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圆文章

请欣赏团圆文章(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团圆文章1:期盼假日好团圆

文/谷悦武

望假日,盼假日,假日与儿女团聚日。人们遇节假日,往往考虑的是如何外出游玩,这也是人之常情。平时年轻人上班上学,两点一线,时间空间有限。一旦遇节假日,可以随团或自驾游,到名胜古迹参访游玩,放松心情。

人上了岁数,与年轻人过节假日有一些异样的心思,即此文开头的一句话。平时,儿孙工作学习紧张,不能经常看望老人,只好在电话上慰问一下;遇假日就不同了,老人可以与儿女欢聚了(当然,不少年轻人借假日之机去看望老人,这与老人心思相同)。即使出游,不去凑热闹,以免淹入人海中,心中扰攘,哪有赏景抒情之心境?而是一家人出游无名野山,有险崖绝壁,有涓涓溪水,有丛草树木,有鸟语花香,有清新空气,有静谧环境,可享,可赏,可感,可悟,舒爽身心,清神怡脑;一家人围坐一起,自由享受野餐美味,好自在也!即使不出游在家欢聚,天南海北,一起聊天,又说又乐;一起玩电脑,一起看电视,享受天伦之乐,老人笑在眉头,喜在心头,好乐呵也!假日,真好!

团圆文章2:过年了

文/凡雨

妈说要过一个团圆年,我们全家都高兴。这是2010年度我家里的十大重要事件之一,因此年前几天就开始着手准备了。全家老少同心同德,为了共同的目标奋斗,置办年货,贴春联儿,做年糕等,个个忙得不亦乐乎。

终于到了年三十儿,该到上台表演的时候了,农民嘛,一年到头的忙活,都是为了过年罢了,开开心心最重要。所有的前奏都是为了在年三十儿这天晚宴的闪亮登场做准备的,家家如此。

年年岁岁花相似,人还是那些人,不同的是,今年过节有改变,大团圆成了一大亮点。所谓的大团圆就是我龙氏家族一个曾祖父分支的三十多户家庭几百号人口将要接受我老妈的邀请,来我家聚会过年三十儿。要知道这几百号人齐聚一堂,不是一个小概念这无疑似维也纳音乐大厅要举办一场盛大的音乐晚会,场面都是一样的浩大。

这么多人吃饭,做饭炒菜是个大问题,肯定得有人帮忙才行。不过按照习惯,家家都会有闲余劳动力来帮忙的,所以我和老妈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大家齐心协力七手八脚来烧菜煮饭,是件挺开心的事儿,正所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嘛。当然分工会有所不同:妇女们负责煮饭;男人们负责烧菜煮汤;老人和小孩则干些服务性的活儿。其余的还有些闲杂人等若实在找不到活干了,干脆让他们自己在外面烧火烤,此外还负责吹吹牛啊什么的,让他们谈谈生活,谈谈社会等,好让我们也增长增长见识。

要说老妈这次的决定那是相当的明智,我是举双手赞成的。大家在一起吃次晚饭,不在乎吃多吃少,不在乎饭菜好坏,我说过,气氛最重要。一家人可以借此机会来加强沟通,共同讨论一些话题,增进了解,培养友谊。一家人嘛,当然得说一家话咯。

晚饭时分,一切就绪,随着礼花轰鸣,宴会正式开始。大家一致推荐我代表主办方发言。我觉得没有必要这样正式(又不是开会)就推辞了,经再三推辞无效,我只能以我几乎可怜的词汇开始了我的“演讲”:

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侄儿侄女们,新年好!给你们拜年了,祝你们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合家幸福,工作顺心,读书学业有成。义我不才,斗胆恳请个位共举此杯,祝福祖国繁荣昌盛,祝福我们的明天更加美好!

语毕,掌声四起,响如春雷。大家沉浸在长久回荡的干杯声中,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幸甚致哉!

