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的文章

请欣赏隆冬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隆冬的文章1:不忍舍弃的骨头

文/六月荷

隆冬四九的前几天,暖阳普照,似春光融融。

昨天下午,天空骤然变脸,彤云密布,呼啸的北风一阵紧似一阵,刮得天昏地暗,一时气温骤降,白杨树上,仅剩的几片枯叶,也被狂风赶尽杀绝,只有孤零零的枝和严寒对峙。不一会儿,竟下起雪来。

一条瘦得仅剩骨头的狗,叼着一块硕大的骨头,耷拉着尾巴蹒跚地从我前边走过,一双眼睛惊恐而又警惕地注视着行人。它一边走,一边似乎还在寻找着什么?这引起我的好奇,我不敢尾随,怕惊动它,只用目光跟踪。

它把骨头叼到一块人迹罕至的草地上,才肯放下。它巡望了一下四周,稍稍喘了口气,便开始修理那块骨头。

骨头已发白,正反横竖都没有开采的价值。一双饥饿的眼睛和嗷嗷待哺的胃,命令它做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尽管它有一副无比锋利的牙齿,可它那孱弱无力的身体,面对坚硬如铁的骨头,却一点办法都没有。津液流了一地,可怜的胃什么也没得到。狗有点泄气了,耷拉着脑袋,趴在落满雪的草地上。

雪纷纷扬扬越下越大,很快就把那块骨头淹没了,狗失神的眼睛,始终盯着那存放骨头的地方。鼻腔时不时地还冒出一股股淡淡的白气。

第二天早上,雪停天放晴了,几只乌鸦围在昨天狗儿呆的地方哇哇地叫,走近才发现那狗已冻成冰坨,跟周围的冰雪融为一体了。四周除了鸦留下的一串串哀思的脚印,洁白一片。此情此景,我的鼻子一酸,竟流出了泪水。再看冻成冰坨的狗儿,居然还是昨天那神态,眼睛依然注视着那骨头存放的地方。

回家的路上,我心情忧郁,走得很慢。我在想:这一定是一条失去家的狗,这狗曾经一定接受过主人严格的训练,要不然,它怎么会抱着一块毫无利用价值的骨头,活活地饿死,冻死,也不越雷池一步呢?它完全有很多办法,很多理由,让自己活下来的呀!可是,它没有!想到这儿,我回过头来,再次看了看狗儿所在的地方,心中顿时对狗儿肃然起敬!

隆冬的文章2:浅酌香茗,沉浸书香

文/篱珞疏疏

隆冬的月份,时光的脚步薄凉而略微清浅。某些时候,不言亦不语,时光也变得闲散下来,在喧嚣的环境中待的久了,就总是想找一个幽雅安静的氛围将浮躁的心灵沉淀下来。浅酌香茗,沉浸书香。

——题记。

如果说一场花开只待一场无言的邂逅,那么你我的相遇却是这人海间的擦肩而过之后的最美。有些人,离开了,回来了,可是这份缘份却没有在人山人海中走失。我说你我之间的相遇是一行文字,一段故事,一念情意。

文字飘香纸墨含情,用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将佛理修养化作美好心情,把你的心灯点燃,领你去读水墨泼洒着水的清颜,和一缕情怀的释然绽放,一袭妩媚词浓浓的古风,淡淡的情意,浅浅的伤怀。用一种心思去怀揣去氤氲,只觉一怀的淡泊与宁静,这是一种心情。大风起兮,长歌一曲,把酒临风,笑看人间。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泣血的残阳,洒在岁月的长河中。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遥远的记忆,响彻在历史的天空里。

生命,俨然一本厚重的书稿,自己撰写,别人品读。写的未必通透,读的未必清楚。前世今生的种种,或平庸光辉,或悲喜更迭,逐一成了文字背地的注解,留在后代,任人评说。这样的一本书,要捧在有缘人的手上,才读得出味道,才听得懂文字深处的自白。

读书,是与另一个灵魂的直面和对话。这个灵魂,也许高贵,兴许低微,然而真实,坦荡。所有的往事,所有的盼望,所有刻骨铭心的痛,所有无奈成真的梦,都依附那些文字的连续和表白。感悟不到同一片星球之上还有如此生命的存在。斑驳的日子一如流水,东升西落的太阳每天守时出现,晨曦伴随着出巢觅食的鸟儿现出生机和活力,余晖跟随着斜阳默默地坠落,悄悄地寻找自己的归宿。

