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伴的文章

请欣赏老伴的文章(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老伴的文章1:自言自语也健身

文/张学斌

平时和老伴在一起,有事无事总要相互唠叨几句,斗斗嘴,打打嘴巴官司。有时候还闹得面红耳赤,这都是情理之中。

今年春节后,老伴一人去上海儿子家带孙子,留下我在家。还别说,老伴这一走不过几天,各方面不适应,很不习惯,有话无处说,有苦无处诉,闷得难受。平时做饭、洗衣服、买菜等家庭大小事都是老伴一人承担,她这一走,我是六神无主。为了摆脱烦恼,舒展身心,防止闷出病来,我只好走出去与亲朋好友谈谈心说说话,拉拉家常,打打小牌,调剂一下独居生活。但时间长了,朋友们不会总是有时间听你的诉说,所以很多时候只能自己呆着。

一天,我买了一份健康杂志,无意中发现上面有一则报道,说英国一位心理学家研究指出,老年人应该多说说话。多说话能刺激大脑,增强大脑各项功能,特别对思维能力有好处。哪怕没听众,自己在家里自言自语,独自说一通,对健康也很有益处。而且不会耽误别人的工夫,更不会泄露自己的隐私。

是啊,其实一人在家并不可怕,也不孤独,自言自语地说说话也挺有意思,能解决烦躁不安,同样有益身心健康。于是,我独自在家对着墙壁和空气讲话,宛若朋友们在旁一样滔滔不绝。看电视剧时对情节还要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就像老伴在身边时相互探讨议论;忙家务时嘴里也爱唠叨几句,好像责怪老伴这没做好那也没做顺;想老伴时,就对着相册上的照片诉说生活中的甜酸苦辣;思虑重重时,就听听自己的即兴讲演,并对自己独出心裁地提出问题,一一消除掉;烦躁不安时,更是自己与自己谈心,就像一个人走象棋一样,自问自答,以恢复心理平衡。

比如,我与有的同事一起参加工作,退休后,他们的工资比我的多得多,每每想起心里总是有点不适,常常发点牢骚。但回头一想,工资虽少,但够用,比自己工资还少的人多得是,还真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呢。想问题、说话、做事应该是一致的,撒得开,拉得拢,放得出,收得回。不禁感叹:“做人要想得开,不能攀比,舍得放弃,要理解知足常乐的含义。”

的确,我通过自言自语不仅宣泄了苦闷,赶走了烦愁,安定了心神,改善了睡眠,也真的抵抗了脑神经退化和衰老,增强了记忆力,确实益处多多。

老伴的文章2:白首不相离

文/曹光雄

六月下旬,我携老伴到九寨沟旅游,大巴行进在崇山峻岭的映秀、汶川一带,导游见旅游团里多数是老年夫妇,有感而发,跟我们讲述了他从藏传佛教一位活佛那学到的一个手势:将左右两手指尖相对,唯将中指关节弯曲靠拢。释义为:相对的大拇指代表父母,两指可分开;食指为兄弟姊妹,可分开;小指代表子女也可分开。唯独代表夫妻的无名指尖却怎么使劲也分不开。全车人照此手势,果然如此。导游用活佛的话总结道:这便是“恩爱长相伴,白首不相离”,白头偕老唯有夫妻。

是的,父母不可能陪伴子女终生,树大分叉,子女成人后有的远走高飞,即便同城同乡住,也各守自己的小家,不能终日在父母膝下陪伴;至于兄弟姊妹,更是各有各的生活。只有夫妻,青年时是养儿育女的伴侣,中年时是事业兴家的伴侣,老年时是互相依靠的伴侣,须臾不能离开。要不怎么说“少年夫妻老来伴,执手相看两不厌”。

