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相伴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相伴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相伴的文章1:亲人就是要相伴的

无所事事的时候,最想亲人朋友。以前,有时妻子在我上班时,不时打电话来,其实又没什么事,我便有点不耐烦,妻有些难过地说:“我办公室就我一个人,每天上班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有时就想给你打个电话解闷。难道非要有什么事才可以打电话吗?你每天跟一大群人在一起,不理解我的感受。”

现在,我理解太太了。也理解太太每天下班回来见到家里有人的欢喜,和打开门家里静静的没有人的那种落寞。

人生路上,夫妻、亲人就是要相伴的,不需要任何事由。

关于相伴的文章2:回乡

文/王江

一个相伴一生却又从未去过的地方,我老家——山东武城。

幼时,我听说那儿有运河,春风逐浪杨柳青;大些,我知晓家乡的青纱帐,父亲藏身打游击;后来,三弟回武城辛庄下乡,谈看果园,摘棉花,还有贫瘠的沙土岗。我常想回去看看,一直未能成行。

7月7日早上,我踏上回辛庄的土路。昨天下过雨,洼处一汪汪黄泥汤。乡间路,低田一尺,晴为道,雨成溪,易排涝。我站在田埂上,棉花长膝盖高了,开淡粉花,有的已结了桃。绿棉花淌向远方,风荡碧波,江河般翻滚。

当年这片土地,翻腾着挺拔的高粱玉米。父亲带县大队,蛰伏青纱帐,等日本兵走近。枪响处,青烟袅袅。父亲身穿黑布衣,游走乡村,发展队伍。他吃百家饭,替百姓护粮,扫奸除霸,百姓贴心。一次,父亲被围,鬼子刺刀寒,汉奸来回窜,一年轻女子低头挪步,手牵父亲衣角,认他作丈夫,父亲才逃过一劫。随时光流逝,这羞涩的小脚女人,形象日渐高大,只是不知,她现在何处?

我走进辛庄,亲戚围拢来,乡间亲切悦耳——父亲讲话,就这劲儿。1974年,三弟回老家下乡,爷爷已74岁。当时父亲关在狱中,断了老人的供给,啃杂面馍就咸菜,爷爷没抱怨;开批斗会,他主动搬个小板凳上台;让他揭发,他嘴里叽里咕噜,说不清。父亲任河南省委书记时,爷爷来家里,要为公社买辆拖拉机,父亲担心影响,没同意,气得老爷子直吹白胡子。1978年,爷爷临终,想见父亲一面,却未能如愿,带着遗憾走了。

爷爷的坟守望着大片麦田。我跪在墓前,轻声说:“爷爷我来晚了,对不住您。爸爸平反了,早来看过您,也去世多年了。您如果有意见,尽管说吧……”

中午,我走进侄子王岳峰家。他家有六间宽敞的新房。他儿子登云个高白净,今年考上军事学院。我搂搂他瘦削的肩,愿他继承前辈的事业。随后,家人坐到炕上拉家常。五位叔叔都还在种地,一人两亩地,棉麦纯收入也就2500元。我问为什么不出去,二叔说:“人老腿短,还是家里牢靠。”说时,他眼里透出一丝光亮,这守候乡土之光,深深扎进我的心里。炕上的红花褥子,摸着软软的,无疑是新弹的花——家乡产棉,默默支持着国家的纺织业。

菜上桌,德州扒鸡,肉片炒蘑菇,糖醋鲤鱼,武城旋饼……家里出了二级厨师,今天他掌勺。我夹起一片蘑菇,口中溢满鲜香,二叔说:“这叫双孢菇,麦秸种的,是咱县的知名产品,还出口韩国、日本呢……”

我走出院子,村里的杨树林,飒飒临风,树干微睁眼,观世间变化。这就是我的故乡,武城:运河明珠,状元之乡,全国玻璃钢第一县,辣椒第一城……

关于相伴的文章3:南宫秋叶红

文/春风化雨snow

岁在深秋,一路晨曦相伴,沿着207省道,吮吸着岚河水的清香,一群户外爱好者到了南宫山南线服务区,在一片欢声笑语中,21公里的进山道路很快被甩在了脚下,进入了南宫山核心景区了。