“博览群书添雅趣,缕缕书香胜饭香。”打开书本的瞬间就把时间定格在了那一页的斜线之上,凌乱的发髻遮掩不住炯炯有神的目光,怅惋词人的婉约,慨叹诗人的悲怆,更无法掩映敦煌千年一叹的荒凉。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思绪峰转千绕,让你无法不去追逐生命的真谛。

淡淡的书香,韵味悠久,沁人肺腑,那是来自于灵魂的香气。什么都可以伪饰,只有文字不能。有怎样的灵魂,就能写出怎样的书稿。一本好书,常常不是由于富丽的辞藻,纯熟的写作技能,而是在那些文字的背后,我们听到了一个灵魂最实在的呐喊和最动情的诉说。可能感动我们的那些书,常常是因为在那些书里,也有着我们回想的影子和类似的经历吧。那些遥远的章节,和一些逐步恍惚的片断,在陈腐的书页里,已经褪尽了所有的出色。

可是,总有些段落还坚持的那么完全,连那些段落边泛黄的,深深浅浅的折痕,都会在多年后,触动我的心。书里封存着的,是怎么的心境?那些温暖的日子里,有没有微寒?有不一切都归于平淡之后,还会想起的伤感?

静夜,舒缓婉转的背景音乐微微响起,洗去铅华,素面赤脚,把墙上的壁灯捻成最柔和的光,俯拾手边之书,在文字的堆码之中串联成篇,用心去感悟其中的辛酸与惆怅,恍若穿越时空的隔阂。把心沉入到另一个世界,凝听来自另一个生命的呢喃低语。所有的负累,所有的纷争,在此刻都开始阔别。我在书里变换不同角色,体味不同心情。

夜,淡淡的忧伤,勾起一段心伤。也许,往事如过眼云烟般消逝。已经习惯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泪了,已经习惯在安静的午夜,走近一个又一个生命,阅历一段又一段岁月,试着在别人的悲欢里,了悟自己的爱恨。可是,毕竟有多少本书,读了一辈子,悟了一辈子,到最后,还是不懂?整个世界,陷入寂寞的混沌。仿佛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

当思念的痛穿透过心房的时候,习惯性的打开喜欢看的书。或者打开电脑,留下一段文字,寄托一份痴情,然后再细数着那一页页的心情,总感觉你好像就在我眼前一样,我似乎看到自己眼底深藏的那一抹泪痕,深深的,湿透了我的心。

文字,是我们内心的一片安静的湖泊,就如一片雪花自由的由心间飘落,整个世界开始变得洁白。疲于敷衍高速运行的都市生涯,有时候也须要给自己刻意寻找一些寂寞的机遇。在属于相对个人的空间里,梳理自己的心情,沉淀曾经的岁月,有一点点的随便,有一点点的庸勤。这样的时刻,给自己泡一杯茶,给寂寞增加了多少分温馨的暖色,让寂寞成了一种难得的精力享受。就好象给咖啡加点糖,让清苦的当面渗出些甜来。

在繁复的日子里,偶尔停下匆仓促的脚步,品一品岁月的安逸,醉一回优雅的芬芳。忍把浮名换做浅酌低歌,曾是多少浪漫文人的幻想。功名的追赶,感情的迷失,让我们的心急躁狂热,让我们常常痛苦的徘徊在取舍之间,这样清淡优雅的欢愉也就显得格外的珍贵,格外的叫人向往。

书香之鼎力彪炳千秋,哪管白丁往来衣褴褛,哪管王侯将相朱门红,历史轻轻揭去那一页,永恒之源依旧是书香。一个人,一颗平和的心,就着往事,就着月光,静静的享受生命的醇厚与芳香。浅酌香茗,沉浸在书香里。

隆冬的文章3:我家阳台小菜园

文/赵利勤

虽然时至隆冬,但我家的阳台依然绿意盎然,一派生机,这都得益于母亲在此精心经营的小菜园。

我们老家是菜区,家家户户以种菜、卖菜为生。记得以前在老家时,父母整天都是在菜地里忙碌。后来,我们兄弟几个都在城里有了工作,父亲去世后,我们把母亲接到城里。刚到城里,老人家很不习惯,说了几次想回老家,但她年纪大了,需要人照顾,所以我们都不同意。

有一次,母亲看到我家阳台上放着几个空花盆,就说:“我闲着,花盆也闲着,不如我在花盆里种几棵蒜苗吧!一来你们吃着方便,二来我也有事做了。”听母亲这么一说,大家都很高兴,心想只要母亲不回去,她爱怎样就怎样吧!