晚宴进入高潮,大家玩得非常起劲,这时,有人提出主义要对对联比赛。我当然更高兴了,因为这是我的拿手好菜嘛,谁叫我学的是中文呢!我认为我表现的机会来了,是该理论联系实际的时候了,我必须抓住时机。

“我来主持!”我义不容辞地站起来,“大家听好了,我们来行酒令,规则就是:自我开始依次出上联,其余人都来进行抢答,若谁给不出上联或对不出下联都罚酒一杯,一视同仁!”

我不假思索来上联:美酒喝起迎新春。弟夹着鱼翅对出了下联:佳肴吃着辞旧年。我默认地坐下,他得意地扫我一眼,也跟着坐下。四哥随即道:春风八面吹年来。大伯:冬雪四方报岁到。二叔继续:春播良种须勤劳。大哥道:秋收硕果要智慧。二伯又继续:勤劳人家年年岁岁皆有金。三弟对:和顺家庭时时刻刻是和谐。侄儿秋龙不甘落后,也出了上联:万鸟齐鸣青杠林。我再来:百人同饮盘龙寨。

所有现场对出的对联有三伯执笔纪录,并将此作为帖在各家门上的春联。

在一片热闹声中,电视里传来朱军大哥那汽笛般的声音,十二点的钟声到来,新的一年也到来。

谢绍辉老师评语:

本文写出了你家与众不同的过年规模和方式,新颖独特。语言上平实朴素之间显露出锤炼字句的精妙。技巧很有些吴伯萧《记一辆纺车》的味道》。

团圆文章3:明月 团圆 相思

文/唐艾佳

中秋节俗称团圆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当然也是国家的法定假日,那一天,全国各地的人大多放假在家,与亲人欢聚一堂。

今年中秋节的上午,我和妈妈来到奶奶家,刚下车,就看到奶奶忙前忙后的。中午11点左右,一大桌色香味俱全的菜肴摆在大家眼前,大家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大厨”的手艺,欢声笑语在屋子里回荡。

晚饭后,夜幕渐渐降临,我们全家人坐在小院中吹着习习的凉风,等待着月亮现身。可是月亮总躲在云层后,似乎羞于见我们。我们只好一边品尝着月饼一边耐心地等待。不一会儿,月亮羞答答地露出了半边脸,我脑子里突然闪出了月宫里的嫦娥和那独在异乡的“异客”们,他们是怎么过中秋的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我想起这句古诗词时,我的心情豁然开朗了。天上的月亮不就是寄托着亲人的思念之情吗?我坚信,嫦娥有玉兔相伴,不会再寂寞;“异客”有家人的问候,还有他乡里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温情,相信也能过个圆满的团圆节。

团圆文章4:团圆

文/彭金辉

连续多年的春节,作为警察的我,需留守戒毒所值班,无法回到100多公里外的老家过年。今年春节终于有假了,我跟妻子说好,一定要回妈妈家过一个团团圆圆的春节。

腊月二十九下午,我们一家三口开车往老家急赶。一路上,妻子接到妈妈打来的几个电话,不停地问我们到了哪里。进入自己熟悉的路段,宽敞结实的水泥公路,路况很好,一直通到我家所在的小村子。

远远地,就看见妈妈牵着侄女站在路旁等着我们……

下车、进屋,妈妈望着我们一家三口,忙不迭地指挥着我们放下行李,摸摸我女儿的头,一个劲地看着我们笑,甚至忘了让我们坐下。妻子跟妈妈打过招呼,从厨房提来了开水,拿出了茶杯和茶叶,妈妈这才缓过神来,叫妻子坐下,为我们每人泡了一杯香喷喷的姜盐芝麻豆子茶。看着妈妈高兴的样子,我的眼眶中有一种湿湿的感觉……我知道,妈妈盼我们回家过年盼了好几年了。

