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文章

请欣赏精神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精神的文章1:人于危难见精神

文/尹金辉

疫病无情人有情,患难见真情。在这场前所未有的抗击疫情战役中,医护工作者临危不惧,逆行一线。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冲在疫情的最前面,连日继夜地与疫魔顽强搏斗,倾忱救治病人致自己身陷险境,他们的医者仁心、大仁博爱和勇于牺牲自我的高尚情操令人感动,令人起敬。

从黄石确诊第一例至今,白衣天使在抗击疫情一线战斗了20个日日夜夜,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

鄂东医疗集团市中心医院医疗部副主任樊铂和他的同事们一直战斗在第一线。他在日记吕写道:“从疫情发生开始,十多天来,我和同事们不停地忙碌着,不仅身体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心理上更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毕竟我们也是普通的人,也会被这可怕的病魔侵蚀。但责任告诉我们,在这病魔肆虐的时候,我们医护人员应该冲在最前面,哪怕有再大的危险,我们将义无反顾”。

大冶市妇幼保健院彭琼等4名90后白衣天使,志愿支援金湖卫生院12天。彭琼说:她们把进隔离区统称为“入舱”。进舱前,要做好防护措施,以避免交叉感染。由于防护物资缺乏,她们进舱前几个小时就控制喝水,以避免中途出舱浪费防护衣物。当问她们怕不怕时,彭琼说:“作为一个正常人,谁不害怕呢?可是我们是医护人员,是病人的精神支柱,我们得安慰病人,告诉他们,有我们在”。

90后护士贺茜面对疫情临危不惧,勇往直前,给9个月的宝宝断奶,投身到疫情防控第一线。她穿着隔离衣和防护服,戴口罩和面罩,每走一步都感到缺氧。为了节省隔离衣和防护服,大家都提前控制喝水,以尽量减少上卫生间次数,有一次上班8个小时没喝水。

医生夫妻张静和倪青,本打算带着孩子回到老家倍父母过年的,接到疫情,别下9岁的儿子和3岁的女儿提前返回黄石。大年初六,黄石中医院(市传染病医院)团城山院区成为黄石的“小汤山”,身为心血管内科医生,张静成为主要成员。同一时间,倪青也和同事们住进了中心医院普爱院区,夜以继日地奋战在一线,不能与家人团圆。

为了提高效率和节省防护物品,医院安排医护人员4小时一班。严格要求4个小时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大家只得上班前几个小时控制喝水,提前上好厕所。不光是女护士,一些男医生也不得不穿上纸尿裤。

明道伟,是阳新县三溪镇八斗村的“赤脚”医生,该村有9个自然村,1000多村民。他严格遵照上级要求,每天给村里100多名外地返乡的人员量体温,同时还要负责疑似病例和与确诊病例有过接触人员住处的消毒。他虽然腿脚不便,每天还是坚持步行20多里路,尽职尽责地完成量体温和消毒任务,双脚起了水泡充了血仍孜孜不懈。为了守护村民的生命安全,将自己的辛苦和安危置之度外。

抗击疫情一线的感人事迹太多太多,还有无数的冲在前面的党员干部、军人、民警,他们在封城堵路,全市摸底调查及后勤保障方面日以继夜地忘我工作,守护着家园、守护着人民的生命安全。他们奋不顾身的模范事迹,谱写了一曲曲新时代中华儿女的英雄赞歌。

还有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医护精英请缨逆行我市援救,既增强了黄石的抗击疫情的力量,更给了市民极大的鼓舞信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相信有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精准施策,有全国军民鼎力援助,有全市军民众志成城的斗志,疫终复泰,指日可待。

精神的文章2:精神胎记

文/韩传栋

我一落地,就烙上了“栖凤楼”的精神胎记。

我的先人们在这里休养生息,我也在这里生活了20年。20年的风雨故园情,20年的芳香泥土心,20年的风雪人生路,“栖凤楼”是和脐带与乳汁一样铭刻生命深处的记忆。古时我村没名,一老人早起起来拾粪,他走到村头的梧桐树林中,见一只稀奇的鸟落在了枝头,当时他不知是什么鸟,加上黎明的朦胧,只顾一路尾随而去,鸟听到脚步声展翅飞去。待天亮,他给人们讲他遇到的这只鸟时,大家都说是神鸟,是鸟中之王的凤凰,一位粗通文墨的老先生脱口而出——栖凤楼。一言九鼎,掷地有声!