可以不说南宫山4亿年前的火山熔岩带给人们的驰骋遐想,不说百年高僧真身不腐让人久久沉思,不说千年古栎佯死复活使人浮想联翩,也不说万年海螺呼风唤雨的空前绝后,更不说亿年佛掌预测农业丰欠为之瞠目结舌,单就是那一潭无源神泉祛病强身的惊叹神奇也够智慧者神思向往。而此时此刻,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南宫山的秋叶红了。

看,满山的红叶遍布整个南宫山景区,一层层,一簇簇的,有的团团金黄,显露了秋天的韵味;有的一片橙红,点缀万亩林海;有的万点橘红,是洒满星光的碧空;有的是片片深红,是凌霜傲雪飘飞的坚强;有的是点状血红,是多姿多彩思绪的考量。

南宫秋叶红的含蓄内敛。南宫山红叶不像香山红叶那么奔放,而是一点点,一簇簇的。霜降刚过,可南宫山的红叶还没有万山红遍,但可是层林浸染红色底润了,与黄绿色交织着,混合着。在石级峭壁上,一树红叶挺立石峰,煞是醒目。可谓绝壁虬枝秀峥嵘,片片红叶掠壮美。

南宫秋叶红的深沉大度。南宫山红叶总是在一片黄绿色中突现出来。从山下看,低层山底的红叶是一片片的,一层层的,到山腰中间慢慢变成了一线线的,连成了若干流型线条,汇集为泼墨状。到了金顶崖壁,红叶几乎成了点装的,在悬崖上一树红叶成为阡陌之度了。正所谓云中净土一点红,无尽红叶满眼来。

南宫秋叶红的神秘淡然。南宫秋叶汲取了火山熔岩的多种矿物质,在悬崖峭壁上,在路边,在脚下,在云雾中,在飘渺中。它带着你的思绪,载着你的梦想,让你浮想联翩,久久不能忘怀。一觉醒来,一尘不染的环形步道飞满了各种各样的落叶。真是不知秋雨夜来过,但见红叶满地飘。

兀然,一段四川民歌“满山红叶似彩霞……,红叶彩霞千般好,怎比阿妹在山崖”从山那边传来,南宫红叶油然浸入心底。哦,南宫红叶是心中的阿妹。

南宫秋叶红,南宫秋叶美,南宫秋叶醉人归。

2013年10月29日

关于相伴的文章4:老来始悟相伴理

文/郭华悦

算起来,与老伴一路走来,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祸福与共。随着感情的愈发深厚,我也发现了一个挺有趣的现象。

我们是经人介绍,这才走到一块儿的。在那个年头,这是多数青年男女共结连理的方式。毕竟,自由恋爱还比较少。而经媒人撮合的婚姻,大多都经历了一个互相衡量与计算的过程。

其实,说白了,就是算算看,自己能从对方那儿,得到些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能在一起的人,自然是有所“得”。有的,可能觉得对方家庭不错,能力也可以,以后能有比现在更好的生活。有的,可能看中的是对方的外表。至于我,那会儿看中的是对方的性格。有人关心,有人照顾,这也是我认为,能从对方和这段感情里,所得到的。

以前,我在乎的是,能做些什么,能从感情和对方身上,得到什么;可后来总觉得,随着感情的加深,自己顾忌越来越多。买一样东西,总会下意识地想想,对方如果不喜欢呢?做一件事,也会先考虑,万一让对方不高兴,岂不是得不偿失?

于是,自己的世界里,“能”越来越少,“不能”越来越多。

有时候想想,难免觉得“亏本”。刚在一起时,总觉得世界之大,随我任意,无所不能。同时,也觉得自己从婚姻里得到的,比一个人的时候,更多,更划算。当然,这种“更多”,是精神上,而非物质上。

可如今,怎么反倒处处都是暗雷?说什么,做什么,都得先在脑子里过滤一遍,生怕让对方不高兴。本来,觉得另一半温柔体贴,能照顾自己;可后来,感情深了,自己反过来,事事为对方着想,反动束手束脚。

其实,后来想一想,这也是件好事。

这就像一段感情里,索取是第一步,也就是“能”;付出是第二步,也就是“不能”。人在慢慢成长,慢慢成熟,这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吗?