女儿领着侄女出去玩了,我和妻子陪着妈妈在家说着话。妈妈告诉我们,现在农村的日子好过了:种田有补助,小孩子念书不要学杂费;去年下半年,各村民小组都修了水泥路,新修的水泥路延伸到每家每户的大门口,路上还装上了路灯……弟弟两口子开起了土菜馆,每年能有20余万元的收入。妈妈在家带着孙女,还养了3头猪、10来只鸡鸭,闲的时候就带着小孙女去各家串串门。我这才知道,妈妈为什么总是不愿去岳阳城里住,原来在家的日子并不像我想象中那样孤单。

年三十一大早,妈妈就开始张罗着年夜饭,妻子和弟媳只能在一旁打下手。妈妈为我们烹制了腊味双蒸、清炖土鸡、红烧鲤鱼、腊八豆、炒肉丝等一满桌子的好菜。吃过年夜饭,妈妈又吩咐我们贴春联,挂起喜庆的灯笼。

此情此景,我仿佛又回到了自己年少时过春节的情景——那时候,我们兄弟姊妹还小,由于爸爸眼睛不好,一家人生活的重担几乎落到了妈妈的肩上。过年的时候,桌上能有几片腊肉、几块腊鱼已经是不错的美味了。那时候,爸妈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们能吃饱穿暖,能认真读书,考上大学,走出乡村。

不远处,传来阵阵鞭炮声,充满着浓浓的喜庆。客厅里,妈妈生的炉子燃得正旺……

团圆文章5:期盼团圆

文/熊雪萍

又是一年春节到。满街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夜夜火树银花,铺天盖地的节日气氛滚滚而来。别家的孩子从四面八方赶回家与亲人团聚,热热闹闹地过年。可是,我的儿子是一名军人,戍守在边关,不能回家过年,万家团圆时,我心中不免感到冷清和孤寂。

儿子从军已经整整五年,从未在家里过年。和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对远方儿子的思念与牵挂总是日日夜夜缠绕心头。高兴时总在想,儿子他快乐吗?吃饭时总在想,儿子他吃饭了没?打开电视,首先关注的是他那边的雨雪风霜。深夜,当我躺在温暖的被窝里,我的儿子,也许正和他的战友在冰天雪地巡逻放哨!每逢佳节倍思亲啊,除夕那天,我拨通了儿子的手机,心想着,儿子不能在家过年,听听他的声音也好啊!电话通了,但没人接,我又与他在微信上打招呼,也没回音。直到猴年的新年钟声敲响的凌晨,儿子终于回电话说,刚执行任务回来。执行任务时是不允许接听电话的,请爸爸妈妈谅解!

是啊,这五年的每一个除夕之夜,每一个新春佳节,儿子都是和他的战友们在值勤巡逻中度过的。回想三年前的春节,我专程去了雪域高原,那是我们母子在分别近两年后的第一次团聚,也是他从一个大学生转变成一个军人后的第一次见面。去高原前,我无数次在心里设想着与儿子团聚的幸福和温馨,内心充满了期待。那个除夕,我满怀喜悦地等待儿子到在拉萨的姑父家里来吃团年饭。我们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我还特意下厨做了儿子喜欢吃的家乡菜。姑父家里,高挂的红灯笼,大红的春联,客厅里一大盆红梅花开得正艳,五彩缤纷的彩灯闪烁,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我知道,我千里的奔赴为的就是这团聚的时刻,这幸福的团圆足以让一个母亲一年四季的思念和牵挂化为一个圆满!

那天下午,我不停地看着手机,盼望儿子早点过来。可是,他却在电话里满怀歉意地告诉我,刚接到命令,除夕夜全体官兵待命,一律不得请假外出!可能是听到我失望的情绪,儿子反而安慰我说,今天不能请假,改天再请假陪妈妈一起过年吧。我虽然非常失望,但我懂得,部队有着铁的纪律,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想到春节假期还有好几天,总会有机会和儿子见面的,我在心底期盼着。等啊,盼啊,一直到正月初六,我离开雪域高原,仍然没有机会见到儿子。我设想过千种与儿子团聚的幸福瞬间,却怎么也没想到这千种的设想、万里的奔赴,我们母子的相聚竟然只有他来接我下车时那短暂的二十多分钟!