我与妻携手同舟几十载,相濡以沫。无论我从军上前线,还是转业下地方;无论我是诸事顺心,还是失意委屈,妻总是与我分享和分担,同甘共苦,一起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去年8月,妻因腰椎骨滑脱压迫神经导致下肢疼痛不能下地,医生建议做固定手术。但妻年逾七十,手术难免有风险,做还是不做?妻信任我,由我定。我考虑不做手术将有下肢瘫痪的恶果,便说服儿子,签字同意。虽然手术时,同城和在外地的儿子及儿媳都赶来守候,但手术成功后,孩子们要上班上学无暇照顾,妻的护理还是落在我一人身上。我照料妻的饮食起居,还帮助她大小便、洗衣洗澡。如今妻恢复较好,居然可以与我一起远足成都、九寨沟,让我非常欣慰。

世间恩爱夫妻之所以把“恩”放在前面,把“爱”放在后面,就是因为夫妻相互之间的“恩情”,早已远远超过了“爱情”的分量。一名女性步入老年之后,尽管可以几世同堂,儿孙绕膝,但真正能够形影相随的,还是她的丈夫;同样,一个男人的一生不管怎样度过,真正看到他人生谢幕那一刻的,还是他的妻子。人生走到最后,最幸福的莫过于——你的牙齿已掉光,我也常常健忘,我俩依然是对方的“宝”!

老伴的文章3:三月小蒜

文/朱耀儒

老伴买回来一把小蒜,立即闻到一股久违了的香气,我惊喜地问她是从哪里买来的,她说小区门口有一位老大爷在卖小蒜,买的人很多,她好不容易才抢到一把。

“三月小蒜,香死老汉。”看到小蒜,家乡人的这句谚语立刻涌出脑际。在我的家乡渭北一带,不光老汉爱吃小蒜,男女老少都喜欢这种容易获取的野菜。

小蒜是百合科一年生植物,古时称“薤白”,它露出在地面上的绿叶极像韭菜,只是没有韭菜宽大,地下是白色的蒜头,一般都有拇指那么大。蒜头的形状和大蒜相似,但不像大蒜那样分瓣,而是像洋葱那样分层包在一起。每年的农历三月是挖小蒜的最佳时候,尤其是在一场春雨过后,人们都会奔向田野挖小蒜。

孩提时,挖小蒜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我们常常跟着奶奶和堂姐去田野挖小蒜。那时候还没有塑料袋,大人都是提一个小竹笼,拿一把小镢头就出门了,我们孩子则是拿一个小铁铲蹦蹦跳跳地跟了去。春天的田野,麦苗翠绿,空气清新。近处有人锄地铲草,远处有人放飞风筝,柔和的春风抚摸着我们的面颊,氤氲的清甜浸润着我们的肺腑,我们像出笼的鸟儿一样朝四野飞去。大人一到田地就埋头挖了起来,我们先是疯跑一阵、狂玩一场之后才去学着挖。

挖小蒜不能性急,必须先把小蒜周围的土挖去,然后看准蒜头用力一下挖出,稍不小心,就会把小蒜挖断。堂姐是挖小蒜的高手,她一镢头下去,就能挖出一个毫无损伤的小蒜,那份准确、快捷看得我们目瞪口呆。不一会儿,堂姐的小笼笼里就有多半笼了。奶奶虽然也曾是挖小蒜的快手,但毕竟年老,力不从心,一根小蒜她要挖好几下才能挖出。她苦笑着说:“老啦,不行啦!”可她挖的小蒜还是我的几倍。说实话,挖小蒜的乐趣其实更多是我们能够在广阔天地里疯玩。

挖回的小蒜清洗之后,可以生吃,也可以炒着吃。生吃是把小蒜剁成两厘米长的小段,用调有盐和油泼辣子的醋水淹起来,一晌后就可以吃了;炒着吃是把切好的小蒜用菜油炒熟,调上盐和五香粉,调入凉面或汤面吃。无论生吃还是熟吃,那香味都比韭菜和葱的香味鲜得多浓得多。而用小蒜炒的鸡蛋,更是色、香、味无与伦比,至今回想起来,依然令人口角生津、回味不绝。

日月轮回,花开花落,大半个世纪过去了,由于外出求学、他乡谋生,多少年来连小蒜的影子都不曾见到,突然间能够买到小蒜,真是上苍的馈赠。如今人工种植的蔬菜,化肥催生、农药污染,让人吃得战战兢兢,而小蒜多生长在荒地,很少有化肥农药的侵袭,吃起来放心多了。