只有“能”或“不能”,感情势必不能长久。如果懂得了“能”,同时也知道了“不能”的重要性,那恭喜了,起码在爱的道路上,我们已经踏出了可喜的一步。

关于相伴的文章5:儿时书相伴

文/张红梅

周末,我网购的几本新书到货,拆开包装,拿出手机拍了一张照片,分享到了朋友圈之后,就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

一时,我沉浸在书中,傍晚我拿起手机看时间,才发现我的朋友圈很热闹,有人赞,有人顶,有人相约借书。其中一个说:“大姑,这次咱俩还合着看呗。”我一下子就笑了,我知道这是昭子,这句话我们两个小时候说过很多次,成年之后才不再说了,没想到现在又听他说出了这句话。

昭子是我的同族兼邻居,比我小一岁,按照辈分应该叫我姑姑,他的爷爷和叔叔伯伯都在北京,每次回来都会给他们带很多新奇的东西,其中有一部分是书籍。并且他的大爷就是我的大伯,他有一个专门的书房,里面放满了书。这里是我中小学时期的乐园,也是我的图书室和阅览室。

我看的第一本课外书是《小灵通漫游未来》,那次昭子看中了我的一块印模,我不给,他拿出这本书。我看了几页之后,一下子被书的内容吸引住了。这个时候昭子却说要我两块印模,我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不过要允许我回家看。

后来我就跟着他混进大伯的书房,大伯总是沉着脸,花白的山羊胡子一动不动,或是练字或是看书,大家都不敢出声。我小心地四处查看有没有自己喜欢的书,之后再拜托他偷偷拿出来,我以最快的速度看完,他再趁大伯不注意的时候放回去。

就这样,我又看了《李有才板话》《红旗谱》《敌后武工队》等等,后来大伯知道我偷偷看他的书,就破例允许我直接从他的书房选书,但每次只能拿一本,看完再换。允许我看报纸和杂志,但不能带走,只能在他的书房看。报纸我不感兴趣,杂志我最喜欢的是《中国青年》和《辽宁青年》,每次我都趴在桌边,很小心地翻书,担心弄出声音打扰了大伯。

那时候课外书是很罕见的,我分外珍惜这些机会。每次拿到书都会呵护备至,从没让大伯不高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小学毕业前,四大名着我已经囫囵地读完。

后来大伯去世,昭子家的书就由昭子的哥哥管理,我就可以随便出入了,但每次有了新书,总是昭子的哥哥先看,昭子第二,接着是他的姐姐,我总是排在最后,有时候我着急了就用好吃的好玩的去哄昭子,那时候我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咱俩合着看呗。”昭子是男孩子,好动,这样我就能先睹为快了。

我为自己有这样的邻居而感到庆幸,在书籍贫乏的年代,不仅让我拥有了一座小型私人图书馆,还让我拥有了爱书、读书的童年伙伴。在这里我不仅读了古今中外的名着,更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甚至我还写出了自己的文章。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一直到现在每晚临睡前我都伴着书一起入睡。

关于相伴的文章6:陌上红尘路,谁与我相伴

文/魂梦萦绕梅心

红尘如梦梦似真。陌上红尘路,谁与我相伴?人已陌路,我却未行。

——题记

一个人行走在人来人往的街道,只是这样的期盼,会有一个人牵着我的小手过马路;一个人躺在舒适的大床上,只是这样的期盼,会有一双温润的大手让我枕着入眠。处在岁月深处,只是这样的期望,在我没有方向感却努力奔走时,会有那么一个人,一个地老天荒,时刻伴着我一路行走……

站在这个细雨飘洒的季节,我静静的守望着一座心城,翻手孤独,忧伤是一缕风;覆手寂寞,思念是一阵雨;穿过指尖,遗落在淡淡的流年。想念一个人,怀念一段情,忧伤在左,繁华若梦;幸福在右,荒无人烟。于浅笑安恬的时光里,轻轻执笔抒往日情缘,万千心绪轻锁眉间,一纸经年,浅浅心语,弱水三千谁人品?