时间又过去了三年,每一个万家团圆的新春佳节,儿子都在雪域高原的风雪寒冷中守卫着边关的安宁。正月初一,我看到儿子在微信上发了图片和文字。照片上,他和他的战友还有警犬在一起,只见儿子身着迷彩棉服,脚穿高帮作战靴,威武高大,英姿勃勃。儿子写到:好冷啊!有我们在,请家乡亲人们安心过年!是啊,短短的几年时间,儿子早已从一个追求个性、崇尚自我的大学生转变为一个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军人,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锻炼成长。

几年部队生涯的摸爬滚打,儿子不知吃了少苦。他和战友们一次次出色完成任务,受到嘉奖,在雪域高原上书写当代军人的光荣与梦想!如今,26岁的儿子已成长为一名营职干部。

大年初一,我也给儿子发去了微信,把大街上高挂的红灯笼、家门上新贴的春联和“光荣之家”的牌匾都发照片给千里之外的儿子,慰藉他浓浓的思乡之情。我写道:儿子,你虽然没有在家过年,但亲人们都牵挂着你,每一次团聚时,都念叨着你,知道你在部队的成长进步,亲人们都为你骄傲!选择从军报国是你的光荣,也是我们全家人的光荣。我知道,聚少离多,是无数个军人家庭的常态。儿子哦,你虽然不能回家陪爸妈过年,但是,你在守卫更多父母的平安,让无数的家庭在高挂的红灯笼下喜气洋洋的团圆,爸妈为你骄傲!

祝福我的儿子和他的战友们平安快乐!祝福我的儿子和他的战友们守卫的祖国边疆永远安宁和谐!

团圆文章6:走亲戚

文/东篱闲人

如果说团圆是春节的主题和核心,那么,走亲戚就是对这个主题的生动诠释,是对这个核心的热情拥抱。

我的老家在豫北修武,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跟全国大多数地方一样,还都没有摘掉贫穷的帽子,人们一年之中最向往或是感到最有生活意义的,就只有春节了。

“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由于习俗的不同,我们这里走亲戚的规矩跟很多地方是不大一样的,从大年初二开始,按照顺序,依次是舅家、姑家、姨家,老舅家、老姑家、老姨家,至于其他亲戚,比如已出门的姐家,或是认有干爹、干娘的“干亲戚”,则更要往后排了。

我家共姐弟三个,姐姐排行老大,长出我哥和我十来岁,所以在我幼小的记忆中,去舅、姑家拜年走亲戚这项重要任务,常常是由哥哥和我去共同完成,当然这也是我们非常乐意去走的亲戚。

我的舅家和姑家相距不远,都在我家住的东南方向十六七里地开外。每年走亲戚前,母亲都会早早把我和哥哥精心打扮一番,整整帽子,拉拉围脖,拽拽衣襟,生怕我们穿戴得邋遢,走在路上会丢她的人,更不要说到了亲戚家。

走亲戚,自然是需要拿礼的,但在那个物质特别匮乏的年代,即使是那些排在前列的最最重要的亲戚,也没有什么“大礼”可以拿得出手,经常是大米配红薯两样东西。说是两样东西,其实量都少得可怜,一家亲戚最多也就两碗大米、三四根个头不是太大的红薯。

母亲拍我们把礼弄差了,送错了人家,常常是用不同颜色的布包把礼分装开来,交代我们,这个花包是给谁家的,这个红包是给谁家的,而这个蓝包又是给谁家的。我们把母亲的这些话记在心里,然后按照份数和重量作个分工,哥挎几个,我挎几个,就兴高采烈地出发了。临出发前,母亲又会反复叮嘱我们,在路上要正意走,不要贪玩把礼弄撒了,更不要靠近河边或井旁,当心掉下去。

记得当时俺村有一户姓周的人家,他家的亲戚跟俺舅家是邻村,每年走亲戚的时候,我们两家都会提前商量,结伴而行。去的时候,到了该分手的地方,我们就以附近的某棵树或电线杆作参照,相互约定,下午大概几点钟在这里集中,如果到时候等不上对方,就要在树上或电线杆上留个记号,以便后来者一目了然,不再误等。