20世纪60年代一个初冬,我来到了这个世界。我的到来,没有给父母增添多少欢喜,父亲一直再盼个闺女,因为他已经有了四个儿子,而仅有一个女儿。第一声啼哭因为饿,娘没有奶水就用红薯把我喂大,此后就是依仗红薯的滋养,我长高了,长胖了。童年时,“农业学大寨”的热浪正高,一年四季,诚实的田野上都是乡亲们劳作的身影,汗水构思着富裕的诗行,但年复一年收获的依然是贫穷。虽清贫,一根木棍、一头牛犊、一只野兔、一只小鸟、一条小鱼、一把麦穗、一穗玉米、几把黄豆、几块红薯……都是我和小伙伴的天堂之物。冬天的夜晚,最惬意的是牛屋里火堆旁听大人拉呱,闻炊烟的味道,如果在喂牲口的草料中能筛出一些玉米粒、黄豆粒,或从家里拿几块红薯放在火堆里煨熟,然后能分些许尝尝,那简直是人间盛宴啊。

后来,靠着父兄的体温长大的我,走进了城市,但进城后,常常会怀念小时候扶着灶头,一边添柴,一边煮饭的日子。饭香,炊烟也香。守住一缕缕温暖的炊烟,也就守住了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守住了一缕缕乡情。我想炊烟一定是母性的,是原生态的,它袅娜地上升,系着整个村庄,也图腾了村庄沉甸甸的希望和淌不干的汗水。看,田埂上荷锄归来的男人们朝着各自所熟悉的那道炊烟走去,疲惫的脚步显得格外轻快;而那些贪玩的孩子们却仍没有回家的意思。他们是看见炊烟肚子就不饿了,还是在等待那一声长、一声短的响彻整个村庄的呼唤?每次回家,一进家门,母亲就会急急地生火为我做饭,不管我饿不饿,都坚持这样,不一会儿,一缕温暖的炊烟就会从我家的房顶上升起,轻柔地抚摸我,这如约而至的气息,朴素而淡雅,久违的沐浴,驱除了我的风尘,让我幸福如水。

我曾经说过,我是家乡放出的一只风筝,而风筝线永远系在娘的手上。娘健在时的一除夕夜,我们弟兄几个围坐在娘身边守岁,喝着滚烫的烈酒,拉起了家常,醉意朦胧中让我感到:酒,还是家乡的醇;菜,还是娘做的香。红泥小火炉,能饮一杯无,晚来天欲雪,犬吠深巷里。这些乱七八糟的古诗突然涌出来,与娘的百年老屋浑然一体,使我不知今夕何夕,不知古人为我还是我为古人。“想不到老了又过上了好日子,我很知足,黄土已埋到我胸口了,我活一天赚一天,不想恁多。”一辈子与泥土打交道的娘,说出话来竟是这样超然物外,让我敬佩而又汗颜。家乡父老最懂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在生活的某些细节上,也许你们“混混沌沌”,但对生活的整体把握上,你们潇洒自如游刃有余,是圣者,是高人。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留在记忆里的故乡是单纯的,与时间无关,与金钱无关。在外久了,想起故乡,心中都是一片灿烂的慰藉。每次回家离开时,我总要到屋后的小河边坐一坐,尤其是近年,因为娘也随爹静静地躺在了离河边不远处的麦地里。我录下想听的声音,想家了,就拿出听一听!

精神的文章3:携一份雅致,品一份宁静

1:生命有止,精神无止

事业有止,成功无止;生命有止,精神无止;知识有止,智慧无止。

我们不倦地追逐事业、延续生命、吸纳知识,却经常误读成功、压抑精神、远离智慧。

我们何以安生立命,明心见性呢?

