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散文

请欣赏民谣散文(精选4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民谣散文1:治理“民谣”面面观

文/王霁良

所谓“治乱用重典”,近来政府打击“民谣”,凡造谣生事尤为在网上蛊惑人心者一律法办,政府猛逮了一批制造谣言是非者,报纸上登了各省逮捕法办的人数,多的省份已经法办了200多人,一时谈“谣”色变。

但在整治过程中也出现了矫枉过正的事,有人在网上多说了两个死于矿难的人数,就被整到局子里,未免有点小题大作。不免想起刘备当政的年代“天旱禁酒”的事来,蜀国的简雍曾拿“淫事”开过刘备的玩笑,起因于某一年蜀地大旱,粮食歉收,朝廷下令禁止造酒。结果下面的官吏执行起来就走极端了,——“吏于人家索得酿具,论者欲令与造酒者同罚”,你有这酿酒的工具,就是你现在没酿酒,也得和酿酒者一样判刑。有次简雍陪刘备郊游,碰见一男一女并肩而行,简雍说这两人欲行淫事,陛下为何不缚?刘备笑了,“卿何以知之?”说简雍你小子这不是胡说八道么?人家长了那东西,当街就办那事,可能吗?简雍挺认真地说:可他们有奸淫的工具,应该与那些想造酒而没能造酒的人同罚。刘备听了哈哈大笑,就下令赦免了那些私藏酿造器具的人。这个故事《启颜录》、陈寿《三国志》里都有记载,应该是真事。

中国是法制国家,一个人因言获罪而犯法,量罪要看他适合哪款哪条,而不是有法不依一味打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太平盛世,还是少折腾的好,中国的整风运动几十年来接二连三,不应牵连而牵连进去的人何止千万?应该说,治理“民谣”,一定意义上起到了阻止谣言泛起的作用,尤其是网上的谣言传播,但客观上讲也是在保护那些行将落马的干部。随着“民谣”的整治,民间一些人士在认为是“文字狱”的同时也提出了对“官谣”的质疑,应该说“官谣”也是存在的,像刘铁男被举报,国家能源局却对外定性举报者是“纯属污蔑造谣”,恐吓说“我们正在联系有关网络管理部门和公安部门,正在报案、报警。将采取正式的法律手段处理此事”,这就是“官谣”了,“官谣”背后的权力色彩很浓,借助的不仅是网络,更有着公权支撑的权力机构新闻发布会这样的特殊平台。“有识之士”甚至认为大有“谣翻中国”之势。

有个博客名叫溪翁的这样说:“官谣由来已久,国民党不抗战,现在抗战胜利了,他要下山摘桃子了。现在看来,是一个不小的谣言,伪造了历史,骗了我六十多年,2004年去腾冲后才知道真相”。依这个说法,“官谣”当然还有很多,像“亩产万斤粮”、“三面红旗”、“大跃进”之类。更有人说:“人们常常感慨为何没有生活在新闻联播里,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人们感到自己的生活现实跟联播里的报道大相径庭、相差太远。新闻联播里整天的歌舞升平、喜报连连、太平盛世难道没有歪曲事实?难道客观公正?那么为什么总给人拖后腿、被幸福的感觉呢?打击官谣,莫过于首先整治新闻联播,让假话、空话、套话、大话这种合法的官谣销声匿迹。”

民谣散文2:庙会

文/丁明烨

民谣曰:莲台起庙会,唱戏天仙配,庙内参参佛,庙外逛一会,买头大骡马,买床缎子被,买双绣花鞋,买对玉石坠。回头去饭铺,唱个二两醉。

中国是信仰神的国度,山有山神,河有河神,林地有土地神,老百姓相信“头顶三尺有神灵”,冥冥之中护佑着我们,主宰着我们的吉凶祸福。自古农村便有建庙供神的传统,所供奉的神灵也林林总总,有玉皇大帝,有泰山老母,有玄武大帝,有观音娘娘,有仙姑老奶奶,他们共同的目的就是为人们免除灾祸,保佑当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凡较有名气的大庙,必有庙会,会期有的一天,有的三天。庙会期间,人们虔诚地燃灯,焚香,参佛,敬神,自然也少不了唱大戏,顶狮子,踩高跷等民俗活动。会上人声鼎沸,香火缭绕,一派繁荣详和景象。

“真神要用心感应”,心诚则灵。来赶会的人,各有各的心思,有的祈求家财兴旺、五谷丰登的,有的为儿子、闺女求好姻缘的,有的求门丁兴旺,早生贵子的。同时,也为商贩们大把大把地赚钱提供了契机,卖香铂纸钱的,油条包子的,卖儿童玩具的,喧嚣热闹,人声鼎沸。最多的还是闲逛的人们,没有祈愿,没有目的,就是溜溜腿,散散心,开开眼,看看热闹,最是悠闲自在。

庙会一般选在春节过后的农闲季节,每当庙会,附近居民便邀请十里八乡的亲戚朋友前来赶会,一是祈请神灵保佑,再就是来到家中宴请亲戚宾朋,把酒言欢,一叙家常,自是其乐融融,热闹非凡。