厨房里有蒜,母亲不让我们插手,她先用小铲子把花盆里的土松一下,平整好,再用水洒湿,然后把蒜一瓣一瓣、整整齐齐地种到花盆里。没几天,蒜还真长出了翠绿的嫩芽。从此,我家的阳台就没有闲过。家里有漏了的脸盆,或者是废泡沫筐,母亲都拿来种菜。有人家里装修厨房,把换下来的洗菜池扔到了垃圾堆上,母亲像是拾到了宝贝一样,让我把它搬到家里,在里面种上菜。就这样,我家的阳台除了一尺宽的地面空着能过人,其他地方都堆满了各种各样的“菜盆”。种的菜也是种类齐全,有菠菜、西红柿、辣椒、韭菜等,母亲还别有创意,让豆角往阳台的护栏上爬。

母亲在阳台种菜,我们全家都很支持。我们不但省了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每个人都从中受益匪浅。母亲有了用武之地,每天都很精神,身体也更健康了。我读书累了,就到阳台上呼吸新鲜空气,看看绿菜让眼睛休息一下。我再也不用担心忘买菜了,女儿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更主要的是我们家更环保了,淘米水、洗菜水也没有浪费,吃的菜不仅新鲜,还绝对无污染。有时,母亲还让我送给邻居一些,邻里关系也处得更好了。这些都是多少钱也买不来的啊!

隆冬的文章4:想念凤凰水蜜桃

文/沈旸

时值隆冬,水果店里桔色唱主调:橘子、橙子、柚子……虽然暖洋洋、亮堂堂的,但我还是时常想念八月里的凤凰水蜜桃,吃的时候一股清甜之味霎时溢满口腔,美味在舌尖涌动。

凤凰水蜜桃是张家港的特产,个大、味甜。轻轻剥开果皮,果肉宛如婴孩的肌肤,嫩嫩的,水水的。迫不及待地尝一口,软软的果肉,入口即化,但那特别的香甜则完好无缺地保留在口腔内,让人回味无穷。水蜜桃饱含果糖、葡萄糖、蛋白质等成分,而且含铁量较高,在水果中几乎居首位,所以吃桃子可以防治贫血。

我是个小馋猫,见到美味就会口水直流。记得有一次,正要吃晚饭,见妈妈买了一箱水蜜桃回家,我欣喜若狂。拒绝了丰盛的晚餐,我把水蜜桃洗净后就“啊呜”一口咬了下去,汁水全都流了出来,脸上、手臂上、衣服上都是,可我毫不在乎,一口气连着吃了四个,结果晚上胃里很难受。可到了第二天,好了伤疤忘了痛的我,又背着爷爷偷吃了一个,味道真是好啊!

水蜜桃不只限于普通的吃法,还可以做许多新奇的美味。比如:水蜜桃奶昔、冰糖水晶水蜜桃、水蜜桃果粒酸奶……想想都令人垂涎欲滴!

我盼呀盼,真希望时间走快点,到暑假就又可以吃到我的最爱——凤凰水蜜桃了!

隆冬的文章5:诗报蜡梅开最先

文/朱秀坤

隆冬时节,最让人喜欢的物候有两样,一是大雪,二是蜡梅,若二者得兼,轻黄缀雪,清芬彻骨,那雪益发清峻,花却未必眼热,只将孤艳付幽香,不肯皎然争腊雪——如此低调与谦让,更让人喜欢。

在水乡,雪不多见,一年也就一两场,鸡爪雪,没过鸡脚,画一行竹叶,再跑过一只狗,添一行梅花,鸡犬过雪桥,一路竹叶梅花,有趣。

一夜酷寒。清晨撩开窗帘,真下雪了!开门时雪还在飘,香樟、塔松、广玉兰这些常青树下雪之后水灵灵的,越发精神,那笔直的水杉树上略略敷了些雪,枝杈上的喜鹊窝也落了点雪,只不知夜里鸟儿冷不冷,该不会吧,要不,它们喳还会喳喳地叫得开心吗?

