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散文

请欣赏随想散文(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随想散文1:冬夜随想

文/李利雄

夜晚,大街上人来人往。

独自一人在路上,天上轻柔的月光若隐若现,仿佛和我捉起了迷藏。路边树上仅剩的片片黄叶在黯淡的路灯下不住地翻飞,繁华散尽,静谧而孤独,仿佛一位看透世俗的老者,沉稳不动声色地等候着路人与暗夜的到来。

脚下的青石板发出清脆的声响,耳边悠悠的纳西古乐给人以心灵的宁静与慰籍。远处繁华商城的璀璨灯光似乎离我越来越远,一切是如此幽静。扬起脸,徜徉前行,那不时传来的风与我耳鬓厮磨,痒痒的,却满透着寒气与萧索,让人感到痛彻心扉的凉意。原来真的已进入深冬了,想起前几天打电话时妈妈深切地叮咛:“记着一定要穿厚点儿,进入深冬了……”裹紧外套,我想家了。

喜欢冬天,喜欢那萧瑟孤寂的季节,靠在窗前,独自回味过往经历,在清冷的风中总结曾经的点点滴滴,忧愁也好,欢乐也好。

冬天也许没有春天的绿意,夏天的炽热,秋天的成熟,但冬天却可总结过往,孕育希望,畅想未来。阵阵寒风吹来,给人寒意的同时也让人好好地静下心来,回味得失,把握未来。

冬天真的已经来了,那春天也应该近了吧!

曾经那一幕幕美好的画面,总在我脑海中浮现,然而这一切都在悲戚、遗憾之后。既然如此,何不珍惜现在拥有的,以免将来造成遗憾。

随想散文2:大澳渔村随想

文/廖君

七月夏天,阳江的海湾湛蓝无比。我带着广东省作协的“海上丝绸之路”创作项目走进阳东大澳渔村。

大澳渔村,是中国古村落,千年渔村,广东省内唯一保持着原始渔家风貌渔村,广东省人文历史最美乡村旅游示范区。大澳渔村也是古老渔港,在国家级中心渔港东平渔港东侧海边,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必经港口。据历史记载,大澳渔村秦时属南海郡,汉时属合浦郡,史称“六澳之首”,曾是广东十大港口之一。当年许多来往香港、广州、江门、珠海的船只,大多停泊大澳塘一带。唐宋以来,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广州至徐闻,大澳是个必经避风港和补给港。宋代沉船“南海一号”发现于大澳港附近海域。明代大航海家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时,曾从此经过。明清时期广东出口贸易兴旺发达,公元1757年后广州成为清廷唯一对外通商口岸,大澳繁盛达顶峰。当时大澳村街道开设众多行业商铺,有油杂、米铺、木材、中西药、渔栏等。大澳一度与广州“十三行”齐名,被称为“十三行尾”。

七月的大澳,海湾环抱,烟云起伏,舟楫拢岸,葱翠掩映,古朴静谧。

渔村不大,依山傍海。我们穿行码头村场,停留在大澳渔家民俗风情馆前,只因装修闭门,来访不遇。隔着玻璃,清楚看见馆中央陈列着一艘帆船。据说这是全国首个渔家民俗风情馆。风情馆侧边的山上,是万人坟,铭记着那些台风海潮肆虐的残酷岁月。

行走在宁静的大澳主街,几位渔民倚着自家屋墙在修补鱼网。由于维修,“大澳”两字门楼不见了。曾经繁华的渔港仅剩一街一道的小渔村,大部分村民迁居东平镇,他们从容不迫留守大澳,也是对一种古港文化的坚守。明清时期渔村古貌的主街,还有八十多户渔家小屋,一间间白砖青瓦的居民屋鳞次栉比,伫立在街道两旁。走进其中一间屋子,发现屋子修得窄而长,有如狭长的船面,一面矮墙分开的前后两个空间,恰似船前舱后舱,这是当地民居共有特点。

我们寻找着知名的商会楼。终于,在一排灰白色调渔民民居中间,一座鹅黄屋顶的二层旧洋楼,安于一隅。这就是当年大澳商会所在地。大澳商会成立于1923年,当年往来广州、香港贸易的商贾在此云集,繁华富庶胜似都市。那透着欧陆风情的拱门和廊柱,依稀可辨昔日的风光。商会楼不但造形美观,楼墙坚厚,四周遍设枪眼,可作碉堡。大澳商会楼建成后一直是大澳的象征,是大澳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解放后作为大澳中学和大澳党政办公室所在地。穿过空荡荡的商会洋楼,后面一栋三层银库最有历史韵味。凤凰树叶掩映古旧斑驳的外墙。银库正门嵌有商会创建人司徒少松“晏清”字迹,落款民国24年。所谓“晏清”,应是“海晏河清”之意。登上银库三楼,举目远眺,透过凤凰婆娑的树叶,远处碧海银滩,群山葱绿,海天一色,近观大澳湖,小桥流水,白砖青瓦,古港人家,炊烟袅袅。这是百度搜索资料图片的最佳视角,处处入景,古韵盎然,难怪入选广东省摄影基地。