就在这种有说有笑、高高兴兴的结伴行走中,我们往往要经历差不多两个小时,才能到达舅家。这里,有三四户亲戚要走动。我和哥哥先从舅家开始拜年,那时尽管大人也教过如何磕头,但我们往往会把磕头这一本来很严肃、很认真的事,做得心不在焉,敷衍了事,对着当屋的桌子,猛地跪下,喊一声亲戚的称谓,再象征性地一磕头,就又蹭地站了起来,整个过程大概也就三四秒钟。这时,我们最为关注的,不是自己磕头的动作是否规范,亲戚是否满意,而是亲戚早已备在手里的压岁钱。每当我从亲戚手中接过那崭新的壹角“割耳朵票”时,就会平平整整地把它装进口袋,绝不折叠,唯恐破坏了它的手感和美感。

由于姑家是初二走亲戚的最后一站,所以记忆中这天的午饭,我和哥哥大都是在姑家吃的。这其中还有的一个我们心照不宣的原因——在姑家能吃到更多的肉。可能是我们连续几年不在舅家吃饭的缘故,有一年我和哥哥准备从舅家往姑家去时,舅舅一再对我们说,下午回来时一定拐到这里吃些东西再走。我们怕伤了舅舅的心,那年从姑家拜年回来后,真的返回去了舅家。舅当时不在家,一直在家等候我们的妗,指着桌子上准备好的几样菜,笑着说,是不是你姑家做的饭菜比我做的好吃?恁舅说了,今天这俩外甥来了,不吃桌上那个烧鸡,就别让他们走,其他人谁都不能吃。

那一次,我和哥哥乖乖地坐在那里,美美地又吃了一顿,还喝了一碗放有山药的大米汤,热乎乎的,好喝极了。当时我们心中的那种满足感和幸福感,就别提了。

后来,我和哥哥渐渐长大了,我们的家境也在慢慢好转,走亲戚拿的礼已换成了每两盒一提的花花绿绿的点心,走亲戚的方式也“洋气”起来。记得是教书的父亲花二十多块钱买了一辆半新的“洋车”(那时不说是自行车)之后,我和哥哥走亲戚的历史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要么是率先学会骑车的哥哥骑在车的大梁上带我去,要么是举家出动去几十里外的老舅家时,父亲先带两个人往前走几里地,再返回去把丢在后面步行的人带回来。就这样来回折腾几次,才能到达亲戚家。我们虽然是免去了走太多路的辛苦,可我现在都不能忘记,父亲这样带着我们奋力顶风蹬车的样子和他急促的喘气声。我想,父亲那时尽管累得够呛,但他心里一定是甜蜜的,幸福的。

如今过年走亲戚,除了距离极近或想要健身和浪漫的,大都有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可以迅速到达,快去快回,不用再走路了,但我越来越觉得,这种现代化的方式,更像是在为了草草完成一项任务,虽说时髦了许多,便捷了许多,华美了许多,但同时也失去了许多乐趣和幸福。交通和通讯工具还没有进入寻常百姓家的年代,亲戚之间一年之中很少能见上一面, 说上几句话,叙叙旧,沟通沟通感情的,所以过年时走亲访友就显得尤为重要,意义重大了。现在大家天天可以打电话,即使是天各一方,也可以轻松地通过视频满足相思之情,体验畅谈之兴,但毋庸置疑这种便捷同时也在悄悄淡化着人世间的亲情。

不是所有古老的东西都应该保留和传承,也不是所有逝去的岁月都值得怀念和珍惜,我们需要的,是经过千百年的岁月沉淀之后,那些依然闪耀着人性和文化的光芒,不会被嗤之以鼻、束之高阁的东西。你说,亲情、友情、乡情等等这些在我们的生命中弥足珍贵、 浓得一代又一代人都无法化开的情意,不正是需要我们去用心感悟、文明传承、发扬光大的吗?