地上已有薄薄一层雪,真不忍践踏。更多的雪却化了,到底地气暖,存不住的。心里念念的,却是四牌楼前那两株蜡梅,去年大雪时,曾拍过几张好照片,至今存在我的电脑中不舍得删。那是两株金钟梅,花大,重瓣,香气浓。以四牌楼上古雅的各种书法匾额作背景,微距雪被下怒放的蜡梅,拍出来的照片是一片翰墨与蜡梅相提相携,彼此增色添香,更具几分古意。连旁边的几位闲客也聚拢过来,掏出手机“啪啪”拍个不停。记得某乡镇有个农家展馆,院里一株硕大的老蜡梅,是素心梅,花开得那叫一个热闹,天暖时,甚至有蜜蜂在那里嗡嗡——这个雪天,压了些雪,会更美吧?倒让人想呢。

实在说来,蜡梅是算不得梅花的,不同科也不同属,就像雀梅、茶梅、刺梅、三角梅、榆叶梅、干枝梅,那是梅么?不过因其花朵金黄似蜡,迎霜傲雪而得名罢了,又因开在腊月,故又有了腊梅的说法,在我以为,还应写作“蜡梅”为宜。

蜡梅是插瓶的好材料,三九四九冰上走时,诗里赞美梅花“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其实真正的梅花还在春梦里打朵儿呢,“腊后春前见蜡梅”确是实情,公允的诗人则会说“,小奁分寄雪中妍”或者是“羞得江梅都避舍,满园不见一枝芳”,诚哉斯言。在万物萧条的腊月里,取出插得太久的芦花与蒲棒——那也是有意境的清供呢。下楼,折两枝蜡梅入瓶,略贮些清水,马上就是一室的芳馥。晴天,花开暖阳,蕾破黄金;午后,胆瓶古旧,长廊微雪;霜晨,芳姿出尘,铁骨铮铮;夜间,一盏灯火,几枝疏影,人在灯下用功,间或瞥一眼这添香的蜡梅,也算不上孤单了,心内更增几分暖意。便是梦中,思绪一旦沉淀,更觉幽香袭人,心旷神怡。

再拨了霜雪,折几枝南天竹,密密的小红果子玲珑可爱,与蜜黄的蜡梅正好相得益彰。一个艳红,一个明黄,一个有翠绿的叶相扶,一个是铁骨来担当。面对如此花与果,色与香,再有满堂的红对联、家人的欢声笑语、厨房里氤氲的肉香菜香,捧一壶清茶,人已泡在香浓的年味中了。

一枝几案随手置,便觉春意生睫眉。

隆冬的文章6:村谣

文/王凯

去岁隆冬,不小心追尾。这边惊魂未定,正手忙脚乱报案、送伤者就医,家中对门才咿呀学语的晨晨就开始大街小巷广而告之了:“大车撞小车,撞了个大坑。”第二天一早,偶遇平时不经常见面的小学同学,一开口就送出关心:事情处理咋样了?

村里人多嘴杂,连不到两岁的邻家小女孩都“无师自通”“乐此不疲”,没有长腿的“坏事”自然像插了翅膀一般,没多久就满城风雨、人尽皆知了。

村谣的威力,谁亲身经历,谁领悟最深。

至今深深扎根于广大乡村、以男耕女织为显着标志的农耕文明,使得村里仍有不少自愿不去上班、一心留下来看孩子、做家务的家庭妇女。正是她们在有意无意之间,将家长里短的村谣接力传播。

长守家中的女人们,总要苦中作乐、忙里偷闲,习惯走东门串西户,你一言我一语地唠叨或是亲眼目睹、或是道听途说的新闻旧事。新闻联播里的政治经济太过“高大上”,远离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只有身边发生的大事小事,才能使织毛衣、纳鞋底之类的活计不显得那么枯燥漫长。这些源于生活又不高于生活的真人真事儿,其中有不少笑中带泪的奇闻趣事,堪称现代版的《拍案惊奇》。

“深夜凿墙为哪般?只为偷粮牵羊”“明里称兄道弟,暗中偷走拖拉机”之类的天方夜谭,怎能不激起好事村民的浓厚兴趣和传十传百的冲动?而像“昔日菜贱伤农无人问津,今朝行情喜人却被偷光”的无端破财,怎能不使其他种菜大户顿生“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之感,还有对无“道”之盗的一致愤慨乃至破口痛骂?