我们折回到大澳广场,在郑和巨大的塑像下,面对千年古港古渔村,思绪很远。沧海桑田,由盛而衰。大澳古渔港在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停靠、补给作用已不存在,繁华不再,但依旧渔火长明。作为直通外海深水良港,大澳渔港仍常会出现大量渔船停泊的景象。

回望海湾广场,郑和塑像面向深海。在六百年前,或许那浩荡的船队,正是他率领的远航之旅。当年郑和下西洋大规模的经贸往来,使“夷中百货,皆中国不可缺者;夷必欲售,中国必欲得之”,互通有无,双方获利均丰。明代的严从简这样说:“自永乐改元,遣使四出,招谕海番,贡献迭至,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府库,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裕矣。”远航所及,各“番王酋长相率拜迎,奉领而去。举国之人奔趋欢跃,不胜感戴。事竣,各具方物及异兽珍禽等件,遣使领赍,附随宝舟赴京朝贡。”可见,郑和下西洋经贸交流活动是客观真实历史事件。距郑和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六百年后,在郑和开辟并奠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前提下,由中国倡导的、多国参与的、波澜壮阔的“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已经在形成,假如这位海上丝绸之路的功臣名将,能穿越数百年时光,必定会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复兴而激昂、振奋。

我不由得深思一个问题,大澳渔村独特地理位置,历史有过重要邂逅。当年“南海一号”水下考古队进驻阳东县东平镇,在大澳渔村附近海域打捞出“南海一号”宋代商船。发现海上丝路并不大规模运送丝绸,丝绸怕水而走陆上丝绸之路,陶瓷远途运输基本都走水路,海上丝绸之路其实就是“陶瓷之路”。“南海一号”最多文物品种是瓷器,这些是重要印证。这些南宋外销瓷由江西景德镇窑系、浙江龙泉窑系、福建德化窑系、福建闽清义窑系和福建磁灶窑系等五大民窑瓷器。“南海一号”单体事件仅是一次完整水下科学考古,但是“南海一号”作为国家海洋战略而言极其重要价值。南海海底大面积散落着中国古代陶瓷、钱币、贸易品,证明中国人千年以来是这里的主人,没有任何异议。南海的岛礁、礁盘都是中国名字,甚至没有露出海面的礁石都有古代记载。从大澳古港,从“南海一号”,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古代遗址遗迹,我们可以发现古远的中国。

要离开大澳渔村了,我们要赶到台山那琴半岛海域去寻找更多海上丝绸之路遗迹。

夕阳下的大澳渔村,依旧安静如斯,守望下一个千年。

随想散文3:金山岭随想

文/尧山壁

提前一天住进山下酒店,晚上特意吃了一片安眠药,养精蓄锐,准备天明登山。偏偏天不作美,阴雨不期而至,热情被雨水浇湿了大半。懒洋洋走到山脚下砖垛楼,直到望见一身戎装的戚继光塑像才打起精神,戚帅一向治军严厉,不愿意看到有人松松垮垮的样子。

上山石阶窄而陡,仿佛一架天梯靠在悬崖峭壁上,旁边就是大沟深涧,必须两眼紧盯脚下。脚下云丝生起,浓而成雾,漫过脚面,拦腰绊腿,有趟水的感觉。走着走着,腿脚轻松起来,云雾渐渐稀薄,石阶渐渐清晰。听谁吆喝一声,猛抬头,已经跳出雾霭,站在云彩上面了。回望来路,云海淹没山峦,填平了沟壑,大小山头变成岛屿,岛屿之间一条整齐的堤岸,这便是雨后的长城了。面对滚滚而来云涛的扑打,岿然不动。“敌人”一次次被撞得粉身碎骨,终于偃旗息鼓,全军覆没。这场景似乎是一幕幕古代战争的回放,又好像今天世界上一次次军演,看得人目瞪口呆。

说话间,不知哪来的风把头上云帐撕破,阳光瀑布般倾泻下来,把天空照亮,把山峦染红,给原本壮丽的长城镶上了一道耀眼的金边。整个金山岭绮丽如天上宫阙,那长城更灿烂如神话中的南天门了。这般景色太少见了,真是因祸得福,让人想起苏东坡描写西湖的那两句诗:湖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心满意足,身上给力,直上长城最高处。四下张望,满目葱茏,看那长城依山凭险,曲折蜿蜒,像一条游龙,在万山丛中高低隐现,纵横盘旋,摇头摆尾,带动天上的云脚下的山,一起飞动起来。站在长城上的我,也像骑在龙背上,腋下生风,提神长气。