正回忆间,老伴已经在厨房炒开了小蒜,一股独特的蒜香弥漫开来,转瞬就沁入了五脏六腑。抑制不住冲动,我急切地冲进厨房……

老伴的文章4:老人与网

文/桃园丁

儿子要我过深圳帮一段忙,老伴在上海女儿家一时不能同行,退休十年一直没有分离的我们要分别一两个月了。临行前几天,我对老伴说:"你学学上网吧,学会了我们可以用qq

聊天,免得彼此寂寞,还能视频呢,这样能省不少电话费。"

老伴说:"我倒是想学,都快七十了,怕是学不会。"我劝老伴学微机,学上网不止一次了,总也劝不动。可能是我要离开的原因,这次有点动心了。

我对她说:"你的普通话说的那么标准,学拼音打字没什么问题,上网嘛,学学就会。"

就这样老伴开始学起了上网,先从拼音打字开始,女儿把外孙的《学拼音》教科书拿了过来给***妈"你照这本书学,先认一下声母、韵母,再把声母和韵母拼在一起就是一个汉字……"女儿耐心的给妈妈讲。老伴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在键盘上找着慢慢敲着学起了拼音输入,不一会儿就输好了一段文字,她有了自信,我和女儿也觉的她学的好快,鼓励她学下去。我又教给她怎样开计算机,如何使用浏览器转接网站……,只用了两三天时间老伴竟然能上网了。看来人的潜力是巨大的,只要不畏难,有自信什么事都能办到。

老伴看到人家买彩票,她也想买彩票期望有一天能中个大奖,但是我们家离卖彩票的站点有点远,所以很少去买,虽然我知道网上买彩票很方便,但没此兴趣,也从来没告诉她。看到她上网入了门,为了提高她对上网的兴趣,我特意教她使用qq绑定的"财付通"网买彩票,她一试,还真方便,门都不出两注彩票就买好了,第二天等到晚上9:30之后,双色球开了奖,一看还真中了一注,5元的奖金已划到财付通账户,老伴很高兴。看到老伴对上网有了兴趣,我由衷的高兴,网络又多了个老年网友。

我到了深圳,每天和老伴视频聊天是最大的事项。白天,儿子媳妇上班,小孙子上学,空荡荡的家里只有我一个人,身在异乡为异客,没有朋友和原来的同事交往,除了做个晚饭,也没多少家务活,空闲下来尤觉寂寞。我便发个短信给老伴"上网qq."这就聊上了,彼此看着对方的脸,一聊就是几个小时,和在家里一样了。

听孙子说他外婆也会上网,在网上玩游戏、打网络麻将,不过我们老两口从来不好打麻将玩游戏。一天,我看到孙子开着微机在上面唱卡拉OK,电脑界面还显示着变化着的分数值,好新奇。

我问他:"这是什么软件?"

他告诉我:"这是爱吼网,学唱卡拉OK很方便。"我这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孙子和上小学一年级的外孙玩电脑都很溜。看来网上的东西真不少,用处真多。

我马上把爱吼网的网址用手机短信发给女儿,让她收藏在电脑的收藏夹里,可以让小外孙和他姥姥有时间玩玩卡拉OK.

我和网络的结缘可以追溯到中国网络的起始阶段,因为工作关系早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带初我就接触了计算机,那个年代玩的是PC机、286、386、486,我记得我工作的大学图书馆买了个当时最新时的386机花了三万多人民币,计算机都是进口货,个人根本玩不起。1991年卫生部组织全国医学院校图书馆长在成都华西医科大学开讲习班,请了两位美国的医学图书馆的专家介绍计算机在图书馆的应用,我才了解到了电子文献检索、电子邮件。那时还没有互联网,就连美国最大的MEDLIN医学检索系统都是用DOS操作的。后来给学生讲文献检索课时介绍过二十世纪是信息时代,到九十年代末在南京大学的一次学术会上听从国外回来的上海图书馆吴副馆长说到出现了使用浏览器的互联网。往事如烟,十几年间互联网发展的如此之快,其触角所伸,应用之广,无所不及,信息时代对现实的改变是如此之大。也许是我对网络情有独钟,每天都要上上网,浏览一下新闻,在网站上发表一些诗作和文章,有时去一个新的地方,在网上查一下公交怎么坐,其他诸如买机票、用淘宝网上购物,使用网上银行……,总之使我的生活方便了许多。