岁月流转,回首红尘过往,曾在不经意间,心与心相撞,撞出心灵的火花,让两颗原本如平行线的心,有了相交的集点;两颗原本陌生的心,从此变得熟悉透明。红尘中,与你相遇如场梦。曾你说:“我爱你。”

我说:“爱不是用嘴说的。”

你说:“我会用行动来证明。”

我说:“我不要爱情。”

你问:“为什么呢?”

我说:“爱情太美丽,世间所有美丽的东西都太短暂,容易消逝。”

你说:“我会给这个美丽一个奇迹,让它永远不会逝去。”

我说:“爱情不但美丽,也会让人受伤。我伤不起。”

你说;“我怎么会伤害你,疼你都还来不及。”

我说:“你还不够了解我。”

你说:“我会用心的慢慢了解你。”

我说:“我还是不要爱情。”

你说:“我会用我的真情感化你。”

“……”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蓦然回首,已过数年。在这个细雨纷飞的时节,容易让人勾起往日浓情,那些压制在内心的思念和那些尘封的往事,纷絮而来。曾经的山盟海誓,甜言蜜语,都化作一缕清风;曾经的幸福美好,都如烟花一瞬间即逝。而今,你若即若离,让我摸不着,也猜不透,你已让我模糊了眼前的你,我已分不清你的爱与不爱?但不管你爱与不爱,我依然还在爱,爱永远留在我心中,如花儿一样馨香。

夜渐深,无眠的夜,思念有如滔滔江水,一涌而来。心,念在远方,无时不在牵挂,飘摇着字间的微寒,凄美了整个夜晚。想念,天涯咫尺;想见,咫尺天涯。花开彼岸,只能两两相望。思念,因忧伤而美丽;真情,亦因相思而永恒。把深情藏在文字里,于落英缤纷之间,落在轻柔的春天里,温暖那一片春,陪伴着四季。相思苦长,落叶成殇。一个人,一座城,一生心疼。

红尘若梦,梦似真,我们注定无法逃离红尘。在漫漫人生路中,太多的坎坷荆棘等待我们跨越,太多的悲欢离合等待我们去面对,去感悟。有过爱,有过恨;有过泪,有过笑。多年之后再回首,终究会发现:“越近越朦胧,越远越情浓。”一路的风景,匆匆而逝,留给我们的,又有几何?

红尘之中,多少情缘,悄悄地来,悄悄地去,恰似一夜秋风,撩动我们的心事,如花一般掉落。在这红尘路上,相遇过很多人,为何唯独对你情有独衷?也许,只是因为那场美丽的相遇让我无法忘却,那曾经的柔情,那曾经的密意,是你一点点加注进来的温暖,我怎舍得丢弃?你曾经给的那些美丽的回忆,今生今世将在我的心底永恒定格。你虽远去,曾经的相伴,成了如今的单行,但我今生无悔。红尘虽已陌路,我仍在原地逗留。人已陌路,我却未行。

曾经的那些回忆,你来了,斑斓我的世界,你走了,暗淡了我的世界。然而,有过这一场美丽的邂逅,足以让我回味一生。我们爱过,也恨过;甜过,也痛过;喜过,也悲过;美好过,也伤心过,我仍坚信的是:春天会到来的,幸福,也会到来的。

我依然在梦里期待,盼望,我在等,等一个人,许我一生长安。这一生,所有的等待,只为地老天荒的一句承诺;这一世,所有的情愫,只为海枯石烂的一个回眸。红尘,你不来,我怎敢老去?我依然在等你,等你一路伴着我慢慢走……