专家们说:“万里长城,金山独秀。”真是概括得好。我也曾差不多游览过全国各地的长城,有个比较。山海关单刀入海,引人注目的是外面的海;八达岭一字排开,看点是前后的山。唯独这金山岭,展示的是全部的自己。横空出世的气象,变化无穷的阵势,美轮美奂的建筑,精益求精的艺术,还有更多我看不清道不明的奥妙和神奇。这段长城东起望京楼,西到古北口,长度21华里,碉楼158座,一楼一点,一段一线,摆成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有角,有弧,有圆;形似一个一个方块汉字,如人,如丁,如之。凹进来的像口袋,诱敌深入,凸出去的像拳头,互成犄角之势。我没见过诸葛亮的八阵图,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如果航拍就是一串长长的外国字母,让外国人或者外星人去研究考证吧。

天工开物,事在人为,这里的奇迹与一个古代的奇人有关。民族英雄戚继光,曾是蓟镇总兵,任职十六年,督修长城一千二百里。金山岭长城是他得意之作,也是中国长城收官之作。清兵入关,康熙作了一首诗:“长城尽处海山奇,守险无劳百万师。环宇苍生归历数,当年指顾定鸿基。”再也没修长城。万历年间北方无战事,戚继光放开手脚修城备战,总结前人经验:“因地形,因险制塞。”摒弃雁门关、得胜口关城垂花门的富丽堂皇,又改进大境门、紫荆关要塞的平淡无奇,呕心沥血,集思广益,完成了千古长城由简到繁、由繁到简的演变,既符合实战要求,又完善建筑美学。二十万北方民工,三千名浙江戚家军,按照他的蓝图施工,一丝不苟,为了体现责任心,工匠把名字刻在城砖上,“延绥营造”“镇虏奇兵营万历七年造”“万历五年山东左营造”,如今大小弧顶段垛口墙,还保留着文字墙五百多米长,成为金山岭长城一道奇观。

在长城上走走停停,爬上爬下,思绪随之起伏,目光随之远去,闭上眼睛还能听见历史上种种议论、评说。有人写诗:“君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后汉王林)也有人说:“孤岛漫砖秦声里,长城自是万年功。”(明朱之藩)山海关长城,一边有想哭倒长城的姜女坟,一边有代夫守边的“媳妇楼”。我身边的两个青年诗人,一个说它是历史版图上一道裂痕,一个说是民族团结的一条拉链。一堵墙有两个侧面,从不同的角度看长城。两个侧面合在一起,长城就是一个主体——和平。长城是中华民族追求和平的象征,长城的每一块砖石都凝结着中国人民的愿望和期待。

中国的长城并非始于秦,早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都筑城,保卫一方平安。随着战争兼并,国土越来越大,边城越来越长。早期的长城并不都是东西向的,纵横都有,楚长城是U字形,称方城。公元前656年,齐攻楚,楚将屈完迎敌,对齐侯说,楚国有方城,可以作为城防,又有汉水做城池,足可以抵挡。齐侯见楚国防御坚固,只好收兵,这便是长城保卫和平的第一次实例。秦统一中国,把各国长城连起来,万里长城。汉、明两代又大规模修建长城,地球上出现了个最大的汉字:一。

今天,长城已经是一个符号,一个国防建设的代名词,国歌里写着:“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1984年邓小平题词:“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有备无患,拥有强大的国防力量,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历史上,长城和丝绸之路常常是并行的。

随想散文4:回家随想

文/汪畅

回家小住了一阵子,感觉住在小城其实也挺惬意的,我想大概是在大城市住久了的缘故吧。

我出生在小城,在家读书的时候,觉得小城没有什么新奇的。长大在外工作了,发现大城市就是不一样。大城市里建筑物耸立高大,鳞次栉比,马路纵横交错,人流车辆穿梭其中,大超市里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晚上耀眼的霓虹灯和高楼里的万家灯火,点缀起来的璀璨深夜会让你觉得这个城市它从不曾停歇。然而这些只是表象,高效率、高压力的工作节奏,利益化的人际关系,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常常使人喘不过气来。去过北上广,游走在茂密的都市丛林中,猎奇了各种新鲜事物之后,才发现原来大城市都是这个样。