今天女儿告诉我她帮***完成了和***退休地社保局的网上认证,看来网络办公也很普及了,不用回原籍,不用出门利用视频通话功能,社保局在网上就可以确认退休人员的身份,这对社保局和老百姓都是一种方便。

我交往的许多老人,有一些还是很有文化的,都不上网。对学上网络有一种恐惧,认为自己年龄大了学不会,学了也没什么用处。从我老伴学上网,我很受启发,每个老人都应该树立自信心,始终在心里对自己说:"我不老,年轻人能干的我也行。"就一定能学会上网。

身处信息时代,不利用互联网是一种可悲的事,网络世界是这么的美好,这样的有用,不来走一遭狂活这一世。

老先生、老女士们都来体验体验上网的乐趣吧!保你们有来无回,其乐无穷。

老伴的文章5:带皮冬瓜

文/姜剑鹏

晚上,老伴让我炒一盘带皮冬瓜。她说好久没吃,挺想的。

其实,我比她更想。因为这道家常菜承载着我对父亲深深的思念。

小时候的每个暑假,我们都是在“双抢”中度过。五月前栽下的早稻,收获季正是暑假中的七月上中旬,晚稻栽种又必须抢在八月之前,“双抢”就是这么来的。

父亲是学校的教导主任,不会做农活,母亲就安排他在家里做饭。准确地说,他做饭也是够呛的,要么把饭烧糊了,要么还是生的。当时是柴草把子烧土灶,一个人既要烧火又要炒菜,跑上跑下。焖饭尤其需要经验,火候的把控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掌握的。母亲总是这样批评父亲:那么难的书都能教好,煮个饭怎么就这么难呢?父亲搓着双手讪笑着。但父亲做的一道“带皮冬瓜”家常菜,却是我印象中的珍馐佳肴。

这道菜十分简单:将冬瓜洗净,不刨皮,切成薄片;将青红辣椒切成丝;油锅烧热加入辣椒煸炒,稍后加入冬瓜片翻炒,加盐,呛水再翻炒,直至全熟。

我们从远处的稻田里热气腾腾地回到浓阴覆盖的小院,小院的竹床上已经摆满了饭菜和碗筷。就着大钵的带皮冬瓜,吃着生糊烂熟的米饭,我们兄弟五个开心地讨论着字的间架或者文章的布局或者律诗的平仄,其乐融融。父亲坐在一旁,乐呵呵地摇着一把大蒲扇。

带皮冬瓜没有一点肉,甚至没有一点猪油,没有鸡精、生抽,但它却是我有父亲呵护的岁月里最美的记忆。

老伴的文章6:给老伴留面子

文/刘会琴

我和老伴在一起生活了半个多世纪,可以说是相濡以沫,彼此之间在感情上没有任何的隔阂。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依然时时注意“分寸”,但凡在外人面前,总会给老伴留足“面子”。

有一次,全家七口人一起外出旅游,在绥中县的九门口长城上,老伴竟把当年主持修建长城的将领名字说错了,引来了大家的质疑。看到老伴一脸窘相,我连忙上前解围:“你爷爷、姥爷看的资料是盗版的,印错了,他还特地和我提过此事呢。”老伴见状急忙顺着“下坡”:“可不嘛,那些资料肯定是盗版的,遗害不浅!”