2:寻找精神家园

世界上就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有自己的世界,隔绝过度的物质,要自己的精神家园。

有些声音,只有寻梦的人才能彼此听得到。

3:精神密友

如果你经常读好书、沉思、欣赏艺术等等,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你就一定会感觉到,在你身上确实还有一个更高的自我,这个自我是你的人生路上不渝的精神密友。

4: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除了对家庭、朋友、社会的责任,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人世间各种其他责任可以分担和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只能由自己负责。

每个人活在世上只有一次,所以这惟有的一次不要虚度了。

5:不随波逐流

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生活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

6: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一个人认清了他在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内在的平静和充实。

7:内在快乐

比名声更重要的是,需要回归到你自己。

你必须为自己的心灵保留一个自由的空间,一种内在的从容和悠闲。

惟有保持这样一种内在状态,你才能真正品尝到精神的快乐。

8:丰富的安静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

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9:安静之极致

超越于俗世的争斗,处在永久的和平之中,这种境界,正是丰富的安静之极致。

精神的文章4:春节是中国精神

文/张宏宇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很简单世俗的一句话,道出了春节所负载的厚重历史积淀,以及春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春节就是回家,就是要和家人团圆,从漫漫风雪夜归路,到春运滚滚人流潮,春节成了一种独有的中国精神。

这种中国精神年年传递,成为了我们幸福的定义,成了生活的一种满足。漂泊再远,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将不再孤独,有了这种中国精神,我们便有了一种信仰,一种方向,一种动力。春节不只是唤起对亲人、对家庭的感情,更唤起对故乡,对祖国的情感。春节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精华,已经成为民族生活、民族灵魂、民族根基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着中国人民的自然观、伦理观、审美观。

春节是亲人的聚会,而大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饭,则是中国人一年一度不可或缺的精神聚餐。中国人将自己的感情、愿望、伦理、信仰都积聚在这一节日上,使春节已经不是简单的一个节日,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与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它表达出一种精神:团圆、温馨、和谐、快乐。

春节是国人的魂,有了春节,就有了一个归属,就有了精神上的栖息。春节让我们可以从容地呼吸,幸福地欢笑。春节嵌入我们的生活,浸泡着我们的情感,春节,就是在追求精神的丰美。一味地追求物质的丰盛,便会丢失人情味,没有了亲情的纽带,就会让节日变得枯燥无味。只有让心灵追寻那种喜庆、祥和、向上的氛围和文化,我们的春节才能过得有精神,有滋味。

人在他乡,国人更重视春节这个传统的节日,因为它寄托了人们太多的乡情和眷念。春节饱含着中国人的一往情深,无论是依依难舍的惜别,还是款款深情的期盼,春节都滋长我们的亲情人情、敬祖意识、寻根心理。春节就是团圆、相聚、天伦之乐,春节就是中国人的精神之根。

春节是中国精神。一年一度的春节又来了,让我们回家。

精神的文章5:杂谈“面子”

文/路惠民

“面子”是中国许多人的精神纲领,因为有许多国人做事处世最忌抹面子。其实何为面子?面子是一种社会声誉,它是一个人在人生历程中借由成就或夸耀、形如众星捧月般地追捧而获得的一种声誉,这也是由个人努力所得,或借力打力刻意经营所积累而获得的。

生活中,人总是在不断地努力,以各种手段,使劲浑身解数,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爬行,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和历程的检阅,不断地改变自己的生活圈子、社会地位,伴随着生活圈子和社会地位的更迭,每个人对面子的诠释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由于生存到生活,标准的参照系也随之发生变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变得讲究了,或者说蜕变了。这应该说说是一个普遍而可以理解的社会现象。

情随景迁。人生存、生活的周围环境发生了变化,人的情感、生活品质和品位自然而然随之发生了变化。有时人也会在过去和眼前的许多事情之间纠结,怀念过去,却难舍眼前;或者情感上一直停留于昔日的辉煌,却难以摆脱眼前的落魄。

其实,生活之中,不乏其人的是,难忘得意之时的心旷神怡和意气风发;也难忘苦难岁月里的艰辛、忍辱负重、励志奋发,正如《芋老人传》中之言:“时位之移人也!”