今年国庆回到小城发现,环境变干净了,感觉道路和建筑物跟小时候看起来的都似乎变小了,老爸说那是因为我长大了,之前是用小孩子的眼光看事物自然会觉得很大。但是小城的马路是真的变小了,路边停满了车,双车道变成了单车道,街上的车和人群熙熙攘攘,一片嘈杂,你会发现原来在平日里的小城也很热闹。新修的电影院里新片同步上映,蛋糕店的生意是那么的好,店员应接不暇。精装修的品牌服装店里面打的射灯光线瑰丽,打折促销的鞋靴店铺里人头攒动,店员一边吆喝叫卖一边还得跟顾客讨价还价。好几家KTV还在原来的繁华地段的大厦里,站在观光电梯里还能一览小城风貌。河堤两岸都修建了亭台和人行道,给市民增添了新的休闲去处,入夜的灯光倒影在河中,宛如仙境一般。城区跟城郊开发很多楼盘都是电梯房,售楼广告挂满了桥头的大厦外壁,醒目新潮的促销语跟大城市里所看到的并无二致。

夜幕降临,街边摆满了小吃摊,喜欢热闹的人们三三两两坐在一起,边吃边喝,谈笑风生,羡煞路人。街上陆陆续续多了散步的人,超市里购物的人摩肩接踵。路灯下的大妈们,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给小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再看看父母,真的变老了,之前跟你争执着不肯让步不肯妥协的他们,并没有随着小城的变化越来越年轻,却变的越来越老了。他们生活在这里,从青年到中年,他们习惯了小城的生活。虽然小城市没有大城市的繁华,但是随着网络的普及,物流的发展,一起也都变得便捷了,你淘宝买个东西用中通申通圆通韵达顺丰那些你在大城市能收的快递这里一样能收,收货时间要多等一天罢了。电器家具的大卖场里面一样卖的是品牌货,高清4K电视机双开门大冰箱等家用电器样样俱全,只是一些像万达广场里面的连锁餐饮你无法在小城里面随处可见。在外吃了这么多年,我发现还是爸妈做的饭最好吃,许久未吃今再吃一口老妈做的菜,感觉咸了,真的太咸了,问一句妈怎么盐把这么多,老妈一句哎哟是多了点,都让我记不起之前妈妈做菜就这么咸呢,还是现在才变得咸了。父母的关爱一直都没变,看你从毛头小孩长大成人,看你求学工作在外漂泊,从吵得面红耳赤到看着你大口大口的吃饭,高兴的笑容挂满了皱纹的脸。他们年复一年生活在这个小城里,或许他们没有在意这个小城的新奇和变化。他们上下班不用挤公交地铁经历堵车,步行或者骑自行车就可以逛完城镇的每个角落。

吃过晚饭,望着我的新婚妻子,想想这些年来的经历,不自主地写下了这些零碎的文字,眼眶禁不住有些湿润了。

随想散文5:生命随想

文/苏子葳

生命,生命!人一生下来,即为命运所系。命运人注定,至少它的生死存亡有时由不得它自己。

生命是用来享受生活的,不是用来遭罪的。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为了快乐的生活,自当常想一二。常有些人因为生活、工作或者是学习上的事情,抱怨生活,埋怨社会,甚至轻生,这是对生命的不尊重,对家人的不尊重以及对自己的不尊重。

因为,生命只有一次,你的生命不仅仅属于你自己。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犹记孔子临终前,说他这一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一毫一发,受之父母,他不敢有丝毫懈怠。母亲忍痛分娩给予我们生命,从襁褓至摇篮,自摇篮到直立行走,小步学跑。学会了脚上的两样基本功,我们进入童年,进入人生记忆中最初的美好,进入尽情嬉戏打闹的世界,我们开始接触花草,学着倾听鸟语,一切从眼前飘过的事物都打上了“新奇”的烙印。

走出童年,我们来到青春这座伊甸园,来到被世人称为花季的少年。以前懵懵懂懂,不解世事,调皮捣蛋的小屁孩儿也开始为“世俗”所困扰,又听说有个叫“叛逆”的家伙会挨家挨户上门纠缠,专找那些小大人。于是乎!无人能解的愁结便诞生于世,有了“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欲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派”。生在国旗下,长在蜜罐中。这是最美好的时代,煤油灯走了,带着那些落后的日常“设备”渐行渐远。灯泡来了,领着那些先进的家伙闯入生活。

一旦人之行之加冠,将至而立。之前桀骜不驯的炙热火焰被岁月这湿冷湿冷的雾气赶跑。沉心于事业,或早年成名有为,或中年奋斗不休,或享受生活所赐,或怨怼活生生遭罪。这些都是正常的不能再正常的事情。试问青年有为者几何?看人间忿忿者何其多!不在乎你这一个,多你这一个不多,少你这一个就是一个。回到张杰唱的那首《最接近天堂的地方》:“你看星光默默燃烧自己发亮,无名的花依然芳香,贝多芬也听不见歌唱,天使未必在场……”

五十知天命,这是最危险的时代,一旦知“天命”,就爱发“天问”。什么“看破红尘”、“看透世俗”、“看遍人间烟火”、“为理想献身”“随艺术而去”、“被生活所伤”者云云。尤其是接近退休年龄,一旦退休,权势不再,就“泯然众人矣”;甚至因之前长期处于“高位”,难得接地气,与生活格格不入,落得个“弗然众人也”的下场。昨天司机是你的,毕恭毕敬,今天司机是别人的,形同路人!避免落差太大,造成心理阴影,可以经常走走基层,接接地气。五十是看淡人生,逐渐融入生活的最佳时期,不是看透人生,抛弃生活的“勇气”体验期!