孩子们跑开后,老伴擦擦脸上的汗,对我小声说:“老伴呀,谢谢你给我解围!”我俩相视一笑。我在晚辈们面前成功地维护了老伴的“面子”和“威望”。

老伴80岁生日那天,亲朋好友都来贺寿,其中有一位老战友喝高了,当众嘲笑老伴做了一辈子的“妻管炎”。看到老伴脸上表情不自然,我连忙过来纠正:“老王大哥,我们家老耿一直是一家之主,他在家里可是说一不二。而且老耿说话办事特民主,绝对有样儿,是不是,孩子们?”满桌人都随声附和:“可不嘛,爸爸在家一直是‘执政党’!”我偷眼看到,老伴的脸上满是自豪。

有一年重阳节,老伴的几位老战友聚会我家,当时我正患感冒,孩子们又都住在外地,没在身边,我虽然感觉全身无力,但还是忙前忙后地给几位老兵们做饭、做菜、收拾被褥,全程款待他们,把他们照顾得无微不至。几位老兵临走时,抓住老伴的手,脸上满是羡慕地夸赞:“老耿头啊,你可真幸福啊,找到这样一位知书达理、知冷知热的好老伴啊!”老伴脸上顿时堆满了自豪,却谦虚地说:“哪里哪里,平凡人过平凡日子嘛!”

老兵们走后,老伴拉住我的手说:“老伴啊,真的谢谢你呀!我知道你这几天感冒了,却拖着病体照顾客人,给我赚足了面子,我很感动。”

几件日常小事让我认识到:老年伴侣之间也需要彼此尊重,更需要为对方着想,维护对方的“面子”!那种当众贬低老伴的做法,不仅有损于老夫老妻之间的感情,也给老年人的心理上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实在是得不偿失。

老伴的文章7:温暖一路行

文/王晓明

前些时我和老伴参加了由20位老人组成的旅游团,前往云南的昆明、大理、丽江等地观光游览。大伙儿都年逾花甲,于是就有许多相同之处:体力差不多,动作的快慢节奏合拍,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大致相同,甚至连生的慢性病也差不多,缺医少药还可互相照应,是个和谐融洽的集体。相互之间的称呼也逐渐亲切起来,年岁稍轻的叫年长的为“老哥”、“老姐”,反之则叫“老弟”、“老妹”,旅途中大伙儿家长里短地聊开了,谈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大家都是在子女的支持下才决心出那么远的门,让我们这些老人聊发少年狂。

不是吗?我看了自己的一身打扮不禁笑了起来:你看我穿的牛仔式外套、柔软的羊绒衫、休闲式格子衬衫、脚上的耐克旅游鞋都是儿子买的。全身上下只有内衣、袜子是自己买的,其他都由儿子为我包装,还有老伴的坤包、太阳镜、丝围巾等,还没算包里的单反相机。

经我这一启发,其他旅伴都打开了话匣子。老薛说这次自己本不打算去的,想想要花六千多元,太贵了,舍不得啊,儿子知道后连晚把钱送来,还说趁走得动就走走玩玩,有老年旅游团再好不过了。老聂急着补充说,他儿子打电话来,特意关照一定要他和老伴乘“双飞”的。一位姓吴的大姐举着手中新买的手机说:“女儿知道我去旅游特地买了智能手机,还集中精力培训了两天,直到我们初步掌握了基本技术要领才罢休。”她的老伴在旁边笑嘻嘻地频频点头。有胃病的老秦说:“你们看我的包为什么这么沉?其实不是太多的衣服,全是吃的。儿子和媳妇都去过云南,他们说云南的风景非常好,但餐饮怕我吃不惯,得多带些吃的,所以给我装满了各种食品,他们怕我饿着……”

老伙伴们一致感受:现在不少事由子女来张罗来做主了,他们在网上就能搞定,自己落得清闲。大伙儿聊得乐滋滋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大巴在高速路上飞驰,车载CD播放着熟悉的经典老歌,忽然后排座位上有人跟着哼唱起来,先是一两个人,后来三五人、十多人,然后几乎全车人轻声合唱,显示出一股子返老还童的洒脱。

不仅是石林、大理古城、玉龙雪山、洱海等处风光旖旎,充满了古朴雄秀的风韵令人陶醉,更因为子女给我们的爱,给我们的关怀,使我们的身心倍感愉悦。10天的旅程轻松愉快地过去了,返程前夕,老侯一副得意的样子告诉大家,说女儿来电话了,被子晒过,房子打扫干净,明天中饭的菜肴是他喜欢吃的红烧羊肉、鲫鱼汤……