而“千里修书只为墙,他让三尺又何妨”之类的划界纠纷,由于鸡毛蒜皮的事而形同陌路甚至恶邻相向的传闻,还有极个别总想占公家和他人便宜的精明人士,同样是促膝长谈时怎么都绕不开的话题。

众人拾柴、自发形成的乡村“太阳报”,最青睐的就是这些真真实实发生在或亲或疏的左邻右舍身上的负面新闻。

当然,街头巷尾口口相传的,并不全都是瞬间传至千里之外的坏消息。谁家孩子上学不用操心,品学兼优;某家儿媳妇特孝顺,从没有跟家里吵过嘴红过脸之类的好人好事,总能引发集体羡慕忌妒恨。不禁由衷感叹的背后,是如此凤毛麟角的正能量,可遇而不可求;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是婆媳不和,兄弟不睦……

想起爷爷常说的一句话: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人是非。这应该是饱经风霜、阅人无数之人更高层次的人生感悟吧。

自从有了突然成为谣言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茶余饭后再听闻村谣时,再不会一笑了之了。

隆冬的文章7:快乐的丝瓜风铃

文/郝天鹰

隆冬,是西北风猖獗的季节,“寒风响枯木,通夕不得卧。”自从过了不惑之年,睡眠就日渐减少,五更时分,被一阵“呜呜”的北风吼叫声惊起,侧耳细听,院子里也响起了哗啦啦、哗啦啦……的声音,是谁在凛冽的寒风中快乐地唱着歌?我趁着晨曦从窗口望去,原来是一只挂在树叉上的老丝瓜,它像一只风铃一样,一边随风舞动,一边发出悦耳的歌声。

这是一只被人遗忘的老丝瓜,经过寒冬的洗礼,它通身变成了暗褐色,皮质坚硬,布满了纵横交错的纹理,像极了老妇人脸上的斑点和皱纹。

回想起夏秋的季节,它头带着一朵黄色的喇叭花,穿着漂亮的绿裙装,细细的腰身像一个极致的美人,而今,腰身黑粗……让人联想起“美人迟暮”这个成语。但不同的是迟暮的美人大都和浓浓的忧伤和悲凉相伴,而它却像一个沉醉在舞曲里的舞者,也像一个自由的歌者,尽情地、潇洒地、在严冬里陶醉着。

它随风飘忽的铃声也像提醒着人们,盼望着人们,在这舞台谢幕的瞬间,把它尽早收去,它的腹中还孕育着许多黑黑亮亮的丝瓜籽,明年把它们种上,又是一茬朝气蓬勃的丝瓜小苗。剩下的筋骨还可以治病,也可以用来当碗刷……

听老中医说:丝瓜皮、丝瓜络(瓤)和丝瓜子是3种常用中药。丝瓜皮能退火毒,消热肿;丝瓜络能清热化痰,通经活络;丝瓜子能退热降火。丝瓜经过霜天后清凉的药性更强,如加些糖能使药性更和缓,起到清热、消肿、降火、止痛的目的,对慢性咽喉炎有好处。

读到这里,我明白了老丝瓜全身都是宝。天明时,轻轻地把这条老丝瓜取下,在它躺在我手心的那一刹那间,我分明感到它欣慰而又自豪地笑着。此刻,把自己的余热全部贡献给人间,也留下了最后的一抹温暖,让快乐永驻人间。

隆冬的文章8:花卡子

文/焦淑斌

济南的隆冬,大雾时常笼罩着多半个上午。树叶或金黄或艳红,隐约在雾中,似花朵似云霞,给萧瑟的冬日增添些俏丽。房屋、树木也在雾中安静着,雾浓时就像剪影贴在白色的幕布上。