六十耳顺,七十古稀。悠哉悠哉,睡意也酣!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上云卷云舒。此时不受,更待何时?

八九十耄耋之际,百年期颐。养颐之年,可得永福!拿《武林外传》中吕秀才的话:“一百岁,那成人精了!”玩笑话,也能道出生命的坚强。最终纵观人生,没什么过不去的坎儿,只要活着,就是希望!整个生命旅程——盼望中前进,渴望中追求,期望中探寻,失望中反思,绝望中奋起,只要有呼吸,有心跳,就有希望,因为,那就是曙光,曙光中闪现的,便是希望!希望依靠生命生存,赋生命于光辉。

随想散文6:秋天的随想

文/蒙羞

沈阳的秋天,秋色也是格外的迷人,在秋风、秋雨、秋凉之中送走了盛夏,家里阳台上绽放着一盆清丽而淡雅的淡黄色的菊花,让我感觉到是那么的温馨而魅人,同时我也深深的知道,那秋高气爽的季节已经向我们浪漫的走来,虽然来的有些让人感到仓促而匆忙,似乎盛夏那种迷人的色彩,还没有尽数褪尽,但是,那洒满清辉的秋月,那爽爽阵阵的秋风,让人们似乎嗅闻到了丰收的喜讯。碧蓝的天空,碧波荡漾的水面,泛着金浪的稻谷,弯了腰的高粱,无不显露出秋天的色彩,秋天那迷人的景致翩然而来。当秋风阵阵吹进窗的时候,到了夜晚毕竟也能让人感觉到些许的寒凉,那纷纷零落的各种树叶,无不清楚地显示出秋天真的已经来临了。大地上所有的一切都在秋风、秋雨的涂抹之下,悄然变换着又一个季节的色彩……

杨柳已经是变换成了深绿的色彩,有的已经开始枯黄、凋敝,但见那凋零的落叶,在如火的残阳之中飘然而落,似乎在挥手告别那长相倚守的大树,无奈地在火红夕阳陨落之前做最后的告白。明艳的菊花却是秋天里最耀眼,更见其典雅而又芬芳的色彩,它那绽放的姿态真的好象是另一个春天的到来,晚风习习之中飘洒的绵绵细雨,更无时无刻不是在告诉人们秋天已经来临了……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秋天的蒙蒙细雨让人感觉到秋来寒,秋雨正在毫无节制地弥漫着浑河两岸的夜晚,虽没有深秋的那种透彻骨的那般寒凉,却也让人感觉到了在空旷而又有些清冷的天空之下,有着那种非常淡然的某种忧伤,也许这一切都是来自这种季节的某些变幻罢了,也许这一切更来自于那种寂寞灵魂的最深处。黄色的菊瓣被那透过窗棂无情的秋雨吹散落了一地,花瓣上面洒落了一地的思念和那种淡淡的怅惘,谁能真正的了解那逝去而又凋零的岁月之下,弥漫着一种怎样的幽怨,只有秋风徐徐吹动窗棂前的风铃,发出一阵阵清脆的铃声,似乎在向着人们诉说人生的多少感叹……

眺望着窗外,思念着远方人儿,似乎看见你孤单的身影站在明月下,让我内心之中萦绕着几许牵挂,欲将你那惆怅落寞的身影片片的拾起,穿成一串串,犹如似南国的红豆系满了我的相思。在如此凄清而又飘着雨丝的夜晚里,伴随着孤单的灵魂而又缠缠绵绵,泪水伴着雨滴跌落在院落中那一池秋水之中,淹没了几千年的疼痛和期待,惊起了我内心之中的思念、惊起了我的多少眷恋、引起了我多少的惆怅和缠绵!

