音,汗水与热气写满了他们一张张黝黑的脸庞,终于一张张坚硬的犁被煅打成功了。凝视着一张张刚煅打的灰黑色的犁,一张张黝黑的脸庞上绽放的是怎样的一种笑容。

从此农民与犁肝胆相照。犁的历史就是一个文明进步的历史,一个有关耕耘、辛勤与收获的历史。

可是我搜遍了网络与书籍,居然没有什么文字讴歌过犁,就犹如像外公这样一辈子老老实实、任劳任怨、默默无闻、一辈子忠诚于黄土地的农民一样,有谁会肯多拿正眼瞧一瞧他们呢?

我的记忆中总是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早上一轮金色的太阳刚刚升起,在群山逶迤的山间一垅垅的田地里,外公手扶犁把,吆喝着黄牛在犁田。牛在前面艰辛地走着,犁在后面欢快地犁着,外公则在后面稳稳地扶着犁把,身后是一条条被犁犁过的深深的水沟。

一片一片带着污水的黑土被外公娴熟地翻起,又连片连片地倒向一边,那被犁过的一垅垅的田美得像一首首节奏整齐、分明、优美的散文诗。有时,外公高兴了,也会哼上一曲走调的当地山歌。

晨曦把外公满皱纹的脸映照得通红,我看到的是一张在太阳下满写着沧桑、坚毅、朴实而执着的脸。

尔后收工时,外公就会扛着犁来到一条清清的小溪,用手轻轻拭去犁身上面的污泥。那动作轻得啊就像是给一位刚出生的婴儿洗澡一样。每抹一下,外公就要把毛巾到池塘里用清澈的水清洗干净;那眼神呢,凝神、专注;那表情呢,虔诚、庄严,就像是在敬奉一位威严而神圣的土地菩萨。

洗完犁以后,外公还要用一条洁白的毛巾把犁周身的水珠抹得干干净净再预以收捡。

你不要以为外公随后就随便把犁往哪个旮旯里一放了事,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外公会很郑重地把犁放在一张高桌的下面。高桌的上面供着家神菩萨,桌子上有三柱香火,一小碗里插着一块煮熟了的肉。在我的记忆里,那三柱香火永远没有停熄过。

每 当进入冬季农闲时,犁也该休息一个季节了。外公就开始了在幼小的我看来是郑重其事的封犁仪式。

首先,外公把犁洗净,抹干,哪怕是一丁点的灰也不放过。然后外公就拿来桐油,一把刷子,把犁的周身轻轻地抹上一层桐油。下面的犁呢,外祖父用一张大大的白纸把它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

我看到抹了桐油的犁在融融的月色中泛着幽幽的冷光,一种桐油的清香不时随着轻风飘向我们的鼻子里。桐油干了以后,外祖父把犁小心地往那阁楼上一放,我发现那阁楼的方向正是那家神菩萨的方向。

每次经过那阁楼,外公都会情不自禁地往那站上一会,瞄上一眼才转身离开,心里似乎在默念着什么。那虔诚,那庄严只有在外公在敬菩萨时才有过的。

后来,外公病倒了,一张犁也终于有时间能静静地立在空旷、寂寥的房间里的一隅了。久而久之,犁的上面竟生满了一些黄黄的铁锈,上面还有许多的清泪。我猜想此时犁的心里不知有多么地孤寂,多么地痛苦,多么地渴望。你知道,一张犁如果离开了它日益耕作的田地,那还叫一张犁吗?

即便在病倒的日子里,外公心里念念不忘的还是那张犁。

外公常说:“做人要过得鼓,就像那张犁。你看,犁无论在多深的浊泥里、污淖地耕耘时总是很少沾淤泥,反而越来越亮(“过鼓”在我们那里是指做人要经得起推敲的意思。)”

今天当我再一次肃立在一张犁前,我的心情充满了由衷的敬意与折服,因为我听到了犁悠远而深沉的诉说。

外公的散文7:姜渔鼓

文/谢慧

姜渔鼓是我的外公。

因他大口吐血后还要登台打渔鼓,被人称为“姜渔鼓”。

他常对我说:“一辈子都是病来缠着我、我缠着戏。活到一百岁,唱到一百岁。”

一个唱戏归来的黄昏,在那扇破旧的木门边,19岁的他发现了一位眼里有清泉的卖柴女,乌黑的辫子映衬着补丁的衣裳,坐在霞光里,坚韧而高贵。

女子会唱山歌:“郎有心来妹有意,哪怕山高水又深,山高自有人行路,水深自有驾船人。”