团圆文章7:冬至团圆

文/李汝骠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我国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

记得有一年过冬至,我和老伴提前就准备开了,冬至的饺子可马虎不得。我提前买回鲜猪肉馅,用酱油、盐、姜末、味精拌好。老伴用包心白菜剁好菜馅,挤干水分,切好葱末,然后调好馅,炝上花椒油,加上香油。我和完面饧好后,掐剂擀饺子皮,老伴包好猪肉白菜大葱饺子,等待在太原的儿子、儿媳们回家过冬至。他们大包小包带了不少,两个儿媳下厨,用胡萝卜和韭菜做了素炒野鸡红,用羊肉和大葱做了葱爆羊肉。老伴端上了热气腾腾的冬至主打食品——好吃不过的饺子,还打趣说:“不吃冬至饺子,就要冻掉耳边边。”大家一边品尝饺子,一边啧啧称赞:“味道好极啦!”

饭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畅谈起来。老伴提问谁能背诵“二十四节气歌”,小儿子有“童子功”,流利地背出:“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我说:“节气歌里最后一句有两个‘冬’字,第二个‘冬’字就是指的‘冬至’吧!”老伴又问起小时让孩子们记的座右铭,大儿子忙回答:“我记得:一条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一条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条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些古训对我们的成长帮助极大。”大儿子40岁在中国人民大学读完博士后,如今已成为研究王阳明心学的著名学者了。前不久,我们老两口还冒雪去太原博物馆听了他的《让王阳明心学走进我们的生活》的讲座,全场座无虚席,掌声不断。这时远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工作的女儿开通了视频谈话,她祝贺全家冬至好,说她的团队做的课件已被教育部推荐为全国示范课。她已被提拔为学校中层领导,今后教学、行政双肩挑了。小儿子这一年也被公司评为“优秀员工”,颁发了奖杯。我们也谈了我们文化养老取得的成绩和收获。

冬至,太阳就从南回归线往北返了,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年伊始。从这一年冬至开始,全家人除了聚会吃饺子外,总结回顾一年来的成绩与进步就逐渐成了我家过冬至的新习俗,真是很有意义啊!

团圆文章8:一家团圆万家香

文/Anita

十月的仙公山,天高雾缈,层峦耸翠,每每登高望远,入秋的海风徐徐吹来,总能拂得云开见日,迎来大好天光,让外婆“只在此山中”的家豁然开朗。

从山脚下登山,走了快一个小时,妈妈在我耳畔递了一句: “再翻过一个山头,就能见到外婆了。”这句话让我加快了脚步,径自往山林曲径里蹦跳奔走着,数不清经过了多少回山水相逢,爸妈追上了我,我们一路谈天说笑,走着走着……蓦然间,如山水画般的绿水碧潭,映得山影也羞了,时间仿佛被遗忘在亘古的石阶上,纹丝不动。年复一年,我们来此朝圣,对此情此景的感怀,始终赞叹不已、百看不厌,不全为仙公山“八闽名胜无双境,绝顶蓬莱显九仙”的美誉绝景;而是这里有我们绵长的牵念,心系一辈子的家人。

外婆的家远在神仙住的地方,爸爸说:每年来此当回骚人墨客,好不风雅。而年少一知半解的我,最向往的是能看到渔村之外的另一个世界,十一长假到外婆家做客,便成全了我童年记忆里最精彩的一页。我爱老家的湛蓝大海,也喜欢外婆家的山明水秀,但对孩子而言,能具体说出的想念,在当时,还只能是好玩的地方和好吃馋嘴的菜。