人之所以经常因为许多琐碎之事闹心:或没有得到他人的认可;或被自以为不如自己的人的欺辱;或在一定的场合没有得到自以为应有的尊重等等,而心存积怨,自己闹心,心理精神受损。

国人习惯于玩“面子”游戏,许多行为纯属“面子”行为,这是一种生存法则,我们无法改变,因而没必要因之而耿耿于怀,直接影响自身的身体健康,把快乐从身边驱离,为自己留下的只能是痛楚。换个角度思考,一切似乎都是过眼烟云,包括权倾一时、占据大量的财富,最终还是撒开双手,赤条条地离去。人生最重要的不应该是占据多少财富,财富的多少的确也是对人生命的证明形式。然而财富是社会的财富,如果能让自己的精神延续下去,那应该是对自己人生更会有利,是对自己生命最有价值的奖励。

按照“丛林法则”,人各有志,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人生理念、价值观,不可能整齐划一。正因为此,社会才会变得缤纷多彩,才能彰显出生命的尊卑。正确地理解、解读生活中的许多事情,能使自己沉着地应对,不为“面子”,不为那些小节所困扰,按照自己设定的人生路线,不折不扣地去追逐生命的价值。

“面子”不可以不要,不可以死要,因为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经常会出现“死要面子活受罪”,凡事总要适可而止。不要向那些不给你面子的人索要面子,因为他给于你的不会是面子,而是一种伤害、一种屈辱;给自己以为可以给面子的人以面子,也许换回的依然是屈辱,宽容他们,做自以为对得起良心的事,对得起自己做人标准的事。

在弱势面前不宜过分强势,在这里的强势显得毫无意义;在强势面前,不卑不吭,不谄媚,给与其适当的面子,保留自己适当的自尊,不自取其辱。

善待“面子”,合理地理解“面子”,让“面子”回归合理的轨道,引导、疏导好爱面子的行为,让其产生相应的正能量,尽可能地减少负效应。既要重视面子,又要重视“面子”背后实质的东西。面子只能是做给别人看,或者赢得别人的喝彩、认可,而实实在在的利益,精神才是“面子”背后隐藏下的实质所在,繁华装饰下的未必是快乐,歌舞背后未必是升平。

精神是生活的支柱,物质是生活的基础,它们就像行进中人的两条腿,都要健壮、平衡,同步健康,步调协调,如果不掉发生了错乱,平衡就会被打破,发展不均衡就是去了存在的合理性,随之发生扭曲、变形,行为举止变得怪异,匪夷所思,失去了合理性甚至唐突。

“面子”是人对精神的更高层次的追求,更是为了进一步粉饰自己,让自己的人生得到更多人的尊敬、尊重或认可,使自己的尊严得到有力地维护。为了维护尊严,有的人甚至不惜痛下杀手,或者打倒对手,在斗争中获得权威,获得面子;或者以权力为手段,排挤、排除异己,甚至在累累白骨之上,建立起自己的威严和面子。

“面子”需要维护和尊重,为了所谓的“面子”人人应当为自己准确定位,每个人、每个社会阶段,不同的社会“圈子”都会有各自的潜规则。“面子”是一种虚荣,而这种虚荣背后以藏的则是利益关系,无论是中国的酒文化、会议文化、风俗文化等无处不渗透着“面子”文化,无处不有“面子”文化的影子。为自己准确定位,不至于使自己处处碰壁,或遭遇嘲弄,游离于社会之外,成为孤家寡人,甚或丢掉自己的姓名。

其实,生活之后中,在尽可能的情况下,给足别人“面子”,维护他人的自尊,也就等于给自己“面子”,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应如此,以宽容态度对待他人,减少对他人的伤害,自己受伤的机会随之减少,因为只有自己痛过,才会知道别人有多痛。

在大部分人眼里,行为上都是谄上而欺下的,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和大部分人处事的策略,具有一定的社会共性。取悦上级或被自己地位高的人,或比自己牛气的人,目的只有一个,潜意识为了得到某种利益,或他日得到心中期许的利益,或者是为了得到那些人的惠泽,盼望加入某个更高层次的社会圈子,得到更高层次人的赏识认可或恩赐。