一路在雨中踏寻着有梦的方向,撑着那把花雨伞,在不知不觉之中来到了那条非常感伤的雨巷里,梦中所相拥的温馨和浪漫在雨夜中似乎越走越远……徜徉而迟缓的脚步在秋雨中前行,菊花瓣在深深的雨巷之中凝聚着许多感伤的泪珠弥漫在秋雨之中,我真的不敢去触摸它,似乎深怕引来那种凋零的感伤,似乎深怕触动了一场华美的惆怅!菊花瓣洒上满了清冷的思念,不知是谁在午夜里摇曳着我的落寞、摇曳着我那淡淡的忧伤……

书写着荡气回肠的诗篇一行行,在哪风雨弥漫的雨巷中,在空寂冷漠的雨夜里散发出菊花的芬芳,曾经不堪回首的往事,在雨夜之中的梦幻里一幕幕展现。寂静的雨夜让我感到万分的无奈,梦想着能够再上演一场最最美丽的邂逅。如今彼此之间天各一方,谁又肯再回眸目视那种落寞的苍凉呢?

秋风、秋雨夹裹着菊花的芳香,在那如歌的岁月之中,谴倦着寂静秋雨之中的彷徨,沉醉在寂寥秋雨的午夜之中,实在不愿清醒过来,幻想着能够在秋雨的缠绵之中,寻找到此生的思念之处,让华美的语言文字浓缩孤单寂寞的感伤。一幕幕、一帘帘的秋雨摇曳在我的面前,弄湿了我的双眼,弄湿了这个季节,弄湿了思绪万千的心房,弄湿了难以成文的孤单和寂寞……

绵绵不绝的思念,萦绕在窗外的秋雨之中,孤单而有落寞的身影,在深夜的秋雨中越伸越长,迷惘伴着思绪的纷飞,迷醉了这个季节,迷醉了绵绵的秋雨,犹如似窗外的雨丝在拨动着自己的心弦,那种凄婉哀伤的乐曲消失在夜晚的空中……

很喜欢在寂寥的雨夜之中,将自己柔弱的心灵交给细雨来洗涤,把内心之中所有的思念交给细细的雨帘来梳理。我深深的知道并非是过去的岁月都能够积淀出来更多的沧桑回味,并非是每一次思念都能够绽放出温情的花香。秋雨绵绵的夜晚里,清癯的菊花婉如似一个的诗人,在风雨萧瑟而又荒芜的季节里,绽放出几许希望,谁能够知道它的惆怅和凄清,似乎人们都只是看到了它的那种儒雅的风貌和四溢的芬芳……

在这样一个秋风肆虐的雨夜里,伴随着一阵阵爽爽的秋风的萧瑟和凄清,但见落叶满天的零落,那种悠远而又绵长的思绪,仿佛是在一个浮华而又凝重的一个季节里。绵绵秋雨弥漫在浑河两岸上,落叶纷飞而凋零,在这没有月辉的雨夜里,更显得是那么的凄清而又苍凉,犹如似滑落过了几个世纪的沧桑,总是在那种落寞之中彷徨……

秋风、秋雨缠绵着浑河两岸的夜晚,也让我缠绵的思绪不断涌出,久久的伫立在浑河的岸边,思念之情怀似乎飘向远方……

随想散文7:春之随想

文/范语涵

冬在不知不觉中悄然离去。春迈着轻快的脚步向我们走来。有人说,春是设计师,把大自然设计得井井有条;有人说,春天万物复苏,无论大树还是小草,都打着哈欠醒来了。我说春是设计师,更是调色盘,杨柳的嫩绿、迎春花的艳黄、竹笋的青翠,不都是她调出来的?

“滴答滴答滴答”,是谁在唱歌?正在写作业的我放眼望去,只见雨滴调皮地打着朵儿从我眼前闪过。

打开窗户,我大口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感觉有一些闷热了,是谁在捣乱?哦!我笑了,瞧,不远处的不正是春姑娘吗?

雨突然停了,我的头发也被抚摸了一下。呀!是春风,她来报信了。瞧!那边就是她带来的惊喜。柳树们刚刚洗完澡,几秒钟前还伸着懒腰,打着哈欠的她们,一下子变得精神抖擞,正静静地坐在小河边梳理辫子呢!小草们挺直了腰板,正痴痴地看着美景,嘴里喃喃有词!竹笋揉了揉眼睛,依偎在妈妈身旁吮吸着乳汁,讲着自己在泥土里做的美梦……一切都显得那样和谐美好。不经意间,我发现天更蓝了,鸟儿更活泼了,我也更精神了!

春,你虽然没有夏天的傲气,没有秋天的收成,也没有冬天的洁白,但是你却更加让我们懂得欣赏,更加让我们懂得珍惜,更加让我们充满了希望。如果没有你及时来到我们中间,哺育种子,待到金色的秋天,怎能有满筐的果子和饱满的颗粒呢!

春,我爱你!