姜渔鼓听了,连魂魄都被吸了去。三天后,他娶了18岁的传珍。

21岁的姜渔鼓当了剧团团长,常去四乡八寨演出。四个孩子先后出生,传珍独自带着孩子们过了许多个漫长的春节。

有些日子,他们似乎更热衷于吵架;就连鸡毛蒜皮的事也会一浪高过一浪,甚至还夹杂着锅碗瓢盆的伴奏。

但每一次都是姜渔鼓败下阵来,想起那些没有陪在传珍身边的苦楚,他的心就会禁不住的柔软。

今年,传珍生病,坐了轮椅。我赶去探望。

又是黄昏,81岁的他推着已经有70公斤重的传珍,穿过车流,爬两个陡坡,来到河边。

传珍安静地坐在轮椅上看晚霞拂过水面的绚丽。

姜渔鼓取下挂在轮椅上的京胡,席地而坐,唱传珍最爱听的《贵妃醉酒》。

传珍睡着了。

姜渔鼓对我说:“朝霞,死了以后我在坟墓里等你外婆。旁边摆上我的京胡和渔鼓。”

外公的散文8:外婆

文/陈守溢

外公离世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外婆。外婆患有骨质增生,走路十分不便,二十多年了,一直没好。随着年龄的增长,外婆的病愈发严重了。近年来,外婆要靠拐棍的支撑才能勉强在家里走动。我有一个舅舅,常年生活在国外,外婆一直和外公生活在省城,而母亲自从嫁给父亲后,便随着他到离省城一百多公里远的山区小县生活了。那一年,外公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有意让母亲将外婆接到家里。当外公提出这个要求时,母亲二话没说,便一口答应了下来。

外婆有重男轻女的观念,觉得男孩才是宝贝,女孩则不——“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嘛。所以,凡是家里有什么好东西,外婆首先想到的是舅舅。再加上,舅舅后来出了国,表弟又考上了国外的一所名牌大学,外婆对舅舅一家更是疼爱有加了。而母亲,这二、三十年来,一直都生活在小城,很少去省城。我出生那会儿,坐车来小城是一件相当不便的事,没几个城里人愿意到我们这落户安家,母亲嫁到小城来,外婆自然也是极不甘愿的。这种不甘愿,在外婆评价父亲时体现得淋漓尽致。她和沈从文先生有一个恰成相反之处,沈先生是走到哪都说自己是乡下人,而外婆则是走到哪都以自己是城里人为荣。

母亲答应把外婆接到小城来,外婆却极为不愿意,但又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外婆毕竟是城里人,对小城人的看法一辈子都没有改变过,就像一种痼疾,伴随着她。小城——外婆眼中的小城不是动态的。总之,她对小城里的许多事都看不惯,这挑挑,那指指,常说要回省城。无奈之下,外公只好借着回城看病之机把外婆带回了省城。可惜的是,外公却在不久之后被病魔永远地带走了,而外婆却不愿再来小城,一个人住进了养老院。这样的结果是否就是外婆想要的,恐怕只有天知道了。

养老院毕竟只是养老院,不似家里,护工们也不是亲人,自然不可能对外婆进行悉心照料,外婆有什么病痛的他们自然也不可能第一时间发现。外婆住进养老院的第三年,护工打电话来说外婆病倒了,需要亲人护理。护理外婆的事,母亲不管怎么说都必须承担起来。母亲一如当初把外婆接到小城一样,义无反顾地收拾好行李,到省城去照顾外婆。

我患有残疾,外婆患病那年父亲正好也在省城工作,母亲只好把我也带到了省城。

随母亲到省城的那天已经是初夏了,虽然天气阴沉沉的,但还是让人觉得闷热。但我不曾想到,就在这个夏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隐形的障碍物,横在了我们和外婆之间。

在省城照顾外婆的那年,外婆与母亲因一件小事发生了争执。外婆在这事上有些输理,说不过母亲,最后恼羞成怒,说母亲当初不听她的话,非要嫁给乡下人,在农村待了这么多年,也成了乡下人,一点礼貌也不懂。母亲被气得无语,独自坐在床角默默流泪。外婆怎么能这样伤母亲的心,母亲是她的亲生女儿啊!我为母亲感到不平的同时,心中产生了一种冲动,想替母亲说上一句公道话。但就在我要说出口的那一刻,却想起了母亲说的话——她毕竟是我的母亲,我们做晚辈的不能跟她斤斤计较。是的,喝水不望挖井人,即使这个挖井人不是自己的亲人,我们也要以最大的度量去包容他,更何况是外婆。于是,我把想说的话憋了回去。我知道,那不是母亲愿意看到的场景。

那年冬天,外婆的病彻底地好了,又能在养老院和她的朋友们有说有笑了,我和母亲则又回到了小城。小城的冬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但外婆却无法欣赏,小城不适合外婆,而外婆也不属于小城。

多年后,周杰伦的一曲《外婆》回荡在耳边:“外婆她的无奈无法期待,有爱才能够明白。走在河畔听着最爱,把温暖放回口袋……”——听着听着,我似乎明白了外婆的无奈。或许,还有我们难以言明的期待。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