庙会,是一种节日,一种信仰,一种文化,为古朴沉闷的村落,增添了些许的灵性和神秘。

民谣散文3:贴灶神

文/丁明烨

民谣曰:年年腊月二十三,打发灶君去上天,骑着白龙马,侍女排两边,一走走到灵霄殿,老天爷问,那一家作恶,那一家行善,行善的降富贵,作恶的降灾殃。灶王爷,好心肠,好话说了一庙堂,老天爷,真高兴,下令说:明年起,春天早下雨,秋后晚下霜,多收五谷子,不降灾和殃。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是“灶王爷上天”之日,民间有贴灶神的习俗。每到这天,家家户户都将灶王爷画贴到灶门旁,让灶王爷保佑居家平安,生活富裕。灶房贴的灶王爷是油彩印制的版画,灶王爷端坐中间,两边是两个侍女,构图饱满,色彩艳丽。这样的画,贴到灶口灰黄色的土墙上,醒目提神。

画像贴好后,要进行祭灶,先燃上一柱香,再摆上一些供品,供品是麻糖、枣糕等粘性食品,意即吃这些东西把灶王爷的嘴糊住,在玉帝面前少说自家的坏处。然后开始祷告,求灶王爷上天多言好事,下界保家人平安。

传说灶王爷主管监督一家人的生活起居,每年的正月初一到各家各户到岗履职,腊月廿三到天上汇报凡间状况,根据表现,由玉帝定夺对人们的奖掖和惩罚。对多德行善之人,玉帝便赐予福禄,延长阳寿。对坏事做多的人,玉帝便让其遭受报应,削减寿命。而高高在上的玉帝对人间之事并不完全了解,奖惩全凭灶王爷的一张嘴左右。因此灶王爷还有一个别称,叫作“东厨司命”,主管人们的祸福命运。

对于监管人间日常生活的灶王爷,人们一刻也不敢怠慢和冒犯,每做好吃的食品,必供奉给灶王爷,平时不能将刀斧之类的利器置于灶上,不能用硬物击打灶台,不能将污秽之物送入灶内燃烧,日常生活中不能抛米撒面铺张浪费,不能在灶王爷面前说脏话、发牢骚、吵架、骂人、哭啼等等。这些禁忌的原因看来可笑,但是却起到了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促进家庭和谐安宁的作用。

现在,无论城市还是乡村,用柴禾灶的少了,烧饭换成了煤气灶、蜂窝煤炉,更是见不到灶神的身影了。没有了敬畏和约束,缺少了监督,习惯放纵的人们,便时常做出一些超越底线的“出格”事来,难免遭受“上天”的惩罚和报应。

民谣散文4:冬至送冬

文/常山书生

民谣曰:“冬至送冬,父母安宁。”冬至日回娘家,俗称“送冬”,是北方一些地区流传已久的民俗。过去乡下条件差,冬天,老年人避寒保暖讲究的是猫冬,身体不大好的叫熬冬。病情重的老人,过冬如过鬼门关。冬至数九后,不少老人的病情一般会加重,更加引起儿女的牵挂,正所谓:“惦念爹娘夜难眠,老人可该添衣衫。有道送冬不送终,盼我爹娘寿比山。”

给父母送冬的筹备活动,在冬至节的前几天就开始了。女儿们亲手为父母做鞋做袜,或赶集上市场给父母买衣购帽。衣裳讲究的是宽松柔软轻便,吃食讲究的是酥软营养价值高。一样样一件件,都是货真价实的好东西,都有女儿的孝心在里面。

冬至节的早晨,这些出嫁的女儿就忙活上了,把给爹娘预备的东西分别用包袱包好,给小儿女换上干净衣裳,最后,也不忘把自己打扮一番。有婆婆的,言语一声,没有婆婆的,把门子锁上,然后与女婿一起回娘家。

冬至节上午,在乡间的路上,回娘家“送冬”的女儿或坐车或步行,络绎不绝,撒下一路的欢声笑语。

女儿还未到家门口,爹娘哥嫂就迎出来了。进了暖和屋,女儿便把孝敬爹娘穿的吃的用的全拿出来了,摆了一桌子。为了取悦嫂子,还专门带给嫂子一块印花头巾或从集市上买来的香胰子(香皂)。一家人亲热的话语、欢乐的笑声在院子里回荡。

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女儿来“送冬”,娘家给女儿包饺子是少不了的。闺女一进门,全家人就忙活起来了。娘亲和面,嫂子则在案板上“当当——”地剁肉、切菜做馅儿。如果女儿带着女婿来,老泰山和大舅哥就会张罗酒菜,陪着女婿喝几盅自家酿的地瓜烧。而哥家和妹家的娃子们,早就结伴跑出家门玩去了。正是:冬至送冬爹娘喜,开门迎来自家女。贴心话儿说不完,数九寒天春风起。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