倘若你不来,我也不会走,我会继续的守候。我会把曾经的那些美好,藏存在一个你看得着,也感受得到的心灵花园。然后,继续我的人生旅程,默默的爱,静静的关注。

今生,潇洒走过一回,让生命散发过绚丽的芬芳,已足矣。

关于相伴的文章7:始终一路相伴--我与《贵州日报》的故事

文/翔子

我自小偏好语文,喜欢读文字类的东西。七、八十年代读物匮乏,尤其农村,除同学间互换小人书(连环画)看外,几乎没有其它读物,跟大人走亲戚时,只要看到报刊,哪怕废旧的或不全的,有些还只有小半本、几页甚至小半张,都要一口气看下去,直到要走了都舍不得,如果主人家允许,就可以如获至宝一样高兴地带走,然后如饥似渴地一口气读完。印象最深的是看“墙报”,何谓“墙报”呢?就是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有工作或有读书人的人家,被烟火熏黑的房间的墙都会用旧报纸糊上,农村年轻人结婚的新房如没钱刷白灰,也都是用旧书报来糊,将大红“喜”字在糊过的墙上一贴,整个房间就变得喜气洋洋了。对于我来说,那可是个免费读报的好地方。常常在糊有报纸的墙边,一站或一坐就是几个钟头甚至半天。那时的报纸很少,大多是旧的,贴的时候都已经发黄了,但至少看起来比黑乎乎的用手一摸一把灰的墙面要亮堂和喜气得多。记得当时除《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和一些画报外,就只有《贵州日报》了。因为《贵州日报》刊登的文章都跟自己的生活很近,因此读的时候几乎都是全部“揽收”,能读到的一篇都从不遗漏。那时的《贵州日报》对开4版,有些还是好几年前的,包括副刊栏目叫“乌江”的都有。因为是贴在墙上,每张报纸常常只能看到一面,如刊发文章是连载的,不能看的那一面只能一直遗憾,有时偶然在哪个人家将未看到的部分读完,心里那个兴奋劲,就如白岩松说的,比饿极“吃了一顿饱饭还开心”。

由于喜欢读书看报,特别是受《贵州日报》副刊的启发,作文自然就比较好,常常被语文老师作为范文在班上念。读初中三年级时抱着试试的心理投了一篇叫《童年趣事》的作文参加全省第三届“春芽奖”中小学生作文比赛,得了优秀奖,并在1991年第11期《教育通讯》上刊发。从此就跟文字结缘,开始爱上“爬格子”,而读报便逐渐成了一种习惯。

1993年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六枝特区一所山区小学任教,一年后调到乡中学。记得在学校任教期间,每年学校都按要求订了几份报纸和杂志,其它报刊因为离我的生活和工作要远些,除副刊外,其余版面都是以浏览标题为主。当时在学校,《贵州日报》头版、二版和副刊必看,尤其副刊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的,不论是原来的“娄山关月”还是现在的“黔地标27o娄山关”的文章,读起来像上好的旱烟,越读越带劲,那些年没有网络,好的文章就只有剪下来贴在本子上,我记得自己的剪贴本是从1994年到2008年期间的,文章大都是《贵州日报》副刊的散文和诗歌,小部分是发生在身边的新闻报道和图片,用麻线装订,厚厚的一本,取名《报刊精萃》,有电脑后,精心设计了封面。剪贴文章里有一篇徐成淼老师写的《雨中,从小城出发》印象特别深,对我后来写作散文和诗歌影响特别大,由于那个时候没有网络,这篇文章我至今想在网上搜都没有。那个剪贴本可惜在几次搬家中莫名的弄丢了,到现在还心痛着。后来也零星剪贴,做了个《剪辑本》,但都没有之前那本的重量了。

伴着《贵州日报》副刊一路走来,也经常写点散文、诗歌在省内外一些报刊刊发,偶尔也获一些奖项,但始终不敢向《贵州日报》投稿,后来在《贵州经济报》《贵州民族报》投稿得到采用后,有了信心和底气,就开始向《贵州日报》副刊投,却始终没能得到副刊编辑的青睐,想想应该是自己的稿子还没达到发表的水准,告诉自己要加把劲。真是好事多磨,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2011年2月18日的《贵州日报》副刊“娄山关”栏目看到自己的诗歌《午夜听雨》,当时真是百感交集,如同一个爬山的人经过艰辛的努力攀援后终于爬到山顶一览风光无限的那种雀跃。