外婆烧的菜,是我味觉开始的生命起点,深刻地移植在我的记忆里。柴烧深灶中,山村家的炊烟轻荡在慵懒的土房子里,让整屋子裹着满满的暖意。阿姨、舅舅加上我们家,祖孙三代十几口家族团聚的身影,在厨房里、灶台上、餐桌旁、院子里,不停地穿梭着,外婆的拿手好菜,随着阿姨“上菜了”的吆喝声,一道道端上了桌,土笋冻、荔枝肉、佛跳墙、五香鸡卷、鱼丸汤……最适宜闽菜的形容词,什么味美甘鲜、糯香爽口、浓郁鲜香的赞颂,此起彼落出现在一家团圆的餐桌上。外婆没念过什么书,却教养出舅舅这位当时村子里唯一的大学生,这是她这辈子最引以为傲的事。餐桌上冠冕堂皇的形容词外婆不懂,只问了一声:“好甲无?(好吃吗)”舅舅扒了一大口饭回她: “阿母,阿洗哩柱嘿尚好甲(妈妈,还是你煮的最好吃)。”外婆布满岁月刻痕的脸上,顿时堆满笑意,她满足又欣慰地说:“好甲陡爱给甲寡(好吃就要多吃一点)。”母亲总是用最简单的语汇,将深情藏在每道菜的思念里。对外婆而言,儿女们都回到了家,才是一年中最幸福的时光。

在我上了大学的那年十一,家族的亲戚们依旧约定在外婆家大团圆。家里又出了个大学生,对外婆来说,是件光荣的大事。于是院子里杀鸡宰猪、厨房中整鱼蒸蟹、菜园里忙采时蔬,水窖边清洗菇蕈……亲朋好友都忙了起来,这一餐是我的庆功宴。

村子里跟外婆熟识的老邻居都来了,登门道贺的招呼声,挤得山村好不热闹,院子里已摆好了三张老木桌,在舅舅向邻居四处张罗板凳桌椅的忙碌中,我悄悄溜进了厨房,望着外婆和妈妈的身影,她们正在杉木案板上豪气熟练地剁着排骨跟猪蹄,大灶上铁锅水腾沸的热气氤氲,三层的大蒸笼正呼呼呼地喘着粗气,等着迎接“佛跳墙”三小时的蒸汽浴。外婆看着我说:这一瓮是专门为你准备的。我不明就里,搔着头问外婆: “为什么?”外婆回答:古代秀才就是吃了这个,学问才会做得更好。于是,一段有关“佛跳墙”的历史典故,在宁静山村的热闹宴席中传述开来……外婆向大家说,在我高考前,她依照习俗,去村里的文昌帝君庙祭拜了:葱、竹笋、芹菜、蒜、包子、粽子、菜头、桂花、油,它们分别代表着聪明、顺利、勤奋、计算、包中、好彩头、贵发、加油等意,就是希望我能勤奋加油,一举包中,顺利考上大学。果真韩愈公保佑,皇天不负苦心人!

在大家举杯庆贺我考上大学的碰杯声中,村长从家里拿出了发糕和粽子,分享给大家,大呼恭喜高中高中(糕粽),村长太太手执绑了红丝带的菜头(白萝卜),直说我为村里带来了好彩头。山村人的热情,将一个人的幸运,一家人的喜悦,变成了一村子的祝福。那一晚,“佛跳墙”的浓郁鲜香让我领会了什么叫一家团圆万家香。

何其有幸,我是大自然哺育的孩子。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渔村的家塑就了我智者的风范,外婆的家成就了我的仁者之心,两个家、一份情,都让我如此魂牵梦萦。

团圆文章9:期待一个团圆年

文/秩名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是阖家团圆的日子。可自从父亲去世后,我们姐弟三人,还有我们的母亲,不知多少年没有真正聚在一起过一个团圆年了。

父亲在世的时候,父母和我同在一个城市,父母的家就是我的家,是姐姐弟弟的家。弟弟虽然离得远些,但每到周末,我们和姐姐都会带着丈夫孩子来到父母家。一家人说说笑笑、忙忙碌碌,吃什么都是香甜的,做什么都是畅快的。

后来姐姐调去上海工作,父母身边只剩下我一个。虽有些孤单,但更多的仍是幸福,“三人宠爱集于一身”,我可以随时随地赖在父母家,独享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忙了累了,那里是我歇脚的地方;痛了烦了,那里是我倾诉的地方,懒了不想做饭了,那里永远有可口的饭菜等着我。因了这份“专宠”,我曾窃喜:如此真好!