谄上的人一般都是期望得到更多的利益,因而行为上、感情上有明显的极端性,窃以为对待人处事,尤其是不如自己的人更应该尊敬,没有他们就不能显现出自己,人在行走的时候,眼睛不能只看上方,不妨左右看看,上下看看,也许能减少自己的失误。况且处在下位人往往是社会的主力军,是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

附炎趋势是社会的一种常见现象,以貌取人,以权力和地位及财势处理人际关系是一种社会的常态,敬畏权势是一个社会的通病,也是一种劣根。在规则被践踏的社会氛围里,权势可以为自己带来看得到的利益,因而对权力的顶礼膜拜、对特权的优越感使得社会成员无比地向往。有了特权或特权的笼罩,一切似乎会变得更为容易,那是一种非常有“面子”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是在破坏规矩的条件下得到的,也是对无权无势者全力的亵渎和精神上的强奸。

“面子”也是等级社会的产物,权势是一种一般人不可拥有的社会资源优势,在权势者眼里,许多事情显得微不足道,而对于卑微者却是难于上青天。宋美龄曾经说过:“人一旦尝到权力的美妙,就会难以忘怀。”鲁迅先生曾经以一个笑话的形式讽刺过附炎趋势者,一个乞丐和有权有势的赵员外说了句话,到处炫耀,因为许多人因为能和赵员外说话而自豪,当别人问及说话的内容时,他毫不掩饰地说:“我向他乞讨时,人家让我滚。”咋听起来很是滑稽,却富有深意。有许多人自一旦依附上权势,就会变得神气十足,自以为不再平庸,而且感觉自己很是“优秀”或出众,很有“面子”.

纵观历史,真正有“面子”的人,优秀的人才,他们所倡导的应该是“人应该无傲气,应该有傲骨”,一身凛然气,洁身自好之,以自己的才干和能力博得众多人的认可,以人格的魅力,博得众人的喝彩,那才是一种更为众人崇尚的境界。

精神的文章6:向幸福出发……

文/墨海顽石

幸福是一种精神境界,是我们人类追求与奋斗的目标,也是人们渴望与向往的乐园。幸福的理念各种各样,追求的层次与质量也各不相同,获取幸福的手段五花八门,通往幸福的道路也千差万别。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存环境,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精神,不同的思想有不同的追求目标。但不管你是哪一种人,幸福都不会轻而易举地获得。道路总是坎坷不平,环境总是困难重重,人生总是风风雨雨,内心总是既有欢乐也有忧伤。

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一路风景无限,既有鲜花与微笑,也有辛酸与苦痛;既有意想不到的成功与胜利,也有突如其来的磨难与不幸。只有战胜那些重重磨难,渡过条条难关,涉过辛酸的苦海,越过苦痛的深渊,才能到达充满喜悦与花环的幸福彼岸。

人生的起点有很大的不同。有的人已经站在山顶,有的人却还在污泥深潭之中;有的人已经开上了名车、住上了别墅,有的人却还在为了生存而挣扎而奋斗;有的人走的是阳关大道,有的人走的却是羊肠小路;有的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的人却终日操劳仍然难以摆脱贫穷…因为贫穷,不仅丧失了许多学习、就业的机会,而且历经更多的磨难,经常备受歧视与欺凌;因为贫穷,尊严常常受伤,心灵常常流血流泪。

追求幸福必须正视现实,现实就是阳光与黑暗交替,高尚与龌鹾交织,甜蜜与痛苦相伴,正义与邪恶混杂,矛盾的东西往往此起彼伏、互相依存。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一个心地纯正的人要想获得高尚的幸福,必定要经过不懈的努力与漫长的奋斗。

希望总是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即使是处在最艰难的环境里,我们也不能没有希望。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刻,我们也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与信念。

春天固然生机勃勃,花园固然五彩缤纷,梦想固然令人神往,但我们必须做好迎接一切困难的准备。这是因为:毕竟春风也有吹不到的角落,阳光照耀下还有罪恶,法律的利剑有被恶魔利用的时候,物质的富有驱散不了心灵的贫穷,公正的背后还有见不得人的交易,开发的大旗阴影下还有血淋淋的压榨与残酷…