由于《贵州日报》一直以来提供的精神食粮,让我在写作的道路上越来越有信心。截止目前,我已在《贵州日报》《当代贵州》《贵州民族报》及省内各级主流媒体发表新闻信息120多条,在《人民文学》《绿风诗刊》《散文诗世界》《乡土诗人》《贵州文学》等各级报刊发表诗文160多件,获各类征文奖十多次,作品入选多种集子。因“会整点小文章”,先后到乡教育辅导站、乡镇党政办公室、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工作。

因为《贵州日报》,让读报成为我始终坚守的一种习惯养成,因为《贵州日报》,让写作始终成为我人生的一路幸福陪伴。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贵州日报》从对开四版、八版到今天的十多个、二十多个版面,从黑白版到彩色版,栏目从单一简洁到丰富多彩,形式从单纯的纸媒到报、网一体,副刊从“乌江”到“娄山关月”“黔地标27o娄山关”,内容越来越丰富,版面越来越鲜活,传播力越来越深广。

回首跟《贵州日报》一路走来的岁月,真是感慨万千,千言万语难以表述。值此《贵州日报》创刊70周年之际,谨以一路相伴中的一些片段表达我的感激之情。唯愿时光不老,岁月静好,祝《贵州日报》越来越精彩,越来越出彩!而我作为一个宣传人,始终,一路相伴。

关于相伴的文章8:人生有梦书相伴

文/蒋光平

爱好读书,是从小就养成的习惯,也可说是个嗜好吧,就像有的人爱好抽烟,有的人爱好喝酒一样。我却独独对读书情有独钟,可以说,这个习惯几乎伴随了我一生。

最初对书感兴趣是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那天,我去同学家玩,无意间看到他家的大书架上摆了满满一书架的书,那是我长那么大第一次看到如此多的书。我好奇地朝书架上张望,不禁对书架上的一些小人书产生了兴趣,一本本拿在手里就舍不得放下。同学的父亲见我看得如此投入,说如果我想看的话以后有空都可以去他那里看。那一次的偶然看书经历让我知道了对一个不满九岁的孩子来说,除了一天在草堆里跑着疯玩以外,还有个更好的去处,那就是同学家的那个大大的书架。可好景不长,同学的父亲不知什么原因被拉上街批斗去了,家被抄了,那个大大的书架也被砸得面目全非,书架上的书更是不知去向,为此我还伤伤心心地大哭了一场。尽管这么多年过去了,但我忘不了同学家那高高的书架,常常会在梦中想起有个小男孩在那书架下面痴痴看书的场景。

真正激发我产生读书愿望的是高中时的一位女同学。她学习成绩特好,长得又漂亮。一直以来,我都对她有种说不出的特别感觉。那时我特贪玩,根本就没想过要坐下来读几本课外书。那是一个冬天的午后,天上下着大雪,我去教室拿围巾,看见她正一个人坐在教室里读《红楼梦》,外面的雪花扑打在窗上,她专注出神。一瞬间,这种静美的情景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于是便决心去读书。此时此刻,我便觉得读书的人是世上最美丽的人。

那时穷,父母给我的钱除了维持基本的生活外没有剩余了,书是买不起的。不过买不起书也没什么要紧的,对一个真正爱书的人来说,要想读书,办法总是有的。借书是最直接也是最简单的办法。读高中时,我向人借书最多的就是那位女同学,她也非常慷慨,面对我的借书请求,她总是有求必应。基本上她读过的书我都一本不落地读了,甚至她没读过的书我也读了不少。我们常常为书中的某个人物的命运嘘唏不已,为某段精彩的对话感慨万千,现在回想起来,高中三年应该是我读书生涯中过得最快乐也是最难忘的一段时光了,因为除了书以外,还有值得我无比珍惜的一段青春的记忆。

上大学后,读书的条件好了。图书馆里的书浩如烟海,我就静下心来读。大学四年,我一直是图书馆里的常客,读书笔记更是做了满满的几大本,现在工作中用到的许多知识都是在大学的图书馆里积聚起来的。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即使现在远离校园,我也没有放弃对书的眷恋。我一直认为,有书可读的日子是世间最快乐的日子。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慧,读书使人豁达。高尔基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书更能使人美容。对我等这样的书虫来说,宁可三天无肉,却不可一日无书也。有书可读的人,应该是世间最快乐的人吧!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