随想散文8:望月随想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每当说起月,我经常会想起这句诗,想起李白在月下独酌,在月下作诗的姿态。而时光跨越千年,在漆黑的夜里,我抬头望月,思绪却不尽相同。

记忆中小时候的夏夜总与月有关。那是个还没有空调的年代,风扇吱嘎吱嘎地吹不走蒸腾的热气,水田中的青蛙还能鸣叫,萤火虫还在空中漂游。而我们总是在停电的夜晚将席子搬到阳台,看着天上的云朵将月覆盖,散去。还记得那时的风是微微的,朱红色油漆的栏杆还不能完全卡住我。

抬头望月,模糊的记忆伴随着些许的蝉鸣睡去。

小时候总被大人告知不能手指月亮,不然会被“割”耳朵。于是在指完月亮后便“隐隐”觉得耳朵疼。而后随着上学对世界的认知增多耳边便不会再“隐隐”地疼了。在世界展开它广阔面目的同时心灵是否跟着一起飞翔了呢?我不知道,月亮也不知道。

我曾想拾一缕相思赠与远方的行人,赠与分散的彼此,赠与同望一轮明月的你。伴你相行,伴你掠过青春的感伤,伴你推开迎面的尘埃。岁月之河的洗涤是一个梦,梦里不知身是客,客踏他方。

而这个梦醒来又不知是多少光阴,光阴中埋藏了多少少年的梦,梦中又涵养着多少光阴。我不知,问月月不语,淡淡的光芒照在草地上。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若干年后同一轮明月又会照着怎么样的我?

我拾一味忧愁赠与未来的我,以纪念,以铭刻。让过去的我奔腾在夜里,看雨飘落洗涤大地。也许有一天隔着长长的时间我将会和过去的我相遇,那请给我一个笑容,让我给成长以生命的勋章。

抬头望月,我终于醒来,却是十几年后。栏杆已经被刷上银色的光辉,阳台已经没有可以放置席子的位置,水田中已经再也听不到蛙鸣。而当年不及栏杆高度的我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超过了几个头的高度。“时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时间就是这样吧,在不知不觉中粉刷了你的模样。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曹操叹吟。

明月不可掇,我们老去的记忆能否重新拾回?明月不语唯有饮酒高歌。

举杯而饮,我已不再是我,我是无数个望月而思的人;我也不曾是我,我是千万缕心魂汇聚的光芒。举杯对月,对的不是月,是过去现在与未来。

旧游如梦,破旧高歌。

随想散文9:松树林的随想

文/超人

我的老家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盆地,在紧邻村庄后面山坡上有一片人工栽植的松树林,与周边光秃秃荒山相比显得格外吸引人的眼光。我每次回老家,几乎都要到这片树林转一转看一看;有时来去匆匆,但尽管如此,我也要站在远处对她看上几眼凝视一番,否侧心中就有一种事情没有办完的感觉——。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那时我正在上小学五、六年级,村里为了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绿化荒山”的号召,组织绿化行动,在冬季农闲时,村里的壮劳力拿着钢钎和大锤上山打眼放炮修建鱼鳞坑。我们这里的山是石灰岩地层,表层腐植层非常薄,为了保证栽树成活得在青石板上修好一米见方的树坑并换好土以备来年春天栽树。来年的春天,乡亲们拿着买来的小松树,挑着水上山开始栽树。你看当时情景:山坡上红旗招展,大喇叭放着革命歌曲,人流涌动,欢歌笑语,场面非常壮观。我们学校为了培养革命接班人,保证代代不变修,对于这样一个锤炼的机会是绝不会放过。决定让五、六年级同学也参加了植树活动。我们两个人抬一桶水,虽然不重,但要往山上抬也是非常吃力,一天下来累的腰酸腿疼。也好,就算我们勤工俭学了,学习林业知识了,有了革命的本色了。就这样山坡的松树林诞生了。

我们校长为了表功主动向村支部书记请缨,承担小树林的护养任务,这下可把我们高年级的学生害苦了。栽树的当年就遇见大旱,一春天都没下雨,为确保成活,我们这些大班的同学两人一组抬水浇树,为了省水我们用水瓢往每一颗小树浇上几瓢,还好小松树的绿色始终没变。到了冬天一遇到下大雪我们就更有事干了,上山拿着铁锹往树坑添雪以备来年春天小树喝到足够的水。虽然脚下的棉靴湿透了,手脚都冻麻了,但我们看到堆的‘雪人’遍布整个山坡依然很开心。经过我们一两年的呵护,这片树林成活了,我也小学毕业了。

文化大革命的高潮阶段也是我的初中时期,经常去开批判会,去聆听“最高指示”的发表,在学校得不到正常的学习,非常郁闷。有时为了躲避不愿意做事情,不时‘逃学’,独自一人来到这片松树林,轻轻抚摸她,拥抱着她,和她比一比谁长高了,与她站在山坡上,一起眺望远处的天空——