窗外的法桐树,硕大的叶片被一阵风吹落,在半空里摇曳了几下,三五片落到地面,一片落在窗台上。从摇椅上起身,打开窗户,一阵凉风把我吹个激灵。暖气房里呆久了,慵懒一下子被吹醒了几分。探出半个身子把叶片拎进屋,放在茶几上,擦干雾水,仔细端详,叶片黄绿的颜色。左侧的边缘半圈已枯干,泛起了铁锈般的红色,叶柄旁边,一处虫子咬过的痕迹,参差的样子,不敢确定这算天作之美还是遗憾的瑕疵。阳台的工作台上,放着前几天没收起的美工刀,就拿起来在叶片上镂刻,究竟雕刻成什么样子没有具体的意向,只是跟着叶片原有的脉络去镂空。我把雕刻过的梧桐叶举过头顶,一小片的光透下来,是些不规则的时光碎片。

就这样看着看着,忽而想起金鱼花卡子。

花卡子是胶东地区七夕节作巧饼的模具,一块木板雕刻上金鱼、瑞兽、荷叶等寓意祥瑞的图案。我独钟爱着一枚金鱼图案的花卡子,农村的集市上逢节日总可以买到。我曾在老家的集市上买了一套花卡子作为陈设,摆放在家里的博古架上。一块上好的红木,我请人雕成一枚金鱼图案的花卡子,这个举动着实让身边的朋友大呼惋惜,而我坚信给这块红木找到了最好的归宿。

从前七夕节,老家都会做巧饼,用红苋菜和菠菜汁把面染成红的绿的面团,放进花卡子使劲压一压,压出一个漂亮的鱼形麒麟,荷叶的巧饼就做好了,蒸熟,用线穿起来,挂在窗边。我总不舍得吃,日子久了就风干了,风大时吹得哗楞楞地响。我时常把花花绿绿的巧饼从窗边取下来挂在脖子上,在镜子前面照来照去,哥哥就会撇撇嘴说:“丫头片子又臭美!”

前些日子母亲说:“你权家大娘走了……”母亲说这话的时候,眼泪在眼圈里打转,我也心头一沉。我知道母亲的眼泪不仅是因为大娘的去世,还有清贫岁月里对我的愧疚。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也是出生在家里最拮据的时候,每每说到这些母亲总是别过头去抽泣……

权家大娘不是我本家的亲戚,是儿时的邻居。我离开老家二十年了,每年总要回去几次,也常去看看权家大娘。大娘年事已高,耳朵也背,每次去,她总会问:“你是谁家的闺女啊?我不认识你。”我就趴在她耳边大声告诉她:“我是灵儿……”一听见我的名字,大娘就正一正身子,伸出枯槁的双手一把拉住我:“老三家的灵儿?哎,我们灵儿也长成大姑娘了,不易啊不易,有婆家了吗……”近些年,几乎每次大娘都重复着这几句话。

在早些年大娘会说起的更多:“那年你在家里扶着窗棂哭得厉害,***把门锁了去生产队收玉米,我又爬不了墙头,就拿竹竿挑着三个巧饼递给你,你就不哭了,就笑,就使劲的啃巧饼,嘎嘣咯掉了一颗牙,你不哭,还是一个劲的啃巧饼。大娘也是没办法,只有这一挂风干的巧饼,但凡有软和的东西,大娘不会让你啃巧饼。让大娘看看牙齿长得好吗……”自从那次啃巧饼掉牙以后,大娘常塞给我一小块馒头,说:“快吃,大口吃,别让别的孩子看见了,我给你蒸过的,软和着呢不会咯到牙!”那些清贫的岁月里,饥饿醒来的午后,一个人恐惧地哭泣,墙头上竹竿挑过来的三个风干的金鱼巧饼……这个场景总是浮现在我眼前,午后或者梦里。

这些年里我去过很多地方,见过各种各样的木雕,而独眷恋着一枚花卡子,美食也吃过无数,依然时常想起巧饼的干香,在唇齿间久久的弥漫。如今人们把七夕节过得很洋气了,巧饼很少有人会做了,那些风干的巧饼没有谁家的孩子愿意吃。近些年我也没有自己动手做巧饼了,只是在窗口挂上一串鱼型的风铃。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