尽管我们姐弟天各一方,平时不能互相关心、互相照顾,彼此间的牵挂与惦念也只能寄托于一个电话、一封家书,但一家人的心是连在一起的。我们几个就像是父母手里的风筝,只要春风一吹,春节一到,就会迫不及待地飞回来,回到他们身边。父亲母亲、姐姐弟弟,还有我,一家人一个都不少;年夜饭、压岁钱、春晚,样样都齐备;喜庆祥和幸福团圆的欢乐氛围依旧没有变。

可是不久,姐姐一家去了美国,当年春节便没能回来。过年少了一个人,这在我家还是第一次。其实何止是少了一个,见不到最疼爱的外孙女,母亲准备好的压岁钱都没人领了。一时间,一家人很难适应,很是失落,年夜饭少了滋味,春晚也无法提起一家人的兴致。

姐姐走后的第二年,父亲因病去世了。随后,母亲搬到了弟弟家。从此,这个城市里再也找不到我的家人。没有了依靠,没有了父母的呵护,没有了那个可以随时为我遮风挡雨、供我栖身疗伤的地方。我曾一度以为,我们这个家散了,我从小热爱并依恋着的幸福港湾不见了。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

也许我的想法过于悲观,但父母的家的确没有了。

弟弟的家虽然也是家,但空间的距离和诸多的不便将我和母亲拉开了。我再也不能随时陪伴在母亲左右,只能在节假日抽空去看看她。即便是过年,也是来去匆匆。慢慢地,每年春节给母亲拜年,似乎只剩下形式,与对别人没多大不同。每次大包小包地上门,有一搭没一搭地敷衍,饭顾不上多吃几口,话来不及多说几句,就到了该再见的时候了。

这几年,母亲似乎想开了,也看淡了,每次春节还未到,她就提前打电话来,说好不容易放几天假,就别来回跑了,自家人,拜不拜年没关系。母亲越是这么说,我心里越不是滋味。我知道,她是对这种千篇一律的形式厌倦了。一家人不能踏踏实实地在一起,一切形式都失去了意义。

去年国庆节前夕,五年没见面的姐姐突然说要回来,母亲高兴坏了。从得到消息的那一刻起,她就开始忙里忙外,准备这准备那,并且给我下死命令,不管多忙,都得赶过去。姐姐回来的那几天,母亲每天在厨房坐镇指挥,每顿饭都无比丰盛,都像是年夜饭。她脚也不疼了,腰也不酸了,每天还领着我们走亲访友、大话家常。家里也是人来人往,空前的热闹。连刚懂事的小侄女都说,大姑回来真好,天天像过年。是啊,母亲恨不得把那短短的几天当做几年用,她是将一家人团聚的日子看得比过年还珍贵、还重要啊!

又一个春节到了,我们一家人仍是各自为阵、各据一方。和往年一样,第一时间我们便听到了彼此的声音,收到了彼此的祝福。通过网络视频,我还看到了母亲沧桑的笑脸和小侄女新画的小猴子,看到了外甥女将红红的剪纸贴在明净的玻璃窗上,看到了姐姐一家人在大洋彼岸吃着中国传统年夜饭的情景。欢乐和谐,健康平安。一切都很美好,一切都是我希望的样子。可是,为什么在我对母亲说过年好的时候,声音有些哽咽?为什么在我向姐姐送上节日祝福的时候,眼睛有些湿润?原来这么多年,在我的心底,一直都有一个遗憾,一个无论多么华丽的语言、多么真心的祝福都不能抹去的遗憾。那就是——团圆节不能团圆!

我能够感受到,姐姐跟弟弟,也都和我一样,都在用心努力着,默默期待着,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在母亲的有生之年,我们一家人能够在一起过一个真正的团圆年!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