不知道从那一天起,我突然感觉长大了,高中都毕业马上就要离开家乡参加工作,这在当时来讲,让乡亲们尤其年轻人非常羡慕的事,亲朋好友到我家和我话别,都在叮咛我“出去好好干”。临行前头天晚上,我顶着姣白的月光,信步登山来到这片松树林,或许是好久不见,或许就要离开家乡,一股热流涌上心头,虽说是隆冬季节,丝毫没有一丝凉意。比一比松树都超过我了,量一量也粗了;有的树杆开始酿出松香往外流淌,散发着喷鼻的芳香;有的已开始结果,小松鼠在树枝跳来跳去寻找它们食物———。看到和我一起成长大的小松树郁郁葱葱茁壮成长,我的心无比慰藉,可以安心的远行了。

八四年春节我带着新婚不久妻子回老家探亲,那时还没有电视,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做在一起唠嗑,我婶娘跟我们说承包生产队苹果树而成了万元户,比我叔叔一年工资还要多,心中的高兴从眼里流露出来。在走亲访友的闲暇之余,我带着妻子来到这片松树林,我问她:“你看看这里的松树和其他地方的松树有什么不一样”?她摇摇头说:“不知道”。我告诉她,这里的松树酿出松香要比其他地方的松香味道更浓,树叶更细,这都是因为山区缺水干旱造成的,她要适应在这里生存的环境。妻子点点头好像有点认同。

九十年代初期我调回家乡的县城工作,回老家的机会也就多了。有一年放暑假女儿要我陪她回老家转转,这时正是老家瓜果飘香的季节,让女儿尽情的享受。晚上乘凉散步,带着女儿来到这片松树林,女儿问我:“为什么这座山有树,其他山光秃秃”?我告诉女儿这片树林的诞生、成长的过程。她眼里流露出诧异感觉,就像在听天书一样,简直不可思议。我告诉女儿这是爸爸的伙伴和朋友。

如今我已过天命迈向花甲,而心中的小松树确亭亭玉立,个个都向长大的男子汉,傲然挺拔。然而我始终惦记她,怀念和我一起长大的她。

随想散文10:读书随想

文/陈顶云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但如果是一位农村妇女在读书,恰恰被你碰见了,你会怎么想?我老公的堂哥是位老师,他来我家串门,恰恰就看见我歪在沙发上读书。他看了看书名,是世界名着《百年孤独》,又看看我,笑了,说,我没事经常在村里转悠,就没看见一个读书的,今天算是看见了,而且还是一个农村妇女!

这句话乍听有逻辑问题,一千多口人的村庄难道就没有一个读书的?细咂摸,他说的还真有道理,抛开学生们不说,就说在家种地的,娱乐有电视电脑,快捷方便还容量大。外出打工的,闲暇时,每个人都抱着智能手机在玩儿,随心随意。听他一说,我在村里溜了一圈儿,确实没有看见一个读书的。

其实我是地道的农民,平时种地,闲暇打工,阴雨天或者晚上,看看书,写写小说,充实而惬意。

通过读书,每逢遇到解不开的难题,我会举一反三地去处理,心胸开阔了很多。

邻居在我垫的沟壑里种了菜,绿意盎然。虽然是他的墙西,但那是我出钱出力垫的土,我本来想让他再补偿我几车土的,毕竟曾经花了好几百块呢。但一设想,如果他同意了很好,如果他勉强答应给钱给土啥的,就怕以后看见我们,心里有疙瘩吧?我索性就劝老公,为了能出门看到笑脸,为了每天能有个好的心情,咱们就舍了这股财吧。如今好几年过去了,我和众邻居们关系很好,互通有无。正炒着菜,没酱油了可以借。谁家炒个野菜啥的,满大街送。谁家樱桃熟了,不用通报,上树就摘。以前很别扭的邻里关系,在我的带动下,其乐融融。

多读书多写作还能结交天下文友,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有位同省的文友,知道我想买一本小说选,在我不知道的情况下,给我网购来了,收到的时候,惊喜莫名!有两位北京和浙江的姐妹,听说我在偏远的山区没有书读,一下子给我邮寄来一箱书。捧着一本本带着朋友真情的书籍,那种美好的感觉,一直温馨地萦绕在心头!

有位伟人说过,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开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国家提倡全民读书,我也打算身体力行。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读书中来,我就经常给庄邻们讲书里的故事和笑话还有生活常识,他们一看我讲,都洗耳恭听,说我是老人经,什么都懂。我说是在书里看的,如果你们想看,我有。

有很多年轻人知道我有藏书,每隔不长时间就来借一回,弄得我都没有书看了。

我发动的全民读书虽然给我带来了一些麻烦,但看看爱读书的他们,我终于有了同伴,能一起讨论书里的事情,我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惟愿我的父老乡亲们爱上读书!就像我过年时贴的对联一样: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