老伴的文章8:何处觅神仙

文/江乐山

我和老伴都喜欢栽花种草,但因没有合适的园地,就只有利用花钵花盆了。我们常常浇水、施肥、松土、除虫,让花草健康成长,蓬勃峥嵘。

一次,我们老两口因事锁门外出,三天以后才回。进院一看,只见那些花草大多耷拉着脑袋,枝叶发蔫,有的嫩芽竟遭虫害。它们愁眉苦脸,显出一种无可奈何的神态,也表现出一种无声而急切求助的渴望,让人见了实在同情。我们俩顾不得归途劳顿,赶紧忙碌起来,又是浇水,又是喷药,累得气喘吁吁。翌日清晨一看,嗨,那些可怜的花草,都转忧为喜了,株株又活泼起来,像是在向着我们微笑致谢。由此我联想到人,不少人总期盼世上有神仙来给自己保平安,赐幸福。民间故事中此类传说颇多,实际生活中眼见的却难遇上。而今天,对于这些花草来讲,我们老两口可就是神仙了。我们扶危济困,除恶扬善,给花草以平安、欢乐,甚至是生命。我笑着将自己之所悟说了出来,颇感得意。老伴听了却不以为然,反驳说:“你想错了,我们不是花草的神仙,恰恰花草是我们的神仙!”

我如坠五里雾中,明明是我们救了花草,怎么反而说花草是我们的神仙呢?这是故意与我“唱反调”。我一再表示疑惑,她则继续漫不经心地观花赏草,像是有意捉弄我,让我在云天雾海之中找不见出路。最后,她说:“你想一想,在我们浇水、施肥、松土、除虫的过程中,身体得到了锻炼,心里也消除了愧疚。当花草以欣欣向荣的生气相报偿时,它们既健康快乐,而我们的心情得到了更大的愉悦。你看,我们的健康和快乐不是花草给的么?所以花草才是我们的神仙!”

“哎呀呀,果然有理,有道理啊!”我不得不点头称是。看着那些枝叶茂盛的花草,我有些激动,便口占一绝:“盆栽意趣拌泥沙,四季门庭绿色佳。年老原来情不老,心随草木乐开花。”再仔细一想,人生于世,何处觅神仙?这就在于自己向社会向他人的给予和奉献时,得到的极大快慰!给予和奉献越多,快慰也就越丰。快慰产生健康与幸福,快慰就是人们期盼的神仙的赐予。由此可见,神仙就在自己的给予和奉献之中。正像物理学上,反作用力来源于作用力一样。作用力愈大反作用力就愈强。

花草在我们的手下生长,我们在花草面前生活。花草欣荣,我们快乐。

老伴的文章9:习惯

文/萧尊凡

“吃饭了,吃饭了!”老伴习惯性地呼唤。“还要五分钟看(写)完这一点就来。”这习惯式的回答总会招来老伴习惯性的不满和埋怨:“老习惯,吃饭也要一催再催!”

拿起筷子,端起碗,我就检讨:“对不起,成了习惯就难改了。让你久等了——不过,我笑着说,我的习惯,跟你总是“依了我”很有关系。”举个例子,教书时我利用暑假给数学成绩差的四个学生补代数课,你不但不反对,还主动请缨负责招待中餐,以便下午继续补。我边复习,边教,后来补出了成效,家长送来谢礼,我不在家,你谢绝礼品,处理得很恰当呀!退了休,我按老习惯给村里的孩子补语文或作文,我没要过一分钱。在村民老年学校讲课几年了,也没要过钱。村领导不理解,我老老实实地说,我读书时,从初中到中师,享受党和人民的助学金,现在为村里的父老乡亲做点力所能及的小事,这是应该的。每次说及此事,你老人家总是满意地笑成了一朵大菊花。

我们家有个堂老弟,烟瘾重,半夜也要起来吸烟,不小心烟蒂引发了火灾,一座好屋就毁在他的一只烟蒂中……

所以,我常说:好习惯受益一辈子,坏习惯受害一辈子,有些人的坏习惯,害了他一辈子还没觉察到了呢!这就太可怜了!

粗心往往失败,细心事事成功。这都是个习惯问题。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