但是,寒冬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冰雪阻挡不住浪潮的汹涌,黑暗最终要被黎明驱散,法律的正义最终要战胜一时狂嚣的邪恶,贫穷不会永不改变,落后也终将被科学赶跑,苦难终究会成为回忆,幸福的彩虹桥正逐步通向每个人的心窝。

尽管黑暗尚未过去,尽管寒冬仍在肆虐,纵然人生风霜雨雪,纵然路途有刀山火海,我们的信念依然坚定,我们的追求依然执着,我们的奋斗永不言弃,我们的精神永远有着不熄的火焰。

希望正在招手,曙光就在前面,幸福正在微笑,胜利就在前方。让我们抛开烦恼、忘却忧愁,向幸福出发。

精神的文章7:一盏永不熄灭的精神之灯

文/闵高楠

《人民英模的故事》这本书讲述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的故事,以及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的人物的故事。其中,我最敬佩的就是李大钊和白芳礼爷爷。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被捕后,敌人逼他说出党的机密。他不仅没有透露,写的供词反而是马克思主义必胜的宣传书。

白芳礼,74岁时回到河北老家,途中看到许多孩子没钱上学,只能在田里干活,他的心再也平静不下来。从此,他每天蹬着三轮车,一年四季,不管生病与否,白爷爷从不休息,每天捡垃圾收破烂,把换来的钱款全部都捐给了孩子们,前前后后,他一共捐款达35万元,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周。

伟大的中华民族有无数这样无私奉献的人,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民英模,才有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他们的精神是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

精神的文章8:诗书千古,精神永存

文/康玉琨

人的生命往往极其脆弱,更不用说碰到意外了。地震、海啸、车祸、山体滑坡、各种绝症都让人们猝不及防,甚至在梦中,就从这个世界到了另一个世界。因此,人们无奈地感叹:“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来。”

谎言更是犹如肥皂泡,一戳即破,或者不戳自破。1899年9月,被尊称为“人类免疫学之父”的俄国生物学家梅契尼科夫在法国的一家报纸上声称保加利亚人是全世界最长寿的民族,在该国的一个原始村落里他发现了一种叫做“酸奶”的神秘饮料。1904年6月8日,梅契尼科夫在法国巴黎的演讲中声称,喝酸奶可以让人活到200岁,头发永远不会变白。颇具讽刺意味的是,1916年,梅契尼科夫死了,他只活了71岁。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有幸来到这世上走一遭,总得留下点什么。既然生命难以长久,那权势与财富呢?好像也不行。虽有“官二代”“富二代”的说法,但失势之后“门庭冷落车马稀”“富不过三代”也是显而易见的。董卓、和珅、杨国忠、魏忠贤等等都曾权倾一时,可是都很快灰飞烟灭,只留下恶名。

如何留下美名、千古传扬呢?靠别人吹牛拍马、歌功颂德吗?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诗中已经给出了答案:“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其实,历史已经证明:诗书千古,精神永存。

体现民族精神、历史传承的文化经典哪怕历经劫难,就算“焚书坑儒”,也是毁灭不了的。《论语》《孟子》《庄子》至今仍是人们的精神食粮,《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人们仍是百读不厌,《木兰诗》《孔雀东南飞》这对“乐府双璧”仍是人们喜爱的诗篇。

公而忘私、舍己为人、救苦救难的民族英雄、时代楷模,人民群众自然“永远记住他”。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俊德将军数十年献身新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扎根西北荒漠,45次核试一次不落,拥有多项发明和军功。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戴着氧气面罩的他,用信念支撑着大脑,硬是在家人的搀扶下,在电脑中查找、下载、保存着宝贵的资料。他一再告诫自己:“我不能躺下,一躺下就起不来了。”最后,林俊德将军成了感动中国人物之一,成了全军挂像英模。因为他虽然“做隐姓埋名人”,却是“干惊天动地事”。

有道是,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只要融入时代洪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民多做贡献,哪怕做的只是点点滴滴的小事,哪怕一直默默无闻,老百姓也会记住他的。别忘了,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

大家都在看